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概述課件_第1頁
質性研究概述課件_第2頁
質性研究概述課件_第3頁
質性研究概述課件_第4頁
質性研究概述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質性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第一章質性研究概述2第一章質性研究概述2學習重點質性研究的涵義質性研究特性與研究理念質性研究的發展歷史及類型質性研究的倫理問題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的區別3學習重點質性研究的涵義3一、質性研究的涵義紐曼(W.L.Neuman)曾指出“質性研究是一種避免數字、重視社會事實的詮釋”。鄧津(N.K.Denzin)和林肯(Y.S.Lincoln)把質性研究看成是一種在自然情境下,對個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會組織的日常運作進行觀察、交流、體驗與解釋的過程。4一、質性研究的涵義紐曼(W.L.Neuman)曾指出“邁克斯威爾(J.A.Maxwell)將質性研究定義為一個對多重現實的探究和建構的過程,研究者在此過程中將自己投身到實際發生的事件中來探究局內人的生活經歷和意義。5邁克斯威爾(J.A.Maxwell)將質性研究定義為一個6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從整體的高度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探究和詮釋的過程。它要求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對象的經驗世界中,深入體會他們的感受與看法。并從被研究者的立場來詮釋這些經驗和現象的意義。6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從整體的高度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探究和「影響我們所說和所做的事,大部分都發生在意識層面之下,那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新技術的原因:獲得隱而不顯的知識——人們知道卻無從表達的事。」

ZMET方法的創作者

哈佛大學教授GeraldZaltman7「影響我們所說和所做的事,大部分都發生在意識層面之下,那就是

與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質的研究具有非常明顯的“平民性”,由于強調從當事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重視研究者個人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這種研究方法給參與研究的“人”

以極大的尊重。這種從事研究的態度使得研究與“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使社會科學研究中本來應該具有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肯定和倡導。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認為的,社會學家們可以堅定地確立他們的福樓拜式的座右銘:“好好地寫寫那些平庸無奇的世事人情吧!”8與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質的研究具有非常明

“這一研究使我第一次感覺到學術和生活是如此地貼近,而每個人的經歷又都是如此地精彩。它使我深深地被這一研究方法和它所體現的人文和平民精神所吸引,并讓我對自身和許多自我固有的觀念進行了反思。我第一次感到,做人與做學問竟可以如此的統一。”9“這一研究使我第一次感覺到學術和生活是如此地二、質性研究的歷史根據史密斯的觀點,質的研究是從民族志研究方法中孕育而生的。所謂民族志是指對人以及人們的文化進行詳細的、動態的、情境化描述的一種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

10二、質性研究的歷史根據史密斯的觀點,質的研究是從民族志研究方“研究者通常采取一種客觀的態度,與被研究者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被研究者都是被西方社會認為是不發達的原始人”

質性研究在西方的發展歷史19世紀下半葉以前,……11“研究者通常采取一種客觀的態度,與被研究者保持一定的12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博厄斯(F.Boas)馬林諾斯基(B.Malinowski)1212博厄斯(F.Boas)馬林諾斯基(B.Malinowsk“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吸引我作民族志的研究……總的來說,我不喜歡這個村子。這里一切都很混亂……人們在笑的時候、盯著東西看的時候以及撒謊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粗暴和頑固使我感到有點灰心喪氣……到村子里去,希望照幾張巴拉(bara)舞蹈的照片;我給他們半截煙草,他們讓我看幾個舞蹈,然后我給他們照相—但是效果很不好……他們不愿意做出跳舞的姿態等著我給他們照相;有時候我對他們非常生氣,特別是當我給了他們煙草,他們卻走掉了的時候。”

——馬林諾夫斯基日記13“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吸引我作民族志的研究…

除了人類學以外,質的研究中實地調查的傳統還可以追溯到社會學領域。社會學中的實地調查開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社會改革運動,……;到20世紀上半葉,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帕克在其研究中明確地使用博厄斯等人的人類學方法作為研究城市的社會學方法。此時的社會學除了使用民意測驗的方法以外,還與被研究者進行面對面地訪談和觀察,收集被研究者個人的實物、信件、日記以及傳媒界可以找到的傳記、新聞故事、官方記錄等等。14除了人類學以外,質的研究中實地調查的傳統人類學家的反思:

