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春節習俗介紹_第1頁
海南春節習俗介紹_第2頁
海南春節習俗介紹_第3頁
海南春節習俗介紹_第4頁
海南春節習俗介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南春節習俗你知多少?春節習俗故事趣聞拜年的由來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關于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入村落,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后揚長而去,人們才開門相見,彼此探安,作揖道喜,共同祝賀。久而久之,過年期間親朋好友、鄰里之間,相互拜年、互致問候的習俗就這樣延續下來了。春節習俗故事趣聞鞭炮的由來鞭炮,又名炮竹。我國素有燃放鞭炮的習慣,逢年過節,或是婚喪嫁娶,或是進學升遷,或是大廈落成,或是店鋪開張等等,只要是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燃放鞭炮慶祝。燃放鞭炮的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那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將一支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爆破之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將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后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于是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丹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后又改為“鞭炮”。一直延續到至今。春節習俗故事趣聞貼對聯風俗的由來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仍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海南年俗趣談做年在海南方言中,過春節叫“做年”。到了臘月三十下午,家家戶戶滿懷“做年”的喜悅,開始貼春聯和門神了。張燈結彩,大燃鞭炮,祭拜祖先。入夜,家家點燈,一連數日,直至初四天亮——這叫“發燈”,取“發財添丁”之意。三十晚上要“守歲”,徹夜不眠,直至大年初一降臨,家家戶戶燃起入年喜炮,意為“接福迎春”。接著由晚輩向家長叩首、行禮,祝賀老人“添福添壽”,長輩則要給小輩“壓歲錢”。吃齋大年初一是一年之始,有的人家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寄有“清凈潔白”之意。吃的東西全都寓意吉祥,如清炒茄子(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祈望全家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日子細水長流)、炸得焦黃的元寶狀豆腐干(寓意招財進寶)、生菜(即生財)……海南人大年初一的第一頓齋菜一般在兩個時辰吃,一個是初一零點,另一則是初一的早餐時間。吃齋菜之前,每個人先喝上一杯濃茶,意思是把肚子里的油沖洗干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改成喝啤酒了。

海南年俗趣談

海南齋菜的寓意:海南人都應吃過齋菜煲,但是,你知道齋菜煲所用食材的寓意嗎?發菜:寓意發財,財源滾滾日進斗金。甜菜:甜甜蜜蜜,生活美滿。水芹:勤勞肯干,力塞人困不死(勤快人餓不死)。青蒜:能說會算,不會吃虧。蕎頭:蕎與海南方言的較諧音,寓意較別人強,比別人厲害。茨菇:海南方言除舊的諧音,辭舊迎新之意。刺粉:粉絲的一種。寓意細水常流,會持家興業。金針:黃花菜海南叫金針,寓意有財,家底殷實。木耳:海南話稱貓耳。俚語云:耳貓貓(耳皺皺),聽母話。教人盡孝。甜竹:腐竹的一種,寓意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黃豆干:條狀、染成黃色那種。寓意金條,手里有貨才是硬道理。花生:又叫長生果,祝福家人健康長壽。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一站:海口儀式:三十祭祖初六行袍海口人的年可謂繁瑣,但也最熱鬧,走上海口老街博愛路便能感受到濃厚的年味襲來。三十前夕,海口人均要張羅的一件事就是“采屋”除塵,把家里的被服、衣物、窗簾統統清洗一遍,希望在新年到來之際萬象更新。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海口人“做年”的起點算,實際上更早,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海口人就已經開始“送灶公”。在年夜飯之前,海口人要舉行一項重要的儀式,那就是在家里祭祀神靈和祖先。一盤盤的雞和排骨肉端上了八仙桌,插香擺酒,禮畢后合家才吃年夜飯,這個儀式至今承襲。在海口,大年初一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吃藥、米缸不能空著、不能掃地、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動手打人等等,所以過年無論遇上多生氣的事也不罵人。海口人從初六開始“行袍”,這是海南方言的說法,實際上是“迎神賽會”,相當于北方的廟會。就是把本村廟宇里的菩薩或神靈請下神案,抬著到村里的各家各戶去放燈、驅邪。美食:圍爐齋菜飯包一個都不能少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一站:海口一個年過下來,不少城市男女都到了傷食的地步,足見吃在年俗中占了多大分量。年夜飯總是過年中的“重頭戲”,傳統上,海口人把除夕的年夜飯稱為“吃圍爐”。全家人圍著一個火爐,火爐上架著一個鍋,家人就圍在旁邊吃飯。雞肉是必不可少的,還有當地的名吃——乳羊。鍋湯滾開,用筷子夾著切好的肉和菜往湯里氽,滾熟了就可以吃,蘸上佐料,味道鮮美。吃齋菜是個至今傳承下來的年俗活動。大年初一,海口人必定吃“齋”也是流傳于海口民間的傳統習俗。海口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講究,先將腐竹、粉絲、黃花菜、冬菇、黑木耳等干菜分別浸發漂洗干凈,在開水中過一下,濾干,再分別用熱油炒勻,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別洗凈切好,煸炒入味;黃豆腐干切成長條狀,熱油略炸成黃色,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著凈鍋燒熱,油熱后將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調入適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后將煮好的齋菜分別按其原料的顏色間隔擺放入砂鍋中,用中火煮開即可上席了。初一吃齋,意思是來年不殺生。

