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田耕宇_第1頁
中國文學史田耕宇_第2頁
中國文學史田耕宇_第3頁
中國文學史田耕宇_第4頁
中國文學史田耕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文學史主講:田耕宇導論一、文學史是一個民族的心靈史二、文學史學習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一〕、了解文學開展的根本過程;〔二〕、了解文學開展的根本規律;〔三〕、給作家、作品、流派、思潮正確的評價;〔四〕、反思過去、評價過去、效勞現實。第一講神話第一節神話的范疇一、神話、神話產生的原因、神話的根本特征神話是自然和社會生活在人類先民頭腦中的一種反映形式,它具有豐富的想象特征,它不是一種自覺的象征藝術,而是一種曖昧的象征藝術,它的內容和形式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二、神話與宗教的區別〔一〕神話與原始宗教〔二〕神話與教會宗教教會宗教的特點:1、有教會組織;2、有至高無上的崇拜偶像;3、有支配信仰的權威,如教皇、法師;4、有完整的倫理和哲學體系;5、有系統的教義教規;6、有專職的神職人員,如牧師、方丈,而原始宗教的巫師非專職;7、有開展宗教信仰活動的場所;8、有自覺的宗教意識。第二節中國神話要籍簡介"山海經""莊子"和"列子""楚辭""淮南子""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詞典"〔今人袁珂輯〕第三節中國古代神話體系簡介一、創世紀神話〔一〕天地創造神話〔南方系統〕關于盤古開天地的傳說:徐整的"三五歷記"苗族的"盤王書"托名任魴的"述異記"〕〔二〕造人神話〔北方系統〕關于女媧造人與"修補〞天地的傳說二、英雄神話〔一〕洪水神話1、女媧補天;2、鯀與大禹;〔二〕氏族斗爭神話炎黃之爭〔三〕與自然斗爭的神話1、精衛填海;2、夸父逐日;3、后羿射日;4、嫦娥奔月;第四節神話的命運一、神話的歷史化與歷史的神話化〔一〕神話的歷史化視神話為歷史;對神話的刪改;〔二〕歷史的神話化二、神話的哲學化與哲學的神話化〔一〕神話的哲學化"莊子";"列子";〔二〕哲學的神話化三、神話的文學化與文學的神話化〔一〕神話的文學化"莊子";"離騷";〔二〕文學的神話化關于后代的神話創作:干寶的"搜神記";李朝威的"柳毅傳"蒲松林的"聊齋志異"〕思考題:1、文學現象(名詞解釋)2、神話與原始宗教的關系;3、原始宗教與教會宗教的區別;4、教會宗教的特點;第二講先秦文學史第一節先秦文學的時代背景與根本特征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以井田制為根底的奴隸主經濟開場解體,分封制下的宗法等級制度開場崩潰。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使周王室的天子地位名存實亡。二、諸侯們為爭奪天下而紛紛改革,由此動搖了周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主為宗、以孝為本〞的政治、道德、宗教混一的宗法思想,為當時思想界的活潑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一、古歌謠勞動、音樂與詩歌節奏和語言形式的關系二、"詩三百〞〔一〕周代采詩制度與"詩三百〞的收集整理〔二〕"詩六義〞:"毛詩正義":"風雅頌者,詩之異體;賦比興者,詩之異辭耳。〞"文心雕龍?比興":"比者,附也;興者起也。……比者,蓄憤以斥言;興者,環譬以寄諷〞"文心雕龍?詮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言志。〞宋人胡寅"斐然集"引李仲蒙語"敘物以言情,謂之賦,情物盡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情附物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三〕"詩三百〞的思想內容1、頌、大雅,映的階級意識的形成與開展〔史詩、、政治生活〕;2、二雅、國風反映的社會性質變革與社會意識的轉變〔憂生之嗟〕;3、小雅、國風中的士階層〔文人入世與出世、希望與失望〕;4、國風中的農奴與平民題材〔控訴社會不平與抒寫不滿〕;5、愛情、婚姻與婦女問題〔婦女的愿望與追求〕。〔四〕"詩三百〞中的下層知識分子形象1、階級的分化與下層知識分子生存的苦惱與牢騷〔不平之鳴〕2、下層知識分子的特殊地位與政治眼光,以及對統治者的關系〔直諫當道〕3、從政文人受打擊、陷害與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怨愁和憤懣〔抒憤與批判〕4、政治失意與回避現實〔隱逸之風〕5、下層知識分子人格的二重性。〔五〕"詩三百〞中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的作品及其意義1、"詩三百〞中的大量愛情詩是最富有抒情性和人性的成分;2、"詩三百〞中的愛情詩表現出人民在愛情問題上的淳樸與嚴肅,統治者對其的歪曲,說明了他們的無知;3、"詩三百〞中的愛情詩表現出愛情、婚姻與宗法禮教的矛盾沖突,以及悲劇的產生;4、夫權制確實立與庸俗社會意識操縱下的輿論,使婦女在愛情、婚姻與家庭悲劇中承擔著最大的犧牲。〔六〕關于"氓〞詩1、"氓〞詩所表現出的婚姻與經濟的關系;2、"氓〞詩與漢樂府"上山采蘼蕪"及"孔雀東南飛";3、如何對待氓的始亂終棄;4、"氓〞詩所表現出的婦女悲劇;5、"氓〞詩的審美價值。思考題:1、解釋"詩六義〞;2、試論"詩經"中的下層知識份子形象;3、試論"詩經"中有關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詩歌及其意義;三、屈原與楚辭〔一〕屈原與楚辭"文心雕龍?辯騷":"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固已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豈去圣人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材乎!〞〔二〕楚辭的風格因素及其成因1、先秦南方文化的形成與特色2、楚辭句型:I***兮***II***兮**I;I***之**兮,***之**I;I**兮**,**兮**I;I****,***些〔兮〕I;I****,****I;3、楚辭語言的地方特色4、楚辭對賦法的開展5、楚辭的比興藝術與審美意識的深化6、楚國的巫風盛行與楚辭的浪漫風格附:關于"九歌""九歌"為組詩,共11首,其基調爽朗而生氣勃勃,可以看成是一部大型的祭神歌舞劇。它大致可以分外幾局部:1、"東皇太一"祭宇宙大神,可以看成是序曲——迎神曲。2、"東君"祭日神,"云中君"祭云神。3、"大司命""少司命"大司命是管人類生死的男神,少司命是命運女神,二人是情人。4、"湘君""湘夫人"分別為湘水男女神。5、"河伯"祭黃河神。6、"山鬼"祭山神,一說為巫山女神。7、"國殤"祭人間英雄。8、"禮魂"可以看成是尾聲——送神曲。關于"九歌"的風格問題。〔三〕屈原精神及其形成1、屈原的人本思想:春秋戰國以來改革思想家們"非天命,重人事〞的人本思想得到開展,屈原是代表之一。2、屈原的美政思想:以德政治國;既法先王,亦法后王;重規矩法度,也重仁義修身;集儒家的仁厚與法家的剛毅于一身。3、屈原的人生態度:"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人生態度,為了理想不惜以死抗爭。4、屈原的愛國精神:〔注意以下特定的歷史背景〕歷史上愛國主義概念的復雜性;南方民族的民族自尊;戰國士階層國家觀念的淡薄;眷懷楚國、楚王與人民的具體背景與內容5、屈原的批判精神:屈原的批判精神是與先秦諸子思想的理性精神合拍的。