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史筆記資料_第1頁
英國文學史筆記資料_第2頁
英國文學史筆記資料_第3頁
英國文學史筆記資料_第4頁
英國文學史筆記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英國文學史筆記資料第一章**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釋義1.人類學上指不列顛祖先的分類:盎格魯-撒克遜族〔Anglo-Saxon〕,盎格魯〔Angles〕和撒克遜〔Saxons〕兩個民族結合的民族〔大局部英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后裔〕

2.語言學上指一種英語的分類:古英語或盎格魯-撒克遜語〔OldEnglish或Anglo-Saxon〕,指從450年到1150年間的英語

3.地理/歷史: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指五世紀中期,凱爾特〔英文Celtic,拉丁文稱Celtae或Galli,希臘文Keltoi,又譯:克爾特〕的不列顛被盎格魯—撒克遜的英格蘭所替代,盎格魯人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英格蘭〞一詞的由來〕概述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本意就是盎格魯〔Angles〕和撒克遜〔Saxons〕兩個民族結合的民族,是一個集合用語,通常用來形容五世紀初到1066年諾曼征服之間,生活于大不列顛東部和南部地區,在語言、種族上相近的民族。他們使用非常相近的日耳曼方言,被畢德認為是三個強大的日耳曼部族-源自日德蘭半島的盎格魯人〔Angles〕和朱特人〔Jutes〕以及來自之后稱作下薩克森地區的撒克遜人〔Saxons〕的后裔。盎格魯人有可能來自Angeln,畢德描述他們的整個國家都來到了不列顛,留下他們空空的古老大地。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的祖先來自歐洲大陸,是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大不列顛島的土著居民是來自比利牛斯半島的伊比利亞人,他們以創造了巨石文化而著稱。后來,凱爾特人中的不列顛人、別爾格人等從大陸進入大不列顛島,同化了土著居民,形成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最早根底。從公元5世紀起,盎格魯人、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他們同化、消滅了一局部凱爾特人,將另一局部凱爾特人驅趕到西南和西北部的山區。9世紀,丹麥人對不列顛的侵略,促進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形成。1066年,來自法國的諾曼人征服了不列顛,他們在英法百年戰爭后融合在盎格魯-撒克遜人中。【盎格魯〔Angles〕】盎格魯人〔Angles〕是一個現代英語的詞語,此單詞來自日耳曼民族對自己祖先地——德國石勒蘇益格盎格琳的稱呼。【撒克遜〔Saxons〕】撒克遜人〔英語:Saxons,德語:Sachsen〕,原屬日耳曼人,早期分布于今日德國境內的下薩克森〔Niedersachsen〕地方。西元5世紀中期,大批的日耳曼人經由北歐入侵不列顛群島,包括了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朱特人〔Jutes〕,經過長期的混居,逐漸形成現今英格蘭人的祖先。盎格魯-撒克遜人現在大局部英國人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阿佛列大帝

盎格魯、撒克遜是古代日耳曼人的部落分支,原居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和德國西北沿海一帶。公元五世紀——六世紀,盎格魯、撒克遜兩部都有人群南渡北海移民大不列顛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間,兩部落才融合為盎格魯·撒克遜人。通過征服、同化,盎格魯·撒克遜人與大不列顛島的“土著人〞〔凱爾特人〕,再加上后來移民的“丹人〞、“諾曼人〞經長時期融合,才形成近代意義上的英吉利人〔包括蘇格蘭人〕。但從二戰時看,盎格魯·撒克遜人與日耳曼人已經疏遠,反倒和英倫的原住民〔土著凱爾特人〕融為一體。盎格魯·撒克遜人屬于日耳曼民族,按英國早期歷史學家比德〔673—735年〕的劃分,他們來自三個不同部落:由丹麥半島盎格恩〔Angeln〕來的盎格魯人〔Angles〕,由易北河下游來的薩克遜人和由丹麥日德蘭半島來的朱特人〔Jutes〕。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不列顛的征服開始于449年,遇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公元500年,凱爾特人贏得巴頓山戰役的勝利,半傳奇式的亞瑟王就是率領凱爾特不列顛人抵御入侵的民族英雄。①在整個中世紀,圍繞著亞瑟王形成了亞瑟王的宮殿、魔劍、圓桌騎士等等傳奇。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不列顛以后,相繼建立10來個小王國,經過合并剩下7個:3個撒克遜人王國——威撒克斯、蘇撒克斯、埃撒克斯;3個盎格魯人王國——東盎格利亞、諾森布里、麥西亞;1個朱特人王國叫肯特。英國史上稱這七個王國并存的局面為“七國時代〞〔600—870年〕。“英格蘭〞〔England〕來源于Englaland,意即盎格魯人的土地。7個王國中以威撒克斯為最強,國王愛格伯特〔802—839年〕于829年初步統一英格蘭。盎格魯-撒克遜時代主要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大約600年

公元前地中海伊比利亞人,比克人,凱爾特人,先后來到不列顛。公元1-5世紀大不列顛島東南部為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撤走后,歐洲北部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相繼入侵并定居。7世紀開始形成封建制度,許多小國并成七個王國,爭雄達200年之久,史稱“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歷史淵源2世紀到5世紀遷徙簡圖

