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江蘇省宿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1頁
2021-2022學年江蘇省宿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2頁
2021-2022學年江蘇省宿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3頁
2021-2022學年江蘇省宿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4頁
2021-2022學年江蘇省宿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附答案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1-2022學年江蘇省宿遷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下列有關相對性狀的敘述,正確的是( )A.相對性狀是指一種生物的不同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B.豌豆種子的圓粒與豆莢的不飽滿是一對相對性狀C.小雞的黃羽毛與家鴿的白羽毛是一對相對性狀D.番茄的黃果與紅果是一對相對性狀.關于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B表現型為高莖,表明高莖是顯性性狀②B配子中D:d=l:1,雌配子:雄配子=1:1③B產生配子時,遺傳因子Dd彼此分離④F2的高莖個體自交后代會有!高莖A.①②?B.①@④ C.①?④ D.①②③?.人類ABO血型由9號染色體上1、E、i基因控制,[A對i顯性,[B對i顯性,JA與F共顯性。在某群體中,]A、產、i的比例為2:3:5o人類ABO血型如下表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血型A型B型AB型O型基因型[A[A、[Aj[B[B[BjIAIBiiA.ABO血型的遺傳遵循孟德爾自由組合定律B.在人群中,O型血男性多于O型血女性CJA、盧、i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和堿基序列都不同D.通常AB血型孩子的父母都不會是O型血.某植物有寬葉和窄葉兩種葉形,寬葉(A)對窄葉(a)為顯性,含a基因的花粉有TOC\o"1-5"\h\z:不育。現有基因型為Aa的植物進行自交,B植株中寬葉與窄葉的比例為( )3A.3:1 B.4:1 C.5:1 D.6:15.豌豆的兩對基因(A、a和B、b)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兩親本雜交產生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親本的基因型是( )子代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所占比例18141814TOC\o"1-5"\h\zAaBbxAaBBB.AaBbxAaBbC.AABBxAaBBD.AABbxAaBB6.人類顯性基因D對耳蝸管的形成是必需的,顯性基因E對聽神經的發育是必需的,二者缺一,個體即聾,已知這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夫婦兩人聽力正常,也有可能生下耳聾的孩子一對耳聾夫婦,若丈夫耳蝸管正常,妻子聽神經正常,他們也可生出聽覺正常916916C.基因型為DdEe的雙親生出聽覺正常孩子的概率為D.人類群體中,耳聾患者基因型有4種.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中,準備了如圖實驗裝置,棋子上標記的D、d代表基因。若要增加乙袋中的一個d的棋子,則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性生痂arr婚壯生jhkhA.減少甲袋中的一個d棋子 B.減少乙袋中的一個D棋子C.增加甲袋中的一個d棋子 D.增加乙袋中的一個D棋子.人體膚色的深淺受A、a和B、b兩對基因控制,這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A,B可以使黑色素增加,兩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基因a和b與色素的形成無關。兩個基因型為AaBb的人結婚,下列關于其子女膚色深淺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子女可產生5種表現型 B.子代膚色深淺與親代不相同的占六C.與親代AaBb基因型相同的占1D.膚色最淺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4.已知一個基因型為AaBb的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4個精子的基因組成為AB、Ab>aB>ab?下列示意圖能解釋這一結果的是( ).如圖表示某雄果蠅進行減數分裂時,處于四個不同階段(I?N)細胞中相關結構或物質的數量。下列有關敘述中正確的是數W1①②③勿四日I數W1①②③勿四日IIV細胞類型A.①②③分別表示DNA、染色單體和染色體B.在I階段的細胞內,可能發生同源染色體的聯會C.在I階段的細胞內,可能發生著絲粒分裂D.在III階段的細胞內,可能含有同源染色體.如圖是某生物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幾個特定時期的顯微照片。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之間可能會發生互換B.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上基因種類相同D.染色體的復制正在進行,著絲粒尚未分裂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分離,染色體數目減半A.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之間可能會發生互換B.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上基因種類相同D.染色體的復制正在進行,著絲粒尚未分裂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分離,染色體數目減半12.2020年一家動物園出現了一只不需要雄性也可以繁衍后代的科莫多巨蜥。研究發12.現,科莫多巨蜥通過正常的有性生殖產生后代,但在長期沒有雄性時,雌性個體也會進行孤雌生殖。已知科莫多巨蜥的性別決定類型是ZW型,孤雌生殖時雌性個體會讓卵細胞與其同時產生的三個極體中隨機一個結合。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A.該雌性個體能產生兩種類型的卵細胞,比例為1;1B.孤雌生殖是科莫多巨蜥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C.若科莫多巨蜥發生孤雌生殖,子代的性別比例為雌:雄=1:1D.次級卵母細胞中可以含有2條W染色體13.抗維生素D佝僂病由X染色體上顯性基因控制,下列關于該病的敘述正確的是()A.該疾病屬于單基因遺傳病,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B.該病男性患者的母親一定患病,致病基因來自于外祖父

C.一對患該病夫婦產下一正常子代的概率是:4D.男性患者能產生不攜帶致病基因的配子.下列關于探索遺傳物質實驗的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格里菲斯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B.提純的DNA中混有極少量蛋白質,其實驗結論在當時受到質疑C.艾弗里團隊去除提取液中蛋白質、多糖、RNA后,與R型菌混合不會引起轉化D.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但進入R型菌后恢復.某二倍體動物,其性別決定方式為XY型,其眼型有紫眼和正常眼兩種類型。某小組用多對純合親本進行了下列兩組雜交實驗(不考慮XY同源區間),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藏一科二P常眼6)j正常眼(2)P紫眼(2)j正常泉G)Fi全為正常眼 F,正常象(9):紫眼(6)1.1A.兩組實驗可知控制紫眼和正常眼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B.實驗一中B相互交配得到Fz,F2紫眼個體中既有雄性又有雌性C.實驗二中B相互交配得到Fz,F2中紫眼:正常眼=1:3D.實驗一F,中正常眼雄性與實驗二B中正常眼雌性相互交配得到F2中無紫眼個體.如圖表示果蠅某一條染色體上的幾個基因,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A.????黃白紅?身或寶隨而由圖可推斷該果蠅的表型是白眼黃身截翅B.果蠅的眼色由1對等位基因控制C.圖中染色體上的基因與其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相同D.朱紅眼基因和深紅眼基因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能自由組合.如圖為DNA局部結構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DNA結構中A-T含量較高,結構相對穩定1、2、3構成一個脫氧核甘酸C.