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自然地理(劉南威)知識總結終極版及真題答案_第1頁
考研自然地理(劉南威)知識總結終極版及真題答案_第2頁
考研自然地理(劉南威)知識總結終極版及真題答案_第3頁
考研自然地理(劉南威)知識總結終極版及真題答案_第4頁
考研自然地理(劉南威)知識總結終極版及真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92第二章地殼地殼的化學組成克拉克值(元素豐度):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地殼中O、Si、Al占地殼重量82%以上地殼結構與類型類型:大陸和大洋兩種地殼類型(過渡地殼)大陸型地殼平均厚度約33km,隨近海平面厚度較小,深入內陸及高原厚度增大大洋型地殼厚度小,平均為7.3km結構:地殼分為上下兩層,兩者界限是二級不連續面——康拉德面上層地殼為硅鋁層,包括沉積巖層和下伏花崗巖層,又稱花崗巖層。在大洋底部缺失,因此認為花崗巖層是不連續的圈層下層地殼為硅鎂層,又稱玄武巖層,大陸、海洋區別:厚薄;大陸型玄武巖上有很厚的沉積蓋層及下伏花崗巖層,形成“雙層結構”(上下層地殼齊全);海洋型玄武巖之上只有很薄或根本沒有花崗巖層,大部分為“單層結構”(上層地殼缺失)。地殼運動因素之一:垂直、水平方向物質分配不均勻性礦物概念:礦物是在各種地質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產物。是巖石和礦石的基本單位。礦物是地殼各種元素的存在形式,化合物/單質,固體/液體,每種礦物都有其特有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巖石:巖石是礦物的集合體,是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地殼物質。4.巖漿巖巖漿的黏度與硅酸含量有關,少為基性巖漿,黏性小,多為酸性巖漿,黏性大。巖漿巖中SiO2含量最多,依據硅酸飽和程度,分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四大類侵入巖:巖漿上升到一定位置,上覆巖石的外壓力大于巖漿的內壓力,使之停滯,結晶,形成侵入巖(巖漿的侵入作用)。根據其在地表深度分為深成巖和淺成巖噴出巖(又稱火山巖):巖漿沖破上覆巖層噴出地表而形成的巖石。玄武巖是基性火山巖,花崗巖是酸性侵入巖5.沉積巖概念: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將其他巖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物,經過外力作用、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區別:成層產狀和外動力成因,是區別于變質巖和巖漿巖的最主要特點。沉積層理:沉積巖顏色、成分、結構構造和粒度等在巖石垂向上的變化所顯示的成層特征。劃分為:水平、傾斜、交錯的幾種類型。沉積層面:沉積過程中由自然作用產生在沉積巖層面上的痕跡稱為層面構造。根據成因不同,沉積巖分為碎屑結構、泥質結構、化學巖結構和生物巖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分為碎屑巖、黏土巖、化學巖和生物化學巖。沉積巖相:見后面6.變質巖概念:巖漿巖、沉積巖或現成變質巖在內力作用下導致的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使其成分、結構、構造產生一系列變化,所形成的巖石稱為變質巖。7.礦床礦體和礦床:礦體是含有足夠數量礦石、具有開采價值的地質體。礦床是可以開采和利用的礦物的集合體,礦床的概念隨科技不斷擴大、礦石:是指有用的含量達到開采利用標準的巖石。由礦物和脈石兩部分組成。礦物是礦石中可以被利用的金屬或非金屬礦物,脈石是與礦石相伴而生但不能被利用,在選礦中被廢棄的礦物。品味:礦石中有用組成的百分含量。母巖和圍巖:母巖系礦體提供成礦特質來源的巖石。圍礦是礦體周圍未達到最低品味的巖石。8.地殼運動概念:地球內力作用所引起的地殼結構改變和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機械運動。沉積巖相:沉積巖相是沉積物的生成環境、生成條件和其特征的總和,成分相同的巖石組成同一種相。主要分為陸相、海相、海陸過渡相。巖相變化可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來觀察。橫向反映出同一時期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縱向反映出同一地區不同時期的自然環境變化。地殼運動的結果、9.火山火山類型:活、死、休眠火山構造:火山通道(巖漿噴發通過地殼所形成的管道)、火山錐(火山噴發物在火山口堆積而成)、火山口(火山頂部,火山原、火山湖)火山噴發類型:裂縫式:通過地殼裂縫溢出;中心式,從管型通道噴發,寧靜式、暴烈式、斯特龍伯利式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地中海火山帶、大西洋海底隆起帶、東非火山帶10.地震概念: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地殼震動叫做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震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輸送。體波(縱波、橫波大)、面波(破壞作用最強,傳到地面,引起地面振動)震級和烈度:震級是表示震源釋放能量大小的級別。烈度是指地震對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壞程度。二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會因震中距不同有不同的烈度。一般,離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地震分類:根據成因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誘發地震11.地質年代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絕對地質年代:通過對巖石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的測定,并根據蛻變規律而計算出該巖石的年齡。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地層的生成順序和相對的新老關系。第四紀:新生代最新的一紀,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第四紀期間生物界已進化到現代面貌,被稱為“被子植物時代”和“哺乳動物時代”,靈長目中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全新世:最年輕的地質時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成為全新統,它覆蓋于所有地層之上。寒武紀:距今約6億年古生代的寒武紀,認為是地球生物大爆發的時代。第四章氣候大氣的結構對流層:對流層的質量最大,水汽最多,集中了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的水汽和固體雜質,是天氣變化最主要最復雜的一層,與人類活動影響最大,自然地理環境關系最密切的一層。對流層三個特點:氣溫隨高度的增高而降低(依靠地面長波輻射,靠近地面越熱);具有劇烈的對流運動(地面加熱不均勻);氣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勻(地表性質差異)對流層分為上中下三層。中層為自由大氣層,云、降水發生在此;上層,氣溫常年0以下,風速大平流層:同溫層、逆溫層。因為受地面影響減少和臭氧吸收紫外線輻射所致。此層氣流以水平運動為主,適合飛行。平流層特點: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增加;沒有強烈的對流運動;水汽、塵埃含量很少中間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迅速下降,由于沒有臭氧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同時氮、氧能吸收的短波太陽輻射又被上層大氣吸收。有相當強烈的垂直運動。電離層D層,這一部分大氣屬于部分電離或完全電離狀態暖層:氣溫隨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由于太陽短波輻射被此層大氣吸收。電離層,它能反射無線電波,有極光出現,極光一般出現在稀薄大氣中。暖層特點: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大氣處于高度電離狀態,但電離程度不均勻外層:逸散層,大氣圈和星際空間的過渡帶,大氣上界,氣溫隨高度增加很少變化。