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四川省達州市萬源職業高級中學高二語文期末試題含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手銬汪海潮鄉長被抓走的那天,陳大明正在鄉長辦公室里向鄉長匯報高嶺鄉旅游度假村的建設情況。陳大明清楚地記得,他剛剛匯報完第一件事,辦公室的門就被撞開了,兩個全副武裝的公安走了進來,其中一個人手里舉著一張逮捕令,走到鄉長面前高聲說:“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個人就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銬,“咔嚓”一聲銬住了鄉長的雙手,然后不由分說地把鄉長帶下樓,塞進了樓下的警車,警車就“嗚嗚嗚”地開走了。鄉長被抓走后,陳大明被縣里任命為代理鄉長,繼續負責旅游度假村的建設。陳大明當上鄉長后,眼前老是晃動著那副锃亮的手銬,雖然他與原鄉長的貪污案并無牽連,但原鄉長被抓的那一幕還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決心引以為戒。為防止自己意志不堅定,他還花了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到市場上買了一副仿真的手銬,掛在自己的臥室里,以警示自己。果然,自從他當上鄉長后,前來拜訪的人便絡繹不絕,有送名煙名酒的,有直接送現金的,還有假借妻子的名義送金銀首飾的,他都一一回絕。其實他家的經濟條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崗在家,孩子今年又剛剛上大學,農村老家還有一個經常患病的母親。事事都得花錢,可是他一個月的工資才一千多塊,因此,他幾乎月月都出現“財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實在頂不住了,很想賭一把,他已經把那個建筑商送來的一萬元塞進了抽屜,但就在那一瞬間,他立刻想起了懸掛在床前的那副手銬,就趕緊又將錢退回去。直到有一天,他的一個老同學到他家來玩,看到了那副手銬。那個老同學就問他:“你這是從哪買來的?”他直言不諱地告訴同學,是從一個地下的工藝品商店買來的。老同學就又將那副手銬把玩了很長時間,然后很認真地說:“沒錯,就是它,就是它!”陳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學就告訴他,其實這副手銬有著一段傳奇的經歷,它曾是一位海外華僑的傳家之寶;它也不是普通的鋼鐵制造的,而是用一種稀有金屬制成的,至于那位華僑為什么要把手銬作為傳家之寶,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這副手銬值錢,最起碼值五萬元錢!陳大明對老同學的話將信將疑,就帶著手銬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鑒定。結果很快就出來了,老同學的話是真的,這副手銬真的很值錢!陳大明興奮不已,馬上將手銬以四萬八千元的高價賣給了古玩店。畢竟,他太需要錢了!有了這筆巨款,陳大明就可以從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親從農村接到自己身邊,還請了一個保姆;他抽出兩萬元給妻子開了一家油米店,還給兒子買了一臺電腦。他的生活壓力沒有了,他感到無比的暢快,也體會到了有錢的幸福。他從內心里深深感謝那個同學。從那以后,老同學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學是個“能人”,陳大明對他是信得過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項建筑工程。再后來,陳大明又發現了不少“能人”,一一讓他們參與到旅游度假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開業的那一天,陳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到了那副手銬!第二天,他決定去把它贖回來,不論花多少錢!錢對他來說已并不成問題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訴他,那副手銬他是代人收購的,早就被一位客商以五萬元的價格買走了。不過幸好老板記下了那位客商在市里的地址,陳大明決定按圖索驥。陳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個管家模樣的人把他領到一個池塘邊,并告訴他,主人就在那邊釣魚。他匆匆地趕過去,發現他的同學正在笑吟吟地等著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卻問道:“我的手銬呢?”老同學恰好此時釣起了一條大魚,他一邊收線一邊拍著釣竿說:“那東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將它改成了釣竿。看,這釣竿多結實,五萬塊呢!”陳大明一下子明白過來,恨不得馬上離開這地方,但他分明聽到了老同學在喊他:“別走啊,陳鄉長,中午咱們喝魚湯啊!……”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陳大明眼前總是沒來由地晃動著一副锃亮的手銬。