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1頁
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2頁
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3頁
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4頁
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傳承文化之根第二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1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2內容概要學習任務群篇名作者中心思想內容概述學習重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論語》十二章孔子討論了君子人格和修身養性的問題。主要闡述了孔子關于貧富、義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觀點,以及孔子重視《詩》的教育作用,較為全面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理解文章表達的“君子”之德及修身養性的觀點以及它們的現實意義。大學之道戴圣講為人處世之道,是儒家立身行事的總綱領。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及其現實意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表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本文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寫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出仁政。文章在強調后天教養的重要性時,也闡釋了“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把握孟子“仁政”的觀點及其現實意義。三篇儒家作品,體現儒家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圍繞修身、治學、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義、禮、道、《詩》、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百家爭鳴”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包括儒家三篇論說文、道家兩篇短文,以及墨家一篇論說文。學習這些文章,可以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領路先秦諸子的思想魅力,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內容概要學習任務群篇名作者中心思想內容概述學習重點中華傳統文3內容概要學習任務群篇名作者中心思想內容概述學習重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老子》四章老子講老子對社會動蕩和安定的辯證思考。主要闡述了老子關于“有”和“無”的辯證關系、有道之人不彰顯自我的道理,強調了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的觀點。理解文中表達的對待“有”“無”關系的觀點及其現實意義。*五石之瓠hù莊子莊子借“五石之瓠”說明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學思想。本文中惠子僅從日常使用的層面上考慮“五石之瓠”的功用,莊子則超越了世俗經驗的束縛,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獨特價值。領略莊子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思辨性。*兼愛墨子墨家的論說,指出“兼相愛”是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根本。本文認為天下之亂起源于“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如己,則所有竊奪攻伐的現象都會消除,天下就會太平安定。體會兼愛的思想內涵,思考其對現代社會的意義。兩篇道家作品,涉及有無、正反、內外、終始等關系,體現先秦道家善講對待之理的特點,以及行文上老子善用類比,莊子善用寓言的特色。一篇墨家作品,探討以兼愛求天下大治的觀念。行文質樸不文,如面對聽眾耳提面命,不必繁瑣。內容概要學習任務群篇名作者中心思想內容概述學習重點中華傳統文4

素養目標2.思考先秦學說對立德樹人、修身養性的現實意義。進一步認識中華文明,認識中華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價值,從中汲取營養,涵泳心靈,培育人格,轉化成為人做事的準則,自覺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1.加深對傳統文化之根的了解。學習本單元課文,深入了解先秦諸子百家產生的時代背景,讀懂六篇經典文章的基本內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點,理解先秦諸子原典的思想價值和人文內涵。3.感受理解不同的論說風格和論說方法。學習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簡約或恣肆、墨家或樸拙或繁復的言說方式,理解各家文章的說理方法,領悟其妙處;結合現實生活,學習古人智慧,培養理性思辨精神。4.學習思維方式,積累素材,提煉闡發觀點。從文本中積累素材,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辯證分析事理。學習審題立意的方法,為我們的寫作提供幫助。

素養目標2.思考先秦學說對立德樹人、修身養性的現實意義。5單元學習主題

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論道,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張。

儒家講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講究出世,在老子和莊子的作品中,雖然流露出的是一種超脫,但是剝開表象,隱藏其中的是他們對生命莫大的摯愛。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愛、大度、奮進、競爭、節儉,他們守紀律,注重自然科學,這讓我們體會到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尊重。

讓我們與諸子百家同行,傳承中華文化經典。單元學習主題諸子百家6單元學習目標

單元學習目標7第5課《<論語>十二章》第二單元第5課《<論語>十二章》第二單元8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趙匡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還是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論語