思考題:1、楚辭;2、簡述楚辭比興藝術與審美意識的深化;3、寫出"九歌〞各篇的篇目;第三節先秦散文一、先秦歷史散文〔一〕卜辭經文與歷史散文的關系——中國散文的發生〔二〕春秋戰國歷史散文墨子說:"吾見百國春秋。〞〔"隋書?李德林傳"〕1、"尚書":王充"論衡"稱為"上古帝王之書。〞相傳為孔子據史料編纂而成,秦火以后失傳。關于今、古文"尚書":"尚書"的特點:〔1〕以記言為主,標明時間順序,含夏、商、周三代,是奴隸社會的重要史料。〔2〕語言簡奧難懂,韓愈云"詰屈聱牙〞。魯迅認為是當時的口語。其中有神話傳說,但后來的儒生多有改寫,個別地方有夸張描寫,如"流血漂櫓〞。今古文"尚書"之爭:2、"春秋"春秋各國的史書都佚失了,只有孔子以魯史為主,根據周王室及各國保存的史料編纂的"春秋"留存,它有明確的時間順序,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春秋"以記事為主,全書僅16372字,記載數百年間事,難以說明歷史事件的發生、原因、經過、和結果,王安石稱為"斷爛朝報〞,如果不借助"左傳"確實如此。"四庫提要?史部總敘"說:"茍不知其事跡,雖以圣人讀"春秋"亦不知所以褒貶,儒者好為大言,動曰舍"傳"以求"經",此其說必不通〞。3、"國語"計21卷,成于戰國,記載西周末到戰國初〔-967—-453年〕周、魯、齊、晉、、楚、吳越八國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國語"記事頗帶傳奇性和戲劇性,且不乏虛構和夸張成分。"國語"相傳是左丘失明所作,其寫歷史近于瞽史誦史,有較大的藝術想象與加工是很自然的,這或許是"國語"文學性較強的原因。4、"左傳"全書180273字,記載了250年的歷史,其內容和形式有以下特點:1〕有強烈的揭露性、批判性和民本思想;2〕表達的周密完整與詳略互見,能完整地表達事件的發生、開展與結果,在展現人物的言行活動時去探索規律性的東西;3〕在歷史事件開展過程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創造;例如"鄭伯克段于鄢""周鄭交惡""伐許""周鄭交兵"等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件提醒鄭莊公的性格開展。4〕重大事件與生活細節的有機結合,說明作者視野已觸及到歷史的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5〕善于就史實作畫龍點睛的議論,開后世史論贊頌之體,奠定了我國歷史散文敘事與史論相結合的傳統,對"史記"影響很大。5、"戰國策"作者不可考,劉向校書時命名。劉向說:"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之筴〔策〕,宜為"戰國策"。〞可能是戰國時策論與傳說的匯編,共計235年間的事〔-455年——--221年〕,33篇按國序排列12國。1〕"戰國策"的思想特征:A、策略至上;B、崇尚功利;C、尚賢思想。2〕"戰國策"的文學特征:A、鮮明的人物形象塑造;B、明暢通俗的語言特色;C、敘事與議論相結合的文體風格,尤其是賦體因素的表現即:鋪張揚厲、曲終奏雅;辭彩的華美與堆砌;析而言之的句型;思考題:1、"春秋三傳〞;(填空)2、簡述"左傳"的文學特征;3、簡述"戰國策"的文學特征;二、先秦諸子散文〔一〕先秦諸子散文產生的原因及主要特征1、"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文化的壟斷被打破;2、動亂的社會與"禮崩樂壞〞以及私人著述的風氣;3、士階層參與政治的強烈愿望與"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4、先秦諸子散文偏重探討人生道德和社會倫理與時代的關系;〔二〕"論語""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接問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關于"論語"的注本:1、何晏"論語注疏"2、朱熹"論語集注"3、劉寶楠"論語正義"4、楊樹達"論語疏證"5、楊伯峻"論語譯注""論語"的文學因素及價值第一部私人的學術著作;繼承了先秦歷史散文中語錄體的形式,在記人、記事、記言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可以視為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語錄體散文。附:孔子思想及其評價〔三〕"孟子"1、孟子思想簡介A、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積極開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者謂之一夫〞;"君視臣為手足,臣則視君為腹心,君視臣為犬馬,臣則視君為路人,君視臣為土薺,臣則視君為寇仇。〞B、孟子主張性善:"惻隱之心〔仁〕,人皆有之;羞惡之心〔義〕,人皆有之;恭敬之心〔禮〕,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人皆有之。〞C、對戰國天下言利持否認態度2、孟子思想評價孟子對孔子仁學的開展以及"君輕民貴〞的思想有積極意義。但是在戰國大亂、天下交相言利的背景下,孟子想用"禮〞來維系社會,較之孔子更加迂闊和保守。3、"孟子"的文學成就A、承繼了"論語"的語錄體且開展為回憶錄的形式,對說話的場面、原因、過程、內容、口氣、表情細致生動的記述,從記言到記事的開展,顯示了先秦散文的開展趨勢。B、善于以故事為譬喻,作為類推的前提。C、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并寄托于故事的表達和描繪之中。〔四〕"荀子"1、荀子生平和事跡:見"史記""孟軻列傳〞"荀卿列傳〞"荀子"共33篇,其特點是涉及哲學、政治、軍事、典章制度和教育多方并且自成體系。"荀子"注本以唐代楊倞的注和清代王先謙的"荀子集解"較好。2、荀子的思想:建立在性惡說根底上的禮、樂、法術思想〔理論根底〕;由性惡說引出的關于"禮〞的思想〔標準手段〕;由性惡說引出的關于"法〞的思想〔強制手段〕;由性惡說引出的關于"學〞的思想〔教化手段〕;3、"荀子"的文學特點與"莊子"比較,一樣的是大量設喻,不同在:A莊文思想跳躍,形象飛動,發人奇想,出人意外。荀文思想嚴謹,邏輯嚴密。B莊文語言揮灑自如,常借寓言將形象鋪衍為故事來發揮。荀文語言標準常將鋪衍的故事或寓言濃縮為一個比喻〔如"勸學"〕。C莊文立意隱而不顯,荀文立論鮮明突出。故在先秦散文家中,莊類詩人,荀似學者。散文到荀子手中已經有嚴密的語言論證和較抽象的理論文字。〔五〕"墨子""墨子"一書,劉向認為71篇皆后學所為,現存53篇,大多為長篇大論,這與"論語"的只言片語不同。"墨子"的注本以清代孫詒讓"墨子閑詁"較好。1、墨子的思想:從八個方面反映了戰國下層民眾的要求和愿望,顯示出樸實與幼稚的特色。兼愛非攻尚賢天志明鬼尚同節用節葬2、"墨子"的奉獻在理論性散文方面的奉獻,集中表現在"類〞"故〞兩個邏輯概念上。"類〞在"墨子"中用得多,且作為類推方法和類概念使用"故〞在"論語"中用了12次,在"墨子"中用了355次,且已經是獨立的邏輯概念范疇。墨子以"類〞概念把握事物的聯系性,以"故〞概念深入探求事物的因果性,不僅在中國邏輯史上,而且在中國散文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六〕莊子"莊子":"漢書?藝文志"言52篇,現存33篇。"內篇"7章為莊子所做,"外篇"15章、"雜篇"11章,出于門人后學。注本:以魏晉向秀、郭象的最有名清代人郭慶藩"莊子集釋"今臺灣學者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莊子思想:司馬遷說莊子"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莊子指名道姓攻擊儒、墨,而不屑與諸子爭論。