(選自《微型小說家選刊》)(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2分)A.小說第一段中描寫鄉長被捕過程,其細節描寫真實細膩,仿佛讓人身臨其境,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聲音都讓人心有余悸。B.這篇小說在情節構思上頗具匠心,主人公從開始堅持不受賄,到最后發現自己中了別人的圈套,最終發現老朋友向他行賄,波瀾頓生,高潮迭起。C.作者將手銬巧妙地比作了人生的防線,但陳大明由于一時的糊涂,結果被別有用心的老同學設計了一條“魚竿”,引了他這條“大魚”上鉤。D.陳大明因“手銬”而受賄,表面上看是不知情,但實際上骨子里則充滿著貪欲,從而告訴人們要不斷加強自律,完善自我道德修養。E.這篇小說主題深刻,文章通過主人公因手銬”而受賄的故事,告訴人們即使真正廉潔的公仆,即便暫時避免了有形的刑具,卻無法避開無形的刑具。(2)小說插敘主人公陳大明的家庭情況作用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主人公陳大明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這篇小說以“手銬”為題,有主題思想、情節結構等方面的考慮,請選擇一個方面,結合全文,陳述你的觀點并作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A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做題時可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觀點及表達技巧的基礎上,仔細推敲每個選項內容及觀點是否與文章的內容、觀點及技巧相吻合,在文章中能否找到有依據。B項中“高潮迭起”不準確,文章中只有最后情節的突變。C“一時的糊涂”錯,仔細閱讀文本,就會發現主人公還是禁不住金錢的誘惑所致;E對主題理解有誤,真正廉潔的公仆是能夠避開無形的刑具的)(2)①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真實動人;②為下文情節的發展做鋪墊;③使文章的內容更加豐富。(每點1分)(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學作品表達技巧的能力。對陳大明的家庭情況的交代使用了插敘這一手法,插敘的一般作用為鋪墊、照應、補充、說明,使情節更完整,內容更充實。此處分析還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進行,綜合以上我們不難總結到以上幾點。)(3)①小心謹慎。鄉長被抓,他引以為戒,一一回絕別人送的禮物,塞進了抽屜的錢,又退回去②嚴于律己。到市場上買了一副仿真的手銬,掛在自己的臥室里,以警示自己。③意志不堅定,難以抵制誘惑。(每點1分)(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分析人物形象要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分析要有理有據,不能夠架空分析)(4)觀點一:以“手銬”為題,使小說主題深刻。①以“手銬”為題,一語雙關。②“手銬”具有警戒作用,人生路上處處有手銬。③官場上遍布手銬,步步為營,稍有不慎,便是別人魚竿上的“大魚”。觀點二:以“手銬”為題,使小說情節顯得巧妙。①構成小說的線索,使情節集中緊湊。②以“手銬”為題概括了小說的主要內容。“手銬”構成這篇小說的中心事件。③小說以“手銬”又以“手銬”終。首尾照應,結構完整。(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文學作品的探究能力。文章的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對文章的內容有概括作用,對文章的主題有突出或提示作用,對文章的情節有提示作用。當然作答時還要結合文本內容做具體分析.評分時亮出觀點得1分,分點論述的,每一個分點給1分。)2.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題。(共14分)屬于我的馬(有刪改)⑴有一個人欠了我們家很多錢,現在卻死了。按穆斯林的禮性,不還清生前的債務是不可入葬的。葬禮上,阿訇會詢問死者親屬:“此人生前虧欠過別人的財物嗎?”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才會繼續為死者念經。
⑵但他的家人實在拿不出錢來償還,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馬牽來見我媽,要求抵債。
⑶我媽很為難,但還是接受了對方的要求,她打來電話說:“娟兒啊,我把那馬留下送給你吧!下禮拜我給你牽到阿勒泰市去啊?”
⑷我嚇一大跳:“我要它做什么?”
⑸“可以騎著去上班啊,你們單位那么遠的。”
⑹“騎自行車就可以了。”
⑺“自行車還得去蹬它。馬多好啊,一點兒力氣也不必費。到了單位就放在地委大院里,讓它自己去找草吃。回到家就拴在后院的大柳樹上,河邊草也多……”
⑻我大汗:“可是,它認識紅綠燈嗎?”
⑼再說我們家也無法養馬的。首先我們草料不多,那些全是給雞鴨準備的,雞鴨都可能不夠吃,哪還能顧得上馬?到了冬天,草料就會貴得要死,哪里買得起啊?而冬天又那么漫長。我們的院子又不大,雜七雜八堆滿了東西,哪里還有地方拴馬?
⑽我估計,馬牽進家后,處理它的唯一方法大約就是宰掉吃肉……嗚呼!如果養馬只是為了吃肉,生活該索然無味到什么地步?