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一站:海口

娛樂:大年麒麟舞送福大年初一,海口人還有這樣一項娛樂:鄉鎮里的人會請人挨家挨戶地跳麒麟舞,寓意給每家每戶送福。被“送福”的人家也會給麒麟舞的舞隊師傅包一個大紅包。麒麟舞在海口歷史悠久,但現在也僅僅是在秀英、東山一帶還有人過年的時候舞麒麟。傳承:麒麟舞入選海口非遺

麒麟舞這種用于節慶的舞蹈發展至今,傳承已見式微,此狀況近年來也引起了重視,如今麒麟舞已經入選了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將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保護和支持。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二站:東方東方的人們在大年初一這天,先是自家人和樂融融的坐在一起吃早飯。早飯過后,家人很少去別的地方娛樂,也不去鄰居或朋友家拜年。他們就只是全家人聚一起在自己家里玩。東方人把春節的第一天看成是一次家庭成員的聚會,和家人聚在一起閑話家常比去串門拜年重要得多。拜年要拎鞭炮。春節拜年時,人們都不會兩手空空的去拜年。那東方市的人們會拿什么作為禮節去拜年呢?當地居民李先生介紹說,他們都是拎著鞭炮去拜年。春節里,東方市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就會有很多人在擺賣著鞭炮,每個路過的人都會買上一串作為禮節去拜年。剛到對方家里時,就在主人家門口把鞭炮點燃,這是給別人送吉利的意思。東方人很講究這個禮節,如果客人來自家拜年的時候不帶上一串鞭炮,這樣對主人家來說是很不禮貌,不受歡迎的。送“神明”。大年初二,東方市八所鎮斯文村的人們就會扛著一個用木雕做的“神明”到每戶人家送平安。在快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就會交錢給一個人包辦,這個人是由每家每戶自己推選出來的代表,每年都輪流負責,今年輪流到的人家就負責包辦這次“神明”報平安活動。先在廟里給神明祭奉些雞蛋、餅干、橘子之類的東西。祭奉完后,負責人就找幾個人扛著“神明”去每家每戶去串門。“神明”來到那戶人家,那戶人家就要上香拜祭,這就意味著“神明”來自家送過平安了。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三站:瓊海

——送窮·備年·做新娘酒瓊海人過年不叫過年叫“做年”,是把過年當作一件大事情來做,充滿濃濃的期待。瓊海人過年有很多風俗。“送窮”。農歷一到廿二廿三,家家戶戶就忙著打掃室里室外衛生清潔,清洗蚊帳被褥,連籮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內內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凈凈。然后把幾件破舊的東西拿到村口放火燒掉,稱為“送窮”,意思是說把那些誨氣全部送葬掉,以換來新一年的好運氣。

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三站:瓊海“備年”。把“窮”送掉,就上市趕集采辦年貨了。給全家老少都買套新衣服、鞋襪,添置家具農具,油鹽醬醋、春聯年畫、紙錢香燭等等。北部地區,磨米做年糕,稱為“甜粑”,寄意明年能種得一塊大田,日子過得甜甜蜜蜜。南部地區制作花生爆米花糖,意為明年日子火爆甜蜜。除夕之前,貼好門聯年畫,門楣上還貼有一種叫“籬屺錢”的紙符。“圍爐”,也叫“守歲”。除夕這天,宰好雞鴨鵝,備好各種菜肴,祭拜祖先之后,入夜,全家大小圍坐一堂,父母給兒孫送“壓歲錢”,兒女給父母送“孝敬錢”。一家人過去是飲茶敘話,父母給兒孫說些關于來年生產生活、做人處事的話,兒女給父母祝福拜年。現在是圍著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一直得到午夜時分,家長把香爐里的舊爐灰換掉,換上新的用一種草燒出來的灰,沙土,米粒等等。然后擺三茶五酒,餅干糖果,齋菜齋飯,祭拜祖先。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四站:澄邁、臨高在澄邁一些地方,在大年二十九下午就開始宰豬,往往是幾戶人家合殺一頭。三十那天,就開始用豬肉、內臟、飯團等祭拜“公祖”,求“公祖”保佑全家身體健康,出入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如果是在年頭已許愿的,要在那天還愿。而這個過程就稱為“圍爐”。“圍爐”結束后才能動手殺雞鴨等。一到半夜凌晨12點,家家都在擺祖先香爐靈位的正廳里,擺上兩小堆刮去表皮的小塊甘蔗,一個柚子,三個桔子,及豬內臟等,然后點上香燭,燃放鞭炮迎接新年。這個過程叫“上香”。上香后,大人開始做新年和第一頓飯,叫上全家人吃。第一碗飯必須要吃完,另外必須要盛第二次飯,多少不論,能吃多少就盛多少。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四站:澄邁、臨高

