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文明匯總課件_第1頁
拜占庭文明匯總課件_第2頁
拜占庭文明匯總課件_第3頁
拜占庭文明匯總課件_第4頁
拜占庭文明匯總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拜占庭文明第七章拜占庭文明1公元476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原來環地中海地區的統一局面遭到破壞,通常人們將此看作是羅馬帝國的終結。然而,從嚴格意義上說,羅馬帝國的東部地區仍然保持帝國的名稱,保留了不少羅馬的文化遺產,羅馬帝國似乎還在延續著。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被后人稱為東羅馬帝國的政體,在文化上卻表現出與前羅馬帝國相當不同的特性。這一地區通行希臘語,創立了不同的基督教分支,君主制度也較接近東方色彩。

公元476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原來環地中海地區的統一局2所以,人們在文化上將它視為一種新的類型,因為東羅馬帝國建都拜占庭,人們也稱它為拜占庭帝國,與之相聯系的文化稱之為“拜占庭文化”。拜占庭文化不僅局限在東羅馬帝國,它也影響了周邊的一些地區,最重要的就是俄羅斯,其次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地區等,這些地區至今還保留著拜占庭風格的建筑。所以,人們在文化上將它視為一種新的類型,因為東羅馬帝國建都拜3一、拜占庭帝國的形成和延續早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東西羅馬就已分而治之。戴克里先皇帝設立“雙皇帝”制度,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在拜占庭設立新的都城,這種東方化的政策,最終導致在395年東西羅馬正式分裂。但這種分裂卻幸運地使東羅馬帝國免遭了日耳曼人征服的命運。東羅馬帝國比西羅馬帝國更早受到日耳曼人的騷擾,但它憑借自己內部的力量,抵擋住了日耳曼人的入侵,而迫使日耳曼人轉向西部。一、拜占庭帝國的形成和延續早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東西羅馬就4查士丁尼皇帝(JustinianI)統治時期(527-565年在位),被認為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他在內政、外交、經濟、軍事方面都有所建樹。這位皇帝出生于西羅馬,仍然說拉丁語,他的西部情結,使他不惜動用東部的資源,去奪取西羅馬以前的核心地帶。532年,他與波斯帝國締結和約,停止了與波斯的戰爭,然后掉頭進行西征。533年,貝利撒留率軍進攻北非的汪達爾王國,揭開了長達20多年的查士丁尼征服戰爭的序幕,534年滅汪達爾。

查士丁尼皇帝(JustinianI)統治時期(527-565查士丁尼皇帝查士丁尼皇帝6535年出兵意大利,開始了征服東哥特王國的戰爭,直到554年才消滅了東哥特王國。同年,拜占庭利用西哥特王國內訌,出兵占領了西班牙的東南沿海地區。至此,拜占庭對西方的征服達到極限。然而,長期的戰爭耗盡了東部的財力,加重了東羅馬居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535年出兵意大利,開始了征服東哥特王國的戰爭,直到554年76世紀拜占庭帝國版圖6世紀拜占庭帝國版圖8查士丁尼還成立了一個羅馬法編纂委員會,審訂了自哈德良皇帝(117-138)以后400多年來歷代元老院的決議和皇帝詔令,于529年編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0卷。后來又把歷代法學家解釋法律的論文匯總整理,于533年編成《法理匯要》50卷。同年又頒布的《法學總綱》,可以看作是羅馬法基本原則的教科書。最后又將534年以后頒布的法令于565年編纂成《法令新編》,這是查士丁尼自己頒布的法律。