⑾還在兩年前,媽媽還一心想買匹馬的。那時家里還沒有挖井,用水得去兩公里外的烏倫古河邊挑回家。我媽想,如果能有一匹馬拉水的話,去一趟就管夠三四天用的,既不費人力,又省了麻煩。
⑿可是馬最終卻沒有養成。我們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在大地上打出一個深深的洞,然后遇見水,這真是神奇的事情。一個人在井底用短鍬掘土,另一個人在地面上把土一桶一桶吊上來。漫長的勞動使阿克哈拉的土地漸漸睜開了眼睛。它看到了我們,認清我們的模樣,從此才真正接受了我們。
⒀至于馬,已經可要可不要了。
⒁但是,哪怕到了現在,擁有一匹馬——這仍然是多么巨大的愿望啊!至于被一匹馬高高載著,風馳電掣地奔向遠方,那情景讓人一想到便忍不住心血沸騰。
⒂阿勒泰雖然是小地方,但好歹也算是城市了,車流不息。但我曾經見過有人就在這樣的大街上策馬狂奔。那是真正的奔跑,馬蹄鐵在堅硬平整的城市路面上敲擊出清脆急促的聲音。至于四面奔馳的車輛,嘈雜的人聲,那馬兒居然都視若無物,它自由奔騰,像個笑傲江湖的古代俠士。
⒃我一直目送那人和他的馬消失在街道拐彎處,才意識到他們剛才闖紅燈了。大約在馬的眼里,那紅燈只不過是文明人的擺設。
⒄但無論如何,我媽也不該有那種想法,搞一匹馬讓我騎著上下班?太酷了。
⒅想象一下吧:有朝一日,自己騎著馬去行署或者教育局送文件……一定讓人嘆為觀止。
假如我有一匹馬,我能為它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得到擁有一匹馬的樂趣呢?首先我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蓋房子,并圈起一個大大的院落。我還得在院子四周開墾出一大片土地,種上深濃茂密的草料。還得嫁給一個也愿意養馬的人,最好他已經有養馬的許多經驗了。將來的孩子也得喜歡馬。這樣,我就得為了馬永遠留下來,永遠地。……也就是說,除非我真正地愛上阿勒泰,決心永遠生活在阿勒泰,否則我就永遠不能擁有一匹馬。
⒆我還想再打電話問問媽媽關于馬的事情,但想來想去,終于沒有。(選自《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女,籍貫四川,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區)
16.文章開頭為什么要介紹穆斯林人死后入葬前的習俗?(2分)
17.請欣賞劃橫線句子的含義。(3分)
18.我那么渴望擁有一匹馬,為什么終于沒有再向媽媽詢問關于馬的事?(3分)
19.從全文來看,馬在文中有哪些含義呢?請結合文章相關內容進行分析。(6分)
參考答案:16.答:說明穆斯林誠實美好的品質,也為下文母親接受抵債的行為作鋪墊。3.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最近出版的《歷史的“暗室”:周海嬰早期攝影集》呈現了意味豐富的畫面意象。周海嬰之子周令飛說,在父親拍攝的兩萬余張照片中,90%的畫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藝術批評家朱其的話說,周海嬰也拍攝了一些空鏡頭的景觀。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樂堂的門口一個人也沒有,或者一個院子的邊緣,或者一些水泥墩子疊在一起。他關注人們密集視線的盲區,并且“在大風景和大場景中,角落里通常會有一個人”。作為魯迅的兒子,周海嬰大半生都扮演著一個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眾的眼中成為偉大父親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種家族榮譽的心理負重中。他曾說,“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與我父親聯系在一起的。”這固然是榮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周海嬰出生于1929年。魯迅為之取名“海嬰”,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魯迅逝世時,周海嬰7歲,實際上對父親沒有什么深刻記憶。他大多數時候是從一個民族的宏大傳說中認識父親的。他當然也得到了父愛。許廣平著的《魯迅回憶錄》中提到一個細節:在上海,他們家雇了一個善良純樸的老女工,魯迅要孩子叫她姆媽,不許直呼其名。