第一,被研究者與自己的關系是否能保持完全無關?第二,自己研究的利益驅動是什么?其實國家殖民利益是最重大的驅動力,因此能夠完全保持“價值中立”?第三,文化并沒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各種文化存在的模式,都是社會發展的環節,被研究者所處的文化是值得我們尊重,而被研究者本身的價值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15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人類學家的反思:15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隨著這種自我反省的深入,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者認為:研究者不再是一個客觀、中立、保持一定距離的觀察者,而是一個具有人性的科學家,其自我及其與被研究者的關系成了衡量研究結果一個重要性的科學家,其自我及其與被研究者的關系成了衡量研究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代表人物美國社會學家懷特將參與式觀察證實引入了社會學研究的范疇——《街角社會》

16隨著這種自我反省的深入,人類學和社會學研

研究不僅僅是一種意義的表現,而且是一種意義的給予;而在這個意義的給予中,研究者本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也是一個行動者,研究者本人的工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結果的性質。因此,研究不再只是對一個固定不變的“客觀事實”的了解,而是一個彼此互動、相互構成、共同理解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以后……17研究不僅僅是一種意義的表現,而且是一種后現代的今天……

研究永遠不可能“客觀”,自己也永遠不可能成為他人。“研究”其實就是一種寫作方式、是一種“寫文化”的行為。研究者就是作者、寫者,他們不僅僅是在再現世界,而且是在創造世界。

18后現代的今天……18三、質性研究的流派參與式社會調查19世紀中葉起源于歐洲,采用與研究對象一起生活的方式,強調詳細、如實地記錄描述研究對象的狀況。早期的實地(fieldwork)研究:Malinowski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大洋洲島國的文化人類學研究,首次提出用當地人的觀點(native’spointofview)來看待當地的文化。三、質性研究的流派參與式社會調查芝加哥學派(ChicagoSchool):20世紀20-3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一批社會學家,以個案研究為主要手段,強調符號和個性的社會意義,強調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把握。以Wller為代表教育社會學:強調經驗和參與,采用實錄的方法收集資料,特別重視對觀察情景的準確界定(definitionofthesituation)注意社會的系統性,注重部分與全體的聯系。芝加哥學派(ChicagoSchool):女性主義以女性問題為研究的主要內容,將情感和感受作為研究的一個方面;重視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對等。批判主義認為所有研究都帶有政治和道德的目的,聲稱他們的研究是為了弱勢群體,為了改變社會的不公平。研究重點是學校如何在學生中再造社會價值和組織。女性主義20世紀20—30年代:是中國社會調查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兩個著名的社會調查機構:北京“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社會調查部”;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社會學組”。

22四、質性研究在中國的發展20世紀20—30年代:22四、質性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成果:1928年,楊成志深入川滇交界的大小涼山地區,撰寫《云南民族調查報告》、《中國西南民族中的羅羅》等;1929年,凌純聲、商承祖對東北松花江下游赫哲族開展調查,編寫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0年,在吳文藻、許仕廉等人的主持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在北京清河鎮建立實驗區,他們的調查成果由黃迪綜合整理為《清河村鎮社區》;李景漢主持了長達7年的定縣社會調查,他所撰寫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被認為是當時“最成熟的社會調查”

;1936年,費孝通對家鄉江蘇吳江縣開弦弓村進行了1個多月的調查,調查報告后來題名為《江村經濟》。23成果:1928年,楊成志深入川滇交界的大小24

改革開放之后,……

如項飆的《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2000),李書磊的《村落中的"國家"一一一文化變遷中的鄉村學校》(1999),陶慶的《福街的現代"商人部落"走出轉型期社會重建的合法化危機》(2007)等。一些有海外學習工作背景的中國學者也紛紛使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如王銘銘的《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臺三村五論》(1997)、吳飛的《麥芒上的圣言——一個鄉村天主教群體中的信仰和生活》(2001)。有的海外中國學者用英文寫作,然后翻譯成中文在國內發表,如閻云翔的《禮物的流動:一千中國村莊里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2000)和《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和親密關系——1949—1999》(2006)。24改革開放之后,……如項飆的《跨越五、質性研究的特征