空氣濕度絕對濕度、飽和水汽壓、相對濕度(實際水汽壓/飽和水汽壓)、飽和差、比濕(水汽質量與該團空氣總質量之比)露點:空氣中水汽含量不變,氣壓一定,氣溫下降到使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溫度當空氣中水汽含量飽和時,當時的溫度=露點,此時空氣中水分含量最多;露點越低,空氣中的水份含量越少降水降水類型(按成因):對流雨,氣旋雨,臺風雨,鋒面雨,地形雨降水量年內變化全球可分為四類:赤道型、海洋型、夏雨型、冬雨型根據空間分布,全球劃分為四個降雨帶:赤道附近多雨帶、副熱帶少雨帶、中緯度多雨帶、高緯度少雨帶氣溫的時間分布日較差:緯度增高,氣溫日較差遞減年較差:緯度增高、氣溫年價差增大氣溫年變化分為四類:赤道型(年較差小)、熱帶型(年較差不大,但大于赤道型)、溫帶型(年較差隨緯度增加而增加)、極地型(年較差很大,極圈附近最大)溫度與熱量溫度:是表示熱量的一個指標,但溫度不等于熱量,不能取代。氣象學把表示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稱為空氣溫度,簡稱氣溫,國際上標準的氣溫度量單位是攝氏度(°C)。熱量:是能的一種形式,是由于溫度差異而轉移的能量,熱量傳遞是能量轉移的一種方式。地球的熱量主要是由太陽能轉換而來,其存在由物體的溫度表示,但熱量的多少不僅與溫度變化有關,還與壓力、密度等狀態參數有關。大氣溫度的空間分布氣溫水平分布的影響因素:緯度、海陸、地形、大氣環流、洋流全球氣溫水平分布的特點: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遞減;冬季北半球等溫線在大陸凸向赤道,海洋凸向極地;最高溫度不是出現在赤道;大陸中緯度西岸氣溫比同緯度的東岸高;北半球冷中心出現在冬季、高緯度大陸東部、西伯利亞和格陵蘭島對流層中的逆溫:產生的原因有輻射逆溫、平流逆溫、亂流逆溫、下沉逆溫、鋒面逆溫。逆溫層中暖而輕的氣體在上面,使氣層變得比較穩定。它可阻礙空氣垂直運動發展,大氣擴散能力弱,大量污染物聚集在逆溫層下,能見度變壞,污染物不易擴散,易造成空氣污染。全球氣溫帶:熱帶(20)、南北溫帶(20、10)、南北寒帶(10、0)、南北永凍帶(0)季風環流定義:以一年為周期,大規模地區的盛行風隨季節而發生顯著性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形成:主要由海陸熱力差異,及這種差異的季節性變化;地形和行星風系的季節行移動起加強作用季風區分布:東亞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季風區,最大的歐亞大陸東部,面臨最大的太平洋,海陸氣溫氣壓對比顯著,加上青藏高原地形的影響,季風現象顯著。冬季風強于夏季風南亞季風又稱印度季風,主要是由于行星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引起,也含海陸熱力差異和地形作用,夏季風強于冬季風。局地環流海陸風: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不同,風向發生有規律的變化。白天,陸地增溫比海洋快,陸地上的氣溫比海洋高,因此大陸為低壓,海洋為高壓,下層風從海洋吹向陸地,稱為海風;夜間,陸地降溫比海洋快,海洋上的氣溫高于陸地,因此海洋為低壓,大陸為高壓,下層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成為陸風。這種以一天為周期而轉換風向的風系,稱為海陸風。山谷風:白天,山坡上的空氣受熱增溫快,溫度高,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面的空氣距離地面較遠,增溫慢,溫度低,因此山坡為低壓,山谷為高壓,風由山谷吹向山坡,成為谷風;夜間,山坡上的空氣降溫快,溫度低,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面的空氣冷卻慢,溫度高,因此山坡為高壓,山谷為低壓,風由山坡吹向山谷。這種以一日為周期而轉換風向的風,稱為山谷風。焚風:是一種翻越高山,沿背風坡向下吹的干熱風。焚風現象是由于濕空氣翻越山脈,在山脈背風坡一側按干絕熱直減率下沉時增溫,以至背風坡氣溫比山前迎風坡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濕度顯著減少,從而形成相對干而熱的風。氣團與鋒面氣團:在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質比較均勻的大塊空氣鋒面:兩個不同氣團相遇時的傾斜界面。鋒面的長度于氣團的水平距離大致相當,寬度比氣團小得多,垂直高度與氣團相當熱帶氣旋定義:生成于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具有有組織的對流和確定的氣旋性環流的非鋒面性渦旋,統稱為熱帶氣旋。熱帶氣旋按其強度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臺風(12-13級)、強臺風、超強臺風形成條件低空原先要有一個熱帶擾動,造成輻合流程,以提供發展熱帶氣旋的初胚要有廣闊的高溫洋面,以蒸發大量水汽到空中凝結,提高形成臺風的巨大潛熱能和造成大氣層結(大氣中溫度、濕度隨高度的分布)不穩定。(必要條件)要有一定的地轉偏向力,以使擾動氣流逐漸變味氣旋性旋轉的水平渦旋,便使氣旋性環流加強基本氣流垂直切變(垂直與地表方向上風速或風量隨高度的劇烈變化)要小,以使潛熱能積聚在同一鉛直氣柱內,而不擴散出去,達到形成和維持暖心結構和加強對流運動。另外,對流層中相對濕度大和高層為輻射流場也是熱帶氣旋發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因此熱帶氣旋的生成和活動具有一定的地區性和季節性。為什么熱帶氣旋73%以上發生在北半球?廣闊的溫暖洋面是形成熱帶氣旋的必要條件。北半球海陸相間,海洋面積較小,大洋互相間的熱量交換較差,易形成區域性海水的高溫區,從而導致空氣強烈上升,形成熱帶氣旋。而南半球海洋廣闊,西風漂流強大,大洋之間的海水熱量交換迅速,各處水溫相對均勻,難以形成區域性的高水溫區,因此熱帶氣旋少。臺風的結構大風區:自臺風邊緣到最大風速之間的區域,風速在8級以下,向中心急增暴雨區:從最大風速區到臺風眼壁,有狂風、暴雨、強烈的對流等,臺風中最惡劣的天氣發生在此間臺風眼區:由于外圍的氣流旋轉太急,無法侵入而造成。臺風眼內氣流下沉,風速迅速減弱或靜風,天氣晴好。海氣相互作用的表現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概念:赤道東太平洋幾千公里范圍內出現的海面溫度異常偏高的現象,成為厄爾尼諾現象,海溫異常偏低,則稱為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與信風減弱,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有關;拉尼娜則與信風增強,赤道中、東海溫變冷有關。形成機制:正常年份,低緯度太平洋常年吹信風,海水向西流動,導致太平洋海面高度呈現西高東低的形式,這種結構與西暖冬冷的平均海溫相適應在東風異常加強的情況下,會加劇表層暖水向西太平洋運輸、堆積,使那里的海平面不斷抬升。而東太平洋表層海水冷水上翻加劇,導致西太平洋表面溫度異常偏低,使得氣流在太平洋東部下沉,而氣流在西部上升更加劇烈,有利于信風加強,加劇赤道東太平洋冷水發展,引發拉尼娜現象。一旦東風減弱,原來西太平洋堆積的海水向東回流,在赤道附近形成向東的暖流,與東赤道逆流的南支一起,沿南美海岸南下。東太平洋海平面升高,海面增暖,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正常年份,赤道東太平洋是冷水域,因而空氣層結穩定,氣候干旱拉尼娜現象使原本干旱的氣候更加干旱,更加寒冷。厄爾尼諾現象使原來的干旱氣候突然轉變為多雨的氣候,甚至出現洪澇災害南方濤動熱帶太平洋、印度洋之間大氣質量的一種大尺度起伏振蕩。主要是赤道東太平洋的氣壓異常現象。與厄爾尼諾關系密切當赤道東太平洋氣壓高,印度尼西亞氣壓低時,稱為高指數。即南方涌動強(拉尼娜);此時東部海洋溫度低,副高偏強,降水少,西部海溫高,東南季風強,降水多且集中相反,稱為低指數,降水少,即南方涌動弱(厄爾尼諾)。此時熱帶氣壓偏低,副熱帶高壓北移。瓦克環流在赤道太平洋地區,由于東西方向上海洋表面因水溫的東西面差異,形成一個閉合緯向熱力環流圈,稱為瓦克環流。地形與氣候地形與輻射狀況的影響海拔增高時,太陽輻射通過大氣的路程縮短,空氣變稀薄,干潔,故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散射減弱。短波輻射消耗較少,到達地面的總輻射量增大。受坡度、季節、緯度的影響,輻射到達量也不同。地形對氣溫的影響高山綿亙的山西、高原,拽大氣運動,對寒流和熱浪有阻礙作用,引起氣流速度和方向的改變,影響大范圍的氣溫分布。山地本身由于輻射收支和熱量平衡具有其獨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氣溫的影響也很明顯。地形對降水的影響山脈對氣流的阻礙,強迫抬升,加強對流,促成凝云致雨山地阻礙氣團的移動,使之緩行或停止,延長降水時間,增大降水強度當氣流進入山谷時,由于喇叭口效應,引起氣流符合上升,促進對流發展形成云雨山區地形復雜,各部分受熱不均,容易產生熱力對流,形成降雨山地崎嶇不平,因摩擦力產生湍流向上,也會促進降水地形是如何影響降水的分布?高原內部降水量隨海拔增高而遞減山地降水量隨海拔增高而增多,但有一個最大降水高度,超過此高度,山地降水隨高度增加而下降。(原因,隨海拔升高,空氣受地形的抬升作用上升,不斷冷卻形成降水,而且溫度隨海拔增高而降低,更易達到空氣飽和,形成降水。