左鏈中堿基T與堿基A通過氫鍵鏈接D.2、3交替連接構成DNA基本骨架.如圖為“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流程圖,有關該實驗的表述正確的是( )愉祉消清桁元云帆娜射性強度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32P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若攪拌不充分,上清液的放射性會降低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需要長時間保溫,確保噬菌體全部侵入細菌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大腸桿菌裂解后釋放的子代噬菌體大部分有放射性.在搭建DNA分子模型的實驗中,模型零件中有4個堿基C,6個堿基G,3個堿基A,7個堿基T,脫氧核糖40個,磷酸100個,其他材料充足,使用這些零件能搭建一個雙鏈DNA分子片段,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最多可構建4種脫氧核甘酸,7個脫氧核甘酸對B.雙鏈DNA中每個脫氧核糖均與2分子磷酸相連C.這些零件最多能構建47種雙鏈DNAD.這些零件構成的雙鏈DNA片段中有17個氫鍵.研究人員將DNA雙鏈均標記,5N的大腸桿菌轉移到以"NH4cl為唯一氮源的培養液中,培養80min后提取子代大腸桿菌的DNA。將DNA進行密度梯度離心,試管下列敘述錯誤的是(0中出現兩種條帶(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0條帶1兼常2條帶1兼常2條帶1一條常:■窘度高A.由結果可推知該大腸桿菌的細胞周期大約為20minB.根據條帶的數目和位置可以確定DNA的復制方式C.若直接將子代DNA雙鏈解開后再進行密度梯度離心也能得到兩條相同的7:1條帶D.可以通過高溫或利用解旋酶解開DNA雙螺旋結構.假設一個雙鏈均被32P標記的噬菌體DNA由500個堿基對組成,其中腺喋吟占全部堿基的20%。用這個噬菌體侵染只含31P的大腸桿菌,共釋放出100個子代噬菌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Tz噬菌體通過胞吞進入大腸桿菌B.噬菌體增殖需要細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C.含32P與含31P的子代噬菌體的比例為1:50D.該過程至少需要30000個鳥喋吟脫氧核甘酸.下列有關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甘酸的說法錯誤的是( )DNA分子的多樣性主要由脫氧核甘酸排列順序決定的一個DNA分子上可含有許多基因一條染色體上可能含有1個或2個DNA分子D.基因通常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的核甘酸序列都能編碼蛋白質.人體血紅蛋白由四、。2、團、。2珠蛋白和亞鐵血紅素組成,下列分析正確的是()A.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紅細胞中不能合成珠蛋白B.核糖體遇到mRNA的終止密碼子后肽鏈合成終止C.胰島B細胞中因為沒有珠蛋白基因所以不能合成珠蛋白D.珠蛋白基因的堿基發生改變都會導致鑲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發生.克里克闡明了三個堿基構成一個遺傳密碼,美國生物學家尼倫伯格將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喘咤核昔酸、苯丙氨酸和細胞提取液混合加入同一試管中,結果試管中出現了多聚苯丙氨酸的肽鏈,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加入的細胞提取液應去除所有的DNA和RNAB.該實驗說明苯丙氨酸對應的密碼子只有UUUC.該實驗中細胞提取液可為翻譯提供場所D.該實驗說明在無細胞體系中進行翻譯時不需要能量.真核細胞內RNA聚合酶促進合成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圖所示過程為轉錄,轉錄出兩條mRNA完全相同B.該過程需要解旋能解開DNA雙鏈后,RNA聚合前催化合成RNAC.該DNA片段至少含有2個基因片段D.基因片段中的兩條鏈均可作為模板鏈轉錄.某動物體細胞中遺傳信息傳遞方向如圖所示,①?③表示生理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A.高度分化的神經細胞中能發生①②③過程B.只有①②過程能發生堿基互補配對C.③過程表示翻譯,mRNA結合多個核糖體,可以減少每條肽鏈合成時間D.①②③過程原料分別為脫氧核甘酸、核糖核甘酸、氨基酸.在一個蜂群中,少數幼蟲一直取食蜂王漿而發育成蜂王,而大多數幼蟲以花粉和花蜜為食將發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達的一種DNA甲基化轉移酶,能使DNA某些區域添加甲基基團(如圖所示),進而影響基因的轉錄,這是表觀遺傳的原因之一。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蟲將發育成蜂王,這與取食蜂王漿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胞〃獎 5、甲及第部分被甲苓化的DNA片段A.DNA甲基化后,影響轉錄過程的原因可能是RNA聚合酶難以與之結合B.蜜蜂幼蟲能否發育成蜂王可能與體內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關C.表觀遺傳能使蜜蜂基因序列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可遺傳給后代D.上述實例說明環境會影響基因修飾,調控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性狀.下面有關基因、蛋白質和性狀三者間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B.豌豆的皺粒和圓粒這對相對性狀的形成說明基因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過程,間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C.人的白化癥狀的形成說明基因可以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D.基因與性狀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系,如人的身高是由多個基因決定的.如圖是遺傳信息的傳遞情況,其中錯誤的是( )①2;RNA蛋白質③④A.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進行①②過程場所主要在細胞核B.HIV病毒在人體細胞中可以完成③①②⑤

C.①②③④⑤過程都出現堿基互補配對D.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在人體細胞內可以完成④⑤.下列關于圖中①②兩種分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①為DNA,在復制時只以一條鏈合成子代DNAB.②為tRNA,一種tRNA只攜帶一種氨基酸C.遺傳信息位于①上,密碼子位于②上D.①和②共有的堿基是A、C、G、T.如圖為某二倍體動物(2N=4,基因型為GGXExe)卵巢中,一個細胞分裂局部示意圖,細胞另一極未繪出。若該細胞分裂過程發生了一次變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該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圖中有3條染色單體B.該圖標出的部分將形成次級卵母細胞或極體C.圖中出現G、g原因是基因突變或基因重組D.該細胞最多可產生3種卵細胞.下列有關生物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A.基因重組發生在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中B.基因A因缺失部分堿基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缺失C.基因重組可發生在有絲分裂過程中,也可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D.染色體變異可能導致基因數目和排列順序改變.如圖為某二倍體生物在細胞分裂程中出現的甲、乙、丙、丁4種變異類型圖,圖甲中字母表示染色體片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圖中屬于染色體變異的類型有甲、乙、丁C.若圖乙為精原細胞,產生正常配子的概率為50%D.相比其他變異類型而言,圖丁對生物影響最小.果蠅灰身(B)對黑身(b)為顯性,B和b是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F將純種灰身果蠅與黑身果蠅雜交,產生的R雌雄個體再相互交配產生F2,將F2中所有黑身果蠅除去,讓灰身果蠅自由交配,產生F3。問F3灰身果蠅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1-2A.51-2A.5一6B.8-9.如圖是不同生物細胞的基因或染色體組成不意圖(AaBbCD表不染色體上基因),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B.圖中含有二個染色體組的是d、fC.圖中生物通過有性生殖高度不育的是a、c、eD.