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衍射分析_第1頁
X射線衍射分析_第2頁
X射線衍射分析_第3頁
X射線衍射分析_第4頁
X射線衍射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X射線分析XRD1目錄第一節X射線的物理基礎第二節X射線的產生第三節X射線譜第四節X射線和物質的相互作用第五節X射線衍射分析21-1X射線的本質X射線的本質是電磁波,與可見光完全相同,僅是波長短而已,因此具有波粒二像性。(1)波動性(2)粒子性第一節X射線的物理基礎波動性X射線的波長范圍:

0.01~100?或者10-8-10-12m1?=10-10m表現形式:在晶體作衍射光柵觀察到的X射線的衍射現象,即證明了X射線的波動性。X射線是波長在10-8到10-12米范圍內,具有極強穿透能力的電磁波。硬X射線:波長較短的硬X射線能量較高,穿透性較強,適用于金屬部件的無損探傷及金屬物相分析。軟X射線:波長較長的軟X射線能量較低,穿透性弱,可用于分析非金屬的分析。X射線波長的度量單位常用埃(?),或者通用的國際計量單位中用納米(nm)表示,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為:

1?=10-10

m

1nm=10-9m粒子性特征表現為以光子(光量子)形式輻射和吸收時具有的一定的質量、能量和動量。表現形式為在與物質相互作用時交換能量。如光電效應;二次電子等。X射線的頻率ν、波長λ以及其光子的能量ε、動量p之間存在如下關系:

式中h——普朗克常數,等于6.625×J.s;c——X射線的速度,等于2.998×m/s.

第二節X射線的產生

產生原理

高速運動的電子與物體碰撞時,發生能量轉換,電子的運動受阻失去動能,其中一小部分(1%左右)能量轉變為X射線,而絕大部分(99%左右)能量轉變成熱能使物體溫度升高。產生條件1.產生自由電子---電子源,如加熱鎢絲產生熱電子

2.使電子作定向的高速運動---施加在陽極和陰極(鎢絲)間的電壓1236541-高壓變壓器;2-鎢絲變壓器;3-X射線管;4-陽極;5-陰極;6-電子;7-X射線7常規的X射線產生裝置產生條件3.在其運動的路徑上設置一個障礙物使電子突然減速或停止。4.真空---把陰極和陽極密封在真空度高于10-3Pa的真空中,保持兩極潔凈并使加速電子無阻地撞擊到陽極靶上。1236541-高壓變壓器;2-鎢絲變壓器;3-X射線管;4-陽極;5-陰極;6-電子;7-X射線7常規的X射線產生裝置X射線管的結構

封閉式X射線管實質上就是一個大的真空()二極管。基本組成包括:

(1)陰極:陰極是發射電子的地方。

(2)陽極:靶,是使電子突然減速和發射X射線的地方。引自中南大學(3)窗口:窗口是X射線從陽極靶向外射出的地方。(4)焦點:焦點是指陽極靶面被電子束轟擊的地方,正是從這塊面積上發射出X射線。接變壓器玻璃鎢燈絲金屬聚燈罩鈹窗口金屬靶冷卻水電子X射線X射線X射線管剖面示意圖過程演示13第三節X射線譜X射線譜指的是X射線的強度隨波長變化的關系曲線。X射線強度大小由單位面積上的光量子數決定。由X射線管發射出來的X射線可以分為兩種類型:(1)連續(白色)X射線(2)特征(標識)X射線連續輻射,特征輻射X射線譜X射線管產生的射線是初級X射線

連續譜X射線(白色X射線)

初級X射線特征X射線(標識)14當加在X射線管兩端電壓未超過一定數值時,所產生X射線波長是在一定范圍連續分布。其波長與靶金屬的原子序數有超過臨界值時,連續X射線譜的某些特定波長會出現一些強度很高的尖銳峰短波限K態(擊走電子)L態M態N態k