但降水之后空氣中的水份含量不斷減少,所以就會隨海拔增高而降水量下降)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少坡。山地多夜雨。凸出的地形以日雨為主,且多為對流雨。凹洼的河谷或盆地主要為夜雨。由于夜間,地面輻射冷卻,密度大的冷空氣沿山坡下沉至谷底,匯聚后被迫抬升,地中原來比較濕暖的空氣抬升到一定高度后成云致雨。氣候類型柯本氣候分類法屬于實驗分類法。柯本氣候分類法是以氣溫和降水兩個氣候要素為基礎,并參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所確定的。氣候帶分類熱帶A:Af熱帶雨林氣候——雨林Am熱帶季風氣候——季雨林Aw熱帶疏林草原——疏林草原干燥帶B:BS:草原氣候——草原BW:沙漠氣候——荒漠溫暖帶C:Cf常濕溫暖氣候——常綠闊葉林Cw冬干溫暖氣候——夏綠闊葉林Cs夏干溫暖氣候——常綠灌木林冷溫帶D:Df常濕冷溫氣候——針葉林Dw冬干冷溫氣候——針葉林極地帶E:ET苔原氣候——苔蘚、地衣EF冰原氣候——冰雪覆蓋優點:各氣候類型有明確各氣候類型有明確的氣溫或降雨界限;氣候類型與自然景觀相符;各種氣候類型用字母表示,一目了然缺點:忽視了氣候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干燥帶的劃分不合理;將干燥帶B和ACDE并列不合理忽視了高度因素,只注意了氣溫好降水量等數值的比較斯查勒氣候分類法屬于成因分類法。他根據氣團的源地和鋒面的位置以及它們的移動來劃分氣候帶和氣候類型。他用計算可能蒸散量和水分平衡的方法,用年總可能蒸散量Ep、土壤缺水量D、土壤出水量S和土壤多雨水量R來確定氣候帶和氣候型的界限,將全球氣候分為3個氣候帶、13個氣候型和若干個氣候副型,高地氣候另列一類。優點:重視氣候的形成因素,把高地氣候和低地氣候區分開,照顧了氣候的緯度地帶性以及大陸東西岸和內陸的差異性將氣候劃分和土壤水份收支平衡結合起來,干燥氣候和濕潤氣候的劃分明確細致,在農業生產和農田水利建設上有使用價值比柯本氣候分類法更簡單明了,是目前比較好的一種世界氣候分類法缺點:對季風氣候沒有足夠重視。氣候類型(判圖)熱帶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熱帶草原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濕季多雨(有干濕兩季)成因:赤道低壓和信風帶交替控制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夏季多雨,有旱雨兩季成因:海陸熱力差異和氣壓帶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引起熱帶沙漠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成因:副熱帶高壓和信風帶控制亞熱帶氣候地中海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成因:副熱帶高壓與西風帶交替控制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多雨,冬季低溫少雨成因:海陸熱力差異亞熱帶沙漠氣候特點:全年干旱少雨,夏季高溫炎熱成因:受副高和干燥信風作用形成溫帶氣候溫帶海洋型氣候特點:全年溫和,降水均勻,最冷月大于0度成因:受西風和副極地低壓控制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成因:海陸熱力差異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冬夏溫差大,全年降水少成因:距海遠,緯度高亞寒帶氣候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寒帶氣候極低冰原氣候極地苔原氣候高原山地氣候總結歸納按氣溫分類:??標準熱帶氣候?最冷月>15℃溫帶氣候亞熱帶氣候最冷月>0℃溫帶氣候最冷月<0℃(溫帶海洋性氣候除外)亞寒帶氣候?寒帶氣候?極地按將水分:年雨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夏雨型: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冬雨型:地中海氣候高地氣候高低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這種垂直地帶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緯度和氣候條件而有所不同,具有以下特點:山地垂直氣候帶的分異因所在地的緯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度而異。山地垂直氣候帶具有所在地大氣候類型的“烙印”濕潤氣候區,山地垂直氣候帶的分異主要以熱量條件為主要因素;而干旱、半干旱氣候區,熱量和濕潤狀況都是重要因素。同一山地還因坡向、坡度、地形起伏、凹凸、顯隱等局地條件不同,氣候的垂直變化各不相同。城市氣候城市熱島效應概念:城市氣溫比其四周郊區溫度高,在氣溫的空間分布上,形成等溫線呈閉合狀態的高溫區,稱為熱島效應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城市下墊面特性:城市內大量人工建筑物如鋪裝地面、各種建筑墻面等,改變了下墊面的熱屬性,這些人工建筑物吸熱快而熱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陽輻射條件下,比自然下墊面升溫快,因而其表面溫度明顯高于自然下墊面。城市中自然下墊面減少:城市的建筑,道路等大量增加;綠地、水體等自然因素大量減少,緩解熱島效應的能力被削弱。城市大氣污染的影響,溫室氣體的排放。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產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塵等,這些物質可以大量吸收環境中熱輻射的能量,引起大氣升溫,產生溫室效應。大量的人為熱:工廠、機動車、各種燃料等,都在釋放熱量天氣條件熱島效應的緩解措施:綠化控制污染物排放消除裸地城市干島與濕島效應形成原因:(下墊面,湍流,溫度)城市干島和濕島交替出現的形成,與下墊面和天氣條件密切相關。白天,城市下墊面粗糙度大,通過下墊面蒸散進入低層空氣中的水汽量小與郊區;機械湍流和熱力湍流都比郊區強,通過湍流的垂直交換,城市低層向上層空氣的輸送量比郊區多,導致城市近地面水汽壓小于郊區,形成“干島效應”夜晚:郊區氣溫下降,大量水汽凝結成露水,存留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少;城市由于熱島效應,凝露少,且夜間湍流弱,城市近地面水汽壓高于郊區,出現“濕島效應”城市混濁島效應:空氣污染物多;凝結核多、陰天多;太陽直接輻射少,散射多;能見度低大氣變化的原因太陽輻射的影響太陽活動的變化。太陽黑子地球赤道要素的變化:地球軌道偏心率、地軸傾斜率、春分點陽傘效應:火山活動引起大氣透明度的變化大氣環流的變化:氣壓帶的移動下墊面地理條件的變化:地極移動、大陸漂移、海陸分布、造山活動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下墊面的改變:森林植被的破壞、海洋石油污染、地表水面狀況的改變、大型水庫的建造改變大氣成分:溫室氣體使氣候變暖、氯氟化合物對臭氧層的破壞。氣候資源積溫:對于高于某個農業界限溫度持續期內逐日平均氣溫的總和。第五章、水文第一節、地球上的水分循環和水量平衡水分循環水分循環包括三個階段:蒸發、降水、徑流五個過程:水分蒸發、水汽運輸、凝結降水、水分下滲、徑流水分循環類型:大循環(海陸間循環)、小循環(海洋小循環、陸地小循環)水分循環的地理意義:對于全球性水份和熱量的再分配起重大決定作用具有物質“傳輸帶”的作用。是巖石圈表層搬運作用的強大動力;是無機環境和有機環境化學元素遷移的強大動力伴隨產生了各種常態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是生物有機體維持生命活動和整個生物圈構成復雜的水膠體系統的基本條件,起著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的紐帶作用第二節、河流河流較大河流的結構: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上中下游特點及變化特點:河谷由V-U-..比降(即坡度)降低、流速降低水位變幅降低;侵蝕能力:下切強-側切明顯-無侵蝕力;下游淤積明顯流量增加石頭由粗變細:基巖、礫石-粗砂-細砂、淤泥河流縱斷面(比降)、河流橫斷面、大斷面(河底線、水面線包圍的面積)水系水系特征:河長、河網密度、河流的彎曲系數河網密度:是指流域內干支流的總長度和流域面積之比,即單位面積內河流的長度。在降水量達、坡地陡峭、土壤不易透水的地區,河網密度大(東南沿海);相反則小。河流的彎曲系數:某河段的實際長度與該河段的直線距離的比值。彎曲系數K越大,河段越彎曲,對航運和排洪越不利。干支流分布形狀類別:扇狀水系(易造成干流特大洪水)、羽狀水系、平行狀水系、樹枝狀水系、格狀水系流域分水嶺:劃分相鄰水系(或河流)的山嶺或河間高地,稱為分水嶺。分水線: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成為分水線或分水界限。