細胞中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的是b、c.癌癥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之一。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細胞癌變發生的原因除了與基因突變相關,還可能與基因的甲基化相關B.抑癌基因表達的蛋白質活性增強可能導致細胞癌變C.體內多種細胞都可能癌變體現了基因突變的隨機性D.肝臟中檢測到來自肺部的癌細胞與癌細胞表面糖蛋白減少有關.關于變異、育種、進化的敘述中,符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的是( )A.“超級細菌”病例的出現是濫用抗生素使細菌產生適應性變異造成的B.單倍體育種過程中使用秋水仙素的目的是誘導基因突變C.自然選擇是通過作用于生物表型進而影響種群基因頻率D.二倍體西瓜與四倍體西瓜存在生殖隔離,它們育出的三倍體西瓜是新物種.如圖是利用野生物猴桃種子(aa,2n=58)為材料培育無子猴猴桃新品種(AAA)的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②A.①②④過程原理都是基因重組B.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處理來實現,產生種子都為純種C.新品種AAA為三倍體,與野生掰猴桃aa為同一物種D.猴猴桃新品種AAA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最多為174條39.科學家根據兩塊頭骨化石碎片鑒別了一個新的小型鱷魚物種,它與恐龍共同生活在1.26億年前,其體長61厘米,長著鋒利的牙齒。下列不符合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是( )A.恐龍與小型鱷魚沒有直接的親緣關系,小型鱷魚的進化與恐龍沒有關聯B.突變和重組為小型鱷魚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C.小型鱷魚進化的基本單位是該鱷魚種群D.自然選擇決定了小型鱷魚的進化方向.某生物興趣小組抽樣調查的400人中,各種基因型和人數情況如下表所示,則這400人中,Xb的基因頻率為( )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人數156281614060A.7.5% B.15% C.20% D.30%.果蠅因具有染色體少,易培養等許多優點,被廣泛作為生物實驗材料。圖1表示某基因型為AaXBY的雄性果蠅體內精原細胞,不同分裂時期的圖像(圖中顯示部分染色體)。圖2表示該果蠅某精原細胞減數分裂過程中,不同時期細胞中相關物質的數量變化情況?;卮鹣铝袉栴}。16?8?4- * 1 1?川?1mwmimii(2)圖1中一定存在Y染色體的細胞是(填圖中數字)。(3)圖2中,乙時期細胞名稱是,基因自由組合發生于時期,若一個精原細胞減數分裂產生一個基因型為aaY的精細胞,且減數分裂過程中僅發生一次染色體異常,則該分裂過程產生其他精細胞的基因型為。

.我國科學家利用雄性不育系水稻,培育出雜交水稻為解決糧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F在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身于作物改良研究中,其中安農S-1是我國科學家發現的第一個釉稻溫敏不育系突變體,溫度高于25℃時表現為花粉不育。水稻雄性育性Ub?A少 少多花粒可?;ńo可口花0不口與TMS5和Ub基因有關。TMS5基因編碼核酸內切酶RNaseK可以切割Ub基因轉錄出的mRNA,減少Ub蛋白合成。野生型的TMS5基因編碼區(用于轉錄mRNA)第70、71堿基對發生替換,形成雄性不育突變體tms5基因(圖1)。tms5基因編碼異常核酸內切酶RNaseZ4無法切割Ub基因轉錄出的mRNA。高溫誘導Ub基因過量表達,花粉母細胞中Ub蛋白含量過多導致花粉不育(圖2)。Ub?A少 少多花????;ńo可口花0不口7071TMS5^CCGAAGCCGAA(金基因[夾殳tDS$^-CCGAAGTAGAAG-^馀止寄FhUAAUACUGA圖I非■幡趣第分網物(1)結合圖1,TMS5基因突變為tms5,第70、71堿基對發生替換,編碼的異常核酸內切酶RNaseK相對分子質量減少,可能原因是mRNA提前出現終止密碼子,使翻譯提前終止,推測該酶最多含有個氨基酸。(2)結合圖1和圖2,用Ti代表TMS5基因,T2代表tms5,基因型為T1T2釉稻在高于25℃時(是/否)可育,原因o(3)釉稻溫敏不育系突變體在雜交水稻育種中有很大優勢:高于25c環境中,突變體T2T2作為(填“父本”或“母本”)和可育水稻雜交產生雜交種(有雜種優勢用于種植),在條件下可以自交產生大量不育系個體以便繼續育種。.新冠病毒是一種單股+RNA病毒,病毒S蛋白和人體細胞質膜ACE2結合進入細胞。入侵人體細胞后,+RNA首先翻譯RNA復制前,以+RNA為模板催化合成-RNA,再以-RNA為模板合成大量的+RNA,結合蛋白質外殼進行組裝,如圖1所示。圖2表示圖1中①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圖1所示,②為RNA復制,人體轉錄也產生RNA分子,與②相比,轉錄過程中特有的堿基配對方式為。假設病毒+RNA中A有m個,U有n個,經過圖1中②③過程,合成2個+RNA,至少需要游離的腺噤吟核糖核甘酸個。(2)新冠病毒+RNA進入人體后,由于RNA結構不穩定,在復制過程中會出現個別堿基改變引起病毒變異;當不同亞種病毒感染同一宿主細胞時,它們都要利用宿主細胞復制自己,不同亞種病毒雖然有一些特殊基因片段,但是很多基因片段很相似,導致宿主細胞會將這些片段弄混,形成新的變異病毒。上述兩種病毒變異方式分別是o(3)圖2是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細胞時遺傳信息表達的部分示意圖。某些氨基酸的部分密碼子是:蘇氨酸ACU、ACG、ACA、ACC;丙氨酸GCA、GCU、GCC、GCG;半胱氨酸UGU、UGC;精氨酸CGU、CGC。圖2中a為.結構b的移動方向是?.人類遺傳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如圖為某家族遺傳系譜圖,該家族有甲(用A、a表示)、乙(用B、b表示)兩種單基因遺傳病,回答下列問題:WP圻口(1)甲病的遺傳方式是,乙病的遺傳方式是。(2)若n-4不攜帶甲病的致病基因。據此推測:n-i與ni-5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ni-2的基因型是。(3)在本地人群中,乙病的發病率約為0.01%,HI-2與一個正常的男子結婚,那么他們所生孩子患乙遺傳病的概率是?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解:A、相對性狀是指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A錯誤;B、豌豆種子的圓粒與豆莢的不飽滿不是同一性狀,不是一對相對性狀,B錯誤;C、小雞的黃羽毛與家鴿的白羽毛不符合“同一生物”一詞,不是一對相對性狀,C錯誤;D、番茄的黃果與紅果是一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屬于一對相對性狀,D正確。故選:D。相對性狀是指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判斷生物的性狀是否屬于相對性狀需要扣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同種生物”、“同一性狀”、“不同表現類型”答題。本題考查生物的性狀與相對性狀,重點考查相對性狀,要求考生識記相對性狀的概念,能扣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同種生物”和“同一性狀”對各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答案】C【解析】解:設控制該性狀的基因為D/d,①高莖和矮莖雜交,B表現型為高莖,表明高莖是顯性性狀,①正確;②B配子中雌配子與雄配子比例不相等,因為一個精原細胞減數分裂產生4個精子,一個卵原細胞減數分裂產生1個卵細胞,②錯誤:③Fi產生配子時,遺傳因子Dd彼此分離,產生兩種比例相等的配子,③正確;④F2的高莖個體(?DD、之Dd),自交后代會有?xU矮莖,高莖,④正3 3 346 66確。故選:C?高莖和矮莖的豌豆雜交的后代全是高莖,高莖自交的后代中,出現矮莖。本題主要考查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答案】D【解析】解:A、ABO血型由一對復等位基因控制,遺傳遵循孟德爾分離定律,A錯誤;B、人類ABO血型由9號染色體上F、F、i基因控制,與性別無關,所以在人群中,O型血男性等于O型血女性,B錯誤;C,l\F、i屬于復等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相同,C錯誤;D、AB型血孩子的父母應該含有一、F基因,故都不會是o型血,口正確。故選:D。人類的ABO血型是受IA,1B和i三個復等位基因所控制的。1A和1B對i基因均為顯性,IA和IB為并顯性關系,即兩者同時存在時,能表現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兩種基因型IAIA和Pi,B型血型有兩種基因型PF和Fi,AB型為PF,O型為ii。本題為信息題,考查學生靈活運用分離定律的相關知識,并結合題中ABO血型的相關信息,解決生物問題,難度適中。.【答案】B【解析】解:基因型為Aa的植物進行自交,含a基因的花粉有:不育,花粉中A:a=3:2,而卵細胞中A:a=l:1,故窄葉(aa)占的比例為之x[=],則寬葉的比例為:,525 5所以Fi植株中寬葉:窄葉的比例為4:1。