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課件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課件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課件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課件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唯物主義專題六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要點】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

主義

社會社會

主義

社會歷史發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第三章《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為什么會發展

人類社會怎么樣發展

人民群眾在遵循歷史規律的基礎上,應該怎么辦

為什么怎么樣

怎么辦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又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之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

明確概念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直接動力群眾歷史唯物主義一對關系價值觀規律觀動力觀人生觀結構觀1、社會存在2、社會意識

價值觀歷史觀的基本問題3、社會結構經濟政治文化結構4、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5、社會發展的動力根本動力強大動力6、社會歷史的主體個人人的本質人生價值

人生理想人的發展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同群眾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群眾觀一、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4、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其特殊形式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溫故知新】什么是社會意識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重要意義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唯心史觀: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把社會歷史看成是精神發展史。根本缺陷:只看到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研究產生這些動機的物質根源。不承認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方式制約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系社會存在的含義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三個要素,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主要方面。地理環境生產方式人口因素社會存在包括三個要素物質前提

決定力量

地理環境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社會所處的自然環境和自然條件的總稱,它包括地形、氣候、土壤、礦藏、動植物分布。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不起決定作用,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受社會因素的制約。合理利用,堅持可持續。第一,地理環境為人類生存提供社會生產和生活資料。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澳大利亞的畜牧業

第二,地理環境不同,給不同的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同的特色。反對地理環境決定論第一,無限夸大了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只看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制約性,這實際上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外因論。第二,沒有看到人類社會的實踐本質,忽視了人類在適應環境中能動地改造環境以求不斷發展的主體自主性,最終必然會導致宿命論。孟德斯鳩人口因素是指人口數量、素質、結構、社會變動等各種因素綜合范疇。人口因素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人口的生產和再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對社會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反對人口因素決定論在政治上,它掩蓋了勞動人民貧困失業的真正根源即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在理論上,它用純生物學的觀點看待人口,否認人口受社會狀況的制約。馬爾薩斯生產方式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首先,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其它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

生產方式是人類借以向自然界謀取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方式,它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

主義

社會社會

主義

社會其次,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發展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形態更替。保留原始家族公社的遺風共和國成立時仍處于原始社會末期階段

《鄂倫春族》含義

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客觀過程在人們觀念中的反映。社會意識群體意識是一定社會共同體的共同意識社會意識具有復雜的結構家庭意識團體意識階級意識民族意識就社會意識的主體范圍看,分為個人意識是社會中的個人的意見,他是個人獨特的社會經歷、社會地位在個人頭腦中的反映,是個人獨特的實踐的產物。就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程度和特點看,社會意識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心理是人們自發形成的低層次、不系統的社會意識,如,人的情感、風俗、習慣等。社會意識形式是人們形成的高層次、系統化的社會意識,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科學等。社會意識形式又分為社會意識形態和非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式:是人們形成的高層次、系統化的社會意識,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科學等。社會意識形態:指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非社會意識形態:指不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包括自然科學、語言學、邏輯學。社會意識社會心理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形態非社會意識形態個體意識群體意識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決定反作用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我國人口政策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人口眾多是極大的好事”20世紀70年代“只生兩個孩子”

20世紀80年代“只生一個好”20上世紀90年代“少生優生”

進入21世紀調整為“雙獨二胎”2010年提出要“單獨二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一,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第二,社會存在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原始社會公有制族群公有觀念階級社會私有制私有觀念

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

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

主要表現在:第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第二,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第三,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人才招聘會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第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經濟水平:德國法國英國哲學水平:低于低于德國法國英國高于高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落后于超前于近代先進的社會意識超前性、預見性,它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預見社會的發展趨勢,成為社會實踐的向導。藝術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學第二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第三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實現的。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甚至暫時改變社會經濟發展的前進方向,造成社會歷史發展的嚴重曲折。