(山脊線)。分水線可分為地表分水線和地下分水線流域:分水線所包圍的區域,稱為流域,河流的干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區域。閉合流域:地表分水線和地下分水線重合的流域。非閉合流域:不重合的流域河流的水情要素水位水位過程線:即水位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繪制方法:以縱坐標為水位,橫坐標為時間。水位變化按時間順序排列所點繪的曲線,便為水位過程線。作用:可分析水位的變化規律,直接看出特征水位所對應的日期;可研究各補給源的特征做洪水的短期預報。水位過程線反應流域內自然地理因素對該流域水文過程的綜合影響水位歷時曲線:大于和等于某一數值的水位在其研究時段中所出現的積累天數,所繪制成的曲線。(超過某一水位高度的累計天數)繪制方法:以水位為縱坐標,以累計天數為橫坐標。作用:可以看出一年內,超過某一水位出現的總天數。對航運、灌溉、防汛都有重要意義相應水位關系曲線:同一漲落水期內,上下游站位相相同的水位。縱坐標為上游站的水位,橫坐標為下游站的水位。(在下游水位高度為某個時,上游相應的高度為某個)流速流速脈動:在紊流的水流中,水質點運動的速度和方向不斷地變化,而圍繞某一平均值上下跳動的現象。流速脈動能使泥沙懸浮在水中,故它對泥沙運動具有重要意義流速分布特點:縱斷面:上游到下游流速遞減河流過水斷面:從水面向河底遞減,從兩岸向最大水深處增加垂線上最大流速出現在水深1/10-3/10,平均流速出現在6/10處;在水面,由于空氣阻力,流速較小,在河底,流速趨于零。流量流量是單位時間內通過某過水斷面的水的體積。Q=wv(w為過水斷面面積m2,v為流速m/s)流量過程曲線:流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可反映測站以上流域徑流變化規律;求一段時間的總流量和平均流量水位-流量曲線:水位隨流量變化的曲線。最主要的作用是,通過水位推求流量,使測流工作大為漸變。河水溫度冰情凌汛:在河流解凍時,如果河流從低緯流向高緯,上游解凍早,下游結凍晚,向下游移動的冰塊就有可能由于河段多灣或狹窄而壅積起來,形成冰壩,冰壩上游,水位抬高,形成凌汛。河流的補給雨水補給雨水補給是河流最主要的不及形式。主要通過流域內形成的地表徑流來補給河流的。特點:與降水特性和下墊面性質密切相關降水量的大小決定了補給量的大小;降水量的不連續性和集中性,雨水補給也具有不連續性和集中性,與降水過程大體一致雨水補給的年內、年際變化大由于雨水對地表的沖刷作用,河流的含沙量大。融水補給融水補給包括:季節性積雪融水、永久性積雪或冰川融水。特點:主要決定于冰雪量和氣溫冰雪量決定補給量氣溫變化具有連續性和變化緩和,融水也具有連續性和緩和性,融水過程線和氣溫過程線一致氣溫的年際變化小,故融水補給的年際變化也較小。氣溫具有日周期變化和年周期變化,故融水也具有日周期變化和年周期變化。由于融水對地表沖刷作用小,河流含少量小湖泊、沼澤水補給湖泊水有儲存大氣降水地表水的作用,對河流水量起著調節作用,大大降低了河流的洪峰流量,使河流水量年內變化趨于平均。沼澤水類似地下水補給地下水是河流比較穩定的補給源。我國冬季降水稀少,河流幾乎全靠地下水補給。特點:總的來說,穩定而變化小。地下水分為淺層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淺層地下水:受氣候影響較大,補給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深層地下水:受氣候影響小,只有年際變化,是最穩定的補給來源。河川徑流河川徑流徑流:大氣降水到達陸地上,除去蒸發而余留在地表上或地下,從高處向低處流動的水流。徑流可分為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河川徑流:從地表和地下匯入河川后,向流域出口斷面匯集的水流成為河川徑流。徑流特征值流量Q(m3/s)凈流總量W(m3)W=Q*TQ為流量(m3/s),,T為時段(s)徑流深度R(單位流域面積的凈流總量)mmR=W/F*1/1000W為凈流總量(m3),F為流域面積(km2),1000為單位換算系數徑流模數m:單位流域面積上產生的流量dm3/(s*km2)m=Q/F*1000Q為流量(m3/s),F為流域面積(km2),1000為單位換算系數模比系數K:又稱徑流變率。又稱徑流變率,是指某一時段內徑流值(mi、Qi或Ri等),與多年平均徑流值(m0,Q0或R0等)之比,其計算公式為K=mi/m0=Qi/Q0=Ri/R0徑流系數a:任意時段的徑流深度(或凈流總量)與該時段的降水量(或降水總量)之比。a=R/PR為徑流深度(mm),P為降水量(mm)河川徑流的形成流域蓄滲階段:植物截留—下滲—填洼,形成地面徑流、壤中徑流、地下徑流坡地匯流階段:根據流態分為片流、溝流(為主)、壤中流河網匯流階段影響河川徑流的因素:氣候因素、下墊面、人為因素氣候因素:最基本和重要因素。降水和蒸發直接影響;氣溫、濕度、風等通過降水和蒸發間接影響。若降雨中心自上游向下游移動,常常造成加大洪水。下墊面因素:下墊面因素具有對降水再分配的功能。下墊面因素包括:地貌、土壤、地質、植被、湖沼等。地貌對徑流的影響:陡峭的山地,匯流時間短,下滲少,徑流變化大,易發山洪;平原的徑流變化小;迎風坡降水對于背風坡土壤對徑流的影響:取決于土壤的結構、巖石的性質,地質結構對下滲和地下凈流的影響。透水性好壞植被特別是森林對徑流有一定影響,主要表現在下滲和蒸發。湖沼通過蒸發和調節流域水量來影響徑流。人為因素:植樹造林、修建梯田、修水庫等河川徑流的變化年正常徑流量:實測年數增加到無限大時,多年平均徑流量趨于一個穩定的數值,即為年正常徑流量。河川徑流的年變化量:徑流量的變差系數Cv計算年徑流量的變差系數Cv,公式P303影響因素主要是氣候(降水、蒸發),其次是下墊面和人為活動為什么降水量少的地方,其Cv大于降水量多的地方?答:降水量大的地區水汽運輸大而穩定,降水量年際變化量小,同時地表供水充分,蒸發量比較穩定,故年際變化量Cv較小。而降水量少的地區,降水量集中而不穩定,蒸發量年際變化量大,故Cv值大。為什么流域面積小的河流,其Cv值大于流域面積達到河流?答:因為大河集水面積大,而且流經不同的自然區域,各支流徑流變化情況不一,豐枯年可以相互調節,且大河河床切割很深,得到地下水補給量多而穩定,因此Cv小。而小河由于干支流少,河流間的相互調節作用弱,且地下水補給較少,因此Cv值大。為什么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Cv值大于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也大于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河流?答:因為冰雪融水主要取決于氣溫,氣溫的年際變化量小于降水年際變化量,故冰雪融水的Cv值很小。而以地下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補給量較穩定,因此Cv值也很小。為什么平原和盆地的Cv值大于相鄰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答:因為高原和山地抬升氣流,多形成地形雨,是降水量比平原和盆地多而穩定。河川徑流的年變化量--年徑流量的絕對比率:多年最大年平均徑流量與多年最小年平均徑流量之比。Cv值大的河流,年徑流量的絕對比率也大。若年徑流量大于正常年徑流量,為豐水年,否則為枯水年。枯水年和豐水年連續出現,我國南北方河流豐水年和枯水年成相反的趨勢,即“南旱北澇”“北旱南澇”。河川徑流的年內分配:徑流的季節變化主要服從于江河水和氣溫的年內變化,在我國季風區,降雨集中在夏季,徑流亦是如此,在西北內陸地區的河流主要靠冰雪融水補給,夏季氣溫高,徑流也集中在夏季。洪水洪水三要素:洪峰流量、洪水總量、洪水過程線洪水波:在天然河道中,洪水的流量和水位隨時間而呈波浪狀起伏的變化,成為洪水波。附加比降:波面上各點與穩定流時的水面比降之差。漲洪時>0,退洪時<0。附加比降的存在是洪水波的展開和扭曲的根本原因。枯水枯水就是特別小的徑流枯水徑流發生在以地下徑流補給為主的時期。南方冬季降水量少,冬季均為枯水季,以雨雪混合補給的北方河流,除冬季外,春末夏初也有一次枯水季。對國民經濟影響很大:影響航運、發電、灌溉、工業和城市供水等河水利用和改造興建水庫:調節河川徑流、減少洪澇災害;用于農業灌溉、工業和生活用水跨流域調水流域的水土保持:流域的水土保持、植樹造林、對改善小氣候,調節徑流,固定、沙保土,保持生態平衡有積極作用。第三節、湖泊和沼澤湖泊湖泊:是指終年積蓄了水,又不直接與海洋相連的天然洼地。湖泊具有調節河川徑流和氣候的作用。湖泊分類:成因:內力作用形成:構造湖、火口湖、阻塞湖外力作用為主形成:河成湖、海成湖、風成湖、冰成湖、溶蝕湖按湖盆成因:湖水進出情況:吞吐湖和閉口湖與海洋溝通情況:內流湖和外流湖礦化度:淡水湖、微咸湖和淡水湖。外流湖大多為淡水湖,內流湖大多為咸水湖湖水的運動湖水的混合:分為渦動混合(風力和水力坡度)和對流混合(密度差異引起)。湖流:是指湖水沿一定方向的前進運動。按成因分為風成湖流、梯度湖流、慣性湖流、混合流。分為水平環流和垂直環流。水平環流多是在穩定的風力作用下形成,垂直環流常發生在湖水溫度變化期。沼澤概念:地表過度濕潤,其上長有濕生植物,并有泥炭堆積的地段。泥炭是植物殘體在水中缺氧的條件下,弱分解或幾乎沒有分解,逐年累積而形成的物質。沼澤的形成….沼澤的類型(以外部形態特征命名)低位沼澤:也稱為富營養型沼澤、它是沼澤發育的初級階段。