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真實的自己-泰戈爾的《戈拉》_第1頁
做真實的自己-泰戈爾的《戈拉》_第2頁
做真實的自己-泰戈爾的《戈拉》_第3頁
做真實的自己-泰戈爾的《戈拉》_第4頁
做真實的自己-泰戈爾的《戈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做真實的自己——泰戈爾的《戈拉》做真實的自己——泰戈爾的《戈拉》2012年09月24日18:32本文來源于財新網|評論(41)標簽:名著的啟示小說也譴責思想偏激的社會團體。這類團體不僅壓抑成員的個性,還損害成員的個人利益,常常在無形中給成員們套上了精神枷鎖相關報道民族主義和道德理想——泰戈爾的《家庭與世界》米琴|文“做真實的自己”,就是做事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真情感,以及內心里的真正愿望或傾向。因為父母、朋友以及所處社會圈子的壓力和影響,喪失真實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不了解真實自己的人,在發現真實的自己之后,常會感到原先想象的生活意義變得虛假。然而,一個人即使發現了真實的自己,要完全做真實的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印度文豪泰戈爾的小說《戈拉》中,印度青年戈拉和他的密友畢諾業,都曾因喪失真實自己而誤入歧途,又因為發現真實自己而得到充實、美滿的生活。戈拉的故事富于戲劇性和象征意義,畢諾業的故事則更有普遍的實際意義。雖然小說以“戈拉”為書名,但全書的主要情節和一半以上篇幅,都是圍繞畢諾業展開的。如果戈拉代表領袖式人物,畢諾業則代表普通人。《戈拉》于1907年至1909年在雜志上連載,1910年出版單行本。當時,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正掀起高潮。通過《戈拉》,泰戈爾表達了他對民族前途的思考,以及剛形成的宗教哲學思想。他專門探討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小說《家庭與世界》,則出版于1916年。《戈拉》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其中包括民族主義者、崇洋媚外者和胸懷寬廣的思想者。戈拉是狂熱的愛國青年和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只要有人對印度稍加批評,都會氣得受不了。一聽見有人嘲笑自己的同胞,他便激動得要咆哮起來。他本來傾向于比較開放、現代的梵教,可是自從看到西方傳教士批評正統印度教,就變成了忠實的印度教信徒。這可以看出,因為偏激思想的影響,戈拉壓制了自己內心的真實傾向。戈拉做出了一系列過激的,和自己內心情感對立的行動。為了表明自己維護種姓制度,他復舊地在額頭上黏上了自己種姓的印記(他家屬于最高種姓婆羅門)。為了保持自己的印度教徒的純潔性,他甚至不惜傷害自己母親的感情,拒絕和母親一起吃飯,因為給她做飯的侍女是基督徒。為了維護印度教的傳統,他還決心要犧牲自己的愛情和友誼。因為,他愛的姑娘是梵教社團的成員,而他最親密的朋友和信梵教的姑娘結婚了。可是,就在準備接受古老的印度教滌罪禮,變成苦行者,即最純粹、最徹底的婆羅門時,戈拉得知自己根本不是印度人,而是愛爾蘭人的后裔。他的父親,是被起義的印度士兵殺死的;他的親生母親為他的印度養母所救,生下他后也死了。他根本不是婆羅門,不屬于任何印度種姓,因此也根本沒資格當印度教的教徒。他以自己為表率,所做的一切維護印度教傳統的努力,都失去了意義。他以前為堅守原則所做的犧牲,比如犧牲親情、友情、愛情,都變為人為的負擔,甚至是誤入歧途。這說明,人們自以為意義重大的使命,很多時候可能并沒有真實的基礎和意義。戈拉的故事也說明,偏激的思想和激進情緒,會扭曲一個人的本性。他的印度母親曾告訴他,自第一次把剛出生的戈拉抱在懷里,她就和印度教的清規戒律決裂了。她不再在乎什么種姓的貴賤,并且也開始接受基督徒。那是她的善良本性使然。戈拉很愛印度母親,并一直受到她的影響。但是,知道自己真實身份之前,戈拉因為陷入偏激情緒,根本不能理解母親對基督徒的態度,更未能聽從她的教誨。戈拉的養父,也一直在勸阻他對印度教的狂熱。