西北軍的演變_第1頁
西北軍的演變_第2頁
西北軍的演變_第3頁
西北軍的演變_第4頁
西北軍的演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11西北軍的演變:馮玉祥軍事集團最后結局(1)西北軍的歷史沿革?

?

馮玉祥軍事集團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當時,袁世凱決定編練新的軍隊,命名為備補軍,分前后左中右五路,任命他的親信陸建章為左路統領.左路備補軍又分前后左中右五營,陸建章起用他的內侄女婿、因參加灤州起義而被解職、此時正賦閑在家的馮玉祥任倩影營長.馮玉祥上任之后,立刻到河北景縣招了一營兵,這個營就是后來那支龐大西北軍的最初班底。?

?

第二年,左路備補軍擴編,馮玉祥升為團長,下轄三個營.馮再次出外,到河南郾城、周口一帶招了一個團的兵.

由于朝中有人好做官,沒多久,馮玉祥又升為警衛軍(左路備補軍改稱)一師左一旅旅長,下轄兩團七營。不久,又改稱七師十四旅旅長。1914年,十四旅改為十六混成旅,轄十營.?

1917年7月,馮玉祥率第十六混成旅進駐湖南常德出任湘西鎮守使.馮玉祥任湘西鎮守使期間一面招募士兵、網羅干部,一面將陸建章安插在第十六混成旅中的陸續排擠出部隊。當時馮部擁有步兵四團,炮兵一團及騎兵、工兵各一營.以李鳴鐘為步兵第一團團長,張之江為第二團團長,張樹聲為第三團團長,張維璽為第四團團長,鹿鐘麟為炮兵團團長,劉郁芬為參謀長,至此第十六混成旅全體軍官均為馮玉祥親信,這是馮玉祥軍事集團形成的開始.?

?

1921年,北洋政府撤換皖系陜西督軍陳樹藩以直系第二十師師長閻相文繼任。陳樹藩抗命,閻相文決心以武力解決,除本部二十師外另調吳心田第七師和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隨同前往.因馮部在戰斗中表現得非常賣力,閻相文為表示感激,電請曹錕將馮玉祥所部擴編為師。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遂擴編為第十一師,編成兩個旅,張之江、李鳴鐘分任旅長,下轄四個步兵團,團長分別是宋哲元、劉郁芬、張維璽、孫良誠,鹿鐘麟為炮兵團長,張樹聲為騎兵團長,王學智為工兵營長,陳萬青為輜重營長,門致中為參謀長.?

?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出任直軍后方總司令。第一次直奉戰爭后,直軍論功行賞,馮玉祥出任河南督軍。馮到開封任職后,首先擴充整頓部隊,招募新兵,編練了兩個補充團,由門致中、佟麟閣分任團長,又由手槍隊中挑選有文化的士兵編成學兵團,以石敬亭為團長,作為未來擴充部隊的骨干。當年十月,馮玉祥在北洋政府內閣總理張紹曾的支持下,將兩個補充團和學兵團擴編為三個混成旅。馮部勢力的迅速擴張引起了吳佩孚的忌憚。

1922年10月23日,為壓制馮玉祥,吳佩孚脅迫時任總統的黎元洪免去馮玉祥的河南督軍職務,調任陸軍檢閱使。由于吳佩孚只允許馮玉祥原有的十一師隨其北上,并嚴格控制供給馮部調防的車輛和費用。馮玉祥于是命令全軍佩戴十一師符號,輕裝出發,于11月3日僅用5列火車將一個師三個混成旅全部運走。此時馮玉祥的部隊有:第十一師,轄第二十一步兵旅,旅長劉郁芬,第二十二步兵旅,旅長鹿鐘麟,共計四個步兵團,分別由孫良誠、趙席聘、韓復渠、過之鋼任團長,孫連仲為炮兵團團長,張樹聲為騎兵團團長.第七混成旅,旅長張之江,第八混成旅,旅長李鳴鐘,第二十五混成旅,旅長宋哲元,以上各旅共計九個團,團長分別為劉玉山、韓多峰、葛金章、陳毓耀、石友三、張維璽、門致中、佟麟閣、劉汝明。?

?