故選:Bo基因型為Aa的植物進行自交,含a基因的花粉有:不育,花粉中A:a=3:2,而卵細3胞中A:a=l:1o本題考查基因分離定律應用的有關知識,要求考生能夠根據題干信息判斷產生的雄配子的種類和比例,繼而得出后代的表現型及比例,具有一定的難度。.【答案】A【解析】解:根據題目所給數據可知:AA:Aa:aa=l:2:1,說明親本是雜合子自交類型,推知親本的基因型為AaxAa;同理,根據題中BB:Bb=l:1,推知親本的基因型為BBxBb,所以兩親本的基因型是AaBbxAaBB.故選:A.分析表格中兩對基因的基因型分離比,再根據常見的自交或測交的基因型分離比,從而推測出親本的相關基因型,據此答題.本題考查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及應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系的能力;能用文字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的能力和計算能力..【答案】D【解析】解:A、如果夫婦雙方基因型均為DdEe,也有可能生下D_ee、ddE_、ddee耳聾的孩子,A正確;B、一對耳聾夫婦,如果丈夫的基因型為DDee,妻子的基因型為ddEE,則生下的孩子都正常,B正確;因此生下耳聾孩子的概率為C、夫婦雙方基因型均為DdEe,后代中聽覺正常的占因此生下耳聾孩子的概率為C正確;D、耳聾患者的基因型有DDee、Ddee、ddEE、ddEe、ddee共5種,D錯誤。故選:D。根據題意分析可知:聽覺正常與否受兩對等位基因的控制,這兩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常染色體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聽覺正常為雙顯性,其基因型為D_E_;聽覺不正常(耳聾)的基因型有D_ee、ddE_、ddee。本題考查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及應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能根據題干信息推斷基因型與表現型之間的對應關系,再熟練運用逐對分析法進行相關概率的計算。.【答案】D【解析】解:小袋中的棋子代表雌雄配子,每個小袋中兩種棋子的數量要相等,因此若要增加乙袋中的一個d的棋子,則要增加乙袋中的一個D棋子。故選:D。分析題圖:用小袋分別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兩小袋內的棋子分別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棋子的隨機結合,模擬生物在生殖過程中,雌雄配子的隨機組合.本題考查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明確實驗中所用的小袋、棋子和棋子的隨機結合所代表的含義;其次要求考生掌握該實驗的操作過中需要注意的細節,明確甲、乙小袋中摸出的D、d數量基本相等所表示的含義,屬于考綱理解層次的考查..【答案】B【解析】解:A、由題意可知,人類共有5種膚色,分別是含四個顯性基因(AABB)、三個顯性基因(AABb、AaBB),兩個顯性基因(AaBb、AAbb>aaBB)、一個顯性基因(Aabb、aaBb)和無顯性基因(aabb)。基因型為AaBb與AaBb的后代中共有的基因型種類及其比例為:1AABB:4(AABb、AaBB):6(AaBb、AAbb、aaBB):4(Aabb>aaBb):laabb,依據含顯性基因的個數有4、3、2、1,0四種,后代有五種不同的表現型,A正確:B、由A可知,子代膚色深淺與親代(AaBb)不相同的的概率為g,B錯誤;8C、由A可知,與親代AaBb基因型相同的占3,C正確;D、由分析可知,膚色最淺孩子的基因型是aabb,D正確。故選:Bo分析題文:人體膚色的深淺受A、a和B、b兩對基因控制,這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則它們的遺傳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駻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兩者增加的量相等,并可以累加,即顯性基因越多,皮膚越黑,顯性基因的數量不同,皮膚的表現型不同,這屬于數量遺傳。人類應該有5種膚色,分別是含四個顯性基因的AABB,三個顯性基因的AABb和AaBB,兩個顯性基因的AaBb、AAbb和aaBB.一個顯性基因的Aabb和aaBb和全隱性基因的aabbo本題考查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及應用,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掌握數量遺傳的含義,弄清基因型與表現型之間的對應關系,能根據親本基因型計算出子代相應表現型的概率,屬于考綱理解和應用層次的考查。.【答案】C【解析】解:正常情況下,一個基因型為AaBb(兩對等位基因獨立遺傳)的精原細胞,經減數分裂可形成2種4個精子,即AB、AB、ab、ab或Ab、Ab、aB、aB.現形成的4個精子的基因組成為AB、Ab,ab、ab,說明有B基因在復制時發生了突變,形成了a基因。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的同時,含有aa、bb基因的染色體自由組合,含有AA、Bb基因的染色體自由組合。故選:C。減數分裂過程:(1)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2)減數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3)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固定、數目清晰:③后期: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本題結合細胞分裂圖,考查細胞的減數分裂,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減數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能準確判斷圖中細胞所處的時期,同時能分析圖中基因組成,提取有效信息答題,屬于考綱識記和理解層次的考查。.【答案】C【解析】分析柱形圖:根據圖示分裂結果可以看出,該分裂為減數分裂,因此可以判斷①是染色體,②是染色單體,③是DNA。圖中I可以表示DNA分子復制前的細胞或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的細胞,H可表示減數第一次分裂的細胞,川可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的細胞,IV可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末期的細胞。A、由分析可知,①②③分別表示染色體、染色單體和DNA,A錯誤;B、I階段細胞內沒有姐妹染色單體,不可能發生同源染色體的聯會,B錯誤;C、I階段可以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該階段的細胞內可能發生著絲粒斷裂,C正確;D、IH階段可表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此階段細胞中肯定沒有同源染色體,D錯誤。故選:Co.【答案】A【解析】解:A、圖A發生聯會,細胞中的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可能會發生交叉互換,A正確;B、圖B中,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且兩極均有同源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種類不相同,B錯誤;C、圖C中,染色體變為染色質,形成新的核膜,產生兩個子細胞,不進行染色體復制,C錯誤;D、圖D中,細胞不含同源染色體,D錯誤。故選:A。分析題圖:A圖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體配對;B圖同源染色體分離,移向細胞兩極,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C圖表示減數一次分裂末期;D圖中不含同源染色體,著絲點分離,細胞處于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本題考查觀察細胞減數分裂實驗,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采用的方法、實驗現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答案】C【解析】解:A、該雌性個體(性染色體組成為ZW)能產生Z和W兩種類型的卵細胞,比例為1:1,A正確;B、孤雌生殖能產生雄性個體進行交配,避免物種的滅絕,是科莫多巨蜥對環境變化的一種適應,B正確;C、孤雌生殖時會讓一個與卵細胞同時產生的極體代替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即會產生性染色體為WW、ZZ的后代,WW在胚胎期死亡,只有含有ZZ染色體的雄性胚胎能孵化,子代只有雄性,c錯誤;D、次級卵母細胞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粒分裂后,可能含有2條W染色體,D正確。故選:Co根據題意,雌性科莫多巨蜥進行孤雌生殖時會讓一個與卵細胞同時產生的極體代替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即會產生性染色體為WW、ZZ的后代,WW在胚胎期死亡,只有含有ZZ染色體的雄性胚胎能孵化。