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之民俗與風情_第1頁
中國傳統文化之民俗與風情_第2頁
中國傳統文化之民俗與風情_第3頁
中國傳統文化之民俗與風情_第4頁
中國傳統文化之民俗與風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民俗文化與風土人情中國民俗文化概論一、民俗文化的概念1.民俗的定義

所謂“民俗”,顧名思義就是指民間風俗或民間習俗。民俗包括口頭傳說類、習慣行為類、物質文化類、文藝類。它是一種產生于民間又流傳于民間的世代相襲的思想和習慣性的行為系統,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2.民俗文化的定義與特征

定義:是一定地域中廣大民眾群體最為基本的人生需求以及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共同理想、共同情感與共同價值取向。

特征:

(1)世代相傳,并對現代生活產生影響。

(2)形式穩定

(3)表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語言、心理狀態。

(4)具有民族文化與宗教內涵二、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經濟民俗、社會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藝民俗四類。(一)經濟民俗指人類通過在物質的生產、流通、消費三大領域內具有文化色彩的民間禮儀習俗。(二)社會民俗

指民間社會風俗的傳承和家族習俗延續。如生活禮儀、鄉規民約、親族文化、家族文化、婚喪嫁娶等。

(三)信仰民俗

指從原始思維或原始信仰演變而來的思維觀念及其行為。具有保守性、多樣性、神秘性、多重性等特點。如圖騰、鬼神、祖先、天地、占卜、巫蠱、祭祀、風水、命相等。

(四)游藝民俗

指傳承于民間,具廣泛性和族群性的娛樂活動。如各種民間歌舞、樂器、廟會、花會、重大節日、戲曲戲劇等。三、保護傳統民間文化的意義

(一)弘揚民族精神

(二)繼承優良傳統

(三)增強民族團結

(四)延續民族文化

(五)豐富現代生活中國古代的天地觀

一、天圓地方學說

在中國早期人們的觀念中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這可以從《尚書·禹貢》、《國語·周語》、《周禮·夏官·職方》、《山海經》及《楚辭》、《莊子》等大量著述中找到證據。

在早期中國人心目中,大地就像一個“回”字形結構,中心是“王畿”,四周分別是甸、侯、綏、要、荒五服?!吨芏Y·夏官·職方氏》中,五服被擴大為九服,分別是侯、男、甸、采、衛、蠻、夷、鎮、番。

受其影響,中國古代很多器皿,甚至后來的錢幣,都是做成天圓地方的圖形。如下圖的玉琮二、中國古代對天圓地方說的懷疑

戰國時齊國人鄒衍曾對天圓地方說提出過懷疑他認為,中國自封九州,那么九州之外是什么呢?他說,九州之外是一個更加廣大的世界,他將其分為八十一州,中國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的“赤縣神州”。

張騫出使西域,曾給當時人們認識帶來沖擊,但未能真正改變人們的人們的天地觀。這一契機來自于傳教士來中國帶來的西方文化。三、天圓地方說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對民族性格的影響

方的一面:正身、氣節、剛直……

圓的一面:柔順、和氣、中庸……2.對政治性格的影響

方的一面:九五至尊、君臣有道、天下一統……

圓的一面:鎮撫相隨、治化相依、以德服人……

三、對習俗文化的影響

方的一面:信天命、敬天、畏天、順天……

圓的一面:盡人事、戲天、弄天、效天……2023/2/419泱泱中華,不僅地大物博,而且風土人情各異,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各地的風土人情吧!2023/2/420

風土人情風土:山川風俗、氣候等的總稱;人情:人的性情、習慣。指一個地方特有的地理環境和民間風習等的總稱。

2023/2/421北京風情----北京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就象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在城市的每個角落。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呢?老北京人說:“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似牛毛?!弊罱慕y計顯示,北京的街、巷胡同(即廣義上的胡同)超過6000條(個),直接稱為胡同的超過1300條。把這些大大小小的胡同連起來,那又是一條萬里長城了。22

從宣武門向西,穿喧鬧的國華商場,你會看到一條毫不起眼的胡同——三廟街。三廟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遼代,當時的名字叫“檀州街”。北京城址幾經變遷,街巷易位也是數度滄海,而它卻始終是一條胡同,歷經榮哀,漸趨平淡。23