天不生仲尼,萬古終長夜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趙匡義)說:“9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從小就接受著孔子學說和言論的教誨,從牙牙學語到經天緯地,我們以古典文化為土壤,不斷的成長前行。今天,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一起學習《<論語>十二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10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背誦課文。3.提升思想品德修養水平,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素養目標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素養目標11文化常識誦讀感悟文本探究藝術感悟目錄文化常識誦讀感悟文本探究藝術感悟目錄12文化常識文化常識1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幼年喪父,大約30歲時開始從事私人講學。曾出任魯國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歲離開魯國,帶領弟子周游列國。68歲回到魯國。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對古代文獻的整理,相傳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14后世影響:孔子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后世影響:孔子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15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①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tiè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②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了解孔子思想16③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④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了解孔子思想③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了解孔子思想17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后世影響深遠。義:原指“宜”,即行為合于“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準則。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之分,君于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儷黨也,今所謂“哥們兒義氣”也。儒家思想十分豐富,主要有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等。禮:是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屬政治與倫理范好,是符合統治階級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信:指待人處事誠實不欺、言行-致的態度。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智:同“知”,屬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個方面。了解儒家思想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18孝:不僅限于對父母的贍養,更應著重于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于飼養犬馬乃不孝。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表現為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并稱,將其視作“為仁之本”。孝:不僅限于對父母的贍養,更應著重于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19《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義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了解《論語》《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20“章”指詩文、歌曲的段落。《論語十二章》,即從《學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顏淵》《衛靈公》《陽貨》九篇中選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獨白、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等不同形式的內容。了解《論語》“章”指詩文、歌曲的段落。了解《論語》21體式上:(1)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3)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了解《論語》體式上:了解《論語》22內容上

以教育為主,也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等。了解《論語》內容上了解《論語》23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面對這樣的亂世,知識分子紛紛思考救國救民、解決社會矛盾的方針、路線。他們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學說、流派。除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外,還出現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之間相互批評,展開了激動人心的學術爭鳴,“百家爭鳴”的局面就此出現。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爭鳴”中最重要的學術流派之一。寫作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面24誦讀感悟誦讀感悟25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26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27

聽讀課文

明確字音八佾(yì)

文質彬彬(bīn)邇之事父(ěr)

譬如(pì)子罕(hǎn)

未成一簣(kuì)聽讀課文八佾(yì)28文本探究文本探究29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食:動詞,吃飯②敏:勤勉③就:靠近

④而1:表并列

而2:表順承⑤有道:有才藝或者有道德的人釋義: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

安貧樂道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安貧樂道30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活動二:問題探究1.孔子認為君子“好學的標準是什么”?君子要安貧樂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排除干擾)、“敏于事而慎于言”(實踐鍛煉),“就有道而正焉”(虛心請教)才算達到“好學”的要求。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君子要安貧樂道,克制物欲,把注意31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活動二:問題探究2.概括主題。

從“好學”的標準出發,講的是君子日常行為的準則。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過分的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著不僅僅為了求得飽暖安逸,還應該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精神。通過不斷地去接近有道之人來匡正自己。3.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以具體的行為要求來說理,深刻而平實。君子應重精神輕物質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君子應重精神輕物質32文本探究【思考2】研讀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而:表假設,如果②如禮何:怎樣對待禮呢?釋義: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禮制呢?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會如何對待樂制呢?文本探究【思考2】研讀第二章33文本探究【思考2】研讀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活動二:問題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禮”的關系的?

禮樂制度的角度出發,點明“仁”的核心價值地位。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強調必須有仁的根本,才能夠叫行禮樂。孔子認為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以回環往復的疊句造勢,突出“仁”在禮樂中的重要性。

闡明仁和禮樂的關系文本探究【思考2】研讀第二章闡明仁和禮樂的關系34文本探究【思考3】研讀第三章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朝、夕: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②聞道:知道、懂得真理釋義: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文本探究【思考3】研讀第三章35文本探究【思考3】研讀第三章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動二:問題探究1.如何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道”?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從對待“道”的態度出發,講明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言簡意賅,突顯對了解“仁義之道”的重視。執著追求真理文本探究【思考3】研讀第三章執著追求真理36文本探究【思考4】研讀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喻:明白,通曉,這里譯為“懂得”。釋義: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文本探究【思考4】研讀第四章37文本探究【思考4】研讀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活動二:問題探究1.孔子闡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樣的義利觀?