1924年9月16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出任直軍第三軍總司令。19日,馮玉祥召集部下召開秘密會議,決定班師回京發動反直政變.22日夜,馮部抵達北京,與胡景翼、孫岳聯手發動了北京政變。24日,馮、胡、孫在北苑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國民軍,馮玉祥出任國民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

?

馮部初步擴充編制如下:

?

第一師鹿鐘麟

?

第一旅韓復渠?

第二旅過之鋼

?

警備第一旅劉汝明?

警備第二旅門致中

第二師劉郁芬

?

第三旅孫良誠?

第四旅張維璽?

?

第三師鄭金聲

第五旅宋慶林第六旅李西峰

?

第十一師(后改稱第四師)宋哲元

第二十一旅佟麟閣

?

第二十二旅陳毓耀

第五師張之江

暫編第五混成旅劉玉山?

?

中央第七混成旅葛金章

第六師李鳴鐘

暫編第四混成旅石敬亭

中央第四混成旅石友三

衛隊旅馮治安?

?

炮兵旅孫連仲

騎兵第一師張樹聲

騎兵第一旅張之江(兼任)

騎兵第二旅王鎮淮?

?

察哈爾第一混成旅魏福隆

軍官教導團段其澎?

機炮團徐延瑗?

騎兵教導團王鎮淮(兼任)

?

在李大釗、徐謙的幫助下,從1925年4月起,國民軍開始得到蘇聯軍火和顧問的援助.馮玉祥的國民一軍進行了進一步的擴編,擴充為步兵十二個師、騎兵兩個師、炮兵兩個旅、交通隊一個團,共計約十五萬人。?

?

編制如下:

?

第一師(第二十二旅改編)韓復渠?

?

第二師(第二十一旅改編)孫良誠

?

第三師鄭金聲?

第四師(第二十五旅改編)佟麟閣

?

第五師(第七混成旅改編)石敬亭

第六師(第八混成旅改編)石友三?

第七師(馬福祥舊部改編)馬鴻逵

?

第八師(譚慶林所部改編)譚慶林?

第九師(唐之道所部改編)唐之道?

?

第十師(新兵編成)劉汝明?

十一師(甘肅路軍改編)蔣鴻遇

?

十二師(新兵與甘軍一部改編)張維璽?

?

騎一師張樹聲?

?

騎二師孫連仲

?

交通團馮安邦

1925年11月20日,馮玉祥與不滿張作霖與日本帝國主義相勾結的奉系將領郭松齡簽訂《密約》,相約聯合反奉。23日,郭松齡起兵反奉,25日,馮玉祥發出通電響應郭松齡。由于馮玉祥所部糾纏于與李景林部的戰事,沒有能夠及時援助郭松齡,郭于12月23日兵敗被殺。馮郭密約反奉這一事件促使各派軍閥暫時放下彼此之間的矛盾,聯合起來對付國民軍.迫于內外壓力,1926年元旦,馮玉祥通電辭職,并于1926年3月20日赴蘇聯考察.4月國民軍各部撤出北京退向南口,當時國民各軍的混合編制如下:?

?

國民軍全軍總司令張之江

東路軍總司令鹿鐘麟?

?

前方總指揮兼第一軍軍長鄭金聲?

?

第三師陳希圣?

?

第七旅徐以智?

第八旅葛云隆

?

第九旅許驤云?

第十師劉汝明第二十八旅張萬慶

第二十九旅胡長海?

?

第三十旅王義元

?

第十一師佟麟閣?

第三十一旅張瑞堂?

?

第三十二旅趙景文

第二軍方振武(所部一師、一旅)

?

第三軍徐永昌(所部一師、兩旅及弓富魁部)

?

第九軍王鎮淮?

?

第五師第十一旅董硯濮?

?

騎兵第一旅席液池?

騎兵第三旅鄭澤生?

騎兵第九旅蔣文煥

騎兵第師旅賈振榮?

騎兵第十二旅姚景川?

?

內蒙騎兵樂景濤

西路軍總司令宋哲元?

?

第五軍石敬亭?

?

第四十混成旅韓多峰

第四十一混成旅田春芳?

?

第四十二混成旅韓占元

?

