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_第1頁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_第2頁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_第3頁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_第4頁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1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說明:“《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最欣賞的,就是于丹教授對《論語》的這種簡單、快樂的感悟。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小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到達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那么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其中一那么讓我記憶深刻,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假設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孔子所謂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雖然其中映現了封建思想,儒家做派的影子,但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夠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快樂的風骨,無不吸引和震撼著我。或許很多人會說,這不過是說說,讓誰做到這樣,誰也不行!我左思右想,悲哀的發現自己無力用事實來說服擁有這樣思想的人,然而,這種自然、平和、積極的心態卻絕對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納肯效仿圣人這種心態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超凡脫俗而又可以獲得成功的人。我們的思想永遠決定著我們的行動,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在社會風氣略顯急躁的今天,作為一名年輕人,我們必須懂得去學習這種平和的心態,以造就一個更為善美更為清亮的明天!

通讀下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應當是《論語·先進》“侍坐〞,記載的就是孔子如何與學生一起暢談理想。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你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一個社會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們心靈的聲音。正如于丹所說,理想和行動的關系,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系。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于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的內心愿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沉著,你就越會舍棄那些劇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也許不同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那樣的沉重。但靜下來想一想,它卻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會理想得以實現的內在根底。孔子強調一個人的內心修養,絕不是放棄對社會的責任,而是為了更好地為社會效勞。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那么,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那么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論語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著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圣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于,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后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那么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心得》所給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2

近日讀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頗有感觸,下方簡單說說。

《論語》一書,傳世已逾二千載,歷史上也幾經沉浮,但總體而言光華遠甚于晦暗,其中思想縱有消極一面,但用心一面也構成了一些中華傳統美德。不但國人古來拜讀,也遠播于海外。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對《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極為推崇,稱“西方民族,無論如何格言,如何數理,無可與此純粹道理相比較。〞

兩千五百年的時空差距,如此多的褒貶加諸其上,現代人應對當今紛雜多變的繁華世界,該如何去看待明白這部傳統經典,于咱們又有何啟發,于丹所著《論語心得》帶給了一個很好的視角。

在《心得》開篇于丹便說:“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似太陽每一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似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褪去加諸《論語》上的鉛華,一下子拉近了讀者與這部傳世之作的距離。細想一下,可不是嘛。經典最易被冠上太多光華和贊譽,使得后人解讀時無形中便處于或仰視或鉆牛角尖的心態,無法平和地去看待的話又怎樣能無偏頗地思考呢?

《論語》的真諦是什么?在于丹看來,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咱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愉悅生活。她從宇宙觀、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人格修養、交友之道、理想和人生之道七個方面,著眼于當下談了自我的心得。

書中屢次提到了現代人應對的心靈困惑,這是人人都有體會的。當今社會人人皆知物質禮貌高度開展,精神禮貌開展卻并不一樣步,最顯著的外在表現便是藝術文化的整體下滑,現代人應對而今這個聲色犬馬的繁華世界,正如書中所說“咱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取,而是選取太多,這也是孔子所謂的過猶不及。〞

于丹舉了一個GHP〔國民愉悅指數〕的例子,中國的GHP指數從20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末經歷的是一個凸形曲線,至20某某年中國的GHP指數排在世界48位,說明經濟增長并不代表國民愉悅感就增強。這是全世界面臨的普遍問題,在相當重視GHP的不丹,其總理也表示過自我的憂慮:“咱們都是有限而且脆弱的血肉之軀,究竟能把多少‘東西’——快餐,電視AD,豪華轎車,新奇玩意和時裝——塞進自我的身體卻又不致打亂心靈的平靜呢?〞

那這些你我多少都經歷過的彷徨和擾亂又從何而來呢?一,是正因不平,拿自身為比照他人看到了更好的,望著這山那山高。二,是正因信念不堅決。全球化時代早不是舊時代相對閉塞的環境,物質禮貌開展程度和信息傳播的速度遠超過去,可比可圖的東西多了去了,人人都知“錢非萬能〞,但看到親戚兄弟姐妹同窗周圍之人中誰誰香車寶馬意氣風發,難免生出消極心理,更消極一點,原來心中規劃下的雄心壯志也動搖了,對于自我以前的堅持產生了疑心。

并不是說人不該去圖謀,不去追求,只是心中有所求時也不可忘了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對于他人的成功也不能老去看結果,人生命都拼搏奮斗過,奮斗背后的酸甜苦辣都多少嘗過,因此心中升起不平之感時該設身處地地想想別人可能吃過什么樣的苦,才有了今日成就地位,就應看到不是比對方少了套房子,少了輛名車,學識口才不及等等,而該看到對方做到了我沒做到的,從自身找原因,是正因不夠發奮還是機遇未到或錯過了。更何況,得失本是微妙之事,將愉悅過多建筑在物質欲的滿足上的話,只是愈發放大內心的空虛,愈難填滿。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總是糾結于八九,而忘了擁有的一二愉悅,加以時日便連或許誰人曾艷羨你的一二也愈發薄弱了。