1、莊子的"道〞:集中在"內篇?大宗師"闡述,認為道是超乎事物之外的絕對精神。"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無處不見,但又不是一種規律。2、莊子的認識論:集中在"外篇?知北游"論述,是典型的不可知論。"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由于不可知論,莊子主張人們不要妄斷是非。3、莊子的思想方法:莊子的思想方法歸根到底是"相對主義〞,這與老子思想有辨證因素不同。"內篇?齊物論""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等同、劃一〕判斷是非是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4、莊子的人生態度:A逍遙:與道混淆為一、與物混淆為一,以取得絕對的超越一切的主客觀局限的精神自由,集中在"內篇?逍遙游"反映。B養生:目的是要把握人的短暫一生,使人與物合而為一,拋掉人的情欲,進入無思慮、無感情的狀態。C滑頭哲學:逍遙與養生固然高妙,但在現實中很難實現,所以,莊子也講一點中庸。"外篇?山木"講一棵樹因"不材〞而能享天年,一只鵝卻因"不材〞而遭烹,其弟子問他該怎樣處理這個矛盾,莊子答到:"周將處于材與不材之間。〞而且還要隨時變換位置,順其自然。5、莊子的批判精神:莊子不滿現實,認為"諸侯之門仁義而存焉?〞且以不合作的態度對待現實,對后世文人影響很大。6、莊子的文學觀:在實踐與理論上是矛盾的。他主張"棄圣絕智〞、"得意忘言〞,但他卻以洋洋十余萬言來表達思想。否認文學的思想是消極的,但他"得意忘言〞的思想又對后世的文論、詩論以及詩歌的創作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7、莊子文章的藝術風格:A、以豐富的想象力來駕馭其所用的譬喻,在先秦諸子中尤其突出;B、文章充滿韻律美,"藝概"說:"文之神妙,莫過于飛〔動〕〞,而莊子文法"斷續之妙,無端而來,無端而去,殆得‘飛’之機者。〞"文心雕龍?諸子":"莊周述道以翱翔。〞說明他創作思想的跳躍與想象的飛動。構成莊子文章韻律美的因素:A、設喻的事實豐富多彩和出入意表;B、無論設喻還是說理都有一個中心一以貫之;C、語言的運用不拘泥、不滯重,有流動之美;D、在極端自由的語言形式中有時插入整飭的文字在節奏上產生一種韻律美。思考題:1、簡述先秦諸子散文產生的主要原因:2、簡述先秦諸子散文的主要特征:3、簡述孟子散文的文學成就:4、簡述"荀子"與"莊子"文學特點的異同:5、簡述"莊子"文章的藝術風格:第三講漢代文學史對漢代文學的總體評價及研究應該注意的問題:評價:先秦是我國文學的發軔期,兩漢是文學自覺意識的醞釀期,作家的創作心理逐漸自覺,本期文學有古典主義色彩。注意的問題:1、楚文化對漢代文學藝術風格的影響;2、漢代經學對文學內容和形式的影響;A、漢代文人詩歌是在經學的重壓下開展起來的,故步履沉重,成就不大,與之相反漢代樂府民歌卻安康成長與繁榮。B、漢代文學與學術別離的第一個成果是賦體文學,是文人詩歌畸形萎縮的代償,在文學史上有特殊的地位。C、漢代散文直接繼承先秦散文的傳統,依然兼具文學與學術的意義。因此,漢賦的純文學地位才顯得尤為重要。思考題:簡述你對漢代文學的總體評價;一、漢代詩歌與經學的關系〔一〕漢代經學確實立:1、確立的過程;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3、"天人感應〞學說;〔二〕"詩三百〞的經學化:1、先秦原始儒家以"詩三百〞為教材,確定了詩歌的美刺、教化和知人論世的作用,但同時也為漢人歪曲"詩三百〞奠定了根底。2、"詩三百〞被列為五經之一,是漢儒將孔子"詩教說〞推向唯心主義的極端,效勞于西漢大一統的目的。3、"詩經"學與"春秋"公羊學合流,成為漢儒"天人感應〞說的一個重要組成局部。4、"詩三百〞的經學化,以教條和迷信窒息了它的生命,并且導致了解經晦澀沉悶的學術風氣,和引經據典的陋習。〔三〕、漢代文人詩歌創作的畸形萎縮〔原因〕1、"詩三百〞的經學化:嚴重地阻礙了漢代文人在詩歌創作上的創造性,導致了漢代文人在詩歌創作上的摹仿傾向。文人詩幾乎都是四言詩,后來蕭統輯"文選"只收蘇、李五言詩〔后人擬作〕。2、樂府在漢代的地位:摯虞"文章流別論"說"五言者于俳優娼樂所用者。〞四言處于正統地位,武帝時設樂府,后來孔光上書說樂府詩"不應詩法〞,多為鄭衛之音,故哀帝時罷樂府。3、漢代文人詩歌創作狀況:在理論上把"頌〞定為"詩之正經〞〔鄭玄"詩譜序"〕要求氣概雍容爾雅,有中和之美。實際上漢代文人詩歌只是"詩經""頌〞詩的翻版,形式和內容都不可取。4、漢代文人詩歌創作畸形萎縮的歷史教訓:尊"詩三百〞為經實際是把"詩三百〞鮮活的生命和藝術魅力給扼殺了,雅、頌精神連同四言形式的神化,推遲了詩歌藝術的開展。5、五言的漢樂府只是一股潛流,所以,漢末**文人的五言詩才具有革新的意義。〔四〕漢代樂府民歌1、概念:樂府署——樂府詩歌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收集上至陶唐氏,下至唐五代的樂府詩,是研究古代樂府詩最重要最完備的典籍;李善"文選"和徐陵"玉臺新詠":是最早搜集樂府詩的。2、樂府詩的分類:宋代鄭樵"通志"分為53類;郭茂倩"樂府詩集"分為12類,有4類與漢樂府相關:A、郊廟歌辭;B、相和歌辭;C、雜曲歌辭;D、鼓吹曲辭。"樂府詩集"的體例特點:以樂府古辭放在前面,文人擬作放在后面,為研究民間詩歌對文人創作的影響提供了方便。"樂府詩集"選編的缺乏:有時代與作者的誤失;有些與詩歌無關的東西〔如讖辭〕被收入;有漏選。3、漢樂府的文學史地位:A、詩歌形式的突破;B、題材的現實性、主題的深刻性和批評性。思考題:1、簡述你對漢樂府文學史地位的看法;2、漢樂府(名詞解釋)3、郭茂倩的"樂府詩集"把樂府分為哪四大類?(填空)〔五〕漢代賦體文學1、賦的概念:A一種"直陳其事〞的表達形式;B開展為"詩三百〞的一種創作方法〔賦、比、興〕;C一種"不歌而誦〞脫離了音樂的講唱形式;D一種文學體裁;漢賦的得名,是建立在以上三種意義上的。漢賦的文體特征:"鋪采攡文〞、直陳其事的表現手法。2、賦體稱謂的來源:根據荀子文章"因為賦曰〞而得名。3、漢賦三體及其源頭:A四言賦:來自先秦北方詩歌、韻文、和荀子說理賦。參考篇目:劉勝"草木賦"、孔臧"蓼蟲賦"、公孫詭"文鹿賦"、鄒陽"酒賦";B騷體賦:繼承楚辭傳統,經歷了漢初、武帝時代、武帝后三個階段。分別以賈宜"吊屈原賦""鵩鳥賦"、淮南小山"招隱士"和班婕妤"搗素賦"、劉向"九嘆"為三期代表作;C散體賦:兼有先秦詩、騷、散文三種文學樣式的特點,是典型的漢賦文體,最能代表漢代賦家吸收前人成果、進展創造性勞動的結果,其最根本的特點是主客問答形式。代表作有枚乘"七發"司馬相如"子虛賦"。4、漢賦繁榮的歷史原因〔1〕漢初騷體賦與漢代楚文化的地位:對楚文化的提倡和漢初騷體賦的繁榮,為武帝時代南北文化的合流和散體賦的勃興創造了必要的條件。〔2〕武帝時代散體賦的繁榮:國家的統一強大、文化思想的兼容并蓄、儒學的一尊并兼采眾家,大融合表現在文學領域,是作家與時代精神的契合,以及在文學形式與內容上的探索與突破,其成果就表達為散體賦的勃興。5、漢賦的文學史地位:〔1〕從文學與學術關系看:漢賦是漢代文學與學術別離的第一個成果;〔2〕漢賦的題材意義:漢賦的題材主要是詠物,山川宮殿、城池園囿被理想化目的是歌功頌德,但從一個方面也把人的勞動創造成果展現出來;〔3〕對藝術規律探索的意義:雖然漢賦最終走向了形式主義,但對藝術規律的探索,如對稱美的運用,使其在先秦文學與后來的駢文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而駢文對近體詩的影響極大,因此其意義不言而喻。思考題:1、"漢賦三體〞是指哪三體?