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治療-婦科_第1頁
中醫-針灸治療-婦科_第2頁
中醫-針灸治療-婦科_第3頁
中醫-針灸治療-婦科_第4頁
中醫-針灸治療-婦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針灸治療-婦科二、臨床表現以月經來潮前精神緊張、神經過敏、煩躁易怒、乳房脹痛并隨月經周期性發作為主癥。伴有頭痛、眩暈,甚者不能站立;部分病人可見腹瀉、發熱、吐衄等。辨證分型氣血不足:心悸氣短,少寐多夢,神疲體倦肝腎陰虛:腰膝酸軟,兩目干澀,五心煩熱痰濁上擾:頭暈頭重,胸悶嘔惡,納呆腹脹氣滯血瘀:乳房脹痛連及兩脅,拒按,舌質紫黯有瘀點三、治療方法(一)基本治療治則:益氣養血、滋養肝腎、化痰通絡、行氣活血。針刺為主,虛補實瀉。處方:神門、百會、膻中、太沖、三陰交

方義:三陰交—健脾攝血、補肝益腎,治療婦科疾病的要穴加減:氣血不足:足三里、脾俞;肝腎陰虛:太溪、肝俞;痰濁上擾:脾俞、豐隆;氣滯血瘀:合谷、膈俞;頭痛、眩暈:印堂、太陽;乳房脹痛:內關、期門;情志異常、煩躁易怒:水溝、神庭。操作:月經來潮前5~7天開始治療,經期停止。三、治療方法(二)其他療法1、皮膚針:2、耳針:肝、腎、子宮[內生殖器]、皮質下、內分泌

第二節月經不調一、概述定義:指月經周期異常的月經病,臨床以月經先期或月經后期或月經先后不定期,常伴有經量、經質、經色的異常為特征。

病因病機:經早:氣虛不固或熱擾沖任經遲:寒凝血瘀、氣郁血滯、營血虧虛、陽氣虛衰經亂:肝氣郁滯、腎氣虛衰本病與腎、肝、脾三臟及沖、任二脈關系密切。二、臨床表現月經周期異常改變(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并伴有經量、經色、經質的異常。

辨證分型:氣虛:經期多提前,月經色淡質稀,神疲肢倦、小腹空墜血虛:經期多錯后,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眼花腎虛:經期或前或后,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腰骶酸痛氣郁:經期或前或后,經量或多或少,有血塊,胸脅脹痛血熱:經期提前,月經量多,色深紅,質粘稠,心胸煩熱血寒:經期錯后,月經量少,色黯紅,有血塊,小腹冷痛三、治療方法(一)基本治療治則:益氣養血、補腎調經、溫經散寒、調理沖任、疏肝理氣、清熱調經。或針或灸,或針灸并用,虛補實瀉。處方:關元、血海、三陰交

