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主要災害及其災害鏈第一節災害鏈的類型一、災害鏈的概念災害一經發生,極易借助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產生連鎖效應,由一種災害引發出一系列的其他災害,從一個地域空間擴散到另一個更廣闊的地域空間,這種呈鏈式有序結構的災害傳承效應稱為災害鏈。災害鏈S(n)由n個相互關聯的災害要素組成,災害鏈中的災害要素用SG(n)表示,也是一個災害系統,災害要素之間的關聯關系用R表示,災害鏈所處的環境用E表示。因此,災害鏈一般可描述為:S(n)={SG(n),R,E}
災害鏈中各種災害相繼發生,從外表看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而其內在原因還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但可初步認為,能量守恒、能量轉化傳遞與再分配是認識它的重要線索和依據,災害的發生往往是能量突變的結果。
二、災害鏈的類型根據災害鏈的發生發展,一般可以歸納出五種災害鏈。1.因果型災害鏈這是指災害鏈中相繼發生的自然災害之間有成因上的聯系。如發生在山區的地震都會導致一系列的次生災害,如滑坡、崩塌、落石、泥石流等;滑坡或泥石流如果規模較大就會堵塞江河、溝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形成后就截斷水流,上游不斷形成回水、壅水,水位不斷上漲,形成淹沒災害;一旦堰塞體潰決,會在下游形成潰決洪水災害。這就是一個災害鏈,多個災害相互作用、相伴共生的過程,從而形成災害鏈。2、同源災害鏈這是指形成災害鏈的各種災害的相繼發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觸發的情形。例如太陽活動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臟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對多、氣候有時也有重大波動,這三種災情都與太陽活動這個共同因素相關。
3.重現型災害鏈這是同一種災害二次或多次重現的情形。臺風的二次沖擊、大地震后的強余震都是災害重現的例子。4.互斥型災害鏈這是指某一種災害發生后另一災害就不再出現或者減弱的情形。民間諺語“—雷打九臺”就包含了互斥型災害鏈的意義。歷史上曾有所謂“大雨截震”的記載,這也是互斥型災害鏈的例子。5.偶排型災害鏈這是指一些災害偶然在相隔不長的時間在靠近的地區發生的現象。這是人們在對過去發生的災害事件進行統計和研究的基礎上,發現的一些可能相關的現象。例如,大旱與大震、大水與地震、風暴潮與地震等就屬于這類災害鏈。第二節重要災害及其災害鏈一、地震災害及其災害鏈(一)地震及地震災害的分類1、地震及其分類地震是指因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通常,人們認為地震是由巖石圈運動引發的一種災害性自然現象。地震一般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兩大類。天然地震主要是構造地震,90%以上為構造地震。其次是由火山噴發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約占地震總數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產生地震,如巖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隕石沖擊地面(隕石沖擊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為活動引起的地震。如工業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動;在深井中進行高壓注水以及大水庫蓄水后增加了地殼的壓力,有時也會誘發地震。從地震發生位置的地理環境上看,全球地震可分為海洋地震和大陸地震兩大類;其中發生在海洋的海洋地震占地震總數的85%;發生在陸地的大陸地震占15%。但由于大陸是全球人類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地球上的地震災害絕大部分來自大陸地震。根據20世紀以來的地震災害統計,大陸地震所造成的地震災害占全球地震災害的85%。2.地震災害及其分類地震災害按發生原因主要分為:原生災害、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三類。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產生的地表破壞、各類工程結構類的破壞,及由此而引發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稱為原生災害。由于工程結構物的破壞而隨之造成的,諸如地震火災、水災、毒氣泄漏與擴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嘯、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稱為地震次生災害。有時,次生災害所造成的傷亡和損失,比直接災害還大。1932年日本關東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僅1萬幢,而地震時失火卻燒毀了70萬幢。由地震原生和次生災害引起的其他災害,如瘟疫、饑荒、社會動亂、人的心理創傷等,稱為誘發災害。(二)地震災害的特征1.爆發的瞬時性地震一般是在平靜的情況下突然發生的。強烈的地震可以在幾秒或幾十秒的短暫時間內造成巨大的破壞,嚴重的頃刻之間可使一座城市變成廢墟。尤其發生在夜間的地震,后果更為嚴重。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發生在凌晨3點42分,當時人們正在酣睡,事先毫無警覺,結果傷亡慘重,造成的經濟損失在百億元以上。2.預報的困難性地震預報是世界性科學難題。目前的地震預報是對地震發生時間、地點和強度的三要素確定性預報。從目前地震科學發展的水平看,實現這種預報的難度確實很大,而且在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很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從地震發生的時空分布上看,可以通過科學手段運用自然規律預報某一地區某一時段地震可能發生的地點和震級。但往往地震發生前是沒有明顯預兆的,以至人們來不及逃避,造成大規模的災難。3、巨大的破壞性和成災的廣泛性地震波到達地面以后造成了大面積的房屋和工程設施破壞,若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據聯合國統計,1900~1985年,全世界地震死亡265萬人,占各種自然災害死亡總數的58%。據官方網站數據表示,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難人數69197人,失蹤人數18341人,最終獲得的直接經濟損失的數據是8451.4億元人民幣。4.持續時間長、影響較深遠一是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地震發生以后,在近期內還會發生一些比較大的,雖然沒有主震大,但是這些余震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發生,這樣影響時間就比較長。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級地震,截至2009年7月20日12時共記錄到余震58401次,最大余震為5月25日16時21分46秒四川青川縣6.4級地震,其中4級以上余震達302次。
