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衛生評價演示教學課件_第1頁
職業衛生評價演示教學課件_第2頁
職業衛生評價演示教學課件_第3頁
職業衛生評價演示教學課件_第4頁
職業衛生評價演示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概述主講:戚作秋遼寧省安全科學研究院講義——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專業人員培訓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1第一章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概述主講:戚作秋講義——職業衛主要內容第一節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第二節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第四節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第五節評價程序與內容2主要內容第一節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2概述1962年我國就頒布了《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J1-62);1994年6月30日,衛生部頒布了《工業企業建設項目衛生預評價規范》(衛監發[1994]第28號);2002年第一部職業衛生專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出臺,并于2011年12月31日進行了修訂,《職業病防治法》明確了國家實施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制度。根據評價的時機和目的不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可分為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兩類。3概述1962年我國就頒布了《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危害: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及其他健康影響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活動中影響勞動者健康的、存在于生產工藝過程以及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中的各種危害因素的統稱。職業禁忌: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于遭受職業病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他人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4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評價:對建設項目或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與效果、相關職業病防護措施與效果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影響情況等做出的綜合評價。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在其可行性論證階段,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有害性、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與應急救援設施等進行的預測性衛生學分析與評價。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建設項目完工后、竣工驗收前,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與措施及其效果等做出的綜合評價。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對用人單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及其他職業病防護措施與效果、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影響情況等進行的綜合評價。5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評價:對建設項目或用人單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建設項目: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職業病危害作業: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可能接觸到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職業病危害程度: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接觸某種或多種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有害性與接觸水平的組合。職業病危害因素有害性:職業病危害因素造成從事其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導致職業病或其他影響的能力。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水平: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接觸某種或多種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者強度。6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建設項目: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工程分析:通過對建設項目的工程特征和衛生特征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了解項目所具有的工藝特點、工藝流程和衛生防護狀況等,并剖析其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性質及其分布。評價單元:根據建設項目或用人單位的特點和職業病危害評價的要求,將建設項目或用人單位的生產工藝、設備布置或工作場所劃分成若干相對獨立的部分或區域。職業衛生調查:對評價對象的職業衛生管理以及生產過程、勞動過程和工作環境的衛生學調查。7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工程分析:通過對建設項目的工程特征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對由職業病危害因素導致職業病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評估。工作場所:勞動者進行職業活動并由用人單位直接或間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點。工作地點:勞動者從事職業活動或進行生產管理而經常或定時停留的崗位或作業地點。衛生標準:為實施國家衛生法律法規和有關衛生政策,保護人體健康,在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涉及人體健康和醫療衛生服務事項制定的各類技術規定。8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對由職業病危害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接觸限值: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長期反復接觸,對絕大多數接觸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許接觸水平,是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接觸限制量值。化學有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和最高容許濃度3類,物理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限值和最高容許限值。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以時間為權數規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許接觸濃度。9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接觸限值: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許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最高容許濃度(MAC):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有毒化學物質均不應超過的濃度。超限倍數:對未制定PC-STEL的化學有害因素,在符合8h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的情況下,任何一次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均不應超過的PC-TWA的倍數值。自然疫源地:某些傳染病的病原體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中長期存在并造成動物間流行的地區。10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衛生防護距離:從產生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生產單元(生產區、車間或工段)的邊界至居住區邊界的最小距離。即在正常生產條件下,無組織排放的有害氣體(大氣污染物)自生產單元邊界到居住區的范圍內,能夠滿足國家居住區容許濃度限值相關標準規定的所需的最小距離。全年(夏季)最小頻率風向:全年(或夏季)各風向中頻率出現最少的風向。夏季主導風向:累年夏季各風向中最高頻率的風向。高溫作業:在高氣溫、或有強烈的熱輻射、或伴有高氣濕相結合的異常氣象條件下,WBGT指數(濕球黑球溫度指數)超過規定限值的作業。低溫作業:平均氣溫不大于5℃的作業。噪聲作業:存在有損聽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聲音,且8h/d或40h/周噪聲暴露等效聲級不小于80dB(A)的作業。11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衛生防護距離:從產生職業性有害因素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者強度,預防和減少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或者影響,保護勞動者健康的設備、設施、裝置、構(建)筑物等的總稱。輔助用室:是指評價對象依據其衛生特征狀況所設置的工作場所辦公室、衛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廁所)、婦女衛生室、醫務室等。應急救援設施:在工作場所設置的報警裝置、輻射劑量測量設備、個人劑量監測設備、現場急救用品、洗眼器、噴淋裝置等沖洗設備和強制通風設備,以及應急救援使用的通信、運輸設備等。個體防護用品:又稱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指勞動者在勞動中為防御物理、化學、生物等外界因素傷害而穿戴、配備以及涂抹、使用的各種物品的總稱。