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力圖在西方恢復羅馬帝國的統治,于533年派貝利撒留遠征北非。汪達爾人被擊敗,迦太基陷落。汪達爾人殘部又堅持了三年,534年汪達爾王國終于滅亡。拜占廷軍隊依靠曾被汪達爾人剝奪土地和財富的奴隸主和教士的支持,在北非重建行政機構,恢復羅馬的統治。5世紀初,當西哥特人盤鋸高盧西南部時,高盧東南部為勃艮第人占領。勃艮第人以里昂為首都,建立了勃艮第王國。公元534年,勃艮第王國被法蘭克王國吞并,但勃艮第人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卻長期保存下來。在北方,法蘭克人是最強大的部族,原居住于萊茵河中下游以北地區。從3世紀中葉到6世紀,法蘭克人越過萊茵河向羅馬帝國侵襲、移民,逐漸占領了盧瓦爾河以北高盧的大局部地區。5世紀下半葉,法蘭克諸部落中以薩利安法蘭克人和利普利安法蘭克人兩支最為強大。486年,薩利安法蘭克人的軍事首領克洛維率兵掃平羅馬在高盧的剩余勢力,以蘇瓦松為都,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公元496年,克洛維率三千親兵在蘭斯接受洗禮,皈依天主教。這一舉動得到了教會和高盧羅馬貴族的熱烈稱頌。羅馬帝國滅亡后,失去靠山的羅馬基督教會和羅馬貴族急于在新建立的蠻族王國中尋找新的政治支柱。但是當時帝國境內的日耳曼各族都信奉阿里烏派異端。宗教對立使他們敵視這些“蠻族〞國家。克洛維率法蘭克親兵皈依天主教,使基督教會和羅馬貴族的精神為之一振。克洛維也乘機把教會和羅馬貴族的支持變為自己征服擴張的工具,把自己扮作天主教會的保護人和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公元500年,克洛維征服了勃艮第王國,507年又將西哥特人趕出了高盧,508年東羅馬皇帝授予他執政官的稱號。在克洛維去世前,法蘭克已統一高盧大局部地區,并向萊茵河以東擴張,成為西歐蠻族王國中疆域最大的國家。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原居北海之東的日德蘭半島,兩部落語言風格相近,故合稱盎格魯撒克遜人,他們在公元5世紀渡海來到大不列顛島。大不列顛島原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在蠻族遷徙浪潮中,羅馬政府自顧不暇,于407年撤回了最后一批駐軍。這給了盎格魯撒克遜人一個入主大不列顛的良機。不過征服的歷程并不一帆風順,有些不列顛人逃入西部或北部山區,長期堅持對抗斗爭。西部形成威爾士,13世紀才被征服;北部形成英格蘭,18世紀才納入英國幅員。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過程中,同當地的凱爾特人以及后來的丹人、諾曼人等長期結合而形成英格蘭民族。英格蘭民族融合過程中,曾出現許多小國,各國互相爭雄,戰事頻繁。后又經歷了長達三百余年的“七國時代〔Heptarchy〕〞。公元829年,威塞克斯國王愛格伯特統一各王國,建立了英格蘭王朝。倫巴德人原居于易北河左岸,6世紀移居潘諾尼亞,后以雇傭兵身份替東羅馬帝國效力。568年,倫巴德人在其首領阿爾波音率領下,入侵北意波河流域,定居立國,以拉文那為都。774年,終為法蘭克的查理大帝所兼并。一般認為,法蘭克人對意大利的侵襲是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最后一幕。文化影響?貝奧武甫?第一頁英國早期文學就是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開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北歐祖先史詩?貝奧武甫?。著名魔幻派代表作?指環王?〔LordofTheRings,又譯?魔戒?〕的作者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ohnRonaldReuelTolkien,一般簡稱他為J.R.R.托爾金〕,幼年時期便熟讀?貝奧武甫?并癡迷于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一九二五年擔任牛津大學盎格魯-撒克遜學的教授,以研究盎格魯-薩克森語著稱。?指環王?的立意便是“創造屬于英國的神話〞,作品中更是大量借用北歐傳說及?貝奧武甫?的內容,其中專為小說而創造的至少兩種語言,都借鑒了盎格魯-撒克遜語。【文摘:關于?貝奧武甫?的書摘】一、從“不列顛〞到“英格蘭〞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不列顛島上,很早就居住著克爾特人。他們當中的布里頓族,在大約公元前5世紀進入不列顛,“不列顛〞一詞便來源于克爾特人的“布里頓〞一詞,意為“布里頓人的國度〞。克爾特人的口頭文學歷史悠久、豐富多彩,內容有多神教的神話故事和英雄傳說,其中亞瑟王的故事不斷流傳、擴展,成為英國和西方文學的創作素材的一大源泉。公元前55年開始,羅馬人由侵略到逐漸征服了不列顛,把不列顛劃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并帶入了羅馬文明。他們的許多軍事要塞開展成為今天的重要城市,他們修建的大道有的到十八世紀還是交通要道。在古英語文學中保存下來的一首短詩?廢墟?中,一位生活在七世紀的詩人憑吊被撒克遜人摧毀的羅馬人的城鎮,尋覓當時當地大廳浴堂的盛況而不可得。羅馬的勢力維持到5世紀初期。北歐的日耳曼人的騷擾不列顛的同時也大舉入侵羅馬帝國,羅馬人不得不從401年起撤回外鄉,專心御敵,9年后羅馬帝國皇帝宣布放棄對不列顛的主權。羅馬人在統治不列顛的350年中,對不列顛的語言文學沒有產生很大的影響。五世紀中期,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撒克遜、朱特等部落從歐陸渡海來到不列顛。他們遭到了當地居民猛烈的對抗,大約150年后才征服不列顛南部、中部的大局部地區。一些土著克爾特人淪為奴隸,又有一些克爾特人被驅趕到北部、西部的山區、威爾士、蘇格蘭,甚至渡海到愛爾蘭、布列塔尼半島。盎格魯人把不列顛稱為“盎格蘭〞,這便是“英格蘭〞一詞的由來克爾特的不列顛被盎格魯—撒克遜的英格蘭所替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征服和國家形成過程中,氏族制度逐漸解體,封建制度逐漸形成,多神教也逐漸為基督教所代替。盎格魯—撒克遜語便是古英語,英國文學史就是從五世紀盎格魯—撒克遜族的征服開始的。二、來自北歐祖先的史詩:?貝奧武甫?如同許多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詩歌來源于人民的口頭集體創作,反映了遠占部落人們的生產勞動、對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夢想性解釋。在這些詩歌世世代代的相傳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以詩歌創作、吟誦為職業的吟游詩人;自己創作并演唱的詩人被稱為“斯可卜〞;演奏他人作品的歌者那么叫“格利門〞,但后來這兩個名稱都指自作自唱的藝人。他們在王室貴族的宴會廳上吟唱助興,曾受到相當的厚遇。在他們的演唱中,民間故事和傳說得以保存、增刪和潤飾。漸漸地有些故事有了寫本,有的寫本又被保存下來。我們只能從現存的抄本中窺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國文學中第一部偉大的作品。?貝奧武甫?的故事是由盎格魯—撒克遜人帶到英國的,所以有濃厚的北歐氣息。這部口頭流傳6世紀的長篇敘事詩大約寫成于公元8世紀,此時正值中國的唐朝。現在的手抄本是在公元10世紀寫成的。長達3000行的?貝奧武甫?,講述的是古代英雄與魔怪搏斗的傳奇冒險故事。貝奧武甫是六世紀的一個歷史人物,但在詩人們的筆下,他成了一位神話中的英雄人物。這位瑞典南部高特族的年青貴族,聞知妖魔格蘭代爾屢屢夜襲丹麥國王洛茲加的宴會廳,殺害并擄走醉臥酣睡的武士,便帶14名勇士渡海相助。洛茲加國王在“鹿廳〞中款待客人們。當晚,貝奧武甫與同伴們留宿屢遭血劫的“鹿廳〞,格蘭代爾闖入攫食武士,貝奧武甫與格蘭代爾一場惡斗,以超人的臂力戰勝了妖魔,并扯斷了他的一只胳膊,負了致命傷的格蘭代爾逃走。貝奧武甫的功績得到稱頌,國王酬以厚禮。但是格半代爾的母親為兒子報仇,再次來襲,抓走了國王的親信愛斯舍爾。貝奧武甫追蹤到潭內洞穴,用洞中的魔劍砍殺了母怪,又取下格蘭代爾的首級歸來。貝奧武甫青年時期的功績構成了長詩的第一局部。詩的第二局部描寫老年貝奧武甫的事跡。他從丹麥凱旋回國后被立為王儲,在國王去世后成為高特人的統治者,清明治理國家50年。當他年老時,有一條火龍因為看守的寶物被盜而發怒,噴火燃燒,禍患鄉里。