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總復習_第1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總復習_第2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總復習_第3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總復習_第4頁
部編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課件:總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本初中歷史教材解讀

一、部編本初中歷史教材的體例結構二、部編本初中歷史教材的變化一、部編本初中歷史教材的體例結構

部編本初中歷史教材的體例結構1、整體思路:(1)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編寫。

(2)立足時序,建立時空觀念。

(1)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編寫

部編歷史教科書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編寫。“點”是指重要的歷史史實,“線”是指歷發展的基本線索。以“線”穿“點”,以“點”連“線”,使教材內容依據人類歷史發展的階段和順序,循序漸進地展開。(1)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編寫

點:

雖然整套教科書給出了比較清晰的歷史發展線索,即通常所說的“線”,但七年級教科書并不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它更加關注的是那些最基本、最典型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即人們常說的具有典型意義的“點”。教科書采取的是“點線結合,以點帶面”的編排方式。總體而言,增加的少,刪減的多。

歷史人物

一個人:漢武帝、孔子、秦始皇、張騫一群人:北京人、老子孔子和諸子百家、南遷北方人、秦末農民一村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一族人:漢民族、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多民族人: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一類人:政治家、科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史學家一國人與多國人歷史事件禹建立夏、秦統一六國商湯滅夏、盤庚遷殷、武王伐紂西周分封、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目的: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對于張騫通西域這一歷史事件,教材除了講述張騫通西域的相關經過,更著重于張騫通西域所產生的重大歷史影響。歷史現象春秋爭霸、戰國兼并、經濟重心南移文景之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外交往、反抗外來侵略

(1)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編寫

線:

由若干點串起一條條線。每一條線,通常能縱向說明某一能方面、某一領域的問題。若干條線呈現歷史全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起源、建立、發展、鞏固*中華文明的連綿不斷: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制度文明: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有些線索淡化了,有些線索有所加強、變得突出。1、整體思路

(2)立足時序,建立時空觀念

部編《中國歷史》整個教材按時序編排,即按照從古至今的順序,以編年體的形式,敘述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呈現清晰的歷史發展線索,傳授最基礎的歷史知識;在總體打通的前提下,分階段設置單元,概述每個歷史發展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同時,以文字敘述與歷史地圖呈現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這些歷史進程的空間背景,了解我國歷代疆域變化,形成初步的的時空觀。1、整體思路

(2)立足時序,建立時空觀念

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是時序性和線索性。對于初學歷史的初中學生,應該讓他們正確地了解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這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2)立足時序,建立時空觀念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

社會變革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2)立足時序,建立時空觀念上冊(共21課,4個單元。其中正課20節,活動課1節)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第3課遠古的傳說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第8課百家爭鳴第9課秦統一中國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第13課東漢的興亡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第16課三國鼎立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第21課活動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部編教材的體例結構

2、整體結構:是在單元框架下設課,在每課中設子目。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第3課遠古的傳說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第8課百家爭鳴第9課秦統一中國第10課秦末農民大起義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第13課東漢的興亡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第16課三國鼎立第17課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第19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第21課活動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部編教材的體例結構3、具體呈現方式:單元導語、課文課文輔助部分插圖活動課大事年表

每一單元的前面設有單元導語,概述本單元的內容。如:中國古代史第一單元

教材的課文部分課文是教材的主體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現一節課教學的基本內容,涵蓋了課標所要求的主干知識,并有一些相應的必要內容。新教材的課文,一般是根據課題分為相關的三個子目,分別敘述基本的史事。每課的課文大約在1000字內,全以大字形式呈現,使課文更為通暢。

教材的課文部分七年級上冊第一課第一目

課文輔助部分課文輔助部分是指配合課文學習所設計的有關欄目,有激發興趣、拓展知識、提供材料、促進思考、展開活動、鞏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圍繞課文的教學,設計了多樣的欄目,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平臺。輔助部分的類型課前導言示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導言“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起”這些成語,其典故都與淝水之戰有關。在這一戰役中,號稱擁有百萬大軍的前秦軍隊是如何被東晉的八萬守軍打敗的呢?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各族之間既有斗爭又有交融。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是否蘊含著某些必然性?