第六軍石友三(兼第六師師長)

第十六旅陳嘉賓

第十七旅張俊云

第十八旅許長林

第五師第十五旅張自忠?

?

第八軍韓復渠(兼第一師師長)

?

第一旅張汝奎?

?

第二旅程希賢

?

第三旅丁漢民

騎兵第一集團軍趙守鈺?

騎兵第二旅鄭大章

?

騎兵第六旅趙守鈺(兼任)?

?

游擊大隊蘇而生

騎兵第二集團軍楊兆麟?

騎兵第七旅馬步元

?

騎兵第八旅馬廷賢?

騎兵第十一旅楊兆麟(兼任)?

預備隊總指揮兼第七軍軍長蔣鴻遇?

第十二師蔣鴻遇(兼任)?

第三十五旅郭學安?

?

西路游擊司令劉振遠

?

綏遠騎兵第一旅滿泰?

?

直屬部隊?

衛隊旅馮治安

第五師第十四旅宋式顏?

騎兵第五旅宋炘?

?

裝甲車團田文忠?

交通團王學智?

手槍團李應奎?

?

航空監督鄧建中

在奉、直、魯、晉四路軍閥部隊的圍攻下,國民軍在南口堅持作戰三月有余,因人員裝備消耗嚴重,于八月十五日開始總退卻,向西退往綏遠。在撤退途中韓復渠、石友三、張自忠、張萬慶等部位保存實力,相繼投向閻錫山。得到南口兵敗的消息后,馮玉祥于8月17日秘密離開莫斯科回國,沿途收容舊部,在五原與于右任、鄧寶珊等組織國民軍聯軍,于9月16日誓師討逆,參加北伐.北伐戰爭期間,馮玉祥所部及依附于他的部隊計有:

第二軍劉汝明?

?

第八師張麟祥

第十師劉汝明(兼任)

?

第三軍孫良誠

?

第二師梁冠英?

第十八師程心明

第十九師吉鴻昌

?

第四軍馬鴻逵?

第一師馬騰蛟

?

騎兵師馬鴻逵(兼任)

第五軍石友三

第九師許長柱?

第六師丁漢民

?

第七十一師孫光前?

?

第六軍韓復渠?

第一師張凌云

?

第十一師曹福林?

第十五師孫桐萱

?

第十軍楊虎城

?

第五十四師馮欽哉

第五十五師姬匯伯

?

第十四軍秦德純

?

第四師魏風樓?

?

第五師韓德光

?

第十二師高樹勛?

?

第十八軍鹿鐘麟

第六十八師程希賢?

第六十九師葛云隆?

?

第八十九師沈克

第二十軍龐炳勛?

?

第五十八師譚秉衡

第五十九師馮德五

?

第二十一軍呂秀文?

?

第八十五師呂秀文(兼任)?

第六十四師張興科?

?

第二十三軍馮治安?

?

第三十二師田種玉?

第三十六師董振堂?

第二十六軍劉茂恩

第七十五師武振麟?

?

第七十六師劉茂恩(兼任)

第二十七軍王鴻恩?

?

第五十三師王鴻恩(兼任)

第五十七師肖之楚

第二十八軍萬選才

第七十三師石振青?

第七十四師薛傳峰

補充旅方品一

?

第三十軍劉驥

第二十三師童玉振

第六十師張汝奎

第三十五師張廷選騎兵第一軍鄭大章?

?

騎兵第一師劉鳳克

?

騎兵第二師席液池?

寧漢合流后,馮玉祥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他將原有各軍和新收編的軍隊編為九個方面軍:?

?

以孫良誠、馬鴻逵、石友三部為第一方面軍,孫良誠為總指揮。

以投降的原直軍靳云鶚部為第二方面軍(后靳背叛馮玉祥被解決,以孫連仲代為總指揮)。

以韓復渠部為第三方面軍。?

?

以宋哲元部為第四方面軍。

以原國民二軍岳維峻部為第五方面軍。

?

以留陜部隊為第六方面軍,石敬亭為總指揮.

以留甘各部為第七方面軍,劉郁芬為總指揮。?

以投降的原鎮嵩軍劉鎮華部為第八方面軍。

王玉芬、王鴻恩、常好仁、李元藻等部為第九方面軍,鹿鐘麟為總指揮.