每逢吃飯,她都來到魯迅書房做清潔或者帶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嬰在三樓陽臺上一頁頁吹紙片,說是放鳶。孩子看到紙片上下飛舞,高興極了。我們不看猶可,一看,卻是魯迅書架內的一本書被撕去大半本……因為她是文盲,不懂得魯迅嗜書如命的脾氣,只圖博得小孩子歡喜……但魯迅并沒有責備。”周海嬰自己也表示,他從父親的遺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親對他的喜愛。特殊的家庭背景,終使他待人處事如履薄冰。他回憶在北大物理系讀書時,同學們打橋牌,跳交誼舞。他出于好奇,偶爾走過去看,就有人在背后指指點點,說“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只知道打牌跳舞”。他一直被公眾期待“應該怎樣怎樣”,他的生活牢牢地“被‘人場’控制著”。他有時候會冷不丁自嘲“我就是個道具”。或者攝影本身是他心靈的夢游。其實他的公共角色背后有一個巨大的精神暗室。周海嬰說自己出生100天便被父親抱去照相館照相。“自兒時起我對照相并不陌生,甚至有莫名的新奇和親切感。在鏡頭前我收斂調皮變成乖乖兒。我10歲便拿起相機記錄人生。”“1936年秋末,父親過世。母親身體狀況不好。一位姓蔡的阿姨建議母親去杭州休養。蔡阿姨有一只黑色小型相機。很快,她看出我對相機的好奇,經不住我左纏右磨,允許我按了幾次快門。這一年算是我攝影的開端。”此后70年,周海嬰熱衷于是。但他對這件自己熱愛的事總是半信半疑。他一直沒有自信將照片示于公眾,也不能確認這是藝術。陳丹青說他“斯文謙和,老牌的上海文人脾氣,隨口說幾句自貶的玩笑”,確是活畫。隱在攝影作品背后的他,卻是活潑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的,透著對上海市民階層的廣大的親切感。在他的鏡頭里,可以看見上世紀50年代上海殷實人家的私家車庫、坐在房頂上反叛的青春女孩、吹哨子的兒童、熟食小販、修鞋修鎖的匠人、街角游蕩的乞丐以及1949年上海私人診所里打針的旗袍女孩。他的視野中,有新式婚禮、點心鋪子,有商人、淑女、縫紉的鄰人、游黃浦江的活力青年。1950年以后,他所拍攝的畫面基本與國家建設、社會風尚相關。如,抖空竹的人、舉重的青年、里弄里肌肉結實的健美明星、街頭的宣傳標語等。他的人像攝影多風格沉郁。他透露了自己:機智而活泛的,敏銳的,對自己多少有些猶疑和不確定,但在自謙中也有明確和肯定。他拍攝的動因顯然不只是技術原因,他對人的生命感覺很有反應。又有誰的藝術動因是源于技術呢?如同文學、建筑與舞蹈一樣,它們的好處全在于對生命狀態的自覺。如果沒有一個形而上的存在時刻觀照,那些藝術堆積就是負擔或者垃圾。有人質疑這些照片的價值。我們狂奔的路上,那路邊的樹又有什么價值呢?對每一個疾馳在生命路途中的人來說,這個世界就是路邊那些一晃而過的樹。平庸的樹會成為被速度拉直的橫線條,好的樹會留下印記。(摘編自2011年11月1日《中國青年報》)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雖然魯迅先生很愛兒子,但他去世時兒子周海嬰很小,所以周海嬰對偉大父親的記憶都是從父親的遺物和一個民族的宏大傳說中得來的。
B.魯迅先生有嗜書如命的脾氣,但因為喜愛自己的兒子和對文盲女工的尊重,所以他對女工為了博得孩子的歡喜而和海嬰在陽臺上撕書玩未加責備。
C.在周海嬰拍攝的兩萬余張照片中,90%的畫面都是有人物的,這表明他內心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理解。
D.文章很少正面描寫周海嬰成年之后的生活,而主要是透過他的攝影集和別人對他的評價來表現他的性格特點,揭示他真實的內心世界。
E.本文通過記述魯迅先生的兒子周海嬰對父親魯迅的深情回憶和深切思念,以及他充滿心理負重的沉重生活,交代了他刻苦學習攝影從而取得的突出成就。
(2)文章題目中的“歷史暗室”有什么含義?請簡要分析。(6分)