北京的胡同寬窄不一,寬的敞亮,窄的幽深。前門外大柵欄地區的錢市胡同,中間最窄處僅40厘米,是最窄的胡同。胖子朋友到此最好繞路而行,因為不論正行還是側身,都有可能被卡在那里,動彈不得。2023/2/424天津風情--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年畫是中國著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產生于17世紀初葉的天津西郊楊柳青鎮,故得名。

楊柳青年畫采取木版刻印和人工彩噴相結合的方法制作,即先用木版印出線紋,后用彩筆填色而成,形成一種既有滟勁功力的木版韻味,又有民族繪畫風貌的獨特格調。楊柳青年畫采用寓意,寫實等各種手法,內容取材于現實生活,民間風俗和歷史故事,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2023/2/425河南風情----剪紙

河南剪紙歷史悠久,早在宋代,剪紙就已在民間廣泛流行,還出現了以此為生的剪紙藝人。河南民間剪紙的大部分內容,與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喜花(結婚時貼用)“鴛鴦戲蓮”是表現人們希望“婚姻美滿、白首偕老”;窗花“金虎送錢”(視虎為萬能吉祥物),則是期盼“生活富足、金錢遍地”;“牧羊人”、“莊稼漢”、“喂豬”、“拉洋車”,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蕓蕓眾生的生活寫真。

2023/2/426

河北風情---滄州武術

滄州素有"武術之鄉"的譽稱。滄州武術之盛行有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諸因素。滄州古為燕齊之地,又是遼、金、宋時代軍事必爭之地,再加封建官俯盤剝,豪紳壓榨,人們紛紛習武自強練習武自衛,武風甚廣;歷史上這里又曾是發落犯人的地方,不少軍犯刺配于此,也留傳下一些武藝;再加上滄州人民尊師重義,為武林所稱頌,一些失意的拳師和被官俯追緝的俠客,也多來此隱身,落戶傳藝。據歷史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武健泱泱乎表海雄風",可謂英雄眾多,精英薈萃,歷史悠久。2023/2/427

滄州武術有其本身的特色,即有大開大合勇猛無倫的長勢,又有推撥擒拿小巧靈活的招數,并具有速度、力度大和善于攻守的實戰特點。武術門類基本可分少林、武當兩大派系。少林拳中有華拳、燕青、功力、劈卦、長拳、通臂、明堂、彌宗、八極、太祖、六合、螳螂、沙腳、戳腳、翻子、大洪拳、小洪拳等多種;武當拳中有太極、八卦、形意等。

28湖北風情---過端午

吃粽子和賽龍舟是中國許多地方的風俗。然而這一習俗是因從紀念屈原而來,使得屈原的家鄉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北各地賽龍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鄉。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了,一條條“黃龍”、“白龍”、“紅龍”、“青龍”劈波斬浪,箭一般前駛,鑼聲、鼓聲、吆喝聲、喝彩聲響成一片,江河兩岸觀看賽龍舟人們黑壓壓一大片,那場面實在壯觀極了。

29傳說屈原投汩羅江死后,他的故鄉鄉親秭歸人做了一個夢,夢見屈原身體消瘦了,便用箬葉包米飯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龍舟裝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屬龍管,以為是龍王送來的角黍,便不敢食。這就可讓屈原食用了。這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由來。

30湖南風情----長沙皮影戲長沙皮影戲形成于明朝萬歷(1573-1619)年間,舊時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流行于長沙、湘潭、瀏陽、望城、寧鄉等地。長沙皮影戲用湘劇和花鼓戲唱腔,一般為三人班,3人都具有吹打彈唱的藝術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別。2023/2/431江蘇風情---寒山寺除夕聽鐘聲

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楓橋鎮,建于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監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的鐘聲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唐代詩人張繼當年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千古絕唱。每年除夕夜半,寒山寺法師敲鐘108下,最后一下鐘聲正是新年零點開始。伴隨著寒山寺的鐘聲,人們高高興興地迎接新年的到來。2023/2/432甘肅風情----蘭州皮筏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蘭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或整張牛皮,用鹽水脫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松軟,再用細繩扎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后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因其制做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于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