從人的價值標準的角度出發,指出了君子與小人在人生價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內心標準——義,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并且主要以利來衡量。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通過“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強調了“義”對于君子,對于品格的重要性。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文本探究【思考4】研讀第四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38文本探究【思考5】研讀第五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賢: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者,有賢德、有才華的人。②齊:與......看齊。③內: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里。釋義: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文本探究【思考5】研讀第五章39文本探究【思考5】研讀第五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活動二:問題探究1.本章中體現的孔子道德修養的方法是什么?見賢思齊。見到強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學習,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還有欠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通過辯證的分析對待“賢”與“不賢”的態度與做法,點明了人不斷前進的方法。君子要善于反省,見賢思齊文本探究【思考5】研讀第五章君子要善于反省,見賢思齊40文本探究【思考6】研讀第六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質:質樸、樸實②文:華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虛飾,浮夸⑤為質彬彬: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釋義:質樸(內容)勝過文采(形式),就會顯得粗野簡陋;文采勝過質樸,就會顯得浮華虛夸。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那才是君子。文本探究【思考6】研讀第六章41文本探究【思考6】研讀第六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活動二:問題探究1.分析“文”與“質”的辯證關系。從“文”與“質”在君子成才過程中的辯證關系的角度出發,點明文質不可以相勝,就是指它們要均衡,哪個都不能夠過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與“質”的平衡。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明確清晰,言簡意賅。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質彬彬文本探究【思考6】研讀第六章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質彬彬42文本探究【思考7】研讀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士:讀書人。②弘毅: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弘,廣大。毅,堅強,剛毅。③已:停止。釋義: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文本探究【思考7】研讀第七章43文本探究【思考7】研讀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活動二:問題探究1.士畢生追求的目標是什么?

從精神狀態的角度出發,點明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夠不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仁”應該是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實現仁道是漫長而艱巨的。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應當勇于擔當時代的重任,堅毅剛強,戮力奮斗。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運用雙重否定和反問句的形式,增強語氣。士要以“仁”為己任文本探究【思考7】研讀第七章士要以“仁”為己任44文本探究【思考8】研讀第八章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譬:比喻,比方②簣:盛土的筐子。③止:停下來④平地:填平洼地⑤雖:雖然。釋義: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文本探究【思考8】研讀第八章45文本探究【思考8】研讀第八章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活動二:問題探究1.本章重點強調了什么道理?

從人的主觀性的角度出發,強調不論做事還是為人,貴在持之以恒,功虧一簣也好,持之以恒也罷,關鍵都在于自己。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運用比喻和散句,說理生動自然。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文本探究【思考8】研讀第八章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46文本探究【思考9】研讀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知:同“智”②者:……的人釋義: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文本探究【思考9】研讀第九章47文本探究【思考9】研讀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活動二:問題探究1.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到完美的人格修養,

缺一不可。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強氣勢,簡潔明確。智仁勇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文本探究【思考9】研讀第九章智仁勇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48文本探究【思考10】研讀第十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②一日:一旦③歸:稱贊,贊許④目:條目,細則⑤禮:名詞作動詞,合乎禮⑥事:實踐,從事文本探究【思考10】研讀第十章49文本探究【思考10】研讀第十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活動二:問題探究1.孔子認為實現“仁”的關鍵是什么?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仁”是“禮”的內化和自覺。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明確以對話的形式,層層深入,說出符合“禮”的具體做法。克己復禮為仁文本探究【思考10】研讀第十章克己復禮為仁50文本探究【思考11】研讀第十一章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一言:一個字②其:大概,表示推測、估計。③恕:寬恕④于:介詞,可以翻譯成“給”釋義:有什么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就回答)說:“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文本探究【思考11】研讀第十一章51文本探究【思考11】研讀第十一章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活動二:問題探究1.怎樣正確理解孔子的“恕”的內涵?我們從中可以悟出怎樣的為人處世的人生道理?(1)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與”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實踐原則。(2)學會互相理解,設身處地地看待問題。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以對話的形式,點出“恕”這一準則,以及具體的做法,明確而詳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本探究【思考11】研讀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2文本探究【思考12】研讀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②夫:那③興:激發人的感情④觀: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⑤群:提高人際交往能力⑥怨:諷刺時政⑦邇:近釋義:同學們,為什么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團結群眾,可以抒發不滿。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文本探究【思考12】研讀第十二章53文本探究【思考12】研讀第十二章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活動二:問題探究1.說明孔子認為《詩》的三大功能。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運用反問和鋪陳的手法,詳細而全面,語氣更強。學《詩》的重要性文本探究【思考12】研讀第十二章學《詩》的重要性54結構圖解結構圖解55主題歸納