(3)周海嬰拍攝的照片有什么特點?他為什么如此喜歡攝影?請簡要分析。(6分)(4)從文章的標題和內容來看,全文重在寫周海嬰,而文章最后一段萄線部分卻在評價什么才是有價值的,你認為這樣寫有必要嗎?請結合全文簡述理由。(8分)參考答案:(1)答D給3分,答B給2分,答A給1分;答C、E不給分。(A.不夠全面;C.“表明他內心非常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理解”理解不當;E.“深情回憶和深切思念”“刻苦學習攝影”等語不準確。)(2)①指周海嬰早期攝影集,他用相機記錄中國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生活;②指他被父親的偉大形象遮蔽的大半生,他是公眾眼中偉大父親的影子,是被人場“控制著”的道具,大半生都扮演著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公共角色;③指他鮮為人知的精神世界和真實自我。(6分;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對即可。)(3)問題一:①呈現了意味豐富的畫面意象;②關注人們密集視線的盲區;③關注市民生活,多人像攝影;④風格沉郁。(3分;答出一點給1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問題二:①兒時起他就對照相有莫名的新奇和親切感;②他關注市民生活,對人的生命感覺很有反應;③攝影本身成了他心靈的夢游,他可以在攝影中表現真實的自我。(3分;答出一點給1分)(4)觀點一:有必要。①畫線部分用巧妙的比喻肯定了周海嬰攝影集的價值,而攝影是周海嬰真實自我得以表現的重要途徑,寫攝影集,就是在寫周海嬰。②含蓄地表達了對周海嬰自身價值的肯定,他大半生背負著家族榮譽的沉重負擔,活在別人的期待和規定之中,但他也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價值,他終于借助自己的攝影透露了自己,這與標題“走出歷史暗室的周海嬰”相吻合。③畫線部分是對文章主旨的升華,人們只關注周海嬰頭上籠罩著的炫目的榮光,而忽視了他作為個人真實的價值,而結尾告訴我們,不能用太過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好的樹會留下印記”,美好的東西自有其價值。觀點二:沒必要。①文章主要內容是寫周海嬰其人及其攝影集,但畫線部分卻撇開這些內容泛泛地討論什么有價值什么沒價值,游離于主要內容之外。②文章的標題是“走出歷史暗室的周海嬰”,寫其攝影集重在突出他走出精神暗室,表現真實自我的艱難,而結尾的評價卻更側重于對其攝影作品的價值判斷,偏離文章的主題。③前文的相關內容已經肯定了攝影對于周海嬰個人的價值,以及其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畫線部分再用比喻不痛不癢地肯定他作品的價值,顯得畫蛇添足。(8分;觀點明確2分,理由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對即可)略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
參考答案:10、D(A帶領,使跟從B詢問D監獄)11、D(A替,給做為B他的自己C將要況且D、都表修飾)12、C(并非岡為用錢賄賂禁卒)
13、(1)不要等壞人米編造罪名陷害你,我現在就打死你!(“無”“俟”“構陷”“即”“撲殺”各一分)
(2)史可法統率軍隊,來往經過桐城,一定要親自到左公家中。(“治”“兵”“躬”“造”“第”各一分)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9分,每題3分)憫
獐【清】侯方域客有過侯子以獐獻者。侯子曰:“獐可馴乎?”客曰:“夫至德之世,獸可同群而游,今子無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歟?”侯子曰:“然。”營室而授獐焉。王仲鳧聞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審矣,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類西旅氏之獒①,而小而駿者韓子盧之裔②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仲鳧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將導獐而見之二氏,侵假③而共牢以為食,侵假而共寢以為處,侵假而相與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豈更害哉?”侯子曰:“雖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猶授獐以索?”仲鳧默然不應。