2008年5月12日至7月20日汶川地震災害發生的地震次數再者,大的地震發生后不僅會產生嚴重的直接災害,而且不可避免地要產生次生災害。一般情況下次生或間接災害是直接經濟損害的兩倍,在次生災害中不只是單一的火災、水災、泥石流,還有滑坡、瘟疫等,形成地震災害鏈,災害疊加,破壞性更大,造成的影響也更深遠,使災區的恢復和重建工作難以在短時期內完成,給災區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及心理上都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5.時空分布廣泛性自古以來,地球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地震,這是地球演化中釋放能量以得到相對平衡的自然現象。全球每年要發生500萬次地震,絕大多數是人們感覺不到的小地震,大地震相對較少,其中6級以上的強震每年發生10~200次;7級以上的大震平均每年18次,達到8級或8級以上的巨大地震每年平均1~2次。我國不僅地震頻次高,而且地震強度極大,平均每年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6次6級以上強震,1次7級以上大震。
(三)地震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1.地震的時間分布特征大量統計資料表明,地震活動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即在一個時間段內發生地震的頻次高、強度大,稱之為地震活躍期;而在另一個時間段內發生的地震相對頻次低、強度小,稱之為地震平靜期。根據地震發生的特征,又可在活躍期中劃出若干“活躍幕”。
20世紀前后,我國已經歷了1895~1906年、1920~1934年、1946~1955年、1966~1976年四個地震活躍期。在第二個地震活躍期,我國大陸共發生12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5萬至30萬人死亡。在第四個活躍期的十年間,我國大陸共發生14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萬人死亡和數百億元的經濟損失,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2.地震的空間分布特征地震分布有一定的規律,破壞性地震是受到一定地質條件控制的。人們把全球地震分布劃分為四條巨大的地震帶:
(1)環太平洋地震活動帶該帶在東太平洋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陸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主要沿島嶼外側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地球上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帶,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該帶上。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球地震能量的80%。
(2)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活動帶該地震帶橫貫歐亞大陸,大致呈東西向分布,全帶總長約15000km,寬度各地很不一致,西起大西洋亞速爾群島,穿地中海、經伊朗高原,進入喜馬拉雅山東端向南拐彎經緬甸西部、安達曼群島、蘇門答臘島、爪哇島至班達海附近與西太平洋地震帶相連。該帶的地震活動僅次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外的幾乎所有的深源、中源地震和大多數的淺源地震都發生在這個帶上,該帶地震釋放的能量約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
(3)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此地震活動帶蜿蜒于各大洋中間,幾乎彼此相連。總長約65000km,寬1000~7000km,其軸部寬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動帶的地震活動性較之前兩個帶要弱得多,而且均為淺源地震,尚未發生過特大的破壞性地震。
(4)大陸裂谷地震活動帶該帶與上述三個地震帶相比規模最小,不連續分布于大陸內部。在地貌上常表現為深水湖,如東非裂谷、紅海裂谷、貝加爾裂谷、亞丁灣裂谷等。我國地處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受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影響,是個多地震的國家,不僅頻度高,強度大,而且地震活動的范圍很廣,幾乎全國各省均發生過強震。據統計,我國大陸7級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陸7級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數占全球的1/2;全國有41%的國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區,6度及6度以上地區占國土總面積的79%。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臺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以及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其中,從我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中西部直至云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地震密集帶,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強烈地震,被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這條地震帶上,集中了我國有歷史記錄以來一半的8級以上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就發生在該帶中南段。該帶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可到緬甸。(四)地震災害鏈地震具有強大的能量和破壞力,往往形成地震災害鏈。不同地區發生的地震,形成的地震災害鏈的重點不同。城市和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的地震災害鏈以建筑物倒塌、火災、毒有害化學物品泄漏、化學物品爆炸和疫情等為主。山區的地震災害鏈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陷、堰塞湖、洪災等為主。沿海地區的地震災害鏈以震害、海嘯等為主。地震災害鏈二、洪水災害及其災害鏈(一)洪水、洪水災害及其類型洪水是指河流水位超過河灘地面溢流現象的總稱,通常由暴雨或冰雪融水造成,以公認的某一有影響的水位為標準。一般可以用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或水位、洪水總量和洪水歷時)來描述洪水強度,此外還可以用洪水深度、洪水淹沒歷時、洪水重現期等老表示。洪水災害是指由降水、融雪、堤壩潰決等原因引起江、河、湖、庫和沿海水量增加、水位上漲而泛濫或山洪暴發所造成的災害。根據洪水災害形成機制和成災環境的特點,可以把洪水災害劃分為以下類型:1、潰壩型洪水災害潰壩洪水是指大壩或其他擋水建筑物發生瞬時潰決,水體突然涌出,造成下游地區發生洪水災害。2、漫溢型洪水災害漫溢型洪水是最常見威脅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較大強度的降水形成的,也簡稱雨洪。我國受暴雨洪水威脅的主要地區有分布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等七大江河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河流洪水的主要特點是峰高量大,持續時間長,災害波及范圍廣。3、內滯型洪水災害包括陸地河流的冰凌洪水、沿海地區河流的風暴潮型洪水和海嘯型洪水災害。冰凌洪水主要發生在黃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上。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在氣溫上升,河流開凍時,低緯度的上游河段先行開凍,而高緯度的下游段仍封凍,上游河水和冰塊堆積在下游河床而形成冰壩,容易造成災害。在河流封凍時也有可能產生冰凌洪水。風暴潮型洪水主要是由于強烈大風擾動,引起海岸水面異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陸使洪水排泄不暢而形成的洪水災害現象。海嘯型洪水主要由海底地殼運動造成地震、火山爆發、水下滑坡、塌陷等激發的海洋巨波阻擋了河流洪水的排泄而造成的洪水災害現象。
