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識復習專題課件_第1頁
文化常識復習專題課件_第2頁
文化常識復習專題課件_第3頁
文化常識復習專題課件_第4頁
文化常識復習專題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復習專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復習專題學習目標1.通過競賽環節讓學生大致感受文化常識系統的分門別類及試題范圍。2.掌握文化常識題的做題技巧。3.學會分門別類的積累文化常識。學習目標1.通過競賽環節讓學生大致感受文化常識系統的分門別類123456考點鏈接文化常識競賽123456考點鏈接文化常識競賽

(一)學校與科舉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學校,如《孟子·國人之于國也》的“謹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這個意思。(

)2.韓愈的《師說》有“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一句,其中的“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術這六種基本技能。(

)3.大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有時也是教育行政機構。(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學者或博學多才之人,與官職沒有任何關系。(

)5.一般認為,科舉考試始于漢武帝時期,終于清朝光緒年間。(

)√××××(一)學校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山東”,地理區域名,最早始于戰國時期,當時稱崤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B.“萬世”,萬代,諱指國君死;諱稱死,還有“崩”“薨”“卒”“不祿”等。C.“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形容心胸狹窄。D.《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共130篇。D

“編年體通史”錯,應為“紀傳體通史”。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二)山川與地理1.古人把山南水北稱為“陽”,山北水南稱為“陰”,如衡陽在衡山之南,江陰是長江之南。(

)2.古代的“河”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所以《鴻門宴》里“將軍戰河南”的“河南”是指“黃河以南的地區”,不是今天所說的“河南省”。(

)3.“五岳”是指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黃山。(

)4.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揚州、梁州、廣州。(

)5.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地理常識推斷,古代的“江左”是指長江以西的地區。(

)√√×××(二)山川與地理√6.指出內容有錯誤的一項(

)(3分)A.古人常用某些詞語作為年紀別稱或解釋,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歲,“黃發”指老年。B.《孔雀東南飛》中“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剛開始。C.“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廟右社稷,以時祭祀,十分看重,后用“社稷”代國家。D.古代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稱“國子監”,入監讀書的人稱為“監生”。A(“垂髫”指小孩子,“黃發”指長壽的老者)6.指出內容有錯誤的一項(

)(3分)A(“垂髫”指小孩子,1.古人根據月亮的圓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2.二十四節氣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3.農歷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4.古人拿十二種動物配十二地支,寅為虎,午為馬,戌為狗。(

)5.古人把每個季節三個月順次稱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個月。(

(三)天文與歷法××√√√(三)天文與歷法××√√√6.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詩歌發展到唐代,體制最為完備,有古體詩(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律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絕句(如杜牧的《過華清官》)等。B.“魯”既可以指古國魯國;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師魯班;在現代漢語中多指山東省的簡稱。C.在中國漢代、南北朝時南海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漸習稱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庫全書》是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多位高官、學者編撰。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C(A.《琵琶行》為古體詩;B.魯班姓公輸,名班(般);D.為乾隆皇帝主持)6.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的是戶部。(

)2.在唐代,官員官服的顏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級官員一般是紫色或紅色,有“大紫大紅”“紅得發紫”等說法,官階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從《琵琶行》“司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當時的官階比較低。(

)3.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和司空。(

)4.“遷”是古代官吏調動常用的詞語,具體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遷”一詞。(

)5.“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員到朝廷擔任要職,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四)政區與官職××××√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的是戶部。(

)6.下列各句的敘述,有錯的一項是(

)(3分)A.古時

“泰山”喻指岳父,“伉儷”為夫妻自稱。對老師稱“子”“夫子”“師”“先生”。B.臣民稱皇帝為“陛下”,皇帝對臣下表示寵愛時稱臣下為“卿”“愛卿”。皇帝的命令稱“詔”“敕”“圣旨”“諭旨”“上諭”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稱為“矯詔”。C.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D.《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指的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張衡傳》中“遂通五經,貫六藝”中的“六藝”則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學問和技藝。A