年邁的貝爾武甫為解救人民,披甲執盾,率臣卜前去斬殺毒龍。他在年輕勇敢的侄兒威格拉夫的幫助下,殺死了兇猛的火龍,自己也身負重傷死去。人民在哀悼中為他舉行了火葬。?貝奧武甫?中出現或提起的許多人物來自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如丹麥的洛茲加王和高特族的希格拉克王都實有其人。歌者吟誦的表現家族內部與家族之間世仇的“芬的故事〞;貝奧武甫回憶中涉及的高特人與瑞典人間的部落戰爭,也有歷史根據。而在對貝奧武甫的描寫上,除了他是希格拉克王的外甥和繼承人外,沒有保存其他歷史事實,把歷史人物和神話英雄融合了。英國人的先租來自北歐,在那里他們背靠森林、面臨大海,時時會遇到來自自然的未曾意料和難以抵御的危險。他們在貝奧武甫殺妖斬龍的故事里,表現他們在孔武有力的首領的領導下與自然界敵對力量的搏斗,訴說這種搏斗的艱辛和對勝利的希冀。長詩主要反映的是異教的氏族社會。在氏族社會里,個人與氏族或部落的關系非常密切,人們面臨生存斗爭的困難,需要集體的力量,氏族的庇護。這種強烈的集體感使他們把保護親人和族人作為個人重要的責任。貝奧武甫把保護人民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惜自我犧牲。他體恤民情、勇敢強壯,是人們理想的英雄。在他的葬禮上,“他們,高特人,哀悼他們的親人,/哀悼他們的王上;/宣稱他是世上所有國王中/最善良的人,最溫柔的人,/對人民慈祥,最渴望得到一個好的名聲〞。盎格魯—撒克遜人信仰多神教,他們以泛靈論的認識方法和比較類推的思維方法,通過想象去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他們把戰神瓦丹看作主神,認為雷神索爾支配天空,提樂掌管陽暗,厄斯特爾是春天女神,等等。而各神還要接受可怕的萬能的命運女神菲爾特的命令。在?貝奧武甫?中經常提到命運,把她作為決定性因素。但是,作為在向封建時代過渡時期的英國寫成的詩篇,?貝奧武甫?也反映了七八世紀英國的風貌,有許多封建因素和基督教色彩。在詩中宮廷生活圖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封建時代推崇的封建等級觀念、道德標準已經建立。國王領導和保護領主,領主臣屬們那么感念主恩、忠誠國王,勇敢無畏。貝奧武甫斗火龍時,衛士們的退縮受到指責,威格拉夫的舍命相救得到稱頌。詩中對血族仇殺、僭奪尊位等行為進行了譴責。基督教影響也滲入了詩中。歌者有時在表達中插話,指出上帝的萬能力量,哀嘆異教徒不能見上帝那種不可見力量的不幸。妖魔格蘭代爾被稱為受上帝懲罰的該隱的后裔。?貝奧武甫?反映了氏族社會中早期封建社會數百年中的生活風習,兼有氏族時期英雄主義和封建時期的理想,混合了異教和基督教精神。?貝奧武甫?也代表著古英語詩的藝術特色和成就。古英語與現代英語相當不同,現代英文讀者讀起來非常困難。它有高度的屈折變化形式!像近代德文那樣,它的意義不取決于詞的位置而是詞尾的變化。古英語中有很多同義詞,常用“隱喻復合字〞,如把海稱為“鯨魚之路〞、“水街〞、“海豹浴場〞。長詩中便是如此,對“兵士〞就用了“執盾者〞、“戰斗英雄〞、“揮矛者〞等說法。詩人常用一些不同的形容詞來重復描寫同一事物、現象,國王洛茲加被稱為:“丹麥人的國王,賢明的統治者,善良的父親,施予賞賜的思主〞。古英文詩的根本形式是頭韻,即用來押韻的字都以同一輔音開始。每一行通常有四個重讀音節,每行中間有一個停頓。通常頭三個重讀音節,更多的是頭兩個重讀音節,都用頭韻。?貝奧武甫?便是如此。我們讀到這樣的詩行:Steapseanlitho—Stigenearwe〔陡峭的石級—狹窄的小路〕或是:Flodunderfoldan—Nisthaetfeorheonon〔地下的洪流—離此處不遠〕在宴會廳里,歌者隨著豎琴的拔弦聲,朗誦著這短促而顯單調的音節,歌頌英勇豪邁的祖先。?貝奧武甫?反映了盎格魯—撒克遜時代英國民族的歷史和思想情感,具有史詩的廣闊和莊嚴氣概,被看作是英國人民的民族史詩。***貝奧武甫Beowulf【釋義】:英國古代史詩。公元5世紀時已開始口頭傳誦,約8世紀時成書。勇士貝奧武甫與怪物格倫德爾搏斗,使其斷臂而死。怪物之母為子復仇,又被他追蹤殺死。后來他做了國王。一次火龍來犯,他挺身斬龍,傷重而死。人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現存的?貝奧武甫?唯一手稿,處于一個不知名的書記員之手,成稿時間為十世紀早期。被發現是在1705年,反映的是六世紀發生在歐洲大陸的一些事情。敘事長詩根本信息?貝奧武夫?〔Beowulf〕一譯貝奧武甫。完成于公元九世紀的英雄敘事長詩。全詩長3183行,以斯堪的納維亞〔Scandinavia〕的英雄貝奧武夫〔Beowulf〕的英勇事跡構成主要內容。雖然歷史上并未證實確有貝奧武夫其人,但詩中所提及的許多其他人物與事跡卻得到印證。本詩以西撒克斯〔Wessex〕方言寫成,押頭韻而不押尾韻,用雙字隱喻而不用明喻。是現存古英語文學中最古老的作品,也是歐洲最早的方言史詩。在語言學方面也是相當珍貴的文獻。?貝奧武夫?〔Beowulf〕,一譯貝奧武甫,完成于西元八世紀,約750年左右的英雄敘事長詩,長達3000行。故事的舞臺位于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是以古英語記載的傳說中最古老的一篇,在語言學方面也是相當珍貴的文獻。貝奧武夫〔Beowulf〕乃現存古英文文學中最偉大之作,也是歐洲最早的方言史詩。該詩中并未提及英國,但學者相信該詩約於西元七二五年左右在英國完成。全詩凡三千一百八十二行,以斯堪地那維亞的英雄貝奧武夫的英勇事跡構成主要內容。雖然歷史上并未證實確有貝奧武夫其人,但詩中所提及的許多其他人物與事跡卻得到印證。本詩原以西撒克遜方言寫成,押頭韻而不押尾韻,用雙字隱喻而不用明喻。全詩內容分為兩局部:第一局部描敘丹麥霍格國王〔KingHrothgurs〕宏偉的宮殿,在前后十二年中,半人半魔的妖怪格蘭戴〔Grendel〕每晚出沒捉食霍格的戰士。此時恰巧瑞典南部濟茲〔Geats〕王子貝奧武夫率家臣來訪,協助除害。國王當晚設宴款待,熟料妖怪格蘭戴又復出現,捉食一名濟茲戰士,貝奧武夫與之搏斗,貝氏扭斷其臂,妖怪落荒而逃,因受重傷致死。第二天晚上,格蘭戴的母親前來為其子復仇,其后貝氏把她在一湖泊的洞穴中殺死。第二局部描敘貝奧武夫返國,被擁為王,前后五十年,舉國大治。最后貝奧武夫以垂老之年,殺一噴火巨龍,但其個人亦因而身受重創,終於身死。詩末敘其葬禮,并有挽歌。故事大綱這首史詩以簡短的古丹麥家譜作為開始。齊爾德.謝馮是古丹麥第一位偉大的國王,他以他征服敵人的能力而聞名。后來,齊爾德成為了荷羅斯加的曾祖父,而荷羅斯加就是貝奧武夫時代古丹麥的國王。荷羅斯加和他的祖先一樣,是一位好君王,他希望借著建造名叫希奧羅特的大殿來慶賀他的統治。當大殿建成之后,荷羅斯加舉行了盛大的慶典。盛大的宴會引起了怪獸哥倫多的注意,它決定進行夜襲。次日早晨,荷羅斯加和他的領主知道了這次流血事件,就為失喪的武士哀悼。就這樣,開始了哥倫多和古丹麥的戰爭。十二年過去了。哥倫多進攻古丹麥的消息傳到了另外一個部族--耶阿特(瑞典南方的斯堪的納維亞)。偉大的領主貝奧武夫決定去幫助古丹麥人:他率領他最好的武士們出航,到達了丹麥的領土。當他們一到,荷羅斯加的一位領主烏爾夫加斷定這位耶阿特人配得上與荷羅斯加交談。荷羅斯加記起當年他曾經幫助過貝奧武夫的父親埃格希奧平定紛爭,因此,他愉快地接受了貝奧武夫的幫助。希奧羅特大殿再次舉行了盛大的慶典來向貝奧武夫表示敬意。慶典過程中,一位名叫恩費爾特的領主為了和貝奧武夫比賽投巨石,就譏諷他曾經輸掉的游泳比賽。貝奧武夫在與他的較量過程中說出了他的英雄般勝利的故事,同伴們都為他的勇氣而歡呼慶祝。在慶典的高潮時,丹麥的王后薇爾皙歐走上前來,端著蜂蜜酒。她先敬獻給荷羅斯加,接著是大殿中的其他人,最后才是貝奧武夫。當他拿到杯子的時候,貝奧武夫告訴薇爾皙歐他將會除掉哥倫多或者在希奧羅特被殺死。