4、山洪型洪水災害山洪是山區溪溝中發生的暴漲暴落的洪水或高緯度積雪地區或高山積雪地區融水的洪水。由于山區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較陡,降水后產流和匯流都較快,易形成急劇漲落的洪峰。所以山洪具有突發性、水量集中、破壞力強等特點,但一股災害波及范圍較小。這種洪水如形成固體徑流,則稱作泥石流。5、城市洪水災害現代城市高樓林立、鋼筋水泥如叢林封閉,道路、廣場、生產和生活區等,改變了原來的自然景觀,大大降低了雨水的下滲量,洼地的蓄水量也大大減少,所以容易產流形成城市洪水。尤其是一次強的降水過程往往會使現代城市洪流如注,積水成災。(二)洪水災害形成的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氣象、水文和下墊面因素。(1)洪災形成的水源暴雨暴雨是洪災形成的必要條件,暴雨面積、總量、歷時、過程及暴雨空間移動方向是形成洪水災害的決定性因素。如河南駐馬店“75.8”特大洪水災害事件,1975年8月5~7日,河南省中南部漯河、駐馬店、南陽、平頂山之間的淮河上游丘陵地區發生了一次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暴雨中心24小時最大降水量達1054.7mm(方城縣郭林),6小時最大降水量達685.4mm(泌陽老河),1小時最大降水量達189.5m(泌陽老河),其中1~6小時暴雨創我國歷史最高記錄,也創6小時世界降水記錄。3天降水總量最高1605mm(泌陽林莊)。過程總降水量超過1000mm的面積約有1460kmz,分布自薄山水庫向西北經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至方城一帶,致使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及一批中小型水庫同時潰壩失事,使河南駐馬店地區猝然間溝壑橫溢,頓成澤國,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生命。據統計,這次洪災使駐馬店、許昌、周口、南陽的30個縣(市)受災,受災人口達1015.5萬,受到毀滅性災害的有86.5萬人,整個駐馬店地區96%的面積受災,許多地方一片汪洋,平均水深3~7m。暴雨移動方向對洪水現成的影響。如1998年長江洪水,暴雨中心從鄱陽湖流域向長江上游移動,先抵達宜昌附近,后進入四川,最后又回到宜昌以下區域,使武漢等地的洪峰疊加,超過1954年最大洪流,致使九江潰堤。海嘯在沿海地區,地震海嘯、滑坡海嘯、火山海嘯和風暴潮等往往形成海水入侵內陸的海嘯洪水。冰雪融水在高山或高寒地區,冰雪消融會形成冰雪型洪水;也會引起冰川阻塞湖泊引起湖水量暴漲,水壓力促使壩體抬升和部分崩解,造成冰湖水迅猛下泄。冰凌中高緯度地區,河流由低緯流向高緯,河冰融化后易形成冰凌洪水,包括早期的冰凌洪水和晚期的冰壩洪水,如2001年12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烏達區黃河凌汛決堤,河水淹沒橋西鎮和烏蘭鄉5個村,受災面積達50km2。潰壩洪水在一些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地區,滑坡、泥石流等會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潰壩可造成下游巨大的洪水災難。(2)海洋水文因素對于外流河流來說,河流在下游的泄洪是否通暢往往是沿海地區形成洪水災害的重要因素。波浪和潮汐往往會造成沿海地區平均海平面的升高和海水入侵甚至倒灌等,使洪水宣泄不暢,易形成洪水災害。尤其是像風暴潮那樣的大潮,會出現潮流的上溯倒灌與泛濫,發生大規模的洪澇災害。(3)下墊面條件包括流域特征、地表狀況等,這些要素直接影響徑流的匯集,是氣象要素轉化為洪水的必要條件。流域特征首先從地形分析,地形不僅影響降水,即在迎風坡形成地形雨,而且如高程、坡度、切割程度等還會影響地面水流的匯集,盆地型地形往往是引起洪水泛濫成災的主要區域;其次,流域長度決定地面徑流的匯流時間,流域面積的大小影響徑流量的多少,限定了洪水來水量的大小以及洪澇災害影響的范圍,而不同的水系形式也影響到流量過程線。地表狀況主要從植被、土壤及地表湖沼分布等方面來分析,植被的疏密直接影響著降水的截留和下滲,并且植被可增加地面的粗糙度使土壤持水性增大,減少流速,植被還通過擋水固土,減少水土流失,來減輕洪水危害。地表湖沼的分布,尤其是大型湖群或湖泊的存在對徑流起到很好的調蓄作用,能削弱洪峰。2.社會因素人類在與洪水的爭斗中生存和發展,一方面為了更好地生存要興修水利,減輕洪水災害;而另一方面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以追逐經濟利益而不顧生態保護的一些經濟或社會活動,直接或間接地使得洪災頻次增多、損失加大。
(1)破壞植被,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除與土壤性質、山坡坡度、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有關外,不合理墾殖方式、對森林亂砍濫伐、破壞植被等是人為造成和加劇水土流失的重要方式。嚴重水土流失區,必使河道淤塞嚴重,洪災加劇。
(2)圍湖造田,與水爭地湖區濱湖農民,爭相圍墾灘涂,造田種植、養殖。如鄱陽湖湖盆新中國成立后被圍控面積已超過1400km2,容積減少80億立方米,使鄱陽湖的調蓄洪水能力大為減弱。(3)圩堤薄弱,標準偏低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各河中下游兩岸圩堤大多堤身單薄,且存隱患,抗洪標準不高,一般10年一遇,重要圩堤也僅能抗30年左右一遇的洪水。新中國成立后經多年培修加固,抗洪能力較前雖大為增強,但總的來說,防洪標準仍普遍偏低。(4)河道設障,影響行洪隨著建設事業的發展,一些地方或部門缺乏全局觀念,擅自在河道上興建違章建筑物,縮小了行洪斷面,導致洪水涌高。(5)城市不透水地面現代大城市易形成城市洪水,主要是因城市大多為不透水地面所覆蓋,下滲基本為零,再加上邊溝、排水溝和雨水管網等的匯流作用,導致遇雨就使城市內徑流量和洪峰流量加大,或城市內管涌增強,形成城市洪流。(三)洪水災害的特點及危害1.洪水災害的特點(1)洪水破壞和災害損失嚴重