雌性巨蜥(性染色體為ZW)與雄性后代(性染色體為ZZ)交配,產生后代性染色體組成為ZZ、ZW兩種。本題考查基因的分離定律以及伴性遺傳有關知識,還涉及減數分裂,要求學生理解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明確伴性遺傳的遺傳特點,在準確分析題干信息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答案】D【解析】解:A、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屬于單基因遺傳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A錯誤;B、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在遺傳中,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一定來自于母親,而母親的致病基因要么來自于其外祖父,要么來自于其外祖母,B錯誤;C、一對患該病夫婦(XAY和xax-)產下一正常子代(XW)的概率要在確定妻子的基因型的基礎上才能計算,C錯誤;D、男性患者(XAY)能產生不攜帶致病基因的配子(如Y),D正確。故選:D。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由位于X染色體上的顯性致病基因決定的一種遺傳病,其特點:(1)世代相傳;(2)男患者少于女患者;(3)男患者的母親和女兒都患病,女性正常個體的父親和兒子都正常。本題考查基因的分離定律以及伴性遺傳有關知識,要求學生理解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明確伴性遺傳的遺傳特點,在準確分析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遺傳特點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答案】B【解析】解:A、格里菲斯肺炎鏈球菌體內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但沒有證明DNA是遺傳物質,A錯誤;B、提純的DNA中混有極少量蛋白質,其實驗結論在當時受到質疑,只有將蛋白質和DNA徹底分開才能說明問題,因此才有了后來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B正確;C、蛋白質、多糖、RNA都不是轉化因子,因此艾弗里團隊去除提取液中蛋白質、多糖、RNA后,與R型菌混合仍會引起轉化,C錯誤;D、加熱殺死S型細菌的過程中,其蛋白質變性失活,不會進入R型細菌,而且也不會恢復活性,D錯誤。故選:Bo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包括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其中格里菲斯體內轉化實驗證明S型細菌中存在某種“轉化因子”,能將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本題考查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采用的方法、實驗現象及結論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答案】A【解析】解:A、實驗一和實驗二正反交實驗結果不同,控制紫眼和正常眼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或位于X與丫染色體的同源區段上,若位于X與丫染色體的同源區段上,親本為純合子,由實驗一可知,正常眼為顯性性狀,實驗二中親本的基因型分別為X%a和*人丫八,則FI后代全為正常眼,與結果不符,故控制紫眼和正常眼性狀的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不可能位于X與丫染色體的同源區段上,A正確;B、實驗一中Fi相互交配得到F2,即XAX'xXAY交配,F2紫眼個體中只有雄性,B錯誤:C、實驗二中R相互交配得到F2,即XAxaxX”交配,F2中紫眼:正常眼=1:1,C錯誤;D、實驗一Fl中正常眼雄性與實驗二Fl中正常眼雌性相互交配,即XAxaxXAY交配,得到F2中有紫眼個體,D錯誤。故選:A。由實驗一和實驗二可知,這兩個實驗為正反交實驗,結果不同,說明控制紫眼和正常眼性狀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假設相關基因為A和a。本題考查基因的分離定律以及伴性遺傳有關知識,要求學生理解基因的分離定律的實質,明確伴性遺傳的遺傳特點,在準確分析題干信息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答案】D【解析】解:A、圖示只是果蠅體內一條染色體上的部分基因,并沒有顯示顯隱性關系,也沒有顯示另一條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因此不能說明該果蠅的表型是白眼黃身截翅,A錯誤;B、由圖可知,果蠅的眼色由多對基因控制,B錯誤:C、圖中染色體上的基因與其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可能相同,也可能是等位基因,C錯誤;D、朱紅眼基因和深紅眼基因在一條染色體上,它們在減數分裂過程中不能自由組合,D正確。故選:D。1、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基因在染色體上,并且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2、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于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本題結合模式圖,考查基因、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要求考生識記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識記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能結合圖中信息準確判斷各選項。.【答案】D【解析】解:A、A-T含2個氫鍵,C-G之間含3個氫鍵,氫鍵越多,DNA結構越穩定,因此DNA結構中C-G含量較高,結構相對穩定,A錯誤;B、1是胸腺喀咤,2是脫氧核糖,3、4是磷酸,1、2、4可以構成一個胸腺嗒咤脫氧核甘酸,但是1、2、3不能構成一個脫氧核昔酸,B錯誤;C、左鏈中堿基T與堿基A通過-脫氧核糖-磷酸-脫氧核糖-鏈接,C錯誤::D、2是脫氧核糖,3是磷酸,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DNA基本骨架,D正確。故選:D。分析題圖可知,1是胸腺喘陡,2是脫氧核糖,3、4是磷酸。本題考查DNA分子結構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答案】B【解析】解:A、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蛋白質,32P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A錯誤;B、攪拌使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與細菌分離,所以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實驗中,若攪拌不充分,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會降低,B正確;C、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若長時間保溫,噬菌體在大腸桿菌內增殖后釋放子代,經離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會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C錯誤;D、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大腸桿菌裂解后釋放的子代噬菌體只有少部分都具有放射性,D錯誤。故選:Bo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①研究者: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②實驗材料:T2噬菌體和大腸桿菌等。③實驗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④實驗思路:S是蛋白質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質中幾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別標記DNA和蛋白質,直接單獨去觀察它們的作用。⑤實驗過程:吸附一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一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一組裝一釋放。⑥實驗結論:DNA是遺傳物質。