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

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

重視研究關系25五、質性研究的特征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對意義的“解釋性

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質的研究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對個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會組織的日常運作進行研究。自然探究的傳統還要求研究者注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相關性,對所發生的事情進行整體的、關聯式的考察。質的研究認為,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運作是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分不開的。如果要了解和理解個人和社會組織,必須把他們放置到豐富、復雜、流動的自然情境中進行考察。研究者必須與研究對象有直接的接觸,在當時當地面對面地與其交往。

26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質的研究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對個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或“領會”,研究者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對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義建構作出解釋。27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

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質的研究認為,研究是一個對多重現實(或同一現實的不同呈現)的探究和建構過程。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雙方都可能會變,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會變,建構研究結果和理論的方式也會變。28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質的研究認為,研究是一個對多重現

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采納歸納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和理論假設,然后通過相關檢驗得到充實和系統化。因此,“質性研究”的結果只適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29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采納歸

重視研究關系由于注重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視。質的研究不可能設想研究者可以脫離被研究者進行研究。在研究報告中,研究者需要對自己的角色、個人身份、思想傾向、自己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所有這些因素對研究過程和結果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反省。30重視研究關系由于注重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對研究者與被質性研究的適用范圍特殊性問題過程性問題意義類問題、情境類問題描述性問題、解釋性問題31質性研究的適用范圍31六、質性研究的倫理問題32

質性研究倫理是指研究者在整個質性研究過程中道德上的考慮、選擇和責任。1.質性研究倫理的必要性在納粹德國時期,醫生曾強制性地利用集中營的人進行研究和實驗;杜寶娃(CoraDuBois)提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尼的阿羅島上一個叫Atimilang的村莊中,日本人殺死了她的五位報道者和朋友。這些報道人因為提到了杜寶娃所說過的美國而被緊張的日本人誤認反叛而慘遭不幸;對研究成果的造假事件,……

六、質性研究的倫理問題32質性研究倫理是指研2.質性研究的倫理準則

為了規范研究者與他們所研究的人和場域的關系,人們制定了倫理準則。這些倫理準則規定,研究的開展需要以參加者的“知情同意”為前提條件。這些倫理準則還規定,研究不許傷害參加者,比如研究者不許沒有根據地侵入被研究者的私人領域,也不許在研究目的上欺騙被研究者。332.質性研究的倫理準則為了規范研究者

MURPHY/DINGWALL倫理理論的四個主題:無傷害性——研究者應該避免對被研究者造成傷害;有益性——以人為對象的研究應該有積極的、能鑒別出來的溢處,而不只是為了研究的研究;自主與自決——被研究者的價值觀和決定應得到尊重;公正性——所有的人都應得到同等的對待。34MURPHY/DINGWALL倫理理論的四個主題:無傷害性3.如何讓自己在研究中的行動符合倫理?知情同意

◆同意參加研究的決定應該由有能力做出這一決定的人做出。

◆做出同意決定的人應該在此前得到了合適的信息咨詢。

◆同意的決定是自愿做出的。

353.如何讓自己在研究中的行動符合倫理?知情同意35避免在收集數據時傷害被研究者在分析資料時做到對被研究者公正研究報告中的保密性和匿名性

例:法國人類學家孔多米納斯與越南山地的恩龍卡族的災難36避免在收集數據時傷害被研究者36七、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1.什么是量性研究??量性研究是一種對事物進行量化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研究者有關理論假設的研究方法。量性研究具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系統抽樣、整群抽樣等)、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字統計方法等。37七、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1.什么是量性研究??372.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的區別

質性研究

量性研究目的解釋證實

內容(焦點)全貌的:探索整體或完全的面貌部分的:探討精選的、事先界定的變項

手段圖片、文字數據

工具研究者量表抽樣測量目的性(特殊性)隨機性(同質性)收集資料訪談/開放觀察/實物分析問卷/封閉觀察分析資料歸納為主演繹為主研究情境自然的:研究在自然情境中進行控制的:研究在善加控制的條件下進行研究結果可信的:研究設計與技術以獲取真實而豐富而深層了解的數據為目的可靠的:研究設計與技術以獲得可靠而能檢驗的數據為目的382.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的區別質性研究量性研3939《BBC世界最偏遠部落》與世隔絕的部落-布須曼人穆爾西人婦女用土盤裝飾自己《BBC世界最偏遠部落》與世隔絕的部落-布須曼人穆爾西人婦米凱亞人回避其他部落