1931年夏季中國大部分地區出現長時間陰雨天氣,造成南起廣東北至關外洪澇嚴重,波及16個省672個縣。其中江淮流域災民就有5127萬,死亡約40萬人;武漢長達3個月被淹。2002年,中國洪澇受災人口1.52億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240萬公頃,成災面積約750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838億元,其中水利工程水毀損失166億元。2003年上半年,中國南方地區洪澇災害造成農作物受災955.9萬公頃,成災618.4萬公頃,絕收145.8萬公頃;1.4億人(次)受災,成災9079.8萬人,因災死亡569人,傷病5.1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29.2萬人;倒塌房屋50.5萬間,損壞房屋133萬間;各類直接經濟損失398.7億元。(2)災害發生頻率高從大洪水的時序分布來看,過去百年中,我國有過三次洪水頻發期。第一個頻發期是1930~1939年,第二個頻發期是1949~1963年。在頻發期內七大江河幾乎都發生了特大洪水,有的江河甚至連續出現特大洪水。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正處于第三個洪水高頻期,相繼發生了1991年淮河和太湖大水、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遼河大水、1996年長江中游和珠江及海河大水以及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大水等。(3)災害影響范圍廣中國和孟加拉國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的變率大,是世界上洪水災害最頻繁的地區。我國約有35%的耕地、40%的人口和70%的工農業生產經常受到江河洪水的威脅,并且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居各災害之首。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受災面積達約2267×104hm2,受災1.8億人次,死亡4150人。(4)災害持續時間長
1954年長江大水,漢口最高水位達29.73m,超出1931年決堤水位2.8m,武昌、漢口被洪水圍困百日之久,京廣鐵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車。2.洪災的危害(1)直接影響洪水淹沒城鎮建筑;淹沒農田、作物和牲畜;沖擊水庫大壩和河堤,破壞鐵路、公路、航運等交通設施;摧毀廠礦、電力和通訊等,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不同領域,造成農業減產、工業停產、交通癱瘓、電力通訊中斷,使經濟蒙受巨大損失。(2)環境危害大洪水能大亂江河水系,污染環境、土壤鹽堿化、水土流失、水沖、淤埋、沙壓,造成農田荒蕪。(3)社會后果
2005年6月10日14時30分左右,黑龍江省寧安市沙蘭鎮沙蘭河上游山區突降暴雨,40分鐘內降水量達到150~200mm,瞬間形成巨大洪峰,引發泥石流,撲向沙蘭鎮中心小學,高達2m的水頭從門窗同時灌進教室,上百名師生被淹死或悶死在教室里。(四)洪水災害鏈洪水災害是一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復雜災害系統,往往與其他的災害形成災害鏈條,而洪水一般都位于災害鏈的尾端。如地震一滑坡、泥石流一洪水、地震一海嘯一洪水、臺風一暴雨一洪水一瘟疫、融雪一冰壩潰決一洪水等。三、干旱災害及其災害鏈(一)干旱與干旱災害1.干旱干旱指水分的收與支或供與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現象。就是特定地域長期無雨或少雨,蒸發強烈,濕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滿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生長受到抑制甚至枯死,造成減產或絕收。2.干旱的分類(1)按干旱指標分類1)氣象干旱:由降水和蒸發不平衡造成的異常水分短缺現象。2)農業干旱:由土壤水和作物需水不平衡造成的異常水分短缺現象。3)水文干旱:由降水和地表或地下水不平衡造成的異常水分短缺現象。4)社會經濟干旱:由自然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中水資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異常水分短缺現象。(2)按干旱發生季節分類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旱、春夏連旱、春夏秋連旱等。我國的干旱類型的分布大致以秦嶺一淮河為界,秦淮線以北以春、夏旱為主,秦淮線以南以夏、秋、冬旱為主。
(3)帕爾默干旱指數帕爾默干旱指數的基本原理是:干旱期是一個水分持續虧缺的時段,干旱程度可以認為是水分虧缺量及其持續時間的函數。它比較全面地綜合了水分虧缺量和持續因子等對干旱程度的影響,并考慮了前期的天氣氣候狀況,有較好的時空比較性。該指標可客觀地描述旱情的各項特征,能給出干旱開始、發展、減弱和結束的過程,能定量任意時刻的干旱程度,能科學預測干旱的未來趨勢和影響程度。
Mi=AZi
+BMi-1(1)(1)式中,Mi為本月的干旱指數;Mi-1為前一個月的干旱指數,表示前期的干旱程度對本月的響;Zi為當月的標準化降水指數,A、B為與區域降水特征有關的系數。相應地,區域干旱指數的計算公式為:2012年7月14日全國帕爾默指數圖3.干旱災害在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總損失中氣象災害引起的損失約占85%,而干旱又占氣象災害損失的50%左右。干旱災害的損失之所以如此嚴重,與干旱經常發生、持續時間長、受災面積大有關。干旱災害是指某一具體年、季或一段時期的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顯著偏少而發生的災害。狹義的干旱災害主要是指農業干旱災害,即由干旱而導致的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和危害。(二)干旱災害的成因干旱是指大氣運動異常造成長期的大范圍無降水或降水偏少的氣候現象。干旱災害受自然要素中的氣候因子影響較大,其中降水量是決定大氣干旱和土壤干旱的主要因子;人為要素也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1.降水和蒸發是干旱形成的基本氣象因素降水與干旱有著特別密切的關系。降水是某一區域大氣或土壤水分的主要來源之一,而降水量的分布及其演變是由大氣環流的狀況及其演變決定的。就大范圍的干旱來說,大氣環流和海溫異常引起的降水量的變化是干旱形成的主要因子。對于土壤水分來說,降水是其主要來源,而蒸發則是其損失的主要方式,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就決定著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在降水量一定的情況下,蒸發量越大,土壤水分損失越多,越容易引起干旱。2.干旱形成的環流因子除了大氣環流和海溫異常外,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降水量分布不平衡、太陽黑子活動異常、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等,使全球降水量的分布出現嚴重不平衡現象,導致旱澇災害在全世界頻繁發生。就我國大范圍和長期性的干旱而言,不僅與全球性要素有關,而且還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和強度、西風帶和中高緯度環流的發展和分布有關。如1972年出現的全國性干旱,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高活動位置偏東、強度也較常年偏弱,導致太平洋的水汽滯留在東部沿海地區而造成的。1982—1983年的強厄爾尼諾事件造成東南亞、印度、南非和南美等許多地方的干旱。2008年冬季至2009年春季我國北方地區的冬春連旱,與拉尼娜活動有關。