(填空)2、簡述漢賦的文學史地位;3、"賦〞與"漢賦〞(名詞解釋)〔六〕漢代散文1、"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漢代人又叫"太史公書";在漢代"史記"的流傳很困難,作注的只有兩家,且注文散失,而為"漢書"作注的二十幾家,到唐代"史記"才與"漢書"并駕齊驅,明代以后,"史記"的地位才高于"漢書"。原因是"史記"對漢高主和武帝不恭敬,且有縱橫家色彩,不利于中央集權。〔2〕日本人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是很好的參考資料。〔3〕"史記"三家注:A劉宋裴骃的"史記集解"特點:注不破經,不疑心原文,個別地方對原文有補漏。B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引"特點:不滿"史記集解"而作,既注正文,也為"史記集解"做注,不受"疏不破注〞的影響,對"史記集解"糾謬頗多,對原文也進展辨證。C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特點:既注正文,也為前人的注加注,對歷史地名考證奉獻很大,但注文冗長也有不少錯誤。三家注以"史記索引"地位最高,北宋時三家注合編并附于"史記"原文后。2、司馬遷的史學觀:〔1〕注意從歷史的整體出發,全面綜合地考察研究問題:①把社會各階級、階層、行業放在一個歷史的整體去分析各自的作用,相互間的關系;②以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種體例表現作者對歷史和社會、人生的整體認識;③突破孔子"尊王攘夷〞的狹隘民族思想,不僅重視大一統的國家,也重視與外國的關系;〔2〕重視經濟在歷史開展中的作用:先秦諸子在經濟與上層建筑關系的認識上是頭倒置的,老子的小國寡民、孔子的道德倫理高于一切、墨子的重農抑商等。司馬遷在"平準書""河渠書""貨殖列傳"中論述了交換規律、經濟關系以及經濟與國家富強的關系,對手工業與商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3〕重視下層民眾在歷史開展中的作用,如對游俠和農民起義的記載。3、"史記"的文學特征——強烈的文學性與巨大的歷史感的和諧統一〔1〕嚴格的求實精神:揚雄說司馬遷"善敘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質,其事核,不虞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求實精神反映在:①對史料的認真研究;②表達史事不攙雜個人的好惡,務求歷史的真實。以"太史公曰〞的形式對史事單獨評價;③敢于面對真實,不怕犯忌,再現歷史真實。〔2〕共性與個性在記傳形式中的完美統一:個人傳記與類傳兼用,如"項羽本紀""滑稽列傳""游俠列傳""刺客列傳"。〔3〕寄褒貶于敘事與論贊之中:〔4〕通俗化、個性化的語言特色:如見到秦始皇的描寫,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之〞,反映了項羽雄心勃勃、睥睨一切的形象;劉邦說:"大丈夫生當如此〞表現了劉邦對富貴權勢的渴求。4、從文學角度看"史記"文章的四種類型〔1〕文學性一般,歷史感強,可作信史的文章:如"秦本紀""陳涉世家""衛青霍光列傳";〔2〕文學性強,歷史感亦強,既是信史,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的文章:如"始皇本紀""高祖本紀""淮陰侯列傳";〔3〕歷史感較差、文學性很強,只能看作文學作品的文章:如"白正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列傳""管子晏嬰列傳";〔4〕歷史感一般,文學性強,有較高文學價值的文章:如"項羽本紀"及寫蘇秦、信陵君、孟嘗君、孔子等的文章。思考題:1、簡述"史記"的文學特征;2、簡述"史記""三家注〞的長處與缺乏;"漢書"1、"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分為十二帝紀、八表十志、十二列傳,共一百篇。2、班固的歷史觀較之司馬遷落后得多,但"漢書"一般還是能做到實錄,對當時社會也有一定的揭露和批判。3、"漢書"的文學性不及"史記",表現在:〔1〕好用古字;〔2〕崇尚藻飾;〔3〕排偶傾向;〔4〕文章艱深;4、班固的思想:主觀上是折衷主義者,立場在經學方面,對哲學有奉獻。但不拘于經學不囿于一家,故思想與經學常發生沖突。作為史學家和經學家,班固的思想是二元矛盾的。小結:漢代的散文,文學與學術還沒有別離。第四講魏晉南北朝——中古文學史概說:鈴木虎雄"中國詩史"提出"文的自覺〞概念:〔一〕歷史評價的局限性:〔二〕中古歷史特點及對文學的影響:世族政治、庶族的反作用、民族的大融合與文學的關系〔三〕中古時期的社會思想特點及其對文學的影響:人的覺醒與文學的自覺、刑名之學與清峻的文學風格、玄學與正始文風、佛學的影響〔四〕中古時期文化出現的新情況:私家著書的風起云涌、繪畫藝術的獨立〔五〕中古文學的特點及其成就:文學理論與思潮的迅速開展;文學的自覺;中國文學的主要樣式或成熟和定性、或開場萌芽;建立在漢語語言根底上的文學語言與技巧的成熟:聲律、典故、駢偶、修辭一、中古文學史大概〔一〕**文學〔184-240〕:代表人物:三曹、七子正始文學〔240-265〕:代表人物:竹林七賢;〔二〕太康文學〔265-290〕:代表人物: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張華、張載、張協或張亢、陸機、陸云、潘岳、潘尼、左思;陸機的"文賦"、摯虞的"文章流別論";〔三〕玄言詩:郭璞、許珣、孫綽;〔四〕山水文學:陶淵明、謝靈運、鮑照。〔五〕永明文學:謝眺、沈約:聲律學的奠基、駢文的興起、詩歌的律化;文論的繁榮期:劉勰"文心雕龍";鐘嶸"詩品";任昉"文章緣起";蕭統"文選""事出乎沉思,而義歸于翰藻〞的選文標準;江淹、何遜、吳均、陰鏗等作家;〔六〕宮體文學:徐陵"撰錄艷歌〞的"玉臺新詠";〔七〕北方文學:顏之推"顏氏家訓";楊衒之"洛陽迦蘭記";酈道元"水經注"。二、思想解放與**文學〔一〕東漢末年的政治狀況:1、高利貸、土地兼并與農民起義;2、宦官專政;3、黨錮之禍;4、軍閥割據。〔二〕**風骨的內涵:1、"文心雕龍·時序":"觀其時文,雅好大方,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氣多。〞2、唐詩人元稹說:"曹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故其文遒壯。〞3、劉師培說:A"**文學,革易前型,遷蛻之由,可得而說。兩漢之時,戶習七經,雖及子家,必緣經術。魏武治國,頗雜刑名,文體因之,便趨清峻〞;B"建武以還,士民秉亂,迨及**,漸尚通侻,侻則侈陳哀樂,通則漸藻玄思〞;C"漢之靈帝,頗好俳詞,下習其風,益尚華靡,雖迄魏初,其風未革〞;D"獻帝之初,諸方棋峙,乘時之士,頗慕縱橫,騁詞之風,肇端于此〞。4、魯迅概括為"清峻、通侻、華美、壯大〞思考題:1、簡述中古文學的特點及成就;2、**風骨的內涵;3、"古詩十九首"(名詞解釋)4、簡述"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三、正始文學〔附"古詩十九首"〕〔一〕正始文學發生的背景:1、曹魏集團與司馬氏集團的斗爭;2、士族制度的進一步確立;〔二〕正始文學代表人物:正始名士:夏侯玄、何晏、王弼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1、玄學之爭及實質:〔1〕三玄——"老""莊""易";〔2〕四本——才性〔離異、合同〕;〔3〕三理——聲無哀樂、養生、言意之辨;2、魏晉玄學與文學:〔1〕人的覺醒與文學;附"古詩十九首";〔2〕才性之爭與文學;〔3〕言意之辨與文學〔三〕嵇康與阮籍1、對嵇、阮的評價:劉勰說:"嵇志清峻,阮旨遙深〞;"嗣宗俶儻,故響逸而調遠;叔夜儁俠,故興高而采烈〞;"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命詩〞;2、嵇、阮的政治立場:皆擁曹魏而反司馬氏;3、政治理想: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要恢復真名教,反對假名教;阮籍則調和名教與自然;4、處世態度:〔1〕一樣點:在避世、隱逸、狂達、任誕、飲酒、服藥、清談上一致;〔2〕不同點:嵇康"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峻直中鋒芒畢露;阮籍"口不臧否人物〞,狂達中見圓滑;5、文學成就:陳祚明說:"叔夜倖直,所觸即形,集中諸篇,多抒感憤,招禍之故,乃亦緣茲,夫盡言刺譏,一覽易識,平時尤不可,況得意如仲達父子哉!