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_第1頁
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_第2頁
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_第3頁
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_第4頁
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主講賓曉農廣州醫學院預防醫學教研室2003.6.16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頁!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

肆虐人類數千年的各類傳染病,隨著人類社會和科學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有許多傳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有的甚至被消滅或即將消滅,如:天花或脊髓灰質炎、小兒破傷風等。但好景不長。20世紀70年代后,因種種原因的影響,全球傳染病發病率再度回升,流行、爆發事件不斷,表現為:

①一批得到控制的傳染病死灰復燃—結核、霍亂、白喉、瘧疾等。

②又發現了數十種新的、甚至危害更大的病種。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頁!

所以在《1996年世界衛生報告》中WHO

驚呼:“我們正處于一場傳染性疾病全球危機的邊緣,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躲避這場危機。”至于這場新傳染病所產生的嚴重后果,已是有目共睹,不可等閑視之。如:當前流行的SARS,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作為一名21世紀的醫學生,對新傳染病的知識應有所了解。在學習與工作中不斷地認識、探索對新發現地傳染病的更好地、針對性地防治方法。更好地履行作為一名醫生的天職。因此,借此機會與大家談談當前對新發現的傳染病的發現和防治策略。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頁!1.新傳染病的出現及對策

歷史上,傳染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大敵。結果:傳染病千百萬人死亡,造成巨大的災難。人類與傳染病斗爭20世紀中期取得巨大成績,突出例子消滅天花脊灰、小兒破傷風即將被消滅許多傳染病被控制:霍亂、結核許多人和醫學專家認為:醫學已永遠解決了傳染病問題。種種原因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全球新、舊傳染的雙重威脅。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頁!年份病原體所致疾病1982大腸桿菌O157:H7出血性結腸炎1982伯氏疏螺旋體萊姆病1982人嗜T淋巴細胞病毒Ⅱ型毛細胞白血病1983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1983幽門螺旋桿菌消化性潰瘍病1986環孢子球蟲環形孢子蟲病1988人皰疹病毒6型(HHV-6)突發性玫瑰疹1989查菲氏歐利希氏體人歐利希氏體病1989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1990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1992巴爾道氏體貓抓病,桿菌性血管瘤病1993O139群霍亂弧菌O139霍亂1994漢灘病毒分離株漢灘病毒肺綜合征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5頁!第三類疾病以往在人間不存在,確實是人類新出現的傳染病,如:艾滋病、O139霍亂等。

上述一、二類傳染病,尤其是第二類,在人間早已或可能早已存在但未被及時發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這些傳染病在過去并沒有像現在這樣在人間大量的發生和流行,以致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注意。這些也可以視為新出現的傳染病。1.2.新傳染病發生的機理及影響因素1.2.1.新傳染病發生的機理

新傳染病出現的原因有二個:

①新的病原體被引入人群;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6頁!1.2.2.影響新傳染病發生的因素

由機理可知,凡有助于使病原體引入人群或使之能在人群中確立并傳播的因素皆能影響新傳染病的發生。主要有六類因素:表2影響新傳染病發生的因素因素特殊因素疾病例證

生態及農業發展,水生態系統變化,砍伐森萊姆病(美國和歐洲,植樹造林),漢灘環境變化林/植樹造林,洪水、干旱氣候變化。病毒肺綜合征(美國,93年氣候異常)。人口特征社會條件,人口增長和移民,戰爭、貧HIV的出現和傳播。與行為困,城市衰退,性行為,靜脈用藥。國際旅行和人及貨物的世界性交流,空中旅行。AIDS的擴散,鼠源性漢灘病毒與O137商業活動型霍亂的擴散。技術和工業食物供應全球化,食品包裝和加工的改溶血性尿毒綜合征(漢堡包中牛肉被E.變,輸血及組織和器官移植,抗生素的coliO137:H7污染),輸血相關性肝炎廣泛使用。(丙肝、庚肝)。微生物變異由于環境的選擇造成微生物變異。霍亂弧菌O139的出現。公共衛生措媒介控制,飲水凈化及消毒措施的失效隱孢子蟲病(美國,93年水廠過濾裝置施的失效失效)。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7頁!重可致殘。總之,新傳染病對人類危害程度差異大,傳播廣,致死率高,易變為慢性,預后差,無效防治手段。所以,應充分認識提高警惕,采取積極對策,加大防治力度。

1.3.2.加強疾病監測工作,提高監測傳染病出現的能力

疾病監測-----即連續不斷的監視疾病發生發展動態,并將有關信息告知衛生行政部門公眾,以便及時采取措施。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8頁!包括內容:①改進實驗和流行病學研究技術,以快速鑒定新病原體和疾病;

②加快診斷試劑的研制、核準和開發應用;

③擴大流行病學研究,闡明新傳染病的流行環節、特征和因素;

④加強疫苗研制,開展疫苗效果和免疫費用-效益評價等等。1.3.4.制定預防和控制新傳染病的戰略,并確保實施。措施應有:①促進有關公共衛生信息交流;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9頁!