12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消除或者降低工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健康監護:是以預防為目的,根據勞動者的職業接觸史,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醫學健康檢查和健康相關資料的收集,連續性地監測勞動者的健康狀況,分析勞動者健康變化與所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關系,并及時地將健康檢查和資料分析結果報告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本人,以便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保護勞動者健康。職業健康監護主要包括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等內容。職業健康檢查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和離崗后醫學隨訪以及應急健康檢查。工作日寫實:在生產勞動現場,對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整個工作日內的各種活動及其時間消耗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連續觀察、如實記錄,并進行整理和分析。13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健康監護:是以預防為目的,根據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一、職業病危害評價的目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是國家實施職業病前期預防政策的基本途徑,是推動職業病防護設施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的重要措施。其根本目的是確保建設項目貫徹國家有關職業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在設計階段及正式投入生產和使用之前,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控制和消除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促進經濟健康發展。預評價的目的:明確建設項目在職業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并為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以及職業病防護設施的初步設計提供科學依據。控制效果評價的目的:明確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程度以及職業病防護設施的效果等,并為政府監管部門對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竣工驗收以及建設單位職業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學依據。14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一、職業病危害評價的目的14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二、職業病危害評價的意義(1)用法律手段強化建設單位的職業病防治意識,積極預防、控制和消除建設項目產生的職業病危害。(2)貫徹“預防為主”的職業病防治方針。(3)是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的有效途徑。(4)直接或間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15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二、職業病危害評價的意義15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三、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原則(1)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2)遵循科學、客觀、公正、真實的原則。(3)控制效果評價工作應在正常生產狀態下進行。(4)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16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三、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原則16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一、評價范圍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的評價范圍原則上以擬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建設內容為準,并包括建設項目建設施工過程職業衛生管理要求的內容。對于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評價范圍還應包括建設單位的職業衛生管理基本情況以及所有設備設施的利舊內容。17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一、評價范圍17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的評價范圍以建設項目實施的工程內容為準。對于改、擴建和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的項目,還應包括有關的利舊內容。一般來說,評價范圍應從“人、機、料、物、環”5個方面來進行確定。1.人:指作業人員,包括建設項目中所有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2.機:狹義指機器和工具等,廣義指工藝過程,包括建設項目中所有的生產設備(或工藝)和輔助設備(或工藝)。18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的評價范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3.料:指物料,包括建設項目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所有原料、輔料,生產的產品、聯產品、副產品和中間產品。4.物:指建筑物,應包括建設項目中從事各類生產活動的建筑物和構筑物。5.環:指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周邊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19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19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二、評價單元評價單元就是在職業病危害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評價目標和評價方法的需要,將建設項目分成有限、確定范圍進行評價的單元。(一)評價單元的劃分原則及方法劃分評價單元是為評價目標和評價方法服務的,要便于評價工作的進行,有利于提高評價工作的準確性。常用的評價單元劃分原則和方法如下:20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二、評價單元20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1.以工藝特征劃分評價單元1)按工藝功能劃分(1)原料儲存區域(2)反應區域(3)產品蒸餾區域(4)吸收或洗滌區域(5)中間產品儲存區域(6)產品儲存區域(7)運輸裝卸區域(8)氣體壓縮區域2)按布置的相對獨立性劃分按照布置的相對獨立性,將機械加工車間、熱處理車間、電焊車間、涂裝車間、總裝車間等生產車間各劃分評價單元。3)按工藝條件劃分可以按建設項目操作溫度、壓力范圍不同劃分評價單元,也可以按開車、加料、卸料、正常運轉、添加輔料、檢修等不同作業條件劃分評價單元。21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1.以工藝特征劃分評價單元21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2.以職業病危害因素為主劃分評價單元將具有共同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場所和裝置劃分為一個單元。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時,可將有毒物質、生產性粉塵、噪聲、高溫、非電離及電離輻射危害的作業各劃為一個評價單元。22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2.以職業病危害因素為主劃分評價單元24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程序與內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一般可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編制階段3個階段。階段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的主要差別準備階段預評價一般存在類比企業選擇問題。實施階段預評價一般為本項目的工程分析和類比項目的檢測與調查,而控制效果評價為項目本身的現場檢測與職業衛生調查。報告編制階段相似234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程序與內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4.1評價程序1.準備階段(1)接受建設單位或用人單位委托、簽訂評價工作合同。(2)收集職業病危害評價所需的相關資料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3)開展初步現場調查。(4)根據需要編制職業病危害評價方案并對方案進行技術審核。(5)確定職業病危害評價的質量控制措施及要點。244.1評價程序1.準備階段244.1評價程序2.實施階段(1)職業衛生調查與分析(或工程分析、輻射源項分析)。(2)現場(或類比現場)職業衛生檢測與分析以及輻射防護檢測與分析,或收集與分析現場(類比現場)職業衛生檢測數據。(3)現場(或類比現場)職業病防護設施、職業健康監護等職業病防護措施調查與分析。(4)對評價內容進行分析、評價并得出結論,提出對策和建議。3.報告編制階段(1)匯總實施階段獲取的各種資料、數據。(2)完成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書的編制。254.1評價程序2.實施階段254.2評價內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內容主要如下:(1)總體布局、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2)建筑衛生學、輔助用室。(3)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4)職業病防護設施。(5)輻射防護措施與評價,輻射防護監測計劃與實施等。(6)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7)職業健康監護及其處置措施。(8)應急救援措施。(9)職業衛生管理措施。(10)其他應評價的內容。264.2評價內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內容主要如下:264.3預評價程序(一)準備階段1.