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思想史》復習思考題(2022年度)_第1頁
《西方經濟思想史》復習思考題(2022年度)_第2頁
《西方經濟思想史》復習思考題(2022年度)_第3頁
《西方經濟思想史》復習思考題(2022年度)_第4頁
《西方經濟思想史》復習思考題(2022年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8復習思考題掌握主要西方古典經濟學家的主要水平和學術簡歷〔包括國別、生活年代、主要教育經歷、代表作、所屬學派和主要學術思想等〕亞里士多德國別:古希臘生活年代:公元前384-322教育經歷:柏拉圖學院代表作:?工具論??物理學??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學?學派:亞里士多德學派學術思想:理性,生物學,邏輯,私有財產和公共財產,商品價值W.S.〔匿名〕,法國孟克列欽〔1575-1621),英國ThomasMun(1571-1641),德國Bechers(1635-1682)學派:重商主義威廉·配第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623-1687教育經歷:醫學博士學位,曾任大學醫學和音樂教授代表作:?賦稅論?〔1662年,全名?關于稅收與捐獻的論文?〕,?獻給英明人士?〔1664〕,?政治算術?〔1672〕,?愛爾蘭政治剖析?〔1674〕,?貨幣略論?〔1695年〕等。學派:英國古典經濟學學術思想:方法論,價值論,工資論,地租論,貨幣和利息弗朗斯瓦·魁奈國別:法國生活年代:1694-1774法國大革命前夕教育經歷:十六歲學醫,五年雕塑,學習化學,植物學,數學,哲學,1744獲法學博士代表作:?農民論?、?谷物論?、?中國的專制制度?和?人類論?等論文,影響最大的是?經濟表?〔1758年〕和?經濟表的分析?〔1776年〕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學術思想:凈產品,經濟表,賦稅論,自由放任思想杜爾哥國別:法國生活年代:1727-1781法國大革命前夕教育經歷:學過神學代表作:?關于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6年〕學派:法國重農學派學術思想:工資杜爾哥的經濟學說亞當·斯密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723-1790產業革命教育經歷:受影響于亞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謨、孟德斯鳩代表作:?國富論?,?道德情操論?學派:古典經濟學學術思想:經濟人假說,勞動分工,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貨幣論,價值論,分配論,資本的性質和用途,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賦稅原那么,政府的作用馬爾薩斯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766-1834英國農業革命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教育經歷:劍橋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代表作:?人口論?,?糧食的高昂價格?〔1800年〕、?谷物法效果的觀察?〔1814年〕、?關于限制進口政策觀點的根據?〔1815年〕、?地租的性質與開展?〔1815年〕、?政治經濟學原理?〔1820年〕,?價值尺度?〔1823年〕和?政治經濟學定義?〔1827年〕等學派:學術思想:人口論薩伊國別:法國生活年代:1767-1832教育經歷:英國接受教育代表作:?政治經濟學概論?〔1803年〕、?政治經濟學問答?〔1817年〕、?政治經濟學教程?〔1828〕學派:學術思想:生產效用說生產三要素論分配論薩伊定律大衛·李嘉圖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772-1823教育經歷: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金塊價格??金塊高價:銀行券貶值的說明??論谷物低價對資本利潤的影響?〔1815年〕?關于一種既經濟又可靠的通貨的建議和關于英格蘭銀行利潤的觀察?〔1816年〕學派:英國正統經濟學古典經濟學派學術思想:分配論級差地租比擬優勢學說西尼耳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790-1864教育經歷:1811年畢業于牛津大學法學院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大綱?〔1836年,1850年〕?政治經濟學結論?〔1827年〕、?人口論二講?〔1831年〕、?工資率三講?〔1831年〕和?論工廠法對棉制造業的影響?〔1837年等〕學派:古典經濟學家學術思想:方法論價值論忍欲說密爾〔穆勒〕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806-1873教育經歷:早20年完成了全部學業著名功利主義哲學家JamesMill(1773-1836)的長子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原理??邏輯體系??論自由?