本課所選《論語》十二章,在仁、義、禮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闡述了孔子關于君子人格及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在思想道德修養、讀書育人、為人處世等方面對后人都有很好的啟發意義。主題歸納本課所選《論語》十二章,在仁、義、禮等儒家思56活動11.閱讀課文中關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哪些內涵。(1)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2)仁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對內(內圣),復禮對外(外王),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畢生追求。(3)仁愛思想的一體兩面是“恕”與“忠”。活動11.閱讀課文中關于“仁”的章句,分析孔子的“仁”包含了57活動2根據《<論語>十二章》的有關章句,總結孔子認為“君子”應具備的品格。1.崇德重仁。2.遵從禮樂。3.重義輕利。4.好學篤行。5.文質彬彬。6.內省不疚。活動2根據《<論語>十二章》的有關章句,總結孔子認為“君子”58藝術感悟藝術感悟591.比喻說理,形象生動。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為喻來闡述學習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易于人們理解和接受。2.人物對話,栩栩如生。

有的章節通過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如“顏淵問仁”,孔子給予回答,接著顏淵又問具體表現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堅決執行。通過對話,一個善于思考、領悟,又堅決踐行的弟子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3.哲學思辨,充滿智慧。

文章節選了孔子許多帶有哲學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語句給人以人生的啟示,表現了孔子非凡的智慧。寫作特色1.比喻說理,形象生動。寫作特色60練習練習61隨堂練習一、選擇題1.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含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知者不惑

溫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遠

得道者多助C.邇之事父

不足以事父母D.敏于事而慎于言

回雖不敏【答案】CA項,同“智”,智慧、聰明;/懂得、知道。B項,路程、路途;/道義、正道。C項,二者均為動詞,侍奉。D項,勤勉;/聰慧。隨堂練習一、選擇題62隨堂練習一、選擇題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質勝文則野于其身也,則恥師焉B.見賢思齊焉盤盤焉,囷囷焉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D.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哀吾生之須臾【答案】CA項,表順承,譯為“就”;表轉折,譯為“卻”。B項,于是,于此,就;譯為“……的樣子”;C項,兩個者都是代詞,譯為“……的人”D項,助詞,相當于“的”;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獨。隨堂練習一、選擇題63隨堂練習一、選擇題3.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和教育原則等,與《大學》《詩經》《孟子》合稱“四書”。B.《禮記》據傳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作,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教育、政治、美學思想。C.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有“亞圣”之稱。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政”“民貴君輕”等。D.“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西周學校教育內容,包括禮、樂、射、御、書、數;一種是將“六藝”解釋為“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答案】A《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隨堂練習一、選擇題64隨堂練習一、選擇題3.下列關于古代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和教育原則等,與《大學》《詩經》《孟子》合稱“四書”。B.《禮記》據傳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三傳弟子等所作,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教育、政治、美學思想。C.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有“亞圣”之稱。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仁政”“民貴君輕”等。D.“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西周學校教育內容,包括禮、樂、射、御、書、數;一種是將“六藝”解釋為“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答案】A《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隨堂練習一、選擇題65三、理解性默寫(1)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探討文與質的關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談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早晨得知道理,當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3)朝聞道,夕死可矣。隨堂練習三、理解性默寫隨堂練習66隨堂練習三、理解性默寫(4)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義利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5)《論語·衛靈公》中,子貢詢問孔子有沒有可以拿終身去實踐的一個字,孔子告訴他是“恕”。接著孔子又對“恕”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即“________,________。(6)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7)青年擔當著國家興盛的重責,應當以《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答案】(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隨堂練習三、理解性默寫67結束結束68

第二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傳承文化之根第二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研習