到北伐戰爭后期,馮玉祥所部已達九個方面軍,三十二個軍,八十一個師,其嫡系部隊人數達到四十萬以上,成為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四大新軍閥集團中兵力最為雄厚而堅強的,因此也受到其他新軍閥的忌恨。在北伐勝利后,1929年1月1日召開的編遣會議上,馮玉祥受到了其他三派的聯合壓制,第二集團軍被改為第二編遣區,下轄十二個師:?

暫編第一師韓復渠

暫編第二師梁冠英

暫編第三師吉鴻昌?

?

暫編第四師馮治安?

?

暫編第五師石友三

暫編第六師童玉振

?

暫編第七師程希賢?

暫編第八師張維璽

暫編第九師宋哲元?

暫編第十師劉汝明?

暫編第十一師佟麟閣

暫編第十二師孫連仲

1929年初,蔣桂矛盾達到了戰爭一觸即發的地步.李宗仁、白崇禧聯絡馮玉祥希望聯合反蔣,馮玉祥表示同意。但在蔣桂戰爭爆發后,馮玉祥受到蔣介石的收買,沒有履行與桂系共同反蔣的約定,反而派韓復渠率部沿京漢線南下助蔣反桂,最終蔣桂戰爭以桂系失敗告終。

蔣桂戰爭后蔣介石沒有履行事先向馮玉祥許諾的條件,反而對馮部虎視眈眈、倍加壓迫。惱羞成怒的馮玉祥遂于1929年5月19日召開會議,決心向蔣開戰。22日,馮玉祥的部下韓復渠、石友三、馬鴻逵通電擁護中央,背叛了馮玉祥,25日,南京政府明令討伐馮玉祥。馮玉祥在內外交困中通電宣布下野,蔣馮戰爭以馮玉祥的失敗告終。

?

1930年4月,馮玉祥、閻錫山和汪精衛聯合反蔣,5月11日起,反蔣的西北軍、晉軍部隊開始與南京政府的討逆軍發生大規模接觸,中原大戰爆發。戰爭初期,由于反蔣聯軍搶占了先機,加之馮之西北軍悍不畏死、作戰勇猛,在和蔣軍的作戰中一度大占上風。但是由于反將各派勢力相互之間勾心斗角、缺乏配合,馮軍攻勢逐漸趨向無力。8月6日,馮玉祥不后勤顧補給匱乏、部隊極端疲勞,孤注一擲發動了對徐州的圍攻,馮軍冒雨攻擊,將蔣軍防線由直線打成直角,但始終無法達成突破。馮軍久攻徐州不下,山東戰場的晉軍卻在此時撤往黃河以北,蔣軍趁勢反攻,于9月6日發起總攻擊,9月17日,楊虎城部攻占洛陽龍門,截斷馮軍退路,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中原大戰就此告終。馮玉祥在與蔣介石的較量中再次落敗,其部隊在蔣的打擊收買下土崩瓦解,10月8日,馮玉祥通電下野,宣告他在這場新軍閥之間的較量中的徹底失敗.

西北軍各部的結局中原大戰結束后,馮玉祥的部隊徹底分裂解體,馮玉祥軍事集團作為一個整體從此再不復存在。分裂之后可以稱之為“西北軍”的各支武裝主要有:?

?

宋哲元部,宋部是馮玉祥的親近嫡系,也是西北軍中原大戰失敗以后唯一沒有直接投降蔣介石的部隊,被張學良收編為29軍,下轄馮治安37師、張自忠38師和劉汝明暫編2師.?

抗戰爆發后,29軍擴編為第1集團軍,37師擴編為77軍,38師擴編為59軍,暫編2師擴編為68軍。臺兒莊會戰時,馮治安、張自忠所部后又分別擴編為19軍團和27軍團,劉汝明部則被調出單獨使用,1939年被調入同為西北軍舊部的孫連仲第2集團軍。臺兒莊會戰后,張自忠因功升任33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張在棗宜會戰中殉國之后,馮治安接任33集團軍司令。內戰中,馮治安部被編為第三綏靖區,淮海戰役期間,馮的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領導馮部59軍和77軍主力起義,馮部遂告徹底瓦解。?