〔OnLiberty,1859〕、?論代議制政府?〔1861〕、?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1861〕、?女性的屈從地位?〔TheSubjectionofWomen,1869〕與?論社會主義?〔ChartersonSocialism,1876〕等等學派: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學術思想:方法論生產論價值論“并連〞產品問題比擬利益和交互需求古爾諾國別:法國生活年代:1801-1877教育經歷:巴黎高等師范學校代表作:?財富理論的數學原理之研究??關于財富理論之數學原那么的研究?學派:邊際學派先驅學術思想:數理統計學奠基人需求定律需求函數壟斷和競爭的數理分析戈森國別:德國生活年代:1810-1858歷史學派占據了主導地位教育經歷:1829年至1833年先后在波恩大學學習法律和公共管理學代表作:?人類交換規律與人類行為準那么的開展??論人類交換規律的開展?學派:邊際學派先驅學術思想:生活享樂財貨的分類戈森定律屠能國別:德國生活年代:1783-1850教育經歷:代表作:?孤立國?學派:邊際學派先驅學術思想:斯密理論在德國的后繼者現代生產區位理論和邊際生產力理論的先驅者地租論邊際生產力論杰文斯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835-1882教育經歷:在倫敦大學攻讀化學和植物學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理論?〔1871年〕?科學原理??政治經濟學數學理論通論??黃金價值暴跌??煤炭問題?學派:邊際效用學派與數理學派學術思想:價值的邊際效用理論價值理論勞動理論資本利息論門格爾國別:奧地利生活年代:1840-1921教育經歷:1867年在克拉科夫大學獲得法學士博學學位代表作:?國民經濟學原理?學派:邊際效用學派學術思想:重視心理分析財貨的條件和序列財貨的主觀價值瓦爾拉斯國別:法國生活年代:1834-1910教育經歷:早年學習礦冶工程,并從事文學創作,后來在其父親的勸說下,轉而從事經濟學的研究父親奧古斯特·瓦爾拉是法國頗有名氣的學者代表作:代表作為?純粹經濟學要義?〔1874年,1877年〕和?應用政治經濟學研究?〔1898年〕?復本位數學理論??社會經濟研究?和?應用經濟學研究?學派:數理經濟學派〔洛桑學派〕邊際效用學派學術思想:一般均衡理論證明了效用與需求之間的正確關系邊際效用分析稀少性價值論馬歇爾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842-1924教育經歷:畢業于劍橋大學數學專業代表作:?經濟學原理?〔1890年〕、?工業化與貿易?〔1919年〕和?貨幣、信用與商業?〔1923年〕學派:新古典派或劍橋學派學術思想:局部均衡微觀分析供求均衡論〔價值論〕短期和長期分析分配理論克拉克國別:美國生活年代:1847-1938教育經歷:美國大學畢業后曾赴德國留學三年,師從舊歷史學派代表者之一的克尼斯代表作:?財富的哲學?〔1885年〕和?財富的分配?〔1899年〕?財富的新哲學?學派:美國邊際學派學術思想:邊際生產力學說和動態分析理論靜態和動態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分配論費雪爾國別:美國生活年代:1867-1947教育經歷:1883年進人耶魯大學學習數學,后改學經濟學代表作:?貨幣的購置力??價值與價格理論的數理研究??利息理論?〔1930年〕和?指數的編制?學派:美國邊際學派學術思想:費雪交易方程式效用理論利息理論貨幣理論凡勃倫國別:美國生活年代:1857-1929教育經歷:耶魯大學哲學博士代表作:代表作有?有閑階級論?〔1899〕、?企業經營理論?〔1904〕和?工程師和價格問題?〔1921〕學派:制度學派創始人學術思想:研究方法〔制度分析〕批評正統經濟理論關于有閑階級關于制度關于炫耀性消費埃奇沃思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845-1926教育經歷:受杰文斯等人的啟發,與劍橋大學的馬歇爾也有很深的交情代表作:?倫理學的新舊方法?〔1877年〕、?數學心理學?〔1881年〕、?機遇的哲學?〔1884年〕、?統計方法?〔1885年〕、?社會現象中的非對稱相關?〔1890年〕、?論統計描述應用數學公式?〔1900年〕、?誤差規那么?〔1904年〕、?概率論在社會統計中的應用?〔1913年〕學派:古典福利經濟學描述學派或舊數理學派中經濟學派的創始人學術思想:功利主義倫理學的應用分析可變要素的邊際產品下降來定義收益遞減定律一般效用函數序數效用論無差異曲線契約曲線壟斷無確定均衡點帕累托國別:意大利生活年代:1848-1923教育經歷:早年曾攻讀工程學和數學在經濟學家潘搭里阿里的影響下從事純經濟理論研究,受到瓦爾拉賞識代表作:?政治經濟學講義?〔1897〕、?政治經濟學教程?〔1906〕、?普通社會學?和?社會主義體系?學派:洛桑學派學術思想:立體幾何研究經濟變量帕累托最適度階級永恒存在帕累托最優精英理論庇古國別:英國生活年代:1877-1959教育經歷:青年時代入劍橋大學學習受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影響代表作:?財富與福利?〔1912〕、?福利經濟學?〔1920〕、?產業波動?〔1926〕、?失業論?〔193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比擬?〔1938〕、?就業與均衡?