3.降水的時空變化降水的時空差異影響著干旱的發生、發展和分布。首先,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不均是干旱分布的主導因子,降水量較小的干旱與半干旱地區,干旱發生的概率要大得多,如我國華北的一些地區就有“十年九旱”的說法。在全球變暖和北方干旱化的背景下,我國北方受旱面積呈上升趨勢,旱災增加。其次,大多數氣候條件下,降水量的季節分配都呈不均勻性,干濕季明顯。在降水量較少的季節最容易發生干旱,如我國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降水集中在7—8月,各地發生冬春連旱或春旱的機會最多,持續的時間往往也最長;像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也頻繁發生。最后,某些氣候類型因受大氣環流強弱變化和進退時間差異的影響,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使某些地區有的年份降水較多,有些年份降水較少,在降水較少的年份容易發生干旱。4.人為因素我國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但旱災頻繁有較大的人為因素存在,具體表現在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水污染嚴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費嚴重等,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供需之間的矛盾,加大了旱災發生的機遇。
(三)干旱的危害干旱是指持續期較長的氣候現象,可以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江河斷流、禾苗干枯,造成農業減產或絕收。干旱不僅引起農業生產受害,而且由于干旱缺水,又會使城市生活用水緊張、工業用水困難,甚至使發電、航運、水產養殖等受損,致使水資源的短缺。俗話說“洪災一條線,旱災一大片”,旱災是一種漸進式的災害,特別嚴重的災害影響范圍廣,損失也特別嚴重。此外,干旱還可能引起火災、蟲災、土地退化甚至沙塵暴肆虐,以及疾病傳播等,更嚴重的還會引起政治不穩、社會動蕩。(四)干旱災害鏈干旱往往表現出廣泛性特征,影響的范圍廣、影響的領域廣。干旱在形成的災害鏈中一般都是在首端,是災害鏈形成的原因。因此,結合成災機制和危害,干旱災害鏈一般表現出:干旱一火災干旱一蟲災干旱一沙塵暴一土地沙化干旱一饑荒一疫病一逃荒干旱一政治不穩、社會動蕩一朝代更替等干旱災害鏈四、冰凍災害及其災害鏈(一)冰凍災害的類型冰凍災害是大氣溫度急劇降低而產生的一種破壞性氣象災害,主要包括低溫冷凍害、寒潮、雪災、凍雨、冷雨等。1.低溫冷凍害低溫冷害主要是由來自極地的(強)冷空氣及寒潮侵入造成的。不同季節表現的方式和強度不同:在冬季,冷空氣強、溫度低,為寒潮,可使氣溫在1~2天內急劇下降8~10℃或以上;在春季,主要表現為倒春寒、晚霜凍和低溫陰雨;在夏季,整體溫度較高,突遇急劇降溫則會引起農作物低溫冷害事件;在秋季,可能會因為冷空氣的侵入而形成早霜,可能會發生寒露風、霜凍和冷凍害等降溫事件。2.寒潮災害我國冬季常受西北、北、西季風影響。當大范圍強冷空氣從上述方向兇猛入侵,使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的氣溫在48小時內下降10℃以上,并使長江中下游地區氣溫4℃以下時,該強冷空氣被稱為寒潮。寒潮入侵時,常伴有大風、低溫和雨雪,使我國農作物從北到南遭受不同程度的凍害。3.雪災雪災一般指冬春季節因降雪量大、氣溫低,造成積雪持續多日不能融化、大范圍積雪成災的自然現象,在牧區,也稱“白災”。雪災的發生和降雪量、積雪深度、積雪持續時間等因素有關,主要取決于降雪量的多少。(二)冰凍災害的劃分標準及影響1.低溫冷凍害的劃分標準及影響(1)低溫冷凍害的劃分標準狹義的低溫冷凍災害是指春秋季節出現的對我國農業十分有害的低溫連續陰雨天氣。中央氣象臺曾規定長江以南省區低溫陰雨天氣標準:3~4月份日平均氣溫≤lO℃的陰雨天氣出現在兩個省區范圍或以上,且持續4天以上者,定為一次低溫陰雨天氣過程。如1996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廣大地區持續低溫,導致早稻大面積爛秧、爛種。(2)低溫冷凍害的影響低溫冷凍害主要影響農業生產,因此不同的低溫冷凍現象影響的結果是不同的。
1)倒春寒現象:春季氣溫回升過程中,常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出現“前春暖,后舂寒”現象,對作物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是可引起南方早稻爛種爛秧等現象。
2)霜凍現象:春末的晚霜和秋初的早霜,往往使土壤中水分凍結,以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等。
3)夏季低溫現象:往往使作物在生長期內因異常低溫而減產,這是我國東北地區糧食產量不穩的重要原因。
4)寒露風現象:秋季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使江淮及以其南地區氣溫明顯降低,導致雙季晚稻受害減產。2.寒潮災害的劃分標準及影響(1)寒潮的預警標準寒潮是9月至次年5月我國的主要氣象災害,指高緯度大規模的強冷空氣迅速侵入我國,造成大范圍急劇降溫,并伴有大風、雨雪、冷凍等的災害過程。
2010年中央氣象臺寒潮預警發布標準:橙色預警:預計未來48小時2個及以上省(區、市)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下降16℃以上并伴有6級及以上大風,長江流域及其以北一半以上地區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將下降12℃以上,冬季長江中下游地區(春、秋季江淮地區)最低氣溫降至4℃、局地降至2℃以下。黃色預警:預計未來48小時2個及以上省(區、市)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下降12℃以上并伴有5級及以上大風,長江流域及其以北一半以上地區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將下降10℃以上,冬季長江中下游地區(春、秋季江淮地區)最低氣溫降至4℃以下。藍色預警:預計未來48小時2個及以上省(區、市)大部地區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下降10℃以上并伴有5級及以上大風,長江流域及其以北一半以上地區平均氣溫或最低氣溫將下降8℃以上,冬季長江中下游地區(春、秋季江淮地區)最低氣溫降至4℃以下。(2)寒潮災害的影響寒潮災害最嚴重的是春、秋二季,頻度大、強度高、危害重,常對農業、牧業、養殖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造成巨大破壞。嚴冬時節,氣溫已很低,寒潮往往對越冬林木、牲畜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寒潮是冬半年主要的氣象災害。寒潮、冷凍害能危害農作物的生長,亦能破壞病蟲害的越冬環境,抑制病蟲害的發生。
3.雪災的劃分標準及影響(1)雪災的氣象指標雪災一般以積雪深度和積雪持續時間為氣象指標。當積雪深度分別為2~5cm、6~10cm,對應積雪持續時間為11~20天、5~10天時,為輕災;當積雪深度分別為2~5cm、6~10cm、11~20cm,對應積雪持續時間為21~40天、11~20天、5~10天時,為中災;當積雪深度分別為2~5cm、6~10cm、11~20cm,對應積雪持續時間為大于40天、21~40天、11~20天時,為重災;當積雪深度分別為5~10cm、11~20cm、大于20cm,對應積雪持續時間為大于40天、大于20天、大于15天時,為特大災。暴風雪是指伴有強降溫和大風的降雪天氣過程。它是直接造成牲畜傷亡和阻礙陸地交通的重要氣象災害。降溫強度、風速和降雪量是形成暴風雪天氣的基本因素。研究者根據新疆不同地區暴風雪實例與氣象因子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在放牧條件下,牲畜死亡率與大風、降溫和降水合并出現的次數、強度及持續時間成正相關。由此得出,日平均氣溫≤5℃、24小時降溫≥6℃、日降水量≥5mm、瞬間風速達到8m/s,即為牧業暴風雪的氣候指標。(2)雪災的主要危害雪災的主要危害有: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破壞交通、通訊、電力等生命線工程,影響戶外作業等。雪災對干旱具有緩解作用。牧區還會發生一種與“白災”對應的“黑災”,即降雪過少,干旱無水所產生的災害。我國牧區有大量的無水冬牧場。在牧草生長季因無水飲用而無法利用牧草。只有到冬季形成穩定的積雪后才能利用。無積雪或少雪的年份,因牲畜吃不上雪,在這里放牧就會遭到災害,這就是“黑災”。(三)寒潮的路徑
