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2課"罷黠百家獨尊情術【知識精測】總分60分,測試時間60分鐘)班級姓名得分一、選擇題(每題4分,12小題,總共48分。)(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學聯盟2016-2017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中寫道:“始皇的焚書,武帝的尊儒,動機都一樣。”文中的“動機”指發展工商業B.統一思想,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C.消滅異端學說D.繁榮學術文化【答案】B【解析】把“動機”放在材料所處的歷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統一思想,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故選B;A與題意無關,排除;C沒有揭示“焚書”和“尊儒”的實質,可排除。“焚書”和“尊儒”屬于文化專制,不利于學術文化繁榮,排除D。(江西省玉山縣第一中學2016-2017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三次考試歷史試題)從春秋戰國時期到漢代,中國思想界逐漸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其所反映的根本性問題是A.中國思想文化出現倒退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C.商品經濟發展受到限制D.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答案】B【解析】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徽,諸侯割據混戰。許務思想家從不同的立場出發,對于社會的變革發表自己的看法,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漢武帝時期,西漢的經濟實力恢復和増強,國力日盛,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的發展形勢,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所以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翱百家,獨尊儒術"o這一進程反映的根本性問題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扣強。故答案為目項。A項不符合史實,C項與材料無關,D項不是根本性問題,排除ACD項。(四川省遂寧市高中2015-2016學年高二下學期教學水平監測(期末)歷史試題)司馬遷是一個敢于挑戰權威,絕不流于世俗的一個儒者,這與其他的儒家人物有本質區別。比如他反對在科學知識上附著宗教迷信,認為這會使人“拘而多畏”,他常批評“巫祝禨祥”的思想……這實際上挑戰了A.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B.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C.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D.漢武帝的“有為而治”思想【答案】B【解析】題干體現了司馬遷反對封建迷信的思想,這與董仲舒“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的思想背道而馳故選B項。其他三項均不符合題意。4.(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2017屆高三6月高考熱身考試文綜歷史試題)西漢初期,陸賈在其天人學說中,把陰陽家的“天人感應”說引入了進去;叔孫通等人把“禮”與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陰陽”“四時”聯系在了一起;賈誼在其《新書?道德說》中則公開用《老子》的宇宙觀作為其儒家道德論的依據。這表明,當時儒學A.具有成為漢代官方正統思想的趨向B.奠定了漢代新儒學的發展基礎C.繼承了先秦諸子思想的精華D.開始融合道家及陰陽家的學說【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強調了儒學既吸收了陰陽家的“天人感應"說又吸收了道家■<老子》的宇宙觀,即當時儒學幵始融合道家及陰陽家的學說,選D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A自身正確但不是材料所強調的,不符合題意,排除;選項呂自身正確但也不是材料所強調的,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不是強調繼承而是強調融合其它家的學說,選項匚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5.(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學2017屆高考考前保溫測試文綜歷史試題)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漢,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對;東漢末年既有割據一方的豪強,更有權勢滔天的權臣,卻大都不敢稱帝。東漢末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權臣豪強對中央集權的畏懼當時社會對君權神授的尊崇儒學忠君思想進一步理論化儒家“經世致用”思想的恢復【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提取和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東漢末年,出現豪強地主分裂割據,因此,這體現不出權臣豪強對中央集權的畏懼,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君權神授和經世致用思想,故BD錯誤;西漢末年權臣稱帝,東漢卻不敢稱帝,這儒家思想盛行并理論化的結果,故C正確。