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杜甫詩三首唐·
杜甫一、教學目標1.賞析品味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領會詩人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二、教學重難點
把握詩歌意象和詩歌情感的有機聯系,品作品觸景感懷、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一)關于古體詩與近體詩
舊詩有古體、近體之分,此詩始于唐代。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于唐以前較少受格律限制的詩稱為古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往體詩”。按每行詩字數可分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雜言等。每首詩不拘字數,不求對仗,不講究平仄和押韻,節奏也較自由。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詩和絕句的統稱。每詩句數固定(排律詩除外);每句字數固定;押平聲韻,不換韻,位置固定;講究平仄對仗。
四、教學內容
律詩是近體詩(與唐代以前的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五律、七律的第一聯(一、二句)稱“首聯”,第二聯(三、四句)稱“頷聯”,第三聯(五、六句)稱“頸聯”,第四聯(七、八句)稱“尾聯”。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律詩必須符合以下三個基本條件:1.押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聲,且一韻到底。2.對仗:律詩中間兩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3.平仄:律詩和絕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所謂“失粘”,應該是指鄰句不相粘——“粘”的意思是兩句詩的平仄相同,而鄰句則是指下一聯的上句和上一聯的下句。與“失粘”類似的規則,還有“失對”,也就是同一聯的上下兩句沒有平仄相對近代詩的兩種常見格式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如復句押韻,應作:仄仄平平仄仄平五絕七絕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五絕七絕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七絕五絕如首句押韻,應作:平平仄仄仄平平七絕五絕
上述二式單用為絕句,雙用為律詩,律詩第五句只能用左邊的定式。(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自稱“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其詩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此被稱為“詩史”,他亦被稱為“詩圣”。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后可分四個時期。1.讀書壯游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詩人對一切事業的雄心壯志。
2.困守長安時期
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但均無結果。直到天寶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小小的參軍之職。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確立了現實主義創作方向。3.陷賊與為官時期
肅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現實主義創作達到高峰——高度的人民性和愛國主義精神。
4.漂泊西南時期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思想更深邃、詩風更沉郁。帶有更多的抒情性質。
《秋興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三、知識點梳理(1)玉露:白露。(2)凋傷:使草木凋零衰敗。(3)蕭森:蕭瑟陰森。(4)兼天:連天。“兼”,連的意思。(5)塞上:這里指夔州的山。(6)兩開:第二次開放。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時光流走。(7)接地陰:風云蓋地。(8)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9)系(jì):系舟上岸。(10)寒衣:冬天的衣服。(11)催刀尺:趕裁新冬衣。(12)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zhēn),搗衣石。(四)寫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陜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憑,于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秋興》既是他旅居夔州時寫下的一組詩,共有八首,“玉露凋傷楓樹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歷經流離,備嘗艱辛,身心憔悴不堪。“布衾多年冷似鐵”(《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過懶從衣結,頻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齒半落左耳聾”(《復陰》)、“緩步仍須竹杖扶”(《寒雨朝行視園樹》)、“窮愁但有骨”(《王閬州筵酬十一舅》)等詩句,即是他在此期間處境窮困和心境凄慘的真實寫照。他日夜想回歸故鄉,卻始終無法實現愿望。寫此《秋興》時,他已五十五歲,已處在人生之秋,眼看來日無多,葉落歸根之想更為迫切。正是在此種悲人生之秋和國運之秋的心境下,他寫下了《秋興》這首詩。
(五)層次結構
這是一首七律,兩句一聯,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寫出了夔地露冷楓丹、萬物蕭森的景象。凋傷本來寓衰颯之氣,但露是玉露,樹是楓樹,反而在蕭索中見到了富麗景象,格調頗為勁健。言“氣蕭森”則非但指草木搖落,亦且涵蓋江山萬象,為第二聯蓄勢。第二層次: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承上展開:江間,寫巫峽;塞上,寫巫山。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風云在天,卻言接地而陰。詩人極目馳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蕭森氣象。第三層次: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由景生情,抒發感慨。“叢菊兩開”,指離蜀歷經了兩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飄零。“他日淚”則生悲情于從前,“故園心”則托相思于萬里。第四層次: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詩人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生活中來。風霜凄緊,嚴冬將至,那千家萬戶的“刀尺聲”和“搗衣聲”急切響起,怎能不泛起歲暮日晚、羈旅無依的傷感!凄苦之情,思鄉之意,皆在不言之中。(五)層次結構(六)內容評述