結合本課內容要點,以問題設置為主,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輔助部分的類型

相關史事

提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史事,作為知識的補充,如名詞解釋、事件說明、現象描述、歷史小故事、文物賞析等。示例:《百家爭鳴》的一則“相關史事”

輔助部分的類型

人物掃描介紹重要的歷史人物,作為知識的補充或拓展。示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輔助部分的類型

材料研讀:列出簡要的文獻材料,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思考問題。示例:《遠古的傳說》的一則“材料研讀”輔助部分的類型問題思考:

結合課文內容提出思考題,引導學生討論。示例:《三國鼎立》的一則“問題思考”輔助部分的類型課后活動:作為課后作業,以形式靈活的題型,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示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的“課后活動”輔助部分的類型知識拓展:介紹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示例:《動蕩的春秋時期》的“知識拓展”

輔助部分

這些課文輔助部分的設計,是新教材作為“教本”與“學本”相結合的體現,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強了教材的可讀性、有助于學生的閱讀與思考,為師生提供了開展教學活動的契機,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彈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如何運用這些欄目來引導學生學習,以發揮出各欄目在教學實際中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知識。歷史插圖

豐富多彩的插圖(上冊138幅)(1)想象畫(2)文物圖(3)遺址古跡

陶器:國博館藏最早的陶器、半坡人面魚紋陶盆、河姆渡豬紋陶缽、良渚刻符罐、陜西寶雞船型彩陶壺、陶寺彩繪龍紋陶盤、秦陵兵馬俑、秦磚漢瓦、東漢彩繪陶擊鼓說唱俑、魏晉南北朝陶牛車等。

青銅器:甘肅出土中國最早的銅刀、二里頭出土的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最精美的青銅器四羊方尊、出土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記述武王伐紂過程的利簋、文字最多的毛公鼎、戰國銅冰鑒、戰國水陸攻戰銅壺、秦銅權、銅錢等。

1.食器;.酒器;3.樂器;4.水器;5.兵器;6.工具;7.璽印符節;8.度量衡;9.貨幣;10.銅鏡;11.雜項。起到走進歷史,觸摸歷史的作用歷史插圖歷史插圖圖表歷史插圖歷史插圖這些課文中的插圖,是教學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研究這些插圖的功能和所含的信息,考慮如何運用這些圖像材料,如何引導學生從圖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指導學生掌握識圖、用圖的方法,如何通過插圖的教學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設計插圖的運用時,要考慮與插圖內容有關的問題設置和學生活動,調動學生更好地對插圖進行學習。活動課每冊中設置一節活動課,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對有關歷史問題或歷史內容進行自主探究,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活動課(21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

活動課(21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

活動課(21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

活動課(21課:讓我們共同來感受歷史)大事年表例如:七年級上冊P99

總之,教科書各板塊相輔相成,各施其職,分工合作。正文是核心,導言與輔助欄目(相關史事、材料研讀、人物掃描、問題思考)、課后活動、知識拓展,以及大事年表,共同構成有機整體。所以,作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如何運用這些欄目來引導學生的學習,以發揮出各類欄目在教學實際中的作用,促進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二、部編本初中歷史教材的變化變化一:出現一些新的概念、提法、解釋變化二:內容有所增、減增

農業與農學:品種產量、農具農技、水利、歷法農書;手工業:門類、技術、產品;商業:城市、交通、貨幣兩漢時期的經濟精神文明:思想、科技、文學藝術

如:先秦時期的科學技術(醫學、天文、歷法)、文學藝術(《詩經》與《楚辭》、繪畫)淡化了五種社會形態、歷代農民起義、經濟史、科技史、文化史

刪減了有關經濟史、民族史、科技史、文化史的若干知識點減

減減進一步注重與其它學科的銜接,刪除《九章算術》、《水經注》、阿基米德等知識點增減內容

完善每條線上的缺項,也會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農業文明、物質文明:農業文明主導下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成就;社會生活:衣食住行。玉器、瓷器、絲織業、中醫中藥商業的發展貨幣的變遷:原始貝幣、戰國貨幣、秦半兩、漢五銖單元概述的設置,彌補了知識點刪減后,線上出現的某些斷點。

變化三:有些線索有所加強、變得突出

重視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增加農民起義內容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起源、建立、發展、鞏固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突出若干重點:依法治國、國家意志、制度文明、主權意識(臺灣、新疆、西藏、釣魚島、南海)中外交往:從漢到明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及其重心南移沿邊沿海:秦、漢、東晉南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秦漢以來中國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統一多民族

國家。中國的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密切

交往,團結奮斗,共同開發祖國的疆域,共同創

造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中國各

民族在歷史發展中,有著共同的命運和共同的利

益,產生了極大的凝聚力。要使學生認識到維護

民族團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休戚與共的緊密關系。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民族之間的平等相處和友好往來是社會發展的主流。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使學生形成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七年級教材中有專門的課介紹這方面的內容。教學中要注意講清楚文化成就的具體內容,概括出文化成就的突出特色,認識其歷史上的作用與影響,引導學生從文化的發展看歷史的進步,形成文化自信。

主權意識歷史上中國的疆域,不僅包括歷代中央王朝或漢族政權控制的疆域,也包括尚未納入中央王朝版圖的各地方和少數民族政權的疆域,包括少數民族活動的地區。經過歷朝的經營,對西藏、新疆、東北、西南等地區,以及臺灣及所有其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等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