學~6.(福建省泉州市2017屆高三(5月)第二次質量檢查文綜歷史試題(word))南北朝時期史學家范嘩將漢代士風的發展變化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高祖時代,盛行“輕死重氣”的任俠之風;第二個階段是漢武帝時代,其時崇尚儒學,多“守文之徒”。漢代士風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轉變,反映了A.由重武輕文轉向重文輕武B.儒家傳統忠義觀念被拋棄C.統治理念影響社會價值觀D.國家由分裂到統一的趨勢【答案】C【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統治理念影響社會價值觀,導致漢代士鳳多館守文之徒,故C選項正確,重文輕武屬于宋代的特點,不屬于漢代,故A選項錯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儒家傳統忠義觀念被繼承與發展,故且選項錯誤,漢高祖時代到漢武帝時代都是國家統一的,故D選項錯誤。故選一7.(山西省榆社中學2017屆高三5月適應性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戰國“百家爭鳴”、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洪秀全“毀孔廟,焚燒儒家經典”,這從本質上反映了A.文化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B.文化內容由寬容轉向專制C.為不同思想留下適度空間D.文化氛圃凼拮躍轉為沉悶【答案】A【解析】依據題中不同時期統治者對儒家學說的不同態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從本質上反映了文化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故A項正確。B、D兩項反映的并非本質;C項在題文中沒有表述。8.(2017屆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沖刺卷(三)文科綜合歷史試題)下面為漢代教育結構圖。從圖中可以獲取的最有效得信息是A.封建教育系統已大體形成B.儒學已經壟斷了學校教育C.漢代的儒學教育逐漸下移D.太學可統領地方各級學校【答案】A【解析】根據圖示可知漢朝學校分為官學和私學兩大系統,官學又可以分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辦的中央官學和由地方政府辦理的地方官學;私學按其程度與學習內容也可分為經館與書館兩類,故可知漢朝封建教育系統已大體形成,A項正確。圖示信息無法體現儒學已經壟斷了學校教育,排除B。圖示信息無法體現漢代的儒學教育逐漸下移,排除C。太學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和全國學校的典范,無法體現可統領地方各級學校,排除D。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9.(河南省夏邑縣第一高級中學2017屆高三三輪復習模擬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董仲舒“構建了國家與家族之間的縱向順從關系,同時將忠孝引入政治領域,使君臣關系不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還使宗法等級制度擁有了天經地義的人性色彩”。據此,董仲舒的思想A.融合了道家思想主張B.為封建統治合理性質提供了理論依據C.強化了“天”的意志D.創建了以血緣為本的家國同構體制【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董仲舒獨尊儒術,“將忠孝引入政治領域”,其根本目的是為封建統治合理性質提供理論依據,故B選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融合道家思想主張的問題,故A選項錯誤;強化“天”的意志的根本目的仍然是鞏固封建統治,故C選項錯誤;以血緣為本的家國同構體制主要存在與周代,故D選項錯誤。故選B。10.(浙江省瑞安市第七中學2017屆高三歷史第11周練習)董仲舒認為天有陽、陰、故治有德、刑,德為陽,刑為陰,德主刑輔,不可偏廢。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反映了A.外儒內法成為統治思想B.儒學的迷信和宗教色彩增加C.儒學之外的各派不能自由發展D.酷吏和財利之臣得不到重用【答案】A【解析】據材料『『故■■冶有德、刑……德主刑輔,不可偏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特點是外儒內法,儒法并用,故止選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儒學的迷信和宗教色彩增加,故廿選項錯誤;材料主旨是說明德主刑輔,不是儒學之外的各派不能自由岌展,故匚選項錯誤;材料未涉及酷吏和財利之臣是否重用的問題,故D選項錯誤。故選花11.(湖南省雙峰縣第一中學2016-2017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文)試題)秦朝滅亡后,“法家學說信譽掃地,而儒家學說被長期推崇為官方教義。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法家學說被董仲舒全面吸收B.“獨尊儒術”體現了法家的思想原則C.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吸收了法家的部分思想,故材料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故B選項正確。A選項“全面吸收”過于絕對,故A選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故C選項錯誤;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仍然是儒家思想,不是法家思想,故D選項錯誤。