這是一篇隨物興感、即景寄懷之作。詩人由深秋的衰殘景象和陰沉氣氛感發情懷,書寫了因戰亂而常年流落他鄉、不能東歸中原的悲哀和對干戈不息、國家前途未卜的擔憂。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以來,悲秋成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主旨,劉禹錫詩韻"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詩,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國運衰落之秋,充溢著蒼涼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秋,含意較一般的悲秋之作遠為深厚。(七)藝術特色1.章法謹嚴
2.情景無間
本詩的首聯、頷聯、尾聯寫景,頸聯抒情。其實,全詩自始至終,情景兩者互為依托、互相生發,融會一體,密不可分。
(八)語言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詩歌語言的錘煉,曾表示過“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寫的一些詩作,往往詞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語法奇異而內蘊豐厚,語言精純圓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五、探究與思考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悲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個傳統,所謂“春女善懷,秋士易感”。如: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秋天萬物凋零,霜風漸冷,給人以苦寒的感覺,容易使人產生人生遲暮,功業難成的聯想,但也催人奮進。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更加沉郁厚重。詠懷古跡(其三)一、課文鑒賞二、藝術特色三、探究與思考詠懷古跡(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背景:這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歿于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沈德潛說:“詠昭君詩此為絕唱。”信然。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所以作者在詠嘆王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達王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沉怨恨。1.內容分析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起句氣勢飛動,先聲奪人,著一“赴”字,便令“群山萬壑”集于荊門,大有驚天動地之勢。【思考】詩的開頭為什么要寫昭君的出生地?答:交代王昭君的出生地,為下面她嫁到殊方異域,遠離故土和她的思鄉怨恨埋下伏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頷聯揭開謎底:原來寫江山靈秀是為了詠嘆王昭君,運用對比,寫昭君遠嫁異域荒漠的悲涼。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強烈,令人感嘆。【思考】“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作者敘述昭君的一生,選擇兩個典型的鏡頭:“一去紫臺連朔漠”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獨留青冢向黃昏”寫昭君墳上長出青草,它仿佛告訴人們,昭君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她依然向往著自己生長的地方。因此,這首詩的主題落在“怨恨”二字。哪個短語是怨的開始?哪個短語是怨的終結?答:怨的開始:“一去”二字;怨的終結:“獨留”兩字。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
頸聯通過對造成昭君命運的回答和悲凄的想象,表達了無限的傷感。【思考】“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說,畢竟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是怎樣造成的呢?“畫圖省識春風面”一句,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復。大錯已經鑄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歸來也是徒然的了。“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歸來也是徒然的了”旨在批判什么?答:譏諷的統治者昏庸無能。據《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傳說漢元帝只憑借畫像辨認美人的容貌,于是畫師大為吃香,許多宮女為了博得皇帝的青睞,紛紛賄賂畫師,讓他將自己畫得美麗一些。王嬙艷冠群芳,畫師毛延壽用畫筆真實地再現她的美麗,隨后向昭君索賄,遭到痛斥后惱羞成怒,將畫好的美人圖加以丑化,以至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君主一面。而后昭君主動請求遠嫁匈奴,漢元帝在朝廷上見到風華絕代的昭君,驚為天人,大為不舍,意欲留之,但不能失信他人,遂成千古憾事。“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就是諷喻此事。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身懷安邦定國之才,胸負兼濟天下之志,照理應該得以一展抱負,然而卻郁郁不得志,流離失所,貧病交加,只有憂國憂民之心依舊深切。昭君的遭遇正與他類似。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尾聯宕開一筆,言千古琵琶之聲,皆為昭君怨恨所凝。雖為附會之詞,卻是至情之論。【思考】“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最后兩句寫千年以來,人們從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詞里聽到了她的悲怨。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抱著昭君怎樣的態度?答:同情她的不幸。2、課文鑒賞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敘事詩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給讀者留下雋永的印象。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說,畢竟是一種不幸。昭君的形象——人們既贊揚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三、藝術特色1.從反映社會生活的廣闊與深刻看,杜甫賦予了中國詩歌的寫實傳統以全新的內涵,把它的水準推向一個新的高潮。他的創作標志著唐代詩歌創作傾向的巨大轉變。2.從藝術上看,他的詩歌創作又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捩點。他上集盛唐詩歌,以至唐前詩歌藝術成就之大成;而下開眾多的詩派,其影響之深遠,在中國詩歌史上也是罕見的。3.杜詩的特點——寫實杜甫以其驚人的觀察、細致的描寫而傳神。他常注意到人不易覺察的細微之處,從極細微處表現極實質的東西。
(1)寫實的主要方法,就是敘述和描寫,有時還雜以議論。
(2)寫實的另一特點:講究煉字。
四、探究與思考1.昭君的悲劇是由毛延壽造成的嗎?