孫連仲部,孫部投降蔣介石后被收編為26路軍,調到江西圍剿紅軍。1931年12月,26路軍參謀長趙博生、旅長董振堂趁孫請假就醫不在部隊,率領孫部主力發動了寧都暴動,投向紅軍。起義部隊被編為紅5軍團,長征時與紅四方面軍33軍合并為紅5軍,軍長董振堂,后編入西路軍,在與同樣由西北軍分裂出來的馬家軍的作戰中覆滅。寧都暴動后,孫部剩余兵力被編為42軍,仍由孫任軍長。抗戰爆發后孫連仲部擴編為第2集團軍,參加了臺兒莊會戰、棗宜會戰、石牌阻擊戰和常德會戰。抗戰勝利后,孫連仲出任保定綏靖公署主任,率部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遭受沉重打擊,其部下新8軍高樹勛部起義,40軍馬法五部被殲滅,馬被俘.1948年7月,孫僅存的余部30軍被空運太原,30軍長黃樵松在高樹勛的聯絡下計劃起義,被部下27師師長戴炳南出賣,被誘捕后殺害。后30軍在太原戰役中被殲滅。?

劉汝明在孫連仲出任戰區司令長官后接任第2集團軍司令,由于孫連仲離開時將其骨干部隊帶走,此時劉汝明第2集團軍的主力是劉本人的68軍和原第3集團軍曹福林部55軍。內戰中劉汝明部編為第4綏靖區、第8兵團,參加過魯西南戰役、豫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1949年在廈門、漳州地區遭受解放軍殲滅打擊,殘部退往臺灣。

韓復渠部在中原大戰中編為討逆軍第3軍團,戰后韓部長期盤踞山東.抗戰爆發后,韓部編為第3集團軍,負責津浦路方向及黃河防務作戰,因為蓄意保存實力,不聽指揮,屢次抗命,擅自撤退,韓復渠于1938年1月24日被處決。之后,其部隊由孫桐萱指揮,參加了臺兒莊會戰、武漢會戰、收復鄭州作戰.1942年后,因西北軍舊部大量投敵叛國充當偽軍,孫桐萱受到懷疑,于1943年1月被捕,后因查無實據被釋放.原韓復渠的手槍旅旅長吳化文,在抗戰中投敵叛國、充當漢奸,抗戰勝利后又被蔣介石收編為暫編第5路軍、山東保安第2縱隊、96軍,濟南戰役時起義,被編為解放軍第35軍。第3集團軍55軍曹福林部1941年被調入孫連仲第2集團軍,內戰中被編為整編55師、55軍,參加了魯西南戰役、豫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屢遭痛擊,最后由廈門撤往臺灣.?

?

中原大戰后,吉鴻昌部被蔣介石收編為22路軍,調往鄂豫皖地區圍剿紅軍。因不愿進攻紅軍,部下又被蔣介石收買,吉被迫離開部隊流亡國外。1931年吉鴻昌下野后,鄂豫皖邊區綏靖督辦李鳴鐘兼任22路軍總指揮和33師師長。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吉鴻昌回國,后參加中國共產黨。1933年5月參與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抗日同盟軍在日蔣的聯合絞殺下失敗后,吉鴻昌繼續進行抗日活動,1934年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后殺害。抗日同盟軍的殘部被國民黨政府收編為獨立46旅,抗戰爆發后與其他部隊合并為110師,參加了臺兒莊會戰.解放戰爭中,110師在淮海戰役中起義。?

石友三隨韓復渠投降蔣介石后受唐生智鼓惑,叛蔣投唐,并用幾十門大炮齊轟南京,造成南京大亂。沒多久唐生智失敗,石又投閻。中原大戰開始,再次回到馮麾下.沒多久看到馮閻聯軍要失敗,第三次叛馮,投靠張學良。1931年7月18日又反叛張學良改投兩廣政府,結果石部被東北軍在保定徹底解決,石友三只身投靠韓復渠。后又投靠宋哲元,被任命為冀北保安司令。抗戰爆發后所部被編為第1集團軍181師,后又陸續擴編為69軍、第10軍團、39集團軍,其間參加過臺兒莊會戰。1940年后,石友三積極參加反共及投降日軍的活動,屢次勾結日軍襲擊不愿投敵的部下高樹勛部新8軍,1940年12月1日,石友三倍高樹勛誘捕后活埋。高部后轉投孫連仲。?