這簡短的聲明大大感動了薇爾皙歐和在場的丹麥人,慶典繼續舉行。最后,所有人都退場了。在他們離開前,荷羅斯加承諾,如果貝奧武夫可以打敗哥倫多,他將賜給貝奧武夫所有的一切。貝奧武夫說,他會讓神來決定結局。他和他的領主武士們就睡在希奧羅特大殿中去等待哥倫多。最后,哥倫多和以前一樣到了希奧羅特,饑餓地尋找新鮮的血肉之軀。當哥倫多吞吃他的一個部下時,貝奧武夫謹慎地觀察著。當哥倫多沖向貝奧武夫的時候,他抓住哥倫多的臂膀不放。哥倫多因為貝奧武夫緊扭它的手臂而痛苦地掙扎。貝奧武夫抓著哥倫多的手臂掄了起來,使得大殿都幾乎要倒塌。不一會兒哥倫多被甩了出去了,留下了他的斷臂在貝奧武夫的手中。它逃回到它在荒野中的巢穴中,死在了那里。從此,丹麥人認為貝奧武夫是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英雄。荷羅斯加的吟游詩人傳唱著貝奧武夫和其他過去名人的歌,包括齊格門德〔屠龍勇士〕和荷雷默德〔一位不賢明的君王,他最終得到了懲罰〕。在希奧羅特大殿中,哥倫多的斷臂被當做戰利品釘在了墻上。荷羅斯加承諾貝奧武夫永遠也不會缺少財富,而貝奧武夫優雅地向他道了謝。耶阿特的人馬都按照荷羅斯加的諾言被賜予財富。又一個慶祝貝奧武夫勝利的晚會舉行了。荷羅斯加的吟游詩人在慶典上傳講了另外一個故事,是關于弗利西安大屠殺的。一位古代的丹麥君王有一個女兒名叫希爾得布爾,他將她嫁給了弗利西安的一位君王。當希爾得布爾的哥哥納夫去看望她時,弗利西安人進攻了丹麥人。并且殺害了納夫和希爾得布爾的兒子。丹麥的下一位領袖亨蓋斯特想要報仇,當春天到來,丹麥人襲擊了弗利西安,殺死了他們的領袖并且帶回了希爾得布爾。故事說完,薇爾皙歐在懇求她的妹夫荷羅蘇夫幫助她的兩個年幼的兒子的時候,向荷羅斯加獻上了一串項鏈。接著她獻給貝奧武夫許多珠寶,例如項鏈,珍貴的杯子和指環等等。不久,隨著慶典的結束,所有人都平安地睡下了。夜里,哥倫多的母親進入了大殿想要為她的兒子復仇。武士們準備迎戰用了太多時間,讓哥倫多的母親抓走了荷羅斯加的一位參事。當貝奧武夫被召喚到大殿,他發現荷羅斯加正在為他朋友哀悼。荷羅斯加告訴貝奧武夫哥倫多那種怪獸在陰暗之地所住的地方,荒原中的一片恐怖大地。貝奧武夫勸說荷羅斯加和他一起騎馬去荒原。當他們到達荒原的邊界時,貝奧武夫叫來他的鎧甲,從恩費爾特那里拿來一把劍,就跳入了水中。過了很久,貝奧武夫游到了湖底,哥倫多的母親正等在那里準備估計他。貝奧武夫揮舞起他的劍,但是發現這樣砍不傷她,所以他就擲出寶劍。和怪獸扭打在一起,直到貝奧武夫看到附近有一把巨大的寶劍。他抓過劍柄,揮舞起來割下了她的頭殺死了她。在不遠處,貝奧武夫發現了在巢穴中死去的哥倫多,他砍下他的頭作為戰利品帶走了。丹麥人在等待貝奧武夫的過程中喪失了所有的希望,因為他在水下太長時間了。當貝奧武夫帶著哥倫多的頭顱和劍柄〔劍身被哥倫多的血液的熱量所熔化了〕回來的時候,他們被驚呆了。他們背著他們的英雄和他的戰利品回到了希奧羅特,另一個慶典又開始了。貝奧武夫詳細表達了他的戰斗,荷羅斯加贊揚了他并且建議他做君王。一個更大的慶典緊接著開始了,貝奧武夫得到了更加多的無價珍寶。第二天一早,耶阿特人正準備離開丹麥。在他們離開前,貝奧武夫當著丹麥人的面承諾幫助荷羅斯加。荷羅斯加稱贊了他并且保證,他們將是永遠的同盟。當耶阿特人走后,荷羅斯加覺得其實他希望貝奧武夫永遠也不要離開。英雄們帶著歡樂回到了他們的故土,在那里他們的國王海吉拉克和王后海吉得向他們致敬。在一邊,表達者將海吉得比作一位古代的王后,她是那樣的不馴服直到奧法征服了她。貝奧武夫向國王表達了他在丹麥的旅程中發生的事情。這當中,他還講了另外一個以前從未被提起的故事。荷羅斯加曾經將他的女兒弗麗雅瓦露許配給西亞托巴德的一位王子為了平定一場過去的紛爭。貝奧武夫推測會有人唆使那位王子起來對丹麥人過去一切的錯誤進行報復。海吉拉克稱贊了貝奧武夫的勇敢,并且給他一半的王國。他們一起治理這個國家,并走向和平和繁榮。不久以后海吉拉克在一次戰斗中被殺死,所以貝奧武夫就成為耶阿特的國王,并且賢明地管理著國家。在貝奧武夫統治的第十五年,一只怪獸的出現驚嚇了耶阿特人。有一處古代的寶藏,被一遠古文明警惕地看管著,直到他們種族的最后一個人死去。當他死后,一條噴火巨龍發現了寶藏并且看守著它長達300年。一天,一個奴隸偶然發現了寶藏,他偷走了一個杯子作為獻給他主人的貢品。巨龍醒來發現寶藏中少了什么,開始向耶阿特人發怒。后來一天,貝奧武夫知道了巨龍毀了自己的大殿。這次攻擊使他沉思。不久,他為戰斗定制了一面盾,但是當他想到將可能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時依然帶著沉重的心情。他想起海吉拉克在戰斗中的死和他自己在那次戰斗中僥幸逃生的經歷。當他帶著他的11位領主向著巨龍的巢穴進發的時候,他又記起他看到的一些戰斗場面。那個偷杯子的仆人在他們前面領路。當他們等待攻擊巨龍的時候,貝奧武夫表達了耶阿特皇族的故事:海吉拉克的長兄們互相廝殺致死,留下他們的父親傷心而亡。貝奧武夫說,他很好地侍奉了海吉拉克,而在侍奉他的時候得到劍〔名叫納格林〕會幫助他再次拯救王國。貝奧武夫帶著眾人攻入巨龍的山洞。那盾牌保護他免受巨龍火焰的灼燒,但他的部下因為害怕而逃走了,最后只剩下一個人跟在他身后。這個人是威格拉夫,貝奧武夫的一位親戚。威格拉夫憤怒了,但是發誓他會一直留在貝奧武夫的身邊。接著,巨龍沖向他們。貝奧武夫和巨龍互相攻擊了三個回合,最終都用致命一擊擊中了對方。巨龍被斬首,但是貝奧武夫被巨龍咬傷并且致命的毒液流入了他的體內。貝奧武夫說,威格拉夫應該作為他的親屬繼承他的王國,接著他就死了。威格拉夫按照貝奧武夫在寶藏地的囑咐給他的尸體沐浴。在他死后,那些逃走的懦夫都回來了,他們被威格拉夫嚴厲地責罰。他派出一名信使去告訴百姓們國王的去世。信使可以想像出那些耶阿特的敵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會有多么快樂。他還說沒有人可以得到那些貝奧武夫為之戰斗過的寶藏。威格拉夫和貝奧武夫的那些領主們將巨龍的尸體投入大海。他們將寶藏安放在貝奧武夫的墓冢當中,一齊哀悼這位最有大能的君王。**Malory'sLeMorteD'Arthur亞瑟王之死**TheRobinHoodBallads***杰弗雷·喬叟GeoffreyChaucer杰弗雷·喬叟(GeoffreyChaucer,約1343~1400〕英國詩人。他的個人生活是相當豐富的:1357年做宮廷侍童,1359年參加對法作戰時被俘,翌年由國王贖回,1361年-1367年在內殿法學協會受訓,1366年與王后寢宮的女官結婚,此后屢次代表愛德華三世出使歐洲大陸,到過比利時、法國、意大利等國,有時機遇見薄伽丘與彼特拉克,這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374年,喬叟任倫敦毛皮關稅管理員,1382年兼任酒類及其它商品的關稅管理員。1385年,喬叟任肯特郡治安法官,第二年被選為該郡騎士代表出席議會下院。1389年理查德親政后,喬叟又先后擔任過王室建筑工程主事和薩默塞特王室森林副主管。喬叟在庇護者失寵期間,被剝奪了官位和年金,經濟拮據。他曾寫過打油詩?致空囊?給剛登基的亨利四世,申訴自己的貧窮。1400年喬叟逝世,安葬在倫敦威斯敏特斯教堂的“詩人之角〞(Poet'sCorner),他也是第一位葬于此的詩人。喬叟的詩歌創作分為三個時期:①法國影響時期〔1360~1372〕:主要翻譯并仿效法國詩人的作品,創作了?悼公爵夫人?(TheBookoftheDuchess(1369)),用倫敦方言翻譯了法國中世紀長篇敘事詩?玫瑰傳奇?等。②意大利影響時期〔1372~1386〕:詩人接觸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進步思想。這一時期的創作如?百鳥會議?、?特羅伊勒斯和克萊西德?(TroilusandCriseyde(c.1385))、?好女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面向生活現實的創作態度和人文主義觀點。