遠離現代文明科瑪部族“樹葉女人”米凱亞人回避其他部落

遠離現代文明科瑪部族“樹葉女人”袖珍民族俾格米人走進肯尼亞馬賽族人的世界袖珍民族俾格米人走進肯尼亞馬賽族人的世界3.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各有其優勢和弱點

◆量的方法比較適合在宏觀層面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預測;而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微觀層面對個別事物進行細致、動態的描述和分析。◆量的研究證實的是有關社會現象的平均情況,因而對抽樣總體具有代表性;而質的研究擅長于對特殊現象進行探討,以求發現問題或提出新的看問題的視角。

◆量的研究將事物在某一時刻凝固起來,然后進行數量上的計算;而質的研究使用語言和圖像作為表述的手段,在時間的流動中追蹤事件的變化過程。433.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各有其優勢和弱點43◆量的研究從研究者自己事先設定的假設出發,收集數據對其進行驗證;而質的研究強調從當事人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看法,注意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意義建構。◆量的研究極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對研究的影響,盡量做到價值中立;而質的研究十分重視研究者對研究過程和結果的影響,要求研究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不斷的反思。44◆量的研究從研究者自己事先設定的假設出發,收集數據對其進行驗4.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的結合質性數據與量性數據的結合質性研究方法與量性研究方法的結合質性研究結果與量性研究結果的結合454.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的結合質性數據與量性數據的結合45質性研究的具體方法

46個案研究參與觀察深度訪談法歷史研究內容分析行動研究扎根理論研究法特爾菲法/專家預測法質性研究的具體方法

46個案研究

質性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第一章質性研究概述48第一章質性研究概述2學習重點質性研究的涵義質性研究特性與研究理念質性研究的發展歷史及類型質性研究的倫理問題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的區別49學習重點質性研究的涵義3一、質性研究的涵義紐曼(W.L.Neuman)曾指出“質性研究是一種避免數字、重視社會事實的詮釋”。鄧津(N.K.Denzin)和林肯(Y.S.Lincoln)把質性研究看成是一種在自然情境下,對個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會組織的日常運作進行觀察、交流、體驗與解釋的過程。50一、質性研究的涵義紐曼(W.L.Neuman)曾指出“邁克斯威爾(J.A.Maxwell)將質性研究定義為一個對多重現實的探究和建構的過程,研究者在此過程中將自己投身到實際發生的事件中來探究局內人的生活經歷和意義。51邁克斯威爾(J.A.Maxwell)將質性研究定義為一個52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從整體的高度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探究和詮釋的過程。它要求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對象的經驗世界中,深入體會他們的感受與看法。并從被研究者的立場來詮釋這些經驗和現象的意義。6質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從整體的高度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度探究和「影響我們所說和所做的事,大部分都發生在意識層面之下,那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新技術的原因:獲得隱而不顯的知識——人們知道卻無從表達的事。」

ZMET方法的創作者

哈佛大學教授GeraldZaltman53「影響我們所說和所做的事,大部分都發生在意識層面之下,那就是

與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質的研究具有非常明顯的“平民性”,由于強調從當事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重視研究者個人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這種研究方法給參與研究的“人”

以極大的尊重。這種從事研究的態度使得研究與“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使社會科學研究中本來應該具有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肯定和倡導。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認為的,社會學家們可以堅定地確立他們的福樓拜式的座右銘:“好好地寫寫那些平庸無奇的世事人情吧!”54與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質的研究具有非常明

“這一研究使我第一次感覺到學術和生活是如此地貼近,而每個人的經歷又都是如此地精彩。它使我深深地被這一研究方法和它所體現的人文和平民精神所吸引,并讓我對自身和許多自我固有的觀念進行了反思。我第一次感到,做人與做學問竟可以如此的統一。”55“這一研究使我第一次感覺到學術和生活是如此地二、質性研究的歷史根據史密斯的觀點,質的研究是從民族志研究方法中孕育而生的。所謂民族志是指對人以及人們的文化進行詳細的、動態的、情境化描述的一種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

56二、質性研究的歷史根據史密斯的觀點,質的研究是從民族志研究方“研究者通常采取一種客觀的態度,與被研究者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被研究者都是被西方社會認為是不發達的原始人”