本題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采用的方法、實驗現象及結論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答案】A【解析】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最多可構建4種脫氧核甘酸,7個脫氧核甘酸對,A正確:B、DNA中絕大多數脫氧核糖與2分子磷酸相連,但末端的脫氧核糖與1分子磷酸相連,B錯誤;C、這些零件最多能構建7個脫氧核甘酸對,且堿基對已確定,所以最多能構建的雙鏈DNA少于47種,C錯誤;D、這些零件構成的雙鏈DNA片段中有2x3+3x4=18個氫鍵,D錯誤。故選:Ao1、DNA的雙螺旋結構:①DNA分子是由兩條反向平行的脫氧核昔酸長鏈盤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堿基在內側。③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氫鍵連接起來,形成堿基對且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2、在雙鏈DNA中,堿基之間的配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B|JA=T,G=C,則A=T有3對,G=C有4對。本題考查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要求考生識記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明確堿基間的配對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結合題干條件分析作答。.【答案】B【解析】解:A、由于"N單鏈:"n單鏈=1:7,因為實際應該有兩條"N鏈,總的單鏈數為16,說明DNA復制了3次,因此可推知該細菌的細胞周期大約為60+3=20min,A正確;B、由于DNA經過熱變性后解開了雙螺旋,變成單鏈,所以根據條帶的數目和位置只能判斷DNA單鏈的標記情況,但無法判斷DNA的復制方式,B錯誤;C、經過分析可知,DNA復制3次,有2個DNA是"N和^n,中帶,有6個都是"N的DNA,重帶,故若直接將子代DNA進行密度梯度離心也能得到兩條條帶,C正確;D、解開DNA雙螺旋的實質是破壞核甘酸之間的氫鍵,D正確。故選:BoDNA的復制屬于半保留復制,研究DNA的復制利用的是同位素標記法和密度梯度離心法。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將DNA被&N標記的大腸桿菌移到"N的培養基中培養,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有UN,所以新合成的DNA鏈均含Mn。根據半保留復制的特點,第一代的2個DNA分子都應該一條鏈含^N,一條鏈含”N。本題主要考查DNA分子的半保留復制,掌握DNA分子復制方式,能夠根據題干信息推斷每一代DNA分子中含Mn的DNA分子數目和的DNA分子數目,再進行相關計算;其次還要求考生掌握離心后形成的輕帶、中帶和重帶的含義。.【答案】C【解析】解:A、噬菌體中只有DNA注入宿主細胞,A錯誤;B、噬菌體屬于病毒,增殖需要自身提供模板,細菌提供原料和酶等,B錯誤;C、根據DNA半保留復制特點,100個子代噬菌體均含有3甲,其中有2個含有32p,因此含32P與含31P的子代噬菌體的比例為]:50,C正確;D、DNA復制方式為半保留復制,因此該過程至少需要鳥噤吟脫氧核甘酸數目為(100-1)x300=29700個,D錯誤。故選:Co1、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吸附一注入(注入噬菌體的DNA)t合成(控制者:噬菌體的DNA;原料:細菌的化學成分)一組裝t釋放.2、噬菌體DNA由500個堿基對組成,其中腺噪吟占全部堿基的20%,即A=500x2x20%=200個,根據堿基互補配對原則,A=T=200個,C=G=300個.本題考查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DNA分子復制等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噬菌體侵染細菌的過程;識記DNA分子復制方式,能運用其延伸規律進行計算..【答案】D【解析】解:A、DNA分子具有多樣性的原因是脫氧核甘酸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可見DNA分子的多樣性主要由脫氧核甘酸排列順序決定的,A正確:B、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一個DNA分子上可含有許多基因,B正確;C、一條染色體上可能含有1個(染色體復制之前或著絲粒分裂之后)或2個(染色體復制之后或著絲粒分裂之前)DNA分子,C正確;D、基因通常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的核甘酸序列不都能編碼蛋白質,如某些基因是調控因子,不編碼蛋白質,D錯誤。故選:D。1、DNA分子的多樣性:構成DNA分子的脫氧核甘酸雖只有4種,配對方式僅2種,但其數目卻可以成千上萬,更重要的是形成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可以千變萬化,從而決定了DNA分子的多樣性(n對堿基可形成4n種).2、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3、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基因在染色體上,并且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本題考查DNA分子的多樣性和特異性、基因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DNA分子多樣性的含義;識記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與DNA、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答案】B【解析】解:A、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紅細胞中能合成異常的珠蛋白,A錯誤;B、核糖體遇到mRNA的終止密碼子后肽鏈合成終止,B正確;C、胰島B細胞中含有珠蛋白基因,但是由于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細胞分化,所以不能合成珠蛋白,C錯誤;D、由于密碼子具有簡并性,珠蛋白基因的堿基發生改變,可能不會導致氨基酸種類的改變,不會導致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發生,D錯誤。故選:Bo1、基因突變: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改變.基因突變若發生在配子中,將遵循遺傳規律傳遞給后代:若發生在體細胞中則不能遺傳。2、遺傳密碼的特性(1)密碼子:有2個起始密碼子(AUGGUG),有與之對應的氨基酸。有3個終止密碼子(UAAUAGUGA),沒有對應的氨基酸,所以,在64個遺傳密碼子中,能決定氨基酸的遺傳密碼子只有61個。(2)通用性: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密碼子表。(3)簡并性:一種氨基酸有兩種以上的密碼子的情況。意義: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由于堿基的改變而導致的遺傳信息的改變。本題考查了基因突變、細胞分化、遺傳密碼的特性等相關內容,意在考查考生識記和理解能力,難度適中。.【答案】C【解析】解:A、已經提供了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喀咤核甘酸作為翻譯的模板,故需要除去mRNA,但是翻譯過程中需要tRNA識別轉運氨基酸,不能除去tRNA,A錯誤;B、該實驗不能說明苯丙氨酸對應的密碼子只有UUU,B錯誤;C、該實驗中細胞提取液可為翻譯提供場所,C正確:D、該實驗不能說明在體外進行翻譯時不需要能量,D錯誤。故選:Co1、轉錄過程以四種核糖核昔酸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條鏈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2、翻譯過程以氨基酸為原料,以轉錄過程產生的mRNA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產生多肽鏈。多肽鏈經過折疊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質。本題考查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考查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難度。.【答案】C【解析】解:A、該圖所示過程為轉錄,轉錄的模板是不同的DNA序列,轉錄出兩條mRNA不相同,A錯誤;B、該過程不需要解旋酶,B錯誤;C、該DNA片段結合了2個RNA聚合酶,分別以兩條鏈中的一條為模板進行轉錄,該DNA至少含有2個基因片段,C正確;D、基因片段中的一條鏈均可作為模板鏈轉錄,D錯誤。故選:Co分析題圖:圖示是真核細胞內RNA的醐促合成過程,即轉錄過程,該過程主要發生在細胞核中,此外在線粒體和葉綠體中也能進行,該過程還需要原料(核糖核昔酸)、酶(RNA聚合醐)、模板(DNA分子的一條鏈)和能量。本題結合圖解,考查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要求考生識記遺傳信息轉錄和翻譯的過程、場所、條件及產物等基礎知識,能結合圖中信息準確判斷各選項。.