伉儷則是對別的夫妻的稱呼。把對方及其配偶尊稱為“賢伉儷”。6.下列各句的敘述,有錯的一項是(

)(3分)A

伉儷則是

(五)宗廟與祭祀1.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如牛羊豬;色雜為“牲”,如雞鴨鵝。(

)2.古代帝王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為“少牢”。(

)3.頓首,古代的一種見面禮,行禮時點點頭以示問候。(

)4.稽首,古代的拜禮,行禮時頭碰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禮。(

)5.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加冠禮并取字取號,故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五)宗廟與祭祀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B.“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B(“北面”才是稱臣)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六)人名與稱謂1.古人的稱謂有謙敬之分,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時用“令尊”,稱呼對方的父親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稱,本來沒有貴賤之分,自秦始皇開始專用為皇帝的自稱。(

)3.對皇帝的稱呼,有謚號、年號和廟號,謚號最早,年號自漢武帝始,廟號自唐太宗始,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則自朱元璋始。(

)4.古人對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稱謂,父親去世曰“內艱”,母親去世曰“外艱”。(

)5.對于皇帝的稱謂,在古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法,有稱廟號的,如“漢武帝”,有稱年號的,如“唐太宗”,有稱謚號的,如“康熙”。(

)×××√√(六)人名與稱謂×6.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3分)①古代“國”

指諸侯被分封的領地,后常用來指都城。②“朔”指農歷初一,“望”指農歷十五,“晦”指農歷三十。③古人認為中國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內”指中國。④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⑤在古代,“仆”可作為成年男子的謙稱,“妾”可作為成年女子的謙稱。⑥古代“辰時”相當于現在的上午6點前后,“午時”相當于現在的中午12點前后。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C(②“晦”指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⑥古代“辰時”相當于現在的上8點前后)6.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3分)C(②

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這類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也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理解文化常識類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2015年課標全國卷兩套試題出現的新題型。這類實詞,在文言文閱讀中經常出現,含義比較固定,涉及面較廣。對這類實詞掌握的數量和程度,不僅決定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高低,也能反映一個人的文化修養。考點分析考綱要求: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2016新課標Ⅰ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C【2016新課標Ⅰ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考點定位】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考點定位】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2016新課標Ⅱ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D【2016新課標Ⅱ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學常識的能力。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說法錯誤。“移疾”意同移病。釋義為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可以根據語境“登云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之當擢京卿,累寢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學常識的能力。備考時要積累名【2016新課標Ⅲ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B.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C.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定年齡而離職。D.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京城。A項,“……土地、戶籍等職事”有誤;戶部,掌天下土地、戶籍。A【2016新課標Ⅲ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命題規律探究1.關于文化常識的考查,我們必須明白兩點:其一,文化常識考查的內容一定存在于試題當中;其二,文化常識的正誤判斷多半可以根據一定語境作出判斷。2.通過大量試題分析,可以發現文化常識的語境包括:試題語境、教材語境和生活語境。命題規律探究1.關于文化常識的考查,我們必須明白兩點:其一,解題指導(一)分析試題語境。當選項中出現較為生僻或考法很細致的文化常識時,我們應迅速在文中鎖定這個文化常識的試題區域,然后盡量從語義相關處進行上下文推斷。

如2016年新課標Ⅱ卷的錯項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原文】登云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之當擢京卿,累寢不下,遂移疾歸。尋卒。(翻譯:陳登云三次巡視地方,執政嚴厲,按規定應當提升為京官,屢次被宮中扣住不下發,于是他稱病歸家。不久之后就死了。)從原文分析可知,陳登云是主動要求辭官的。有時候通過分析試題語境,還可以使排除法更有效進行。解題指導(一)分析試題語境。有時候通過分析試題語境,還可以使(二)聯系教材語境。文言文考查的知識,大部分是以教材為依托的,遇到的知識點盡量關聯教材,鏈接教材語境,有時候會事半功倍。文化常識也應進行這樣的教材語境關聯。如2016新課標Ⅰ卷的錯項C