〔1941〕等學派:劍橋學派學術思想:福利經濟學之父區分了經濟福利和社會總福利收入再分配累進稅反對通過最低工資法來增加工資維克塞爾國別:瑞典生活年代:1851-1926教育經歷:三十五歲后赴英、法、德、奧等國留學,開始接觸經濟學代表作:?利息與價格?〔1893年〕和?國民經濟學講義?〔1901年〕學派:瑞典學派學術思想:累積過程理論自由競爭下最大化的實現壟斷理論最適度人口概念邊際生產力分配論貨幣理論利息理論卡爾·馬克思國別:德國生活年代:1818-1883教育經歷:柏林大學代表作:?資本論?、?共產黨宣言??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哥達綱領批判?學派:學術思想:關于社會再生產價值規律資本主義社會根本矛盾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資本理論資本主義地租壟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根本矛盾簡述題亞里士多德是怎樣論述私有財產優于公共財產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私有財產優于公共財產,理由有:1〕私有財產的鼓勵作用更強,效率更高;2〕共同消費容易出現爭端,因為人們傾向于認為所得與奉獻不一致;3〕私有財產為所有者提供滿足,占有即具有滿足感。但對公有財產沒有這種滿足感。4〕現實中普遍是私有財產占主導地位。如果公有財產優于私有財產,現實中應該普遍是公有制。5〕私有財產使慈善事業成為可能,人們可將私有財產的一局部贈給朋友和社會。比擬重商主義、重農學派〔魁奈〕和亞當·斯密關于財富的源泉和增加財富的途徑的經濟思想。〔1〕財富源泉1〕重商主義:只有貨幣〔金銀〕或能夠實現為貨幣的物品才是財富。2〕魁奈:交換是等價的,那么流通領域就沒有財富的增加,財富的增加只能發生在生產領域。3〕斯密:財富的源泉不是貿易和流通,也不是土地自然力,而是一國國民每年的勞動。但斯密后來又將土地和資本也看成財富的源泉〔2〕增加財富途徑1〕重商主義:1財富來源于流通領域,商業是致富之源;2將商品輸往國外,才能增加一國貨幣的總量;3大力開展對外貿易;4應開展出口品工業,保護國內工業,增加國際收支盈余。2〕魁奈:通過生產“凈產品〞獲取財富,而只有農業能夠生產凈產品。3〕斯密:既然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增加勞動數量和提高勞動質量,就是增加國民財富的途徑。威廉·配第、杜爾哥和亞當·斯密有關工資的思想有何不同?1〕配第的工資論:商品的價值由勞動者在生產中所消耗的勞動所決定,但勞動者本身不能由生產勞動者所需的勞動時間所決定。工資的上下取決于生產維持工人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勞動時間。工資即維持工人的生活、勞動和延續后代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杜爾哥:從生產階級和不生產階級中劃分出資本家和雇傭勞動者兩個階級,認為雇傭勞動者那么是除了出賣勞動之外一無所有的人。他也將工人工資歸結為最低限度的必要生活資料。但進一步指出,勞動之所以如此低廉,是因為工人眾多,競爭劇烈。3〕斯密:將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劃分為:工人階級,資本家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認為在沒有資本和土地所有權的原始狀態下,勞動的全部生產物構成勞動者的自然工資。但當資本和土地的私有權形成后,勞動者需與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分享收益,工資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就取決于雇主和雇傭工人之間的斗爭。簡述魁奈在?經濟表?中對財富流通的分析。1〕流通開始時財富的分配狀況:第一,生產階級投入的原預付為100億里佛爾,使用期10年,每年折舊10億;每年投入20億年預付。年預付與純產品的比例為1:1。共生產出價值為50億里佛爾的農產品。第二,不生產階級每年生產價值20億里佛爾的工業品,其中10億用來向生產階級換取工業原料,10億換取維持生活的消費品。有產階級手中有20億貨幣,這是生產階級以地租形式支付的。2〕交換過程:1:有產階級用20億貨幣地租的一半向生產階級購置生活資料。于是,10億農產品轉到有產階級手中,同時有10億貨幣流入到生產階級手中。2:有產階級用20億貨幣地租的另一半向不生產階級購置工業品。于是,10億工業品轉到有產階級手中,同時有10億貨幣流入到不生產階級手中。3:不生產階級用從有產階級那里得到的10億貨幣向生產階級購置農產品作為生活資料。于是,10億農產品轉到不生產階級手中,10億貨幣流入生產階級手中。4:生產階級用10億貨幣向不生產階級購置生產資料。于是,10億工業品轉到生產階級手中,10億貨幣流入不生產階級手中。5:不生產階級又以上述10億貨幣向生產階級購置工業原料。于是,又有10億農產品轉到不生產階級手中,10億貨幣流回生產階級手中。3〕交換的結果:第一,生產階級用30億里佛爾換回了10億工業品〔農業用生產資料〕和20億貨幣。前者同生產階級留下的20億農產品一起,作為下一年的原預付〔10億〕和年預付〔20億〕;20億貨幣作為地租交給有產階級。第二,不生產階級獲得了20億農產品,其中10億作為生活資料,10億作為生產資料。第三,有產階級獲得了價值20億的“凈產品〞。4〕因此,社會再生產和流通可在現有規模上重復進行。簡述?國富論?的哲學根底。