1.寒潮的源地一般來說每年的3月份與10~11月份是寒潮災害最嚴重的時期。影響我國的寒潮主要有三個源地:①新地島以西的寒冷洋面;②新地島以東的寒冷洋面;③冰島以南的洋面。
2.寒潮的路徑寒潮入侵時其主體的移動路線稱為寒潮路徑。我國寒潮冷空氣活動主要有三條路徑:①從西北來的寒潮,由新地島附近的北冰洋出發,經西伯利亞西部,進入我國新疆北部或蒙古人民共和國,朝東南方面,掃過黃河河套地區瀉入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中下游地區,有時可穿過南嶺影響南部沿海,又稱中路,較為多見。②從北方來的寒潮,由亞洲北部的北冰洋上起身,經俄羅斯遠東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徑直南下,稱為東路。③從西方來的寒潮,由歐洲北部的北冰洋上啟程,穿越整個歐洲大陸,南下到地中海附近,然后拐彎向東,從我國西部進來,又稱為西路。(四)低溫冰凍災害鏈低溫冰凍災害是大氣溫度急劇降低的一種破壞性氣象災害,這種災害形成的鏈條以大風、降溫或雨雪等天氣的出現為主,往往影響工業、農業、交通等生產和生活。災害鏈往往會隨著大風降溫過程的變化而遷移,因此低溫冷凍災害鏈有災害一災害的鏈條,還有時間上的傳遞性災害鏈條和空間上的繼起性鏈條。寒潮災害鏈,如寒潮一暴風雪,寒潮一凍雨,寒潮一大風一翻船,寒潮一龍卷風等;其次時間上的災害鏈,主要是某地在時間上的變化,可能表現為寒潮一大風降溫一暴風雪一凍害;最后隨著冷空氣的運動,寒潮影響的范圍逐漸擴大,寒潮一北方大風降溫一南方凍雨、冷雨等。寒潮災害鏈及其影響示意圖
2008年1月中旬以來,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以及西北地區東部遭遇歷史上罕見的持續大范圍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冰雪災害已經造成黔、湘、鄂、皖、蘇、陜、甘等21個省(區、市、兵團)不同程度受災,災民過億。截至2月12日,此次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已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蹤,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111億元。冰雪災害造成南北交通大動脈京廣線停運、京珠高速公路交通癱瘓、大量房屋倒塌、農作物凍死、物價上漲、電網癱瘓、人員傷亡等重大經濟和社會影響。據統計由于交通延誤、電力資源的緊缺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元;交通滯留人員192.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77億畝,絕收2530畝;倒塌房屋35.4萬間。此次冰雪災害引發的連鎖反應如國道中斷、交通受阻、建構物坍塌、通信不暢、菜價上漲、電網癱瘓等等,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與社會問題。2008年中國南方冰雪災害鏈五、臺風災害及其災害鏈(一)臺風的概念1.臺風的概念臺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一種形式,是指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12級及其以上(即風速32.6m/s以上)的熱帶氣旋。因產生的區域不同名稱也不相同,在西太平洋地區稱為“臺風’’(typhoon),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地區和東太平洋稱為“颶風”(hurricane),印度洋地區稱為“旋風’’(cyclone)或“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我國民間習慣上把熱帶氣旋統稱為臺風。
2.熱帶氣旋的分類世界氣象組織(WMO)統一規定,熱帶氣旋分為5個等級,按風速由小到大依次為:熱帶低壓、熱帶氣旋、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風力常用蒲氏風速表表示,通常使用12級風力。現在部分國家修正為17級,我國從2006年起,采用17級風速表。分類風速(km/h)風力(級)引起的浪高(m)描述熱帶低壓118~153<6>1.2基本無破壞熱帶氣旋154~1776~7>1.8輕微破壞熱帶風暴178~2108~9>2.7破壞強熱帶風暴211~24910~11>4.0嚴重破壞臺風>249>12>5.5毀壞性破壞
熱帶氣旋(tropicalcyclone)分類表臺風結構示意圖(3)臺風的結構從下圖中可以看出,臺風的結構,由內至外,可分為臺風眼、渦旋區和大風區三部分。2.影響我國的臺風路徑影響我國的臺風路徑主要有兩類:一是西行路徑,臺風一般在加羅林群島海區形成后向西移動,由菲律賓以東洋面進入南海,在我國廣東、廣西或越南登陸,或者經巴士海峽在臺灣、廣東或福建登陸而減弱。另一類是轉向路徑,臺風在加羅林群島海區一帶形成后不久便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一般在20oN~30oN路徑由西北轉向東北,最后移向日本或太平洋。在我國大陸上轉向的臺風,后來多經朝鮮或我國東北地區消失。(三)臺風的分布及災害熱帶氣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和美國東部海岸等區域。每年夏秋季節,我國沿海地區頻受臺風襲擊,臺風在我國登陸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臺灣、海南、福建等省。沿海其他省區也都受到過臺風的襲擊,就連內陸地區也受其影響,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損失。熱帶風暴的災害性居十大自然災害之首,其主要災害由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造成。掘統計,全球每年發生熱帶風暴和臺風80~100個,造成經濟損失60億~70億美元和2萬人喪生。最嚴重的是1970年11月襲擊孟加拉國的熱帶風暴,導致30萬人死亡;近年來,臺風災害造成的年直接經濟損失呈明顯上升趨勢,20世紀80年代為數十億元,90年代為100億元,2005年高達750億元。熱帶風暴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害,但假如沒有熱帶風暴,人類將更加遭殃。
1)如果沒有熱帶風暴,世界性水荒將日趨嚴重。因為,熱帶風暴從大海里為人們帶來了豐沛的淡水資源。據測算,每年熱帶風暴給中國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菲律賓、越南和美國東南部帶來的雨水,占這些地區總降水量的25%~30%。在我國,臺風降水是江南地區和東北諸省夏季雨量的主要來源,可達一半以上;正是有了臺風,才使這些地區的旱情解除,確保農業豐收;才使這些地區大小水庫蓄滿雨水,利于發電。
2)如果沒有熱帶風暴,世界各地將更加冷熱不均。熱帶風暴形成于熱帶、副熱帶海區,那里緯度低、日照時間長、太陽高度大、氣候炎熱,如果沒有熱帶風暴的巨大潛熱輸送來驅散這些地區近地面的熱量,那里將會變得更加炎熱,地球上的寒帶也將變得更加寒冷,溫帶將會消失。
3)在酷熱的日子里,熱帶風暴來臨,涼風習習,可以降溫消暑。如果沒有熱帶風暴,我國江南地區的夏日將是酷暑難熬。
4)如果沒有熱帶風暴,地球將失去熱量平衡。熱帶風暴風速較大,強臺風(或颶風)的最大風速可達200km/h以上,加快了高低緯間和海陸間水熱交換,促進全球“海—氣系統”的熱量平衡。
5)如果沒有熱帶風暴,其過境海域的漁業產量將減少。每當熱帶風暴來臨,大風吹襲海面,掀起巨浪,翻江倒海,將江海底部的營養物質卷上來,促進海洋表層浮游生物繁殖,使魚餌增多,進而促進漁業產量的提高。(四)臺風災害鏈