收集資料a)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b)建設項目的技術資料,主要包括:1)建設項目概況;2)生產工藝、生產設備;3)輻射源項資料;4)生產過程擬使用的原料、輔料及其用量,中間品、產品及其產量等;5)勞動組織與工種、崗位設置及其作業內容、作業方法等;6)各種設備、化學品的有關職業病危害的中文說明書;7)擬采取的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8)有關設計圖紙(建設項目區域位置圖、總平面布置圖等);9)有關職業衛生現場檢測資料(類比工程);10)有關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資料(類比工程);11)其他有關評價所需的技術資料。c)國家、地方、行業有關職業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274.3預評價程序(一)準備階段274.3預評價程序2.選擇類比企業依據自然環境狀況、生產規模、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生產過程中的物料與產品、職業病防護措施、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相似性,選擇與擬評價建設項目具有良好可比性的類比企業(對于改、擴建項目,應該優先選擇原工程作為類比工程),并進行初步調查。3.編制預評價方案按照《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的分類,職業病危害嚴重和較重的建設項目應當編制預評價方案,其他建設項目可根據預評價的需要決定是否編制評價方案。在對收集的技術資料進行研讀與初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編制預評價方案并對其進行技術審核。284.3預評價程序2.選擇類比企業284.3預評價程序預評價方案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概述:簡述評價任務由來以及建設項目性質、規模、地點等基本情況。(2)編制依據:列出適用于評價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等。(3)評價方法、范圍及內容: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確定評價范圍和評價內容,選定適用的評價方法。(4)項目分析:初步的工程分析、輻射源項分析、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分析,并確定評價單元以及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分析的內容與要求等。(5)類比企業調查、檢測方案:確定類比企業職業衛生調查以及收集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資料的內容與要求等;如果類比企業沒有可收集的檢測資料時,應確定類比企業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的項目、方法、檢測點、檢測對象和樣品數等檢測方案內容。(6)組織計劃:主要包括評價程序、質量控制措施、工作進度、人員分工、經費概算等。294.3預評價程序預評價方案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294.3預評價程序(二)實施階段1.工程分析通過工程分析明確擬建項目工程概況、生產工藝與設備布局、輻射源項概況、生產過程中的物料與產品等的名稱和用(產)量、總平面布置及豎向布置、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布局、建筑衛生學、建設施工工藝等內容的基本情況,并初步識別各評價單元可能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來源、理化性質與分布。對于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技術引進、技術改造項目還應明確工程的利舊情況。304.3預評價程序(二)實施階段304.3預評價程序2.類比調查(1)類比企業職業衛生調查主要內容包括:類比企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類比企業各種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工種(崗位)及其相關的工作地點(工序)、作業方法以及作業的頻度與時間;類比企業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設置;類比企業個人使用職業病危害防護用品的配備與使用;類比企業應急救援設施設置及職業健康監護等。(2)類比企業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盡可能收集類比企業近年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資料,明確所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及其濃度(強度)等。沒有可收集的檢測資料時,應按照確定的檢測方案對類比企業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現場檢測。314.3預評價程序2.類比調查314.3預評價程序3.職業病危害評價(1)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在工程分析和類比調查的基礎上,識別擬建項目生產工藝過程、生產環境、勞動過程中以及建設施工過程可能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來源、理化性質與分布,并分析其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工種(崗位)、工作地點及其作業方法、接觸時間與頻度,以及可能引起的職業病及其他健康影響等。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根據類比檢測結果并對照GBZ2.1或GBZ2.2標準等,評價各個職業病危害作業工種(崗位)及其相關工作地點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預期接觸水平。對于沒有類比檢測數據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可根據各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來推測其工作地點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接觸水平。324.3預評價程序3.職業病危害評價324.3預評價程序

當類比檢測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接觸水平超過GBZ2.1或GBZ2.2標準限值時,應分析超標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建議。(2)職業病防護設施分析與評價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分析建設項目的運行與建設施工過程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發生(散)源或生產過程以及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相應職業病防護設施的設置狀況,根據該發生(散)源或生產過程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質、類比檢測的接觸水平以及GB/T16758等相關標準要求,評價擬設置職業病防護設施的合理性與符合性,并提出針對性的防護設施設置建議。334.3預評價程序當類比檢測工作場所職業病危4.3預評價程序(3)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分析與評價

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分析建設項目的運行與建設施工過程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作業工種(崗位)以及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相應防護用品的配備狀況,根據該工種(崗位)及其相關工作地點的作業環境狀況、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質、類比檢測的接觸水平以及GB/T11651或GB/T18664等相關標準要求,評價擬配備個人使用職業病防護用品的合理性與符合性,并提出針對性的防護用品配備建議。344.3預評價程序(3)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分析與評價34.3預評價程序(4)應急救援設施分析與評價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分析建設項目的運行與建設施工過程可能存在的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工作場所以及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相應應急救援設施的設置狀況,根據該工作場所導致急性職業損傷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質和危害特點、可能發生泄漏(逸出)或聚積的狀況以及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等,評價擬設置應急救援設施的合理性與符合性。354.3預評價程序(4)應急救援設施分析與評價354.3預評價程序(5)總體布局分析與評價

依據工程分析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的結果,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總體布局情況,并對照GB50187、GB/T12801及GBZ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總體布局的符合性。364.3預評價程序(5)總體布局分析與評價364.3預評價程序(6)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分析與評價依據工程分析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的結果,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情況,并對照GB5083及GB/T1280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的符合性。374.3預評價程序(6)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分析與評價374.3預評價程序(7)建筑衛生學要求評價依據工程分析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的結果,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建筑衛生學狀況,并對照GB/T12801及GBZ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建筑衛生學要求的符合性。384.3預評價程序(7)建筑衛生學要求評價384.3預評價程序(8)輔助用室分析與評價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與評價確定不同車間的車間衛生特征等級,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輔助用室建設狀況,并對照GBZ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工作場所辦公室、衛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廁所)、婦女衛生室、應急救援站等輔助用室設置的符合性。