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件2: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與原始編錄規程解讀-地質勘查技術-高級研修班_第1頁
課件2: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與原始編錄規程解讀-地質勘查技術-高級研修班_第2頁
課件2: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與原始編錄規程解讀-地質勘查技術-高級研修班_第3頁
課件2: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與原始編錄規程解讀-地質勘查技術-高級研修班_第4頁
課件2: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與原始編錄規程解讀-地質勘查技術-高級研修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及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曹鐘清2015年8月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及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及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及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GB/T13908-2002是國標,是分礦種規范的統領。(一)對“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認識與理解礦產勘查最終的目的是: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礦產資源儲量和開采技術條件等必需的地質資料,以減少開發風險和獲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它是一項復雜的技術性極強的工作,同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二)“固體礦產勘查”流程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四個階段。1、預查是通過對礦區內資料的綜合研究、類比及初步野外觀測及少量的工程驗證,初步了解預查區內礦產資源遠景,提出可供普查的礦化潛力較大地區,為發展地區礦業經濟提供參考資料;2、普查是通過對礦化潛力較大地區開展地質、物探、化探和取樣工作以及概略研究,對已知礦化區作出初步評價,對有價值地段圈出詳查區范圍,為發展地區礦業經濟提供基礎資料;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二)“固體礦產勘查”流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3、詳查是對詳查區采用各種勘查方法和手段,進行系統的工作和取樣,并通過預可行性研究,作出是否有工業價值的評價,圈出勘探區范圍,為勘探提供依據并為制定礦山總體規劃、項目建議書提供資料,也可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依據;4、勘探是對經詳查提供的勘探區加密工程及可行性研究,為礦山建設設計提供依據。以上四階段是遞進與深化、淘汰與縮小范圍的關系,其中普查、詳查最重要,普查較靈活、詳查及勘探工作要求較規范。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3、詳查是對詳查區采用各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三)“固體礦產勘查”工作內容概括為:地、礦、采、選、綜五個主要方面。1、勘查區地質:搜集、研究與成礦有關的地層(巖石)、構造、巖漿巖、變質巖、圍巖蝕變等區域地質和礦區地質資料。2、礦體地質:研究、控制礦體分布范圍、數量、規模、產狀、空間位置及形態、相互關系及氧化帶范圍等,研究圍巖、夾石的巖性、產狀、形態等,研究成礦后構造、脈巖對礦體的破壞情況,找出礦體連接對比標志;研究礦石物質組成,包括礦物組成及主要礦物含量、結構、構造、共生關系、嵌布粒度,劃分礦石自然類型;礦石質量特征,包括礦石的化學成分,有用、有益、有害組分含量變化分布,劃分礦石工業類型和品級等。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三)“固體礦產勘查”工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3、開采技術條件:研究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環境地質條件,劃分礦床開采技術條件類型(三類九型),提出礦山開采中可能存在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方面的問題及建議。4、礦石加工選冶技術性能:通過類比試驗、可選性試驗、實驗室流程試驗、實驗室擴大連續試驗、半工業試驗等獲得礦石物理技術加工性能及工藝流程和技術參數。5、綜合評價:對與主礦種共伴生的礦產綜合回收利用作出綜合評價(已發布專門規范)。6、其他,如放射性檢查等。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3、開采技術條件:研究水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四)“固體礦產勘查”工作方法手段1、方法手段有:地形及工程測量、地質填圖、物探、化探、水工環地質調查、槽(井)坑鉆探工程、取樣分析測試、綜合整理、計算機技術等。2、不同勘查階段、不同特征礦床勘查時對方法手段的運用應有選擇性,應結合實際針對性采用。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四)“固體礦產勘查”工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五)“固體礦產勘查”控制研究程度1、勘查類型確定與劃分:勘查類型依據礦體規模、礦體形態復雜程度、內部結構復雜程度、礦石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程度、構造復雜程度等地質因素確定,一般劃分為簡單(Ⅰ類型)、中等(Ⅱ類型)、復雜(Ⅲ類型)3個類型。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五)“固體礦產勘查”控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2、工程間距確定原則:(1)整體性原則:依據勘查類型,首先要看礦體的整體規模和分布確定工程間距;(2)針對主礦體原則;(3)以求332網距為基礎的原則;(4)普查啟用原則(以基本網距放稀2—3倍為宜);(5)靈活、滾動原則(地表密、深部稀,走向或傾向適當放稀或加密,滾動調整工程間距等)。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2、工程間距確定原則: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3、各勘查階段控制研究程度要求(1)預查只能概略了解工作區淺表成礦條件、礦化蝕變、物化探異常特征,圈定進一步普查區。(2)普查應大致查明工作區成礦條件、礦體分布、產狀、規模、礦石品位等特征,類比研究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大致了解開采技術條件,為是否進一步詳查提供依據。(3)詳查的控制研究程度應達到基本查明的要求。(4)勘探的控制研究程度應達到詳細查明的要求,對詳查階段提出應重點解決的地質問題已做專門研究。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3、各勘查階段控制研究程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六)關于資源儲量估算1、資源儲量是我們勘查的最重要目標,資源儲量估算是固體礦產勘查最核心的工作。2、正確理解執行新的資源儲量分類標準,三軸,三三四分類方案。3、各勘查階段對應的主要資源儲量類型:預查—334資源量;普查—333+334資源量;詳查—332(122b)+333資源儲量;勘探—331(111b、121b)+332(122b)+333資源儲量。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六)關于資源儲量估算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4、資源儲量估算方法選擇固體礦產資源儲量估算主要有幾何圖形法(傳統地質法)、地質統計學法和SD法。幾何圖形法又分為:平行斷面法、不平行斷面法、垂直縱投影地質塊段法、水平投影地質塊段法、等高線法等。方法選擇應結合礦床勘查工程布置、礦體特征等實際進行確定。提倡采用新方法,但新方法與我國勘查、開采現狀如何接軌尚待改善。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4、資源儲量估算方法選擇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5、資源儲量估算一般原則(1)按礦體,分礦石類型、品級及工業用途,資源儲量類型,劃分塊段分別估算資源儲量;(2)符合工業指標要求的共生礦產,達到參考指標要求且有經濟效益的伴生組分,應分別估算資源儲量;(3)參與估算的質量點應符合規定的質量要求;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5、資源儲量估算一般原則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4)采用工業指標符合相關要求;(5)各項參數(品位、體重、厚度、面積等)必須是實際測定的,具有代表性和準確性;(6)礦體圈定連接、礦石類型及品級劃分符合礦床自身地質規律,符合相關規范要求。