確定一種新傳染病,必須符合傳染病基本特征。傳染病定義:傳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能在人、動物與動物或動物與人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病。基本特征:

①傳染病的致病因子是活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傳染病都是由特異的病原體所引起。病原體種類: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螺旋體、真菌、原蟲等。病原體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定居于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0頁!實際上,傳染病的傳播就是病原體更換宿主的過程,即病原體自感染的機體通過適當的途經進入另一易感者體內造成感染的過程。其必須條件有三個: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者。以上條件需同時存在、相互連接傳染病傳播。所以傳染病具有許多不同于非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特征,據此特征人們可以識別一種疾病是否傳染病。2.1.2.新傳染病的確定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1頁!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①對于所觀察到的疾病能確認為系一新的疾病實體,并能證實其具有傳染性,即可認為是一新的傳染病。

在特異病原體被發現前,可據傳染性來確定。即先認識傳染病,再發現病原體—天花、鼠疫、霍亂、結核、甲肝、乙肝等。近30年新發現的傳染病中有:丙肝、戊肝、萊姆病、軍團病、人歐利希氏體病等。此外,腎綜合征出血熱也算,這是因為其病原體是近30年才發現確定的,但該病實際上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2頁!

近30年發現的新傳染病中,就有部分原認為是非傳染病。如:消化性潰瘍病,后發現其特異病原體——幽門螺旋桿菌,并證明其能傳播之后才確定為傳染病的。該病過去未被認為是傳染病,原因是:其傳染性較不明顯,難以以傳染性來確定。2.1.3.確定傳染病病原體的原則

19世紀80年代,郭霍氏提出了確定某一微生物為某種疾病病原體的原則:

①通過分離和純化培養可以證明病原體在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3頁!因為任何疾病都是由某種或某些病因引起,而流行病學活動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探索病因。為此在郭霍氏原則基礎上,流行病學家發展提高了推斷疾病病因或因果關系的原則,主要有因果聯系的特異性、一致性、時間性、合理性、聯系強度、劑量反應或生物學梯度以及實驗根據等。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為探索和鑒定新的微生物提供了新的有較手段,特別是那些在目前不能或難以通過體外分離培養的傳染病病原體的發現,而核酸分離及分析技術是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4頁!2.2.發現新傳染病的策略

從新傳染病的發現史,可知每種新傳染病的發現都是由臨床醫生、微生物學家、免疫學家及流行病學家等學科人員從不同角度共同工作的結果。其普遍規律性的東西對指導更快、更好地發現新傳染病疾病原體意義重大。2.2.1.依靠臨床醫生及疾病監測系統發現疾病生的異常現象及原因不明疾病的發生情況,并針對其建立專門的疾病監測系統,并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是發現和確認新傳染病的最重要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5頁!二是針對新認識的疾病或疾病異常情況,通過建立專門的監測系統,能較系統的收集到疾病發生情況信息。同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以闡明疾病的流行特點、傳播環節、以確定是否為新傳染病。疾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在發現和確認傳染病方面有獨特的優勢。許多新傳染病的發現和確認都利用了這一手段,如:艾滋病、萊姆病、軍團病、歐利希氏體病等。2.2.2.現場流行病學研究與實驗室研究相結合是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6頁!因此,流調與實驗結合可以互相補充不足,共同提高。