其特征是:沼澤表面呈淺碟形;泥炭層不太厚;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充份,水文狀況尚未發生顯著改變;沼澤植物以嗜養分植物為主。中位沼澤:也稱過渡型沼澤或中營養型沼澤,是沼澤發育的過渡階段。其特征是:由于泥炭層日益增厚,沼澤表面平坦;水份運動狀況發生了改變;沼澤植物以中養分植物為主高位沼澤:也稱貧營養性沼澤,是沼澤發育的高級階段。其特點是:由于泥炭的不斷累積,泥炭層較厚;沼澤表面中部凸起;沼澤中水文狀況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沼澤植物以需養分少的為主。第四節、地下水地下水地下水是埋藏在地面下,土壤、巖石空隙中的各種狀態的水。蓄水結構的三個條件要有透水巖層或巖體所構成的蓄水空間有相對的隔水巖層或巖石構成的隔水邊界具有透水邊界,補給水源和排泄出路地下水來源:滲透水、凝結水、巖漿逸出水地下水系統的基本特征空間上的立體性:地表水呈平面展開布,地下水形成空間立體分布,并自上而下呈現多層結構流線組合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難區分干支流流動方向上的下降與上升的并存性地下水垂向層次結構:包氣帶:是指地面以下,潛水面以上不飽和的土壤含水帶。這里土壤顆粒、空氣、水三者并存,由于降雨和蒸發的影響,其含水量經常在變化。貯水形式來看,是結合水和毛管水。飽和水帶:可區分為潛水帶和承壓水兩個亞帶。貯水形式來看,飽和水帶是重力水地下水類型上層滯水:包氣帶中局部隔水層上的重力水。它是大氣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滲途中,遇到局部不透水層的阻擋后,在其上聚集而成的地下水。特征:分布范圍不廣,水量小;補給源為大氣降水或地表水;以蒸發、下滲、向隔水層邊緣流散的方式行進排泄;動態變化不穩定,具有季節性;易受污染影響因素:氣候和分布范圍、厚度、透水性和埋藏深度。影響上層只睡的停留時間潛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個穩定隔水層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稱為潛水。特征:承壓水:充滿于兩個穩定隔水層之間含水層中具有壓力的地下水。特征:補給區和承壓區不一致;動態變化穩定,沒有明顯季節變化;水埋藏深度大,不易受污染第五節、冰川冰川雪線:終年積雪區的下部界限,稱為雪線。雪線不是“線”而是一個“帶”。這個帶內:年平均固體降水量恰好等于年融化量和蒸發量。雪線高度的影響因素與氣溫成正比:溫度越高,雪線越高與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越多,雪線越低。根據緯度因素,赤道附近雪線應該是最高的,但事實上,雪線最高的位置位于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副熱帶高壓帶降水量比赤道少。雪線高度也受地形影響:一是坡度:越陡峭,雪線越高。因為陡坡上固體降水不宜積存,而緩坡固體降水容易積存;二是坡向,光照高大的山地對氣流產生阻擋,從而影響降水變化,影響雪線高度。如喜馬拉雅山,北坡比南坡高為什么在北半球,雪線在南坡比北坡高?(西坡較東坡高)而喜馬拉雅山卻相反?答:南坡和西坡日照較強,冰雪損耗較大。而喜馬拉雅山相反,是因為高大山地對氣流產生阻擋,從而影響降水變化,導致北坡高于南坡。為什么坡度陡峭的地區雪線高于平坦的地區?答:陡峭的地區積雪不宜積存。冰川的形成:冷型成冰作用(只靠重力)、暖型成冰作用(太陽輻射)冰川的運動:取決于整個冰川的補給和消融的對比。補給量大于消融量,前進運動;小于,衰退;等于,平衡。冰川運動具有顯著侵蝕地面的作用、搬運、堆積的能力。為什么有冰川的山區降水量大于無冰川的山區?答:有冰川的山區溫度低,濕度大,水汽容易飽和,容易形成降水。第六節、海洋海洋海水的鹽度分布從亞熱帶海區向高低緯遞減,形成馬鞍形鹽度等值線大體與緯線平行,但是寒暖流交匯處等值線密集,鹽度水平梯度增大大洋中的鹽度比近海區的鹽度高世界最高鹽度在紅海,最低鹽度在波羅的海海水溫度世界大洋表面的分布規律:水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等溫線大體呈帶狀北半球水溫較南半球水溫高水溫等值線從低緯向高端疏密相間,低高緯等溫線較疏,緯度40-50地帶等溫線密集。(鹽度)大洋東西兩側,水溫分布有明顯差異,在低緯度地區,水溫西高東低;在高緯地區,水溫東高西低。在緯度40-50地帶,等溫線東疏西密。夏季大洋表面水溫普遍高于冬季,可水溫水平梯度冬季大于夏季。世界大洋水溫的垂直分布規律是:從海面向海底呈不均勻遞減的趨勢;在南北緯40之間,海水分為表層暖水對流層和深層冷水平流層。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密度向下遞增。在南北緯20之間100m左右水層內,密度最小,且在50內垂直梯度極小,幾乎沒有變化。50-100m深度上,密度垂直梯度最大,出現密度的突變層(躍層)。它對聲波有折射作用,潛艇在其下面航行,不易被上部偵測發現,有液體海底之稱。約從1500m開始,密度垂直梯度很小,大于3000m,密度幾乎不隨深度變化。水色:海面及海水中發出海面外的光的顏色,取決于海水的光學性質,光線的強弱,海水中懸浮質,浮游生物的顏色,也與天空狀況和海底低質有關。海水透明度、海冰海水的運動:波浪、潮汐、洋流波浪按成因分類:風浪(風力的直接作用下形成)、涌浪(風止后)、內波(兩種密度不同的海水做相對運動引起的)、潮波(引潮力作用下)、海嘯(地震和風暴)地震海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地殼運動等造成的巨浪風暴海嘯:由臺風,強低氣壓、強寒潮或地方性風暴形成的巨浪。近岸浪:當波浪傳入淺水區或者近岸后,波頂速度大于波底,當波峰超越波谷部分時,將導致波浪的倒卷和破碎。這種現象發生在離岸較遠的暗礁或沙洲,稱為破浪;在海岸附近稱為拍岸浪。潮汐潮汐是海水位周期性漲落的現象潮汐的類型:半日潮(22)、全日潮(11)、混合潮潮汐的成因:內因:海洋為一種具有自由表面、富于流動的廣大水體。外因:天體的引潮力。洋流分類: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洋流的作用:影響熱量平衡: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交換和輸送,對全球的熱量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影響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寒暖流相遇常多霧。影響海洋生物:寒暖流交匯,把熱帶和寒帶浮游生物混合,有機物質十分豐富,形成大漁場。影響航海:順流快、省燃料;寒暖流交匯,多霧;洋流帶來冰山,不利航運。影響海洋污染:擴大污染范圍,加快凈化速度海洋資源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動力資源、海洋生物資源第六章、地貌地貌的形成地貌的形成因素:營力、構造、巖石、時間共同作用下營力因素地貌形成的動力:內營力(地球內力)、外營力(太陽能,外力)地貌類型(按營力):構造地貌、外力地貌巖石因素巖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影響地貌形態構造因素:活動、穩定時間因素:外力作用形成的時間較短;內力形成的時間較長大陸的大地構造地貌新生代褶皺山系特征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地勢最高的山地山體構造復雜,褶皺和斷裂都十分強烈山地新構造運動活躍,上升速度快大陸裂谷裂谷區地殼運動強烈,斷裂升降或水平運動均十分明顯裂谷構造復雜,沉積層厚度大且夾有火山熔巖裂谷地熱值高高原、海拔>500。經過長時間侵蝕,逐漸夷為欺負和緩的平地,在新生代強烈上升所成。平原:<200m,主要分為堆積平原(下沉區,堆積)、侵蝕平原(上升區、侵蝕)盆地:是地殼升降差異運動造成。大洋的大地構造地形大陸邊緣:大陸架、大陸坡、大陸裾大陸架:大陸向海延伸的淺海部分,結構上屬于陸殼結構,平均水深為130m,一般人以200m等深線,作為大陸架的界線大陸坡:連接大陸架和大洋底的海底大斜坡。大陸裾:大陸坡和洋底之間的大型扇形地堆積。大洋底大洋中脊:由于地幔物質涌出洋底,冷凝形成的新生洋底。地貌上呈最巨型的海底山脈,貫穿世界各大洋。海地山脈(海山):穿插于洋底上的山脈,由火山鏈組成,規模遠不如大洋中脊那樣龐大。海盆:位于大洋中脊或海山與大陸坡之間的大洋低部,即新生洋殼向海溝緩慢移動過程中逐漸下沉而成的大地貌。海地高原(海臺):散布在洋底上的高地,頂部比較平坦,局部露出海面成為島嶼。海溝:海溝是地球表面最深的巨型槽型洼地貝尼奧夫帶: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沖過程中,與上覆版塊摩擦,一方面造成巖石的斷裂和產生強烈的地震活動,形成一個連續的地震帶,此帶稱為貝尼奧夫帶。地質(巖層)構造地貌水平構造地貌:方山:由構造高原或臺地,經過長期侵蝕所分割出來的面積較小的山體。丹霞山是典型的方山地貌,它是由白堊系紅色沙礫巖組成的,稱為丹霞地貌。張家界也是方山地貌,它是有泥盆系的石英砂巖組成的。褶曲構造地貌、單斜構造地貌:向一個方向傾斜的巖層,稱為單斜構造。單斜山:由向著一個方向傾斜的巖層所構成的山體,稱為單斜山。