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基礎知識歸納_第1頁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基礎知識歸納_第2頁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基礎知識歸納_第3頁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基礎知識歸納_第4頁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基礎知識歸納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基礎知識歸納《沁園春·長沙》一、基礎積累(一)字詞積累舸(ɡě):大船。悵(chànɡ):失意,不暢快。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引發的激昂慷慨的心情。寥廓:指宇宙高原遼闊。遼闊:1.寬廣博大。2.猶遼遠。3.猶久遠。4.指相去甚遠,差別很大。蒼茫:曠遠迷茫。崢嶸:不平凡、不尋常。揮斥方遒:揮斥,縱放、奔放。遒,強勁有力。激揚:激濁揚清。糞土當年萬戶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如糞土一樣。糞土,視……如糞土,表鄙視。萬戶侯,本指食邑萬戶的封侯者,這里借指大軍閥、大官僚。擊水:游泳遏(è):阻止(二)成語積累風華正茂:風采才華正盛書生意氣:青年學生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揮斥方遒:熱情奔放,勁頭正足激濁揚清:抨擊惡濁,褒揚清明。二、作者簡介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沖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中國當代杰出的詩人。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周刊》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三、作品背景1924年1月國共合作后,被選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曾在廣州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主編《政治周報》,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于1925年晚秋,年32,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途中,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時所作。其時,作者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1927年8月中共中央緊急會議上,以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后,到湖南江西邊界領導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立在地球邊上放號》基礎積累1.字音放號(háo)2.釋義律呂:節奏、音律。作者簡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號尚武,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思想家、革命活動家、詩人。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學時,取了“沫若”這個筆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礱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經郭沫若家鄉的兩條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為筆名,是表示他身在異國、不忘家園的意思,也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郭沫若生于四川樂山沙灣,1906年入嘉定高等學堂學習,開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后從文。這個時期接觸了泰戈爾、歌德、莎士比亞、惠特曼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21年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成立創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后,編輯《創作周報》《洪水》,提出“革命文學”主張;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后秘密回國。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浪漫主義的天才詩人。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一、二、三屆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中國科技大學首任校長。郭沫若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詩人,開創了現代新詩的自由詩,他的不拘一格的詩歌體式對后世影響很大。在詩歌觀念上,他主張詩是詩人的自我表現,認為“詩的本職專在抒情”;他相信詩的靈感和直覺,提出“詩不是‘做’出來的,只是‘寫’出來的”;他還強調詩的非功利性,但他承認詩所產生的客觀社會效應。作品背景1919年九、十月間郭沫若從日本回國,當輪船行駛在日本橫濱海面時,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寫下了這首《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詩集《女神》中的名篇。1919年,五四運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嶄新的氣象、勃勃的生機。舊道德、舊禮教、專制政治與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擊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與一切進步要求則得到熱烈的崇尚與贊揚。