查士丁尼還成立了一個羅馬法編纂委員會,審訂了自哈德良皇帝(19以前的法令都是以拉丁文寫成,而《法令新編》卻以希臘文寫成,它意味著拜占庭帝國以拉丁文作為法律媒介的歷史的終結。上述所有法律文獻統稱《羅馬民法大全》,它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律文獻,對以后歐洲各國的立法有重大影響。以前的法令都是以拉丁文寫成,而《法令新編》卻以希臘文寫成,它10在查士丁尼之后,拜占庭內部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內戰,與此同時又受到外族的進攻。東部有波斯人的擠壓,巴爾干半島遭到來自亞洲的阿瓦爾人(Avars)和來自歐洲的斯拉夫人的入侵。意大利半島則被倫巴底人征服。查士丁尼以后,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在語言方面,查士丁尼時,拜占庭帝國還通行拉丁語。而從希拉克略(Heraclius)610年登基,建立希拉克略王朝起,拜占庭帝國開始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在政治關注上更注重東方。在查士丁尼之后,拜占庭內部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內戰,與此同時11拜占庭的統治者最終在6世紀末,擊退了波斯人的進攻,但從7世紀開始,拜占庭面臨著一個新的更為強勁的對手,即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迅速奪取了原屬拜占庭帝國的一些地盤,如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等地。到了650年,拜占庭帝國的范圍縮小至小亞西亞、巴爾干半島南部、意大利半島的部分地區和鄰近島嶼。拜占庭的統治者最終在6世紀末,擊退了波斯人的進攻,但從7世紀12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13拜占庭帝國能夠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還延續這么多年有它自己的原因。首先,這是一片相對富饒的土地,這里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君士坦丁堡地處歐亞接壤處,又位于黑海和地中海的出入口,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們,非常容易和自然地匯集到這個帝國的中心,由此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國家通過稅收獲得大量資金,足以維持龐大的國家機器。拜占庭帝國能夠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還延續這么多年有它自己的原14其次,在政治上實行了更有效的統治。拜占庭帝國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的統治,皇帝擁有全權,而更重要的是,帝國還擁有一批相對忠誠和高效的官吏。因此,雖然拜占庭帝國常常出現一些宮廷陰謀和叛亂,但由于帝國時不時也出一些明智的君主,再加上官僚機構的穩定有效,保證了政治的相對穩固。

其次,在政治上實行了更有效的統治。拜占庭帝國實行高度的中央集15其三,帝國還執行了相對靈活的外交政策,通過聯姻、送禮、經濟收買等手段,阻止敵國的進攻。同時,還經常挑撥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轉移矛頭。其四、拜占庭帝國還掌握著一支較為強大的軍隊,當阿拉伯人興起以后,拜占庭還建立了強大的海軍,裝備著一種被稱為“希臘火”的噴火器,噴射一種易燃液體,而引燃敵船而將其摧毀。其五,宗教起到凝聚帝國精神力量的作用,這就是帶有拜占庭色彩的教會勢力,拜占庭文明在許多方面是與它的宗教相聯系的。其三,帝國還執行了相對靈活的外交政策,通過聯姻、送禮、經濟收16希臘火希臘火17二、破壞圣象運動與東西教會的分裂拜占庭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深厚的基督教氛圍。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是由第一個支持基督教的皇帝建立的,自此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基督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在早期,君士坦丁主教區曾與羅馬、亞歷山大、安條克、耶路撒冷等大主教區齊名。后來,羅馬和羅馬教皇的地位逐漸突出,但這種領導地位在拜占庭并未得到承認。在東羅馬,人們認為君士坦丁大主教才是教會的領袖。拜占庭帝國所在地區曾是猶太教產生和流傳的地區,具有猶太教的深厚基礎,7世紀后又受到伊斯蘭教挑戰。

二、破壞圣象運動與東西教會的分裂拜占庭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就18在這樣的環境下,拜占庭的基督教會和統治者,非常強調教會的純正性和正統性,對教理的探討抱有極大的興趣。甚至一般的老百姓,也非常關注一些深奧的宗教問題。有的故事說,拜占庭的面包師有時也會沉湎于宗教問題的思考,買面包的人問他,面包多少價錢,他卻回答說:圣父比圣子耶穌基督更偉大。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下,一些主要的社會矛盾也往往通過宗教的形式表現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下,拜占庭的基督教會和統治者,非常強調教會的純正19在8世紀到9世紀,拜占庭發生了破壞圣像運動。這一運動其實就是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在拜占庭軍事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過程中,王室、高級軍官和教會,強占了許多農民的土地,農民受到基督教中一些平等思想的影響,力主廢除教階制度,反對教會繪制和雕塑神像和圣像,以破壞圣像運動的形式,來表示自己對社會的不滿。下層民眾之所以采用這樣的主張反對教會,也與基督教在拜占庭受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沖擊有關。

在8世紀到9世紀,拜占庭發生了破壞圣像運動。這一運動其實就是20猶太教與基督教有密切的關系,《圣經舊約》同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典,其中摩西十誡就有禁止“雕刻偶像”的規定。而且伊斯蘭教也認為,偶像是“撒旦的杰作”,借此攻擊基督教。因此,當拜占庭出現破壞圣像運動之時,也得到一些拜占庭統治者的支持,他們借此防止給伊斯蘭教留下口舌,保證基督教徒不轉向伊斯蘭教。同時,拜占庭統治者支持破壞圣像運動,也與同教會爭奪政治和經濟利益有關。