一、《固體礦產地質勘查規范總則》解讀(4)采用工業指標符合相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DZ/T0078-2015,2015年5月發布,是行業標準,是我們從事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必須遵守的操作技術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一)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概述1、原始地質編錄目的任務及內容定義:地質編錄是通過地質觀察、取樣分析、試驗鑒定和其他相應工作,直接取得對地質體和地質現象的有關圖件、影像、數據和文字記錄等原始資料的過程。目的:地質編錄的主要對象是探礦工程,它們主要用以追索和圈定礦體,了解礦體埋藏條件和礦石質量。任務:地質編錄是對工程進行地層、巖石、礦產、構造等綜合觀察研究,對研究過程和所揭示的地質現象進行真實、準確、完善的素描和記錄。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一)固體礦產勘查原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包括:實測地質剖面、地質填圖、探礦工程(探槽、淺井、小圓井、采樣鉆、坑道、鉆孔)、采樣等的地質編錄。地質編錄工作包括現場編錄和整理兩個方面?,F場編錄時,要認真地觀察研究地質現象,采集標本、樣品,測量地質體的位置、產狀、形態等數據,并用適當的記錄手段和方法取齊、取準原始資料,進行編錄;整理是根據各種測量成果和對標本、樣品的鑒定、測試成果對現場編錄進行修正、補充和歸納、整理,編制必要的圖表,并按規定格式整飾。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地質編錄常用名詞、代號及編號(1)名詞及代號地質觀察點D,勘查(剖面)線P,探槽TC,剝土BT,小圓井YJ,淺井QJ,平坑PK,沿脈YM,穿脈CM,斜坑XK,豎坑SK,石門SM,采坑CK,老硐LD,采樣鉆CZ,鉆孔ZK,水文鉆孔SZK;薄片鑒定樣b,標本B,光片鑒定樣G,光譜分析樣GP,基本化學分析樣H,組合分析樣ZH,化學全分析樣HQ,照片ZP。一般用所指代名詞的漢語拼音第一個字母或其組合作為代號。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地質編錄常用名詞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工程或地質觀察點、線編號地質觀察點、實測剖面、勘查線、錄像、標本、樣品等,均以全礦區為單元統一順序編號。號碼允許不連續,但不允許有重號。探礦工程以礦區(段)為單元統一順序編號,由工程代號、勘查線號及勘查線上該類工程順序號順次組合而成。如某礦區2號勘查線上的第一個探槽編號為TC201,18號勘查線上的第一個鉆孔編號為ZK1801。預查階段尚無法確定勘查線,可按工程類別及施工順序統一編號。對遠離勘查線的采場(坑)、老硐及其它零星探礦工程可按全礦區順序編號。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工程或地質觀察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地質觀察、描述與記錄(1)觀察內容與要求觀察內容:巖石的礦物組分、結構、構造及其變化,確定巖石名稱;巖石的蝕變礦物及含量、蝕變類型、程度、分帶及與礦化的關系;礦(化)體厚度、礦石自然類型及工業品級(目測含量)等;斷裂、裂隙分布位置、斷層破碎帶特征及寬度、斷層性質、切割礦體程度等?,F場編錄人員對地質現象的觀察研究要認真、細致、全面、系統,測量地質體的產狀、形態、大小等數據要準確,采集標本、樣品的規格和數量要滿足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地質觀察、描述與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地質分層及要求地質分層是地質編錄時根據對編錄對象的觀察研究而確定礦體邊界、不同巖石的接觸界線、斷層等地質界面的工作。它是未來編制原始地質圖件及資源量估算圖件的依據。要求分層合理,按比例尺要求,地質體和重要地質現象不遺漏,各種地質界線劃分準確,各層之間接觸關系清楚。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地質分層及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首先確定分層單元,分層單元視地質(礦)體復雜程度而定,一般應小于或等于礦區填圖單元。礦體分層厚度及夾石剔除厚度,以設計或該礦種勘查規范推薦的工業指標為準,凡圖面上>1mm的礦(化)體層、礦石類型和工業品級都應分層,圖面上<1mm的礦體也應放大表示;不同巖石類型及地質(構造)的分層可以較礦(化)體層適當放寬。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首先確定分層單元,分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地質描述及要求描述記錄主要內容:巖(礦)石名稱、顏色、結構構造、礦物成分、礦化特征、蝕變現象、構造破碎情況、次生變化、地質構造、各類巖(礦)石標本、樣品采集等內容。描述重點:礦體、礦化蝕變帶、近礦圍巖(頂底板)、標志性層位、構造部位、標志性礦物及變化等方面等應詳細描述。測量并記錄巖(礦)石標志面特征和產狀:層面、片理面、斷裂面、接觸界線等。巖層、礦化、蝕變在小范圍內有變化時,應測量并注明其具體位置。選擇有地質意義且有代表性的地質體,作大比例尺素描圖或拍照。記錄原始地質編錄過程的各種數據等。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地質描述及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記錄要求各種原始數據記錄準確,計算數據可靠,編錄基線及巖心丈量準確,巖(礦)層產狀數據齊全、準確、有代表性;編錄要求現場記錄所見地質現象,嚴禁事后補記;記錄時應將實際觀測資料與推斷解釋資料加以區分。按分層原則及確定的繪圖比例尺,凡在圖上寬度大于1mm、長度大于3mm的地質體或地質現象,均應記錄并在圖上表示;如遇特殊地質現象,應附大比例尺素描圖(或拍照)。記錄項目、格式、描述內容和順序、計量單位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原始地質編錄的文字、圖件、表格必須互相對應、吻合、一致(統一的格式和表達方法),整潔、美觀、字跡工整,字體規范??梢允褂梅浪炞止P作原始記錄,如果使用鉛筆(2H)記錄,則數字要求全部上墨。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記錄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二)剖面測制與地質填圖1、剖面測制(1)實測地質剖面的目的是:研究各巖石地層單位的組成、結構、基本層序,研究各生物地層單位的代表性化石、組合特征及標志層,研究特殊成分的巖石單位及含礦層,確定地球化學異常層,與年代地層(或地質年代)單位的對比,研究各類地層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填圖單元,確定填圖標志,統一巖石命名,為野外調查填圖創造必要條件。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二)剖面測制與地質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任務:實測地質剖面一定要在現場查明各巖石地層單位的基本層序的組成、結構、類型、厚度、數量、相互關系、特殊夾層、重要間斷及它們的縱向變化特點,取全、取準第一性資料,為面上的路線調查打好基礎。礦區在開展填圖工作之前,一般應測制1—2條完整的地質、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復雜或面積較大的礦區還應適當增加。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任務:實測地質剖面一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勘探線剖面要以礦區的填圖單元反映各地質界線,要反映探礦工程的種類、數量、位置及相關關系,樣品分布與品位,從而反映礦區勘查工程對礦體的控制程度、礦體形態、產狀、變化特征及其它地質要素,礦體圈定的合理性及各類資源儲量分布的合理性。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勘探線剖面要以礦區的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剖面位置選擇和布置實測地質剖面位置,應選擇基巖露頭連續、完整、產狀清楚、構造簡單(或清楚),能基本反映填圖區內地質體的主要地質特征、具有代表性的路線和區域。應基本垂直區域地層或構造線方向布置。勘探線剖面位置要照顧到整個礦床的各個地段,間距一般與勘探網度一致。應垂直礦體走向線布置。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剖面位置選擇和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