2023/2/433安徽風情----徽州古民居安徽民居圍墻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經商,此墻便起著防盜、對女性禁錮的作用。便單純的高,則給人陰沉壓抑的感覺,故而在圍墻上又常用黟青石雙而鏤空雕刻著兩扇窗,圖案往往是喜鵲登梅,喻寒盡春來的喜訊,既是在家妻子兒女的向往,又是對在外家人的祝福。2023/2/4342023/2/435重慶風情----哭嫁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藜薷栌小翱薷改浮?、“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2023/2/436

西藏風情----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在西藏,婚喪節慶、迎來送往、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2023/2/437

“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松如網,也有用絲綢為料的。哈達的質料,因經濟條件不同而異,但人們并不計較質料的優劣,只要能表達主人的一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達的長短不一,長者1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此外,還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云,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征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貴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情況下才用。2023/2/438浙江風情----寧波人八月十六度中秋

每年夏歷八月十五日夜晚,舉國上下,家家戶戶都要暢敘一堂,共賞明月,同食月餅,歡度中秋佳節,以享天倫團圓之樂??墒钦憬幉ǖ胤綒g度中秋節,卻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說起原由,還有一段故事哩。2023/2/439

傳說,南宋寧宗時候,有位宰相名叫史彌遠,是明州(今寧波)人。他權勢日盛,專權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但他熱愛故土。每年夏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總要從京城臨安(今杭州)趕回寧波,與親屬團聚,與民同樂,一起賽龍舟,賞明月,吃月餅,共慶團圓。有一年,中秋節前夕,史彌遠因處理朝廷公務,遲了一天,騎馬急急趕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于趕路,馬又失蹄,坐騎受傷,只好回宿紹興。等到第二天趕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2023/2/440史彌遠心中非??鄲馈R驗槟昴曛星铮既缙谮s到,今年中秋遲了一天,不能與民同樂了。誰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從早思盼到夜晚,還不見史彌遠回來,就一直未過中秋,等著他回來。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彌遠趕到,才一起歡歡喜喜,共慶中秋佳節。從此以后,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歷八月十五過中秋節的風俗,改為八月十六日。一直從南宋延續到現在。2023/2/441云南風情----潑水節

潑水節,是使用傣歷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年節。傣族的潑水節最熱鬧,影響最大。潑水節是傣歷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的公歷4月11號左右,為期三至四天,頭兩天為送舊,后兩天為迎新。2023/2/442傣歷新年,稱為“宛麥”、“宛惱”和“麥帕雅晚瑪”?!巴瘥湣笔寝o舊歲之日。潑水是傣歷新年最古老、最富有情趣、最主要的有項活動,在“宛惱”這一天舉行。人們先到佛寺浴佛后,才能相互潑水。開始潑水時,彬彬有禮,姑娘們提著一小桶摻有香水的涼水,用樹枝蘸水向長者、來賓脖后輕輕潑灑,以表示祝福,這是禮節性的潑水。潑水進入高潮時,男女青年互相追逐潑水,滿瓢、滿盆的水,在追逐中潑向對方?!八ǚ牛黾铱瘛?,潑水節成了狂歡的節日,平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少女,頓時活躍起來,不甘示弱的與小伙子展開對潑。水花在空中飛舞,傳遞著吉祥與祝福。2023/2/443內蒙古風情----那達慕“那達慕”是蒙古語,漢語譯為“娛樂或游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傳統的群眾性集會。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那達慕具有悠久的歷史。1225年,成吉思汗戰勝花刺子模,為慶祝勝利,就舉行過隆重的那達慕盛會。在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上,都要進行男子三項競技賽,即賽馬、射箭和摔跤。那達慕多半在夏季7、8月份舉行。屆時四面八方的蒙古族牧民穿著節日盛裝,紛紛前來參賽或觀看。2023/2/444新疆風情----新疆人的出生禮

獨特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傳統,使新疆人在人生過程中有著與別人不盡相同的經歷。新生命即將出生,這是一件大事,各民族都以鄭重的態度對待新生命的到來。塔吉克人在產婦臨盆時在門口生起一團火、避災祈福。塔吉克人在新生命誕生后立即向天窗處鳴槍三發,或者大喊三聲,一是向人們宣布這家新添了一個男孩,二是用響聲驅除妖邪。如果是女孩則不鳴槍,而是在嬰兒的頭下放一把掃帚,祝她將來成為一個恪守婦道的好女人。柯爾克孜、哈薩克等民族也有此俗。在過去沒有槍的時候,用的是響箭。2023/2/445上海風情----上海話的特色