質性研究在西方的發展歷史19世紀下半葉以前,……57“研究者通常采取一種客觀的態度,與被研究者保持一定的58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博厄斯(F.Boas)馬林諾斯基(B.Malinowski)5812博厄斯(F.Boas)馬林諾斯基(B.Malinowsk“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吸引我作民族志的研究……總的來說,我不喜歡這個村子。這里一切都很混亂……人們在笑的時候、盯著東西看的時候以及撒謊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粗暴和頑固使我感到有點灰心喪氣……到村子里去,希望照幾張巴拉(bara)舞蹈的照片;我給他們半截煙草,他們讓我看幾個舞蹈,然后我給他們照相—但是效果很不好……他們不愿意做出跳舞的姿態等著我給他們照相;有時候我對他們非常生氣,特別是當我給了他們煙草,他們卻走掉了的時候。”

——馬林諾夫斯基日記59“沒有什么事情可以吸引我作民族志的研究…

除了人類學以外,質的研究中實地調查的傳統還可以追溯到社會學領域。社會學中的實地調查開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社會改革運動,……;到20世紀上半葉,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帕克在其研究中明確地使用博厄斯等人的人類學方法作為研究城市的社會學方法。此時的社會學除了使用民意測驗的方法以外,還與被研究者進行面對面地訪談和觀察,收集被研究者個人的實物、信件、日記以及傳媒界可以找到的傳記、新聞故事、官方記錄等等。60除了人類學以外,質的研究中實地調查的傳統人類學家的反思:

第一,被研究者與自己的關系是否能保持完全無關?第二,自己研究的利益驅動是什么?其實國家殖民利益是最重大的驅動力,因此能夠完全保持“價值中立”?第三,文化并沒有先進與落后之分,各種文化存在的模式,都是社會發展的環節,被研究者所處的文化是值得我們尊重,而被研究者本身的價值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61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人類學家的反思:15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隨著這種自我反省的深入,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者認為:研究者不再是一個客觀、中立、保持一定距離的觀察者,而是一個具有人性的科學家,其自我及其與被研究者的關系成了衡量研究結果一個重要性的科學家,其自我及其與被研究者的關系成了衡量研究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代表人物美國社會學家懷特將參與式觀察證實引入了社會學研究的范疇——《街角社會》

62隨著這種自我反省的深入,人類學和社會學研

研究不僅僅是一種意義的表現,而且是一種意義的給予;而在這個意義的給予中,研究者本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也是一個行動者,研究者本人的工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研究結果的性質。因此,研究不再只是對一個固定不變的“客觀事實”的了解,而是一個彼此互動、相互構成、共同理解的過程。

20世紀60年代以后……63研究不僅僅是一種意義的表現,而且是一種后現代的今天……

研究永遠不可能“客觀”,自己也永遠不可能成為他人。“研究”其實就是一種寫作方式、是一種“寫文化”的行為。研究者就是作者、寫者,他們不僅僅是在再現世界,而且是在創造世界。

64后現代的今天……18三、質性研究的流派參與式社會調查19世紀中葉起源于歐洲,采用與研究對象一起生活的方式,強調詳細、如實地記錄描述研究對象的狀況。早期的實地(fieldwork)研究:Malinowski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大洋洲島國的文化人類學研究,首次提出用當地人的觀點(native’spointofview)來看待當地的文化。三、質性研究的流派參與式社會調查芝加哥學派(ChicagoSchool):20世紀20-30年代芝加哥大學的一批社會學家,以個案研究為主要手段,強調符號和個性的社會意義,強調對研究對象的整體把握。以Wller為代表教育社會學:強調經驗和參與,采用實錄的方法收集資料,特別重視對觀察情景的準確界定(definitionofthesituation)注意社會的系統性,注重部分與全體的聯系。芝加哥學派(ChicagoSchool):女性主義以女性問題為研究的主要內容,將情感和感受作為研究的一個方面;重視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對等。批判主義認為所有研究都帶有政治和道德的目的,聲稱他們的研究是為了弱勢群體,為了改變社會的不公平。研究重點是學校如何在學生中再造社會價值和組織。女性主義20世紀20—30年代:是中國社會調查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兩個著名的社會調查機構:北京“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社會調查部”;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社會學組”。