394.3預評價程序(8)輔助用室分析與評價394.3預評價程序(9)職業衛生管理分析與評價分析擬建項目的職業衛生管理機構與人員的配置、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職業衛生培訓、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健康監護、警示標識設置等,根據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擬采取職業衛生管理措施的符合性。404.3預評價程序(9)職業衛生管理分析與評價404.3預評價程序(10)職業衛生專項投資分析與評價分析擬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的職業衛生專項投資概算,評價其滿足職業衛生“三同時”、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與建設等預算需求的符合性。414.3預評價程序(10)職業衛生專項投資分析與評價414.3預評價程序4.控制職業病危害的補充措施建議在對擬建項目全面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針對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存在的不足,綜合提出控制職業病危害的具體補充措施,應盡可能明確提出各類職業病防護設施的設置地點、設施種類、技術要求等具體措施建議,以便供設計單位在編寫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專篇時使用。針對建設項目施工過程的職業衛生管理,應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防護措施等內容的分析與評價結果,從建設工程的發包、施工組織設計、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的施工過程以及施工監理等方面,提出原則性的措施建議。424.3預評價程序4.控制職業病危害的補充措施建議424.3預評價程序5.給出評價結論確定擬建項目的職業病危害類別;明確擬建項目在采取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評價報告所提防護措施的前提下,是否能滿足國家和地方對職業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434.3預評價程序5.給出評價結論434.3預評價程序(三)報告編制階段(1)匯總實施階段獲取的各種資料、數據,完成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與資料性附件的編制。(2)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應全面、概括地反映對擬建項目預評價工作的結論性內容與結果,用語規范、表述簡潔,并單獨成冊。(3)資料性附件應包括評價依據、評價方法、工程分析、輻射源項分析、類比調查分析與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分析、檢測、檢查、計算等技術性過程內容,以及地理(區域)位置圖、總平面布置圖等原始資料和其他應該列入的有關資料。444.3預評價程序(三)報告編制階段44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一)準備階段1.收集資料與初步現場調查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應對項目的試運行情況進行初步現場調查,并收集以下主要資料:a)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政府監管部門對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及設計階段的審查意見。b)建設項目的技術資料,主要包括:1)建設項目概況;2)生產過程的物料、產品及其有關職業病危害的中文說明書;3)生產工藝;4)輻射源項;5)生產設備及其有關職業病危害的中文說明書;6)采取的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7)有關設計圖紙;8)有關職業衛生現場檢測資料;9)有關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資料;10)職業衛生管理的各類資料。c)項目試運行情況。d)國家、地方、行業有關職業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e)項目建設施工期建設施工單位有關工作場所職業衛生檢測與職業健康監護等相關資料。45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一)準備階段45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2.編制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方案

按照《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的分類,職業病危害較重和嚴重的建設項目應當編制控制效果評價方案,其他建設項目可根據控制效果評價的需要決定是否編制評價方案。在對收集的有關資料進行研讀與初步現場調查的基礎上,編制控制效果評價方案并對其進行技術審核。46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2.編制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方案4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控制效果評價方案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a)概述:簡述評價任務由來、評價目的等。b)編制依據:列出適用于評價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書、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及設計階段的審查意見等。c)評價方法、范圍及內容: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選定適用的評價方法,確定評價范圍、評價單元和評價內容。d)建設項目概況及試運行情況:簡述建設項目性質、規模、地點等基本情況以及建設情況、試運行情況等。e)職業衛生調查內容:在分析預評價報告和建設項目有關資料的基礎上,確定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職業病防護設施與應急救援設施的設置與運行維護、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的配備與使用管理、健康監護的實施與結果處置以及職業衛生管理措施的建立與實施等調查內容。f)職業衛生檢測方案:確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的項目、方法、檢測點、檢測對象和樣品數等;確定所需檢測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及其檢測的項目、方法等;確定建筑衛生學檢測的方法、儀器、條件、頻次、檢測點設置等內容。g)組織計劃:主要包括質量控制措施、工作進度、人員分工、經費概算等。47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控制效果評價方案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二)實施階段1.職業衛生調查a)項目概況與試運行情況調查:主要調查工程性質、規模、地點、建設施工階段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職業健康監護等職業衛生管理情況、“三同時”執行情況及工程試運行情況等。b)總體布局和設備布局調查:調查項目的總體布局和設備布局情況。c)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調查生產工藝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來源、理化性質與分布以及生產環境和勞動過程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開展工作日寫實并調查勞動定員以及職業病危害作業的相關情況。48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二)實施階段48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d)職業病防護設施與應急救援設施調查:調查生產工藝過程、生產環境和勞動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發生(散)源或生產過程及其產生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質和發生(散)特點等,以及所設置各類職業病防護設施的種類、地點及運行維護狀況等;調查生產工藝過程、生產環境和勞動過程中存在的可導致急性職業損傷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理化性質和危害特點、可能發生泄漏(逸出)或聚積的工作場所等,以及所設置各類應急救援設施的種類、地點及運行維護狀況等。49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d)職業病防護設施與應急救援設施調查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e)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調查:調查各類職業病危害作業工種(崗位)及其相關工作地點的環境狀況、所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質、作業人員實際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狀況等,以及各類職業病危害作業工種(崗位)所配備防護用品的種類、數量、性能參數、適用條件以及防護用品使用管理制度等。50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e)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調查:調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f)建筑衛生學調查:調查建筑結構、采暖、通風、空氣調節、采光照明、微小氣候等建筑衛生學情況。g)輔助用室調查:調查工作場所辦公室、生產衛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廁所)、婦女衛生室、醫務室等輔助用室情況。51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f)建筑衛生學調查:調查建筑結構、采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h)職業衛生管理情況調查:調查職業衛生管理組織機構及人員設置情況、職業病防治計劃與實施方案及其執行情況、職業衛生管理制度與操作規程及執行情況、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檢測制度、職業病危害的告知情況、職業衛生培訓情況、職業健康監護制度、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及其演練情況、職業病危害警示標識及中文警示說明的設置狀況、職業病危害申報情況、職業衛生檔案管理、職業病危害防治經費等。52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h)職業衛生管理情況調查:調查職業衛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i)職業健康監護情況調查:調查職業健康檢查的實施范圍與種類、健康監護檔案管理以及職業禁忌證和職業病病人的處置情況。