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進入溝通新時代的發現_第1頁
中國人進入溝通新時代的發現_第2頁
中國人進入溝通新時代的發現_第3頁
中國人進入溝通新時代的發現_第4頁
中國人進入溝通新時代的發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19中國人進入溝通新時代零點調查隨著二十一世紀到來,人類進入“信息爆炸時代”。信息的海量增長更加凸現溝通的重要性,一個人通過人際網絡、媒體和溝通工具獲取及利用信息的程度,將直接影響著他在社會中獲得機會的可能性甚至生活質量的好壞。由零點調查&指標數據年度合作編制發布的《2007年零點中印居民溝通指數報告》,是基于2005年零點溝通指數起始性研究的一次再創新和深化,它通過量化測量人們借助媒體、溝通工具和人際網絡信息交換信息的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了中國城鄉居民溝通模式和行為的變化。該指數體系涵括四個一級指標,十個二級指標和三十八個三級指標,從溝通的主觀意愿、實際具備的能力條件、具體的行為特征以及獲得的收益四個方面對中國城鄉居民進行自我量化評估。2006年10月,在中國城市、小城鎮和農村15個地區針對普通居民進行入戶抽樣調查,共完成成功樣本3780個。該報告指出: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溝通指數的總體得分為69.32分,較上年同期水平呈現出3分的小增長,這表明,隨著社會日益發展,中國人的溝通水平和狀況也在隨之前進,但距離高溝通水平仍有較大距離。此外報告還指出:人們信息吸納能力和社會交往的熱情和主動性有所提升,個人參與社交活動的范圍和頻率擴大,社會關系的變動度有所增加,在多元和社會化的下人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越來越和諧;另外,從交往條件來說,溝通工具和媒體的多樣性和可獲得性使人們有了更好的條件進行跨越空間距離的交往,支持人們進行即時而頻繁交往的經濟條件有了極大改善。上述這些都使中國人的溝通空間更加活躍和自由,人們通過溝通獲得的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收益明顯增多。然而,我們同時也應認識到,中國人仍然局限于“親緣社交”,陌生人為主體的“社交外圈”的開拓增量與資本價值利用較小,這其中不僅有溝通技巧上的不足,也有客觀上交往渠道缺乏等多種原因;由于網絡資源利用差距而形成的數字鴻溝正在加劇城鄉居民之間,代際之間以及社會各階層人群之間的溝通水平的分化。發現一:中國人溝通水平,向前邁進一小步過去一年里,中國人的溝通水平整體上有所提升,今年指數得分為69.32分,和05年的指數結果(66.84分)相比,上升了3分左右。盡管只是小小一步的前進,但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人比以前更加重視溝通了(74.81分),人們對于溝通的熱情有增無減;在溝通需要的很多基礎素質能力上(65.66分),如人們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上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人們更加積極和頻繁地參與到豐富的溝通活動中,該項指標高出去年15分左右(47.38分-62.90分),這些都使得人們對自己人際交往的效果和整體溝通收益都有了更滿意的評價。相反地,今年在溝通工具和媒體信息質量的評價上得分略有下降。和2005年相比,中國居民中不同溝通水平人群的分布整體向上推移,達到中高溝通水平的人群明顯增多。今年6-7段的高端溝通水平群體比例達到17.9%,要比2005年高4.8個百分比,同時處于低水平1-2段人群比例(6.8%)比2005年下降10.7個百分點。發現二:中國人急待突破親緣社交你的人際圈中都有哪些成員?和誰聯系得更多更頻繁?和誰又感覺更親近?調查研究發現,中國人的人際圈形成了家庭親緣關系—業緣(包括同學同事等)和地緣關系(包括鄰居老鄉等)—社會交往關系的差序格局。盡管西方現代化理論主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化,傳統的人際關系諸如家庭、宗族、親緣網絡的功能和重要性將逐漸弱化,但中國社會源于血親和姻親的親緣影響幾乎無所不在,親緣仍是中國人人際交往的絕對核心。調查發現,人們與家人小圈的心理距離最近,和親緣關系的交往頻率(4.3分)、深度(4.2分)及收益(3.6分)均超過了業緣,地緣和其它社會交往,更廣泛和社會化的社交拓展明顯不足。