居三日,仲鳧以告曰:“吾廢吾童子矣。視二氏之貌,且翦翦④焉適矣。”又居三日,仲鳧以告曰:“吾廢吾索矣。視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親矣;雖然,獐猶有間焉。”又居三日,仲鳧以告曰:“獐無間矣,與二犬者為一矣。”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寢也噬之,獐竟以死。仲鳧蹙然不悅,而語侯子以其狀。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適者,所以餌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親者,所以餌去其索,而恐或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無間者,乃所以餌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無所用其力,而南宮萬之所以斃也,何況于獐哉?仲鳧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無庸也,夫世之相與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狹外,類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無二犬,亦將有災焉。”(選自《壯悔堂文集》,有刪改)【注】①西旅氏:古代對少數民族國家的稱呼。獒:猛犬。②韓子盧:獵犬名。裔:后代。③侵假:逐漸。④翁翁:和睦的樣子。
⑤煦煦:和悅的樣子。3、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客有過侯子以獐獻者
過:拜訪
B.子之不善于獐也審矣
審:審察
C.吾廢吾索矣
廢:去除
D.所以餌童子也
餌:迷惑4、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能表現侯子對兇犬害獐有所警惕的一組是(3分)
①獐可馴乎
②是皆有欲于獐,奈何
③又且不知吾二犬
④子曷使童子守之
⑤而猶授獐以索
⑥亦將有災焉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5、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侯子建造獸圈接受了別人送的一只獐子,后來又把它轉送給王仲鳧。
B.王仲鳧認為侯子不善于馴養獐子,他打算讓獐子和他的兩只兇犬成為朋友。
C.兩只兇大假意親近獐子,使主人和獐子失去戒心,然后伺機咬死了獐子。
D.作者敘述這個故事意在告誡人們.對于兇犬不可喪失警惕,謹防被咬。6、請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1)今子無乃有所不信耶(3分)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仲鳧蹙然不悅,而語侯子以其狀(3分)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3.B(審:明白)4.C(①是對獐子是否可馴養感到懷疑,③是王仲鳧認為侯子不了解他的兩條狗,⑥是獐子被咬死后有人認為沒有兇犬獐子也會有災難。)5.D(意在告誡人們對于邪惡之人不可喪失警惕。)6.(1)現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2)王仲鳧很不高興,把狗咬死獐子的情況告訴了侯子。參考譯文:有個賓客來探訪我時,送給我一只獐子。我說:“這獐子能馴服嗎?”賓客回答說:“在道德完善的遠古時代,野獸可以成群結隊地在一起游戲。現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則,你為什么懷疑獐子能否馴服呢?”我說:“是這樣。”于是建造了獸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鳧聽后說:“很顯然你不善于馴養獐子,為何不把它送給我?”我說:“你的庭院里有兩條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而跑得快的是猛犬韓子盧的后代。它們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辦?”王仲鳧笑著說:“你不僅不善于馴養獐,而且還不了解我的兩條狗。