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國古代史第六講契丹與西夏興衰_第1頁
大學中國古代史第六講契丹與西夏興衰_第2頁
大學中國古代史第六講契丹與西夏興衰_第3頁
大學中國古代史第六講契丹與西夏興衰_第4頁
大學中國古代史第六講契丹與西夏興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講契丹與西夏興衰一、契丹興起與遼朝的建立二、遼朝疆域的開拓及其統治政策三、西夏政權的興起與發展四、遼朝與西夏的衰亡一、契丹興起與遼朝的建立

(一)契丹族的興起(二)遼朝的建立遼西夏北宋1、契丹族的源流契丹族是古代東胡人的后裔,其族屬來源是“宗分佶首,派出石槐”。東漢末年,鮮卑首領檀石槐統一中國北部地區,建立了強大的軍事部落聯盟,并分為東、中、西三部。其死后聯盟瓦解。三國時軻比能曾實現過短暫統一。其東部鮮卑的宇文部,是兼有匈奴和東胡文化悠長,包括契丹、奚等部落在內的強大部落。東晉時(334年)前燕滅亡宇文部,其殘余即契丹和奚逃入今西拉木倫河流域。北魏時(338年),北魏大破奚族,導致契丹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屬漸盛,分為八部。每行軍及春秋時祭,必用白馬青牛,示不忘本云。

——《遼史·營衛志》契丹作為一個古代民族共同體,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吸納其他部族而逐漸壯大起來。唐初形成部落聯盟,以大賀氏為聯盟長;唐中期以后,遙輦氏取而代之,稱可汗。乙室、迭剌部(耶律氏、蕭氏)等部落氏族的結集。

吉林大學電腦復原契丹人骨顱像

2、契丹早期社會之傳承古八部時期(北魏388年至唐朝628年),歷時240年,期間部眾幾經離析,又多次整合。大賀氏時期(628年至開元730年),歷時102年,是契丹社會第一個永久性部落聯合體。遙輦氏時期(730年至十世紀初),歷時約180年,是契丹地方政權形成時期。祖州石室遼祖陵祖陵神道之石像生901,耶律阿保機(耶律億)任迭剌部夷離堇。903,于越,總知軍國事

907,阿保機取代遙輦氏為部落聯盟可汗。916,建元神冊,建立契丹國家。

阿保機乃自稱皇帝,署中國官號。其俗舊隨畜牧,素無邑屋,得燕人所教,乃為城郭宮室之制于漠北,距幽州三千里,名其邑曰西樓邑,屋門皆東向,如車帳之法。城南別作一城,以實漢人,名曰漢城,城中有佛寺三,僧尼千人。其國人號阿保機為天皇王。

——《舊五代史·外國列傳》遼上京遺址二、遼朝疆域的開拓及其統治政策1、疆域的開拓2、統治政策渤海人漢人奚人契丹人

燕云(幽薊)地區的割出,直接影響到此后數百年的民族關系走勢及政局起伏。這一格局,事實上構成為宋遼交涉的基礎。

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約為父子之國。晉割幽州、管內及新、武、云、應、朔州之地以賂之,仍每歲許輸帛三十萬。《舊五代史·外國傳》

秋冬違(避也)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居有宮衛,謂之斡魯朵;出有行營,謂之捺缽。

——《遼史·營衛志序》

北人謂住坐處曰捺缽,四時皆然,如春捺缽之類是也。不曉其義。近者彼國中書舍人王師儒來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問師儒,答云:“是契丹家語,猶言行在也。”——龐元英《文昌雜錄》卷六

四時捺缽遼朝五京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

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東京遼陽府(今屬遼寧)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屬山西)

嚴格說來,遼的五京都不是正式首都,而更類似于鎮撫地方的首府,真正的政治中心則是流動的捺缽。南北面官制度

其官有契丹樞密院及[契丹]行宮都總管司,謂之北面、以其在牙帳之北,以主蕃事;又有漢人樞密院、中書省、[漢人]行宮都總[管]司,謂之南面,以其在牙帳之南,以主漢事。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〇契丹舊俗,事簡職專,官制樸實,不以名亂之,其興也勃焉。太祖神冊六年,詔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國制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遼史》卷四五《百官志》“世選”遼朝貴族政治色彩明顯,高級官員多由“世選”產生,顯貴家族世代產生高官。南面官有科舉選官之制。慶州白塔一些燕云地區的漢族大族具有特殊政治地位,最顯著者有韓、劉、馬、趙諸家。玉田韓氏:“宮分人”韓知古~韓匡嗣~韓德讓【耶律隆運】