〞李善說:"嗣宗身仕亂朝,常恐罹謗遇禍,因茲發詠,故每有憂生之嗟,雖志在刺譏,而文多隱避,百代之下。難以情測。〞思考題:1、解釋"玄學〞;2、簡述嵇康與阮籍文學成就的異同;3、了解"竹林七賢〞代表人物在文學及哲學上的奉獻;4、了解"正始名士〞代表人物在文學及哲學上的奉獻;四、兩晉文學劉勰說:"晉世群才,稍入輕綺……彩褥于正始,力柔于**。〞〔一〕時代背景:1、八王之亂;2、士庶之爭與文學風氣;〔二〕太康士族文人與文學:太康士族文學以三張二陸兩潘〔張華、張載、張協或張亢、陸機、陸云、潘岳、潘尼、〕為代表;1、陸、潘與石崇等人讒仕賈謐,號稱"文章二十四友〞,壟斷了晉初文壇,他們既熱衷仕進,又懼怕政治風云翻覆,故其詩風風格消沉,充滿矛盾;2、他們感慨人生苦短,又懼怕政治翻覆,故主張即時行樂;3、對藝術形式的刻意追求是晉世文人的又一特點,工求對偶、用典、詞藻,開駢文和用典風氣;4、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在太康詩歌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是**以來不曾有過的。如:陸機"赴洛道中作":"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山澤紛紆余,林薄杳阡眠。虎嘯深谷底,雞鳴高樹巔。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它如左思、張協等人都有較多寫景詩,雖不完全為寫景,但對自然景物的細致觀察并寫進詩中,這是前人少有的。〔三〕玄言詩:1、文學史家稱玄言詩是"正始余音〞,因其是清談玄學的繼續,并在詩歌中擴大了正始詩歌的談玄成分。東晉南渡后,士族大都醉生夢死,在玄學中求得撫慰,加上佛學興盛,玄釋結合,人們在詩歌中大談玄理,文學的情感和形象失去了,鐘嶸評當時文章"皆平典似道德論〞〔"詩品"〕2、郭璞、劉琨與左思:郭璞的"游仙詩"雖然是玄言詩,但其中對門閥制度不乏刺譏,對屈居人下,不能伸展自己的才能充滿憤激之情,"詩品"說:"乃是坎壈詠懷,非列仙之趣〞。"始變**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劉琨流傳的詩歌只有三首,"詩品"稱其"善為凄戾之詞,自有清拔之氣。〞左思的代表作是"三都賦〞與八篇"詠史詩"。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四〕晉宋山水文學"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以追新。〞 ——〔"文心·明詩"〕1、山水文學的概念及陶、謝的異同;2、山水文學與玄言的關系;3、山水文學在中國文學開展史上的地位:①神話時期——對立期②先秦時期——比興期③兩漢時期——比德期④魏晉時期——過渡期⑤晉宋時期——形成期有兩個特點,一個趨勢應注意:A寓情理于景:黃子云"野鴻詩的"說:"康樂于漢魏之外,另開蹊徑。舒情綴景,暢達理旨,三者兼長。〞王夫之"古詩選評"說:"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神理流乎兩間。〞B透視原理在山水文學中的運用:謝靈運"游蘭亭""時競夕澄霽,云歸日西馳,密林含余清,遠峰隱中規。〞空間層次可見。C晉宋山水文學中,自然景物已具有人格化的趨勢。劉熙載"藝概":"陶詩‘吾亦愛吾廬’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懷新’物亦具我之情也。〞4、晉宋山水文學興起的歷史文化成因:〔1〕莊園經濟與士族文人生活環境的轉變:①漢末至東晉**,由戰國經兩漢繁榮起來的城市經濟,經戰爭破壞而日益蕭條,人口大量轉入農村,由此刺激了莊園經濟的開展,士族文人活動也由城市轉向山林;②生活環境的轉變影響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文學的體裁與風格;③晉宋山水文學為理論家提供了材料,故產生了理論的總結。〔2〕江南地理特色〔人多地少〕與建筑風格〔紆余委曲、假設不可測〕對文學的影響;〔3〕朝隱之風與山水文學;〔4〕玄言與山水文學:魏晉玄學崇尚"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王弼注"老子";"自然生我,我自然生,故自然者即我之自然〞郭象注"莊子";"夫衣食,人生之所資;山水,性分之所適〞〔謝靈運"游名山志"〕;宗炳說山水:"以形媚道〞、"澄懷觀道〞。思考題:試論晉宋山水文學興起的歷史成因;〔五〕南朝文學1、南朝文學概述:〔1〕南朝士族制度與文學的貴族化:①東晉及南朝政權對南北貴族的依賴;②南朝文學內容的貴族化與形式的精巧;"隋書·李偓傳"說南朝文學"江左齊梁,其弊彌盛;貴賤賢愚,惟務吟詠。遂復遺理存形,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句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③文學內容的蒼白與病態化。〔2〕南朝君主領導文壇與文學的宮庭化:①宋文帝設儒、玄、文、史四館,宋明帝與臣子賦詩,齊競陵王與沈約等人結為"文章八友〞;梁武帝父子是文壇領袖;陳后主與江總等人的創作;②宮體詩與其主要作家:庾肩吾、何遜、江淹、徐陵、庾信;〔3〕佛教的傳入與對文學的影響:2、永明聲律學與駢文〔1〕永明聲律學與文學語言的標準化〔詩歌的律化和駢文的興起〕:①中國文學的自然聲律期:②聲律的標準化時期:周顒的"四聲論"沈約的"四聲八病〞說:平、上、去、入;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2〕聲律論的功過;〔3〕駢文文體因素:①駢偶〔形式與內容的對稱〕;②用典〔也叫"用事〞〕;③聲律;④詞藻〔狹義指語言美;廣義指句式、聲律和語言美〕;〔4〕駢文用典的評價;〔5〕駢文中的駢偶與對稱規律在文學中的運用。思考題:1、閱讀"文心雕龍·明詩"了解**到梁陳的詩歌開展;2、簡述聲律論的歷史功過;〔六〕北朝文學北朝文學開展的三個階段及其特點:1、北魏入據中原到孝文帝遷都洛陽〔1〕鮮卑拓跋氏在仇漢心理支配下文學談不上開展;〔2〕文人南下、典籍散失,文化蕭條;〔3〕應用性文字多而詩賦絕少,風格質勝于文。2、北魏遷都洛陽到北周時期:文學漸趨繁榮,但較之南朝依然遜色。3、顏之推由梁入北齊,王褒、庾信由梁入北周,對北朝文學文風的影響;4、北方文學的三大著作:顏之推"顏氏家訓"楊衒之"洛陽迦蘭記"酈道元"水經注""隋書·文學傳":"、天監之際,太和、天保之間,、江左文雅尤甚……然彼此好尚,互有異同。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七〕魏晉南北朝小說1、小說的概念:〔1〕"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起于大達遠矣〞;〔2〕"漢書""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3〕桓譚"新論""假設其小說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2、志怪小說的特點及產生的原因:〔1〕善于取細節表現人物,并以此品評人物;〔2〕它是魏晉清談玄理的一個結果,保存了魏晉以來重人格、尚風韻的風氣;〔3〕有相當的史料價值,對研究中古時期的人文思想極為重要。