孫良誠于中原大戰后下野隱居,1933年參加抗日同盟軍,抗戰爆發后出任冀察戰區又級指揮官、魯西行署主任。1942年6月投敵叛國,所部編為偽第3集團軍、第2方面軍.抗戰勝利后又被收編為第2路軍、107軍,淮海戰役時被殲滅。孫殿英屬于西北軍旁系,中原大戰后轉投張學良,被編為40師、41軍,1933年曾參加熱河抗戰,1934年孫率部前往青海,途中被馬鴻逵截擊,殘部被閻錫山收編.抗戰爆發后,孫殿英出任冀北民軍總司令,1939年,孫部擴編為新5軍,1943年投降日軍。內戰中孫部被收編為新編第4路軍,1947年5月,在解放石家莊的戰斗中孫部被殲滅,孫殿英被擊斃.?

張嵐峰在中原大戰后隨孫連仲被蔣介石收編,馮玉祥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時脫離26路軍,參加抗日同盟軍。抗日同盟軍失敗后,張對抗日失去了信心,開始投靠日本特務機關。抗戰前張以西北軍老同事身份活動于宋哲元29軍內部,刺探情報。華北淪陷后,張嵐峰脫離宋哲元部,1938年6月公開投敵叛國。所部被汪偽政權編為偽第2集團軍、第4方面軍。內戰爆發后,張出任豫東剿總司令,1947年1月被解放軍殲滅。

龐炳勛在中原大戰中背叛馮玉祥,投靠蔣介石。1931年,龐部被張學良改編為步兵第1師,不久擴編為40軍。1933年,40軍參加長城抗戰,長城抗戰失敗后馮玉祥組織抗日同盟軍,龐部參加了對抗日同盟軍的圍剿。抗戰爆發后,龐炳勛所部編為第3軍團,在臺兒莊會戰中死守臨沂,立下了戰功。1939年,龐出任24集團軍司令。1943年4月,24集團軍遭到日軍圍攻,部隊被打散,龐炳勛藏身山洞,后被日軍搜山俘獲,在已投降日軍的舊西北軍同事孫殿英的勸說下,龐炳勛于5月10日公開投降日軍,任偽軍24集團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后,龐部被編為第1路軍.后龐炳勛因為年老體衰放棄軍職,所部被編入40軍,歸孫連仲指揮,在隨孫部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時被殲滅。?

?

郝鵬舉在在中原大戰之后到抗戰爆發以及抗戰初期主要擔任副職和參謀長職務,沒有掌握部隊。1941年,郝鵬舉投靠汪偽政權。投敵叛國后,郝鵬舉逐漸建立起自己的隊伍。抗戰勝利后,郝部被蔣介石受編為第6路軍。1946年1月,郝鵬舉在臺兒莊起義投向新四軍,起義后郝部改稱中國民主同盟軍。全面內戰爆發后,郝鵬舉又于1947年1月叛變,出任國民黨第42集團軍總司令,進攻解放區。2月,郝部被解放軍殲滅,郝被俘。7月在押解途中被處決。

雷中田在中原大戰后被蔣介石任命為新8師師長,但雷始終忠于馮玉祥,念念不忘恢復舊西北軍勢力。1931年8月,他奉馮玉祥密令,在蘭州發動政變,扣押甘肅省主席馬鴻賓、制造了“雷馬事變”,成立甘肅臨時政府,自任全省保安總司令。楊虎城聞訊,派孫蔚如前去平叛,雷兵敗去職。1933年,任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軍委委員兼騎兵第1挺進軍司令.同盟軍失敗后,投靠日偽漢奸王英,任大漢義軍副總司令。1936年12月,在百靈廟戰役中被傅作義部隊擊敗,當時報紙都說他被擊斃,其實沒有,而是只身潛逃了.1941年投靠日偽,任開封警備司令.1945年初,日軍敗亡局勢已定,雷看勢不妙,辭職返鄉。河南省主席劉茂恩任其為七區保安副司令。1947年任國民黨商水、西華兩縣指揮官,網羅土匪和地方武裝千余人,與共產黨對抗。1948年5月,商水縣民主政府將雷抓獲,勸他交出武器,投降人民.他只交出100多支槍,不愿意投降.淮海戰役后,他潛藏周口,企圖再起,不久,被當地公安機關捕獲,1950年被處決。?