雖然養父信奉正統印度教,但他知道戈拉的血統不被印度教接受,并且認為戈拉的思想更適合梵教。在父親的勸阻下,戈拉也一度懷疑,自己想象的生活意義,可能只是自己的幻覺,并不符合自己的本性。他明白,如果自己背了一個人為的包袱,那就很難在生活中有任何成就。可是,在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之前,因為偏激的情緒,他一直未能放下這個人為的包袱。發現自己真實身份以后,戈拉恢復了自己的本性和真實傾向。先前存在于他內心的種種矛盾,也迎刃而解。他的內心矛盾,主要體現在如何對待印度教的傳統。實際上,他并非真心擁護印度教的舊傳統。因為對英國的一切都懷著強烈對抗情緒,所以他絕不同意用西方標準衡量印度文化。他維護印度教舊傳統,帶有向英國人挑戰的意思。戈拉并非全部認可舊傳統,也有所保留。特別是下鄉和貧苦印度農民接觸后,他看到農民因為遵循古老的傳統風俗、清規戒律,難以改變自己的悲慘生活狀態。他也看到,一些人正利用傳統制度、習俗作為武器,去吸別人的血。他感到,舊傳統實際在制造本民族內部,人與人的分裂,并且阻礙人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可是,他又怕攻擊傳統會讓印度人失去民族自信,所以在保護舊傳統上表現得非常過激。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后,他同時感受到了超乎種族、文化等方面的真理,也因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偏激思想。他感到像養母那樣不分種族、種姓,沒有仇恨的人,才是印度的象征。摒棄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之后,他有種自由的感覺。這使他得以輕裝上陣,在一個新的起點,真正去實現印度的民族解放大業。戈拉的變化說明,一個想有作為的人,只有做符合自己本性和真實傾向的事,才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業。否則,只會給自己背上精神包袱,或造成某種內心矛盾。對于戈拉這樣的領袖人物來說,如果自己的精神都沒解放,何以談到民族解放的大業呢?他的故事也說明,要達到精神解放和做真正的自己,就必須要克服自己的偏激思想和情緒。畢諾業的故事則讓我們看到,發現真實自己和做真實的自己,都不是一件容易事。一開始,畢諾業從未考慮過自己的真實自然本性和內心的真實愿望,一直在戈拉的影響下生活,一直受戈拉所在的社會團體約束。畢諾業和戈拉是完全不同的人。戈拉富有領袖氣質,從小就是孩子王,有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把原則看得比個人感情要重。畢諾業則是性情中人,感情細膩,也容易感情用事。如果為了堅持原則,而要傷害他所愛的人的感情,他會受不了。大學時,畢諾業成績特別好,是個學者型的人物,并不適合搞政治,或者做社會戰士。但是,他從小和戈拉一起長大,深受戈拉的影響甚至控制。他接受戈拉的全部思想,參加了戈拉創建的愛國者協會,并擔任秘書,也像戈拉一樣,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古老習俗。為了自己和戈拉的深厚友誼,他一直壓抑自己的個性。那么,畢諾業是怎么發現真實自己的呢?那是從他和自己社會圈子外的人接觸開始的。他先前一直生活在印度教教徒的小圈子里,自從搭救了帕瑞什先生,就結識了帕瑞什先生的一家人。那一家人,都屬于比較開放的梵教。心胸寬闊的帕瑞什先生,并不像大多數梵教成員那樣排斥印度教徒,從不阻止自己的女兒接觸不同教派的人。他認為,她們只有和不同類的人接觸,才能避免思想狹隘。此外,他還鼓勵她們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和自由意志。一接觸到帕瑞什先生和他的女兒們,畢諾業就馬上被吸引了。他感到好像是進入了一個新的世界,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了新的意義。由此可以看到,擴大社會接觸面對一個人的好處。接觸和自己社會圈子完全不同的人,可以改變自己的偏激思想,并使自己的視野更寬闊,胸襟更開放。