猶太教與基督教有密切的關系,《圣經舊約》同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21皇帝利奧三世(LeoIII)曾于730年下令,摧毀所有的宗教畫像。利奧三世去世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內戰,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V)繼位,更是變本加厲地推行破壞圣像的政策,754年,教長會議宣布,尊崇圣像有悖教會學說,違者革出教門。君士坦丁五世乘機侵吞了修道院的大量財產。775年,君士坦丁五世去世后,拜占庭進入將近一個世紀的不穩定時期,破壞圣像運動時斷時續,直到9世紀中葉以失敗告終。皇帝利奧三世(LeoIII)曾于730年下令,摧毀所有的宗22破壞圣像運動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破壞圣像運動加劇了東西教會的矛盾。在8世紀之前,羅馬教皇與拜占庭教會的關系還是比較友好的,但當破壞圣像運動開展時,雙方關系開始惡化。由于反對圣像崇拜者否定圣徒的神圣性,所以,以圣徒彼得的繼承人自居的羅馬教皇,就感到這些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羅馬教皇開始在日耳曼人的國王中尋求支持,于是與東方教會的關系疏遠了。另外,破壞圣像運動的失敗,進一步加強了拜占庭教會堅持保守傳統的特征,放棄了在宗教方面自由探討的精神。破壞圣像運動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破壞圣像運動加劇了東西教會23在隨后的發展中,東西教會的分歧越來越深,這里有關系到教會領導權的問題,同時,也有對教義的不同理解。最主要的是,羅馬教會接受奧古斯丁教父的哲學,強調“原罪”和“三位一體”學說,而拜占庭方面則對基督的“神、人”兩性抱懷疑態度。比如,在《尼西亞信經》中,希臘文本為“圣靈從父出來”,西方教會改造成“圣靈從父和子出來”。此外,東西教會也存在禮儀上的爭論。1054年,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崇拜方式問題發生爭吵,最后雙方互相開除對方的教藉,東西教會最終分裂。分裂后的西方教會被稱為羅馬公教,也即天主教;東方教會稱為希臘正教,也即東正教。在隨后的發展中,東西教會的分歧越來越深,這里有關系到教會領導24三、拜占庭文化藝術的發展拜占庭的藝術主要是為了光大宗教而服務。它的特點是,善于用色彩和鑲嵌裝飾,來表現事物的美麗和精巧。如果你身處當時君士坦丁堡的市場上,你可以尋覓到鑲以金邊、燦爛奪目的地毯,可以看到鑲嵌著象牙、繪以金銀邊的琺瑯制品,還可以見到鑲以白銀的青銅首飾。