附:干寶的"搜神記"附: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八〕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1、魏晉以前論文學的著作:漢代的"毛詩序"王逸的"楚辭章句序"班固的"離騷序"這些著作大都不是從整體討論文學的,到了漢末魏晉時期,文學批評開場繁榮起來,文學史上"文的自覺〞時期到來了。2、從曹丕的"典論·論文"到劉勰的"文心雕龍":"典論·論文"是我國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門論文;"文賦"首先提出"詩緣情〞的主張;"詩品"專論五言詩歌;"文心雕龍"系統探討寫作理論。3、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興起的原因:〔1〕是文學實踐、文體分類開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2〕是人類思維能力開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3〕是建立在先秦兩漢文學思想的根底上的。思考題:了解以下古籍作者及內容:"三國志""世說新語""文賦""文選""詩品""史記索引""史記正義""史記集解""水經注""洛陽迦藍記""文心雕龍"第五講隋唐五代文學史第一節隋唐五代文學史概述一、"唐承隋制〞與"漢承秦制〞的異同:唐代的府兵制、租庸調制、科舉制、官制、三省六部制1、唐文學是南北朝文學的融合和創新2、唐文學的分期與歷史分期并不一致3、初唐文學與六朝文學的關系4、盛唐文學的輝煌成就5、對文學史上"大家〞應有全面的認識和評價6、對中晚唐文學的全面認識和評價7、對古文運動的全面的認識和評價8、關于唐代的賦文學9、唐傳奇與六朝小說及紀傳體的關系10、唐代俗文學與佛教的關系二、唐代文學的重要背景:〔一〕科舉制度:1、隋朝的改革與文化的新動向;2、隋朝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歲貢制、三省六部制,選官歸于吏部,政權在中央,隋煬帝建立進士科。科舉制度由此建立;3、唐承隋制完善了科舉制,常設明經進士兩科,進士科舉對唐代文人及其文學創作的巨大影響。〔二〕文化政策:唐代實行相對自由的文化政策,三教并蓄,這對唐代文學內容和風格的多樣化頗有促進:1、道家:唐王朝尊崇道家的目的在與舊貴族在意識形態和傳統習慣中爭奪地位,尊老子為玄元皇帝,將"老子""莊子""列子"三書奉為經。2、儒家:唐代儒家與道佛并存,尊孔孟為先圣,顏淵為先師,孔穎達的"五經正義",陸德明的"經典釋文"統一了南北朝以來儒家各派的爭論,為儒學的復興奠定了根底。到中晚唐,儒學雖然因時代原因而衰微,但已經吸收了佛道禪的精華,為宋明理學的興起做好了準備。3、佛與禪:唐代帝王的佞佛、禪宗的興盛與典型中國佛學的出現。第二節初唐詩歌〔618-712〕一、初唐詩歌開展線索1、律詩的完成:①、虞世南、上官儀的詩風與對律詩完成的奉獻;②、"文章四友〞——杜審言、李嶠、蘇味道、崔融以及沈佺期、宋之問的詩風與對律詩完成的奉獻;2、詩風的轉變:王績、"初唐四杰〞、張假設虛與初唐詩風的形成;3、陳子昂的"修竹篇序"〔認為以前五百年來"章道弊〞即"漢魏風骨,晉宋莫傳〞、"彩麗競繁,興寄都絕〞,提出"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郎練,有金石聲〞的理論主張〕;"感遇詩"三十八首"薊丘覽古"五首"登幽州臺歌"。二、初唐詩歌的奉獻:1、五言抒情詩的完善2、運律入古的準備3、律詩格律的成熟4、對六朝詩歌藝術技巧的消化與開展思考題:1、"初唐四杰〞;近體詩2、簡述初唐文學在詩歌史上的奉獻:第三節盛唐詩歌〔713-770〕一、盛唐閨情詩:〔一〕古代婦女詩歌創作的開展:1、先秦時期:"詩經·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宋玉"登徒子好色賦"。2、漢代:班婕妤"自悼賦""搗素賦",烏孫公主"烏孫公主歌"司馬相如"長門賦"。3、曹植"洛神賦",左芬"自悼賦""離思詩""離思賦",蔡琰"悲憤詩",無名氏"孔雀東南飛"。4、陶淵明"閑情賦",北朝"木蘭辭",南朝君臣的"閨愁詩〞"代擬閨愁詩〞"賦得閨愁詩〞的墮落,庾信北上后的"夜聽搗衣聲"。〔二〕盛唐閨情詩的特點:1、廣闊的時代背景與時代精神的相通:高適"燕歌行""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李白"長干行"、杜甫"新婚別""北征"。2、在表現女性內心世界時,可以看到男性與之相通的地方:常建"昭君墓""共恨丹青人,墓上哭明月〞。3、從正面描寫女性的心理,變換到從男子的心理來體驗女性的感情:王昌齡"參軍行""烽火城西北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杜甫的"月夜"。4、個人命運推廣為具有歷史意義的主題:李白"子夜吳歌·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杜甫的"新婚別"。5、盛唐閨情詩寫女性,重在以環境、人物的活動來襯托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不重外貌的描寫。王昌齡"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且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三〕盛唐婦女詩歌創作的人道精神與人的覺醒二、盛唐邊塞詩〔一〕盛唐邊塞詩:1、唐前邊塞詩簡述:比較:王褒入仕北周前摹寫的邊塞詩"參軍行":關山恒卷靄,頂峰白云外。遙望秦川水,千里長如帶。岑參"走馬川行":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二〕盛唐邊塞詩特色:1、充滿發奮進取的時代精神:岑參"銀山磧西館""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2、盛唐邊塞詩深刻的社會內容:岑參"答侯少府""邊兵假設芻狗,戰骨成埃塵。〞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3、盛唐邊塞詩與閨情詩交相輝映:從兩個角度反映了同一社會問題。王昌齡"參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離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與李白的"子夜吳歌"對讀。三、盛唐山水田園詩〔一〕晉宋以來的山水詩:1、晉宋以來的山水詩一般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造成的是筆隨景去的效果,寫的多是眼前景,故景與景之間不免粘滯和雍塞,空間層次尚未展開,如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作"。2、晉宋以來的山水詩中,情、景、物、理未免稍嫌隔膜,"情景流乎兩間〞。〔二〕盛唐山水田園詩:1、盛唐人寫山水田園詩是把自己經歷中的自然山水與其藝術理想加以熔鑄,使情理相融無間,故詩中景即胸中景。如繪畫的寫意畫,而非寫生畫,自然山水中融進的是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審美情趣。如王維"鳥鳴澗""終南山"。2、盛唐人的山水田園詩景與景之間已經脫卸清楚,其間留有很大的空間間隙,絕無粘滯和雍塞之弊。