因而,個人生活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正是因為接觸到圈外的人,畢諾業改變了自己先前沒意識到的偏激思想,才開始發現了真實的自己。畢諾業知道戈拉會強烈反對他和梵教成員交往,所以開始感覺到自己和戈拉的本性不同。他主要由自己的心來支配,不像戈拉那樣,主要由原則支配。他最渴望的,是人的陪伴和愛。拯救國家和捍衛自己教派的責任,對他來說顯得空洞和虛假,而戈拉則把那些責任看得高于一切。畢諾業感到自己沒有戈拉那么強烈的信仰。一離開戈拉,他的信仰就開始動搖了。雖然畢諾業已開始認識到自己和戈拉的本性不同,可是,此時他還不能克服戈拉對他的影響。為了不傷害和戈拉的友誼,不讓戈拉懷疑自己的忠心,畢諾業接受和戈拉哥哥的女兒訂婚。他覺得,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沒有顧忌地出入帕瑞什先生家。可是,戈拉的養母不同意畢諾業這么做。她看著畢諾業長大,愛他如自己的孩子,對他有深深的了解。她勸他,考慮了自己的真實感情后,再做決定。在這個階段,畢諾業還未能擺脫戈拉的控制,也未能切實了解和考慮自己的真實愿望和感情,所以還不能做真實的自己,還要繼續做違背自己真實感情和個性的事。畢諾業漸漸擺脫戈拉的控制,和女友的幫助分不開。他成為帕瑞什先生家常客后,帕瑞什先生的二女兒羅麗妲漸漸愛上了他。羅麗妲是個頗有自由意志的女孩兒,她不高興畢諾業一天到晚談論戈拉,使他自己完全處于戈拉的陰影之中,沒有機會顯示個性。她下定決心,要把畢諾業從戈拉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于是,她常說一些刺激畢諾業的話,迫使后者做與戈拉愿望相反的事。在羅麗妲的鼓動下,畢諾業同意參加她家姐妹們進行的英語話劇排練。那是應英國人縣長之邀,要在他召開的游園會上表演的。畢諾業知道,這會遭到戈拉反對,但還是邁出了這一步。接下去,發生在羅麗妲身上的事,對畢諾業產生了更大影響。就在游園會召開前夕,戈拉因為聲援一幫向警察反攻的學生,而遭到縣長拘禁。畢諾業得知后,立即決定退出演出。羅麗妲也對縣長感到氣憤,毅然罷演,追隨畢諾業乘船返回自己家。她的舉動,在自己的社會圈子里,也就是梵教社團里引起悍然大波。羅麗妲和畢諾業一起乘船之舉,也被渲染成誹聞。羅麗妲無視社會壓力的勇敢行為,使畢諾業感到震撼。畢諾業意識到,他以前總怕受到自己社會圈子里的人指責,而不敢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他也意識到,自己多次為了怕戈拉不高興,或怕戈拉說自己軟弱,而沒有做“真實的自己”。他總是在欺騙自己,好像戈拉的觀點就是自己的觀點。這說明,他真正開始認識到,以前失去真實自己的事實。在保持真實自己的羅麗妲影響下,畢諾業在發現真實自己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但是習慣于服從責任、義務的他,此時還是沒能徹底做真實的自己。就連戈拉的養母都看出,畢諾業愛上了羅麗妲。可是,畢諾業提出要娶羅麗妲,卻不是從自己的感情出發,而是從自己應負的責任來考慮。他認為,只有和羅麗妲結婚,才能使后者及其家庭擺脫誹聞的攻擊。婚姻本來應是兩顆心的結合,卻讓他扭曲成好像是舍己為人的義舉。所以,在畢諾業向帕瑞什先生表示,要娶他女兒羅麗妲時,帕瑞什先生嫌他沒考慮羅麗妲的感情,把結婚當成為他家解難的途徑。老先生表示,他家的這點兒困難,還用不著畢諾業做任何犧牲。作者在此評論說:畢諾業尚未能徹底解放自己。他為自己建造的責任感的大壩,其實在此情況下已毫無必要了,可他還是不能從大壩里走出來。后來,當畢諾業表達了對羅麗妲的感情,知道女兒心思的帕瑞什先生,這才接受了提婚。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一個不了解真實自己的人,發現真實自己之后,為什么做真實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他不僅要把自己從自己的社會圈子里解放出來,也就是不僅要沖破社會的束縛和壓力,還要把自己從業已習慣的精神束縛中解放出來。后一點更難做到,因為很多人都沒意識到,自己曾建造了一個圍困自己的精神大壩。在做真實自己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后,畢諾業又遇到了新的難題——羅麗妲的母親要求他加入梵教。