③成熟時期〔1386~1400〕:喬叟在這最后15年里從事?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創作。無論在內容和技巧上都到達他創作的頂峰。他首創的英雄雙韻體為以后的英國詩人所廣泛采用,被譽為“英國詩歌之父〞。喬叟早期的創作受意大利和法國文學的影響。他把法國文學中的騎士傳奇、抒情詩和動物寓言故事等引入英國文學。其早期作品?特羅勒斯和克萊西德?(1385),人物性格塑造生動細膩,語言機智幽默。從1377年開始,喬叟屢次出使歐洲大陸,接觸了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人的作品。這些作家反封建反宗教的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使喬叟的創作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開始轉向現實主義。根據薄伽丘的一部長詩改寫的敘事詩?特羅勒斯和克面西德?擯棄了夢幻和寓言的傳統,代之以對現實社會中的人物和生活細節的描寫,這是喬叟的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喬叟在他生活的最后十五年進行了?坎特伯雷故事集?(TheCanterburyTales〔1387-1400〕)的創作。這是他最杰出的作品。喬叟視野開闊,觀察深刻,寫作手法豐富多樣,真實地反映了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開創了英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對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產生影響。?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國作家喬叟的小說。作品描寫一群香客〔pilgrim〕聚集在倫敦一家小旅店里,準備去坎特伯雷城朝圣。店主人建議香客們在往返途中各講兩個故事,看誰講的最好。故事集包括了23個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故事有:騎士講的愛情悲劇故事、巴斯婦講的騎士的故事、賣贖罪券者講的勸世寓言故事、教士講的動物寓言故事、商人講的家庭糾紛的故事、農民講的感人的愛情和慷慨義氣行為的故事。作品廣泛地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英國社會生活,揭露了教會的腐敗、教士的貪婪和偽善,譴責了扼殺人性的禁欲主義,肯定了世俗的愛情生活。?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藝術成就很高,遠遠超過了以前同時代的英國文學作品,是英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第一部典范。作品將幽默和挖苦結合,喜劇色彩濃厚,其中大多數故事用雙韻詩體寫成,對后來的英國文學產生了影響。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喬叟用富有生命力的倫敦方言進行創作,也為英國文學語言奠定了根底。他首創的英雄雙韻體為以后的英國詩人所廣泛采用,因而喬叟被譽為“英國詩歌之父〞。杰弗里·喬叟作品杰弗里·喬叟〔GeoffreyChaucer,1340年—1400年〕,英國中世紀著名作家,出生于一個酒商家庭。1359年隨愛德華三世的部隊遠征法國,被法軍俘虜,不久以黃金贖回。喬叟當過國王侍從,出使許多歐洲國家,兩度訪問意大利,發現了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作品,對他的文學創作起了極大的作用。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CanterburyTales〕其他作品?公爵夫人之書?(BookoftheDuchess)、?聲譽之宮?(TheHouseofFame)、?百鳥會議?(TheParliamentofFowles)、?賢婦傳說?(TheLegendofGoodWomen)以及?特洛伊羅斯與克麗西達?(TroilusandCriseyde)。喬叟于1400年10月25日在倫敦逝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的“詩人之角〞。喬叟的死因不明,可能是被謀殺,英國的中世紀研究專家特里·瓊斯曾出了一本書?誰謀殺了喬叟??。喬叟率先采用倫敦方言寫作,并創作“英雄雙行體〞,對英國民族語言和文學的開展影響極大,故被譽為“英國詩歌之父〞。第二章**WilliamCaxton〔威廉卡克斯頓;1422~1491〕英國第一個印刷商,在莎士比亞之前對英語影響最大的人。到1491年去世時,他出版了約100本書,其中有24本是他自己的譯作。他印刷的書中其中也包括?坎特伯雷故事集?、?特洛伊勒斯與克里希達?、?羅賓漢故事小唱?和馬洛里的?亞瑟王之死?。生平:卡克斯頓于1422年出生在肯特郡維爾德的林區,家中頗有一些地產,因此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1438年,年輕的卡克斯頓前往倫敦,在著名的布商、后來的倫敦市長勒澤手下當學徒。勒澤1441年去世以后,卡克斯頓跨海前往比利時布魯日創業,專門經營英國和佛蘭芒地區間的紡織品貿易。在布魯日的20多年中,他的事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463年,他已經做到了低地國一帶的英國商會會長,地位非常顯赫,有時還代表英王從事外交活動。1469年,他辭去會長之職,應邀就任勃艮第公爵夫人、英國國王愛德華四世的姊妹瑪格麗特的咨詢參謀。卡克斯頓通曉英、法、德、拉丁文,經商之余,尤喜舞文弄墨。1469年3月,卡克斯頓開始翻譯RaoulLeFevre的?特洛伊史回憶?等書。他的翻譯受到了朋友們的喜愛,他們紛紛索要譯本。這樣,卡克斯頓除了找抄寫員之外,還親自筆錄了一些譯作給朋友。但他很快就感到自己“管禿手拙,雙目無神〞,無法再抄下去了。而此時,谷登堡于1450年創造的活字印刷術已從美因茨沿萊茵河順流而下傳到科隆。卡克斯頓得知這一消息后,于1471年前往科隆。在科隆,卡克斯頓交了昂貴的學費,刻苦學習印刷術,最后終于成為英國出版第一人。而此時的卡克斯頓,以當時的標準看來,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人了。約在1474年,卡克斯頓帶著一套鉛字活版印刷的行頭返回布魯日,在那里創立了一個印刷所。1475年,他與曼遜〔ColardMansion〕合作,在布魯日印刷出世界上第一本英文出版物?特洛伊史回憶?。這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1476年底,卡克斯頓應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四世之詔,返回英倫,在倫敦西敏寺附近建立了英國第一個印廠,開始大規模出版書籍。次年,卡克斯頓出版了在英國外鄉印刷的第一部英文書籍?哲學家的名言或警句?,這也是第一本印有出版日期的英文印刷品。1481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帶有插畫的英文書?世界鏡鑒?,這是一部百科全書性質的書,也是他從法文和拉丁文翻譯出來的。到1491年卡克斯頓去世之時,他已經出版了近百部書籍,其中74種是英文書籍,有一些還是長篇巨制,他自己親自翻譯出版的書就達24種。在這些“卡克斯頓版〞的書中,以孤本或殘篇留存到今天的尚有1/3,是英國最為珍貴的“搖籃本〔incunabula〕書籍。成就及影響