53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i)職業健康監護情況調查:調查職業健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2.職業衛生檢測a)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依據評價方案實施現場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并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整理和分析其所存在的職業病危害作業工種(崗位)及其相關工作地點的作業方法、接觸時間與頻度以及接觸水平檢測結果等,并分析各個職業病危害因素可能引起的職業病以及其他健康影響等。b)職業病防護設施檢測:依據評價方案實施現場職業病防護設施檢測,并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整理和分析其所設置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及其位置、性能參數的檢測結果以及該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結果等。c)建筑衛生學檢測:依據評價方案實施現場建筑衛生學檢測,并按照檢測內容整理和分析檢測結果。54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2.職業衛生檢測54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3.職業病危害評價a)職業病危害因素評價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針對其存在的各類職業病危害作業工種(崗位)及其相關工作地點,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結果并對照GBZ2.1或GBZ2.2標準等,評價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水平的符合性。作業人員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超過標準限值時,應分析超標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建議。55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3.職業病危害評價55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b)職業病防護設施評價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針對其設置的各類職業病防護設施,根據其職業病防護設施調查結果、作業現場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檢測結果以及職業健康監護調查結果等,并對照GB/T16758等相關標準要求,評價職業病防護設施設置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強度超過GBZ2.1或GBZ2.2標準限值時,應分析其所設置職業病防護設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防護設施改善建議。56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b)職業病防護設施評價56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c)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評價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針對其存在的各類職業病危害作業工種(崗位),根據其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調查結果、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與檢測結果以及職業健康監護調查結果,并對照GB/T11651或GB/T18664等相關標準要求,評價所配備個人使用職業病防護用品的符合性與有效性。對防護用品配備存在問題的,應提出針對性地改善措施建議。57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c)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評價57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d)總體布局與設備布局評價根據總體布局和設備布局的調查結果,對照GB50187、GB/T12801、GBZ1、GB5083及GB/T1280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總體布局及設備布局的符合性。e)建筑衛生學評價根據建筑衛生學的調查與檢測結果并對照GB/T12801及GBZ1等相關標準要求,評價建設項目的建筑結構、采暖、通風、空氣調節、采光照明、微小氣候等建筑衛生學的符合性。58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d)總體布局與設備布局評價58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f)輔助用室評價根據職業衛生調查確定不同車間的車間衛生特征等級,結合輔助用室調查結果并對照GBZ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建設項目的工作場所辦公室、生產衛生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室(休息室、食堂、廁所)、婦女衛生室、醫務室等輔助用室的符合性。59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f)輔助用室評價59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g)職業衛生管理評價根據職業衛生管理情況的調查結果,對照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建設項目及其建設施工階段各項職業衛生管理內容的符合性。h)職業健康監護評價根據職業健康監護調查結果和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結果等,對照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職業健康檢查的實施、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的管理以及檢查結果的處置等的符合性。60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g)職業衛生管理評價60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4.提出措施建議

在對建設項目全面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針對試運行階段存在的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不足,從職業衛生管理、職業病防護設施、個體防護、職業健康監護、應急救援等方面,綜合提出控制職業病危害的具體補充措施與建議,以便建設單位在整改過程中予以實施。61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4.提出措施建議61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5.給出評價結論

在全面總結評價工作的基礎上,歸納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建筑衛生學及輔助用室、職業衛生管理等的評價結果,指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對該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做出總體評價,并闡明是否達到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竣工驗收的條件。62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5.給出評價結論62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三)報告編制階段(1)匯總實施階段獲取的各種資料、數據,完成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書與資料性附件的編制。(2)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報告書應全面、概括地反映對建項目控制效果評價工作的結論性內容與結果,用語規范、表述簡潔,并單獨成冊。(3)資料性附件應包括評價依據、職業衛生調查分析、輻射源項分析、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有害性分析、職業病危害因素與建筑衛生學等檢測過程、數據計算過程以及其他評價內容的調查、分析過程等技術性過程內容,以及建設項目立項文件、地理(區域)位置圖、總平面布置圖等原始資料和其他應該列入的有關資料。634.4控制效果評價程序(三)報告編制階段63課程大綱第一節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1.熟悉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及定義。2.熟悉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的涵義。3.掌握職業接觸限值、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最高容許濃度、超限倍數等術語定義。64課程大綱第一節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64課程大綱第二節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1.熟悉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目的。2.了解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意義。3.熟悉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應遵循的原則。65課程大綱第二節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65課程大綱第四節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1.熟悉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范圍的內容及要求。2.了解評價單元劃分原則和方法。第五節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程序與內容1.熟悉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程序。2.熟悉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內容。