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國災荒與經濟_第1頁
第三章中國災荒與經濟_第2頁
第三章中國災荒與經濟_第3頁
第三章中國災荒與經濟_第4頁
第三章中國災荒與經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災荒與經濟

中國地域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十分復雜,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國家。據有的學者不完全統計,從秦漢至明清,各種災害和歉饑就有5079年次。

1921年美國人馬羅利考察了當時中國北方的大饑荒后有感觸,把中國看成為“饑荒的國度”。一、關于災荒的概念及種類

現代災害學認為,災害是各種異常自然力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和人類生命的摧殘,其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但后果必然是造成社會性的危害。

總結鞏固

兩漢時期,我國古代的災害觀念發生重大變化,奠定了此后兩千年中國傳統災害觀的基石。此后雖有發展,但根基全在兩漢時期。當時災害和饑荒方面代表性著作為《漢書·五行志》,其中的理論基礎還是陰陽五行災害觀念,災害的范疇卻大大擴展,收錄其中的災害種類遠遠超過此前各個時期,大概有66種之多。

《墨子七患》:“一谷不收謂之饉;二谷不收謂之旱;三谷不收謂之兇;四谷不收謂之饋;五谷不收謂之饑。”(一)水災黃河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歷史上,黃河又是一條多災多難的河流,很早就被譽為“四瀆之宗”,百水之首。多沙、懸河、善淤、善徙、善決。特別是下游,洪水決溢十分頻繁,“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是后人對黃河洪水災害的形象描述;

總結鞏固據史料記載,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間,長江流域共發生洪災223次。其中,唐代發生水災16次,平均每18年發生一次;宋、元代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次,平均每4.2年1次。(二)旱災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國曾發生旱災1056次。16世紀至19世紀,受旱范圍在200個縣以上的大旱,發生于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在不同地區先后持續受旱4~6年,旱區“樹皮食盡,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個省受旱,據記載,“草根樹皮,搜食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總結鞏固(三)震災據《中國地震目錄》的統計,自夏代有文字可考的公元前1831年起至公元1963年,我國發生的大于4.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就有3180次。

總結鞏固(四)風災風災,是指因暴風、臺風或颶風過境而造成的災害。

總結鞏固(五)蟲災總結鞏固(六)疫災

從歷史上看,中國是個流行病多發的國度。在傳統史籍中,對流行病的記載比比皆是,所用的名稱有疫、疾疫、癘等,而一般統稱為疫,合稱疾疫。從現代疾病分類學看,這些疾疫包括瘟疫、瘴氣、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風病等,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總結鞏固二、近代災荒的特點(一)災荒頻仍,無年不災(二)自然災害以水旱為主,多種災害并存三、災荒的成因及影響(一)災荒的成因生態環境的破壞戰火頻繁封建政治腐敗防災御災能力不足

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掠奪第一,戰爭加劇清政府的財政危機,財政的困窘使得清政府不可能拿出足夠的資金用于防災、救災,而防災、救災資金投入的減少,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災荒的發生及嚴重程度。第二,長期的戰亂造成農業生產衰退,農民生活困苦,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比以往更加衰弱。

第三,戰爭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而生態環境的惡化正是災荒尤其是水、旱災害發生及嚴重的原因。(二)災荒的影響1.災荒導致經濟衰退有些學者對明清時期死亡千人以上災害所作的統計,旱、澇、風雹、凍害、潮災、山崩、地震等災害,明代共有370次,共死亡6274502人,清代413次,共死亡51351547人,合計明清兩代死亡千人以上災害共783次,共死亡57626000余人。鄧云特曾羅列了近代幾次大災的死亡人數,總計為3378萬人。1892-1894年山西大旱,死亡100萬人;1920年北五省大旱,死亡50萬人;1925年四川大旱,餓死病死約115萬人;1928-1930年西北、華北大饑荒,死亡1000萬人;1942-1943年中原大饑荒,死亡300萬人;1943年廣東大饑荒,死亡50萬人(一說300萬人)。2、政治腐敗

晚清著名學者俞樾有《流民謠》云:“不生不死流民來,流民既來何時回?欲歸不可田汙菜,欲留不得官吏催。今日州,明日府。千風萬雨,不借一廡。生者前引,死者臭腐。吁嗟乎!流民何處是樂土。”“江北荒,江南擾。流民來,居民惱。前者擔,后者提,老者哭.少者啼。爺娘兄弟子女妻,填街塞巷號寒饑。饑腸轆轆鳴,鳴急無停聲。昨日丹陽路,今日金閶城。城中煌煌憲諭出,禁止流民不許入。”

——青喬的《流民船》

3、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

頻繁嚴重的自然災害,破壞森林、草地等植被,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進而使土地沙漠化、鹽堿化這類次災害愈益加劇。4、激化社會矛盾

災荒對社會生活影響的再一個方面,是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統治秩序,增加了社會的動蕩與不安定,激化了本已相當尖銳的社會矛盾。

清政府政治日益腐敗,災荒危害愈為嚴重,致社會危機不斷積累,社會矛盾日趨尖銳。一是社會相對過剩人口急速增多而加劇矛盾。一是災后無賑,迫使大量饑民逃荒而激發矛盾。一是在籍災民的反饑餓暴動和抗租、抗糧、抗捐斗爭風起云涌。5、抗外乏力

災荒所產生的經濟衰退、政治腐敗、社會動蕩等一系列后果,致使清政府忙于應付內部危機,無心、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