?

門致中,中原大戰后歷任國民政府第九路軍總司令、華北綏靖軍總司令、晉察冀政務委員會委員兼建設委員會主席等職。1940年至1945年,為汪偽政權服務,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治安總署督辦、華北治安軍總司令。抗戰勝利后受蔣介石委任為華北先遣軍第9軍總司令。解放前夕逃往香港。

?

鄭大章在中原大戰后隨宋哲元接受張學良改編,任29軍騎9師師長。抗戰爆發后任第1集團軍騎3軍軍長.1940年在劉郁芬勸誘下投敵,任汪偽軍委委員,軍訓部常務次長,中央警衛師長,1942年8月任陸軍部常務次長,1943年4月任軍事參議院院長,9月任武官長。汪偽中將,后升上將。?

?

中國近代史上長期盤踞西北的反動武裝“馬家軍”也曾經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里作為西北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馬家軍”大致可以分為“寧馬”和“青馬"。其中“寧馬”的首領是馬福祥,后由其子馬鴻逵和侄子馬鴻賓統帥。“寧馬"在1929年夏的蔣馮戰爭時就已經叛馮投蔣,中原大戰時馬部被編為討逆軍15路軍,后長期盤踞寧夏、甘肅兩省。1931年調往河南,參與圍剿鄂豫皖蘇區,1935年追剿中央紅軍時,在吳起鎮遭到紅軍痛擊。抗戰爆發后“寧馬”部隊被編為17集團軍,但是該集團軍在抗戰期間除馬鴻賓的81軍參加了綏遠地區的對日作戰外,主要是對付陜甘寧邊區的八路軍。解放戰爭中“寧馬”部隊在胡宗南的指揮下參加了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在蘭州戰役中遭受毀滅打擊,馬鴻逵逃亡臺灣,殘部在馬鴻賓率領下向解放軍投誠。“青馬"的首領是馬麒、馬步芳父子,勢力范圍是青海。中原大戰中“青馬"表現得極為賣力,襲擊歸德機場、幾乎活捉蔣介石的鄭大章騎兵集團的主力就是“青馬”騎兵.馮玉祥戰敗后,馬麒父子轉投蔣介石,繼續盤踞青海,所部被編為新編第9師,1934年擴編為新編第2軍。紅軍長征期間,馬鴻逵所部對到達甘肅南部的紅二、四方面軍部隊和進軍河西走廊的西路軍瘋狂進攻。西路軍覆滅后,馬部肆意虐殺被俘的紅軍官兵和傷病員,其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抗戰開始后,馬部改番號為82軍。1943年7月,82軍和騎兵第5軍合編為40集團軍,馬步芳任司令。解放戰爭中馬步芳積極配合蔣介石的內戰部署,在蘭州戰役中馬部主力被殲滅,馬步芳流亡中東.由于在依附馮玉祥之前楊虎城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立成熟的軍事集團,所以楊虎城部嚴格來講并不算是馮玉祥的西北軍。但是楊部在北伐期間受馮玉祥指揮,加上后來楊的17路軍也叫“西北軍”,所以后人往往誤以為楊虎城部也是馮玉祥西北軍的一支.楊原為國民三軍胡景翼部下,1926年,國民軍大部被討賊聯軍打垮,鎮嵩軍劉鎮華受吳佩孚指派,進軍陜西,攻打西安。楊虎城應守城的陜西督軍李虎臣邀請,協守西安,堅守古城八個月,終于等到了馮玉祥的援陜部隊,把劉鎮華徹底打垮,解了西安之圍,楊虎城一戰成名.1927年,楊部改編為馮玉祥第二集團軍第10軍,歸鹿鐘麟指揮,參加北伐。北伐勝利后,全國裁軍,楊部被縮編為暫21師,歸孫良誠指揮。1929年蔣馮決裂,由于不滿馮排斥異己行為,楊虎城改投蔣介石,部隊改稱新14師。蔣唐戰爭期間,楊虎城突襲駐馬店,擊敗唐生智,立了大功,被蔣擢升為7軍長兼17師長.中原大戰時,因為楊虎城打下洛陽截斷馮軍退路,蔣介石將楊部升格為17路軍,楊為總指揮兼陜西省主席.從此,17路軍也稱西北軍,也叫小西北軍。西安事變后,楊虎城被逼出洋,17路軍撤消,縮編為38軍,陜西省主席孫蔚如兼軍長。1938年孫蔚如升任31軍團長,轄38軍(趙壽山)和96軍(李興中),不久,改稱第4集團軍。抗戰初期孫蔚如部主要在中條山地區堅持抗戰,直到1944年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第4集團軍戰敗,小西北軍才退出中條山地區。1945年38軍和96軍合并為38軍。1946年孔從周率38軍起義,投奔晉冀魯豫軍區,被改編為西北民主聯軍38軍,歸陳謝兵團指揮。