穹隆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平推斷層:斷層兩盤基本無上下運動,而沿著斷層面在水平方向上發生相對位移的斷層正斷層:上盤下降,下盤上升逆斷層:上盤上升、下盤下降火山構造地貌及熔巖構造地貌錐狀火山:火山組成物質大多是酸性或中性熔巖及火山碎屑物,噴發時劇烈。因為中酸性熔巖黏性大,流速慢,冷凝快,熔巖較快在火口附近凝固,加上火山碎屑物較多,故形成坡度較大的錐形。盾狀火山:火山組成物質主要是基性熔巖,火山碎屑物較少,噴發時比較寧靜。由于基性熔巖(如玄武巖)黏性小、溫度較高、不易凝固、故流動性強、擴散遠而快,故形成火山底座大、坡度和高度也較小的盾狀火山。(玄武巖是基性巖漿巖,噴出巖石、火山巖;花崗巖是酸性巖漿巖,侵入巖)大規模的玄武巖噴發,可填平低地,形成厚度大的玄武巖高原或臺地如果熔巖流入河谷,阻塞了河道,就形成了堰塞湖。第三節、流水地貌陸地上流水有三種形式:片狀流水、溝谷流水和河流流水。前二者是暫時性的流水,有雨才有水,后者是常年性流水,無雨也有地下水補充。一、流水作用(侵蝕、搬運、堆積)侵蝕作用:流水破壞地表作用,使其脫離原位的作用。侵蝕方式主要有:化學侵蝕、機械侵蝕化學侵蝕:水對可溶性巖石的溶解機械侵蝕:流水以其動能產生的推力和上舉力,使物質脫離地面,進入水中。分為:片狀(面狀)侵蝕、線狀侵蝕兩類。線狀侵蝕有以下三種:垂直侵蝕(下蝕、下切):流水對河谷底部進行侵蝕,加深谷底。侵蝕基準面:下蝕到某一水面后,下蝕作用便會停止,河床深度不再加深,這一水面成為侵蝕基準面。暫時、最終侵蝕基準面溯源侵蝕:流水向河谷源頭進行的侵蝕,其結果是使河谷伸長。下蝕和溯源侵蝕同步進行側向侵蝕:流水對河谷兩坡的侵蝕,使河谷加寬。這種侵蝕在彎曲的河床凹岸特別明顯。在順直的河流中,水流受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側蝕河岸。搬運作用:流水將侵蝕下來的物質向下游搬移的過程,成為搬運作用。搬運方式分為:推移、躍移、懸移、溶解質搬運推移:一般顆粒粗大而較重的沙礫,在水力的推動下,沿著床底滑動或滾動前移。躍移:顆粒中等大小的沙礫,在床底和水流之間跳躍式前進。懸移:顆粒細小的泥沙,以懸浮方式移動溶解質搬運:可溶性的礦物或巖石被水溶解后,成溶解質被水帶走。堆積作用:當河水的流量減小、或流速漸慢、或含沙量增大時,搬運能力會被削弱,造成泥沙的堆積。搬運能力的減弱是逐漸進行的,堆積也是有次序進行的。上游往下游動力逐漸減小,所以堆積物的分布規律是上游顆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二、片流地貌片流作用片流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坡地上產生的薄層流水片流強度的影響因素:氣候、地形、植被、巖性氣候因素:降雨量和降雨強度是重要因素,尤其降雨強度影響最為重要。地形因素:坡度和坡長。理論上那個坡度、坡長都與侵蝕力成正比,但實際上不完全是。坡度在40-50度是侵蝕量最大,超過這個度數,流量反而減少,侵蝕力也減弱;坡長增大時,消耗在搬運泥沙上的水能增加,侵蝕的減少。巖性作用:巖石軟硬、堆積物致密程度,都會影響植被因素:它是影響片流作用的最重要因素。植被對地表具有保護作用,避免雨滴對地面的直接打擊。人為因素:破壞、不合理開發。片流地貌侵蝕坡面:雨水對山頂和破面層層剝蝕、山坡平行后退、山頂高度降低。淺凹地和深凹地:凹地地形平緩,水土條件較好,在南方多開辟為耕地或建作儲水池塘。坡積裙:片流侵蝕主要發生在山坡的中上部,到了山麓,搬運能力大減,產生堆積,形成坡積裙。因此坡積裙是披覆在坡麓上的層狀堆積地貌。在坡度較大和堆積層厚的坡積裙,容易引起滑坡。三、溝谷流水地貌溝谷特點及其生成溝谷流水是一種暫時性的線性流水,它被約束在溝谷內,有著固定的流路特點:流量變化極大,降雨時水量很大,無雨時水量消失。水流湍急,侵蝕力強,破壞力大含沙量大,造成下游堆積地貌溝谷流水地貌溝谷流水在不同的部位作用方式和強度不同,形成三種不同地貌:上游及水盆、中游溝谷、下游扇形地溝谷:細溝—切溝—沖溝—坳溝(或沖溝繼續下蝕,直到潛水面以下,得到地下水補給,演變成小河)集水盆:它是溝谷源頭擴大后的小盆地,其生成與溝頭集水量有關。該處水量多,下蝕比較深,從而引起溝頭四周的迅速侵蝕,擴大成為盆地狀。在華南丘陵臺地上,集水盆規模很大,被稱為“崩崗”(崩口),侵蝕力很強,成為災害性地貌。崩崗發育的地區,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扇形地:它是溝谷出口的扇形堆積體,堆積物來自集水盆或溝谷的侵蝕。溝谷流水流出山丘轉入平地時,流速驟減,流水在此處分散,搬運能力減弱,在出口處形成大量堆積。在我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物理風化強烈,碎屑物也多,形成的扇形地規模也很大。大型扇形地堆積物的分布規律,由扇頂至邊緣分為三個沉積相帶:扇頂相—扇形相—邊緣相。當山麓地帶多個扇形地互相連接時,便會形成山前傾斜平原,它在我國西北,分布很廣。四、河流地貌河谷地貌:由河流作用造成的槽形凹地,稱為河谷。河谷由谷坡和谷底兩要素組成。谷坡分布在兩側,谷底夾在兩坡之間的低陷部分,內有河床和河漫灘兩種地貌。河谷的形態主要有四種嶂谷:它是河流發育初始階段的谷地,多分布在河流的上游。此時河流深切谷地,谷形狹窄,兩坡幾乎垂直,谷底只有巨大的礫石堆積。峽谷:又稱“V”形谷,此時河谷中上部比較寬闊如“V”谷,谷底深窄,谷坡陡峭,縱比降很大,水流湍急,多險灘,下蝕作用強。河漫灘河谷:由V形谷發展而來,此時下蝕作用減弱,以側蝕作用為主,河底擴寬,堆積加強,產生了細顆粒的泥砂堆積物,并出現了河漫灘。成形河谷:當河漫灘形成后,如果侵蝕基準面下降或者地殼上升,河流會重新下蝕,形成新的河床,原來的河漫灘則轉換為谷坡上的階地,成了谷坡的一部分。這種具有階地的河谷,稱為成形河谷,顯示它在發育中,經歷了下蝕、堆積、再上升等復雜過程。按河谷的發育規律,上游多為嶂谷和峽谷,中游多河漫灘河谷及成形河谷,下游則以河漫灘谷地多見。河漫灘二元結構:見后面。河漫灘:位于河床主槽一側或兩側,洪水時被淹沒,中水時出露的灘地。河床地貌河床縱面形態淺灘:是河床高起的淺水河段,高程在平水位之下,主要由礫石堆積而成。根據分布位置分為心灘、邊灘。生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流速驟降,挾沙能力降低而堆積所稱。深槽:河床中的深洼地段,由地殼下降或急流侵蝕而成。巖檻:橫亙于河底的堅硬巖層或巖脈,因難于侵蝕而突出在河床上。在巖檻處常形成瀑布或急灘,也會成為上游河段的暫時侵蝕基準面甌穴:河床中的深潭,多發育在瀑布之下。河床平面形態順直河床彎曲河床:分布最廣分汊河床:發育過程:水下淺灘(終年處于水下)—心灘(枯水期露出水面)—江心洲(高于平水期水面)游蕩河床:也屬于分汊河床的一種,但汊道很不穩定河漫灘地貌河漫灘:洪水期被淹沒,平水期出露水面的灘地。大型河漫灘也稱為河岸沖擊平原。河漫灘的二元結構:下部為河床相(推移質)堆積,代表河床發育早期的堆積;上部為河漫灘相(懸移質)堆積,表示河床發育晚期的堆積。河漫灘類型有三種:河曲型河漫灘:是在彎曲河道上發育的汊道型河漫灘:即具有二元結構的江心灘堰堤型河漫灘:發育在順直河床兩岸,分為三帶:天然堤帶、平原帶、洼地沼澤帶河流階地地貌河流階地是其中一種谷坡類型階地:階地沿河兩岸呈階梯狀分布,并以高出洪水面而與河漫灘區分開。階地主要由階地面和階地斜坡組成。成因:下切加強。地殼上升。河流侵蝕基準面下降,河流活動加強,發生重新下切,原河漫灘高于洪水位,成為階地。若地殼數次上升,則形成多級階地氣候干濕變化:氣候濕,流量增加,下切加強。。。。。侵蝕基準面下降:海面下降階地類型:侵蝕階地:多分布在上游堆積階地:多分布在中下游基座階地:河流后期下切強度大,生入到基巖內部的階地。埋藏階地:被堆積物所覆蓋而不外露的階地五、三角洲與河口灣地貌三角洲發育位置:三角洲發育于河口,是河流與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帶。在這里兩種水體發生混合,發生泥沙堆積和化學絮凝。河口區范圍,上界是潮汐所影響之處,下界是河流堆積前緣陡坎處。三角洲形成條件河流動力減弱:動能減弱,泥沙堆積河流輸沙量大,泥沙來源豐富海洋動力較弱口外海濱區水淺:造成較為安靜的沉積環境三角洲類型河流型三角洲波浪型三角洲潮汐型三角洲三角洲沉積結構三角洲平原相:具有陸相沉積特征三角洲前緣相:海、河作用相當的環境下堆積的前三角洲相:以海相沉積為主河口灣:平原河口區被海水淹沒的港灣。第四節、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又稱巖溶地貌,喀斯特作用是指水對可溶性巖石(如石灰巖)的破壞和改造的作用。喀斯特作用及其產生的地貌、水文現象總稱為喀斯特。我國廣西、云南、貴州等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地區之一。喀斯特作用的化學過程CO2和H20形成碳酸,碳酸和碳酸鹽反應,發生溶解。因此,主要是二氧化碳、水、可溶性巖石三者的作用喀斯特作用的因素氣候因素降雨量:水和可溶性巖石是喀斯特地貌兩個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即增加H2O溫度:溫度與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成反比,但能加速水分子的解離量,即增加H+氣壓: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與氣壓成正比,氣壓越大,巖石的溶解度越大。即增加CO2生物因素:CO2不僅來源與無機成因,還有有機成因,如動植物呼吸、微生物作用等。