66課程大綱第四節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66第一章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概述主講:戚作秋遼寧省安全科學研究院講義——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專業人員培訓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67第一章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概述主講:戚作秋講義——職業衛主要內容第一節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第二節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第四節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第五節評價程序與內容68主要內容第一節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2概述1962年我國就頒布了《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J1-62);1994年6月30日,衛生部頒布了《工業企業建設項目衛生預評價規范》(衛監發[1994]第28號);2002年第一部職業衛生專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出臺,并于2011年12月31日進行了修訂,《職業病防治法》明確了國家實施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制度。根據評價的時機和目的不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可分為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和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兩類。69概述1962年我國就頒布了《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危害:對從事職業活動的勞動者可能導致職業病及其他健康影響的各種危害。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活動中影響勞動者健康的、存在于生產工藝過程以及勞動過程和生產環境中的各種危害因素的統稱。職業禁忌:勞動者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于遭受職業病危害和罹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誘發可能導致對他人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70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評價:對建設項目或用人單位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與效果、相關職業病防護措施與效果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影響情況等做出的綜合評價。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在其可行性論證階段,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及其有害性、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與應急救援設施等進行的預測性衛生學分析與評價。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建設項目完工后、竣工驗收前,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與措施及其效果等做出的綜合評價。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對用人單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接觸水平、職業病防護設施及其他職業病防護措施與效果、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影響情況等進行的綜合評價。71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評價:對建設項目或用人單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建設項目: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職業病危害作業: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可能接觸到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職業病危害程度: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接觸某種或多種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有害性與接觸水平的組合。職業病危害因素有害性:職業病危害因素造成從事其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導致職業病或其他影響的能力。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水平: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接觸某種或多種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者強度。72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建設項目: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工程分析:通過對建設項目的工程特征和衛生特征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了解項目所具有的工藝特點、工藝流程和衛生防護狀況等,并剖析其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性質及其分布。評價單元:根據建設項目或用人單位的特點和職業病危害評價的要求,將建設項目或用人單位的生產工藝、設備布置或工作場所劃分成若干相對獨立的部分或區域。職業衛生調查:對評價對象的職業衛生管理以及生產過程、勞動過程和工作環境的衛生學調查。73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工程分析:通過對建設項目的工程特征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對由職業病危害因素導致職業病危害發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的評估。工作場所:勞動者進行職業活動并由用人單位直接或間接控制的所有工作地點。工作地點:勞動者從事職業活動或進行生產管理而經常或定時停留的崗位或作業地點。衛生標準:為實施國家衛生法律法規和有關衛生政策,保護人體健康,在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涉及人體健康和醫療衛生服務事項制定的各類技術規定。74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風險評估:對由職業病危害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接觸限值: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長期反復接觸,對絕大多數接觸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許接觸水平,是職業性有害因素的接觸限制量值。化學有害因素的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和最高容許濃度3類,物理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包括時間加權平均容許限值和最高容許限值。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以時間為權數規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許接觸濃度。75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接觸限值: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許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最高容許濃度(MAC):工作地點、在一個工作日內、任何時間有毒化學物質均不應超過的濃度。超限倍數:對未制定PC-STEL的化學有害因素,在符合8h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的情況下,任何一次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均不應超過的PC-TWA的倍數值。自然疫源地:某些傳染病的病原體在自然界的野生動物中長期存在并造成動物間流行的地區。76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衛生防護距離:從產生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生產單元(生產區、車間或工段)的邊界至居住區邊界的最小距離。即在正常生產條件下,無組織排放的有害氣體(大氣污染物)自生產單元邊界到居住區的范圍內,能夠滿足國家居住區容許濃度限值相關標準規定的所需的最小距離。全年(夏季)最小頻率風向:全年(或夏季)各風向中頻率出現最少的風向。夏季主導風向:累年夏季各風向中最高頻率的風向。高溫作業:在高氣溫、或有強烈的熱輻射、或伴有高氣濕相結合的異常氣象條件下,WBGT指數(濕球黑球溫度指數)超過規定限值的作業。低溫作業:平均氣溫不大于5℃的作業。噪聲作業:存在有損聽力、有害健康或有其他危害的聲音,且8h/d或40h/周噪聲暴露等效聲級不小于80dB(A)的作業。77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衛生防護距離:從產生職業性有害因素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濃度或者強度,預防和減少職業病危害因素對勞動者健康的損害或者影響,保護勞動者健康的設備、設施、裝置、構(建)筑物等的總稱。輔助用室:是指評價對象依據其衛生特征狀況所設置的工作場所辦公室、衛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廁所)、婦女衛生室、醫務室等。應急救援設施:在工作場所設置的報警裝置、輻射劑量測量設備、個人劑量監測設備、現場急救用品、洗眼器、噴淋裝置等沖洗設備和強制通風設備,以及應急救援使用的通信、運輸設備等。個體防護用品:又稱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指勞動者在勞動中為防御物理、化學、生物等外界因素傷害而穿戴、配備以及涂抹、使用的各種物品的總稱。78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消除或者降低工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健康監護:是以預防為目的,根據勞動者的職業接觸史,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醫學健康檢查和健康相關資料的收集,連續性地監測勞動者的健康狀況,分析勞動者健康變化與所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關系,并及時地將健康檢查和資料分析結果報告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本人,以便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保護勞動者健康。