1〕人是理性、自利的,在自我利益的驅動下,追逐著自我利益,在經濟生活中,一切行為的原動力主要是利己心,而不是同情心或利他主義。2〕由于人的需要繁多,不能完全通過自身的直接活動來滿足,不得不與他人發生交換。而只有考慮他人的需要,交換才能成功,因此,只有考慮他人的利益,最后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3〕總之,以利己心為根底的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是一致的。人們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利益。比擬亞當·斯密和薩伊關于國民財富的劃分。斯密:構成一國國民財富的,不是金銀和貨幣,而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薩伊:物質的量是既定的,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提供以前所不具有的效用。財富由有效用的物品構成,創造效用即創造了財富。財富價值的大小取決于物品效用的大小。比擬亞當·斯密和李嘉圖關于利潤長期變化趨勢的分析。斯密:使用資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潤。資本的可流動性使各部門利潤率趨于均等。從長期看,利潤率具有下降趨勢,因為隨著資本的積累,資本數量相對于勞動而言具有增加的趨勢。李嘉圖:從長期來看,利潤具有下降趨勢。由于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和由此導致的必需品需求的增大,已耕土地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對必需品的需求,原來未耕種的較劣等土地將相繼投入使用,結果勢必導致生產上所費勞動增加,必需品價格和工資上升,從而使利潤下降。亞當·斯密既了解工場內部的分工,也知道社會各行業間的分工,但未對兩者進行區分。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簡述馬爾薩斯的人口論。1〕假定:1,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須;2,兩性間的情愛是必然的,且幾乎會保持現狀。2〕兩個指數:人口在無阻礙的情況下以幾何級數增長;而食物在有利條件下僅以算術級數增長。〔事實上其增長速度較此還要慢〕。因此,食物的增長速度跟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如果不采取措施,貧困和苦難難以防止。3〕由于食物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那么,必然存在某些限制人口增長的因素,迫使人口增長同食物的增長保持平衡。4〕措施分類:預防性措施〔限制出生的因素〕;積極措施〔縮短生命的因素〕;道德限制。5〕隨著人類文明的開展,人口限制將從積極限制為主向預防性限制為主過渡,從痛苦和罪惡的限制為主向道德限制為主過渡。簡述李嘉圖的比擬優勢學說。1〕與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不同,李嘉圖提出了比擬優勢學說2〕在絕對優勢學說中,斯密認為,一種物品在購置時所費代價如果比自己生產時小,就應購置而不應生產。同樣的道理適應于國與國之間的交換。3〕而李嘉圖比擬優勢學說那么認為,一國即使在所有商品生產上都無絕對優勢,仍然可以在某種或某些商品生產上具有比擬優勢,通過生產和出口具有比擬優勢的產品可獲得利益。西尼耳的方法論有什么特點?西尼耳的方法論:1〕倡導“純經濟理論〞。力圖從一些公認的前提出發,確立一些根本原那么,并圍繞這些原那么形成一個純科學的結構〔純經濟理論〕。2〕在他看來,政治經濟學應該是研究財富的性質、生產和分配的科學,而不是有關福利問題的討論。政治經濟學只是從一些不加證明便可為人們接受的根本前提出發而得出假設干結論。3〕政治經濟學的任務不是建議應該干什么或不該干什么,而是說明不容無視的一般原理。簡述西尼耳的忍欲說。忍欲說,即資本理論。主要內容有:1〕忍欲指商品所有者出于自我克制,將所擁有的產品用于生產而不用于消費的行為。2〕財富的生產離不開勞動、忍欲和自然要素〔土地〕。忍欲同利潤的關系正如勞動同工資的關系。3〕忍欲形成資本。忍欲這種犧牲那么是構成生產本錢的一局部,由利潤補償。簡述密爾對“并連〞產品的分析。1〕人們有時在同一勞作之后生產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稱為并聯產品,如煤炭和煤氣、雞和雞蛋。2〕生產本錢決定這些并連產品的價值總額,供求關系那么決定各個特殊商品的價格。簡述密爾對“國際貿易條件〞產品的分析。1〕國際貿易條件將趨向于某一交換比例,在此交換比例,一國產品的出口量恰好等于另一國該產品的進口量,而本國的進口量恰好等于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量,即所謂的“交互需求〞原那么。2〕而這一比例只有介于兩國的國內交換比例之間,對貿易雙方才有利。古爾諾是怎樣論述壟斷價格不必是最高價格的?1〕壟斷者最關心自己的收入,而非產品價格。由于提高價格那么會銷售量會減少,收入可能降低,所以,壟斷價格不必是最高價格。壟斷利潤最大化的原那么是:總收入函數的一階導數=0,二階導數〈0。簡述屠能的邊際生產力理論。1〕“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說〞易使勞資矛盾激化,而“勞動供求論〞又不能說明自然工資率。