故選B。12.(2016-2017學年江西省贛州市十四縣(市)高二下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卷)儒家的災異理論認為自然界的災異與皇帝的作為有很大的聯系。魏晉以來,皇帝通常以罪己的方式應對災異事件;而到了清朝,皇帝則經常利用災異督責大臣,痛斥官員的惡行。這種變化表明清朝A.專制制度腐敗日趨嚴重B.儒家倫理對君主的約束力弱化C.儒家思想正統地位削弱D.皇帝推卸政治管理失誤的責任【答案】B【解析】材料并沒有涉及專制制度腐敗冋題,排除加由材料『『魏晉以■來,皇帝通常以■罪己的方式應對災異事件;而到了清朝,皇帝則經常利用災異督責犬臣,痛斥官員的惡行。",可見皇帝把原先針對皇帝的災異轉化為針對臣子的災異,說明儒家倫理對君主的約束力弱化,故選厲漢武帝起,儒家思想就正統地位,排除口災異理論不過是封建迷信,本身和專制管理失誤未必有聯系,排除%二、非選擇題(每題12分,1小題,總共12分。)13.(2017屆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與董仲舒的倫理思想是對他們生活時代所提出的挑戰的回應。……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周天子式微以及血緣關系的淡化,貴族間攻伐、僭越之事屢有發生,出現了孔子所謂“禮崩樂壞”的天下大亂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漢鼎盛的漢武時期,雖然那些“自為法令、擬于天子”的勢力迭遭打擊,但尚未徹底鏟除而繼續威脅著皇權的鞏固。另一方面,小農也面臨著被兼并而破產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貴族“多其牛羊、廣其田宅、博其產業、蓄其積委”,使勞動人民“日削月胺、寢以大窮”。——馬國華材料二“為仁由己。”“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為仁。”——《論語》材料三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班固《漢書?董仲舒傳》請回答:(1)據材料一,分別指出孔子與董仲舒的“生活時代”所面臨的“挑戰”。并以此說明兩位思想家作出“回應”的各自的目的。(4分)(2)據材料二,孔子認為實現“仁”的途徑有哪些?(3分)(3)據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其目的。(2分)(4)據材料二、三,分別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核心。(2分)【答案】(1)挑戰:春秋時代:出現“禮崩樂壞”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漢武時期:皇權受到威脅;小農破產。目的:孔子:恢復禮樂制度。董仲舒:維護皇權和小農經濟。(4分)(2)途徑:通過自身努力;寬容待人;以禮規范自己的行為。(3分)(3)思想:天人感應。目的:用上天規勸統治者實行仁政。(2分)(4)核心:孔子是“仁”;董仲舒是“天命”。(2分)【解析】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小問挑戰: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炭展的客觀反映,根據材料“王室衰徽"『貴族間攻伐、僭越之事屢有發生^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出現了禮崩樂壞■"等信息可知孔子的面臨的時代挑戰是:春秋時代出現“禮崩樂壞陽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j董仲舒生活在漢武帝時期3政治上“繼續咸脅著皇權3經濟上“小農也面臨著被兼并而破產的境地”,由以上信息概括得出:漢武時期:皇權受到威脅;小農破產。第二小問關于二者回應的目的:必須并結合二者的主張和時代挑戰來回答。孔子主張恢復周禮,建立禮樂文明的社會;董仲舒則是要加強皇權,實行仁政,保護小農經濟。(2)本題考查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根據材料“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一定要通過自身的努力;通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應推己及人,寬容待人;而“克己復禮為仁。”則是要求克制自己的言行,合乎禮的標準和規范。(3)本題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小問思想:根據材料三董仲舒把君王統治、民生等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33796-2025熱塑性淀粉通用技術要求
- 證券從業資格證內部控制制度試題及答案
- 項目管理考試的備戰策略試題及答案
- 注會學習過程中提問試題與答案
- 證券市場基礎知識的證券從業資格證試題及答案
- 主管年度工作計劃的團隊激勵與引導
- 小班音樂教學的多樣化嘗試計劃
- 項目管理影響力分析及答案
- 優化倉庫配貨效率的個人計劃
- 制定S目標的重要性計劃
- 湖北省武漢市2025屆高中畢業生四月調研考試英語試題(無答案)
- 護理不良事件報告及管理制度
- 小米供應鏈管理案例分析
- 黃岡市2025年春季九年級調研考試道德與法治試卷
- 2025至2030年中國集成電路(IC)制造產業全景調查及投資咨詢報告
- 2025年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目的明確試題及答案
- 北京市海淀區2025屆高三一模思想政治試卷(含答案)
- 心腎綜合征診療實踐指南解讀
- 5.1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課件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 2025年福建省公務員省考《行測》聯考真題(含答案)
- 小學生游泳安全常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