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3、盛唐山水詩人以整個感官去感受自然,故藝術感受更加豐富,藝術表現也更加細膩。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鹿砦":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4、盛唐田園詩直承受陶淵明詩的影響,但在情、景、理、事的和諧上已經到達爐火純青的境界。王維"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比較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再比照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更能見出盛唐田園詩的進步。四、李白與杜甫〔一〕李白的思想:1、李白的"儒〞——經世儒:"嘲魯儒":〔對腐儒的嘲笑〕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足著遠游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2、李白的"道〞:崇拜莊子,但道教影響更多。3、李白的游俠思想:魏顥說李白"少任俠,手刃數人〞;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二十歲即"仗劍辭親,去國遠游〞,一年"散金三十萬〞。4、李白的縱橫氣:李白仰慕先秦的縱橫家,如張儀、蘇秦。李白詩歌中愛慕的人很多、組成也很復雜,三教九流思想各異。他又有強烈的個性,他追求的是"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大功業,不同凡響的理想,其思想之博雜是少有的。〔二〕杜甫思想"奉儒守官〞的家庭出生使杜甫的思想以先秦儒家的"仁〞為主,并以此作為他觀察、認識、判斷、批判現實的立腳點,故可以稱杜甫為"純儒〞,后人尊其"詩圣〞也是以此為根據的。1、杜甫對現實社會認識的距離很近;2、忠君與愛國的統一;3、愛民思想有深厚的歷史和現實根底〔三〕、杜政治思想和從政經歷比較1、、杜政治思想比較:李白以詩人的眼光看到了統治集團的腐敗、君權的削弱"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以及天下將亂的跡象,提出節用愛民、選賢任能、毀玉沉珠、振窮乏的主張。杜甫在認識社會的弊端和黑暗方面比李白更深刻,并且在"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根底上,提出用賢、節省、薄斂、輕刑、晏甲兵、等儒家的"仁政〞主張。作為詩人李、杜對社會弊端和黑暗方面的認識是敏銳和深刻的,但他們的政治理想是不切實際和無法實行的。"新唐書"說杜甫"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應該是比較客觀的評價。2、、杜從政經歷比較:對自己的政治才能過高的估計和對君王抱有過高的期望,是、杜從政認識共同的缺乏,對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是他們共同的特點,政治上的失意和文學上的偉大成就是他們人生的不幸與幸運。〔四〕、杜藝術風格比較1、李白的藝術風格與個性的關系:①自負和豐富多彩的個性;②敏感而多感觸的個性;③樂觀而輕易自信;④正直而充滿同情心;⑤既灑脫又信命運。充滿矛盾且毫不掩飾的性格使李白的詩歌風格顯出率真不偽的特點。2、杜甫的藝術風格與個性的關系:①貫穿一生的自負與自信使其詩風始終有高屋建瓴的氣勢;②早年性格開朗故其詩風顯出雄健和傲世無物之勢;③晚年性格趨于深沉,故其詩顯出沉郁頓挫的風格。3、、杜藝術風格比較:①在批判現實方面李白曲折含蓄、杜甫直抒胸臆;②在表達理想時李白率真公開,杜甫曲折含蓄。4、、杜文學史地位比較:①李白繼承前人的成就并將其推向頂峰,以典型的"盛唐之音〞代表了封建前期文學的最高成就;②杜甫的創新多于繼承,代表了封建前后期文學的轉折,對唐以后的詩歌創作影響大于李白。思考題:1、試論盛唐閨情詩的特點及其意;2、試論盛唐邊塞詩的特色;3、試論盛唐山水田園詩的成就及其對晉宋山水詩歌的繼承和開展;4、試比較李、杜詩歌的藝術風格;第四節中唐詩歌〔771-835〕一、中唐前期詩歌開展概述:唐代宗大歷元年——唐德宗貞元元年〔770-784〕中唐前期詩壇:盛唐與中唐后期詩歌兩個頂峰間的低潮時期。低潮并不在作家和作品的數量上,而在藝術上缺乏創新。劉長卿、韋應物和"大歷十才子〞多寫山水田園的閑情逸志,和對盛唐時代的緬懷與對現實的失望,充滿盛世不再的嘆惋。李益是中唐前期詩壇與劉長卿、韋應物有同樣高地位的詩人,其邊塞詩學王昌齡有很高的成就。①劉長卿自稱"五言長城,〞其五言詩極簡練、含蓄;②韋應物也以五言詩見長,成就高于劉長卿。劉長卿詩歌風格近于王維、韋應物近于柳宗元。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韋應物的"滁州西澗"③李益邊塞詩已經流露出較盛唐邊塞詩不同的時代特色,顯出孤寂落寞、哀怨悲涼的風格。二、中唐后期詩歌開展概述:唐德宗貞元元年—唐文宗開成元年〔784-835〕1、中唐后期出現的文化新動向:①地主文人"兼濟〞與"獨善〞的矛盾;②市民文學的崛起;③作家個性風格開場顯現。2、元白詩派與新樂府"運動〞:①新樂府的特點;②白居易的詩歌創作理論:A詩歌的社會功利作用;B藝術要求;C恢復古代采詩制度。③新樂府"運動〞:④白居易3400多首詩歌的分類:A諷喻詩:以50首新樂府、10首"秦中吟"為代表,有強烈的批判現實精神,是他成為現實主義作家的根本;B閑適詩:反映其樂天知命的思想,真實地再現了他二重人格的另一面;C感傷詩:對古往今來一些事件的感慨,藝術成就最高,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D雜律詩:共2000多首,主要是近體詩,思想與藝術都不高。⑤元稹詩歌成就不算高,代表作有:"連昌宮詞"、"遣悲懷"三首、"離思"五首等。3、韓孟詩派韓孟詩派:包括韓愈、孟郊、賈島、姚合、盧仝、馬異等作家。這派作家風格與元、白詩派風格迥異,以險怪著稱,文學史上又稱為險怪詩派。一是表現在講究詩歌構思上的奇特,用狠、重、硬的藝術力量來塑造一種"反美為美〞的藝術境界;二是在字句和篇章構造等方面有意違反詩歌常規,反對勻稱、圓滑;以散文的手法駕馭語言,不講究和諧,寫成"非詩之詩〞。此兩點是韓孟詩派的共同特點。但韓孟詩派的作家又各有自己的特點。韓愈詩歌的特點:①以雄奇見稱,如"陸渾山火"的怪誕無稽;"山石""嗟哉董生行"的全用散文風格句式構思;②在篇章構造構造上采用散文正反虛實、轉折變化的寫作技巧使詩歌與散文一樣具有脈絡清楚的特點,為詩歌構造層次處理提供了新的技巧;③大量使用議論和邏輯思維的方式探索理趣。以上三點對宋詩影響極大,韓愈的詩歌是唐宋詩史一大轉變的橋梁。賈島與孟郊:①郊、島二人都尚奇,區別在"郊寒島瘦〞。②孟郊詩歌題材較廣泛,有指斥時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主要是寫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蘇軾稱為"郊寒島瘦〞。寒,即有寒酸氣,但孟郊詩雖寒而無萎靡頹喪氣,韓愈譽為"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如其"游終南山":"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秋懷詩":"冷露滴破夢,峭風梳骨寒。〞"游子吟""登科后"是家喻戶曉的好詩。孟郊詩大量寫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生活優裕的人難以理解,嫌其氣度狹小。元好問說:"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蘇軾曾譏為"寒蟲號〞。但蘇軾一旦窮困〔政治〕時也就體會到其中的滋味."讀孟郊詩"云:我憎孟郊詩,復作孟郊語。饑腸自鳴喚,空壁轉饑鼠。詩從肺腑出,出輒肺腑愁。"思苦奇澀〞"詩有理致〞是其詩歌的特點。賈島與姚合:"這邊老年的孟郊,正哼著他那沙澀而帶芒刺感的五古,惡毒的咒罵世道人心,夾在咒罵聲中的,是盧仝、劉叉的"插科打渾〞和韓愈的宏亮的噪音,向佛老挑釁。那邊元稹、張籍、王建等,在白居易改良社會的大纛下,用律動的樂府調子,對社會泣訴著他們那各階層中病態的小悲劇。同時遠遠的,在古老的禪房或一個小縣的廨署里,賈島、姚合領著一群青年人做詩,為各人自己的出路,也為著癖好,做一種陰黯情調的五言律詩。〞——聞一多"唐詩雜論·賈島""由晚唐到五代,學賈島的詩人不是數字可以計算的,除極少鮮明的例子外,是向著詞的意境與詞藻移動的,其余一般的詩人群眾,也就是群眾的詩人,則全屬于賈島。從這觀點看,我們不妨稱晚唐五代為賈島時代。〞聞一多——"唐詩雜論·賈島"以雕琢字句來表現"奇〞。關于"推敲〞的故事。關于"盧〔仝〕奇馬〔異〕怪〞