2.2.3.傳統微生物學技術與現代分子生物學方法相結合是發現新傳染病病原體的有效手段傳統的發現病原體的方法:動物、培養基、細胞等從病人標本中分離培養出病原體,然后再應用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技術進行鑒定,并研究該病原體與疾病的關系。過去對傳染病病原體的發現,近30年對新傳染病病原體的發現,大多是采用的這種方法。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7頁!80年代現代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飛躍發展為確定病原體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即:從病人標本中直接提取病原體的基因進行體外克隆和表達,獲取可能的病原因子核酸及編碼蛋白,然后進行確定其病原特異性。美國學者Choo等首先采用這種策略研究輸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體。步驟:病人血清黑猩猩感染的黑猩猩血清提取RNA反轉錄成cDNA克隆到gt11表達質粒構建cDNA表達文庫進行體外表達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8頁!2.3發現和確定新病原體的分子生物學技術2.3.1.免疫cDNA文庫篩選法原理:傳染病人標本提取病原體核酸克隆到質粒或噬菌體載體中構建可表達外源核酸編碼的蛋白的cDNA文庫然后用病人血清抗體與cDNA文庫表達的蛋白反應篩選陽性克隆對陽性克隆子中插入的外源核酸作序列分析采用基因游走技術等方法克隆測定其全基因系列。2.3.2.RDA(representationaldifferenanalysis)技術是一種PCR與減數雜交相結合的技術。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19頁!需先了解所要研究的病原與其他相類似生物的種類進化關系據類似生物的基因序列以較為保守的序列設計PCR引物對標本PCR擴增分析擴增片段序列以此為基礎研究可能病原體的基因結構。此方法對于細菌及病毒性病原體較為適用2.3.4.隨機肽庫篩選法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生物技術——蛋白質/多肽呈遞技術。基本原理及流程:利用隨機肽庫單克隆抗體進行相應蛋白質的抗原表位分析應用多克隆抗體或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0頁!螺旋體病。病原:伯氏疏螺旋體染病方式:硬蜱叮咬染病為主。受損器官:皮膚,心臟,神經及關節等器官。臨床特征:皮膚損害(慢性游走性紅斑)、伴流感樣表現—早期。心臟、神經系統癥狀為主—中期。關節、精神癥狀為主—晚期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發病范圍:五大洲數十個國家已發現有本病或自然疫源地存在。且發病率、感染率高,危害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1頁!咬史,皮膚慢性游走性紅斑發病時間分布與居民蜱叮咬率的時間分布相一致。

②以萊姆病螺旋體國際標準株B31制備抗原片,用間接免疫熒光技術(IFA)檢測21例面神經麻痹病人血清或腦脊液,8例抗體陽性。

③以一例面神經麻痹病人血清作抗體,采用IFA檢測98只全溝硬蜱的中腸涂片,陽性率43%;④以蜱懸液接種小鼠,8天后活殺取小鼠肝、脾、腎等組織涂片,進行IFA檢測,觀察到螺旋體;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2頁!

①我國萊姆病地理分布初步研究,從血清學和病原學證實黑龍江、新疆、吉林、內蒙、西藏、浙江、河南等地林區有本病疫源地和感染存在。

②對黑龍江及新疆的萊姆病自然疫源地深入選點調查,闡明了各疫源地的媒介種類、構成,宿主種類、構成,人群的感染率和發病率,以及媒介、宿主及人群之間的相互作用等。

③對我國萊姆病螺旋體進行了較詳細的病原學研究,包括:培養特性及培養基的改進,形態及超微結構觀察,單克隆抗體研制和ELISA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3頁!病的研究取的迅速進展。3.2.1.我國戊型肝炎的較早發現與證實

80年代中期,國內尚無戊型肝炎發生的報告,國家就開始資助旨在發現和證實我國戊型肝炎的研究。當時該病無特異診斷方法,只得據流行病學特征結合排除甲、乙型肝炎的方法來進行。為此,在全國十幾個地區共同協作,收集肝炎爆發流行疫情信息,赴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采集標本,在實驗室進行排除甲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4頁!3.2.2.對我國戊型肝炎的深入研究