而與澄邁相鄰的臨高,把除夕晚上全家人吃飯稱為“圍爐”(這其實就是通常所說的團圓飯、年夜飯)。“圍爐”后,大人就叫小孩子穿上新衣服襪子睡覺,這叫“睡福”。睡時間越長就越幸福。到了上香時間,全家人醒來,兒女給父母、晚輩給長輩拜年,后者則給前者紅包。上香結束后,全家人吃飯,只能吃素菜不能吃葷菜,如芹菜、青菜、大蒜、扁豆、豆腐等,做菜時只能用花生油炒,要過大年初一中午12點后才能吃雞肉。吃完飯就睡覺,一直睡到大年初一上午9點多或更長時間。反正初一不能去串門和拜年。

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四站:澄邁、臨高

在拜年時間的選擇上,各個地方不一樣。比如說臨高,從大年初二就開始拜年。一般首先先去是最重要的人家,如女兒女婿回娘家、下級去上級家、晚輩去長輩家等。去的時候要買柑桔、鞭炮,寓意大吉大利。見面高喊“恭喜”,然后燃放鞭炮,寓意歲歲平安。從初二到十五,只要聽到鞭炮響,就知道是誰家又有人來拜年了。在拜年的酒桌上,經濟寬裕的人家有一道菜必不可少,那就是墨魚。臨高話叫墨魚為“hong”,發音有點像“通”。新年吃了“通”,一年到頭做什么事都通,都順利。因此在正月,臨高的墨魚很貴,也很好賣。而在澄邁,去親友家拜年,一般從大年初四開始,當然初四那天應是吉日,拜年時只是買禮品,不用買鞭炮來燃放。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四站:澄邁、臨高

這祭品有很多講究。“三茶五酒”是三杯茶或五杯酒。齋菜一般是水芹、茄子、碗豆、京粉絲、魚等。“圍爐”之后,大家入睡,躺進暖暖的被窩里“孵年”。意為期望明年是個溫飽之年。大年初一至初三,也有忌諱,初一不能殺生,初二才能殺雞殺鵝。初一初二不能把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紙灰掃掉,那是會把錢財掃掉的。南部福田、上埇、潭門等地,還流行一種“做新娘酒”的習慣。年內有女兒出嫁新婚,初一回娘家來拜年,得把叔伯兄弟各戶拜遍。每戶都擺上酒席,等著女兒女婿上門拜年。只怕是動一動筷子,吃一二口菜也行。家主還得給女兒女婿送紅包。女兒女婿只送上爆竹,一般是個“炮車”,一進門就放,告訴大家,兒女回門拜年來了。當然,凡拜年的人都要帶去鞭炮禮品。因此,村子里,大年這幾天都炮聲不斷,笑聲不斷。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五站:陵水大年三十晚上,新年鐘聲敲過,家中最重要的男丁就要恭恭敬敬地點上幾柱香。當地的老人們說,相傳,從大年三十的12點到大年初一天亮,這段時間代表著吉祥的各路神仙會陸續降臨人間,把吉祥和財氣帶給人們。這些香就是用來迎接神仙的。負責點香的男丁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接香”。從大年三十的12點到大年初五,家里的香火一定要延續不滅。因為在陵水人的觀念里,香火的延續,也代表著這戶人家子孫興旺。“搬年貨”。海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都會吃一頓齋菜,陵水也有同樣的風俗。但是與別處不同的是陵水人給齋菜賦予了新的涵義。在陵水,人們管吃齋菜叫“搬年貨”。大年初一一大早,勤勞的主婦們便開始為“搬年貨”而忙碌。金針菇、粉絲、茄子、腐竹等各種素食材料經過主婦們的巧手烹制,為清晨平添了一份溫馨的香氣。等全家人起床,團團圍坐,一人一碗米飯,一起吃著香噴噴的齋菜。大人們總會招呼孩子“多吃一點”,把各種豐富的“年貨”全“搬”進肚子里面,這一年都會財源廣進、生活富足。