因此于丹舉了個例子。孔子最鐘愛的弟子是顏回,稱贊他:“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只是夠溫飽,有個遮風避雨的地兒了,顏回便陶陶然渾不覺苦。他內心充實著富足愉悅,且這種富足愉悅并不為外物的多寡而有所撼動。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不都是這種崇尚心靈自由不為外物所累的寫照嗎?這樣的心態便是君子之態。

那何又為君子,《論語》中沒有確切答案。既然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恕〞,那君子言行必合“仁恕〞。“仁〞簡而言之便是“愛人〞;“恕〞便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還是很寬泛,于丹歸納出了四個君子的標準。

一、心必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而把更多有限的時刻、精力、修養用來苛責內心,寬厚他人,嚴于律己。

二、志必堅。君子胸懷天下,有遠大志向,堅持自我的信念,是恒心與定力兼備之人。

三、易事而難悅。君子的人際關聯必須是融洽友善的,不會去結黨營私,很容易處事,但是難以取悅,也就是賄賂不了。

四、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不把漂亮話說在前頭,先去把事情做了,然后再沉著道來。

這樣的君子標準做來很難,也非一日可就,歷史上可稱上君子、圣賢之人也是經過千錘百煉。孔子的生平就頗為坎坷,尤其到他晚年后,欲使魯國強盛卻因國君的沉湎享樂而失望離去,自此開始周游列國游說當權者,傳播自我的思想,歷經十四年卻終不見用,六十八歲時回到魯國后將精力轉移到了教育之上,七十三時逝世。

正是正因這份坎坷鑄就了孔子淡然平和的心境,寬和愛人的胸懷,但他也絕不是滿口仁義道德的酸儒。孔子不崇尚“以德報怨〞,他認為當“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即用正直、耿介的態度去應對有負于你之人,但是要用恩德、慈悲去真正回憒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井有仁焉,從之。〞有個仁者掉井里了自我也跟著跳下去的行為在孔子看來是“罔行〞,是不動腦子失了分寸的行為。

君子,或說賢者的標準,如何行事也不光光《論語》中有,古之典籍今之道德標準都有相同相近之處,就如《心得》開篇所說,這些那些本就是天地間最根本的真理。這標準咱們個人也許終其生命也許也難完全到達,但不可忘記,不可力有所及時不去發奮接近,不去引導自身。這也必是個漫長無止境的歷程,正如人人能說的那幾句人生之道: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同樣語出《論語》,是孔子自我歸納的心路歷程。大徹大悟之人畢竟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可參照的都是這循序漸進非跳躍式的開展歷程。

于丹的《心得》資料頗多,讀后感想不可能面面俱到全寫出來,僅淺談一二,且書中已有了更有力語句,便不再贅述。

但是,既是“心得〞,便是個人體會,一家之言,有人說好便有說非。雖有人指責于丹曲解先人著作,稱其為“學術超女〞,對現今的文化快餐現象甚為憂慮。但平心而論,能認認真真看下本書思索一番其中道理,在今后人生道路上遇上困難之時腦中閃現書中片語進而引導自身,惠及他人,實在于己與人是一次不小的收獲。即便在一些人看來于丹的《心得》錯誤百出,卻是瑕不掩瑜。

經典之因此為經典不在其詰屈聱牙的文字,不在咬文嚼字吃準了唯一的釋義,而在即便隨時刻流逝依然能為群眾所理解的長久性命力,口口聲聲說要“傳承〞,卻又束之高閣不容許不一樣之聲的出現,才是對儒家思想“仁恕〞核心的一種曲解。既然所有學術理論技術的最終目的都是效勞于人,為人所用,又何來俱是以何形式,中國不有句古話么:“真金不怕火來驗。〞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3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送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

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那么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4

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著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表達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并不是說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時機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表達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了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以前總說門當戶對是封建毒害的剩余,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并不是說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那么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那么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么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于丹論語心得讀后感5

近日拜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后,感觸頗深……

讀了《于丹〈論語〉心得》,讓我領略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一種處理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的心態,是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讀到于此,想到曾經讀過的《菜根譚》,兩者皆有:

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

花濃柳艷處,著得眼高。

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正所謂“性定菜根香〞。

書中有一段對于理想與現實關系的分析,很是經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很多的規那么和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區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修身養性,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就自然會懂得為人處世之道。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把握好與人交往的分寸,讓自己成為一個使他人快樂的人,讓自己快樂的心成為陽光般的能源,去輻射他人,溫暖他人,讓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廣闊的社會,從自己身上獲得一點欣慰的理由。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科學根底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根底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是很緩慢地感知、理解和識記所學教材的學生,他們一樣東西還沒懂另一樣東西就要學了,這邊剛學會,那邊又忘了。如今,我也試著用賞識的眼光來看待我的學生,不用分數的上下來作為衡量一個學生的唯一的標準。我試著從課堂的點滴中來發現學生點滴的進步,并為他的進步欣喜。當然,我會將我的欣喜化為語言、化為動作來讓他知道,使他明白:“別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試著讓我的學生始終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學生花費了力氣而看不到成果〞。我要時時刻刻讓當年我眼中所謂的“差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讓快樂延續著。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于和藹于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于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于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