86年以后,在我國新疆等地曾連續多年發生戊型肝炎的流行,對疫區進行的流行病學,并在實驗室用現場采集的標本開展血清學及病原學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績如下:①基本闡明了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學特征,特別報告了HEV感染無年齡差異,HE發病呈明顯年齡差別的現象。②以病人潛伏期或急性期早期糞便感染恒河猴及傳代成功,表明恒河猴是HEV較理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5頁!3.3.我國丙型肝炎的研究3.3.1.關于HCV感染的流行病學3.3.2.關于HCV感染的免疫應答規律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6頁!洲綠腎細胞猴(Vero),3天后細胞明顯病變。電鏡、血清學及免疫熒光檢測證實為一種新病毒(屬絲狀病毒),是引起扎伊爾和蘇丹兩地出血性疾病的病原體。因該病毒是從埃博拉小河附近村莊的一位病人首次分離到,而原始來源不清,故被比利時和英國的科學家命名為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4.1.1.病原學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7頁!因嚙齒動物是漢灘病毒的主要宿主,所以,在病人室外捕獲大量嚙齒動物,其中鹿鼠將近一半,進一步研究發現該鼠是一種新的漢灘病毒的主要宿主。病例對照研究證實:該疾病與鼠類密切相關。1993年11月,終于從病人住處捕獲的鼠組織中成功分離到病毒,并證實該病毒為一種新的漢灘病毒,故該病被命名為:漢灘病毒肺綜合征(Hantaviruspulmonarysyndrome,HPS).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8頁!②NewYorkvirus(NYV)③BlackCreckCanelvirus(BCCV)④Bayouvirus(BAYV)二、動物宿主嚙齒類動物:鹿鼠—SNV的主要宿主棉鼠—BCCV的主要宿主稻鼠—BAYV的主要宿主白足鼠—NYV的主要宿主宿主為無癥狀病毒攜帶。三、流行病學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29頁!目前全球已確診約400—600例,主要在美國和阿根廷。人類HPS感染可能主要通過:

①吸入嚙齒類動物排泄物形成的氣溶膠而感染;

②破損皮膚粘膜;

③攝入污染的水或食物;

④被嚙齒類動物咬傷也可以感染。可有人-人傳播,但直接證據不足。四、臨床特征及治療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0頁!X線檢查:多有肺部改變—肺間質水腫包括:Berley氏B線、肺門模糊、氣管周圍套形成;氣隙病變—雙肺底或肺門周圍。③恢復期:標志—氧合及血液動力學功能改善。

HPS目前無特異性治療方法一般為支持療法和對癥治療:包括

①嚴密監視,給氧,機械換氣—非常必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1頁!⑤清掃鼠類經常活動地方或可能收污染場所時,使用消毒劑或防毒面具;⑥處理標本時要謹慎,在生物安全柜內操作;

⑦病毒的細胞培養—生物安全水平三級(BSL-3)實驗室進行。感染宿主和病毒純化研究—生物安全水平四級(BSL-4)實驗室進行。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2頁!1.1.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新出現及發現的傳染病

據統計,全球新發現的傳染病有30多種,在我國存在或潛在的有20多種,是我們應重視與警惕的。

表1近30年來新發現的主要病原體及所致疾病年份病原體所致疾病

1975細小病毒B19

5號病,慢性溶貧中的再障危象1976隱孢子蟲隱孢子蟲病,急性小腸結腸炎1977埃博拉病毒埃博拉出血熱1977嗜肺軍團菌軍團病1977漢灘病毒腎綜合征出血熱1977空腸彎曲桿菌空腸彎曲菌腸炎1977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1980人嗜T淋巴細胞病毒Ⅰ型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

1981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3頁!年份病原體所致疾病1995庚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1996瘋牛病病原-朊病毒瘋牛病2002變異冠狀病毒SARS2003猴痘病毒

猴天花按新傳染病存在的歷史可分為三類:類疾病本身已為人所知,但未被認為是傳染病,近30年因發現病原體才被認為是傳染病,如: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消化性潰瘍病、突發性玫瑰疹等。

第二類疾病在人間早已或可能存在,近30年才被發現和認識,如:萊姆病、丙型、戊型肝炎等。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4頁!

新病原體的來源:

a.人類已知傳染病病原體的變異株

O139型霍亂弧菌可能為埃爾托霍亂弧菌O基因突變的結果,或是非O1群霍亂弧菌獲得了毒力基因。

b.來源于環境中,特別是動物中的病原體。漢灘病毒、伯氏疏螺旋體、歐利希氏體等新傳染病的病原體都是來自野生動物。

②新的病原體能在新的人類宿主中確立及進一步傳播。大多數新傳染病的發生過程:病原體人類疾病局限地區和孤立人群新地區與新人群巨大危害。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5頁!1.3.如何面對新出現的傳染病1.3.1.充分認識新傳染病的危害,提高防治新傳染病的自覺性新傳染病的危害世人皆知,典型例子有:艾滋病-----正在全球流行.

SARS----正在我國流行。

92年發現的O139新型霍亂-----使南亞數十萬人發病,呈世界流行態勢.埃博拉出血熱-----非洲局部,極高死亡率、世人驚恐.萊姆病-----五大洲數十個國家發現,感染嚴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6頁!