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人教版必修四《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召有司案圖”,書下注釋為:【有司】官吏的通稱。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官吏”為“有司”。考題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學生對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力。(二)聯系教材語境。(三)調動生活語境生活語境,似乎與積累本身有關,似乎不算是一種輔助手段,而是屬于文化常識的“本”,但在具體做題的時候,當學生無法完成知識上的檢索,就只有進行生活中常態化、共識性話語的聯想,這種常態化、共識性話語往往來自生活對話、網絡語言、影視作品等。(三)調動生活語境復習策略1.早讀背誦知識清單。2.考試做題時遇到不懂的要摘抄。3.注重課本的文化常識的積累。復習策略1.早讀背誦知識清單。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復習專題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復習專題學習目標1.通過競賽環節讓學生大致感受文化常識系統的分門別類及試題范圍。2.掌握文化常識題的做題技巧。3.學會分門別類的積累文化常識。學習目標1.通過競賽環節讓學生大致感受文化常識系統的分門別類123456考點鏈接文化常識競賽123456考點鏈接文化常識競賽

(一)學校與科舉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學校,如《孟子·國人之于國也》的“謹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這個意思。(

)2.韓愈的《師說》有“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一句,其中的“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術這六種基本技能。(

)3.大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有時也是教育行政機構。(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學者或博學多才之人,與官職沒有任何關系。(

)5.一般認為,科舉考試始于漢武帝時期,終于清朝光緒年間。(

)√××××(一)學校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山東”,地理區域名,最早始于戰國時期,當時稱崤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B.“萬世”,萬代,諱指國君死;諱稱死,還有“崩”“薨”“卒”“不祿”等。C.“睚眥”,發怒時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樣極小的怨仇也要報復,形容心胸狹窄。D.《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共130篇。D

“編年體通史”錯,應為“紀傳體通史”。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

(二)山川與地理1.古人把山南水北稱為“陽”,山北水南稱為“陰”,如衡陽在衡山之南,江陰是長江之南。(

)2.古代的“河”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所以《鴻門宴》里“將軍戰河南”的“河南”是指“黃河以南的地區”,不是今天所說的“河南省”。(

)3.“五岳”是指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黃山。(

)4.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揚州、梁州、廣州。(

)5.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地理常識推斷,古代的“江左”是指長江以西的地區。(

)√√×××(二)山川與地理√6.指出內容有錯誤的一項(

)(3分)A.古人常用某些詞語作為年紀別稱或解釋,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歲,“黃發”指老年。B.《孔雀東南飛》中“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的“人定初”指二更剛開始。C.“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帝王所居,左宗廟右社稷,以時祭祀,十分看重,后用“社稷”代國家。D.古代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稱“國子監”,入監讀書的人稱為“監生”。A(“垂髫”指小孩子,“黃發”指長壽的老者)6.指出內容有錯誤的一項(

)(3分)A(“垂髫”指小孩子,1.古人根據月亮的圓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2.二十四節氣中排第一的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3.農歷每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4.古人拿十二種動物配十二地支,寅為虎,午為馬,戌為狗。(

)5.古人把每個季節三個月順次稱為孟、仲、季,仲夏就是夏季的第二個月。(

(三)天文與歷法××√√√(三)天文與歷法××√√√6.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詩歌發展到唐代,體制最為完備,有古體詩(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律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絕句(如杜牧的《過華清官》)等。B.“魯”既可以指古國魯國;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師魯班;在現代漢語中多指山東省的簡稱。C.在中國漢代、南北朝時南海稱為漲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漸習稱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庫全書》是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多位高官、學者編撰。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

C(A.《琵琶行》為古體詩;B.魯班姓公輸,名班(般);D.為乾隆皇帝主持)6.下列對文言文中有關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的是戶部。(

)2.在唐代,官員官服的顏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級官員一般是紫色或紅色,有“大紫大紅”“紅得發紫”等說法,官階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從《琵琶行》“司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當時的官階比較低。(