【答案】D【解析】解:A、高度分化的細胞不能進行細胞分裂,不能進行DNA的復制,但能進行細胞分化,合成蛋白質,該動物的神經細胞中能發生②③過程,A錯誤:B、①是DNA的復制過程,②是轉錄過程,③是翻譯過程,①②③過程都能發生堿基互補配對,B錯誤:C、③過程表示翻譯,mRNA結合多個核糖體,同時進行多條多肽鏈的合成,但每條肽鏈合成時間不變,C錯誤;D、①是DNA的復制過程,②是轉錄過程,③是翻譯過程,①②③過程原料分別為脫氧核甘酸、核糖核甘酸、氨基酸,D正確。故選:D。分析題圖:圖示為生物體內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過程,其中①是DNA的復制過程;②是轉錄過程;③是翻譯過程。本題考查DNA復制、轉錄和翻譯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答案】A【解析】解:A、DNA甲基化后,RNA聚合前可能難以與之結合,導致轉錄過程變化,使生物表現出不同的性狀,A錯誤;B、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蟲將發育成蜂王,說明蜂群中蜜蜂幼蟲發育成蜂王可能與體內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關,B正確;C、從圖中可知,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遺傳信息未發生改變,但抑制基因的表達,導致生物表現發生改變,而且這種改變可遺傳,C正確;D、DNA的甲基化是由一種旃來控制的,如果讓蜜蜂幼蟲細胞中的這種酶失去作用,蜜蜂幼蟲就會發育成蜂王,和喂它蜂王漿的效果是一樣的,說明環境會影響基因修飾,調控基因的表達,從而影響性狀,D正確。故選:A。1、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堿基在DNA甲基轉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雖然不改變DNA序列,但是導致相關基因轉錄沉默。2、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蟲將發育成蜂王,這與取食蜂王漿有相同的效果,說明這個基因的表達產物與環境因素類似,也能改變蜜蜂的表型。本題考查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難度不大。.【答案】C【解析】解:A、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即基因表達,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A正確;B、基因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過程,間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如豌豆的皺粒和圓粒這對相對性狀的形成,B正確;C、人的白化癥狀的形成說明基因可以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謝過程,間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C錯誤;D、基因與性狀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關系,如人的身高是由多個基因決定的,D正確。故選:Co1、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的性狀。2、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影響細胞代謝,進而間接控制生物的性狀,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結構來直接控制性狀,如鐮刀型細胞貧血癥、囊性纖維病。本題考查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要求考生識記基因、蛋白質與性狀的關系,掌握基因控制性狀的兩條途徑及實例,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答案】A【解析】解:A、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不能進行①過程為DNA的復制,②過程是轉錄,A錯誤;B、H1V病毒屬于逆轉錄病毒,HIV病毒在人體細胞中可以完成③逆轉錄、①DNA的復制、②轉錄、⑤翻譯,B正確;C、該圖為中心法則示意圖,①過程為DNA的復制,②過程是轉錄,③過程是逆轉錄,④過程是RNA復制,⑤過程是翻譯,①②③④⑤過程都出現堿基互補配對,C正確:D、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屬于RNA病毒,新型冠狀病毒核酸在人體細胞內可以完成④RNA復制、⑤翻譯,D正確。故選:Ao該圖為中心法則示意圖,①過程為DNA的復制,②過程是轉錄,③過程是逆轉錄,④過程是RNA復制,⑤過程是翻譯。本題考查中心法則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答案】B【解析】解:A、①為DNA,在復制時以兩條鏈為模板合成子代DNA,A錯誤;B、②為tRNA,一種tRNA只攜帶一種氨基酸,B正確:C、遺傳信息位于①上,即堿基的排列順序,密碼子位于mRNA上,不在tRNA上,C錯誤;D、①和②共有的堿基是A、C、G,T是DNA特有的堿基,D錯誤。故選:Bo分析題圖:圖中①為DNA分子,其中脫氧核昔酸的排列順序代表遺傳信息,能控制蛋白質的合成;②為tRNA,其一端相鄰的3個堿基構成反密碼子,能識別密碼子,并轉運相應的氨基酸.本題結合DNA分子和tRNA分子結構示意圖,考查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要求考生識記遺傳信息、密碼子和反密碼子的概念,能準確判斷三者所在的物質;識記tRNA的特點及功能,能運用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解析】解:A、據分析可知該細胞進行的是減數分裂,圖中有4條染色單體,A錯誤;B、該細胞是雌性生物細胞進行的減數第一次分裂,其子細胞是次級卵母細胞或極體,B正確;C、已知該動物的基因型為GGXExe,所以圖中g基因只能來源于基因突變,C錯誤;D、卵母細胞通過減數分裂只能產生一個卵細胞,所以只會產生一種卵細胞,D錯誤。故選:Bo題圖分析:圖示細胞染色體中的著絲點還未分裂,應該正在進行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根據該動物的基因型可知該動物的性別為雌性,則該細胞為初級卵母細胞。本題結合圖解,考查細胞的減數分裂,要求考生識記細胞減數分裂不同時期的特點,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和數目變化規律,能正確分析題圖和題干信息,再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答案】D【解析】解:A、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A錯誤;B、基因A因缺失部分堿基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屬于基因突變,B錯誤;C、基因重組只可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C錯誤;D、染色體結構變異可導致基因數目或排列順序發生改變,染色體數目變異會導致基因數目改變,因此染色體變異可能導致基因數目和排列順序改變,D正確。故選:D。可遺傳的變異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1)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這會導致基因結構的改變,進而產生新基因。(2)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組合,包括兩種類型:①自由組合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隨著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②交叉互換型: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而發生重組。此外,某些細菌(如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在人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產生基因重組。(3)染色體變異包括染色體結構變異(重復、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體數目變異。本題考查生物變異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基因重組的概念及類型;識記基因突變的概念;識記染色體變異的類型,掌握基因突變與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區別以及易位與交叉互換型基因重組的區別,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答案】D【解析】A、圖中所示的變異類型在減數分裂中均可能發生,A正確;B、甲、乙和丁屬于染色體變異,丙屬于基因重組,B正確;C、若圖乙為精原細胞,其減數分裂過程中,由于聯會的兩條染色體隨即分離,不聯會的染色體隨機進入次級卵母細胞,且各占50%,故產生正常配子的概率為50%,C正確;D、與圖中其他變異類型相比,只有圖丙是基因重組,其他的均為染色體變異,故圖丙變異類型危害性更小,D錯誤。