在親緣小圈里,人們普遍感到最親近的是夫妻(0.6),子女(1.0)和父母(2.0和2.8)這三類核心家庭成員,公婆/岳父母(12.9)、(外)祖父(18.3)、兄弟姐妹(22.6)略居其后。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人眼里,尤其對于80后的年輕人,與戀人之間的心理親密程度(18.3)甚至已經超過其兄弟姐妹,成為內圈中唯一一個毫無血緣和姻緣關系的人際關系。發現三:人際網絡的社會資本價值顯現,但社會圈價值利用仍顯不足事實上,人際圈差序格局與情感和功利因素的分布模式也有一定關聯。在中國人的一般交往圈中,親友往往具有情感與利益支持的雙重功能,而同學和同事的功能偏于職業幫助,來自于一般的社交活動、商業伙伴等社會交往則主要分布在外圈,他們提供的更多的是工作生意等功利性幫助。調查研究發現,中國居民人際關系網絡資本化的趨勢正在逐漸加強,人們逐步意識到,社會資本作為一種社會網絡資源,區別于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它將直接影響到處在這一網絡中的個體獲得和運用資源的社會地位水平。在中國人平均社交半徑的50人中,具有社會資本價值的數量為21人(包括現有社會資本11人和潛在社會資本10人),從普通人際交往到社會資本積累的有效轉化率為42%,也就是說,中國人每結交的10個人,有4個人是對自己有用,具有社會資本價值的。然而,我們發現,中國居民的社會資本結構卻存在著來源分布極為不平衡的現象。現有社會資本的21人中,親屬人數最多(7人),所占比例最大(46.7%),也就是說,親戚家人仍是中國社會資本主要來源。而對于本該更具有資本價值的社會交往圈卻利用不足,社會資本價值轉化率很低(33.3%),從這個角度看,大量社會網絡都屬于無效浪費狀態,而對親緣圈卻賦于了過重的角色和期望。發現四:不擅長“與陌生人說話”表明社交技巧和機會的缺乏你知道如何結識一個陌生人嗎?你能瀟灑自如地和新朋友聊天嗎?本次溝通指數報告顯示,國人在陌生人交往方面的能力較差,盡管調查表明有73.4%的人心里抱著很強的結識陌生人愿望,但卻只有39.5%的人擅長和陌生人打交道,31.9%的人有機會結識新人。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和機會,中國居民平均每月只能結識到1個新人,而實際則希望認識3個人,人際開拓增量根據沒有滿足人們的需要和期望。同時,我們發現,中國人一些典型陌生人社交場景中的主動性表現并不佳。在相對較為穩定和封閉的人際環境下(如新工作/學習環境、旅游團),由于可以通過共同經歷的過程慢慢相處,中國人與陌生人會在“慢熱“中逐步建立關系;而在需要人們在短時間內就要憑借較高的溝通能力和技巧與人們建立關系的場合下,(如在商務場合、眾多陌生人參與的婚禮或聚會,酒吧,火車/飛機的旅途中),卻表現得更為被動和封閉,“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為人們的逃避方式。但值得關注和有趣的是,虛擬網絡世界中,中國居民卻展現出另外一幅態度,結識陌生網友的主動性提高,甚至已經超過某些開放型的公共場合。發現五:中國人的網絡社交新模式正如上文所說,當前網絡社交已經成為中國拓展人際關系,開展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方式。本次調查的全國城鄉居民中,16.8%的人會與朋友在網上聊天,12.6%的人有過在網上和陌生人聊天和交友的經歷,8.3%的人表示把網絡當成結識新朋友的最重要途徑。網絡社交者最典型的人群則是15-35歲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年輕網民,他們熱衷于在虛擬世界里網聊和交友,并且在青年學生到藍領和農民等各種職業和地區均有廣泛分布。本次調查表明,藍領務工網民和農民網民中分別有57.5%和46.7%的人經常上網和陌生人進行聊天。對于這類人群來說,他們分別平均每人擁有16個和15個網友,該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他們經常來往的親戚圈(10人和14人)和其他朋友圈,而且已經大幅度超過了管理人士和都市白領們所擁有的網友數(7人和12人)。發現六:農民、個體戶和老人鄰里關系更和諧,城里人、白領、年輕人鄰里之間更生疏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很看重鄰里之間的交往與關系。然而,在當今中國社會,城市人,高級管理人士和都市白領以及年輕人中的鄰里關系已變得較為生疏和淡漠,相反地,農村人,城鎮里的無領和個體戶以及老年人鄰里交往更和諧。