方義:關元—調理沖任要穴加減:氣虛:足三里、脾俞;血虛:脾俞、膈俞;腎虛:腎俞、太溪;氣郁:太沖、期門;血熱:行間、地機;血寒:歸來、命門。

操作:月經來潮前5~7天開始治療,行經期間停針。若經行時間不能掌握,可于月經干凈之日起針灸,隔日1次,直到下次月經來潮為止。

三、治療方法(二)其他療法1、皮膚針:2、耳針:肝、脾、腎、子宮[內生殖器]、內分泌

第三節痛經一、概述定義:經期或經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多見于青年女性,以未婚者多見。病因病機:寒凝、氣滯——不通則痛氣血不足——不榮則痛二、臨床表現經期或行經前后小腹疼痛,隨著月經周期而發作。疼痛可放射到脅肋、乳房、腰骶部、股內側、陰道或肛門等處。一般于經期來潮前數小時即已感到疼痛,成為月經來潮之先兆。甚至疼痛難忍,面青肢冷,嘔吐汗出,周身無力,甚至暈厥。疼痛的性質多為鈍痛、絞痛或墜脹痛。辨證分型寒濕凝滯:小腹冷痛,得熱則舒,色紫暗有塊氣滯血瘀: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氣血不足:小腹隱痛喜按,且有空墜不適之感,月經量少、色淡,質清稀三、治療方法(一)基本治療治則: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益氣養血、調補沖任。以足太陰經腧穴為主。針灸并用,虛補實瀉。處方:關元、三陰交、地機、十七椎方義:十七椎——治療痛經的經驗穴加減:寒濕凝滯:水道;氣血瘀滯:合谷、太沖、次髎;氣血不足:血海、脾俞、足三里。操作:發作期每日治療1~2次,間歇期可隔日1次,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治療。三、治療方法(二)其他療法1、貼敷:痛舒寧硬膏2、皮膚針:3、耳針:內分泌、內生殖器、肝、腎、皮質下、神門4、穴位注射:肝俞、腎俞、脾俞、氣海、關元、歸來、足三里、三陰交藥物:黃芪、當歸、紅花注射液

臨床需注意的幾個問題原發性痛經經常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消失。原發性痛經常用藥物:(1)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劑:消炎痛(2)β-受體興奮劑:舒喘靈、舒喘寧(3)鈣通道阻滯劑:心痛定(4)維生素B6:每日200mg(5)棉酚及中成藥: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第四節閉經一、概述定義:指女子年逾18歲月經未至,或已行月經又中斷,達3個月以上的月經病。病因病機:虛:肝腎陰虧,精血不足,氣血衰弱,血海空虛,無血可下

實:氣滯血瘀,寒氣凝結,痰濕壅阻,沖任不通,經血不能下行病位主要在肝,與脾、腎也有關聯。

二、臨床表現3個周期以上無月經來潮,有月經初潮來遲和月經后期病史。可伴有體格發育不良、絕經前后諸癥、肥胖、多毛或結核病等。辨證分型:肝腎虧虛: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氣血不足:面色無華、頭暈目眩氣滯血瘀:小腹脹痛拒按,煩燥易怒,脅脹寒濕凝滯:小腹冷痛,得熱則減,形寒肢冷三、治療方法(一)基本治療治則:補益肝腎、充養氣血、活血化瘀、溫經散寒。寒證加灸,虛補實瀉。處方:天樞、關元、合谷、三陰交、腎俞方義:加減:肝腎虧虛:肝俞、太溪;氣血不足:氣海、血海、脾俞、足三里;氣滯血瘀:太沖、期門、膈俞;寒濕凝滯:命門、大椎。操作:

三、治療方法(二)其他療法1、皮膚針:2、耳針:內分泌、腎、肝、脾、心、內生殖器、皮質下3、穴位注射:肝俞、脾俞、腎俞、氣海、關元、歸來、氣沖、三陰交藥物:黃芪、當歸、紅花注射液或胎盤組織液、維生素B12注射液第五節崩漏一、概述定義:女性不在行經期間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斷者。西醫:功能性子宮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癥、腫瘤所導致的陰道出血。病因:血熱、血瘀、腎虛、脾虛。病機:沖任損傷,不能固攝,以致經血從胞宮非時妄行。二、臨床表現月經周期紊亂,出血時間長短不定,有時持續數日甚至數十日不等,出血量多如注或淋滴不斷。常伴有白帶增多、不孕等證候。辨證分型:

血熱內擾:血色深紅,質粘稠,面赤頭暈氣滯血瘀:小腹疼痛,血下痛減腎陽虧虛: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氣血不足:神疲懶言,動則氣短,頭暈心悸

三、治療方法(一)基本治療治則:清熱涼血、行氣化瘀、溫腎助陽、補氣攝血。以足太陰經穴為主。虛補實瀉。處方:關元、三陰交、血海、膈俞方義:加減:血熱內擾:大敦、行間、期門;氣滯血瘀:合谷、太沖;腎陽虧虛:氣海、命門;氣血不足:隱白、脾俞、足三里。操作:

三、治療方法(二)其他療法1、皮膚針:2、挑刺:腰骶部督脈或足太陽經上尋找紅色丘疹反應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