故選:D。1、甲圖中出現了兩個基因e,發生的是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2、乙圖中發生了染色體數目個別增加,形成三體,屬于染色體數目的變異。3、丙圖表示同源染色體上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4、丁表示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易位,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本題考查染色體變異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解答本題的關鍵。.【答案】A【解析】解:由以上分析可知F2的基因型及比例為BB:Bb:bb=l:2:1,去除F2中所有黑身果蠅,則剩余果蠅中,BB占!、Bb占?,則B的基因頻率為盤、b的基因頻率為:。讓F2灰身果蠅自由交配,F3中BB所占的比例為Wx?=:、Bb占3 3392x?x:=:、bb占!x?=:,所以F3灰身果蠅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是339 339 2故選:Ao果蠅灰身(B)對黑身(b)為顯性,純種灰身果蠅(BB)與黑身果蠅(bb)雜交,產生的Fi的基因型為Bb,Fi再自交產生F2,F2的基因型及比例為BB:Bb:bb=l:2:1。本題考查基因分離定律的應用和基因頻率的相關計算,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推斷出F2的基因型及比例;其次扣住關鍵詞“自由交配”,根據遺傳平衡定律,采用基因頻率來答題,注意準確計算,避免不應該犯的錯誤。.【答案】C【解析】解:A、細胞中含有一個染色體組的是c、e圖,A錯誤;B、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是b、f圖,B錯誤:C、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是a、c、e,通過有性生殖高度不育,C正確。D、細胞中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的是d圖,D錯誤。故選:Co染色體組的判斷方法:(1)根據細胞中染色體形態判斷:細胞內同一形態的染色體有幾條,則含有幾個染色體組;(2)根據生物的基因型來判斷:在細胞或生物體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狀的基因出現幾次,則有幾個染色體組,配子發育來的個體不論幾個染色體組都是單倍體;受精卵發育來的個體,有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本題考查染色體組的判斷方法,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和理解能力,屬于中檔題,解題的關鍵是理解判斷方法。.【答案】B【解析】解:A、細胞癌變發生的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變形成的,如果原癌基因或者抑癌基因發生甲基化,導致不能表達,也會出現細胞癌變,A正確;B、抑癌基因主要來抑制細胞的不正常增殖,其表達的蛋白質會抑制無限增殖,減少癌變的發生,B錯誤;C、體內各個部位的細胞都可能發生突變造成癌變,體現了基因突變的隨機性,C正確;D、肝臟中檢測到來自肺部的癌細胞表明癌細胞進行了擴散與轉移,這與癌細胞表面糖蛋白減少有關,D正確。故選:Bo癌癥的發生主要與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變有關,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的生長和分裂進程,抑癌基因可以抑制細胞的不正常增殖。癌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細胞形態改變和容易擴散和轉移的特點。本題考查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答案】C【解析】A、耐藥的細菌在自然選擇前已經出現,“超級細菌”病例的出現抗生素對耐藥性強的個體選擇并保存下來,而非抗生素導致細菌產生變異造成的,A錯誤;B、單倍體育種過程中使用秋水仙素的原理是秋水仙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從而導致染色體數目加倍,B錯誤;C、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的表型,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不斷提高,相反,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留下后代的機會少,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會下降,因此自然選擇會影響種群基因頻率的,C正確;D、三倍體無子西瓜不是一個新物種,因為三倍體西瓜是高度不育的,D錯誤。故選:Co現代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是:①進化是以種群為基本單位,進化的實質是種群的基因頻率的改變;②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④隔離導致物種形成。本題主要考查單倍體育種、自然選擇與適應的形成、隔離與物種的形成、多倍體育種的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相關知識,并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答題。.【答案】D【解析】解:A、由分析可知,①為誘變育種,原理是基因突變,A錯誤;B、③和⑥都可用秋水仙素處理,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從而實現染色體數目加倍,但③產生種子基因型為雜合子,B錯誤;C、aa為二倍體,AAA為三倍體,其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紊亂,不能產生正常配子,即不育,因此aa植株和AAAA植株不是一個物種,C錯誤:D、AAA植株的體細胞含染色體數目是29x3=87條,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加倍,因此染色體數目最多為174條,D正確。故選:D。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①產生了A,為誘變育種,②④是自交,⑤是雜交,③⑥為多倍體育種。本題考查作物育種和物種形成的相關知識,應會辨別各種育種的方法以及原理,試題難度中等。.【答案】A【解析】解:A、恐龍與小型鱷魚沒有直接的親緣關系,恐龍與小型鱷魚具有共同的祖先,故小型鱷魚的進化與恐龍有關聯,A錯誤:B、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確;C、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鱷魚的群體為種群,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C正確;D、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D正確。故選:Ao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本題考查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要求考生識記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能對選項作出準確的判斷,屬于考綱識記層次的考查。.【答案】C【解析】解:b基因的總數=28+16x2+60=120,(B+b)基因的總數=(156+28+16)x2+140+60=600。根據種群中某基因頻率=種群中該基因總數小種群中該對等位基因總數xlOO%,得出X11的基因頻率=b基因的總數:(B+b)基因的總數x100%=120+600X100%=20%?故選:Co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計相關計算(1)基因頻率:指在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①定義公式法:某基因頻率=(純合子個體數X2+雜合子個體數)+(個體總數X2)。②基因型比率法:某基因頻率=純合子基因型比率+:雜合子基因型比率。(2)基因型頻率:指在一個種群中某種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蛐皖l率=該基因型的個體數目+該種群個體總數。本題考查基因頻率計算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答案】數目 染色體——八16-①③④次8 I—4? ? -—°間期MIMH時期級精母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AX15、AX11、Y【解析】解:(1)此精原細胞減數分裂中染色體數量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數目 染色體——M16-O8 I—4? ? -—°間期MIMH時期(2)根據上述分析,圖1中一定存在Y染色體的細胞是①③④,②是次級精母細胞,不一定含Y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