三、拜占庭文化藝術的發展拜占庭的藝術主要是為了光大宗教而服務25在教堂的墻壁上和天花板上,鋪滿了色彩絢麗的鑲嵌畫(馬賽克),這些鑲嵌畫是用不同色彩的石塊、玻璃或琺瑯鑲拼起來的。藝術品的圖案常常是一些圣人的小畫像,不論是天使,還是圣徒,都有一種超塵脫俗的神態,面部表情往往非常安祥,略帶沉思狀,莊嚴而神圣,頗有點佛教佛像的味道。在教堂的墻壁上和天花板上,鋪滿了色彩絢麗的鑲嵌畫(馬賽克),26最能體現拜占庭輝煌藝術成就的,是拜占庭的建筑藝術,尤其是宗教建筑。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藝術最偉大的代表。這座教堂取名為“圣索非亞”,并不是獻給某個名叫索菲亞的圣人,“索菲亞”(Sophia)原意是智慧的意思,圣索菲亞就是神圣的智慧,指的是上帝本身,所以,這座教堂就是獻給上帝的。教堂是根據查士丁尼的命令,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興建,據說工程動員了1萬多名工匠,耗資32萬磅黃金,建材上采用了從世界各地進口的大理石、象牙、寶石等。這項工程開始于532年,537年12月最終完成,歷時5年多。最能體現拜占庭輝煌藝術成就的,是拜占庭的建筑藝術,尤其是宗教27教堂平面呈十字形,長82米,寬73米,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它的穹頂,有50米高。教堂的建筑風格結合了羅馬和東方的特征,解決了在長方形建筑上架構圓形穹頂的難題。穹頂之下是一圈拱形的窗戶,從內部仰望光線穿透這些窗戶,猶如一串珍珠鑲嵌在穹頂之下。又仿佛如一圈光環將穹頂托起,讓穹頂懸在空中,如神從世外將之輕輕放下來一般。教堂平面呈十字形,長82米,寬73米,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它28圣索菲亞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29圣索菲亞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30圣索菲亞教堂圣索菲亞教堂31圣索菲亞大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32圣索菲亞教堂內景圣索菲亞教堂內景33圣索菲亞教堂內景圣索菲亞教堂內景34圣索菲亞教堂的內部裝飾極為富麗堂皇。每一寸可用空間都用彩繪壁畫、馬賽克畫、石雕和金屬制品裝飾起來,地板、墻壁以及廊柱五顏六色。細致的石刻使得柱頭、拱門邊緣、飛檐布滿了精細的花紋。大主教的寶座以純銀制成,祭壇上懸掛著與金銀混織的窗簾,上有皇帝和皇后接受基督和瑪麗亞祝福的畫像。金黃色的祭壇更是以稀有的精美大理石制成,上面放置金、銀質的圣器。據說,當查士丁尼第一次進入殿堂時,他自己都情不自禁地贊嘆道:“噢,所羅門王啊,我已經超過您了!”他認為,自己所建的教堂超過了所羅門王當時所建的圣殿。圣索菲亞教堂的內部裝飾極為富麗堂皇。每一寸可用空間都用彩繪壁35富麗堂皇的圣索菲亞教堂內景富麗堂皇的圣索菲亞教堂內景36富麗堂皇的圣索菲亞教堂內景富麗堂皇的圣索菲亞教堂內景37聖索菲亞大教堂內景一隅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景一隅38富麗堂皇的圣索菲亞教堂內景富麗堂皇的圣索菲亞教堂內景39教堂的帝國大門馬賽克

教堂的帝國大門馬賽克40查士丁尼一世和君士坦丁一世

伴在聖母和聖嬰兩側

查士丁尼一世和君士坦丁一世

伴在聖母和聖嬰兩側41拜占庭風格的教堂還散見于意大利和俄羅斯等地。比如意大利拉文那(Ravenna)的圣維塔利(SanVitale)教堂、威尼斯的圣馬可大教堂、莫斯科的圣華西里大教堂、諾夫哥羅德的哈基亞·索菲亞大教堂,也都是拜占庭風格的經典之作。從外部看,穹頂連著穹頂,大小穹頂互相呼應的格局,成了拜占庭風格教堂最顯眼的特點。拜占庭風格的教堂還散見于意大利和俄羅斯等地。比如意大利拉文那42威尼斯圣馬可大教堂威尼斯圣馬可大教堂43威尼斯圣馬可大教堂威尼斯圣馬可大教堂44哈基亞·索菲亞大教堂

哈基亞·索菲亞大教堂45拜占庭文化除了它在宗教藝術方面自己的貢獻外,在人類文明史上,它也曾起到承先啟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拜占庭帝國沒有受到蠻族的入侵,所以它保存了大量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化珍品。拜占庭的學者們大量抄錄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學術著作,并作了許多評注。有些著作曾被阿拉伯人買去,翻譯成阿拉伯語,然后再被西方人熟識,有些則直接保留下來。

拜占庭文化除了它在宗教藝術方面自己的貢獻外,在人類文明史上,46柏拉圖與亞里土多德、荷馬與索福克勒斯等人的作品能夠被后人認識,拜占庭帝國可以說功不可沒。在哲學方面,拜占庭學者比較重視柏拉圖的著作,這正好彌補了阿拉伯人重視亞里士多德而相對忽視柏拉圖的缺陷,為文藝復興時西方重新發現和認識柏拉圖提供了材料。柏拉圖與亞里土多德、荷馬與索福克勒斯等人的作品能夠被后人認識47第七章拜占庭文明第七章拜占庭文明48公元476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原來環地中海地區的統一局面遭到破壞,通常人們將此看作是羅馬帝國的終結。然而,從嚴格意義上說,羅馬帝國的東部地區仍然保持帝國的名稱,保留了不少羅馬的文化遺產,羅馬帝國似乎還在延續著。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被后人稱為東羅馬帝國的政體,在文化上卻表現出與前羅馬帝國相當不同的特性。這一地區通行希臘語,創立了不同的基督教分支,君主制度也較接近東方色彩。