)3.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周代已有此詞,具體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指司馬、司徒和司空。(

)4.“遷”是古代官吏調動常用的詞語,具體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遷”一詞。(

)5.“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員到朝廷擔任要職,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四)政區與官職××××√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的是戶部。(

)6.下列各句的敘述,有錯的一項是(

)(3分)A.古時

“泰山”喻指岳父,“伉儷”為夫妻自稱。對老師稱“子”“夫子”“師”“先生”。B.臣民稱皇帝為“陛下”,皇帝對臣下表示寵愛時稱臣下為“卿”“愛卿”。皇帝的命令稱“詔”“敕”“圣旨”“諭旨”“上諭”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稱為“矯詔”。C.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D.《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指的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張衡傳》中“遂通五經,貫六藝”中的“六藝”則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學問和技藝。A

伉儷則是對別的夫妻的稱呼。把對方及其配偶尊稱為“賢伉儷”。6.下列各句的敘述,有錯的一項是(

)(3分)A

伉儷則是

(五)宗廟與祭祀1.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如牛羊豬;色雜為“牲”,如雞鴨鵝。(

)2.古代帝王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為“少牢”。(

)3.頓首,古代的一種見面禮,行禮時點點頭以示問候。(

)4.稽首,古代的拜禮,行禮時頭碰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禮。(

)5.古代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加冠禮并取字取號,故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五)宗廟與祭祀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B.“南面”指擔任大臣,因為古代坐北朝南為尊位,大臣朝見天子時立于南面。C.“故事”有多種含義,也指一種文學體裁,文中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D.《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B(“北面”才是稱臣)6.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六)人名與稱謂1.古人的稱謂有謙敬之分,對別人稱自己的父親時用“令尊”,稱呼對方的父親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稱,本來沒有貴賤之分,自秦始皇開始專用為皇帝的自稱。(

)3.對皇帝的稱呼,有謚號、年號和廟號,謚號最早,年號自漢武帝始,廟號自唐太宗始,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則自朱元璋始。(

)4.古人對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稱謂,父親去世曰“內艱”,母親去世曰“外艱”。(

)5.對于皇帝的稱謂,在古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稱法,有稱廟號的,如“漢武帝”,有稱年號的,如“唐太宗”,有稱謚號的,如“康熙”。(

)×××√√(六)人名與稱謂×6.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3分)①古代“國”

指諸侯被分封的領地,后常用來指都城。②“朔”指農歷初一,“望”指農歷十五,“晦”指農歷三十。③古人認為中國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內”指中國。④古代以山之南為陽,水之南為陰,反之,山之北為陰,水之北為陽。如華陽在華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⑤在古代,“仆”可作為成年男子的謙稱,“妾”可作為成年女子的謙稱。⑥古代“辰時”相當于現在的上午6點前后,“午時”相當于現在的中午12點前后。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C(②“晦”指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⑥古代“辰時”相當于現在的上8點前后)6.下面的說法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3分)C(②

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這類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也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理解文化常識類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2015年課標全國卷兩套試題出現的新題型。這類實詞,在文言文閱讀中經常出現,含義比較固定,涉及面較廣。對這類實詞掌握的數量和程度,不僅決定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高低,也能反映一個人的文化修養。考點分析考綱要求: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文言實詞主要指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2016新課標Ⅰ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B.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D.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生爭端。C【2016新課標Ⅰ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考點定位】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考點定位】識記古代文化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2016新課標Ⅱ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理。B.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尊稱。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D【2016新課標Ⅱ卷】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學常識的能力。備考時要積累名著、名篇作者、時代、國別、文學形象、作品主題等文學常識。解答此道題目,需要逐項審讀,按照自己積累的有關知識,判斷相關內容,是否正確;要注意各項表述中有關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說法錯誤。“移疾”意同移病。釋義為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可以根據語境“登云巡方者三,風裁峻厲。以久之當擢京卿,累寢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學常識的能力。備考時要積累名【2016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