2〕當資本連續投入到勞動人數既定的產業時,每一次資本增加都使產出數量絕對增加但相對減少。利息由增加的最后一局部資本的收益決定,即利息等于資本的邊際收益。以前投入的資本所增加的產出和資本收益〔利息〕之間產生了一個差額,這個差額屬于勞動者。3〕可用于解釋工資:資本量一定時,隨著雇傭勞動數量的增加,新增工人所增加的產量遞減,從而勞動生產率趨于下降,最后雇傭工人的價值就是他的勞動報酬〔工資〕。不過,勞開工資不僅取決于勞動的邊際生產力,而且由勞動者的必要生活資料調節。簡述杰文斯的勞動理論。1〕勞動影響供應,供應又影響效用程度。2〕人們的努力雖然有煩難,但如果有正數價值,個人就會在他的滿足尚勝過不滿足時繼續提供他的勞動。勞動時間越長,負效用越大,負效用的增加程度也越大。同時,此勞動所生產的產品最后程度的效用也下降。3〕工資是產品扣除地租、租稅和資本利息后的局部。簡述門格爾對價值決定的分析。1〕任何局部財貨的價值是以用于最小重要的用途的〔即邊際〕那一局部來代表的。2〕門格爾的用了以下例子作為分析:農民在秋收后,將谷物分為假設干局部,以滿足不同的目的。首先是維持一家的生活,然后留下下一年的種子,再就是釀酒,如尚有剩余,將用作喂養供玩樂的牲畜。如果谷物數量因損壞而減少,農民將首先放棄喂養供玩樂的牲畜的欲望,保證其他欲望的滿足。由于谷物的各局部可以互相轉換,任何一袋谷物均可作為最后一袋來使用。因此,每一單位谷物的價值表達在喂養供玩樂的牲畜所得到的快樂上。用文字和模型表達瓦爾拉一般均衡理論。簡述馬歇爾的供應理論。1〕馬歇爾將“組織(organization)〞看成是生產的第四要素。“組織〞,即指企業家的經營管理才能。2〕報酬定律。馬歇爾將報酬遞增、不變和遞減三種情況匯總起來,形成了完整的報酬定律,其U型本錢曲線就是由遞增和遞減報酬定律所決定的。3〕替代原理。馬歇爾論述了如何應用替代原那么以合理而有利地選擇各種生產因素的問題,對邊際替代率、邊際替代率遞減情況作了比擬明確的分析。4〕短期和長期分析。將本錢變動時間分為:極短時間,短期和長期。短期內需求起決定作用,長期內本錢從而供應起決定作用。5〕生產本錢理論。將生產本錢分為貨幣本錢和真實本錢;將勞動看作是工作的負效用,將資本定義為“等待〞或犧牲,對兩者的報酬形成真實本錢。與需求理論相配合,形成供求均衡理論。簡述馬歇爾有關短期和長期的分析。1〕將影響價格特別是本錢變動的時間分為三種:極短的時間,短期和長期。2〕短期中企業的生產技術條件固定,生產者只需考慮如適應市場對其商品的需求;而在長期,生產技術條件可以變動,可以適應預期的未來需求。長期和短期不能用日歷時間來區分。3〕短期內需求起決定作用,長期內本錢從而供應起決定作用。簡述馬歇爾有關供求均衡的分析。1〕供求均衡論也就是馬歇爾價值理論,也被稱為剪刀價值論。在這一理論中,效用和生產本錢共同發揮主要作用。2〕價值是以實物財貨表示的交換比率,而價格那么是以貨幣單位表現的交換比率。在貨幣購置力處于靜止狀態下,任何事物的價格可作為相對于一般事物的交換價值的代表,所謂均衡價格事實上就是均衡價值。3〕將均衡分為三種:1,暫時均衡,即市場上瞬間到達的供求均衡;2,短期均衡,需求仍起重要作用,生產量可變動;3,長期均衡。生產量可自由增減,商品價格幾乎完全決定于生產本錢,需求只能決定交易的數量。4〕馬歇爾的供求均衡論被稱為局部均衡。將復雜問題簡化處理,具有一定局限性。簡述馬歇爾的利息理論。1〕將西尼爾的資本“忍欲〞說改稱為“等待〞說,并用它決定資本的供應。2〕沿用薩伊的資本生產力說,決定資本的需求。3〕資本的供應價格和需求價格相均衡時的價格,即為利率,用這種方式所決定的利率是真實利率。4〕論述了真實利率和名義利率。認為資本的供求決定利率,也認為合理利率可以調節資本之供應和需求。簡述馬歇爾的地租理論。1〕在因襲前人理論的根底上補充了一些新的觀點。2〕稀少性。地租產生于稀少性,一切地租均為稀有地租。3〕準地租。供應暫時較為固定的生產要素在短期所獲得的報酬,不應稱為利息,而應稱為租金,即準地租。4〕城市地租,包括場地地租和建筑物的租金等。簡述克拉克的邊際生產力分配論。1〕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將不斷增加一種生產投入,直到再增加一單位投入的產值等于其本錢;同時,企業家必須對他所使用的生產要素支付一個相等于它所創造的產品價值的報酬。2〕概括起來就是,在競爭均衡下,產品的價值決定于勞動、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工資、利息也各由邊際生產力決定。3〕補充說明:1,報酬漸減定律須普遍地應用到農業以外的其他企業;2,在研究邊際生產力及其分配時,,可只考慮資本和勞動這兩個要素;3,重點分析勞開工資問題;4,全部邊際生產力分配論所須解決的就只有利息和工資兩者如何決定和分配的問題。簡述費雪爾的貨幣理論。1〕費雪爾的根本貨幣觀點是貨幣數量說,即貨幣數量的增加使一般物價水平按等比例提高。2〕他采用一般交換方程作為貨幣數量方程,并提煉成有名的紐康漠——費雪爾方程:MV=PT。即流通中的貨幣數量〔M〕乘以流通速度〔V〕等于物價水平〔P〕乘以交易數量〔T〕。3〕均衡條件:在V和T一定時,物價水平和貨幣數量具有正比關系。簡述凡勃倫的有閑階級理論。1〕閑暇并不比工作更為人們所喜好。在人類社會的野蠻時代,不存在有閑階級。2〕社會分工,產生了經濟特權,也導致了有閑階級的出現。3〕有閑階級的產生和所有制的出現是同步進行的。4〕有閑階級通過禮節、揮霍浪費、購置爵位等炫耀富有。5〕有閑階級生來趨于保守,是社會開展的障礙。簡述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理論。