69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70內容概要學習任務群篇名作者中心思想內容概述學習重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論語》十二章孔子討論了君子人格和修身養性的問題。主要闡述了孔子關于貧富、義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觀點,以及孔子重視《詩》的教育作用,較為全面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理解文章表達的“君子”之德及修身養性的觀點以及它們的現實意義。大學之道戴圣講為人處世之道,是儒家立身行事的總綱領。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系及其現實意義。*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表現了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本文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寫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出仁政。文章在強調后天教養的重要性時,也闡釋了“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把握孟子“仁政”的觀點及其現實意義。三篇儒家作品,體現儒家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圍繞修身、治學、理政、人性等方面,涉及君子、仁、義、禮、道、《詩》、恕、不忍人之心等核心概念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百家爭鳴”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包括儒家三篇論說文、道家兩篇短文,以及墨家一篇論說文。學習這些文章,可以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領路先秦諸子的思想魅力,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內容概要學習任務群篇名作者中心思想內容概述學習重點中華傳統文71內容概要學習任務群篇名作者中心思想內容概述學習重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研習《老子》四章老子講老子對社會動蕩和安定的辯證思考。主要闡述了老子關于“有”和“無”的辯證關系、有道之人不彰顯自我的道理,強調了人要“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加強自我修養的觀點。理解文中表達的對待“有”“無”關系的觀點及其現實意義。*五石之瓠hù莊子莊子借“五石之瓠”說明了“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學思想。本文中惠子僅從日常使用的層面上考慮“五石之瓠”的功用,莊子則超越了世俗經驗的束縛,指出了“五石之瓠”的獨特價值。領略莊子寓言故事中蘊含的思辨性。*兼愛墨子墨家的論說,指出“兼相愛”是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根本。本文認為天下之亂起源于“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如己,則所有竊奪攻伐的現象都會消除,天下就會太平安定。體會兼愛的思想內涵,思考其對現代社會的意義。兩篇道家作品,涉及有無、正反、內外、終始等關系,體現先秦道家善講對待之理的特點,以及行文上老子善用類比,莊子善用寓言的特色。一篇墨家作品,探討以兼愛求天下大治的觀念。行文質樸不文,如面對聽眾耳提面命,不必繁瑣。內容概要學習任務群篇名作者中心思想內容概述學習重點中華傳統文72

素養目標2.思考先秦學說對立德樹人、修身養性的現實意義。進一步認識中華文明,認識中華民族先秦原典的文化價值,從中汲取營養,涵泳心靈,培育人格,轉化成為人做事的準則,自覺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1.加深對傳統文化之根的了解。學習本單元課文,深入了解先秦諸子百家產生的時代背景,讀懂六篇經典文章的基本內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點,理解先秦諸子原典的思想價值和人文內涵。3.感受理解不同的論說風格和論說方法。學習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簡約或恣肆、墨家或樸拙或繁復的言說方式,理解各家文章的說理方法,領悟其妙處;結合現實生活,學習古人智慧,培養理性思辨精神。4.學習思維方式,積累素材,提煉闡發觀點。從文本中積累素材,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辯證分析事理。學習審題立意的方法,為我們的寫作提供幫助。

素養目標2.思考先秦學說對立德樹人、修身養性的現實意義。73單元學習主題

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論道,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張。

儒家講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講究出世,在老子和莊子的作品中,雖然流露出的是一種超脫,但是剝開表象,隱藏其中的是他們對生命莫大的摯愛。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愛、大度、奮進、競爭、節儉,他們守紀律,注重自然科學,這讓我們體會到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尊重。

讓我們與諸子百家同行,傳承中華文化經典。單元學習主題諸子百家74單元學習目標

單元學習目標75第5課《<論語>十二章》第二單元第5課《<論語>十二章》第二單元76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趙匡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趙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還是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論語

天不生仲尼,萬古終長夜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趙匡義)說:“7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們從小就接受著孔子學說和言論的教誨,從牙牙學語到經天緯地,我們以古典文化為土壤,不斷的成長前行。今天,讓我們繼續走近孔子,一起學習《<論語>十二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78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2.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并背誦課文。3.提升思想品德修養水平,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為人處世的思想修養。素養目標1.了解作者孔子及《論語》,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張。素養目標79文化常識誦讀感悟文本探究藝術感悟目錄文化常識誦讀感悟文本探究藝術感悟目錄80文化常識文化常識8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孔子幼年喪父,大約30歲時開始從事私人講學。曾出任魯國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0多歲離開魯國,帶領弟子周游列國。68歲回到魯國。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對古代文獻的整理,相傳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撰《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82后世影響:孔子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后世影響:孔子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83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①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tiè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②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禮”。了解孔子思想84③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④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了解孔子思想③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了解孔子思想85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后世影響深遠。義:原指“宜”,即行為合于“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思想、行為的道德準則。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之分,君于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儷黨也,今所謂“哥們兒義氣”也。儒家思想十分豐富,主要有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等。禮:是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準則,屬政治與倫理范好,是符合統治階級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信:指待人處事誠實不欺、言行-致的態度。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智:同“知”,屬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個方面。了解儒家思想仁:仁愛。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86孝:不僅限于對父母的贍養,更應著重于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果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于飼養犬馬乃不孝。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表現為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并稱,將其視作“為仁之本”。孝:不僅限于對父母的贍養,更應著重于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87《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義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了解《論語》《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88“章”指詩文、歌曲的段落。《論語十二章》,即從《學而》《八佾》《里仁》《雍也》《泰伯》《子罕》《顏淵》《衛靈公》《陽貨》九篇中選了十二章,包含孔子獨白、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等不同形式的內容。了解《論語》“章”指詩文、歌曲的段落。了解《論語》89體式上:(1)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2)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3)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了解《論語》體式上:了解《論語》90內容上