職業健康監護主要包括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等內容。職業健康檢查包括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和離崗后醫學隨訪以及應急健康檢查。工作日寫實:在生產勞動現場,對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整個工作日內的各種活動及其時間消耗按時間先后的順序連續觀察、如實記錄,并進行整理和分析。791職業病危害評價常用術語職業健康監護:是以預防為目的,根據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一、職業病危害評價的目的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是國家實施職業病前期預防政策的基本途徑,是推動職業病防護設施與建設項目的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的重要措施。其根本目的是確保建設項目貫徹國家有關職業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在設計階段及正式投入生產和使用之前,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控制和消除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促進經濟健康發展。預評價的目的:明確建設項目在職業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并為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以及職業病防護設施的初步設計提供科學依據。控制效果評價的目的:明確建設項目的職業病危害程度以及職業病防護設施的效果等,并為政府監管部門對建設項目職業病防護設施竣工驗收以及建設單位職業病防治的日常管理提供科學依據。80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一、職業病危害評價的目的14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二、職業病危害評價的意義(1)用法律手段強化建設單位的職業病防治意識,積極預防、控制和消除建設項目產生的職業病危害。(2)貫徹“預防為主”的職業病防治方針。(3)是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的有效途徑。(4)直接或間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81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二、職業病危害評價的意義15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三、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原則(1)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2)遵循科學、客觀、公正、真實的原則。(3)控制效果評價工作應在正常生產狀態下進行。(4)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822評價目的、意義與原則三、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原則16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一、評價范圍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的評價范圍原則上以擬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建設內容為準,并包括建設項目建設施工過程職業衛生管理要求的內容。對于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評價范圍還應包括建設單位的職業衛生管理基本情況以及所有設備設施的利舊內容。83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一、評價范圍17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的評價范圍以建設項目實施的工程內容為準。對于改、擴建和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的項目,還應包括有關的利舊內容。一般來說,評價范圍應從“人、機、料、物、環”5個方面來進行確定。1.人:指作業人員,包括建設項目中所有接觸職業病危害的勞動者。2.機:狹義指機器和工具等,廣義指工藝過程,包括建設項目中所有的生產設備(或工藝)和輔助設備(或工藝)。84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的評價范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3.料:指物料,包括建設項目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所有原料、輔料,生產的產品、聯產品、副產品和中間產品。4.物:指建筑物,應包括建設項目中從事各類生產活動的建筑物和構筑物。5.環:指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周邊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85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19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二、評價單元評價單元就是在職業病危害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根據評價目標和評價方法的需要,將建設項目分成有限、確定范圍進行評價的單元。(一)評價單元的劃分原則及方法劃分評價單元是為評價目標和評價方法服務的,要便于評價工作的進行,有利于提高評價工作的準確性。常用的評價單元劃分原則和方法如下:86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二、評價單元20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1.以工藝特征劃分評價單元1)按工藝功能劃分(1)原料儲存區域(2)反應區域(3)產品蒸餾區域(4)吸收或洗滌區域(5)中間產品儲存區域(6)產品儲存區域(7)運輸裝卸區域(8)氣體壓縮區域2)按布置的相對獨立性劃分按照布置的相對獨立性,將機械加工車間、熱處理車間、電焊車間、涂裝車間、總裝車間等生產車間各劃分評價單元。3)按工藝條件劃分可以按建設項目操作溫度、壓力范圍不同劃分評價單元,也可以按開車、加料、卸料、正常運轉、添加輔料、檢修等不同作業條件劃分評價單元。87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1.以工藝特征劃分評價單元21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2.以職業病危害因素為主劃分評價單元將具有共同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場所和裝置劃分為一個單元。在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時,可將有毒物質、生產性粉塵、噪聲、高溫、非電離及電離輻射危害的作業各劃為一個評價單元。883評價范圍與評價單元2.以職業病危害因素為主劃分評價單元24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程序與內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作一般可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報告編制階段3個階段。階段預評價和控制效果評價的主要差別準備階段預評價一般存在類比企業選擇問題。實施階段預評價一般為本項目的工程分析和類比項目的檢測與調查,而控制效果評價為項目本身的現場檢測與職業衛生調查。報告編制階段相似894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程序與內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工4.1評價程序1.準備階段(1)接受建設單位或用人單位委托、簽訂評價工作合同。(2)收集職業病危害評價所需的相關資料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3)開展初步現場調查。(4)根據需要編制職業病危害評價方案并對方案進行技術審核。(5)確定職業病危害評價的質量控制措施及要點。904.1評價程序1.準備階段244.1評價程序2.實施階段(1)職業衛生調查與分析(或工程分析、輻射源項分析)。(2)現場(或類比現場)職業衛生檢測與分析以及輻射防護檢測與分析,或收集與分析現場(類比現場)職業衛生檢測數據。(3)現場(或類比現場)職業病防護設施、職業健康監護等職業病防護措施調查與分析。(4)對評價內容進行分析、評價并得出結論,提出對策和建議。3.報告編制階段(1)匯總實施階段獲取的各種資料、數據。(2)完成職業病危害評價報告書的編制。914.1評價程序2.實施階段254.2評價內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內容主要如下:(1)總體布局、生產工藝和設備布局。(2)建筑衛生學、輔助用室。(3)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4)職業病防護設施。(5)輻射防護措施與評價,輻射防護監測計劃與實施等。(6)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7)職業健康監護及其處置措施。(8)應急救援措施。(9)職業衛生管理措施。(10)其他應評價的內容。924.2評價內容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的內容主要如下:264.3預評價程序(一)準備階段1.收集資料a)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b)建設項目的技術資料,主要包括:1)建設項目概況;2)生產工藝、生產設備;3)輻射源項資料;4)生產過程擬使用的原料、輔料及其用量,中間品、產品及其產量等;5)勞動組織與工種、崗位設置及其作業內容、作業方法等;6)各種設備、化學品的有關職業病危害的中文說明書;7)擬采取的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8)有關設計圖紙(建設項目區域位置圖、總平面布置圖等);9)有關職業衛生現場檢測資料(類比工程);10)有關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資料(類比工程);11)其他有關評價所需的技術資料。c)國家、地方、行業有關職業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934.3預評價程序(一)準備階段274.3預評價程序2.選擇類比企業依據自然環境狀況、生產規模、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生產過程中的物料與產品、職業病防護措施、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相似性,選擇與擬評價建設項目具有良好可比性的類比企業(對于改、擴建項目,應該優先選擇原工程作為類比工程),并進行初步調查。3.編制預評價方案按照《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的分類,職業病危害嚴重和較重的建設項目應當編制預評價方案,其他建設項目可根據預評價的需要決定是否編制評價方案。在對收集的技術資料進行研讀與初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編制預評價方案并對其進行技術審核。