1999年元旦,英國播送公司舉行的“BBC聽眾評選千年英國名人〞活動揭曉,莎士比亞以微弱優勢勝出丘吉爾榮獲桂冠,而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Caxton〕擊敗達爾文、牛頓、克倫威爾,榮膺探花之殊榮。就對英國語言和文學的奉獻和影響力而言,莎士比亞之外,大概無出其右者。卡克斯頓其重如此。卡克斯頓是英國文藝復興新文化之興旺和英國文學之繁榮的助產士,這樣說并不夸張。卡克斯頓有長期的經商經驗,他了解市場,懂得怎樣出版投合讀者〔包括王室、貴族和平民〕需求和欣賞口味的各類書籍。在15年的倫敦出版生涯中,他出版的書籍幾乎無所不包,其中有宗教經籍、神學著作、騎士傳奇、詩歌、百科全書、歷史、哲學及倫理學等等。這些書籍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促進了英國新文化的開展。另一方面,卡克斯頓富饒的資財也保證他可以按照興趣出版喜愛的書籍,而不必太考慮迎合市場需要。用今天的話來講,卡克斯頓是一個有著出版理想的出版人。而他的出版理想正在于文學。這也是英國文學的幸運之處。卡克斯頓幾乎出版了當時能夠得到的所有英國文學作品。1478年他出版了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484年再版,并加上了木版插圖〕,此后還出版了喬叟的?特洛伊羅絲和克瑞西達?以及其他詩作。1485年改編出版了托馬斯·馬洛禮的?亞瑟王之死?。另外,卡克斯頓還翻譯出版了很多外國文學作品,例如?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歷史?等書。他出版的這些書籍不僅對英國早期文學的保存有著重大的作用,而且深刻地影響了其后英國文學的閱讀和寫作。在卡克斯頓的時代,有多少個郡就有多少種方言。不管在口語還是在書面語方面,英語還遠未定型。卡克斯頓在出版英文書籍時,選用的是倫敦和宮廷中較其他方言更接近法語的語言,使英語的句讀法和文法大致定型。為著英語的標準化,他甚至還編了一本?英-法語辭匯?,這是最早的雙語詞典之一。卡克斯頓樸實而又奇妙生動的個人寫作語言,也對后世的英語寫作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應該說,在莎士比亞之前,卡克斯頓是對英語影響最大的人。1476年威廉·卡克斯頓〔WilliamCaxton〕將印刷機引入英格蘭后,白話文學開始蓬勃開展。宗教改革帶來了白話文的禮拜儀式,最終產生了?公禱書?〔TheBookofCommonPrayer〕,對英語文學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英語文學的文藝復興一直延伸至17世紀中葉查理二世復辟為止,在戲劇、詩歌等方面產生了莎士比亞、馬洛、斯賓塞、瓊森等一批聞名世界的文學大師。***托馬斯莫爾托馬斯·莫爾【St.ThomasMore,又作SirThomas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是個圣人也是個作家。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后社會主義思想的開展有很大影響。1478年生于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于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烏托邦理想在莫爾的理想社會里,私有制被廢除,產品歸全社會所有,公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人人參加勞動。但由于時代的局限,這個理想的社會是以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為根底,而且還有奴隸存在。早期的政治生涯在1510年到1518年,效勞于倫敦市兩個行政司法長官中的其中一位的底下。他的身分屬于重要的、負責任的地位,他在那里學到要贏得信任就是要老實以對和做一個公家機關的仆人。1517年,以一個律師的身分進入皇宮效勞國王和做一個“私人的仆人〞。婚姻與家庭在1505年,27歲的莫爾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小他十歲的珍·Colt。根據他女婿和第一位的傳記作者──WilliamRoper,莫爾原本打算娶約翰·Colt的第二個女兒。但是,后來又感覺到這樣子珍·Colt會感到羞辱與丟臉,因為她妹妹比她早結婚。這段婚姻很快樂,他們有四個小孩,三個女兒──瑪格利特〔莫爾最喜愛的小孩,昵稱為Meg〕、伊麗莎白〔Beth〕和Cicely〔Cecy〕,和一個兒子──約翰〔杰克〕。他們家,不僅僅只有他自己的小孩,他另外還領養了一個孤兒──瑪格利特·Giggs。他是一位很忠實的父親,當他不在家時,他通常都要求他的孩子們給他寫些東西,即使他們并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要和他說。而且,他并不是一個愛炫耀和凡事都要贏過他的孩子們的父親。他希望女人和男人一樣聰明,所以他教育他女兒的時間和精力就和他教育他兒子的時間和精力是一樣的,這在當時是很少見的。1511年,珍去世,莫爾以最快的速度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這樣他的小孩子們才會有母親。他的第二任妻子──艾麗斯·Middleton大他7歲,是個寡婦。她和莫爾并沒有小孩,即便如此,莫爾仍認養了一個小孩并命名為艾麗斯。莫爾說他的第二任妻子“既不是珍珠,也不是女孩。〞〔原文為“necbellanecpuella〞〕其意義為她既不漂亮也不年輕。伊拉斯謨甚至刻薄的描述了她的鼻子是“鳥身女妖的鷹勾鼻〞。即使在現實上他們的角色大不相同,但是莫爾和他的妻子顯然的變成很充滿深情的面對對方。雖然他不會用他教育或訓練珍的方式來教育她。在他寫給他自己的碑文中,莫爾贊揚珍幫他生了四個小孩,也贊揚了艾麗斯當了個溫柔的繼母。他公開宣布他無法說出他最愛哪一任妻子,也表示希望他們死后能團圓。**菲利普·錫德尼菲利普·錫德尼〔PhilipSidney,1554-1586)錫德尼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人之一,大概是才命相妨,只活了三十二歲。寫詩的時間就更短,從1580年到1584年,不過四五個年頭。但詩歌往往是激情的產物,一經勃發,便迅猛而不可收拾,短短的年光里,錫德尼寫下了百余首十四行,集合而得名為?愛星者與星?〔AstrophelandStella〕。也許藝術家的早夭常是意味著多產,或者后者便是前者的先兆,荷蘭如凡高,中國如王勃。“Stella〞是“星〞的意大利語,詩中所謂,時而指星,時而指人,無不泛濫著洪水猛獸一般的愛情。通常認為,這部組詩中的主人公是里奇勛爵的妻子帕涅羅普——從這層意義來看,這是那個時代里典型的“騎士愛情〞。組詩背后所隱藏的私密早已不得而知,后世有考據癖的專家們又往往各執一辭。但不管前緣舊事如何,一對戀人之間畢竟已是使君有婦,羅敷有夫的局面,化之為詩,也就自然成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惶惶口吻,如其中的?月啊,你用悲哀的步伐?