以教育為主,也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東漢時,《論語》被列為“七經”之一,(七經:《詩》《書》《禮》《易》《春秋》《論語》《孝經》)。

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舊注本有《論語注疏》(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論語集注》,清劉寶楠《論語正義》,今注本有楊伯峻《論語譯注》等。了解《論語》內容上了解《論語》91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面對這樣的亂世,知識分子紛紛思考救國救民、解決社會矛盾的方針、路線。他們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學說、流派。除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外,還出現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之間相互批評,展開了激動人心的學術爭鳴,“百家爭鳴”的局面就此出現。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爭鳴”中最重要的學術流派之一。寫作背景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面92誦讀感悟誦讀感悟93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94高中版《論語》十二章課件95

聽讀課文

明確字音八佾(yì)

文質彬彬(bīn)邇之事父(ěr)

譬如(pì)子罕(hǎn)

未成一簣(kuì)聽讀課文八佾(yì)96文本探究文本探究97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食:動詞,吃飯②敏:勤勉③就:靠近

④而1:表并列

而2:表順承⑤有道:有才藝或者有道德的人釋義: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就有道而正焉

安貧樂道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安貧樂道98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活動二:問題探究1.孔子認為君子“好學的標準是什么”?君子要安貧樂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排除干擾)、“敏于事而慎于言”(實踐鍛煉),“就有道而正焉”(虛心請教)才算達到“好學”的要求。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君子要安貧樂道,克制物欲,把注意99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活動二:問題探究2.概括主題。

從“好學”的標準出發,講的是君子日常行為的準則。孔子認為,君子要善于抵制過分的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著不僅僅為了求得飽暖安逸,還應該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精神。通過不斷地去接近有道之人來匡正自己。3.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以具體的行為要求來說理,深刻而平實。君子應重精神輕物質文本探究【思考1】研讀第一章君子應重精神輕物質100文本探究【思考2】研讀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而:表假設,如果②如禮何:怎樣對待禮呢?釋義: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禮制呢?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會如何對待樂制呢?文本探究【思考2】研讀第二章101文本探究【思考2】研讀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活動二:問題探究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禮”的關系的?

禮樂制度的角度出發,點明“仁”的核心價值地位。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強調必須有仁的根本,才能夠叫行禮樂。孔子認為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以回環往復的疊句造勢,突出“仁”在禮樂中的重要性。

闡明仁和禮樂的關系文本探究【思考2】研讀第二章闡明仁和禮樂的關系102文本探究【思考3】研讀第三章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朝、夕: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②聞道:知道、懂得真理釋義:早晨得知真理,要我當晚死去,都可以。文本探究【思考3】研讀第三章103文本探究【思考3】研讀第三章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動二:問題探究1.如何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道”?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從對待“道”的態度出發,講明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言簡意賅,突顯對了解“仁義之道”的重視。執著追求真理文本探究【思考3】研讀第三章執著追求真理104文本探究【思考4】研讀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喻:明白,通曉,這里譯為“懂得”。釋義: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文本探究【思考4】研讀第四章105文本探究【思考4】研讀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活動二:問題探究1.孔子闡明了君子和小人怎樣的義利觀?