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五站:陵水

拿檳榔拜年。陵水人愛吃檳榔,檳榔在陵水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含義,像春節這樣重要的日子更是少不了檳榔。

在過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許多檳榔。把檳榔切成四瓣,然后再把一種吃檳榔時專配的葉子(俗稱蔞葉)涂上一些特制的醬料后疊成小三角。大年初一,到了該向長輩們拜年的時候,帶上一大把檳榔才好“行動”。每見到一位長輩,晚輩就會拿出兩小瓣檳榔配上一個“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雙手捧著,一邊說“新年好”一邊恭恭敬敬的遞過去。長輩笑著接過檳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輩最誠心誠意的祝福。“檳榔灰漿”是海南人嚼生檳榔的必備佐料,青檳榔與灰漿、“扶留葉”(俗稱蔞葉)一起嚼食,即所謂“一口檳榔一口灰”。灰漿制作原料主要是蚌殼或廢棄硨磲,通過高溫灼燒,再加上適當比例的水與之化學反應而成。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六站:五指山

提起海南中部,很自然想到五指山和五指山下的黎族同胞。黎族的節俗是五指山年俗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和特色?黎族人對春節十分看重,有一套別具特色的年俗:封米缸。封米缸儀式是過春節的序曲。農歷十二月中旬,村里家家戶戶的女主人即舉行封米缸儀式,其方法是選擇數目為單數的吉日晚上,夜半雞鳴三遍之后,將上好大米倒滿自家專用的米缸,然后用一片紅紙封住缸口系緊。至正月十五那天舉行揭缸儀式,并用缸內的大米煮飯,供全家食用。制做春節糯米糍餅。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那天,家家戶戶都要制做春節糯米糍餅。即用蒸鍋將浸泡過的山蘭糯米蒸熟,放在木臼內舂爛,再捏制成糍餅。制做的春節糯米糍餅有兩種:一種是普通圓糍餅,碗口大小,主要供春節期間食用。

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六站:五指山新水洗臉。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將自家缸內的水倒掉,然后從井里挑來水倒滿缸里,叫“換新水”。再用這些水燒熱供全家洗臉,叫“新水洗臉”,祈求新年里眼睛明亮,辦事順利。給牛灌酒。這是黎族的傳統特色年俗。大年初一上午,家家戶戶要將特制的牛酒灌給自家的牛喝。一般每頭牛要喝一小桶酒。黎族人認為,耕牛也是主要的勞動力,每逢春節,耕牛也應停工休息,喝酒補身,以增精力,來年更有力勞作。故凡負犁拉過年的牛,這個時候均有機會大醉一場,牛酒中摻有數種跌打損傷祛風等功效的草藥汁。牛喝過后,要醉臥二三天方醒。以前大戶人家擁有牛只幾十上百頭,每年春節往往要用掉幾十缸酒。拜年。拜年是過年中最熱鬧、有趣的一部分。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這十幾天內任何一天都可以拜年。拜年的形式多種多樣,拜年的禮節亦十分講究。有同族間拜年的、有親戚、朋友間拜年的,有女婿向岳父家族拜年的。其中女婿向岳父家族拜年最為隆重,屆時女婿要領著妻子、本家族的兄弟數十人,逐一地向包括岳父家在內的所有家族進行拜年。春節拜年時要鳴放鞭炮、互敬檳榔、香煙、喝山蘭甜酒和酒席上對唱山歌等。正月十五前親朋間的互相拜訪,若造訪者鳴放鞭炮,主人則視之為拜年,即以拜年禮節款待客人。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七站:儋州(1)儋州大年三十下午就要開始殺雞、搓湯圓、蒸紅魚,以便上供桌祭祀祖先。供桌上一般有:清水一杯、白酒一杯,小米一杯,五碗米飯、五雙筷子、一碟湯圓,一只熟雞,一盤豬肉,一盤紅魚,一盤年糕。這樣的春節拜祭先祖的儀式,我已見證了將近三十年,已爛熟于心。童年時,是祖父主持著整個儀式。青年時,已是父親在主持了,將來,這樣的儀式將由我主持并一代一代的承接下去。