公元476年,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原來環地中海地區的統一局49所以,人們在文化上將它視為一種新的類型,因為東羅馬帝國建都拜占庭,人們也稱它為拜占庭帝國,與之相聯系的文化稱之為“拜占庭文化”。拜占庭文化不僅局限在東羅馬帝國,它也影響了周邊的一些地區,最重要的就是俄羅斯,其次還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地區等,這些地區至今還保留著拜占庭風格的建筑。所以,人們在文化上將它視為一種新的類型,因為東羅馬帝國建都拜50一、拜占庭帝國的形成和延續早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東西羅馬就已分而治之。戴克里先皇帝設立“雙皇帝”制度,君士坦丁大帝更是在拜占庭設立新的都城,這種東方化的政策,最終導致在395年東西羅馬正式分裂。但這種分裂卻幸運地使東羅馬帝國免遭了日耳曼人征服的命運。東羅馬帝國比西羅馬帝國更早受到日耳曼人的騷擾,但它憑借自己內部的力量,抵擋住了日耳曼人的入侵,而迫使日耳曼人轉向西部。一、拜占庭帝國的形成和延續早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東西羅馬就51查士丁尼皇帝(JustinianI)統治時期(527-565年在位),被認為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他在內政、外交、經濟、軍事方面都有所建樹。這位皇帝出生于西羅馬,仍然說拉丁語,他的西部情結,使他不惜動用東部的資源,去奪取西羅馬以前的核心地帶。532年,他與波斯帝國締結和約,停止了與波斯的戰爭,然后掉頭進行西征。533年,貝利撒留率軍進攻北非的汪達爾王國,揭開了長達20多年的查士丁尼征服戰爭的序幕,534年滅汪達爾。

查士丁尼皇帝(JustinianI)統治時期(527-5652查士丁尼皇帝查士丁尼皇帝53535年出兵意大利,開始了征服東哥特王國的戰爭,直到554年才消滅了東哥特王國。同年,拜占庭利用西哥特王國內訌,出兵占領了西班牙的東南沿海地區。至此,拜占庭對西方的征服達到極限。然而,長期的戰爭耗盡了東部的財力,加重了東羅馬居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535年出兵意大利,開始了征服東哥特王國的戰爭,直到554年546世紀拜占庭帝國版圖6世紀拜占庭帝國版圖55查士丁尼還成立了一個羅馬法編纂委員會,審訂了自哈德良皇帝(117-138)以后400多年來歷代元老院的決議和皇帝詔令,于529年編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0卷。后來又把歷代法學家解釋法律的論文匯總整理,于533年編成《法理匯要》50卷。同年又頒布的《法學總綱》,可以看作是羅馬法基本原則的教科書。最后又將534年以后頒布的法令于565年編纂成《法令新編》,這是查士丁尼自己頒布的法律。

查士丁尼還成立了一個羅馬法編纂委員會,審訂了自哈德良皇帝(156以前的法令都是以拉丁文寫成,而《法令新編》卻以希臘文寫成,它意味著拜占庭帝國以拉丁文作為法律媒介的歷史的終結。上述所有法律文獻統稱《羅馬民法大全》,它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完備的法律文獻,對以后歐洲各國的立法有重大影響。以前的法令都是以拉丁文寫成,而《法令新編》卻以希臘文寫成,它57在查士丁尼之后,拜占庭內部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內戰,與此同時又受到外族的進攻。東部有波斯人的擠壓,巴爾干半島遭到來自亞洲的阿瓦爾人(Avars)和來自歐洲的斯拉夫人的入侵。意大利半島則被倫巴底人征服。查士丁尼以后,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是在語言方面,查士丁尼時,拜占庭帝國還通行拉丁語。而從希拉克略(Heraclius)610年登基,建立希拉克略王朝起,拜占庭帝國開始以希臘語為官方語言,在政治關注上更注重東方。在查士丁尼之后,拜占庭內部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內戰,與此同時58拜占庭的統治者最終在6世紀末,擊退了波斯人的進攻,但從7世紀開始,拜占庭面臨著一個新的更為強勁的對手,即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迅速奪取了原屬拜占庭帝國的一些地盤,如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等地。到了650年,拜占庭帝國的范圍縮小至小亞西亞、巴爾干半島南部、意大利半島的部分地區和鄰近島嶼。拜占庭的統治者最終在6世紀末,擊退了波斯人的進攻,但從7世紀59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60拜占庭帝國能夠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還延續這么多年有它自己的原因。首先,這是一片相對富饒的土地,這里有發達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君士坦丁堡地處歐亞接壤處,又位于黑海和地中海的出入口,來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們,非常容易和自然地匯集到這個帝國的中心,由此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國家通過稅收獲得大量資金,足以維持龐大的國家機器。拜占庭帝國能夠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還延續這么多年有它自己的原61其次,在政治上實行了更有效的統治。拜占庭帝國實行高度的中央集權的統治,皇帝擁有全權,而更重要的是,帝國還擁有一批相對忠誠和高效的官吏。因此,雖然拜占庭帝國常常出現一些宮廷陰謀和叛亂,但由于帝國時不時也出一些明智的君主,再加上官僚機構的穩定有效,保證了政治的相對穩固。