宣揚:日耳曼民族至上性種族優劣論將富有理性的德意志民族和整個世界推向第二次世界大戰深淵。(1)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它宣告了唯心史觀的徹底破產。(2)確認了社會生活的物質本性,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社會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3)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取決于能否正確反映社會存在,要處理好思想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原理的意義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科學技術(滲透性、智能性因素)科學管理(運籌性、整合性因素)勞動者(首要的主導因素)勞動資料(客觀尺度)勞動對象(自然物與人工物)實體性要素非實體要素知識形態生產力精神生產力潛在生產力物質生產力現實生產力生產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動態過程:科學管理:人與物如何有效結合并發揮作用生產力構成第一,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自動化轎車生產線美國艾奧瓦州的大豆農場中,農民正在工作第二,科學應用于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第三,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第四,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的周期日趨縮短,對于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蒸汽機從發明到應用時間為100年電動機從發明到應用時間為57年電視機從發明到應用時間為12年激光器從發明到應用時間為1年生產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產品分配關系決定最基本內容生產關系涵義: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原始工具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馬克思規律的內容:原始工具青銅器鐵器大機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變化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生產力適合不適合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不適合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表現過程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基本適合——基本不適合——基本適合……”生產關系“相對穩定——新舊更替——相對穩定……”第一,它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第二,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指導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依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意義: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意識形態稱為觀念上層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稱為政治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1)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觀念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指導影響、制約觀念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的關系:政治上層建筑是在一定意識形態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政治上層建筑一旦形成,會影響并制約著人們的思想理論觀點。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決定反作用(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

2004年3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一突破性的規定被寫入了中國的憲法修正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并決定著其變革的方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服務,確立或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上層建筑的反作用的后果: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規律的內容:一方面,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發展方向及變革;另一方面,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必須取決于和服從于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客觀要求。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規律的現實意義:①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積極穩妥地推進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和發展,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②在當代中國,推進上層建筑領域的改革首要就是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統一起來。4、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1)社會形態的內涵

社會形態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體。生產力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2)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縱向上/橫向上社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

有的國家在發展中超越了一個甚至幾個社會形態而跨越式地向前發展

有些國家在一定時期由較為落后的社會形態快速躍遷為先進的社會形態,而有的則陷于停滯甚至由先進轉為落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署《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有些國家在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社會形態性質不夠典型,甚至多種社會形態特征交叉滲透;

﹡同一種社會形態,在不同國家也會顯現出不同特點。井田圖西歐奴隸主莊園中國實行奴隸主的國家土地所有制,西歐實行奴隸主私人土地所有制。

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3)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是指人們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于某種社會形態做出的歷史選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包含三層意思:第一,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范圍和可能性空間。第二,人們的歷史選擇活動雖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驅使和制約,但是又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三,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

“人民群眾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時期這樣以新社會制度的積極創造者的身分出現。在這樣的時期,人民能夠作出從市儈的漸進主義的狹小尺度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奇跡。”

——

列寧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主要是指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進的基本趨勢,是從低級社會形態演進到高級社會形態。(4)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社會形態更替的曲折性一是一種新社會制度取代舊社會制度,往往并不是從舊社會制度發展較為充分的典型國家開始,而更易于在舊制度發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二是在社會進步發展過程中,社會形態更替的反復甚至倒退,是時常出現的。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爆發,1922年12月30日蘇聯成立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改革(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

革命(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

階級斗爭(階級對立社會的直接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

二、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1、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指貫穿社會發展過程始終,規定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并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根本的推動作用的矛盾。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①社會基本結構:經濟結構:廣義指生產方式,狹義指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政治結構: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觀念結構:以經濟結構為基并反映經濟和政治的社會意識形態。②社會基本矛盾所起的作用:規定并反映社會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涉及社會的基本領域,囊括社會結構的主要方面。(2)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并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第一生產力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們史活動的前提;第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第三