我準備引導獐子去見那兩條狗,逐漸讓它們在一個圈里吃食,逐漸在一處睡覺,逐漸成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這個辦法安撫它們,難道它們能再去傷害獐子嗎?”我說:“雖然這樣,你何不讓童仆看守那兩條狗,并且將獐子用繩索拴住?”王仲鳧沒有回答。過了三天,王仲鳧告訴我說:“我將童仆辭退了!看那兩條狗的樣子,與獐子相處比較和睦了。”又過了三天,王仲鳧告訴我說:“我把拴獐子的繩索去掉了,看那兩條狗的神情,對獐子和悅的樣子很親近;雖然這樣,獐子還存有嫌隙。”又過了三天,王仲鳧告訴我說:“獐子已經沒有嫌隙了,與那兩條狗混為一體了。”又過了三天,兩條狗趁獐子熟睡之際咬它,獐子最終被兩條狗咬死了。王仲鳧很不高興,把狗咬死獐子的情況告訴了我。我說:“你原來不了解那兩條狗嗎?以前它們裝出和睦相處的樣子,是用來迷惑我的童仆的;隨后做出和悅親近的樣子,是用來迷惑你而去掉繩索的,并且擔心有人會援助獐子;接著表示和獐子沒有嫌隙,是用來迷惑那頭獐子的。你撤走了獐的防備,消除了可能給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實情況,這正是西楚霸王項羽有力無處使,春秋時宋國大夫南宮萬被殺死的原因啊,何況是獐子呢?”王仲鳧很生氣,抽出戈來驅趕那兩條狗。我說:“不需要了。那世上相互成為朋友,越來越親密,卻出其不意地陷害對方的人,這樣的智慧不是從那兩條狗才開始有的。”有人說:“這頭獐子,內心孤潔而氣度狹隘,像那種無論怎樣對待他都不滿意的人,即使沒有那兩條狗,也會遭遇災難的。”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題。(15分)義虎記ks5u
清·王猷定辛丑春,余客會稽,集宋公荔裳之署齋[1]。有客談虎,公因言其同鄉明經孫某,嘉靖時為山西孝義知縣,見義虎甚奇,屬余作記。縣郭外高唐、孤岐諸山多虎。一樵者朝行叢箐中,忽失足墮虎穴。兩小虎臥穴內。穴如覆釜,三面石齒廉利,前壁稍平,高丈許。蘚落如溜,為虎徑。樵踴而蹶者數,彷徨繞壁,泣待死。日落風生,虎嘯逾壁入,口銜生糜,分飼兩小虎。見樵蹲伏,張牙奮搏。俄巡視若有思者,反以殘肉食樵,入抱小虎臥。樵私度虎飽,朝必及。昧爽,虎躍而出。停午,復銜一麂來,飼其子,仍投馂與樵。樵餒甚,取啖,渴自飲其溺。如是者彌月,浸與虎狎。一日,小虎漸壯,虎負之出。樵急仰天大號:“大王救我!”須臾虎復入拳雙足俛[2]首就樵樵騎虎騰壁上虎置樵攜子行陰崖灌莽,禽鳥聲絕,風獵獵從黑林生。樵益急,呼“大王”。虎卻顧,樵跽告曰:“蒙大王活我,今相失,懼不免他患。幸終活我,導我中衢,我死不忘報也。”虎頷之,遂前至中衢,反立視樵。樵復告曰:“小人西關窮民也,今去將不復見。歸當畜一豚,候大王西關外郵亭之下,某日時過饗。無忘吾言。”虎點頭,樵泣,虎亦泣。迨歸,家人驚訊。樵語故,共喜。至期具豚,方事宰割,虎先期至,不見樵,竟入西關。居民見之,呼獵者閉關柵,矛梃銃弩畢集,約生擒以獻邑宰。樵奔救告眾曰;“虎與我有大恩,愿公等勿傷。”眾競擒詣縣,樵擊鼓大呼。官怒詰,樵具告前事。不信。樵曰:“請驗之,如誑,愿受笞!”官親至虎所,樵抱虎痛哭曰;“救我者大王耶?”虎點頭。“大王以赴約入關耶?”復點頭。“我為大王請命,若不得,愿以死從大王。”言未訖,虎淚墮地如雨。觀者數千人,莫不嘆息。官大駭,趨釋之[3],驅至亭下,投以豚,矯尾大嚼,顧樵而去。后名其亭曰“義虎亭”。王子曰[4]:余聞唐時有邑人鄭興者,以孝義聞,遂以名其縣。今亭復以虎名,然則山川之氣,固獨鐘于此邑歟?世往往以殺人之事歸獄猛獸,聞義虎之說,其亦知所愧哉!注釋:[1]宋荔裳:宋琬(1614—1673),清山東萊陽人,字玉叔,號荔裳。順治四年進士,曾官浙江寧紹臺道。著名詩人。[2]俛:同“俯”。[3]趨(cù):同“促”。[4]王子:作者自稱。11.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仍投馂與樵
馂:剩食B.如是者彌月,浸與虎狎
彌:滿C.眾競擒詣縣
詣:報告D.請驗之,如誑
誑:欺騙1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公因言其同鄉明經孫某
B.虎負之出
因擊沛公于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C.以孝義聞,遂以名其縣