其次,在政治上實行了更有效的統治。拜占庭帝國實行高度的中央集62其三,帝國還執行了相對靈活的外交政策,通過聯姻、送禮、經濟收買等手段,阻止敵國的進攻。同時,還經常挑撥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轉移矛頭。其四、拜占庭帝國還掌握著一支較為強大的軍隊,當阿拉伯人興起以后,拜占庭還建立了強大的海軍,裝備著一種被稱為“希臘火”的噴火器,噴射一種易燃液體,而引燃敵船而將其摧毀。其五,宗教起到凝聚帝國精神力量的作用,這就是帶有拜占庭色彩的教會勢力,拜占庭文明在許多方面是與它的宗教相聯系的。其三,帝國還執行了相對靈活的外交政策,通過聯姻、送禮、經濟收63希臘火希臘火64二、破壞圣象運動與東西教會的分裂拜占庭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具有深厚的基督教氛圍。首都君士坦丁堡就是由第一個支持基督教的皇帝建立的,自此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基督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在早期,君士坦丁主教區曾與羅馬、亞歷山大、安條克、耶路撒冷等大主教區齊名。后來,羅馬和羅馬教皇的地位逐漸突出,但這種領導地位在拜占庭并未得到承認。在東羅馬,人們認為君士坦丁大主教才是教會的領袖。拜占庭帝國所在地區曾是猶太教產生和流傳的地區,具有猶太教的深厚基礎,7世紀后又受到伊斯蘭教挑戰。

二、破壞圣象運動與東西教會的分裂拜占庭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就65在這樣的環境下,拜占庭的基督教會和統治者,非常強調教會的純正性和正統性,對教理的探討抱有極大的興趣。甚至一般的老百姓,也非常關注一些深奧的宗教問題。有的故事說,拜占庭的面包師有時也會沉湎于宗教問題的思考,買面包的人問他,面包多少價錢,他卻回答說:圣父比圣子耶穌基督更偉大。正是在這樣的氣氛下,一些主要的社會矛盾也往往通過宗教的形式表現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下,拜占庭的基督教會和統治者,非常強調教會的純正66在8世紀到9世紀,拜占庭發生了破壞圣像運動。這一運動其實就是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在拜占庭軍事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過程中,王室、高級軍官和教會,強占了許多農民的土地,農民受到基督教中一些平等思想的影響,力主廢除教階制度,反對教會繪制和雕塑神像和圣像,以破壞圣像運動的形式,來表示自己對社會的不滿。下層民眾之所以采用這樣的主張反對教會,也與基督教在拜占庭受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沖擊有關。

在8世紀到9世紀,拜占庭發生了破壞圣像運動。這一運動其實就是67猶太教與基督教有密切的關系,《圣經舊約》同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經典,其中摩西十誡就有禁止“雕刻偶像”的規定。而且伊斯蘭教也認為,偶像是“撒旦的杰作”,借此攻擊基督教。因此,當拜占庭出現破壞圣像運動之時,也得到一些拜占庭統治者的支持,他們借此防止給伊斯蘭教留下口舌,保證基督教徒不轉向伊斯蘭教。同時,拜占庭統治者支持破壞圣像運動,也與同教會爭奪政治和經濟利益有關。