即產生CO2巖石因素巖石的可溶性:巖石的構造:影響透水性。透水性好,可使水流深入地下,加速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地表地貌溶溝和石芽:溶溝:雨雪水溶蝕巖石表面而成的溝槽,深數厘米至數米,寬數厘米至數十厘米,成楔形或槽型,與地面垂直。石芽:突出在溶溝之間的巖石。高數厘米至數米溶斗(漏斗):溶斗是喀斯特地面上一種封閉性小型洼地,呈碟狀、漏斗狀或豎井狀,直徑多為數十米、深數米至十余米。溶斗按成因分為三種:溶蝕溶斗、沉陷溶斗、塌陷溶斗落水洞:是由地面通往地下的垂直溶洞,洞口張開于地面或連接溶斗底部,洞底與水下河或水平溶洞相通,具有吸納和排泄地表水的功能。溶蝕洼地:由溶斗合并擴大而成的小型溶蝕盆地,規模比溶斗大得多。直徑數百米至數千米。喀斯特湖:溶蝕洼地底部的落水洞被堵塞,洼地即將積水成為喀斯特湖溶蝕盆地:是一種大型溶蝕盆地干谷和盲谷干谷:曾經是河谷,但現在無水,成為干涸谷地盲谷:死胡同式的河谷,河流前方被石山陡崖阻擋,河谷消失,河水從崖下溶洞進入石山成為伏流,這種失去谷形的河谷稱為盲谷。喀斯特石山:峰叢石山(下部連成底座)—峰林石山(沒有底座密的集山峰群)—孤峰石山(高度降低、個數減少)峰叢:喀斯特高原向山地轉化的初期,山體分為山下兩部分,上部分為分離的山峰,下部分連接成基座,基座厚度大于山峰部分,山峰部分多被溶蝕洼地隔開。峰林:峰叢的底座被蝕去,成為沒有底座的密集山峰群。溶蝕平原:石灰巖高原或山地,經過長期溶蝕、侵蝕后,高度逐漸降低,最終成為起伏和緩的平原。地下地貌水平溶洞溶洞內的化學堆積(沉淀)地貌石鐘乳、石筍和石柱:石鐘乳是由洞頂下垂的碳酸鈣堆積;石筍是石鐘乳末端下滴在洞底,碳酸鈣由下往上的堆積;石柱是由向下延伸的石鐘乳和向上生長的石筍互相對接產生的石幔和石旗。石幔是水溶液沿洞壁漫流時產生的碳酸鈣層狀堆積。石旗是水溶液沿一條凸楞向下流動時,產生突出在洞壁上薄片狀的碳酸鈣堆積。邊石壩、鈣華板:都是洞底上的喀斯特地貌的地帶性熱帶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好:高溫多雨,植被茂盛第五節風成地貌和黃土地貌風力作用主要分布于大陸內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區、其次是海岸帶。干旱區呈現荒漠景象,溫差大一方面引起巖石的物理風化劇烈,形成大量風化碎屑物,成為那里風成堆積的物質來源,另一方面引起氣壓變化和風。海岸帶盛行海陸風,泥沙來源豐富。風蝕作用:風蝕作用包括風的吹蝕和磨蝕。吹蝕:因風的壓力使沙粒脫離原位,同時因壓力差而產生上升力大于沙粒重力時,沙粒也就被起動而脫離地面。起沙風速的大小與沙粒粒徑、含水量和地表性質有關。磨蝕:被吹起的沙粒對巖石進行沖擊和摩擦時,巖石表面會受到磨損,這種作用叫做磨蝕。磨蝕的強度與風速和挾沙量有關。搬運作用:懸移、躍移、蠕移。(躍移最多>蠕移>懸移)風成地貌風蝕地貌風蝕谷和風蝕殘丘:由基巖組成的丘陵或臺地,受暴雨沖刷后形成溝谷,以后經過長期的風蝕,擴大成為風蝕谷(溝谷—風蝕—風蝕谷)。風蝕谷的擴大,風蝕谷之間的地面日益縮小,最后成了殘丘。風蝕柱和蘑菇石:垂直裂隙發達的基巖,風蝕后,切割成破碎的孤立狀石柱。石柱的下部磨蝕強烈,造成上大下小的形狀,稱為蘑菇石。石窩和石檐:二者是附屬在殘丘、石柱或蘑菇石表面的小地貌。石窩是小的空洞,石檐則相對突出成檐狀風蝕洼地:平坦的基巖地面,經過長期的風蝕作用可形成大小不等的風蝕洼地,平面呈圓或橢圓,順風向延伸。雅丹:壟、槽相間組合的地貌而言。它只發育在干涸的湖泊或河床上風積地貌:沙丘是干旱區最主要的堆積地貌橫向沙丘:沙丘走向和風向垂直或在60度以上。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復合型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鏈。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態成新月狀,兩側前端有順風向身處的沙角,兩沙角之間有一馬蹄形洼地,縱向沙丘:沙丘走向和風向一致。多風向作用的沙丘:金字塔沙丘沙丘的移動沙丘的移動方式:前進式:單一風向作用,只進不退往復式前進:兩個不等風向作用,風力大的方向為前進方向往復式: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沒有凈位移。沙丘的移動速度:與沙丘高度成反比,與輸沙量成正比。其次,沙子潮濕時,不易搬運,沙丘移動慢。荒漠及其地貌荒漠是指氣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巖石裸露或沙粒覆蓋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觀。巖漠及其地貌(石頭從大到小)巖漠:干旱區巖石裸露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地區的地貌景觀。巖漠地貌:山麓剝蝕面:基巖經過風化和侵蝕的反復作用,有基巖組成的平緩地面礫漠及其地貌礫漠:山麓地帶由大小礫石所覆蓋的洪積扇或洪積傾斜平原的地貌景觀。在蒙語中稱為戈壁,我國習慣上把巖漠也歸納為戈壁。沙漠及其地貌:主要發育為干旱區山地丘陵外圍的平原或盆地中央。是荒漠中分布最廣的一種類型。泥漠及其地貌泥漠是干旱區由黏土組成的平原荒漠,主要分布于干旱區的低洼地帶或封閉盆地的中心。黃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緯度的干旱地區黃土特性(原生黃土)黃土是一種灰黃色或棕黃色的土狀堆積物,顆粒細小、質地均勻。顆粒中以粉砂為主,沒有中粗砂。結構疏松,透水性強。由于孔隙多,遇水后容易造成濕陷和變形黃土成分中,碳酸鈣的含量較高。遇水時溶解而使土粒分離,容易造成土壤侵蝕和造成水土流失黃土無層理,但垂直節理發育。黃土地貌:溝谷地貌:黃土結構松軟,垂直節理發達,可溶性碳酸鈣含量多的原因,黃土侵蝕十分迅速,溝谷發達。溝谷密度大,造成黃土高原區水土流失嚴重溝間地貌黃土塬:面積廣闊、地面平坦而很少受溝谷侵蝕的高原。保存較完整利用較好。黃土梁:長條形的黃土嶺黃土峁:孤立的黃土丘陵潛蝕地貌:地表水沿黃土空隙和裂縫下滲,然后又在土內進行溶解和侵蝕作用黃土碟:黃土浸濕后,體積縮小,下陷成碟狀黃土陷穴:由黃土濕陷作用而成的漏斗狀或豎井狀洞穴黃土橋:如果兩陷穴之間有地下通道相連,而且兩穴不斷擴大和互相靠攏,最后只剩下狹窄的地面與之相連。黃土柱:殘留在谷坡上到柱狀土體原生黃土:又稱老黃土,是干旱、半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第四紀陸相沉積物。特點見上。本節所說的是原生黃土。次生黃土:是指原生黃土被流水沖刷、搬運再堆積而成的黃土。它與原生黃土的主要區別是具有層理,并含有較多的砂以至細礫。黃土狀巖石和黃土狀土即次生黃土。第六節、冰川地貌與凍土地貌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冰蝕作用:挖蝕和磨蝕搬運作用:冰川有巨大的搬運能力,能上萬噸巖石搬到千里之外;可以逆坡搬運。被搬運的物質統稱為冰磧物。堆積作用:結構疏松,無層理,大小懸殊,又稱冰川泥礫。冰川地貌:冰蝕地貌、冰積地貌冰蝕地貌冰斗、刀脊和角峰:冰斗是圍椅狀盆地冰川谷:U形谷羊背石冰磧地貌冰磧丘陵:終磧壟側磧堤鼓丘冰水堆積地貌蛇形丘冰水扇和冰水平原冰川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凍土地貌融凍作用:凍土層的水份隨氣溫產生相應的相變和遷移,造成巖石的破壞等一系列變化。融凍風化:巖石中的水份反復凍融使巖石裂縫擴大,巖體受壓破壞。融凍擾動:冬季,地下尚未凍結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節性凍土和下部永凍層的挾逼下,發生塑性形變,造成各種褶皺。融凍泥流:夏季活動層融化時,活動層土層濕潤過度時,向斜坡下蠕移,形成融凍泥流。凍土地貌石海和石河(由石頭構成的海和河)泥流階地石環凍脹丘和冰丘(地下水凍結,地表膨脹變形)融動作用對生產建設帶來的破壞性地面,成為“凍害”。凍脹丘、冰丘使地面隆起,鐵路等建筑變形;熱隔地貌(永凍層溶解,土體下沉)使房屋下陷,路基沉降等第七節、海岸地貌海岸地貌發育的因素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沿岸流作用、風力作用、河流作用、生物作用、海平面變動和地殼運動的影響、巖石及地質結構的影響海岸侵蝕及其地貌海蝕作用: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對海岸的破化作用。包括沖蝕和磨蝕海蝕地貌海蝕洞:在陸地和海岸接觸的地方,常年受海岸的沖蝕和磨蝕,形成向陸凹進的洞穴和凹槽。海蝕拱橋:海蝕洞相互貫通后,洞頂仍保留下來了,成為海蝕拱橋,若洞頂被蝕穿,稱為海蝕窗。海蝕崖:位于海蝕洞上方由基巖組成的陡崖,它是海岸巖石,在波浪和重力作用下,不斷遭遇侵蝕和后退而成海蝕平臺或海蝕柱:海蝕平臺是海蝕洞和海蝕崖后退過程中出現的平坦的石質臺地。它與海蝕崖、洞的生成息息相關,具有指示海平面高度的地貌意義。突出在海蝕平臺上未被蝕去的巖石,成為海蝕柱。海岸泥沙運動及堆積地貌泥沙橫向運動與地貌海灘:海灘的形成:波浪進入淺水區后,發生變形,水質點向前運動的速度大于向后運動,泥沙向岸前移,直到拍岸浪出現;拍岸浪后,波浪消失,但在慣性作用下,進流推送泥沙,推擠成海灘,退流動力較小,只能將細粒泥沙帶回海中。因此海灘上堆積物在進流和退流的反復篩選下,有規律分布,即粗沙粒在中上部、細粒沙子在海灘下部。