l

m

n0原子的能級hl→k=l-kK射線K特征X射線產生過程電子入射X射線或高速電子第四節X射線和物質的相互作用16部分X射線被吸收分析輕機體中的重元素分析各種催化劑物相組成,及其微觀結構,如結晶狀態,結晶度,結晶分布,晶胞常數等17莫塞萊定律(同系):熒光X射線的波長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有規律的向波長變短的方向移動,它表示的是波長與原子序數的關系定性分析方法:根據選用的分析晶體(d已知)和實測2q角,用Bragg方程,計算波長。然后查2q譜線表,可查出相應元素。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元素的含量)18熒光強度測量公式:由上式,螢光X射線的強度不僅和被測元素的含量,性質及初級X射線的強度有關,且與式樣中共存元素的含量及性質有關。定量分析的方法(1)單線條法是最簡單的定量方法,但精確稍差把多相混合物中待測物相的某根衍射線強度與該相純試樣的同指數衍射強度相比較要求兩次實驗時儀器的狀態和條件必須嚴格相同樣品中該物相與純相相近19(2)內標法:將一種己知物相百分含量的標準物質添加到含有未知物相的測試樣品中,充分混合以獲得待測物相含量的方法最常用最有效該物相的情況基本與純相相近20(3)增量法(適用低含量樣品)在多相混合物中,對待測物相進行一次增量,然后根據測定的衍射強度進行計算,獲得待測相的含量212·X射線強度I連:X射線的強度I是由光子能量hν和它的數目n兩個因素決定的,即I=nhν式中h—普朗克常數=6.625×10-34J.s;c—X射線的速度=2.998×108m/s.ν—X射線的頻率、波長λ22連續X射線譜中每條曲線下的面積表示連續X射線的總強度,也是陽極靶發射出的X射線的總能量。實驗證明,I與管電流、管電壓、陽極靶的原子序數存在如下關系:從上式可以看出,為了提高連續x射線的強度,提高V,i,采用重金屬靶(Z)23I特:

強度特征:每個特征射線都對應一個特定的波長,不同靶材的特征譜波長不同。如管電流和管電壓V的增加只能增強特征X射線的強度,而不改變波長。K系特征X射線的強度與管電壓、管電流的關系為:VK:K系激發電壓K2,n:常數V:管電壓i:管電流24第五節X射線衍射分析X射線衍射分析可給出材料中物相的結構及元素的狀態信息XRD物相定性分析利用XRD衍射角位置及強度,鑒定未知樣品是由哪些物相所組成對比粉末衍射標準聯合會(JCPDS)出版的粉末衍射卡片(PDF卡片)看“三強線”25PDF卡片每張PDF卡片列出一種單相物質(包括元素單質、合金、無機化合物、礦物、有機化合物和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多晶X射線衍射數據PDF卡片號51-0939,并標出衍射數據的質量(圖中為C),分別是:★(高質量實測數據),C(根據實測的單晶體結構數據計算而得的理論數據),I(衍射圖已指標化,數據可靠),Q(數據質量符合要求),D(已被質量更高的卡片所替代)列出物質的分子式,英文名稱和有關的參考文獻列出化合物的CA(ChemicalAbstracts)序列號26PDF卡片列出物質的結晶學數據,包括:分子量,晶胞體積,理論和實測比重,所屬空間群,晶胞參數等列出了有關的實驗數據,包括:同樣質量的樣品最強衍射線與a-Al2O3(剛玉)最強衍射線的強度比,實驗中所用的X射線種類和波長,實驗中是否使用了單色器和濾色片等等列出粉末衍射的棒圖,衍射峰角度(或d值),相對強度,衍射指標等PDF卡片是進行物相鑒定的重要依據有光盤版發行,可根據實測的多晶X射線衍射圖譜自動進行物相檢索27

原子完全無序情況,例如稀薄氣體。在進行X射線分析時,只能得到一條近乎水平的散射背底譜線。I2θ

原子近程有序但遠程無序情況,例如非晶體材料。由于近程原子的有序排列,在配位原子密度較高原子間距對應的2θ附近產生非晶散射峰。I2θ換算為4πsinθ/λI2θ換算為4πsinθ/λ

非晶體材料的近程原子有序度越高,則配位原子密度較高原子間距對應的非晶散射峰越強,且散射峰越窄。

理想晶體的衍射譜線,是布拉格方向對應的2θ處產生沒有寬度的衍射線條。前提是不存在消光現象。I2θ

實際晶體中由于存在晶體缺陷等破壞晶體完整性的因素,導致衍射譜線的峰值強度降低,峰形變寬。I2θI2θ1-4-2、晶體的衍射譜線(1)衍射峰位與衍射強度A、衍射峰位衍射峰位角2θ是反映衍射方向的問題,主要與輻射波長、晶胞類型、晶胞大小及形狀有關。遵循布拉格方程。nI2θθB、衍射強度衍射積分強度,歸根結底是X射線受晶體中眾多電子散射后的干涉與疊加結果。原子在晶胞中位置及原子種類則決定了衍射強度。面積不變(2)晶體不完整性及其衍射效應自然界中的大多物質,其晶體結構都不是理想的晶體,例如存在孿晶與亞晶塊、晶格顯微畸變、位錯與層錯、甚至原子熱振動等,破壞了晶體結構的完整性,故稱為不完整晶體。

物質的晶體不完整性,必然影響X射線空間干涉的強度分布,在稍偏離布拉格方向上也出現衍射,造成X射線衍射峰形狀的變化,例如導致衍射峰寬化和峰值強度降低等。面積不變

需要說明,一個晶粒中包含多個亞晶粒,晶粒尺寸測量值,實際是晶粒中的亞晶粒尺寸。

X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