(3)剖面測制參考比例尺礦區地質圖實測地層剖面圖勘查線剖面圖1∶100001∶2000~1∶50001∶5000~1∶100001∶50001∶1000~1∶20001∶2000~1∶50001∶20001∶500~1∶10001∶1000~1∶20001∶10001∶200~1∶5001∶500~1∶1000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

(3)剖面測制參考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地質觀察、分層與記錄參照前述

地質觀察、分層與記錄的有關要求,按照“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表”的格式進行,應將實測的數據和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記錄在實測地質剖面記錄表中。實測地質剖面時,應視情況配合必要的物化探工作,如巖石化學剖面,磁法精測剖面等,其數據采集與地質編錄格式按照有關專業規定執行。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地質觀察、分層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作圖步驟—優先平面法作圖A、確定繪圖方向:作圖時,剖面圖的西、北西、南西、北端置于圖紙的左邊,圖面的水平方向為剖面的總體方向。B、繪制基線平面圖:作圖員根據基線的斜長和坡度,計算出基線的平距,并根據各基線的方向及平距以剖面總方向為基準按作圖比例尺逐一繪出各基線及基點的平面位置。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作圖步驟—優先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繪制路線平面地質圖:在基線平面圖上,將基線通過及附近的分層地質界線、產狀、樣品、標本位置及其它編錄要素展繪到基線平面圖上即成實測的路線平面地質圖(如下圖②)。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繪制路線平面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D、繪制剖面地形線:將平面圖中的導線點垂向上延與對應的導線坡度線的交點即為剖面上的導線點位置,再根據地形地貌特征,勾繪出每兩個導線點之間的地形線,并標注導線方向(如下圖③)。。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D、繪制剖面地形E、繪制地質剖面圖將路線地質圖中需要在剖面圖中表示的各地質要素垂直投影到地形剖面圖上,并根據各導線方向與剖面總方向的夾角計算出地質界線的視傾角后繪出地質界線在剖面中的位置。其它要素如居民點、水系、地形制高點、重要地物及探礦工程等視情況進行投繪,即成地質剖面圖。E、繪制地質剖面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6)編制綜合地質柱狀圖與小結A、實測地質剖面工作全部完成后,對測制的若干剖面進行對比和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編制綜合地質柱狀圖。主要內容應反映區域內地質發展歷史、地質條件和地層特征等,一般表示的內容:地層單位及其名稱在地層表中的位置和符號、最大與最小厚度、地層單位的相互關系、地層單位中所含最重要生物化石名稱、巖性成分、標出標志層、礦層以及有利成礦的巖層等;巖漿巖、火山巖及其與沉積巖層的相互關系等。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6)編制綜合地質柱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實測剖面小結內容:a.前言:目的;剖面線位置、方向、坐標、測量方法;工作起止時間、工作單位、主要工作人員;完成主要工作量:剖面長度、工程工作量、標本及樣品數量、剖面施測過程中的質量檢查情況等。b.地質成果:主要總結與成礦作用有關的地層、巖漿巖、構造;含礦層、礦體及礦化線索應作詳細敘述;標志層特點及填圖單元初步劃分意見;新發現、新進展及新認識。c.存在問題及建議。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實測剖面小結內容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地質填圖(1)目的任務礦區大比例尺地質填圖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工作區地層、巖石、構造特征、礦(化)體分布形態、規模、產狀、礦石質量、礦石類型及其空間分布,礦體與圍巖的關系及圍巖蝕變等以及構造的研究,達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區(或礦床)的地質構造特征,闡明成礦地質條件,為探礦工程布置及礦床評價提供基礎地質資料。填圖比例尺以1:10000~1:1000為主。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地質填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填圖比例尺選擇在預查、普查階段,一般采用1:10000~1:5000填圖(多為草測~簡測)。當礦體的厚度小,或礦床范圍小,或某些特種非金屬、稀有礦種,填圖比例尺也可更大一些。在詳查、勘探階段,一般采用1:2000填圖;對煤礦等規模大、礦體穩定的沉積礦床,常采用1:5000比例尺的地質填圖;而對地質情況復雜、礦體寬度小于1m、礦體形態不穩定、或某些特種非金屬、稀有礦床,則應采用1:1000甚至更大比例尺。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填圖比例尺選擇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填圖精度要求A、對地形底圖的要求地質填圖必須采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底圖,地形底圖應采用全國通用的坐標系統和最新的國家高程基準點。在預查、普查階段,可用草測地形圖或已有較小比例尺的地形圖放大并經實地修測后使用;詳查階段用簡測或精測地形圖;勘探階段必須用精測地形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填圖精度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填圖單位的劃分要求1:10000~1:5000填圖:地層單位要求劃分到組、段或亞段,巖漿巖要求劃分到期、次和相。大于1:2000填圖:地層單位要求劃分到段、亞段或帶,必要劃分到巖性層;巖漿巖要求詳細劃分相帶。C、地質點密度、觀察線間距

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填圖單位的劃分要地質觀察點密度、觀察線間距參考表填(編)圖比例尺1:1萬1:5千1:2千1:1千1:萬草圖1:2千草圖地質觀察路線間距簡單區200~300m100~150m40~60m20~30m200~300m40~60m復雜區100~200m50~100m20~40m1~20m100~200m20~40m與基巖出露關系基巖出露區應采用較密的觀察線距,掩蓋應則可采用較稀線距。與礦體控制程度關系按礦床資源量類別的控制網度,合理選擇觀察線距,一般可比相應資源量類別的控制網度密1~2倍。地質點距點距一般應≤線距,但不應機械地等距離布置,以能夠有效地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為原則。凡是重要的地質界線,均應有較密的觀察點控制。如果自然露頭不好,應適當使用地表工程揭露。地質觀察點密度、觀察線間距參考表填(編)圖比例尺1:1萬1

正測圖地質點數量參考表填圖比例尺地質點密度(點/km2)構造簡單構造中等構造復雜1∶100004060801∶5000801201501∶20001602403001∶1000320480600正測圖地質點數量參考表填圖比例尺地質點密度(點/km2)構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

a地質點主要分為界線點、巖性控制(內部)點兩類。界線點為控制地質界線和基本構造形態布置的地質點,為填圖的基本觀察點。巖性控制點是為控制和了解地質界線之間巖層產狀變化及巖性特征、滿足地質點密度和數量要求而布置的觀察點。