上海話的歷史只有七百多年,比蘇州話和松江話的歷史要短得多,但是上海話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方言,這是由上海獨特點地理環境和歷史的獨特機遇所決定的。2023/2/446

原來上海處于長江三角洲的灘頭,所謂“上海灘”是對它的最合適當稱呼,它是遠離府治的鄉村僻地,處于經濟發達地域的邊緣。歷史上蘇州府和嘉興府是兩個大府,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松江府卻比較落后,而上海地區又是在近海灘,所以就整個松江地域的方言來說在太湖片里發展是很緩慢地,上海方言更為古老。2023/2/447

然而,上海又面臨東海,碰上了特殊的機遇,1843年上海被迫開埠以后,成為一個自由發展的租界,有相當長時間的市民自治,使上海迅速變成一個國際大都市、金融中心,龐大移民和高速經濟的沖刷,使上海話一躍成為太湖片吳語區發展最快的語言。近一百五十年來,上海話和上海這個城市一樣突飛猛進,上海話中的一些要素在短短的兩三代人里就可以看到較重大的變化軌跡,這在國內的近代語言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點。2023/2/448四川風情----二王廟廟會

兩千多年來,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歷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典活動,也有老百姓的民間祭祀活動。形成了以李冰父子為主題人物的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為中心的廟會活動。2023/2/449傳說舊歷六月二十四日是二郎生日,后兩日為李冰生日。因此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川西受益區人民不辭艱苦跋涉,扶老攜幼,帶著祭品,來廟祭把,每日多達萬人?!豆嗫h鄉土志》中說:“每歲插秧畢,蜀人奉香燭,把李王,絡繹不絕呼。”至今民祭之日,二王廟里人山人海,香煙繚繞,虔誠之態,令人感動。

2023/2/450陜西風情----秦腔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角色可分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須生、小生、大凈、毛凈,丑角等十幾種。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歷代發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其特點是:慷慨激昂,寬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其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

2023/2/451

秦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是在古時陜、甘、寧一帶民間歌舞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形成的。由于它產生于民間,所以能夠生動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愛憎、痛苦和歡樂,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斗爭,因而有著深厚的根基。2023/2/452

秦腔藝術源源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陜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間,甘、陜一帶的秦腔逐漸演變成為梆子戲。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于秦腔。2023/2/453山西風情----山西鑼鼓據說,早在堯舜時,山西人就用鑼鼓宣告喜慶。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紅火的喜慶鑼鼓與春天一同走來,它以民眾自娛自樂的演奏形式,在民間舞蹈鼓樂藝術中占盡了風騷。這種自然承傳,世代延續的山西鑼鼓不僅種類多,而且表演也是千姿百態。更令人驚奇的是,山西鑼和鼓的形狀各異,鑼鼓和鼓槌的質地也不盡相同。鑼聲鼓聲,有的細細碎碎,恰似雨打窗欞;有的震天動地,猶如炸雷行空。山西鑼鼓注重氣勢,也偏愛幽默。領鼓者頭頂著鼓,腳上架著鼓,兩耳垂著鼓,雙肩還扛著鼓,上翻下躍,仰打側擊,把山西人對生活的情趣揮灑得淋漓盡致。

2023/2/454

山西鑼鼓中最壯觀,最激烈的場面,要數鼓車鑼鼓。駕鼓車的馬少則四匹八匹,多則幾十上百,人歡馬叫,歌震乾坤。山西鑼鼓,這不息的聲威,這不朽的畫卷,它使古老的黃河激越,它使渾厚的黃土地騰飛,它使這方水土孕育的兒女青春永在。2023/2/455山東風情----“蓬萊”的由來