馮玉祥與西北軍

西北軍和它的締造者馮玉祥給人的印象似乎總是充滿了矛盾.?

?

馮玉祥本人以倒戈將軍著稱。馮原為北洋直系將領,二次直奉戰爭卻與奉軍聯手發動北京政變,致使吳佩孚戰敗下野,后又與郭松齡密約反奉。北伐戰爭時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蘇聯的軍火,卻又追隨蔣介石清黨、叛變革命.蔣桂戰爭與桂系約定共同反蔣,最終卻助蔣反桂。從以上事實可以看出,馮玉祥是一個經常叛變上級、出賣盟友的人.這樣的一個“倒戈將軍”卻并不擅長權術,而且非常容易輕信別人。馮在與閻錫山、蔣介石的交往和較量中經常被后二者欺騙和出賣,編遣會議受到蔣介石的陰謀打擊,蔣桂戰爭卻依然在蔣的引誘下助蔣反桂,結果再次被騙;蔣馮戰爭后受閻錫山的欺騙被閻軟禁,卻又受閻的鼓動參與中原大戰。馮玉祥最后的徹底失敗不能不說和他這種既喜歡玩弄陰謀又容易被騙的矛盾性格有很大的關系。?

?

西北軍的將領從馮玉祥以下大都能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愛護士兵、關心士兵疾苦,軍官能以身作則、身先士卒.由于官兵關系良好,西北軍相比同時期的其他軍閥武裝向心力、凝聚力都很強,士兵能吃苦、不怕死,戰斗力很強。然而,與基層官兵的團結友愛相對的是,西北軍的高級將領相互之間卻常常如仇敵一般,離心離德.同一派系內部的斗爭在當時各派武裝都很常見,但一般斗爭雙方都會給彼此留幾分情面和余地,像西北軍這樣在內斗中用心之毒、下手之狠的可以說絕無僅有。西北軍內部同事之間的攻殺、下級出賣上級不僅屢見不鮮,而且往往都是把事情做絕,不留絲毫余地。石友三隨韓復渠降蔣,竟然把馮玉祥派來的參謀長活埋。西路軍失敗,紅5軍軍長董振堂戰死,馬步芳居然將同為西北軍出身的董懸首邀功,絲毫不念香火之情。石友三陰謀叛國被部下高樹勛誘捕,本來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可是高把石活埋未免實在是把事情做得太絕了。至于說西北軍中下級叛賣上級,拖走隊伍另投他人的例子簡直數不勝數,遠的有韓復渠甘棠東進,近的有戴炳南出賣黃樵松。這樣一支習慣于叛變出賣隊伍,放在誰的手里都不會安心,也難怪一向排擠雜牌的蔣介石對西北軍格外的刁難。?

?

西北軍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也充滿了矛盾,在長城抗戰、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和全面抗戰早期的作戰中西北軍表現積極出色,起到了抗戰中堅的作用。然而進入占了相持階段以后卻大量叛變充當偽軍,其現象之嚴重為各派系抗日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