b根據填圖比例尺及構造復雜程度確定界線點與加密點數。正測的地質點:界線點(含界線上的加密點)數,一般應達到地質點總數的70%以上。簡測及草測的地質點密度:簡測的地質點密度及數量約為正測的70%;草測的地質點密度及數量約為正測的50%。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a地質點D、地質體的表示程度填(編)圖比例尺1:1萬1:5千1:2千1:1千1:萬草圖1:2千草圖必須表示的地質體規模要求礦體寬度>5m>2.5m>1m>0.5m>5m>1m蝕變體寬度>10m>5m>2m>1m>10m>2m一般巖石寬度>20m>10m>4m>2m>40m>4m構造形跡長度>100m>50m>20m>10m>200m>40mD、地質體的表示程度填(編)圖比例尺1:1萬1:5千1:2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填圖綜合要求A、草測圖:一般以同比例尺正規地形圖或放大的地形圖(精度為精測、簡測)作底圖。對遇浮土覆蓋的蝕變礦化體或重要地質界線,則配合適量槽探、井探或采樣鉆工程稀疏揭露控制,地質點及勘查工程一般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地物定位。B、簡測圖:對有找礦希望的地區,選擇幾條路線進行地質踏勘,地形底圖最好使用同比例尺地形圖(精度為簡測、草測),地質點一般采用手持GPS或地形地物定點。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填圖綜合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正測圖:以精度符合同比例尺測量規范的地形圖作為底圖,對礦床內礦體分布地段的重要地質界線用較密的觀測點配合必要的槽探、井探或采樣鉆工程揭露控制,如遇浮土覆蓋的蝕變礦化體或重要地質界線則需按一定的工程間距布設地表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地質點、勘查線剖面均須用全儀器法展繪到圖上,對于薄礦體(層)、標志層及其他有特殊意義的地質現象,必要時應放大表示。對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的礦床,要分別編制地形地質圖和基巖地質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正測圖:以精度符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觀察路線布置觀察路線的基本形式有追索路線與穿越路線兩種。追索路線的布置:沿地質體、地質界線或構造線的走向,追索一定的地層層位(如化石層、含礦層、標志層等)、接觸界線、斷層線、礦體等。1:5000及更大比例尺的填圖常以追索為主,結合路線穿越法進行;穿越路線的布置:原則上應垂直于主要巖層走向或構造線走向,按一定的間距橫穿整個勘查區。1:10000及更小比例尺的填圖常以穿越法為主,結合追索法進行。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觀察路線布置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6)地質點的布置地質點的布置以能有效地控制各種地質界線和地質要素為原則。一般應布置在:填圖單元的界線、標志層、化石點、巖相或巖性發生明顯變化的地點;巖漿巖的接觸帶和內部相帶界線;礦體、礦化現象、蝕變帶;褶曲樞紐、斷層破碎帶;節理、片理、劈理的測量或統計地點;代表性產狀要素測量點;坑探工程、取樣點;以及其它有意義的地質現象觀察部位(如水文點、地貌點)等位置上。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6)地質點的布置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7)地質點定位現場標注點位地質點位及編號用紅油漆或防水筆標注在實地新鮮基巖面或人工點號樁(一般為木、竹樁)上。所有界線點都應用手持GPS,結合地形圖定位,加密點及巖性控制點視情況用手持GPS或半儀器法定位后,將點位及點號標注在現場及手圖上。對精度要求很高的重要界線點,須用經緯儀進行精確定位。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7)地質點定位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8)地質點的觀察記錄要求A、地質填圖要求在地形圖上及實地標定觀察地質點的位置;觀察研究與描述;測量地質體的產狀要素及其它構造要素;采集標本和樣品;追索與填繪地質界線。B、地質點記錄內容:礦區名稱:點號:D1…避免重號;位置:GPS的定位坐標及相對于明顯地物地貌的特定位置等;地質點性質:點性指界線點、構造點、礦化點、巖性點等;露頭性質(人工、天然,基巖出露和掩蓋情況);地質描述內容:每個地質點所具有的地質意義不完全相同,在描述地質現象時,應有重點,切忌千篇一律或平淡敘述,或“同上”等;巖礦石標本、樣品編號:地質點及沿途采集的標本、樣品,應在實地和手圖的相應位置上標注和編號。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8)地質點的觀察記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路線地質:指相鄰兩個地質點之間的路線地質現象。記錄內容主要是描述兩點間先后觀察到的地質現象。但應注意:記錄的地質現象要有準確位置(對應某個地質點的方位和平距);應記錄地質現象的性質和特征,并說明與已知地質點有無差異或變化;路線上盡可能多地實測巖層產狀,注意產狀變化并分析原因;每條路線的觀察記錄具有連續性;必要時可作路線剖面圖或平面圖表示地質體形態特征和變化規律。D、應注意重要地質現象的素描或照相。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路線地質:指相鄰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9)編制實際材料圖將手圖中填繪的全部內容(地質點、路線地質、標本、樣品、產狀、已施工工程、各種地質界線、斷層線等的位置、編號、代號等)掃描進計算機后數字化,再根據鑒定測試成果及綜合研究結果在計算機中補充,加上圖框、圖名、圖例(按礦區統一圖例)、比例尺、責任簽等,形成數字化實際材料圖。實際材料圖應在野外填圖過程中逐步完成,以保證填圖中出現的遺漏、錯誤、爭議等問題能在野外得到彌補、修正和統一。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9)編制實際材料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10)編寫填圖工作小結階段性填圖工作結束后應編制工作小結。主要內容有目的任務、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以往地質工作評述(主要成果及存在問題)、完成實物工作量、工作方法及質量評述、礦區地質、主要成果、存在問題、下步工作意見等。主要成果要突出礦化蝕變、成礦要素等內容。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10)編寫填圖工作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11)常見的存在問題A、點線密度不夠,或有效控制點比例太低,導致控制程度不夠;B、點上觀察記錄不全或粗糙,重要現象素描圖少,產狀等重要要素收集不全等;C、點間路線地質觀察、記錄不夠,一般缺少路線地質勾繪;D、對礦化蝕變描述記錄簡單化等。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11)常見的存在問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三)探礦工程地質編錄包括探槽,剝土,淺井,坑道,老窿,鉆孔等工程的地質編錄,一般主要為探槽,坑道和鉆孔的地質編錄。編錄內容:工程素描圖,文字或表格記錄,樣品采集。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三)探礦工程地質編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1、探槽地質編錄(1)編繪壁及繪圖方向應將基巖出露較高,地質現象較豐富的一壁作為編繪壁(如果兩壁情況相相似,則任選一壁),然后將編繪壁置于作圖員前方,這時,探槽兩端都可以作為編錄起點,為作圖方便,一般選擇作圖員左端作為起點,自左往右逐段編錄和繪圖。雖然編錄槽壁不作規定,但在同一礦區應盡量選擇同一方向槽壁,盡可能與勘探線方位相一致,這也是以往SN槽編E壁,EW槽編N壁,NE槽編NW壁,NW槽編NE壁原則的理由。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1、探槽地質編錄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基點基線設置基點應選擇在使基線的長度較為合適,且在浮土與基巖界線附近的位置為宜,但探槽的起、止端的基點應比較牢固的固定在地表,以便定測其坐標。拐彎處應設基點?;€(一般為皮尺)應拉緊固定在基線樁的底部,以減少基線與編繪壁之間的誤差。基線主要作為繪制素描圖時投影地質要素用,由于基線上的分層等位置往往是斜距,而與采樣平面圖及地質圖上的平面位置不吻合,故不能作為地質分層記錄用,在完成的探槽素描圖中也不保留,而只保留基點。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基點基線設置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工程定位要求較長探槽的起、止端,大拐彎基點及重要礦體位置都應定位。預查區可以手持GPS或半儀器法定位。但參加333及以上資源儲量估算的探槽的測量精度應滿足相關要求。(4)地質觀察、分層與布樣地質觀察、分層參照有關要求進行,注意判別基巖與殘坡積層及轉石,應準確判斷槽壁及槽底殘坡積物與風化基巖的界線。探槽中的“刻槽樣”應根據礦體的揭露情況布置,在保證樣品代表性及規格的前提下,一般在編繪壁底部,或靠編繪壁一側的槽底布置。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工程定位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拍照探槽較難長期保存,拍照可以在將來解決有關礦化分布、巖石碎裂、接觸關系等方面的疑問時保留一份形象記錄以作參考。拍照應在完成探槽的觀察、分層、布樣及標注后,對編繪壁及槽底(有刻槽樣的部分)分段連續用高分辨率數碼相機拍照。并建立工程電子文件保存。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拍照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6)素描圖素描圖是通過測量槽壁及槽底上的各類地質編錄要素(界線、產狀、標本及樣品位置等)與基線的相對位置,按比例縮小后描繪到坐標紙上的槽壁、槽底素描(展開)圖。繪圖的基本方法是先由測手將實地的要素點分別投影到基線上讀出各自的相對位置,再由作圖員在圖上按基線與要素點的相對位置及比例尺投繪完成。根據地質復雜程度,素描圖比例尺一般為1:100~1:200。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6)素描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A、一般要求:槽壁繪于素描圖的上方,槽底繪于素描圖的下方,槽底與槽壁之間應留1~數厘米間隔(以便標注產狀、樣號等),槽底按正投影繪成等寬的長方形,其寬度一般為1.5~2.0cm;應根據地質體的形態(如透鏡狀、波狀、分枝狀等)特征勾繪素描,保持圖中地質體的形態與實際吻合;按比例縮小后寬度大于1mm的地質體均應勾繪到素描圖上,特殊地質現象應放大素描;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A、一般要求:槽壁繪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繪圖步驟:投繪基點基線—投繪地形線—投繪基巖界線—投繪壁底(底壁共用邊)界線—投繪槽壁上礦體(或地質體)—投繪槽底礦體(或地質體)及刻槽樣位置—完成素描手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繪圖步驟:投繪基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幾種特別情況處理探槽方向變大或變小超過15°時,素描圖中槽底拐彎處的地質界線會發生錯位等變化,需進行處理。探槽方向變大時(外拐)用裂開法繪拐彎處槽底圖;探槽方向變小時(內拐)用重疊(裁剪)拼接法繪制拐彎處槽底圖。探槽較長且坡度較陡時,編繪壁可分段垂直上下移動,繪成鋸齒狀(槽底圖仍連續),可以使圖面結構均勻、美觀,減少空白圖面。但這時要注意各段之間的地質要素應嚴格吻合。無壁的天然或人工露頭,將素描圖繪成無槽底的剖面圖,各類樣品繪于剖面地形線下方。