相傳,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其上物色皆白,黃金白銀為宮闕,珠干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吃了能長生不老。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求大秦江山永固、個人長生不老,便慕名來到這里尋找神山,求長生不死藥。他站在海邊,眺望大海,只見海天盡頭有一片紅光浮動,便問隨駕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島?!鼻厥蓟蚀笙?,又問仙島叫什么名。方士一時無法應答,忽見海中有水草漂浮,靈機一動,便以草名“蓬萊”做了回答?!芭钊R”者,“蓬草蒿萊”也。據說,蓬萊這個神山名就是這樣來的。2023/2/456寧夏風情----回族生活習慣回族是一個十分講究衛生的民族,除個人衛生、家庭衛生外,飲食衛生尤其講究,處處突出“潔凈”二字?;刈褰池i肉。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肉、性情兇殘的禽獸(如鷹、虎等)肉、自死禽獸的肉和一切動物的血,都在禁食之列。穆斯林們不禁食的動物,都須請阿訇念經代宰后才能吃。2023/2/457《古蘭經》規定,穆斯林不準抽煙、喝酒。但回族講究飲茶,每有客登門,先端出“蓋碗子”來敬茶,接著是瓜果、馓子、油餅招待。蓋碗茶俗稱抓盅杞、芝麻、果干和葡萄干、桂元肉等,五顏六色,味道醇香,營養豐富。喝茶時左手托盅,右手抓蓋,用蓋將浮在上面的白芝麻輕輕吹刮,邊飲茶邊嚼芝麻,茶畢可將盅內干果吃盡。2023/2/458黑龍江風情----鄂倫春族

鄂倫春的含義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們或追逐麋鹿的人們。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西北大、小興安嶺一帶。鄂倫春族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通古斯-滿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漢文。主要從事狩獵,部分從事農業,社會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剛出現私有制的萌芽,突破了原有的“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原始社會生產方式,開始向階級社會邁進,但是尚保留著原始社會的許多殘余。2023/2/459遼寧風情----豪放的沈陽大秧歌

沈陽大秧歌,是明清時在繼承唐代以來東北大秧歌傳統特色而形成的地方鄉土藝術。開始時,是少數民間閑散藝人在街頭表演的謀生手段,逐漸變成了節慶或廟會期間的娛樂活動。到民國初年時,沈陽大秧歌藝術進一步發展。據文獻記載,當時“大抵前導者反穿皮襖,斜披串鈴,手執長鞭,前行開路。繼其后者為一參軍,靴鞋袍褂,挎腰刀。繼為沙公子,漢裝文生,手執折扇。繼為老斐,傴倭執杖。繼為老嶇,耳佩紅椒,手持蒲扇。繼則丑旦相匹偶,或十數賣膏藥者殿其后,行列環形,錯綜歌舞,間以科陳白,鼓拔和之,或加鼓吹。2023/2/460

現行沈陽大秧歌,除繼承了東北大秧歌原有傳統藝術形式、風格外,已同遼南、遼西的高蹺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獨有的粗擴、豪放、火爆、熱烈、歡快、強勁而自由的藝術特色和時代精神。2023/2/461吉林風情----長鼓舞長鼓舞素有朝鮮族舞壇上的一顆明珠之美稱,歷來備受朝鮮族人民的珍愛。長鼓舞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始終以其典雅飄逸的舞姿馳名中外。長鼓的表演,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以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為一體,高度協調統一。舞蹈的形式有獨舞、雙人舞、群舞等多種。建國發后,長鼓舞久經朝鮮族舞蹈家們的精心改編,增進了新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使這一藝術形式日趨完善。2023/2/462江西風情----婺源四古一古——古建筑

婺源古代屬于徽州所轄,所以這里的民風民俗與現在的皖南地區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樸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古祠堂、官邸、民居、書齋、戲臺、廊橋、亭閣、寶塔等遍布全縣。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顯得寧靜而幽雅。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學家稱為“古建筑博物館”。

2023/2/463二古——古溶洞

位于靈巖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靈巖石窟群有大小溶洞36個,洞內泉潭參差錯落,有數百個上佳景點,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到過此洞,至今仍保留著“岳飛游此”、“吳徽朱熹”等題詞2000多處,為國內罕見。2023/2/464三古——古樹

遍布鄉野的名木古樹,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韻。漢代的苦櫧、隋朝的銀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歷時千余年的紅豆杉、楠木、柳杉、羅漢松、刨花楠、黃檀至今仍然長得亭亭蓋蓋。在婺源的古樹中,最有名的是被稱為“江南第一樟”的虹關古樟和朱熹親手栽植的巨杉。