(2)供桌上的祭品。祭品祭祀之后,用儋州話來說就是祖先吃完子孫吃,子孫便會受到保佑和祝福。

(3)儋州特色的年糕,用儋州話來念就是“漲糕膜”。這種年糕可以保存大約一個月左右。在剛出爐時趁熱吃是一種風味,當冷卻了再下鍋煎炒,更是一種獨特的風味。儋州特色的年糕有許多種,還有一種叫“發膜”,意喻發財。

(4)煤油燈。煤油燈在儋州春節的祭祀活動里扮演著一種獨特的角色,這盞煤油燈在整個春節期間不會熄滅,一直燃到元宵節結束。小時曾問過父親,為何要長明此燈。答曰:為了讓先祖隨時回到家里吃供品時能看得到。這種習俗在儋州也叫“上燈”,從初二晚上開始,每晚7點就要給先祖們上香、燒紙錢、燃放鞭炮,只不過是在規格上沒有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祭祀時那么高。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八站:洋浦儋州自古稱為“儋耳”。其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習俗豐遠。洋浦在海南省88年建省前隸屬于儋州。其風俗也承續儋州風俗。大年29之前:準備好年貨;灑掃庭院、收拾家物;張貼對聯(儋州素有“詩鄉歌海”之美譽,儋州人能歌善聯,逢年過節自聯撰書者不乏其人);大年30下午:(要做兩件事)

1、祭拜祖先:先拜本家列祖列宗,再拜本村祠堂祖先;祭拜供品為:水果、蔬菜、魚、豬肉、全雞、家常炒菜、水、米、白酒、蔞葉沾白石灰等(這些供品取意為“有魚有肉”,寄托了年豐歲富之意);祭拜時先念祖先尊稱,接著祝福語,再倒酒入杯,燒報(黃燭紙),燃鞭炮,鞠躬禮畢;

2、吃團圓飯:30這一天,全家聚集家中,不宜出門,禁止串門走親戚。一家人敘舊談心,一起吃團圓飯。晚上7點至9點為“上燈”(“上燈”從此日持續至大年16),家中男子要執掌此事。換自家祖先供臺上的水、米,擺上水果(或豎切藍甘蔗為兩半,小節擺成“井”型于臺上兩旁碗上),點燭燃香(紅燭一對、大香三根、小香六根),燒報(黃燭紙)鳴鞭;夜里10點至11點村人齊聚祠堂,進行“等神”,這個儀式十分隆重,先燃香鳴鑼敲鼓,“先生”念祭祀稿誠邀神明下凡坐鎮本村,然后燒報鳴鞭;子夜12點,每家各戶以在家準時上香鳴鞭為最有福氣,上香儀式如“上燈”流程;

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八站:洋浦

大年初一:上午10點召集全村父老鄉親齊聚祠堂,進行“開令”儀式。這個儀式非常重要。因為,“開令”了才可以出村活動,否則不利。多年以來,這個風俗仍然盛行民心。“開令”需請“同志”(祠堂神仙木雕、祖公像的“代言人”,因為風俗里神凡不能對語,所以只能借助神仙信賴并附身的一位男性代言)下達神仙指令,清除凡道,辟邪去禍;“開令”完后,就可以走訪串門了。大年初二:同村親戚友好走訪;大年初三直至十六:為“拜年”時間。儋州的拜年和北方不同。為迎接好客人,妥善安排好走訪時間,各地俗定拜訪的時間。如下:大年初五夏蘭;大年初六:西浦、干沖一帶(儒蘭、東臨、臨高、南方等);大年初七:新英灣一帶(五山、鹽田等);大年初八:洋浦村;大年十六:白馬井;過年期間,各村落之間會自發組織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活動:如調聲、賽獅、舞龍、競舟、球賽等,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九站:三亞三亞地處少數民族地區,其年俗在繼承了傳統習俗外,又融匯了不少特色元素。三亞紅糖年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先把糯米粉放入盆中用水調勻,然后摻入些椰子粉末、花生等再調勻,然后將細碎的紅糖拌入水中融化,加入盆中,用力攪拌,直到混合物成為均勻的糊狀物。之后將其放入鍋中蒸幾個小時。蒸好后的年糕非常有彈性,顏色是醬紅色的,吃起來口感像軟糖一樣,味道極好。紅糖年糕在過去只有過年才能吃得到,家家戶戶到了除夕都會在門前架起鍋蒸煮。現在生活好了,市場上也能買得到過去過年才能吃得到的紅糖年糕,但是每逢過年大伙還是會親手做一份感受年的氣氛。

海南島各地特色的過年習俗第九站:三亞

姑爺拜年須買鞭炮。大年初二是外嫁女回娘家拜年的日子,這一天丈夫必須陪同女方帶著禮品一同回娘家拜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