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幾種特別情況處理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課件2: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與原始編錄規程解讀-地質勘查技術-高級研修班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7)地質要素位置的記錄規定分層界線、樣品等地質要素位置以其所在巖、礦層的產狀(傾角)投影到底壁共用邊上,然后按水平標尺讀數為準進行記錄。這樣,既符合編錄文、圖一致的原則,又便于編錄資料在編制采樣平面圖及資源量估算圖時利用。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7)地質要素位置的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坑道地質編錄(1)總體要求按坑道與礦體關系,分為穿脈坑道(簡稱穿脈)及沿脈坑道(簡稱沿脈)??拥蓝际菑目涌谄稹?”開始編錄,一般用壓平展開法繪制兩壁一頂。為了與采樣平面圖及地質圖等對應,素描時,一般圖的左側方位角為180°~360°,右側為0°~180°。選擇礦體出露比較完整,壁面相對平整的一壁作為首選壁,進行重點編錄、布置刻槽樣品??拥阑c要求沿坑道頂板中心線布設。地質觀察、分層與布樣按有關要求進行。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坑道地質編錄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繪圖要求素描圖是通過測量坑壁及坑頂上的各類地質編錄要素(界線、產狀、標本及樣品位置等)與基線的相對位置,按比例縮小后描繪到坐標紙上的坑壁、坑頂素描圖。繪圖的基本方法是先將實地的要素點分別投影到基線上讀出各自的相對位置,再由作圖員在圖上按基線與要素點的相對位置及比例尺投繪完成。根據地質復雜程度,素描圖比例尺一般為1:50~1:200。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繪圖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繪圖一般方法穿脈坑道的基本投影繪圖面有壁及頂,基本投影點主要有壁下、壁中、壁頂、坑頂4個。一般情況下,地質界線投影時,常用壁下、壁頂、坑頂3個投影繪圖點,這3個點基本上可以控制一壁及坑頂兩個面上的地質要素的基本形態。沿脈坑道頂和壁的投影和作圖,其方法與穿脈坑道同,但掌子面必須進行專門編繪。沿脈坑道施工過程中,往往要求按一定的間距作掌子面素描圖,掌子面素描圖就是作剖面柱狀圖,比例尺要求與坑道頂壁相同,輪廓規格應和頂壁吻合;掌子面素描圖的投影和作圖方法基本上與頂壁一致,只是基點布設在頂板中線上,以中線距離為準,基線布設是一端系在基點上、另一端自然下垂(鉛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繪圖一般方法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鉆孔地質編錄(1)主要工作內容鉆孔編錄主要包括:回次進尺,巖(礦)心采取率,巖性描述,分層孔深,分層厚度,標志面與巖心軸夾角,鉆孔彎曲度和孔深測量;簡易水文地質測量、地球物理測井;并按要求采集各種標本和樣品;編繪鉆孔柱狀圖和鉆孔地質剖面圖,以反映不同深度各種地質現象和各類巖石(礦石)的特征及其在鉆孔中顯示出的厚度。編錄人員必須對鉆孔從定孔、安裝、鉆探施工、巖心管理、原始記錄、封孔、環境保護等鉆孔施工的全過程進行質量監控。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鉆孔地質編錄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施工質量監控A、施工準備:編錄人員應根據設計布置鉆孔,編制“鉆孔地質技術設計書”、“鉆孔定位和機械安裝通知書”,下達到機臺、安裝隊執行。檢查機臺安裝質量符合要求后,下達鉆孔開孔通知書。B、施工質量監控:鉆孔編錄人員應按《地質巖心鉆探規程》的有關要求加強對鉆孔施工質量的監控,特別在巖礦心采取率、鉆孔彎曲與測量間距、簡易水文觀測、孔深誤差測量與校正、原始報表和封孔等方面的質量監控。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施工質量監控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巖心檢查與殘余巖心處理。編錄人員對巖心及其長度的真實性必須檢查認定。D、終孔確認、批準及測井、封孔事項。(3)鉆孔質量驗收終孔后,應組織地質、水文、測量、探礦施工人員按孔深校正、彎曲度測量、封孔、原始記錄、簡易水文觀測、巖礦心采取率及環境保護等質量要求進行驗收。驗收后根據實際情況對鉆孔施工質量評出等級。一般評定為優質、合格、不合格(報廢)三級。每個鉆孔都應有正式的質量驗收報告書。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巖心檢查與殘余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地質編錄A、地質編錄應隨施工進度在現場進行;檢查鉆探班報表、整理檢查巖礦心;巖礦心拍照。B、地質觀察、分層與記錄。注意:分層界線劃分與標示;分層數據的計算與記錄;換層孔深計算;分層厚度及分層采取率計算;執行規定的地質分層記錄格式。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地質編錄地質記錄表記錄:李某某