〔WithHowSadSteps,OMoon):Withhowsadsteps,OMoon,thouclimb\'sttheskies!Howsilently,andwithhowwanaface!What,mayitbethate\'eninheavenlyplaceThatbusyarcherhissharparrowstries!Sure,ifthatlong-with-love-acquaintedeyesCanjudgeoflove,thoufeel\'stalover\'scase,Ireaditinthylooks;thylanguish\'dgrace,Tome,thatfeelthelike,thystatedescries.Then,e\'enoffellowship,OMoon,tellme,Isconstantlovedeem\'dtherebutwantofwit?Arebeautiesthereasproudasheretheybe?Dotheyabovelovetobeloved,andyetThoseloversscornwhomthatlovedothpossess?Dotheycallvirtue,there,ungratefulness?多么悲哀的腳步啊,月亮,你爬上天空,一張蒼白的臉頰,多么寂寞。莫非是那忙碌的小愛神在天上玩弄著他的弓箭?如果相思瞞不過久已苦于相思的眼睛那么我敢說,你也處在戀愛的心情,你那憔悴的美麗讓我明白了一切——我們在深深愛著。同在相思中的月亮啊,你能告訴我嗎,矢志的愛情在天界是否被看作不智?那里的女子是否也這般傲慢?是否喜歡被愛,而又輕蔑真愛著她的人?在天界,是否負心被稱作美德?如果說窺一斑而知全豹,那么,這首詩可以作為文藝復興詩歌的一個代表。因有早年負博學之名對歐洲大陸的游歷,所以,在詩人中對月亮的詢問里,我們看得出熱情與忠誠的彼特拉克〔雖然韻腳已由彼特拉克式的“4433〞變成了英國式的“4442〞〕,也看得出呼喚著“生活吧〞的龍薩。曾為錫德尼畫過肖像的威尼斯畫派主將委羅奈斯曾有一幅?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恰好可以為這首詩做一個特殊的注解:天上的女子衣冠宛然,純潔大方;人間的女子那么全身赤裸地坐在井邊,舉止似輕浮卻莫名地惹人愛憐。因這愛憐,便有了這般滿是人間煙火氣的句子——“如果相思瞞不過久已苦于相思的眼睛/那么我敢說,你也處在戀愛的心情〞——雖是“羅帶同心結未成〞,但“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得此語者,已經打碎了天界神圣的光環。至于第九行起的表述,卻鮮見于東方詩卷,大概是婦女地位的不同吧:一頭是被當作藝術品而膜拜,一頭那么是被當作日用品而輕賤。當文藝復興的大師們用生花妙筆把愛與美描摹、鋪陳、夸張到了極至,在同時代的中國卻產生的是另外一類作品:王太后的?女鑒?,仁孝文皇后的?內那么?,蔣太后的?女訓?,王夫人的?女范?,朱隆姬的?女教經?,鄭氏的?女教篇?,王相箋注的?女四書?……事情的另一面是,錫德尼所處的伊麗莎白朝時代正值清教運動的興起。清教徒鄙奢華,尚儉樸,屬于新教中的一支進步力量。但“清〞字所及,有時也產生了至清無魚的苛責。表現在文學領域,是指責詩歌傷風敗俗。錫德尼于是起而做答,倡言詩教。其時的中國正值明神宗萬歷年間,也是個多事之秋。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翌年,張四維、申時行入閣——一個是謹小慎微,一個是名哲保身。文人圈中,李攀龍早逝,王世貞獨為后七子領袖,主盟詩壇二十年,一時之間,為詩必盛唐,作文必秦漢,也算是一番氣象。錫德尼在詩教之途上懷想賀拉斯的時候,王世貞也正登上濟寧的太白樓追念“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的李供奉。但同為文人兼朝臣,東方的counterparts卻更富于入世與批判的色彩:還是王世貞,寫雜劇?鳴鳳記?來反對嚴嵩;再有,和錫德尼生于同年的顧允成,殿試對策語侵鄭妃,其后因直屢黜,終于乞假還鄉,和大名鼎鼎的兄長顧憲成一齊講學東林書院。但錫德尼并非沒有政治抱負,只不過作為爵士與朝臣的他和作為詩人的他被清晰地別離開來;同樣,錫德尼的詩歌里也并非僅有泛濫的激情,而是在歌詠愛人的同時巧妙地融入了“詩教〞的主張——畢竟,錫德尼還是一位卓越的文論家,他的?為詩辯護?〔ApologieforPoetrie〕堪稱伊麗莎白時代英國文學批評的頂尖作品,前承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后啟雪萊的?為詩辯護?,在整個西方文學批評史上也占據著很高的位置。錫德尼的“詩教〞可以從下面這首詩里窺見一些端倪:誰想從大自然最美好的書籍中了解〔WhoWillinFairestBookofNatureKnow〕WhowillinfairestbookofNatureknowHowvirtuemaybestlodgedinbeautybe,Lethimbutlearnoflovetoreadinthee,Stella,thosefairlineswhichtruegoodnessshow.Thereshallhefindallvices\'overthrow,Notbyrudeforce,butsweetestsovereigntyOfreason,fromwhoselightthosenightbirdsfly,Thatinwardsuninthineeyesshinethso.And,notcontenttobeperfection\'sheirThyself,doststriveallmindsthatwaytomove,Whomarkintheewhatisintheemostfair.Sowhilethybeautydrawsthehearttolove,Asfastthyvirtuebendsthatlovetogood."Butah,"Desirestillcries,"givemesomefood".誰想從大自然最美好的書籍中了解美德怎樣寄身于美麗之中,只須讓他在你身上讀到愛情斯黛拉,你的婀娜正是善的展示。他將發現,消除惡行的并非粗魯的武力而是最甜美的理性統治,理性的光輝使夜鳥飛逃,你的眼睛,閃著心靈的陽光。可你不滿足于做“完美〞的惟一繼承人,你把所有的心靈都帶上了你的道路,他們在你的身上發現美的真諦。當你的美引起心靈的愛慕,你的美德就把這愛向善的方向引導。“不過啊,〞欲望仍在喊著,“給我一些食糧。〞錫德尼的“詩教〞現在看來是有些讓人不快的。但與眾不同的是,詩的結句頗有幾分獨特的趣味,好似神女翩然而去,留給楚襄王的,除了對仙肌勝雪的仰慕,除了對仙袂絕塵的惆悵,還有一些對朝云暮雨的綺思夢想。1586年,錫德尼在荷蘭戰死,葬在圣保羅大教堂。據錫德尼的摯友格雷維爾的描述,戰前,錫德尼為了不使自己在防護裝備上優于統帥,成心卸下了護腿鎧甲;在負傷后,又把飲水讓給某個傷兵,并對他說:“Thynecessityisyetgreaterthanmine.〞〔你比我更需要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許是錫德尼最好的詩句了。此前一年,七星詩社巨星隕落,龍薩離開了人世。如果有限的資料可靠的話,莎士比亞此時大概還只是個土頭土腦的鄉村人物,在家鄉斯特拉福德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翌年,theQueen\'sMen劇團才會經過他的家鄉,憑了一個極其偶然的事件錄用了這個二十三歲的年輕人。我們回過頭來,這時的中國南京,王士貞任職刑部右侍郎,王士懋任職太常寺卿,掀起一場復古風潮,與歐洲的文藝復興不謀而合地照應著。而王士懋屬下的一名太常博士卻人微言輕地對王氏兄弟唱著一些反調,當然應者寥寥。但在四百年后,卻有人把這個當時在南京城中任閑職的七品小吏比作中國的莎士比亞——因為他?臨川四夢?的戲劇成就。其中,以?牡丹亭?最享盛名****EdmundSpenserEdmundSpenser(c.1552–13January1599)斯賓塞,十六世紀詩人,站在近代英國詩開展的起點,詩藝精湛,被認為全部英國詩史上最重要的六七個詩人之一。他在劍橋大學畢業之后,變成貴族家的門客,一五八〇年任英國駐愛爾蘭總督的秘書,直到一五九八年由于愛爾蘭人民反英起義,他的莊宅被燒,才倉惶奔回英格蘭,不久病死于倫敦。