1〕炫耀性消費指的是富裕的上層階級對物品的超出實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費性、奢侈性和鋪張性消費,目的在于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錢財力和社會地位,以及這種地位所帶來的榮耀、聲望和名譽。2〕炫耀性消費要求生產昂貴的奢侈品以創造瘋狂消費的條件和環境。3〕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理論具有概念模糊性及其進化論框架、功能主義傾向、本能主義心理學思維等缺陷。簡述埃奇沃思的契約曲線理論。1〕契約曲線分為交換的契約曲線和生產的契約曲線。2〕交換契約曲線說明兩個消費者如何通過自由交換而實現最大的滿足程度,即實現交易的最優境界。3〕生產契約曲線說明生產者如何通過對生產中使用的勞動與資本的配合比例的調整,實現其利潤最大化,即實現生產的最優境界。4〕約曲線對帕累托提出的福利最大化的最優境界條件作了理論分析,揭示了當所有消費的總量或經濟活動中使用的投入品總量固定時,如何配置資源到達有效配置,即埃奇沃斯方框簡述維克塞爾的累積過程理論。1〕累積過程理論是從自然利率和貨幣利率的經常背離出發引出的。2〕無論這種背離導源干自然利率或貨幣利率,但總是后者趨于接近前者的累積過程。3〕例如,自然利率高于貨幣利率時,企業家將擴大生產規模,會使工資、地租上升;而人們收入增加,消費也隨之擴大,又使商品價格上升,刺激經濟擴展。同時儲蓄減少,使貨幣利率上升,直到它等于自然利率時為止。4〕自然利率高于貨幣利率時,是經濟的擴張過程,反之是經濟的收縮過程。無論哪一過程最后必然出現由一個過程轉向另一個過程的轉折點,這就形成周期性的經濟波動過程。5〕累積過程的分析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方式,即為靜態分析轉向動態分析轉化開創了先例。簡述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1〕表達在商品中的勞動具有二重性。2〕勞動二重性決定商品的二因素。3〕勞動的二重性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生產不同使用價值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形式的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2,抽象勞動是指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的無差異的一般人類勞動,表達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是形成價值的實體。4〕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既是統一的,是統一勞動的兩個方面,不能獨立存在;又是矛盾的,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永恒屬性,而抽象勞動反映的是社會生產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5〕生產商品時的具體勞動所轉移的生產資料原有價值和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所創造的新價值組成了商品價值。而活勞動才能創造新價值。簡述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1〕剩余價值的本質是雇傭工人創造的價值中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價值局部,直接表達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2〕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2,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的價值形成過程。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3,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源泉。3〕剩余價值的生產分為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兩種根本方法。其中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4〕根據資本的不同局部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資本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5〕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是資本積累。6〕剩余價值首先表現為是生產本錢的增加額,除此之外,剩余價值還進一步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增加額,因而取得利潤的形態。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7〕生產價格等于生產本錢加平均利潤,它是由于剩余價值在各部門資本家之間重新分配形成的。簡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分析。