944.3預評價程序2.選擇類比企業284.3預評價程序預評價方案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1)概述:簡述評價任務由來以及建設項目性質、規模、地點等基本情況。(2)編制依據:列出適用于評價的法律法規、標準和技術規范等。(3)評價方法、范圍及內容:根據建設項目的特點,確定評價范圍和評價內容,選定適用的評價方法。(4)項目分析:初步的工程分析、輻射源項分析、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分析,并確定評價單元以及職業病危害防護措施分析的內容與要求等。(5)類比企業調查、檢測方案:確定類比企業職業衛生調查以及收集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資料的內容與要求等;如果類比企業沒有可收集的檢測資料時,應確定類比企業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的項目、方法、檢測點、檢測對象和樣品數等檢測方案內容。(6)組織計劃:主要包括評價程序、質量控制措施、工作進度、人員分工、經費概算等。954.3預評價程序預評價方案應包括以下主要內容:294.3預評價程序(二)實施階段1.工程分析通過工程分析明確擬建項目工程概況、生產工藝與設備布局、輻射源項概況、生產過程中的物料與產品等的名稱和用(產)量、總平面布置及豎向布置、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布局、建筑衛生學、建設施工工藝等內容的基本情況,并初步識別各評價單元可能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來源、理化性質與分布。對于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技術引進、技術改造項目還應明確工程的利舊情況。964.3預評價程序(二)實施階段304.3預評價程序2.類比調查(1)類比企業職業衛生調查主要內容包括:類比企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類比企業各種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工種(崗位)及其相關的工作地點(工序)、作業方法以及作業的頻度與時間;類比企業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設置;類比企業個人使用職業病危害防護用品的配備與使用;類比企業應急救援設施設置及職業健康監護等。(2)類比企業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盡可能收集類比企業近年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檢測資料,明確所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及其濃度(強度)等。沒有可收集的檢測資料時,應按照確定的檢測方案對類比企業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現場檢測。974.3預評價程序2.類比調查314.3預評價程序3.職業病危害評價(1)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在工程分析和類比調查的基礎上,識別擬建項目生產工藝過程、生產環境、勞動過程中以及建設施工過程可能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來源、理化性質與分布,并分析其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工種(崗位)、工作地點及其作業方法、接觸時間與頻度,以及可能引起的職業病及其他健康影響等。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根據類比檢測結果并對照GBZ2.1或GBZ2.2標準等,評價各個職業病危害作業工種(崗位)及其相關工作地點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預期接觸水平。對于沒有類比檢測數據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可根據各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來推測其工作地點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接觸水平。984.3預評價程序3.職業病危害評價324.3預評價程序

當類比檢測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接觸水平超過GBZ2.1或GBZ2.2標準限值時,應分析超標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建議。(2)職業病防護設施分析與評價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分析建設項目的運行與建設施工過程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發生(散)源或生產過程以及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相應職業病防護設施的設置狀況,根據該發生(散)源或生產過程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質、類比檢測的接觸水平以及GB/T16758等相關標準要求,評價擬設置職業病防護設施的合理性與符合性,并提出針對性的防護設施設置建議。994.3預評價程序當類比檢測工作場所職業病危4.3預評價程序(3)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分析與評價

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分析建設項目的運行與建設施工過程可能存在的職業病危害作業工種(崗位)以及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相應防護用品的配備狀況,根據該工種(崗位)及其相關工作地點的作業環境狀況、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質、類比檢測的接觸水平以及GB/T11651或GB/T18664等相關標準要求,評價擬配備個人使用職業病防護用品的合理性與符合性,并提出針對性的防護用品配備建議。1004.3預評價程序(3)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分析與評價34.3預評價程序(4)應急救援設施分析與評價按照劃分的評價單元,分析建設項目的運行與建設施工過程可能存在的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工作場所以及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相應應急救援設施的設置狀況,根據該工作場所導致急性職業損傷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理化性質和危害特點、可能發生泄漏(逸出)或聚積的狀況以及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等,評價擬設置應急救援設施的合理性與符合性。1014.3預評價程序(4)應急救援設施分析與評價354.3預評價程序(5)總體布局分析與評價

依據工程分析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的結果,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總體布局情況,并對照GB50187、GB/T12801及GBZ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總體布局的符合性。1024.3預評價程序(5)總體布局分析與評價364.3預評價程序(6)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分析與評價依據工程分析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的結果,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情況,并對照GB5083及GB/T1280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的符合性。1034.3預評價程序(6)生產工藝及設備布局分析與評價374.3預評價程序(7)建筑衛生學要求評價依據工程分析以及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與評價的結果,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建筑衛生學狀況,并對照GB/T12801及GBZ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建筑衛生學要求的符合性。1044.3預評價程序(7)建筑衛生學要求評價384.3預評價程序(8)輔助用室分析與評價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與評價確定不同車間的車間衛生特征等級,分析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出的輔助用室建設狀況,并對照GBZ1等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工作場所辦公室、衛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廁所)、婦女衛生室、應急救援站等輔助用室設置的符合性。1054.3預評價程序(8)輔助用室分析與評價394.3預評價程序(9)職業衛生管理分析與評價分析擬建項目的職業衛生管理機構與人員的配置、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職業衛生培訓、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健康監護、警示標識設置等,根據相關職業衛生法規標準要求,評價擬采取職業衛生管理措施的符合性。1064.3預評價程序(9)職業衛生管理分析與評價404.3預評價程序(10)職業衛生專項投資分析與評價分析擬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出的職業衛生專項投資概算,評價其滿足職業衛生“三同時”、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與建設等預算需求的符合性。1074.3預評價程序(10)職業衛生專項投資分析與評價414.3預評價程序4.控制職業病危害的補充措施建議在對擬建項目全面分析、評價的基礎上,針對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存在的不足,綜合提出控制職業病危害的具體補充措施,應盡可能明確提出各類職業病防護設施的設置地點、設施種類、技術要求等具體措施建議,以便供設計單位在編寫職業病防護設施設計專篇時使用。針對建設項目施工過程的職業衛生管理,應根據職業病危害因素、防護措施等內容的分析與評價結果,從建設工程的發包、施工組織設計、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的施工過程以及施工監理等方面,提出原則性的措施建議。1084.3預評價程序4.控制職業病危害的補充措施建議424.3預評價程序5.給出評價結論確定擬建項目的職業病危害類別;明確擬建項目在采取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評價報告所提防護措施的前提下,是否能滿足國家和地方對職業病防治方面法律、法規、標準的要求。1094.3預評價程序5.給出評價結論434.3預評價程序(三)報告編制階段(1)匯總實施階段獲取的各種資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