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陸九淵、王守仁以
“心”為本的哲學2/3/20231
在宋明理學的發展過程中,與朱熹理學對立的心學,始于南宋時的陸九淵,形成于明代的王守仁。雖然王守仁的學說與陸九淵有著一定的差異,但他們都以“心”為本體,學術界統稱為陸王心學,該學派的形成不僅有社會思想的大氣候,而且與程朱理學也存在某種相互刺激的關系。因此,我們探討陸王心學不能孤立地進行,而應該聯系程朱理學一起加以考察。2/3/20232一、陸王心學的形成2/3/20233陸九淵(1139—1192)字子靜,號存齋。撫州金溪(今屬江西)人。因曾在江西貴溪象山聚徒講學,學者稱象山先生。陸九淵的著述由其子編成《象山先生全集》。2/3/20234
陸九淵提出“心即理”而形成心學,并以朱熹理學批評者的面目出現。明代朱子學名家吳與弼的弟子陳獻章提出“君子一心,萬理完具。事物雖多,莫非在我”(《論前輩言銖視軒冕塵視金玉》,《白沙子全集》),建立了以“心”為出發點的心學體系,開明代心學之先河。2/3/20235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屬浙江)人。曾筑室故鄉陽明洞,學者稱陽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500)進士,授刑部主事,改兵部主事。后被謫為貴州龍場驛丞。又任南京刑部主事、南京太卜寺少卿等,官至兵部尚書。2/3/20236在學術上,王守仁早年潛心于朱熹理學。他后來回憶說:
眾人只說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說去用?我著實曾用來。初年與錢友同論做圣賢,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這等大的力量?因指2/3/20237亭前竹子,令去格看,錢子早夜去窮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勞神成疾。當初說他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窮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勞思致疾。遂相與嘆:圣賢是做不得的,無他大力量去格物了!(《傳習錄下》,《王守仁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2/3/20238
王守仁在被謫為貴州龍場驛丞期間,生活環境極其惡劣,又與當地人語言不通。據《年譜》記載,他37歲時,“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憶說》。”(《年譜》,《王守仁全集》)這就是所謂的龍場悟道。2/3/20239王守仁在晚年曾提出著名的“四句教”。其每弟子錢德洪王畿對理解此四句教有意見分歧。為此,王守仁與錢德洪、王畿會于天泉橋。王守仁說:
二君之見正好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我這里接人原有此二種。利根之人直從本源上2/3/202310悟入。人心本體原是明瑩無滯的,原是個未發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體,即是功夫,人己內外,一起俱透了。其次不免有習心在,本體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實落為善去惡。功夫熟后,渣滓去得盡時,本體亦明盡了。汝中之見,是我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見,是我這里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為用,則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已后與朋友講學,切不可失了我2/3/202311的宗旨: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只依我這話頭隨人指點,自沒病痛,此原是徹上徹下的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難遇,本體功夫,一悟盡透,此顏子、明道所不敢承當,豈可輕易望人!人有習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功夫,只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著實,不過養成一個虛寂,此個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同上)2/3/202312二、陸九淵“心即理”的思想內容2/3/202313南宋之明代的“陸王心學”是由陸九淵奠定基礎的。陸九淵學說的最大特點是他提出了以“心”為其哲學的核心概念。由此形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命題,這就是“心即理”。2/3/202314(一)陸九淵“心即理”
命題的基本內涵2/3/202315
在《陸九淵集》里,我們可以看到陸九淵對這個命題多層次展開的論述。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言論有:
蓋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當歸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與曾宅之》,《陸九淵集》,以下僅注篇名)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與李宰》)2/3/202316
從這樣的思路出發,陸九淵進一步推衍出“道外無事,事外無道”(《語錄上》)的論題。按照此等邏輯,則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具于“心”;同理,宇宙萬物也都可以看作是由“心”發出來的。他說:
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語錄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雜說》)2/3/202317
陸九淵常常將“心”,稱為“本心”,它可以追溯于孟子的“四端”之說:
惻隱,仁之端也,羞惡,義之端也,辭讓,禮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年譜》)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與李宰》)2/3/202318
陸九淵將孟子的有關術語,變為道德哲學本根論的基礎:
道塞宇宙,非有所隱遁,在天曰陰陽,在地曰剛柔,在人曰仁義。故仁義者,人之本心也。孟子曰:“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又曰:“我固有之,非由外鑠我也。”(《與趙監》)