1〕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作用: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促進勞動的社會化。2〕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產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便產生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根本矛盾。3〕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鋒利化:隨著資本主義的開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開展的嚴重障礙。4〕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解決,客觀上要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這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簡述馬克思對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的分析。1〕社會再生產分為制造生產資料的部類,又稱為第一部類,用符號Ⅰ表示和制造消費資料的部類,又稱為第二部類,用符號Ⅱ表示。2〕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構成和實物構成原理,以及社會生產兩大部類的原理,是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兩個根本理論前提。3〕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過程,其實現的條件:1,Ⅰ(v+m)=Ⅱc;2,Ⅰ(c+v+m)=Ⅰc+Ⅱc;3,Ⅱ(c+v+m)=Ⅰ(v+m)+Ⅱ(v+m).4〕社會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有:1,第一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加上追加的可變資本價值,再加上本部類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三者之和應當等于第二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價值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即:I(v+△v+m/x)=II(c+△c);2,第一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產資料的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原有的不變資本價值和追加的不變資本價值之和,即I(c+v+m)=I(c+△c)+II(c+△c);3,第二部類所生產的全部生活資料的價值,必須等于兩大部類原有的可變資本價值和追加可變資本價值以及資本家用于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之和,即II(c+v+m)=I(v+△v+m/x)+II(v+△v+m/y).論述題評述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對財富認識的開展。1〕在公元前,亞里士多德就將財富區分為作為有用物的財富和作為貨幣積累的財富,并提出了經濟和貨殖兩種科學,明確指出貨殖是研究如何增加貨幣。他還強調,私有財產優于公共財產。亞里士多德可謂開創了思考財富本質的先河,為后來人們的研究帶來了諸多啟示。2〕到了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期,對于財富問題,重商主義提出了自己的認識。他們認為只有貨幣〔金銀〕或能夠實現為貨幣的物品才是財富,而商業是致富之源。重商主義的觀點從概念界定上考察了財富的本質,雖然他們的財富觀過于片面,但與當時商品經濟的開展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的價值。3〕十七世紀中后期,英國古典經濟學創始人威廉·配第,在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迅速開展的背景下,提出: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源泉,“土地為財富之母,勞動為財富之父〞。闡釋了通過勞動生產價值,獲得財富。這在經濟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與財富緊密相關的觀點,對后來英國古典經濟學派和其他各學派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4〕到十八世紀,以魁奈為代表的法國重農學派提出了自己對財富的獨特認識,其認為,財富的增加只發生在生產領域,而非流通領域,只有通過農業增加凈產品,進而才能增加財富,并通過?經濟表?詳細說明了財富的流通過程。這些觀點多少也是片面的但?經濟表?第一次對生產、流通、消費和再生產過程進行了分析,在經濟學說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后世包括亞當·斯密產生了深遠影響。