(941—1011)

斡魯朵(Ordu)出自突厥語,意為宮帳或宮殿。遼每一皇帝即位,都建立自己的斡魯朵,其下有直屬的軍隊、民戶、奴隸、部族州縣,構成獨立的經濟軍事單位。為皇帝等個人私有,死后由家屬后代繼承。“宮曰斡魯朵。”遼國之法,天子踐位,置宮衛,分州縣,析部族,設官府,籍戶口,備兵馬。崩則扈從后妃宮帳,以奉陵寢。有調發,則丁壯從戎事,老弱居守。

——《遼史·營衛志》斡魯朵其間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筑城賜額,謂之頭下州軍。……不能州者謂之軍,不能縣者謂之城,不能城者謂之堡。

——《遼史·百官志》

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團集,建州縣以居之。橫帳諸王、國舅、公主許創立州城,自馀不得建城郭。朝廷賜州縣額。

——《遼史·地理志》頭下(投下)軍州:具有二重性的貴族領地部族制州縣制地方行政體制頭下屬民:二稅戶

契丹小兒初讀書,先以俗語顛倒其文句而習之,至有一字用兩三字者。頃奉使金國時,接伴副使秘書少監王補每為予言以為笑。如,“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兩句,其讀時則曰:“月明里和尚門子打,水底里樹上老鴉坐”,大率如此。補錦州人,亦一契丹也。

洪邁《夷堅丙志》卷一八“契丹誦詩”條契丹語言契丹大字與契丹小字隸書契丹大字契丹小字三、西夏政權的興起與發展1、2、四、遼朝與西夏的衰亡卓歇圖

北朝皇帝(即道宗)……舉止輕健,飲啖不衰。在位既久,頗知利害。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以此觀之,北朝皇帝若且無恙,北邊可保無事。惟其孫燕王(即天祚帝)骨氣凡弱,瞻視不正,不逮其祖。雖心似向漢,未知得志之后,能彈壓蕃漢,保其祿位否耳。——《欒城集》卷四二《北使還論北邊事札子五道·論北朝政事大略》《遼史·蕭兀納傳》:天慶元年,知黃龍府事,改東北路統軍使。復上書曰:“臣治與女直接境,觀其所為,其志非小。宜先其未發,舉兵圖之。”章數上,皆不聽。

天慶二年(1112)春,天祚混同江釣(鉤)魚。舊例,諸國首領盡來獻方物,宴會犒勞,使諸酋長歌舞為樂。至阿骨打,但端立正視,辭以不能。天祚謂蕭奉先曰:“阿骨打筵上意氣雄豪,可托一邊事殺之,不然恐貽后患。”奉先諫而止。阿骨打自宴漁河歸,即懷異志,疑遼見伐。

——《三朝北盟會編》政宣上帙三阿骨打叛遼大石西遷圖

遼朝滅亡前夕,皇族耶律大石(“大石林牙”)率部分軍隊北走,退向西北游牧部族地區,重建遼政權,史稱西遼,都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南),號虎思斡耳朵。1123年,金軍已基本攻占遼朝統治的核心地區。天祚帝遁入夾山(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西北)。1125年,金兵俘天祚帝,遼亡。

「后遼興大石,西域統龜茲。萬里威聲震,百年名教垂。」作者自注云:「大石林牙,遼之宗臣,挈眾而亡,不滿二十年克西域數十國,幅員數萬里,傳數主凡百余年,頗尚文教,西域至今思之,廟號德宗。」——《湛然居士集》卷一二《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西遼立國中亞80余年,至1218年為蒙古所滅。

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追之,僅得脫。凡行在服御寶器盡為所奪,從人宮嬪盡陷沒。上股中兩箭,歲歲必發,其棄天下竟以箭創發云。

——《默記》卷中高梁河之戰拒馬河(雍熙)三年春正月庚寅,命曹彬、崔彥進、米信、田重進、潘美北伐契丹。……(三月)辛巳,曹彬克涿州,潘美取朔州又取應州,田重進圍靈丘。夏四月,潘美克云州。五月,曹彬等與契丹戰于歧溝關,我師敗績。

——《東都事略》卷三

業不知書,忠烈武勇,有智謀。練習攻戰,與士卒同甘苦。……為政簡易,御下有恩,故士卒樂為之用。朔州之敗,麾下尚百余人,業謂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