2.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賞析詩歌【討論】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這么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不同意。常言道:地靈人杰,正是因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鐘靈毓秀,才孕育出昭君這樣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吳瞻泰認為:詩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可見,作者在此是從詠江山之奇絕引出詠佳人之奇美。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這么一個內涵厚重的句子做鋪墊,也說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長在這里的昭君決不只是一個明眸皓齒、秀發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堅強性格的奇偉女性。所以,畫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陰柔的秀麗而是陽剛的偉岸,是較為和諧的。登高一、教學目標二、教學方法三、教學內容四、學習方法小結五、探究與思考六、作業
登高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一、教學目標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二、教學方法1.朗讀吟誦2.情景再現3.加強背誦
4.對比閱讀三、教學內容(一)原文朗讀(二)作者簡介(三)寫作背景(四)內容分析(五)結構分析(六)藝術特色(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云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郁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三)內容分析1.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共寫了幾種景物?
風、天、猿嘯、渚、沙、鳥急、高、哀、清、白、飛
每一種景物都夾雜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富有特別的意義。既有耳聞又有有目見,使人感到“悲哀”。
這些景物給人造成什么感覺?急風——冷(心靈的)高天——人渺小、孤單哀猿——悲涼飛鳥——一只孤獨痛苦的鳥既雄渾高遠,又肅殺凄涼.2.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兩句寫了哪兩種景,它可能引發詩人怎樣的情思?這兩句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落木生命的晚秋長江歷史長河永不停息——短暫與無窮進行對比、襯托,既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也會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3.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頸聯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義?萬——離國別家,漂泊路途之遠;常——離家萬里,流浪他鄉的時間之久;多——感嘆年老多病,精神疲憊不堪;獨——感嘆獨自登臺,形單影只,萬分凄涼
從“萬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獨”這些字眼中,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身逢戰亂、時值悲秋、離鄉萬里、漂泊他鄉、人到老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再加上國家多難,詩人身受多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凄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為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4.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如霜的兩鬢,失意頹唐得連心愛的薄酒也不想去沾了的意緒,就會有些直接的感知,他苦而痛,內心百結不解,憂慮如焚。尾聯中“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這一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四)結構分析抒情寫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仰視俯察仰視俯察悲秋作客多病登臺苦恨霜鬢新停酒杯云天秋風江水洲渚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登高(五)藝術特色
1.語言特色用詞精練,極富表現力和張力。此詩八句四對,對偶精巧,用韻考究,被稱為“七律之冠”,其中字字珠璣,確為千古佳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能電網工程設計考核試卷
- 涂料行業新技術展望考核試卷
- 辦公室財務報表編制與分析考核試卷
- 筆的筆身材料創新考核試卷
- 珠海市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試題
- 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建筑構造與制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西安汽車職業大學《臨床技能綜合訓練(Ⅲ)》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潞安職業技術學院《劍橋商務英語(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唐西片區達標名校2025年初三模擬物理試題含解析
- 石家莊理工職業學院《健美操主項實踐教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抗腫瘤藥物過敏反應和過敏性休克
- 博物館學概論:第十講 數字博物館
- 排水管道非開挖預防性修復可行性研究報告
- 交通工程基礎習習題及參考答案
- RNN+LSTM學習資料課件
- 線路送出工程質量創優項目策劃書
- 100T汽車吊性能表
- SOP0420201潔凈空調系統清潔消毒預防性維護保養操作規程報告
- 試樣切取和加工制備作業指導書
- 超星爾雅學習通《組織行為學》章節測試含答案
- 山東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信息技術學科命題要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