從人的價值標準的角度出發,指出了君子與小人在人生價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內心標準——義,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并且主要以利來衡量。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通過“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強調了“義”對于君子,對于品格的重要性。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文本探究【思考4】研讀第四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價值追求106文本探究【思考5】研讀第五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賢: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者,有賢德、有才華的人。②齊:與......看齊。③內: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里。釋義: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文本探究【思考5】研讀第五章107文本探究【思考5】研讀第五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活動二:問題探究1.本章中體現的孔子道德修養的方法是什么?見賢思齊。見到強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學習,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還有欠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己。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通過辯證的分析對待“賢”與“不賢”的態度與做法,點明了人不斷前進的方法。君子要善于反省,見賢思齊文本探究【思考5】研讀第五章君子要善于反省,見賢思齊108文本探究【思考6】研讀第六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質:質樸、樸實②文:華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虛飾,浮夸⑤為質彬彬: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釋義:質樸(內容)勝過文采(形式),就會顯得粗野簡陋;文采勝過質樸,就會顯得浮華虛夸。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那才是君子。文本探究【思考6】研讀第六章109文本探究【思考6】研讀第六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活動二:問題探究1.分析“文”與“質”的辯證關系。從“文”與“質”在君子成才過程中的辯證關系的角度出發,點明文質不可以相勝,就是指它們要均衡,哪個都不能夠過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與“質”的平衡。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明確清晰,言簡意賅。

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質彬彬文本探究【思考6】研讀第六章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質彬彬110文本探究【思考7】研讀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士:讀書人。②弘毅: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弘,廣大。毅,堅強,剛毅。③已:停止。釋義: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文本探究【思考7】研讀第七章111文本探究【思考7】研讀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活動二:問題探究1.士畢生追求的目標是什么?

從精神狀態的角度出發,點明讀書人應該具備剛毅的品格,因為只有具備了這種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夠不不半途而廢,才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仁”應該是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實現仁道是漫長而艱巨的。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應當勇于擔當時代的重任,堅毅剛強,戮力奮斗。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運用雙重否定和反問句的形式,增強語氣。士要以“仁”為己任文本探究【思考7】研讀第七章士要以“仁”為己任112文本探究【思考8】研讀第八章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譬:比喻,比方②簣:盛土的筐子。③止:停下來④平地:填平洼地⑤雖:雖然。釋義: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文本探究【思考8】研讀第八章113文本探究【思考8】研讀第八章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活動二:問題探究1.本章重點強調了什么道理?

從人的主觀性的角度出發,強調不論做事還是為人,貴在持之以恒,功虧一簣也好,持之以恒也罷,關鍵都在于自己。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運用比喻和散句,說理生動自然。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文本探究【思考8】研讀第八章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114文本探究【思考9】研讀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知:同“智”②者:……的人釋義: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文本探究【思考9】研讀第九章115文本探究【思考9】研讀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活動二:問題探究1.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到完美的人格修養,

缺一不可。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強氣勢,簡潔明確。智仁勇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文本探究【思考9】研讀第九章智仁勇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116文本探究【思考10】研讀第十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克己復禮: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②一日:一旦③歸:稱贊,贊許④目:條目,細則⑤禮:名詞作動詞,合乎禮⑥事:實踐,從事文本探究【思考10】研讀第十章117文本探究【思考10】研讀第十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活動二:問題探究1.孔子認為實現“仁”的關鍵是什么?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仁”是“禮”的內化和自覺。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明確以對話的形式,層層深入,說出符合“禮”的具體做法。克己復禮為仁文本探究【思考10】研讀第十章克己復禮為仁118文本探究【思考11】研讀第十一章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一言:一個字②其:大概,表示推測、估計。③恕:寬恕④于:介詞,可以翻譯成“給”釋義:有什么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就回答)說:“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文本探究【思考11】研讀第十一章119文本探究【思考11】研讀第十一章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活動二:問題探究1.怎樣正確理解孔子的“恕”的內涵?我們從中可以悟出怎樣的為人處世的人生道理?(1)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與”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實踐原則。(2)學會互相理解,設身處地地看待問題。

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以對話的形式,點出“恕”這一準則,以及具體的做法,明確而詳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本探究【思考11】研讀第十一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0文本探究【思考12】研讀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活動一:解釋紅字詞語并翻譯句子①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②夫:那③興:激發人的感情④觀: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⑤群:提高人際交往能力⑥怨:諷刺時政⑦邇:近釋義:同學們,為什么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團結群眾,可以抒發不滿。近可以事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