陸九淵認為,人雖然固有“本心”,但會因“蔽”而失。他說:
愚不肖者不及焉,則蔽于物欲而失其本心;賢者智者過之,則蔽于意見而失其本心。(《與趙監》)人孰無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賊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過存心、養心、求放心。(《與舒西美》)2/3/202319千萬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東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雜說》)心只是一個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載圣賢之心,下而千百載復有一圣賢,其心亦只如此。(《語錄下》)
2/3/202320(二)陸九淵“心即理”說與
朱熹“性即理”的區別2/3/202321
陸九淵的“心即理”與朱熹的“性即理”是有差別的。朱熹說:
心以性為體,心將性做餡子模樣。蓋心之所以具是理者,以有性故也。(《朱子語類》卷五)道心是義理上發出來底,人心是人身上發出來底。(《朱子語類》卷七十八)心統攝性情,非籠統與性情為一物而不分別也。(同上)
2/3/202322陸九淵說:
情、性、心、才,都是一般物事”,“若必欲說時,則在天者為性,在人者為心,……其實不須如此”(《語錄下》)。2/3/202323
陸九淵不同意朱熹對“格物致知”所作的詮釋,主張“先立乎其大者”(《語錄上》),“先發明人之本心”(《年譜》),因而強調“尊德性”在先。陸九淵說:
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謂道問學?(《語錄上》)學者須是打疊田地凈潔,然后令他奮發植立。若田地不凈潔,則奮發植立不得。……然田地不凈潔,亦讀書不得。若讀書,則是假寇兵,資盜糧。(《語錄下》)2/3/202324
與此同時,陸九淵十分強調自我的作用。他認為,“本心”是“天之所以與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鑠我也”。因此,他說:
人之于耳,要聽即聽,不要聽則否。于目亦然。何獨于心而不由我乎?(同上)請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2/3/202325
自作主宰。萬物皆備于我,有何欠闕。當惻隱時自然惻隱,當羞惡時自然羞惡,當寬裕溫柔時自然寬裕溫柔,當發強剛毅時自然發強剛毅。(同上)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語錄上》)2/3/202326三、王守仁“心外無
物、心外無理”說2/3/202327
在陸九淵之后,王守仁是一個在心學上有特殊貢獻的人物。他的思想是陸九淵“心即理”的繼承與發揚。關于此,從其門人徐愛所記的一段語錄里可略見一斑:
愛問:“至善只求諸心,恐于天下事理又不能盡。”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愛問:“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曰:“……今姑就所問者2/3/202328
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傳習錄上》,《王守仁全集》,以下僅注篇名)2/3/202329
為什么說“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呢?陸九淵有他的解釋: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同上)2/3/202330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兇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傳習錄下》)2/3/202331關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從《傳習錄下》的一段對話可得到進一步的佐證: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上)
2/3/202332
對花樹之類客體的感受是這樣,而社會的倫理品性之認知與也不例外:
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理豈外于吾心邪?(《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2/3/202333四、王守仁的“致良知”
與“知行合一”論2/3/202334
按照心學的基本立場,“心之本體即是天理”。(《傳習錄上》)所以,從本心所發出來的道德信息及所形成的行為應該都是“善”的;可是,就具體的人而言,他們的行為舉止在事實上卻并非都是如此。原因在哪里呢?王守仁與其弟子討論了這個問題。2/3/202335(一)良知是心之本體2/3/202336
什么是心之本體呢?王守仁認為是“良知”。他說: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虛靈明覺,即所謂本然之良知也。(《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良知者,心之本體。(《傳習錄中·答陸原靜書》)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故良知即是天理。(《傳習錄中·答歐陽崇一》)
2/3/202337對于“良知”問題,王守仁還有許多闡述: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大學問》)2/3/202338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傳習錄上》)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人之所同具者也。(《傳習錄中·答陸原靜書》)。
2/3/202339(二)四句教與致良知2/3/202340
關于“四句教”,《傳習錄下》謂: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2/3/202341
在王守仁那里,所謂“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王守仁說:
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
2/3/202342
基于“合一”之說,王守仁反對朱熹解“格物致知”為“即物窮理”的法度。他說:
朱子所謂“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窮其理也。即物窮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謂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與“理”而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親之謂也。(《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2/3/202343先儒解格物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傳習錄下》)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闇而不達之處。(《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
2/3/202344在解釋《大學》所謂“致知在格物”時,王守仁把他的觀點作了深入的闡發:
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于正者為善之謂也。(《大學問》)
2/3/202345王守仁把“格物致知”解釋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因而把“良知”視作辨別是非的標準。他說:
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傳習錄中·答羅整庵少宰書》)2/3/202346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爾只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里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致知的實功。(《傳習錄下》)2/3/202347
關于這一點,王守仁自己已有比較明確的表示,他在論及圣人之知時說:
圣人無所不知,只是知個天理;無所不能,只是能個天理。圣人本體明白,故事事知個天理所在,便去盡個天理。不是本體明后,卻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來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數、草木鳥獸之類,不勝其煩。圣人須是本體明了,亦何緣能盡知得?(《傳習錄下》)2/3/202348不過,王守仁并沒有否認感官見聞的作用。他說:
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滯于見聞,而亦不離于見聞。……故‘致良知’是學問大頭腦,是圣人教人第一義。今云專求之見聞之末,則是失卻頭腦,而已落在第二義矣。(《傳習錄中·答歐陽崇一》)2/3/202349(三)知行合一論2/3/202350
王守仁從“致良知”的目的出發,把知與行統一起來,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題。他說: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傳習錄上》)2/3/202351
在王守仁的理論體系里,“知”與“行”既然不可分作兩事,所以也就是“合一”的。如何理解這種“合一”呢?首先,作為“為學”的重要內容,“知”的過程即意味著“行”的過程:
夫學、問、思、辨、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則必服勞奉養,躬行孝道,然后謂之學。……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則學之始固已即是行矣。(《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
2/3/202352
他還具體分析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與篤行的關系。他說:
蓋學之不能以無疑,則有問,問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思,思即學也,即行也;又不能無疑,則有辨,辨即學也,即行也。辨即明矣,思即慎矣,問即審矣。學即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非謂學問思辨之后而始措之于行也。(同上)2/3/202353
其次,有知就應當行,知只有通過行才能為知,“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傳習錄上》)。王守仁舉例說: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饑,必已自饑了。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割斷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傳習錄上》)2/3/202354
為了讓接受者更加理解知行關系,王守仁從事體過程加以解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教新目標 (Go for it) 版九年級全冊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Section B教案
- 2025證婚人發言稿(20篇)
- Unit 1 You and Me Section A How Do We Get to Know Each Other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
- 幼兒園下學期中班保育員工作總結(4篇)
- 因工資原因辭職信范文(4篇)
- 合作經營合同范文集錦(16篇)
- 混凝土建筑電氣培訓課件
- 幼兒園實習總結報告(17篇)
- 班主任競職演講稿(4篇)
- 《人力資源動態》課件
- 《工業控制網絡及組態技術》教案
- 07FG04 鋼筋混凝土門框墻(含更正說明)
- 流體力學(清華大學張兆順54講) PPT課件 76-2-4流體力學(中)(第二章 流體運動學)
- 基于超限學習機的無設備定位方法研究
- 2023年沖刺-醫師定期考核-口腔醫師定期考核考試參考題庫含答案帶答案
- 110kV輸變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NY 526-2002水稻苗床調理劑
- GB/T 20124-2006鋼鐵氮含量的測定惰性氣體熔融熱導法(常規方法)
- GB 5226.1-2008機械電氣安全機械電氣設備第1部分:通用技術條件
- GB 5009.17-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總汞及有機汞的測定
- FZ/T 82006-2018機織配飾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