68四、質性研究在中國的發展20世紀20—30年代:22四、質性研究在中國的發展

成果:1928年,楊成志深入川滇交界的大小涼山地區,撰寫《云南民族調查報告》、《中國西南民族中的羅羅》等;1929年,凌純聲、商承祖對東北松花江下游赫哲族開展調查,編寫了《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0年,在吳文藻、許仕廉等人的主持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在北京清河鎮建立實驗區,他們的調查成果由黃迪綜合整理為《清河村鎮社區》;李景漢主持了長達7年的定縣社會調查,他所撰寫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被認為是當時“最成熟的社會調查”

;1936年,費孝通對家鄉江蘇吳江縣開弦弓村進行了1個多月的調查,調查報告后來題名為《江村經濟》。69成果:1928年,楊成志深入川滇交界的大小70

改革開放之后,……

如項飆的《跨越邊界的社區: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2000),李書磊的《村落中的"國家"一一一文化變遷中的鄉村學校》(1999),陶慶的《福街的現代"商人部落"走出轉型期社會重建的合法化危機》(2007)等。一些有海外學習工作背景的中國學者也紛紛使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如王銘銘的《村落視野中的文化與權力:閩臺三村五論》(1997)、吳飛的《麥芒上的圣言——一個鄉村天主教群體中的信仰和生活》(2001)。有的海外中國學者用英文寫作,然后翻譯成中文在國內發表,如閻云翔的《禮物的流動:一千中國村莊里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2000)和《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和親密關系——1949—1999》(2006)。24改革開放之后,……如項飆的《跨越五、質性研究的特征

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

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

重視研究關系71五、質性研究的特征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對意義的“解釋性

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質的研究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對個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會組織的日常運作進行研究。自然探究的傳統還要求研究者注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相關性,對所發生的事情進行整體的、關聯式的考察。質的研究認為,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運作是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分不開的。如果要了解和理解個人和社會組織,必須把他們放置到豐富、復雜、流動的自然情境中進行考察。研究者必須與研究對象有直接的接觸,在當時當地面對面地與其交往。

72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質的研究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對個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或“領會”,研究者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對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義建構作出解釋。73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

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質的研究認為,研究是一個對多重現實(或同一現實的不同呈現)的探究和建構過程。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雙方都可能會變,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會變,建構研究結果和理論的方式也會變。74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質的研究認為,研究是一個對多重現

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采納歸納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和理論假設,然后通過相關檢驗得到充實和系統化。因此,“質性研究”的結果只適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75使用歸納法,自下而上分析資料質性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采納歸

重視研究關系由于注重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視。質的研究不可能設想研究者可以脫離被研究者進行研究。在研究報告中,研究者需要對自己的角色、個人身份、思想傾向、自己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所有這些因素對研究過程和結果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反省。76重視研究關系由于注重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對研究者與被質性研究的適用范圍特殊性問題過程性問題意義類問題、情境類問題描述性問題、解釋性問題77質性研究的適用范圍31六、質性研究的倫理問題78

質性研究倫理是指研究者在整個質性研究過程中道德上的考慮、選擇和責任。1.質性研究倫理的必要性在納粹德國時期,醫生曾強制性地利用集中營的人進行研究和實驗;杜寶娃(CoraDuBois)提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尼的阿羅島上一個叫Atimilang的村莊中,日本人殺死了她的五位報道者和朋友。這些報道人因為提到了杜寶娃所說過的美國而被緊張的日本人誤認反叛而慘遭不幸;對研究成果的造假事件,……

六、質性研究的倫理問題32質性研究倫理是指研2.質性研究的倫理準則

為了規范研究者與他們所研究的人和場域的關系,人們制定了倫理準則。這些倫理準則規定,研究的開展需要以參加者的“知情同意”為前提條件。這些倫理準則還規定,研究不許傷害參加者,比如研究者不許沒有根據地侵入被研究者的私人領域,也不許在研究目的上欺騙被研究者。792.質性研究的倫理準則為了規范研究者

MURPHY/DINGWALL倫理理論的四個主題:無傷害性——研究者應該避免對被研究者造成傷害;有益性——以人為對象的研究應該有積極的、能鑒別出來的溢處,而不只是為了研究的研究;自主與自決——被研究者的價值觀和決定應得到尊重;公正性——所有的人都應得到同等的對待。80MURPHY/DINGWALL倫理理論的四個主題:無傷害性3.如何讓自己在研究中的行動符合倫理?知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