日期:2011/4/1—7/12檢查:張某某

日期:2011/4/5—7/20第1

頁/總12頁層號起止分層采取率(%)分層進尺換層孔深軸夾角分層真厚度地質描述標本樣品回次巖心長回次巖心長111.801150.8283350.38350.38286.66正長輝石混染巖:主要由灰白色正長石、黑色輝石、灰綠色角閃石、白色斜長石(各占20%左右)組成。具中粒結構,后期正長巖脈穿插輝長巖形成混染構造。b1H1、H221151.201162.301003.15353.53602.58灰色中細粒正長輝石混染巖型星散侵染狀磁鐵礦石。主要由白色斜長石、黑色輝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35、30、20)組成。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H331160.501172.40903.13356.66582.47灰黑色細粒橄輝巖型稀疏侵染狀磁鐵礦石。主要由白色斜長石、黑色輝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25、30、10、25)組成。暗色礦物具定向排列,流紋狀構造清晰,局部具1-2厘米寬的暗色條帶。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T1H441171.201192.60906.43363.095.07灰色不等粒輝石巖型星侵狀磁鐵礦石。主要由黑色輝石、白色斜長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40、15、10、22)組成。白色礦物具定向排列,流紋狀構造清晰,局部具2-4厘米寬的白色條帶。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H551191.101281.808024.80387.8919.55灰色不等粒含鐵輝石巖。主要由黑色輝石、白色斜長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60、20、15)組成。見正長巖細脈不規則穿插。H6-1061281.401332.209016.00403.895612.60灰黑色中細粒橄輝巖型稀-中等侵染狀磁鐵礦石。主要由白色斜長石、黑色輝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各占百分之20、30、10、30)組成。1-3厘米寬的條帶狀構造普遍。與下覆巖層呈漸變過渡關系。T1G1H1-1371330.801350.25933.15407.043.13灰色中細粒含橄輝石巖型星侵礦石。主要由黑色輝石、白色斜長石、暗綠色橄欖石及磁鐵礦組成。H1481352.401363.40934.10411.144.07灰色中細粒輝石巖型星侵礦石。主要由黑色輝石、白色斜長石及磁鐵礦組成。H15層起止分層采取率(%)分層進尺換層孔深軸夾角分層真厚度地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鉆孔布樣隨編錄分層后及時布樣、計算樣品孔深、并在每件化分樣的起、止位置用采樣隔板(分樣簽)隔開,防止混樣。采樣隔板的寬度及高度分別與回次隔板一致,上面填寫孔號、樣號、巖礦石名稱、起、止回次的巖心長度及孔深。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鉆孔布樣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6)編制鉆孔柱狀圖A、鉆孔柱狀圖是鉆孔地質編錄的一項最主要資料成果,是根據在鉆孔內進行的各種測試及對鉆孔巖、礦心(或巖屑、巖粉)的觀察鑒定、取樣分析所獲資料而編制成的一種圖、表結合形式的原始圖件,借以形象地表示出鉆孔通過的巖層、礦體及其相互關系,是編制有關綜合圖件和估算礦產資源儲量的主要依據。B、鉆孔柱狀圖主要內容有比例尺、孔位坐標、鉆孔方位及傾角、終孔深度、開孔及終孔日期、分層孔深及進尺、分層采取率、巖層或礦體的柱狀花紋、分層地質簡述(包括巖、礦石描述,接觸關系及層面傾角等),樣品編號、位置、樣長及分析結果、鉆孔的測量傾角、結構及封孔情況等。孔內簡易水文地質觀測和地球物理測井成果等另編制專門圖表。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6)編制鉆孔柱狀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縮減法繪圖:鉆孔柱狀圖的比例尺一般為1:100~1:500。為縮短繪圖長度,凡單層繪圖長度大于5cm的厚大無礦化巖層可縮減表示,在縮減處斷開,上下各留2-3cm柱狀圖。D、數字化編圖:鉆孔柱狀圖是根據地質資料、鑒定測試成果、鉆孔資料經綜合研究后編制的綜合性圖表。應利用計算機直接編制數字化圖,而不必繪制紙質手工柱狀圖。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縮減法繪圖:鉆孔課件2: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與原始編錄規程解讀-地質勘查技術-高級研修班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探礦工程地質編錄中常見問題(1)觀察記錄不細致,尤其是對礦化特征描述不細致、不全面問題較突出;(2)圖、表格式不統一,項目不全,素描圖和柱狀圖表達不規范、整飾不美觀;(3)野外資料與室內綜合資料不扣合,鉆孔分層太多未綜合歸并;(4)樣品記錄混亂、分析結果登記上圖錯誤多。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探礦工程地質編錄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四)采樣編錄1、目的任務采樣編錄主要是對采樣地點進行觀察、描述和編制采樣平面圖;按樣品種類進行統一編號登記;對樣品加工過程的記錄、檢查;對各類樣品的測試與鑒定結果進行整理、登記和檢查??辈檫^程中,采樣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樣品采集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對礦床的正確評價和利用,因此要對采樣工作加強監控管理。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四)采樣編錄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固體礦產勘查中常用的樣品種類(1)樣品種類固體礦產勘查中比較常用的樣品種類有:基本化學分析、組合分析、物相分析、化學全分析、硅酸鹽分析、水質分析、內檢、外檢,光譜全分析、巖石測量(原生暈)樣、土壤測量(次生暈)樣、重砂樣,巖礦鑒定(光片、薄片)樣、標本、技術樣(小體重、大體重、濕度、孔隙度、巖石力學樣),礦石加工技術試驗樣等。按照采樣方法分為巖心劈取法、刻槽法、刻線法、撿塊法、剝層法、全巷法等。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固體礦產勘查中常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各類工作項目采樣的重點A、礦區化探工作中:主要采集土壤化探或巖石化探或重砂樣,一般是在勘查前期預查或普查階段;B、地質填圖及實測剖面工作中:按照設計和需要采集標本(標準標本、巖石標本)、巖礦石化學分析(含光譜分析、巖石全分析等)樣,對發現的礦體露頭或礦化點,采集有限的化學分析及光譜樣,采樣方法主要為撿塊法。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各類工作項目采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探礦工程采樣,重點是采取化學分析樣、少量光譜樣及巖石全分析樣;視情況補充部分巖(礦)石標本;采取一定量的礦石光、薄片鑒定樣;按設計采取技術樣(大體重樣、小體重樣、濕度測定樣、巖石力學測定樣)及加工技術樣)。采樣方法主要是巖心劈取樣、刻槽樣。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探礦工程采樣,重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常用樣品采樣要求(1)巖礦鑒定標本采樣A、要根據地質工作需要及巖礦石變化系統地采集,對某些具有特殊意義的標本亦應需要采集;所采集的樣品應有充分的代表性;采集標本時要盡可能采取新鮮巖石,并須做好野外描述記錄工作。B、標本采集后應及時編號。編號時各類觀察點(地質點、實測剖面及探礦工程)及其附近的標本編號為觀察點(或工程)號+標本代號(或觀察點號)+順序號順次連接而成。如15號地質點的1號標本為D15B1,2號探槽中第5件薄片為TC2b5。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常用樣品采樣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標本送樣要求應認真填寫標本鑒定送樣單,送樣單中應注明巖礦產狀,鑒定要求。對具有特殊現象的標本,為便于室內外結合研究,盡可能附剖面或素描圖。巖礦鑒定樣,一般需留手標本,用以核對鑒定成果并幫助地質人員提高對標本的肉眼觀察能力。某些需要磨制定向、定位、光片或薄片的巖礦石標本,應在標本上圈定明顯標志,并在送樣單中加以說明。地質人員收到標本鑒定成果后,應及時補充到記錄中,必要時還應修改原記錄。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標本送樣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化學分析采樣