因為,羅麗妲如果和一個印度教徒結婚,她全家都會遭受梵教團體的攻擊和羞辱。畢諾業面臨痛苦選擇,他從小在印度教社會長大,很難迅速割舍。雖然他尊重梵教,可在思想上毫沒有改變宗教信仰的準備。假裝信仰一種自己不信的宗教,讓他感覺很不好。可是,為了羅麗妲,他決定做出重大犧牲,成為梵教的成員。戈拉的養母和帕瑞什先生,都不同意他做這種犧牲。帕瑞什先生告訴他,沒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思想,不要采取任何會嚴重影響自己一生的步驟。可是,在羅麗妲的母親請求下,畢諾業還是寫了加入梵教的申請信。結果,那信被羅麗妲撕得粉碎。她告訴畢諾業,如果為了她,他要屈從于一個在他自己眼里都覺低下的行動,那么,她將認為那是一種恥辱。她想要的,是原封不動的他,也就是說,一個真實的他。這些情節,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又很實際的問題:為了自己心愛的人,在必要的時候,是否應當犧牲真實自己?試想一下,假如羅麗妲接受畢諾業改信梵教,也就是做違反自己真實心愿的事,他倆會幸福嗎?假裝信仰自己不信的宗教,肯定會給畢諾業增加精神負擔,羅麗妲也會感覺很不舒服。她愛的是真實的他,而不是虛假的他。所以,愛情中如果攙有虛假的東西,雙方都不會感到心情舒暢,也就不會幸福。如果一個婚姻需要任何一方壓抑自己的個性,那這個婚姻肯定也是不幸福的。所以,有雙方都做真實的自己,都尊重對方的真實感受,才能有比較美滿的婚姻。畢諾業終于以真實的自己,和一向堅持真實自己的羅麗妲結合了,不再懼怕社會的指責和懲罰。當戈拉對他和信梵教的人通婚表示不滿時,他告訴戈拉,他和戈拉二人的本性截然不同。他以前一直壓抑自己的本性,因為他知道,戈拉一聽到不同意見,就會手握利劍準備攻擊。因此,為了保持二人的友誼,他只好傷害自己的本性。畢諾業表示,他不能再容忍一個需要成員每天做自我犧牲來維持的社會團體。如果一個社會團體拒絕把他當做一個人,而只是木偶和機器,他就不再尊重它,只把它當枷鎖。小說在此譴責了那些不尊重別人的意見和愿望,傷害別人自然本性的人。小說也譴責思想偏激的社會團體。這類團體,不僅壓抑成員的個性,還損害成員的個人利益,常常在無形中給成員們套上精神枷鎖。畢諾業的故事揭示出,一個人不能發現和堅持真實自己,往往是因為受到社會的壓力和周圍人的影響。小說還描寫了另一個差點兒因周圍人影響,而發生悲劇的人物,那就是帕瑞什先生的養女蘇查麗妲。蘇查麗妲是個美麗、溫柔、馴順的姑娘。周圍人都看出,梵教社團的負責人哈蘭想娶她,都認為她和哈蘭是一對兒,她也就認可了。作者分析說,由于沒人認為在這件事上要征求蘇查麗妲的意見,她也就習慣于忽視自己個人的內心傾向。這說明,蘇查麗妲也在周圍人的影響下失去了真實自己。和畢諾業一樣,蘇查麗妲也習慣服從責任。因為哈蘭在梵教社團內威信很高,蘇查麗妲就把自己和哈蘭的關系,看成自己應為梵教盡的責任。哈蘭是一個偏激狂熱的梵教徒,極端排斥印度教教徒,對戈拉橫加指責。而蘇查麗妲卻受到戈拉的愛國熱情感染,并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吸引。盡管如此,蘇查麗妲還是同意了哈蘭提出的訂婚請求。她決心,要通過與哈蘭結合來為梵教服務,所以準備和哈蘭一起閱讀關于宗教的英文文章,以便把自己的生活塑造得符合哈蘭的看法。幸虧,蘇查麗妲有個明智的父親。帕瑞什先生一再要女兒慎重考慮,也一再拖延訂婚儀式。后來,蘇查麗妲對戈拉的愛意不斷增長,對哈蘭肆意攻擊戈拉和指責帕瑞什先生的行為,越來越不能容忍,終于奮起反抗哈蘭。這讓哈蘭大吃一驚,因為他一直以為自己在成功地塑造蘇查麗妲的性格,現在則驚訝蘇查麗妲居然敢為她自己講話。哈蘭想塑造蘇查麗妲的性格,以及蘇查麗妲想把自己的生活塑造得符合別人的看法,都說明喪失真實自己后,一個人多么容易讓自己的本性受到嚴重扭曲。蘇查麗妲所以能迷途識反,與她父親的影響有很大關系。蘇查麗妲脫離哈蘭的控制后,戈拉又試圖塑造她。后者主要想使她變成自己志同道合的戰友。蘇查麗妲早就受到他的愛國熱情感染,此時更下定決心,要盡最大努力,為使自己國家變得偉大而奮斗。但是,她并不認同戈拉走極端的宗教行為。雖她然深愛戈拉,但感到戈拉的個人意志有種狂暴的性質。她贊賞的,是他養父那種不露鋒芒的,藏在靈魂深處的力量。蘇查麗妲知道,戈拉不贊成她去參加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