倡導科學與民主,爭取獨立與自由,張揚個性意識,追求個性解放,要求改造舊的社會、建設新社會,成為時代的強音。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雖身處異國他鄉,卻時刻關注著祖國的命運。五四運動的消息,給詩人精神上以極大的鼓舞,詩人內心那積蓄已久的愛國熱情,那壓抑多時的爭取個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強烈欲望,如火山爆發般迅速沸騰、燃燒起來。于是,便得到了一個詩的創作爆發期,《立在地球邊上放號》正是產生于這一時期的一篇代表作。《紅燭》讀準字音吐出(tǔ)燒沸(fèi)搗破(dǎo)脂膏(zhīgāo)慰藉(jiè)耕耘(gēngyún)二、作者簡介聞一多(1899—1946)原名家驊,湖北浠水縣人。出生書香門第,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翌年正式入學。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新月派代表詩人和學者。青年時期: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度過十年學子生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毅然投身于這一偉大斗爭中,發表演說,創作新詩。赴美留學:專攻美術,表現出對文學的極大興趣,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隨后回國任教,投身革命,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聞一多隨校遷往昆明,任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并的西南聯合大學教授,積極投身到抗日救亡和爭民主、反獨裁的斗爭中。1947年7月,突遭國民黨特務伏擊,身中十余彈,不幸遇難。三、寫作背景1922年聞一多赴美國留學,他不堪忍受身為中國人受到的歧視,寫過許多篇愛國詩篇。1926年他懷著對祖國的渴念和期望從美國歸來,但看到的是北洋軍閥統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敗、經濟凋弊的黑暗現實,令他極為失望,他痛呼“我來了,我喊一聲: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正是這種為現實所冷卻了的愛和期望,成為了本首詩的深層根基。《紅燭》是聞一多的第一本詩集(紅燭)的序詩。這本詩集編人了他從“五四運動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詩的寫作是在這個時間以前。其時,詩人身在遠離祖國的大洋彼岸,這個被“五四”運動的洪流沖激過的、從“世家望族、書香門弟”里掙脫的書生,與當時千千萬萬的青年知識分子一樣,面臨著歷史的抉擇,思考著人生和自我的價值。《峨日朵雪峰之側》一、寫作背景《峨日朵雪峰之側》初稿寫于1962年8月。中國的1962年是一個漸趨冷寂和沉悶的時段。早期寫下長詩《兇年逸稿》的昌耀因為提前冷寂和沉悶了,所以此時才得以在《峨日朵雪峰之側》中變得更理智和清醒,用以觀照和揣度這一時段的冷寂和沉悶。作者在這個時期被打成右派,在異常艱難的歲月里,詩人仍能執筆抒懷。昌耀的所有詩作都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其根本和落腳點最終都在詩歌主體本身。1983年,詩人在原稿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并定稿。這首詩定格了昌耀所有詩歌的基調,不僅是他生命中精神質量的承載,更是他對生命本質的強有力的確認。二、作者簡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詩人。14歲參軍,參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負傷回國,同年進入河北省榮軍學校。1956年到青海文聯工作,后長期在農場勞動,1979年復出到青海作協工作。代表詩作有《慈航》《山旅》《劃呀,劃呀,父親們!》《意緒》等。《峨日朵雪峰之側》是其短詩中的精品。昌耀一生命運坎坷,社會閱歷豐富,他的作品有著深刻的社會內容。他對生活與人生思考很深,作品表現出深重的苦難感、命運感和哲學意識。由于長期生活在青海地區,其作品帶有青海高原的民風民情和高原氣質。他的作品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吸取了自“五四”以來中國新詩探索的成果,從民間文學中得到了許多滋養,又接受了外國文學特別是俄羅斯文學中的有益經驗。昌耀的詩歌大氣豪放,孤絕超拔,沉雄遒勁,有著鮮明的個性風格,詩學界有“昌耀體”的說法。三、字詞積累前額(é)石礫(lì)棕(zōng)色囂(xiāo)鳴鉚(mǎo)釘揳(xiē)入罅(xià)隙銹蝕(shí)賜予(yǔ)《致云雀》一、基礎積累(一)字詞積累云雀:是一種鳥,形如麻雀兒稍大,以活潑悅耳的鳴聲著稱,高空展翅飛行時鳴唱,接著做極壯觀的俯沖而回到地面。棲息于草地、干旱平原、泥沼及沼澤。因其在地面營巢又性喜高飛,常從它的“領地”升騰而直飛云霄,邊飛邊叫,越飛越高。因而云雀經常被詩人選做謳歌的對象。二、作者簡介雪萊,出生在一個古老而保守的貴族家庭。英國著名作家、浪漫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1811年,詩人因為寫作哲學論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傳無神論思想,被學校開除。1818年遷居意大利,與拜倫成為好友。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稱他是“天才預言家”。代表作有敘事長詩《麥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倩契》《西風頌》《致云雀》等。1822年,雪萊的《希臘》出版,并且移居到斯貝齊亞海灣的近勒里奇鎮居住。在1822年6月,他開始創作長詩《生命的凱旋》。這首詩還沒有完成的時候,他就去迎接好友利亨特。同年7月8日,兩人乘坐雪萊的“唐璜”號船只回雪萊的家。但是斯貝齊亞海突然刮起了大風,風暴刮翻了他們的船只。最后兩人都落入海中,直到幾天后,人們在海邊發現了已經浮腫的尸體,還是依靠他口袋中未完成的詩才辨認出這具尸體就是雪萊。就這樣,一代大師雪萊死在了一次意外事故。鑒于雪萊文學上對英國的影響和私生活上的糜亂,雪萊的死在英國人得知后,普天同慶。雖然現在英國以雪萊這個詩人為榮,但是在當時的那個時代雪萊是極度被英國人排斥的,以至于他的死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