2023/2/465四古——古文化

源是理學大師朱熹的故里,還出過文學家朱弁、皖派篆刻創始人何震、樸學家江永、鐵路專家詹天佑等名人。此外,李白、黃庭堅、宗澤、岳飛等人也曾到過這里,留下許多遺蹤可尋。2023/2/466貴州風情----六月六“六月六”是貴陽布依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貴陽市及鄰縣成千上萬的布依族群眾便要集于風景秀麗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繞花間,乘游船,吹木葉,唱山歌,盡情歡度佳節。2023/2/467“六月六”的緣起,有這么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美麗的布依族姑娘繡了一幅花開錦繡、香飄長天的青山秀水圖。魔王見此寶圖,頓起賊心,前來搶奪。姑娘和眾鄉親苦戰七天七夜,終因力量懸殊,六月初六這天,眼看寶圖就要落入魔王手中,姑娘急中生智,將圖拋向空中,寶圖即化為花溪的青山秀水,魔王被氣死化為一堆亂石,沉入花溪河底。此后,為了紀念這位造就花溪秀美山川的布依姑娘,每年六月初六,人們匯集于花溪河畔,載歌載舞,以表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名揚省內外的“六月六”歌節。2023/2/468廣東風情----舞獅

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它是廣東各個節慶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

2023/2/469廣西風情----南寧民歌節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

壯族人民歷來都有唱山歌的習俗,劉三姐是壯族人心目中美與愛、智慧與才能的化身。每逢節日及重大節慶活動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傳情達意。農歷的三月三是壯族傳統的歌圩,在這一天許多壯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紀的老人都會在田間山坡上相互對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會友。他們帶著節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飯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賜予歌才。

2023/2/470

從1993年起,廣西在“三月三”歌節的基礎上,每年在首府南寧舉辦“廣西國際民歌節”,廣邀國內外藝術家和各界人士參加民歌盛會。1999年起,每屆民歌節仍由區政府主辦,但分別在各個城市舉辦。2023/2/471海南風情----黎錦古稱“吉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種特色花布,遠在春秋時期就盛行,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內的棉毛、苧(zhu)麻纖維,及分別來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島棉、巴西木棉、大陸棉和樹棉等灌木類棉花,以織繡、織染、織花為主,刺繡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顏料,紡織成一種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別做經線和緯線)。因木棉又名吉貝,故黎錦也叫吉貝。2023/2/472

黎錦精細、輕軟、潔白、耐用,古語稱“黎錦光輝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紡織技術領先于中原漢族,后來灌木類棉花逐漸由海南島傳入中國南方,元朝時黃道婆又將黎族的紡紗、織布等技術加以改進傳播到內地,迅速推動了長江下游棉紡業的發展,掀起了被海內外學者稱譽的持續數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織品取代麻織品成為生活必需品,黃道婆也成為中國紡織業的始祖。2023/2/473福建風情----惠女的奇特服飾在泉州最引人興趣的可數惠安東部崇武一帶婦女的奇特服飾?;輺|婦女服飾的奇特集中于衣、褲、褲帶上的銀褲鏈、頭巾和斗笠等上面?;莅矕|部婦女穿的衣褲除太青蘭、蘋果綠、黑色以外,還有白底柳條花紋或上下綠白拼接而成的,顏色甚為鮮艷;衣身、袖管、胸圍緊束,衣長僅及臍位,肚皮外露,現出身段的曲線美;袖長不到小臂的一半且緊束,上衣下擺弧度為橢圓形。這種上衣人稱“截衫”或“節約衫”。褲子多是黑色,褲筒甚為寬大。2023/2/474

頭上的裝飾主要是頭巾和斗笠。頭巾有不同的顏色和花紋圖案,或蘭、綠底白花的,或紅底白綠花的,戴上頭巾時多綴上大小不同、式樣各異的塑料花。頭巾把臉包得只露出眼、鼻、口狹小一部分,而頭笠又戴得很低,如不仔細辨認,就是熟人也很難一下于認出斗笠下的人是誰。2023/2/475臺灣風情----高山族歌舞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勞動、戀愛、婚宴、節慶、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因為高山族支系較多,所以表現在音樂歌舞上的風格也是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歌曲,多為觸景生情,即興演唱。有的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