5〕隨后,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認為,構成一國國民財富的,不是金銀和貨幣,而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勞動是財富的唯一源泉,斯密后來又將土地和資本也看成財富的源泉。斯密的觀點繼承了配第的思想,同時受到魁奈的影響,與重商主義的觀點截然相反,對財富的認識更加深刻。6〕而到了十九世紀,西尼耳那么提出,財富價值應由物品的效用、供應有限和可以轉移三個要素構成,效用是價值的必要要素,財富的生產離不開勞動、忍欲和自然要素〔土地〕。西尼耳的忍欲說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7〕與此同時的邊際學派的先驅以及后來的邊際學派在效用理論的根底上提出了對財富的認識。其中,戈森將財貨分為三類,強調勞作的重要性;杰文斯雖然反對古典的勞動價值學學說,但很重視勞動的作用。;門格爾明確了財貨的四個條件,指出價值是一種心力的判斷;瓦爾拉那么從稀少性的角度論述了財富價值。總體說來,邊際學派對財富的認識更強調效用的作用,大大開展了之前的財富理論。8〕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美國邊際學派繼承了以往邊際學派的主要財富認識,但也有了新的開展。費雪兒主張消除效用一詞中的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成分。9〕之后,古典福利經濟學派也在效用的根底上提出了與財富相關的福利的觀點。庇古將國民所得作為經濟福利的客觀對應物。10〕除了上述經濟學家,馬克思也通過提出勞動價值論等觀點闡釋了對財富和價值的獨到見解。評述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對財富源泉認識的開展。1〕在公元前,亞里士多德提出通過經濟和貨殖兩種科學獲取財富。2〕到了十六世紀末和十七世紀初期,重商主義認為商業是致富之源。3〕十七世紀中后期,英國古典經濟學創始人威廉·配第指出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源泉,對后來的經濟學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4〕到十八世紀,以魁奈為代表的法國重農學派提出只有通過農業增加凈產品,進而才能增加財富。重農學派的觀點與重商主義針鋒相對,這與他們各自的社會背景具有密切關系。5〕隨后,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提出勞動是財富的唯一源泉,但斯密后來又將土地和資本也看成財富的源泉。可以說,斯密的觀點是對前人的總結和開展。6〕而到了十九世紀,西尼耳那么提出財富的生產離不開勞動、忍欲和自然要素〔土地〕。西尼耳提出了忍欲說,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7〕之后的邊際學派同樣重視勞動在創造財富中的重要作用,可見勞動創造財富已經是人們的廣泛共識。8〕當然,馬克思也在自己的論著中強調了勞動創造價值,進而創造財富。評述西方古典經濟學家有關要素分配理論的開展。1〕早在十七世紀,英國古典經濟創始人威廉·配第就提出工資的上下取決于生產維持工人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勞動時間,工資即維持工人的生活、勞動和延續后代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他還指出地租是扣除生產費用后土地的自然產物。配第的工資理論后被大多數古典經濟學家所接受,并成為古典工資理論的根底。2〕到十八世紀,重農學派的杜爾哥將工人工資歸結為最低限度的必要生活資料。但他進一步指出,勞動之所以如此低廉,是因為工人眾多,競爭劇烈。這是對配第觀點的繼承和開展。3〕隨后,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提出了分工和交換的概念,并將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劃分為三個根本階級:工人階級,資本家階級和土地所有者階級。工資、利潤和地租構成社會三大階級的根本收入,利息是利潤的分支。4〕在此之后,薩伊認為,勞動、資本和土地是三種根本的生產要素,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資本和土地這三者共同創造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由市場的供求規律決定,與斯密不同,薩伊更強掉利息是資本的根本收入。5〕與薩伊同時代的李嘉圖那么說明了,工資的大小決定于工人家屬為維持生活所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工資是利潤的相反運動,從長期來看,利潤具有下降趨勢,李嘉圖還提出了級差地租的概念。6〕到了十九世紀,邊際學派的先驅屠能提出了邊際生產力論,認為投入的資本所增加的產出和資本收益〔利息〕之間產生的差額屬于勞動者,并以此解釋了工資。隨后邊際學派開展了這些思想。7〕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作為新古典經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