他的主要作品是長詩?仙后?〔1596〕,僅完成方案中的六卷,然已卷帙豐富,內容之一是對頗有作為的伊麗莎白女王的歌頌,表現了民族主義的自豪。今天的讀者喜歡閱讀的那么是他的一些次要作品,如兩首結婚曲和以?愛情小唱?〔1595〕為總題的十四行詩集。他的詩內容豐富,形式完整,在詩律上多所創造,如建立優美流暢的“斯賓塞體〞〔即九行體〕,影響深遠,后世拜倫、雪萊、濟慈、丁尼生等人都曾用它寫出佳作,因此人們稱斯賓塞為“詩人的詩人〞。〔王佐良撰〕斯賓塞的作品斯賓塞紀念碑HEARELYES(EXPECTINGTHESECONDCOMMINGEOFOURSAVIOVRCHRISTJESUS)THEBODYOFEDMONDSPENCERTHEPRINCEOFPOETSINHISTYMEWHOSEDIVINESPIRRITNEEDSNOEOTHIRWITNESSETHENTHEWORKSWHICHHELEFTBEHINDEHIM.HEWASBORNEINLONDONINTHEYEARE1553ANDDIEDINTHEYEARE1598.三~浮士德醫生【作者簡介】DavidScottKastanisOldDominionFoundationProfessorintheHumanitiesatColumbiaUniversity.HeistheauthorofShakespeareandtheShapesofTime,ShakespeareAfterTheory,andShakespeareandtheBook.Heisco-editorofStagingtheRenaissance:EssaysonElizabethanandJacobeanDramaandofTheNewHistoryofEarlyEnglishDrama.HeservesasaGeneralEditoroftheArdenShakespeareseries約翰·黎里(JohnLyly),1553(或1554)年3月24日前后生于英格蘭肯特郡威爾德地區某地(可能是梅德斯通城),1606年11月底卒于倫敦。黎里是英國第一部拉丁文法編著者的孫子,16歲進牛津大學,后轉入劍橋大學學習,獲文學碩士學位,是"大學才子"中的長者。他的散文傳奇?尤弗伊斯?的第一部,題名為?對于智慧的剖析?(1578),發表后立即受到歡送。第二部?尤弗伊斯及其英國?(1580)問世后,名聲更大。這兩部傳奇的主題是歌頌女王和英國的宗教及社會道德風貌,洋溢著愛國熱情,作品的主要情節是主人公尤弗伊斯意大利之行的浪漫經歷。書中的愛情故事富有哲理的對話和綺麗高雅的文風,深受讀者喜愛。作者善于運用典故、比喻、寓言、對偶、頭韻、雙關語和均衡句型;他的文體被稱為"尤弗伊斯體",在當時風行英國,也為伊麗莎白女王所賞識。此書是一部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小說,實為開英國新文體之先河。1580年之后,他集中寫作喜劇。?亞歷山大與坎帕斯比?(1583)描寫亞歷山大大帝把自己心愛的美女坎帕斯比讓給了她的情人--畫家阿佩爾斯,使這對有情人得到了幸福。?月中女子?(1584)、?加拉西亞?(1584)、?薩福與法翁?(1584)、?恩底彌翁?(1586--1587)、?愛的變形?(1589)、?彌達斯王?(1589)、?班比媽媽?(1589--1590)等喜劇都是描寫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在這些作品中,作者往往借題發揮,頌揚伊麗莎白女王的美德。?恩底彌翁?被批評家們譽為作家的最正確劇作。劇情是關于恩底彌翁與月亮女神辛西婭之間的戀情。有些文學史家認為,這是諷喻伊麗莎白女王與她最寵愛的面首萊斯特之間的愛情關系。在?彌達斯王?中,作者把批判的矛頭指向當時英國的政敵--西班牙國王菲利普(腓力)二世;他借古希臘傳說中以愚蠢和貪欲聞名的彌達斯這個人物,挖苦批判了菲利普(腓力)二世貪得無厭的本性,國王貪求黃金,從酒神好友西勒諾斯那里學會"點金術"。結果把食物也變成黃金,幾乎餓死,悔恨交加。后來阿波羅使他頭上長出驢耳朵,他羞愧得無地自容,不敢見人。從他的臺詞中可以聽到西班牙無敵艦隊被摧毀的回聲:"我用血寫下了我的法律,又把黃金奉為神明,我的艦船之多曾經使海洋呻吟,但它們不是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嗎?"黎里一生只寫了八個劇本,但他在英國喜劇開展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他用復雜的情節代替早期喜劇的單一情節;他用接近口語的散文寫喜劇,而以前的一切喜劇都是詩劇;他把歷史故事、虛構夢想的情節同反映現實矛盾的情節結合起來。因此他也是對莎士比亞很有影響的先驅之一。?莎士比亞與黎里?(載于英國?莎士比亞年鑒?1961年第14期)的作者馬爾科·明科夫(MarcoMincoff)認為?錯誤的喜劇?、?維洛那二紳士?、?馴悍記?、?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無事生非?、?威尼斯商入?等喜劇,?麥克佩斯?、?李爾王?等悲劇和傳奇劇?暴風雨?等莎劇中共有50多處明顯地反映了黎里的語言特點,而且大大地超過了黎里的優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歷史實例。****弗蘭西斯培根

FrancisBacon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圣阿爾本子爵〔FrancisBacon,1stViscountStAlba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國散文作家、哲學家、政治家,是古典經驗論的始祖。【人物簡介】雖然弗朗西斯·培根在很多年中都是一位主要的政治家,雖然他把大局部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但是他被列入本書卻只是因為他的哲學作品。這些作品說明他是科學新時代的先驅:認識到科學和技術可以改變世界的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一位科學調查的得力倡導者。培根于1561年出生于倫敦,是伊麗莎白一世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新貴族〕的次子。其父是掌璽大臣。培根是父親第二位妻子的最小兒子。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神學、形而上,同時學習邏輯、數學、天文學,希臘文和拉丁文,并于1576年劍橋大學畢業,但是三年后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么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參謀,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參謀,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在于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分金四萬磅,監禁于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后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只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體孱弱,經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