D.蘚落如溜,為虎徑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頭,作者交代了當時的寫作背景,眾人聚在宋公署齋,有位客人談起了虎,宋公就講起義虎的故事,并囑咐我寫下這篇記。B.全文情節一波三折,細節描寫生動細致,在人虎對立而緩和、而互信的過程中,突出義虎的形象。C.文末的議論,作者為世間尚有“殺人之事”,尚有禽獸不如人而感慨不已,是記的點睛之筆,也是記的常見寫法。D.老虎尚義,本屬誕而不經之事,然而在作者筆下,居然將一樁人虎互通情義、感恩報德的奇聞,寫得動人心旌,而又催人深思。14.用“/”給文中帶波浪線的句子斷句。(3分)須臾虎復入拳雙足俛首就樵樵騎虎騰壁上虎置樵攜子行1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1)俄巡視若有思者,反以殘肉食樵
(2)幸終活我,導我中衢,我死不忘報也。
參考答案:11.C(詣,到)12.D(A項于是/趁機
B項代詞,他/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C項憑借/用
D項,都是動詞,是)
13.C(不是“禽獸不如人”,而是“人不如禽獸”或“禽獸不如的人”)14.須臾,虎復入,拳雙足俛首就樵。樵騎虎,騰壁上。虎置樵,攜子行。(二處1分,共3分)15.(1)(老虎)一會兒目光來回掃視,好像在思考著什么,返回來將一塊剩肉喂給樵夫。(得分點是“俄”“反”“食”)(2)希望大王您能最終讓我活下來,帶我到大路口,我至死也不忘報答您的恩情。(得分點是“幸”“衢”“活-使動”)附譯文:辛丑年春天,我客居在會稽,留在宋荔裳先生的公務房。有個客人談論到老虎,先生就說起他的同鄉孫明經先生,嘉靖年間做山西孝義的知縣,見到一只義虎很是奇特,囑咐我作下這篇《義虎記》。明朝嘉靖年間,縣城西部的高唐、孤岐諸山上有很多老虎。一日西關村一樵夫早晨入山,不慎失足,掉入虎穴。洞內二只小老虎只睜眼看掉進來的樵夫,后便又躺在那里睡大覺。樵夫抬頭觀看洞穴,好似倒扣過來的鐵鍋,口小里大,四壁尖石林立,前壁稍平緩一些,高丈余,苔蘚落葉看起來很光溜,像是老虎行走的路。樵夫幾次努力想從那里爬出洞穴,都沒有成功,只得望視洞口哭泣,等待死亡。待到太陽落山時,虎嘯一聲之后,隨著一股狂風,一只斑斕猛虎,口叼一頭麋鹿跳進洞來。老虎嗅得陌生人味時,猛朝樵夫撲來,嚇得樵夫筋酥骨軟,一動也不敢動。老虎一會兒目光來回掃視,好像在思考著什么,返回來將一塊剩肉喂給樵夫,后抱著小虎睡覺去了。樵夫心想,今日興許老虎吃飽了,明日餓了定會吃我,整夜閉目憂傷。第二天清早,老虎躍出洞穴。中午,又叼來一只麋鹿,喂二只小虎,順便又扔給樵夫塊鹿肉。餓了二天的樵夫,顧不得其它,拿起肉來便吃。渴了就喝自己的尿。就這樣滿一個月,漸漸與老虎相熟,虎視樵夫為家室一員,外出尋食給幼虎和樵夫共用。不覺一月過去,小虎漸壯,虎背小虎出洞。樵夫看見老虎有不再歸來的意思,萬分著急,仰天哭叫“大王救我!”俄而,虎復入,背樵夫躍出洞外。虎欲帶小虎離去,樵夫一看,烏云蔽日,陰風怒號,分不清東西南北,忙跪下求告說:“承蒙大王使我活下來,但現在迷失方向,我害怕免不了會遭受別的災難。希望大王您能最終讓我活下來,帶我到大路口,我至死也不忘報答您的恩情。”老虎聞言點頭,將樵夫帶到大路口。至此,樵夫又對老虎說“俺本是西關鄉人,此次分別難得再見,回家后養一頭肥豬,(等明年三月初三,)到西關村一里外郵亭之下,專等大王食用,請不要忘了我的話。”老虎點頭答應,樵夫和老虎不禁流出難離難舍的淚水。ks5u樵夫返家,全家大喜。家人問其原因,樵夫詳細敘說了自己的經歷。待到第二年三月初三這一天,全家人忙忙碌碌,準備殺豬送往郵亭。不料,老虎提前到達,沒見樵夫,就入西關尋找。西關村居民見了,大呼小叫,忙招呼獵手們關閉柵門,集中矛弩鐵銃,要生擒老虎獻給縣衙。樵夫聞聽街中響動,急忙跑出救虎,并對眾民說:“老虎是我的救命恩人,請大家不要傷害它。”眾民不聽,仍把老虎捉住送到縣衙。樵夫來到縣衙中,擊鼓呼冤,縣令大怒,審問樵夫。樵夫給縣令跪磕大頭,訴說與老虎的前緣,縣令不信,樵夫說:“請求您來驗證,如果我騙您的話,愿意接受處罰。”縣令就來到關虎的地方,樵夫抱著老虎哭道:“救我的是大王嗎?”虎點頭。“大王是為了赴約才入西關的嗎?”老虎又點頭。“我為大王請命,若不能救您,愿和大王死在一起。”樵夫還沒說完,老虎淚入雨下。圍觀的數千人,莫不嘆息,縣令見此,連忙放出老虎。老虎至郵亭下,高興地豎尾大吃肉豬。飽餐之后,一邊走,一邊戀戀不舍地回頭望著樵夫離去。后來命名那個亭子叫“義虎亭”。我王猷定聽說唐朝時有個本縣人叫鄭興,憑借孝義聞名,于是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他的縣。現在這個亭又拿虎來命名,既然這樣,那么山川之大氣,本來唯獨鐘情于這個縣城嗎?世人常常把殺人事件歸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