A、采樣目的化學分析采樣主要包括基本分析、組合分析、內檢分析、外檢分析、全分析、光譜全分析、物相分析(合理分析)等;通過礦樣的化學分析,了解礦石中有益、有害元素或組份的種類和含量,確定礦石質量及礦體與夾石(圍巖)的界線,研究各組份間的消長關系和空間變化規律。對于某些按物理機械性能確定礦石質量的礦種,有時也需采集少量化分樣,用以檢查其雜質含量和判明其礦物種屬。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化學分析采樣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采樣原則及方法鉆孔巖心用切分法或全心采樣;在地表和坑探工程中用刻槽法、刻線法(剝層法、全巷法)及揀塊法采樣。巖心切分法:在鉆孔巖心中一般采用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視巖心直徑大小及礦化均勻程度確定)切分采樣。對煤礦巖心及直徑很小的采樣鉆一般用全心采樣??滩鄯?凡是擬參加資源儲量估算的礦體,都應用刻槽化學樣品控制??叹€法:是刻槽法的簡化,一般只適用于預查及普查早期的礦化較均勻的礦體。剝層法:用于礦化很不均勻或小厚度礦體的化學采樣。全巷法:主要用于加工技術樣及礦化極不均勻礦體的化學采樣。揀塊法:主要用于礦產踏勘檢查、實測地質剖面及填圖時對發現的礦化體(或廢礦堆、爐渣、礦化轉石)的初步了解。其分析結果可供找礦工作部署參考,但不能作為資源量估算的依據。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采樣原則及方法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采樣長度的確定樣長主要由礦化均勻程度及工業指標所規定的最低可采厚度確定,對礦體厚度小、礦石類型復雜、礦化不均勻的礦床,需要依據化分結果圈定礦體界線時,采樣長度不宜過大,一般不大于可采厚度或夾石剔除厚度;對礦體厚度較大,礦石類型簡單,礦化均勻的礦床,則采樣長度可相應放長。采樣長度應以其代表的真厚度確定,樣長所代表的真厚度一般不超過該礦床的可采厚度。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采樣長度的確定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D、布樣原則及要求樣品應沿礦體厚度方向、分礦石類型、品級、分段連續布置,至于是否與礦面垂直,應視具體情況而定,關鍵是要保證對礦體的控制既不重復又不缺失。同一件樣不得跨越不同礦種或不同礦層;同一件樣不得跨越不同礦石自然類型及工業品級;鉆孔巖礦心同一件樣不得跨越不同孔徑及回次采取率相差較大的回次。礦層中夾石(脈巖)厚度≥剔除厚度時,礦石與夾石分別采樣;礦層中夾石(脈巖)厚度小于剔除厚度時,應合并到相鄰低品級礦石樣中自然貧化。礦層的直接頂、底板必須各有1-2件控制樣品。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D、布樣原則及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鉆孔巖礦心采樣應注意的問題較完整的巖心及較大的巖塊,應使用切割機進行二分之一切分,礦化均勻且樣品重量能保證時,可以四分之一切分。如果礦心的礦化不均勻或礦化具方向性時,切開面應盡量垂直于礦化集中面,使切開的兩側巖心礦化較均勻。當巖心破碎呈小巖塊、巖屑、巖粉時,改用揀塊法采樣。這時要特別注意樣品的代表性,一般是將小巖塊敲打二分之一采樣,其余的巖屑、巖粉應混合均勻后二分之一采樣。注意低采取率巖心含礦性分析。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鉆孔巖礦心采樣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刻槽采樣需注意的問題A、布樣穿脈坑道一般在主壁腰線以下布樣,當發現某一段礦化在兩壁上變化明顯時,可以在兩壁上同時取樣后組成合并樣。沿脈坑道以掌子面布樣為主,在必要和可能時,可在坑頂布樣,如果礦體傾角變緩,則在掌子面及壁上布樣,掌子面布樣間距視礦種和礦石均勻程度確定。在老硐編錄時,對礦體、含礦層盡可能刻槽取樣,如果確有困難,也應刻線取樣。在布樣時要仔細分析主礦體延伸方向,以免將硐壁上殘留的零星礦條或次要礦條作為采樣或描述對象。探槽中的刻槽樣位置以底、壁共用邊附近的槽底或槽壁位置為宜??滩蹣拥奈恢脩糜推峄驑訕对跇悠穼嶋H位置上標注并編號。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刻槽采樣需注意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刻槽樣規格刻槽樣斷面規格一般應根據礦體的厚度及礦石結構、構造、礦化均勻程度經過試驗或類比其它礦區確定。采樣斷面(寬×深)規格常有5×2~10×3(鐵、銅、鉛、鋅、鉬、鎳),5×2~10×5(錳、鉻、鋁土礦),5×3~10×5(銻、汞、鎢、錫、磷),10×3~20×5(巖金、鈷土、鈹、鈮、鉭、煤……等)。一般礦化不均勻的(貴、稀有、稀散、有色)礦采用10×5,較均勻的(有色、黑色)礦采用10×3,均勻的(非金屬)采用5×3規格。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刻槽樣規格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采樣質量檢查地質編錄人員應對樣品的刻取質量及時進行檢查,不合格應及時返工,檢查的主要內容有:樣品號與樣品長度:實地檢查樣號、樣長與原始地質記錄是否吻合;樣品規格:編錄人員需實地查看刻槽樣是否平直,斷面規格是否符合要求;巖心樣采樣的規格、方法是否符合要求;樣品重量:檢查樣品重量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檢查方法通常是用理論重量與樣品實際重量進行比較,二者最大誤差不能大于10%。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采樣質量檢查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常見樣品類型的用途與要求(1)基本分析樣巖心樣及刻槽樣首先是作為基本分析使用的。目的是了解礦石中一種或幾種主要有益、有害組份的含量,是圈定礦體、劃分礦石類型和品級,進行資源儲量估算的主要依據。分析內容包括主要有益、有害組份,當經過一定數量的基本分析,證實某種有益組份含量低于工業指標規定,而只能作為伴生有益組份綜合利用或有害元素含量低不影響礦體圈定時,可不再列入基本分析項目而列入組合分析。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4、常見樣品類型的用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組合分析樣目的是了解影響礦產選、冶性能的有害(造渣)組份的含量及分布情況。當有益組份達到綜合回收利用要求時,其分析結果還用于伴生有益組份的資源儲量估算。組合分析項目,一般根據光譜全分析和化學全分析的結果,結合礦床工業指標,對有益有害伴生組分的要求進行確定。基本分析不再列入組合分析。組合分析樣品(簡稱“組合樣”)是根據有益有害組份含量變化大小,由同一工程或相鄰的幾個或更多工程的基本分析的副樣組合而成,但同—個組合樣不得跨越不同礦體、不同類型、品級及不同資源儲量塊段。組合樣重量一般為100—200克,根據基本分析樣品的長度,按比例進行組合。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組合分析樣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物相分析樣目的是了解某些礦床的自然分帶和確定礦石自然類型。物相分析樣可在基本分析副樣中抽選(必須及時進行,以免副樣變質影響分析質量)或專門采樣。采樣一般是自地表至原生帶上部按一定間距采取,以確定分帶界線(氧化礦、混合礦、原生礦)。(4)光譜及化學全分析樣化學全分析(簡稱“全分析”)目的是全面了解礦床中各類型礦石的詳細化學成份和研究礦床物質成份中各種元素及組分的含量。通常在作化學全分析之前,先做光譜全分析。一般利用組合分析副樣或單獨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大致每種主要礦石類型可采集1—2個。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3)物相分析樣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化學分析內部、外部質量監控樣A、內部質量檢查樣基本分析、組合分析、物相分析的結果應分批、分期做內部檢查分析,了解偶然誤差。內檢樣由送樣單位按一定比例在分析單位現場抽取分析正樣10~50g,編密碼送原分析單位進行分析。內檢數量為基本分析數量的5~8%,為組合分析和物相分析數量的3~5%,當樣品數量少時,其基本分析樣內檢數量不得少于30件,組合分析樣、物相分析樣內檢數量各自不得少于10件。