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上層建筑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生產力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總是以生產力為起點,從生產力發展到生產力解放的循環往復過程中,形成了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實現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2、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階級是一個歷史范疇(起源),也是一個經濟范疇(本質)。列寧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劃分階級的唯一標準是經濟標準剩余產品的出現是階級產生的首要的經濟前提;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私有制的確立,使階級的產生成為現實階級斗爭怎樣推動社會發展?階級社會各個社會形態的更替的質變過程,都是通過階級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社會革命完成的。階級社會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也是階級斗爭推動的。(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階級斗爭的作用是歷史的、變化的,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的歷史進步作用是其他階級斗爭不可比擬的。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階級分析方法,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去觀察和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要求全面地、動態地分析階級狀況,分析各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準確把握各階級之間的關系和階級力量的對比,把握社會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脈搏。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斗爭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應該縮小,也不應該夸大。實踐證明,無論縮小或者夸大,兩者都要犯嚴重的錯誤。”社會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社會革命的實質是社會形態的根本質變;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先進社會制度代替舊的、腐朽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社會革命的根源在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生產力的發展和舊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舊的上層建筑之間出現矛盾和沖突。3、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改革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采取的革新舉措,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性質是一定社會制度的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改革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現在,它是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改革的原因目的)改革的內容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秦國的商鞅變法在我國古代的戰國時期,秦國起初經濟、政治、文化較落后,經過商鞅變法,使秦國得以強盛,為秦滅六國、建立統一的秦王朝奠定了基礎。

日本明治維新

1868年通過明治維新,日本最終達成改革目標,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我國的改革開放從用新體制代替舊體制并解放生產力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不斷破除了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舊觀念和舊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衡量改革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是“三個有利于”4、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科學:是正確反映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理論化系統化的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思維知識的總和。科學活動主要是一種認識活動,屬于精神性活動。技術:是人們利用掌握的知識在改造自然的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生產操作方法、技能和手段。技術活動主要是生產性、實踐性活動。技術是科學與生產之間的中間環節。多功能縫紉機(一)科學技術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是通過社會基本矛盾的中間環節發生聯系的。科學技術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變革,從而推動社會進步的。

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及“全球問題”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像一把雙刃劍,既為造福于人類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諸多問題。

“全球問題”:人口劇增、糧食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二)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面性

“全球問題”是由于科學技術廣泛運用于自然又失去控制所引發的負效應。三、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兩種歷史現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2)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是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3)從社會歷史的整體聯系和具體過程中認識和把握歷史創造者及其活動(4)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5)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

2、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1)社會歷史發展是無數個人合力作用的結果。(2)歷史人物在歷史的發展中起著特殊的作用(3)從必然和偶然的辯證統一中理解個人的歷史作用。(4)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堅持科學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則針鋒相對地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

代表人物

鮑威爾兄弟認為,歷史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英雄”的精神,而人民群眾是歷史中的惰性因素。

唯心史觀唯物史觀(1)兩種歷史現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對立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認識根源:

夸大站在歷史舞臺前面的少數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們的意識的作用,看不到默默無聞的廣大人民群眾歷史活動的作用。社會歷史根源:

生產水平較低的狀況下,少數人從事政治統治,壟斷精神文化生活,駕馭社會的各種權力,似乎歷史由少數精英所主宰。階級根源:

剝削階級的思想家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需要,出于階級偏見必定用英雄史觀來為自己服務。英雄史觀產生的根源(2)現實的人及其活動是社會歷史存在和發展的前提社會歷史是由現實的個人及其活動構成的,這種現實的人是指基于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而從事一定實踐活動的、處于一定社會系中、具有能動性的人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人類的一切進步也都可從勞動發展史中看到其痕跡。人的現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大慶鐵人王進喜(3)從社會歷史的整體聯系和具體過程中認識和把握歷史創造者及其活動立足于整體的社會歷史過程探究歷史創造者問題。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入手來考察和說明歷史創造者及其活動。從人與歷史關系的不同層次上考察人們歷史活動的作用及其性質。(4)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人民群眾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是社會成員的大多數。從事物質財富生產的體力勞動者和從事精神財富生產的腦力勞動者是人民群眾的主體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是質和量的統一。從量的規定上看,人民群眾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從質的規定性上看,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進作用的人。在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內容,主體部分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要受到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經濟條件的、決定性的影響:在不同的生產關系或經濟制度中,人民群眾的經濟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