猶太教與基督教有密切的關系,《圣經舊約》同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68皇帝利奧三世(LeoIII)曾于730年下令,摧毀所有的宗教畫像。利奧三世去世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內戰,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V)繼位,更是變本加厲地推行破壞圣像的政策,754年,教長會議宣布,尊崇圣像有悖教會學說,違者革出教門。君士坦丁五世乘機侵吞了修道院的大量財產。775年,君士坦丁五世去世后,拜占庭進入將近一個世紀的不穩定時期,破壞圣像運動時斷時續,直到9世紀中葉以失敗告終。皇帝利奧三世(LeoIII)曾于730年下令,摧毀所有的宗69破壞圣像運動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破壞圣像運動加劇了東西教會的矛盾。在8世紀之前,羅馬教皇與拜占庭教會的關系還是比較友好的,但當破壞圣像運動開展時,雙方關系開始惡化。由于反對圣像崇拜者否定圣徒的神圣性,所以,以圣徒彼得的繼承人自居的羅馬教皇,就感到這些人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羅馬教皇開始在日耳曼人的國王中尋求支持,于是與東方教會的關系疏遠了。另外,破壞圣像運動的失敗,進一步加強了拜占庭教會堅持保守傳統的特征,放棄了在宗教方面自由探討的精神。破壞圣像運動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破壞圣像運動加劇了東西教會70在隨后的發展中,東西教會的分歧越來越深,這里有關系到教會領導權的問題,同時,也有對教義的不同理解。最主要的是,羅馬教會接受奧古斯丁教父的哲學,強調“原罪”和“三位一體”學說,而拜占庭方面則對基督的“神、人”兩性抱懷疑態度。比如,在《尼西亞信經》中,希臘文本為“圣靈從父出來”,西方教會改造成“圣靈從父和子出來”。此外,東西教會也存在禮儀上的爭論。1054年,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為崇拜方式問題發生爭吵,最后雙方互相開除對方的教藉,東西教會最終分裂。分裂后的西方教會被稱為羅馬公教,也即天主教;東方教會稱為希臘正教,也即東正教。在隨后的發展中,東西教會的分歧越來越深,這里有關系到教會領導71三、拜占庭文化藝術的發展拜占庭的藝術主要是為了光大宗教而服務。它的特點是,善于用色彩和鑲嵌裝飾,來表現事物的美麗和精巧。如果你身處當時君士坦丁堡的市場上,你可以尋覓到鑲以金邊、燦爛奪目的地毯,可以看到鑲嵌著象牙、繪以金銀邊的琺瑯制品,還可以見到鑲以白銀的青銅首飾。

三、拜占庭文化藝術的發展拜占庭的藝術主要是為了光大宗教而服務72在教堂的墻壁上和天花板上,鋪滿了色彩絢麗的鑲嵌畫(馬賽克),這些鑲嵌畫是用不同色彩的石塊、玻璃或琺瑯鑲拼起來的。藝術品的圖案常常是一些圣人的小畫像,不論是天使,還是圣徒,都有一種超塵脫俗的神態,面部表情往往非常安祥,略帶沉思狀,莊嚴而神圣,頗有點佛教佛像的味道。在教堂的墻壁上和天花板上,鋪滿了色彩絢麗的鑲嵌畫(馬賽克),73最能體現拜占庭輝煌藝術成就的,是拜占庭的建筑藝術,尤其是宗教建筑。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藝術最偉大的代表。這座教堂取名為“圣索非亞”,并不是獻給某個名叫索菲亞的圣人,“索菲亞”(Sophia)原意是智慧的意思,圣索菲亞就是神圣的智慧,指的是上帝本身,所以,這座教堂就是獻給上帝的。教堂是根據查士丁尼的命令,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而興建,據說工程動員了1萬多名工匠,耗資32萬磅黃金,建材上采用了從世界各地進口的大理石、象牙、寶石等。這項工程開始于532年,537年12月最終完成,歷時5年多。最能體現拜占庭輝煌藝術成就的,是拜占庭的建筑藝術,尤其是宗教74教堂平面呈十字形,長82米,寬73米,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它的穹頂,有50米高。教堂的建筑風格結合了羅馬和東方的特征,解決了在長方形建筑上架構圓形穹頂的難題。穹頂之下是一圈拱形的窗戶,從內部仰望光線穿透這些窗戶,猶如一串珍珠鑲嵌在穹頂之下。又仿佛如一圈光環將穹頂托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