具體來看,在城市居民與鄰居“非常熟,經常來往”的比例只有34.6%,管理人士和白領分別只有26.9%和34.9%的人平時鄰里之間保持親密聯系的比例,同時,15~25歲的年輕人與鄰居之間的交往最淡漠,25.8%的人偶爾有些聯系,17.2%的人面熟但從不來往,2%的人表示完全不認識。調查研究還發現,造成一部分人鄰里關系淡漠的主要原因有兩種情況,一種本身有較強的交往意愿,但是不好意思主動交往,礙于面子或者苦于沒有機會,這部分人共占50.4%的比例;而另外部分人因具有較強的戒備心,19.7%的人“覺得根本沒有必要”,甚至16.4%的人有“擔心太熟悉了會帶來安全隱患”的不信任感。對此,人們最希望的改善鄰里關系的方式則是中國傳統方式,66.9%的人最希望通過相互的日常幫助來與鄰居交往。發現七:“鼠標土豆”與“沙發土豆”媒體消費的時長趨近電視仍是中國居民生活中最常接觸的重要媒體(4.7分),99.1%的比例的人平時會看電視,其中86.1%的人每天都要看,平均每天收看電視162分鐘,在中國居民中形成了大群電視重度消費的“沙發土豆”群體;另外,報紙和雜志作為傳統紙媒,仍在人們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平時閱讀報紙和雜志的中國居民占總體樣本的55.4%,39.9%,那些每天閱讀者平均每天要看48分鐘報紙和47分鐘雜志;廣播最為最老的傳統媒體,已經日益在人們生活失去了主要位置,只有29.6%的人平時收聽廣播;盡管互聯網的普及度還屬于五大媒體中最低的(21%),但對于每天都上網的“網蟲”來說,平均每天“泡”在網上159分鐘,明顯高于廣播,報紙和雜志,而僅次于電視,被稱作新的“鼠標土豆”一族。發現八:移動“話”+網絡“話”:中國向“話”時代挺進伴隨著移動通訊和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中國人的溝通方式和溝通工具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本次調查顯示,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移動通訊”的“話”時代,手機移動通訊工具日益普及,發展迅猛,其中個人手機用戶占調查總體樣本的62.2%,普及勢頭直逼“固定電話”(76.1%);傳統的“郵寄信件”日漸冷落(5.4%),電子郵件(Email)的使用率反超其上(9.1%);同時,網絡通訊工具日益興起,強調即時性和具有多媒體特點的點對點交流形式的網絡即時通訊工具層出不窮,如QQ(14.5%),MSN(4.6%),新浪UC(2.7%),淘寶旺旺(2.2%),雅虎通(1.9%),網易泡泡(1.3%)等。其中,騰訊QQ的使用者數量更是排在固定電話和手機之后,名列第三(14.5%)。網絡互動平臺,如網絡聊天室(4.2%)、博客(3.7%)和BBS(2.4%)也成為人們溝通的又一個空間和工具。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盡管網絡通訊工具的用戶比例還遠低于固定電話和移動通訊,但在其使用者中卻被利用得相當頻繁,絲毫不讓其它通訊工具。通過交叉和多元對應分析發現,使用網絡通訊工具最頻繁的人群是26-40歲的高級管理人士和普通白領,他們平均每人每天收發9封Email(不算垃圾郵件),分別有45.1%和44.5%的管理人士每天使用MSN;同時,15~25歲的青年學生會有時使用網絡通訊工具,是最具潛力的潛在目標群體。發現九:“溝通水平鴻溝”加劇不同人群分化按照指數得分的不同將全體受訪者劃分成高溝通水平(75以上)、中溝通水平(65~75分)和低溝通水平(65分以下)三個群體,通過和職業群體交叉分析發現,管理人士和普通白領是是高溝通水平的代表,藍領務工、個體戶、青年學生是中溝通水平的主力人群,而無領和農民群體更多地集中在低溝通水平群體。不同人群在溝通的意識和行為上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研究發現,農民群體盡管在溝通能力、工具和活動參與等方面表現不高,但卻擁有更強的交往意愿,與人溝通的熱情甚至超過了都市白領;而管理人士、普通白領和青年學生對溝通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重視;溝通能力和溝通行為方面,各群體的差異分化比較明顯,管理人士、普通白領具有更強的溝通能力和人際網絡,同時參與人際交往活動也更加頻繁和積極,對溝通工具和媒體的使用也要明顯高于其他群體;相反,城鎮里的無領無業人群在能力基礎和行為活動上都處于溝通弱勢人群;農民群體的溝通能力和人際網絡與藍領人群、個體戶差異并不大,但明顯與其他人群在媒體接觸和溝通工具使用上形成了較大鴻溝。零點2005年的調查曾顯示,中國居民預期在未來3年內會購買的十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