(1)臺風或熱帶風暴一狂風巨浪臺風附近風速可達12級(≥32.7m/s),最大可達110m/s。翻船、拔樹、倒屋造成嚴重破壞。2006年8月10日,超強臺風“桑美”在浙江蒼南縣登陸,中心最大風力17級,受其影響,浙江玉環縣坎門港內的防洪堤壩中部80余米被臺風卷起的巨浪拍斷。據統計,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共有665.5萬人受災,因災死亡483人,颶風造成福建福鼎的天然避風良港——沙埕港中的1萬多艘漁船遭受重創,1000多艘漁船毀損,400多艘船只沉沒。臺風災害鏈示意圖六、農作物生物災害及其災害鏈(一)農作物生物災害及分類農作物生物災害是指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或流行,對農作物及其產品造成巨大損失的災害現象,是影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這類災害源于生物本身,起因于農業發展,只是當大規模農業出現后,極少數種類的病、蟲、草、鼠數量才畸型增長,對農業生產和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才真正成為生物災害,但其害源常隨農田結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通常以農作物為食物或寄主,當一種作物被嚴重毀傷后,害源也會自動調節自身數量。危害農作物的生物災害種類僅其中主要的就達1300多種。其中,中國有水稻病害240多種,小麥病害50種,玉米病害40多種,棉花病害40多種及大豆、花生、麻類等多種病害;水稻蟲害252種,小麥蟲害100多種,玉米蟲害52種,棉花蟲害300多種,及其他各種作物的多種蟲害;農作物草害約8000多種;森林病害2918種,有害昆蟲5020種,森林鼠害160余種,各類農田鼠害150多種。從其成因上大體可分為農作物病害、農業蟲害、農田雜草和農田鼠害等幾大類。l、農作物病害農作物的病害是指病原體使農作物組織發病,導致農作物的器官或者對其生理機能造成破壞,影響其產量。常見的農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麥銹病、棉花枯萎病、煙草炭疽病等。小麥銹病包括條銹、葉銹和稈銹,是中國發生范圍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類小麥病害,在各麥區均有發生。黃淮海地區是小麥銹病、玉米斑病等最嚴重的流行區,每年因病蟲害約損失數百萬噸糧食。稻瘟病則主要分布在秦嶺一淮河以南地區。常見的森林病害有:楊樹爛皮病、松皰銹病、溶葉病、泡桐叢枝病等。2.農業蟲害和鼠害(1)農業蟲害農作物的蟲害是昆蟲直接以農作物的某一個器官為食,導致農作物生理機能或者光合作用物不能夠正常積累的危害。據統計,全世界危害莊稼的害蟲有6000多種。農業蟲害每年造成的農業災害是相當嚴重的,大災之時甚至會造成上百萬人因饑荒而死。常見的農作物害蟲有:蝗蟲、黏蟲、水稻螟、棉鈴蟲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蟲。黃淮海地區是我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蝗患區,如1972年的大蝗災使山東省700萬災民背離家園。常見的森林蟲害有松材線蟲、松毛蟲、楊樹蛀干害蟲、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線蟲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森林蟲害,被列為國際、國內重大檢疫對象。(2)農田鼠害據了解,我國農區常見的鼠類有100多種,其中對農作物構成危害的有30多種,這30多種鼠類當中,危害頻繁的鼠類有10余種。在各地農田里對農作物造成嚴重損害的主要害鼠有:黑線倉鼠、褐家鼠、烏爾黃鼠、長爪沙鼠、中華鼢鼠、黃胸鼠、板齒鼠、小家鼠、黑線姬鼠、大倉鼠、黃毛鼠等,這些鼠類繁殖率高,危害范圍廣泛,破壞性大,給人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特別是農作物的生長帶來巨大的損害。
2007年6月下旬,棲息在洞庭湖區400多萬畝湖洲中的約20億只東方田鼠,隨著水位上漲部分內遷。它們四處打洞,嚴重威脅湖南省22個縣市區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萬畝稻田;據粗略統計,從6月21~24日,災區共捕殺90多噸老鼠,約225萬只。在草原上,由于人類生活及捕獵活動使得鼠類的天敵(蛇、鷹等)大幅減少,使得草原生物鏈失衡,鼠類大量繁殖,形成災害。3.農作物雜草害農作物的雜草害是指雜草與農作物都長在同一塊地里,競爭土壤中的養分、水分,在地面上跟農作物競爭光線,對農作物生長發育造成抑制作用。豚草、葛藤、假高梁、加拿大一枝黃花、大米草、水葫蘆等生殖力很強,往往泛濫成災,屬于禍害農作物及其他林木的惡性草本植物。(二)農作物生物災害成因一般來說影響農業生物災害發生有四個條件:①氣象、氣候條件,主要包括溫度、相對濕度、光照和降雨等常見氣象要素,如溫度低、濕度大、農作物容易得病害,干旱一般容易發生蝗災;②可以提供病蟲害營養的農作物,其生長發育階段和狀態是比較重要的;③天敵的制約作用,包括天敵的數量以及對病蟲害控制作用的大小;④人類采取的管理方法,如是否進行病蟲害防治、噴灑農藥、采用抗病抗蟲品種、新的栽培方法等,以應對病蟲害。1.農作物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
1)氣候變異等造成的不良環境使得作物對病害抗性降低被稱為生理病害,其病因主要是氣候條件及水分、土壤、肥料等的變化。
2)外來病原體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稱為傳染性病害,引起它的因素有病原物、感病植物、環境條件和人為因素。病原物侵染作物,作物不一定發病,病害能否發生,還取決于作物抗病能力的強弱,如果抗病能力強,則不發病或發病很輕。2.農作物蟲、鼠害發生的主要原因(1)適宜繁殖的條件干旱使蝗災爆發,造成農作物顆粒無收;氣候環境變化導致的森林病蟲害,使成千上萬畝林木毀滅,其損失遠遠大于森林火災。研究發現松毛蟲的發育隨溫度升高而加快,降水強度增大可起殺蟲作用,因此松毛蟲災害隨氣候的韻律變化而起伏,一般在太陽黑子活動的極大年和極小年附近,常是松毛蟲大發生年。1957~1958年、1964~1965年、1973年、1976~1977年、1979~1980年、1987年均是我國松毛蟲災害嚴重的時期。許多作物病蟲害是隨溫度、濕度、風和水文、土壤環境的變化而遷移的。群居性飛蝗成長到一定時期,遇上生存環境的溫度超過3l.5℃即羽化遷飛,危害莊稼。(2)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天敵減少、盲目引進物種會造成外來物種侵入,引發動物易地泛濫。
3.農作物雜草災害的主要成因草害主要是與作物競爭造成破壞。這類植物生命力強、繁殖迅猛,有的還有毒性。它們搶奪其他農作物的養分,甚至致其死亡。例如,紫莖澤蘭生命力極強,在農田、牧草地、經濟林園甚至荒山、荒地、溝邊、路旁、屋頂、巖石縫、沙礫堆都能生長。原產地在墨西哥,因此有人把它稱為“墨西哥魔鬼草”。20世紀70年代初期經東南亞傳入云南省,首先在26oN以南,海拔1000~1900m地區生長,以后逐年由南向北蔓延,目前除極少數地區外,已覆蓋云南省。紫莖澤蘭的種子比蒲公英的種子還輕,繁殖能力極強。每年的夏、秋季節,其種子可隨風飄揚,落到哪里,就會在哪里扎根繁殖,迅速形成優勢群落。紫莖澤蘭主要是靠它那密集成片的生物學特性和驚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的生長。它所到之處,原有植物均被“排擠出局”,牛羊喜吃的草類均告消滅,只有紫莖澤蘭唯我獨尊。(三)農作物生物災害的危害生物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毀滅性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造成衣作物大面積的減產甚至絕收;②導致農產品大批量變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全世界谷物生產因蟲害常年損失14%,因病害損失l0%,因草害損失11%;棉花生產因蟲害常年損失16%,因病害損失12%,因草害損失5.8%。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因農業生物災害每年損失糧食仍高達400×108kg,損失棉花20萬t,并且嚴重降低水果、蔬菜、油料以及其他經濟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常年給國家造成近100億元的經濟損失,嚴重地影響著農業年度的豐歉、國家計劃的安排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根據農作物生物災害發生的性質、種類、波及范圍和危害程度等,將災害分為:
I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預計單項災害發生面積50萬畝以上或嚴重發生面積達到危害作物種植面積50%以上、控制難度較大的、可能造成巨大危害的生物災害。
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預計單項災害發生面積30萬畝以上或嚴重發生面積達到危害作物種植面積30%以上造成嚴重危害的生物災害。
Ⅲ級——較大農作物生物災害:預計單項災害發生面積在10萬畝以上或嚴重發生面積達到危害作物種植面積20%以上,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的生物災害。
Ⅳ級——一般農作物生物災害:預計單項災害發生面積在5萬畝以上或嚴重發生面積達到危害作物種植面積10%以上,造成一定經濟損失的生物災害。1.農作物病害的危害農作物病害使農作物、樹木染病以致枯萎甚至死株,導致大面積農田、森林被毀壞。農作物的病害使病原體引發作物組織發病,對農作物的器官或者它的生理機能造成破壞,影響糧食質量和產量,以致可能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2.農作物蟲災和鼠害的危害蝗災是危害最嚴重的爆發性生物災害,對蝗區的改造與治理尤為重要。老鼠不僅啃食植株、糟蹋糧食、危害植物根系、使農業減產、破壞森林草地,而且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給人類帶來嚴重威脅。3.農作物雜草的危害在熱帶和亞熱帶一些地區,每年由于惡性雜草成災引起的農作物產量減少可達50%。水葫蘆、水花生、豚草、紫莖澤蘭花、飛機草、大米草等都是近年來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嚴重侵占輪歇地、增加墾殖費用、覆蓋荒山、增加造林費、使牲畜生病至死亡,與茶葉等經濟作物爭奪資源。(四)農作物生物災害鏈農作物生物災害大多都是在災害鏈的中端或終端,往往是由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且大多會引起生態環境的變化或饑荒,在歷史上甚至引起社會的動蕩。如溫度低、濕度大的氣候條件下,農作物容易得病害,小麥、玉米等遇暴雨或陰雨天氣容易發生霉變,森林林木也會腐朽枯死,這就是陰雨或暴雨—農作物病變—農作物減產或死亡災害鏈。七、突發公共事件及其災害鏈(一)突發公共事件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突發事件的構成要素:突然暴發、難以預料、必然原因、嚴重后果、需緊急處理。(二)突發公共事件的類型與級別1、突發公共事件的類型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過程、性質和機制,主要分為以下五類。
(1)自然災害主要包括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如2008年初的中國南方冰雪災害、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
(2)事故災難主要包括工礦商貿等企業的各類安全事故、交通運輸事故、危險化學品事故、公共設施和設備事故、核輻射事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等。如2006年2月吉林化工廠有毒物質泄漏就給松花江沿岸城市的飲水安全一度帶來極大威脅。
(3)公共衛生事件主要包括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職業危害、動物疫情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食品恐怖”正威脅著中國的老百姓,毒米、毒酒、毒奶粉、蘇丹紅及受污染的海產品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SARS'、“HINl”流感等蔓延全世界,造成社會恐慌和安全威脅。(4)社會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襲擊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群體性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2001年美國的“9·11”事件,2008年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新疆“7·5”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等。(5)經濟安全事件重要包括金融安全、物價異常波動、因突發事件引起的能源、生活必需品供應嚴重短缺等事件。根據突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浙江省蒼南縣重點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下語文試題第四次月考試卷解答含解析
- 江西中醫藥大學《建筑工程虛擬顯示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蒙自縣2025屆三下數學期末綜合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天津仁愛學院《英語3》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省三門峽盧氏縣聯考2024-2025學年初三聯合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綏化學院《材料研究及分析方法》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黃金卷市級名校2025屆初三3月開學考試英語試題文試卷含答案
- 洛陽文化旅游職業學院《輿情大數據分析》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西醫基礎概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綜合實驗(一)》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消化內科疾病臨床路徑
- JBT 14713-2024 鋰離子電池用連續式真空干燥系統技術規范(正式版)
- JT-T-795-2011事故汽車修復技術規范
- 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2022-2023學年六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卷
- 睡眠中心管理系統技術要求
- 金屬非金屬礦山重大事故隱患排查表
- 4.22世界地球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愛護地球環境講好地球故事宣傳課件
- 飛機知識科普兒童課件
- 信息化運維服務服務質量保障方案
- 2023年魯迅美術學院附屬中學(魯美附中)中考招生語文數學英語試卷
- 天耀中華合唱簡譜大劇院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