。4、劉禹錫與柳宗元:①劉禹錫的詩歌百分之七十是五言詩,其作品可分為三類:A諷托幽遠,具有批判現實的特點:如"戲贈看花諸君子"、"再游玄都觀";B詠史、懷古詩,具有對自然、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如"西塞山懷古"、"金陵懷古五題";C學習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堤上行""踏歌詞""楊柳枝詞"②柳宗元:柳宗元的詩歌以山水見長,冷峭而情深,孤寂而秀麗:如"江雪""漁翁"5、李賀:李賀,人稱"詩鬼〞。他的詩歌在唐詩中獨具一格,其作品風格多樣杜牧"昌谷集序"說:"云煙連綿,缺乏為其態也;水之迢迢,缺乏為其情也;春之盎盎,缺乏為其和也;秋之明潔,缺乏為其格也;風檣陣馬,缺乏為其勇也;瓦棺篆鼎,缺乏為其古也;時花美女,缺乏為其色也;荒國陊殿,梗莽丘垅,缺乏為其悲愁也;鯨呿鰲擲,牛鬼蛇神,缺乏虛荒唐幻也。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騷有感怨刺懟,言及君臣理亂,時有以激發人意。〞比較"蘇小小墓"與古樂府"蘇小小歌":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珮。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榮耀。西陵下,風吹雨。我乘油壁車,郎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思考題:1、新樂府運動;古文運動;唐傳奇;元白詩派;2、白居易把自己的詩歌分為哪四大類?3、"郊寒島瘦〞、"驢奇馬怪〞、"元輕白俗〞分別是指哪些詩人的詩風?4、簡述白居易的詩歌理論見解;5、簡述韓、孟詩派作家詩歌的共同點;6、簡述韓愈詩歌創作的特點;7、簡述韓、柳古文成就的異同;8、簡述劉禹錫三類詩歌的特點;第五節、晚唐詩歌〔836-907〕一、概說:1、政治背景:中興局面的消失;2、儒、道、釋思想的消長;3、感傷思想的籠罩;4、以七言律、絕為主的詩歌創作;5、唯美傾向的盛行。晚唐詩歌的題材較之前三期更加廣泛,在批判現實、抒寫個人身世、詠史懷古、兩性相悅、市井生活、農民疾苦、戰爭災難、山林隱逸等方面都有大量的作品,而尤以詠史懷古和愛情最能代表本期詩歌的特點和成就。二、詠史懷古:涉及到歷史與現實、生命與自然兩大主題。1、歷史與現實的詠嘆:晚唐詠史對象大多是具有悲劇性的時代、人物和事件,給人的整體美學效應是令人心情沉重并進展痛苦的反思。晚唐詠史詩探討的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規律關系,立足在對現實社會政治治亂的思考。在提醒其思考的結果時,或直接或間接。如李商隱詩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吳王宴罷滿宮醉,日暮水漂花出城。〞2、懷古詩的開展:A唐前懷古詩回憶;B晚唐前懷古詩回憶;C晚唐懷古詩——生命與自然沉思的主題:"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許渾"金陵懷古""北邙坡上青松下,盡是鏗金佩玉墳〞;——徐夤"十里煙籠"3、偶然律的探討:晚唐詠史詩的又一個特點是翻案法與議論化傾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南朝三十六英雄,角逐興亡盡此中。有國有家皆是夢,為龍為虎亦成空。殘花舊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謝公。止競霸圖盡何在,石麟無主臥秋風。——韋莊"上元縣"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古今同。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惆悵無因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三、愛情詩與"刻意傷春復傷別〞1、愛情詩:晚唐的愛情詩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風格高雅,藝術成就高的作品。如李商隱的諸多"無題"詩,膾炙人口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思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夜雨寄北"、"代贈""春雨";悼亡詩"正月崇讓宅"。他如杜牧、溫庭筠、韓偓等人都有很好的愛情詩。二是寫兩性相悅的作品:真實、鮮明富有生活氣息,雖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但很有藝術價值;如張泌"寄人":別夢依依到謝家,小廊回合曲欄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韓偓的一系列"寒食"詩三是寫兩性生活中的一些過于暴露的事情:思想與藝術都不高,如韓偓"香奩集"中的作品和溫庭筠等人的局部作品。2、"刻意傷春復傷別〞:這類作品"寫怨夫思女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之。〞李商隱的"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鶯啼假設有淚,為濕最高花。第六節、唐代散文〔一〕唐代散文的概念:既指先秦散體文章及漢代以來的類似文章,也包括南北朝以來興起的駢文。〔二〕唐前駢文與散文的開展:從先秦到兩漢的古文根本都單筆散文,即不講對偶。先秦諸子及西漢的司馬遷、賈宜、劉向等人皆如此;東漢班固文章近于用偶,后來的蔡邕、范曄、潘岳、陸機、沈約、任昉皆師班固,沿著"漢書"論贊體系開展,漸形成了駢文與散文的斗爭;**七子文章以對偶代替單行,加上講究華美辭藻,于是形成駢體文;南北朝的謝眺、沈約倡導聲律,變古賦為律賦、古詩為律詩、駢文也成為四六文。〔三〕唐代駢文與斗爭:散文在整個唐代,駢文開展占的時間最長,散體較短。韓柳提倡古文對駢文有過沖擊,但沒有從根本上動搖駢文的統治地位,直到北宋初年的詩文革新以后,散文才取代了駢文的統治地位。明人茅坤講的唐宋八大家,就是以司馬遷為師,沿"史記"的體系開展的。〔四〕駢散之爭:1、駢文開展的必然性:駢文的開展是"文的自覺〞的產物,也是受詩歌"緣情綺靡〞和賦體文學"體物瀏亮〞影響的產物,是散文獨立化、藝術化開展史上探索的結果,在文學史上應該肯定。2、駢文開展中產生的弊病:南北朝以來統治文壇的駢文,過分講究形式,并用于一切場合,這種無限止的擴大,充分暴露出駢文自身的弱點,"古文運動〞就是沖著文章的實用性而反駢文的。3、"古文運動〞及其失敗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