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5)化學分析內部、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外部質量檢查樣化學分析樣的外檢是了解基本分析工作中有無系統誤差。外檢樣由送樣單位分期分批在原分析單位現場抽取分析正樣10~50g,編密碼送國家級質量認證的測試單位分析。外檢數量為基本分析和組合分析數量的3~5%,當基本分析樣品數量較少時,外檢數量不得少于30件。當外檢結果證實與基本分析結果有系統誤差時,雙方協查原因,若無法解決,則報主管部門批準進行仲裁分析,如經仲裁分析證實其基本分析部分是錯誤的,則應詳細研究其原因,如無補救辦法,應予全部返工。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外部質量檢查樣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內、外檢誤差計算及處理辦法化學分析質量及內、外部檢查分析結果誤差處理辦法按DZ/T0130-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執行。(6)硅酸鹽類分析樣目的是通過化學分析確定巖漿巖種類及巖石分帶。采樣方法樣品要求新鮮,不能有脈狀物質、圍巖捕虜體、礦化和混染巖化等疊加現象。樣品重量一般為1—3千克;分析項目有SiO2、TiO2、Al2O3、Fe2O3、FeO、MnO、MgO、CaO、Na2O、K2O、H2O+、H2O-、CO2、P2O5。

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C、內、外檢誤差計算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7)礦石容重樣A、采取礦石容重樣目的是測定礦石單位體積的重量,用于資源儲量估算。礦石容重樣包括小容重樣和大容重樣。礦石容重樣應按礦石類型和品級分別采取,并應考慮礦石品位和分布的代表性。每一個單獨進行資源儲量估算的工業類型及礦石品級的小容重樣分別不得少于30件,大容重樣1~3件。當礦石裂隙發育、松散多孔、需要用大容重較正小容重以后才能參與資源儲量估算時,大容重樣要多做幾個,當礦石物質成份均勻、結構致密時,大容重樣可以少做。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7)礦石容重樣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小容重樣:樣品體積一般60~120cm3,金屬礦產在測定小容重后一般應分析其品位,還應測濕度。推薦用塑封排水法代替以往的封蠟排水法測定小容重。C、大容重樣:采集大容重樣的目的是修正風(氧)化松散礦石中的小容重樣數據。取樣數量為每一礦石類型為1~3個,體積一般不小于0.125m3;煤礦大容重樣每個參與資源量估算的可采煤層1~2件。取樣位置一般在坑道、探槽、探井、人工露頭點采取,煤礦一般在坑道中采取。推薦既準確又簡便的充水法測定大容重。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B、小容重樣:樣品體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8)礦石加工技術試驗采樣礦石加工技術試驗主要分為可選性試驗、實驗室流程試驗、半工業(工業)試驗及建筑材料和冶金輔助材料的加工試驗以及煤礦石的加工技術試驗樣。選礦樣的礦石礦物組份(包括伴生的有益有害組份)、品位、結構、構造、含泥情況等,均應與樣品所代表的礦床(體)的品級、類型基本一致??蛇x性試驗試樣重量一般為幾十~幾百公斤;實驗室流程試驗試樣重量取決于礦石的復雜程度及試驗項目的要求,一般為幾百公斤至1噸左右。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8)礦石加工技術試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四)野外原始地質編錄資料的檢查驗收1、檢查內容全部野外原始地質編錄資料及過渡性綜合整理資料,包括:野外各類原始編錄資料及相應的圖件野外原始地質記錄鑒定、分析、測試樣品的采樣記錄、送樣單和分析測試報告各類典型實物標本和全部巖芯過渡性綜合解釋成果資料和綜合整理、綜合研究成果資料項目專業工作檢查驗收意見(物探、化探、鉆探)質量檢查記錄(包括年度原始資料檢查記錄小結)單項工作小結全部數字化成果和進入計算機的文檔資料其他相關資料。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四)野外原始地質編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質量檢查要求原始資料的質量檢查包括經常性資料檢查與勘查項目結束時的全面檢查驗收。經常性資料檢查:質量檢查工作應隨各項原始地質編錄工作的進度及時展開。自檢、作業組互檢、項目組及項目承擔單位檢查的比例分別要達到下表的要求。應重視工程地質編錄的實地檢查。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讀2、質量檢查要求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若干問題野外原始資料的質量檢查要求項目自檢作業組互檢項目組抽查項目承擔單位抽查野外檢查比例100%100%20%10%室內檢查比例100%100%50%20%時限隨時隨時完工三天內或隨工作進展進行以初期為重點,分階段定期進行。發現問題隨時抽查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若干問題野外原始資料的質量檢查要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若干問題3、野外檢查驗收每個勘查項目在結束野外工作,轉入室內資料整理及成果報告編制前,應對全部野外原始資料進行系統的質量檢查驗收,檢查內容主要有:野外原始圖件:探槽、淺井、小圓井、坑道的手工紙介質及數字化素描圖;實測剖面、填圖、采樣鉆、鉆孔、采樣的數字化編錄圖;野外原始地質記錄:實測剖面、填圖、探礦工程、采樣原始地質編錄的記錄(數字化或手工紙介質記錄);各類實物標本及巖礦心;各類標本樣品采樣記錄、送樣單及分析測試報告;綜合柱狀圖、實際材料圖等過渡性綜合解釋成果資料和綜合整理、綜合研究成果資料;各項原始地質編錄小結;項目實施中有關原始資料檢查及處理意見。

二、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若干問題3、野外檢查驗收祝大家工作規范,成果豐碩!謝謝!祝大家工作規范,成果豐碩!謝謝!固體礦產勘查規范總則及原始地質編錄規程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