海灘類型:礫質海灘、沙質海灘、淤泥質海岸水下沙壩和離岸壩:水下岸坡上,有時出現壟崗狀的水下沙壩一條或數條,分布與海岸平行長度數公里至數十公里不等。水下沙壩露出水面的稱謂離岸壩。泥沙縱向運動堆積地貌毗連海灘沙嘴攔灣壩連島壩海岸類型及其特點(地貌基礎、組成物質、海岸線、堆積侵蝕)山地海岸:特點:構成海岸地貌基礎為山地或丘陵,組成物質為基巖,在地質構造影響下海岸線曲折,海蝕地貌發育。平原海岸特點:地貌基礎為平原;組成物質為松散的細顆粒泥沙;海岸線比較平直;海積作用較強三角洲海岸、三角灣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臺地海岸:比山地平緩,海拔高度低,常由斷塊構造地貌瀕臨海邊所形成生物海岸特點:海岸生物生長繁盛,成為海岸發育的主導因素紅樹林海岸:由紅樹林和林下沼澤泥灘組成的海灘,稱為紅樹林海灘。由海向陸分為三代:白灘帶;潮間紅樹林沼澤帶(紅樹林生長最繁盛);潮上紅樹林干地帶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是以珊瑚骨骼為主體,混合其他生物碎屑所組成的生物礁。珊瑚礁分布:珊瑚最適宜生長水溫為25-30,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海洋內或暖流進過的海區。珊瑚礁地貌類型:岸礁、堡礁、環礁生物海岸的生態環境、效益和保護珊瑚礁海岸:研究地殼升降;削弱波能保護海岸;生物繁衍;石油資源;藝術欣賞;國防以及軍事意義紅樹林海岸:防風防浪、促淤;生態環境好,生物聚集地;經濟價值風化殼:地殼表層巖石經過風化,產生的碎屑殘余物質和新生成的化學殘余物質殘留在原來巖石的表層所構成的地表巖石的表層部分,稱為風化殼或風化帶第九節、災害地貌與防治崩塌與塌陷概念:崩塌是斜坡上的巖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墜落的現象。塌陷是地表巖層、土層,在人為或自然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形成塌陷坑的現象。崩塌與塌陷的形成和地貌:發生地:塌陷發生在陡峭的山坡或者坡度在30-60度以上的河、湖、海岸上。而且這里的巖石裂隙發達,結構破碎,特別是巖層層面及破裂面與山坡傾向一致,則容易發生塌陷。發生時間:塌陷主要發生在暴雨、冰雪融化季節;地震和人工爆破后。因為巖體大量吸收水份,負荷增加,同時減少了巖石內部的摩擦力,因而引起崩塌。地震或人工爆破,都會破壞巖體結構,引起崩塌。地貌:崩塌后,在山麓或陡崖下,常常形成倒石堆,呈半錐形。塌陷的形成與地貌地區和地貌:塌陷主要發生在石灰巖分布地區,塌陷地面出現圓形或橢圓形洼地。塌陷的原因:由于地下溶洞崩塌、或地下水位急速下降導致承壓力降低,造成地面下沉。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除氣候原因外,大多數是認為過度抽取地下水所致。崩塌的防治對于可能發生崩塌的地方,對不穩定的巖體,可采取清挖、錨固、網包和攔擋等加固工程塌陷的防治合理開采地下水,嚴格控制抽水量,對已出現塌陷洼地,應采用填、堵等工程。滑坡:概念:是斜坡上的巖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活動面作整體緩慢下滑的現象。滑坡形成的條件與地貌:地面具有一定坡度,坡度不需要太大;巖體內存在滑動面,當滑動面與斜坡傾向一致時,易發生滑坡。地下水含量大:使巖體重量增加,加大滑力,因此滑坡最多出現在雨后和冰雪融化季節。滑坡后,地形是主要出現滑坡體和滑坡壁。滑坡體是指下滑的巖體;滑坡壁是指滑坡體下滑后,在后緣露出的滑動面,坡度一般很大,它的高度代表了下滑的滑距。滑坡的防治:排水工程。在滑坡體外圍開外截水溝,減少流水進入滑坡區;在滑坡區內修建與滑坡方向平行的排水溝,減少滑坡體的含水量。減重和反壓工程:在滑坡體上方挖方,減輕重量;在下部填方,增加滑坡體的抗滑力。抗滑攔擋工程。泥石流概念: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突發性災害,它是由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與水混合組成的固液兩相流。泥石流類型黏性泥石流:固體物質含量很高,泥石流運動時水和固體稠成一個整體,大石頭在泥漿中成懸浮狀態,液、固無垂直交換,屬層流性質,故又稱層流性泥石流。破化性極大。稀性泥石流:固體物質含量較少,水和固體,兩相有垂直交換現象,具有紊流性質,故又稱紊流型泥石流。也有較大破壞性。泥石流的形成條件與地貌豐富的物源。固體物質的多寡決定泥石流的產生和規模。一般在巖石軟弱、物理風化強烈的山區、堆積物多的地區、人類不合理的毀山開荒地區,是重要來源。充足的水份:水是泥石流發生的必要條件之一,它不僅增加固體物質的重量和下滑力,而且也是泥石流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暴雨和冰雪融化季節,泥石流最頻繁。集水盆和陡峭的溝谷地形:泥石流大多發生在有固體物質的集水盆,及排泄固體物質的溝谷地形。地貌:原來上中游的河谷迅速深切、拓寬和伸長,稱為峽谷狀。峽谷出口,沙石大量堆積,形成巨厚的礫石扇形地,其上分布著長條形的礫石壟崗,與泥石流流向平行排列。堆積物無分選、無層理、大小混雜。泥石流的防治:以生物措施為主,工程措施為輔。做好防護林工作,鎖水固土,減少固體物質的積累。修筑蓄水工程。修建水庫以阻攔和儲蓄洪水,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產生的動力。(水)建立攔沙壩工程。阻攔沙石向下運動,避免泥石流出現。(沙)建立排導溝工程。為了保護某些建筑,選擇適宜地點開挖導流溝,將泥石流引到保護區外。(途徑)修建停淤場。利用地形、加上導流溝等,引導泥石流排向所涉及的地區堆積。(結果)土地沙漠化概念: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的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原來的非沙漠地區向沙漠地區變化的過程。這種環境變化包括非沙漠區產生風蝕、流沙、沙丘、沙丘入侵沙漠邊緣,以及原來已固定和半固定沙丘重新活化等現象。沙漠化的原因氣候干旱。氣候因素是決定性因素,干旱區植被少、風力強、易使沙漠擴大有豐富的沙質物來源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的影響:濫墾、濫伐、濫挖、濫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沙漠化的防治:主要是固沙植物固沙:在沙丘出現的地區營造固沙林;在沙漠邊緣、居民點等營造防護林帶。工程固沙:利用各種材料覆蓋在流沙表面形成沙障化學固沙:對流沙表面噴灑化學凝結物質。凍害凍害形成的原因:溫度驟降,達0度一下,導致作物結冰,影響其正常生長;地下水結冰,體積增大,導致地面道路變形。凍害的危害:度降到0度一下,導致作物結冰,對作物造成損害;地下水凍結后提及增大,地面隆起變形,導致公路、鐵路等建筑變形。凍害的防御:防寒、保溫第七章、植物第一節、植物與環境氣候對植物的影響(光、溫度、水份、大氣)光對植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光譜成分、光照強度、光照時間光譜成分:對植物生活起最重要作用的是可見光。農業生產上,通過光質而控制光合作用的產物,可以改善農作物的品質光照強度: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長發育光照時間:植物對光照周期具有不同的反應。將植物分為長日照植物:光照時間越長、開花越早短日照植物:暗期越長,花開越早中間性植物:對光照長度沒有嚴格要求陽生植物、陰生植物、耐陰植物陽生植物:明亮的陽光下發育很好,而在遮蔽條件下卻引起死亡陰生植物:生長于非常陰暗的環境下,暴露在明亮陽光下會引起死亡。自然界中絕對的陰生植物不多。耐陰植物:在明亮的陽光下發育很好,也能夠忍受一定程度的隱蔽溫度對植物的影響:植物的生長繁殖都要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進行,低于最低溫或高于最高溫都會引起植物死亡。植物受凍害是由于細胞間隙的水份冰凍,形成結晶,抽吸細胞里的水,使原生質脫水,同時細胞間隙里的冰晶積累了,壓迫細胞引起細胞的破裂,從而損害更敏感的原生質表層,使它萎縮以致細胞死亡。干燥的種子更能抗低溫。低溫:溫度降得越低,降得越快,持續時間越長,對植物的傷害越大。春季回暖時,突然降溫對植物的傷害比冬季嚴重。植物受低溫影響后,溫度急劇回升筆緩慢回升受害更嚴重。高溫:高溫破壞了光合和呼吸作用的平衡;高溫促使蒸騰的加強,破壞植物的水份平衡水份對植物的影響:大氣水、土壤水、地下水大氣水:陸生植物生活所需的水,主要依靠不同形態的大氣降水。厲害并存。土壤水:土壤中水份過多過少都不利于植物生長。過多會使植物缺氧。地下水:干旱地區,植物靠地下水供養,但地下水過高會引起缺氧。按照水分因素區分的生態類群:旱生植物、濕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大氣對植物的影響空氣的化學成分:氧氣、二氧化碳空氣運動:“風媒植物”借助風力授粉;風促使氧氣、二氧化碳、水份分布均勻和加速循環。但干風會使植物葉片失水死亡,形成樹冠不對稱的“旗形樹冠”;風中挾帶沙粒損傷植被。土壤對植物的影響(機械組成、物理性質、酸堿性)土壤的機械組成與植物:土壤的機械組成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