實踐證明,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防御傳染病的一個重要武器就是其疾病監測體系。如果疾病監測系統能及時發現人群中新出現的癥狀和疾病將是極有意義的成績。因此,為能及時監視和調查新出現的疾病和病原體,以及影響它們的因素,必須建立和健全各級、各類疾病監測系統。并從人員設備、技術能力等方面予以保障,以提高監測新傳染病出現的能力。1.3.3.加強新傳染病的應用研究,將流行病學研究和實驗室研究相結合,以完善和優化防治措施。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7頁!

②加強公共衛生設施以支持疾病監測和防治計劃的實施;

③建立保障預防戰略實施所需的機制與協作等。2.發現新傳染病的策略和方法

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傳染病,及時發現,及時識別是進行深入研究和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回顧歷史,許多新傳染病的發現雖然細節不同,但識別原則及策略均相似。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策略方法也在不斷提高和發展。2.1.識別和確認新傳染病的基本原則2.1.1.注意傳染病基本特征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8頁!人或其他宿主的一定組織或器官。

環境條件所以,病原體宿主發病帶菌(毒)理論上,任何傳染病都應能確定其病原體。事實上,應用現代技術與方法,人類已知的傳染病也大都明確了其病原體。同時闡明傳染病病原體的新技術與方法也獲得了巨大進展。②傳染病能在宿主之間直接地或通過媒介物互相傳播,即有傳染性。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39頁!新發現傳染病的定義:以前的醫學文獻中從未以像現在的形式描述過的傳染病。實際上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作為疾病本身無論過去是否存在,但未被識別,近30年才被發現并被確認為傳染病;另一類,疾病本身過去已被認識,但未被認為是傳染病,近30年來因發現其病原體才被認為是傳染病。所以,據傳染病基本特征、結合人類確認傳染病的歷史,確認一種疾病是否新傳染病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0頁!已有幾十年歷史。

②由于任何傳染病皆由其特異病原體所引起,因此,對于確認為新傳染病的疾病應能并應當確定其特異病原體。此一條雖不是確定傳染病先決條件,但卻是傳染病定性的終審一環。只有發現了病原體,才算完成對傳染病的定性認識,也才能進一步研究傳染病的特征和防治。

③對于已知的非傳染病,當發現其系由某特異病原體(已知的或新發現的)所引起,并證明其有傳染性時,即可確定該病為新傳染病。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1頁!每個病例上都存在;

②在其他疾病的病人體內沒有發現該病原體;

③該病原體一旦被分離出后,必須能在動物中復制這種疾病;

④在所產生的實驗疾病中必須能重新找到該病原體.。郭霍氏原則對于許多傳染病病原體的確認是適宜的,但不完善,尤其是對那些無適宜敏感動物模型即在體外難于分離培養的病原體來說,很難或不可能滿足上述原則。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2頁!唯一可應用的方法。目前應用的技術有:免疫cDNA文庫篩選法

RDA技術兼并引物PCR技術隨機肽庫篩選技術技術特點:具體操作各不一樣,設法分離到病原體基因的部分核酸片段是其共同點,分析其序列后,以標準的基因游走技術獲得病原體的全基因序列。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3頁!的途徑

機體患病看醫生原因不明現象,醫生應提高警惕,細心追蹤觀察、及時報告。在此過程中,醫生應樹立發現新傳染病的意識;對診斷不明的疾病有刨根問底的精神及良好的業務素質;注意留存病人的標本。完善及富有成效的疾病監測系統對于發現新傳染病至關重要:一方面,通過已有的疾病監測系統可及時地發現和收集到疾病發生的異常情況。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4頁!發現、確定新傳染病病原體及闡明流行病學規律的關鍵

流行病學是探討病因的科學,就傳染病而言,流行病學調查可以或可能確定傳染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但不可能查出最終的致病因子——病原體。必須借助的學科: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實驗研究手段來尋找病原體。反之,通過實驗研究從病人或其他來源標本找到的病原體,則必須通過流行病學研究來確定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5頁!但有一些傳染病,由于病原體的特性或其他原因很難或不可能以傳統方法來發現病原體。如:20世紀70年代中期,非甲非乙型肝炎已被人們認識,據流調特點又認識到,有以血液傳播為主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經消化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二種。世界各地研究人員應用傳統方法一直在找二種肝炎的病原體。因在人體中滴度很低等原因,一直未能分離出血液傳播為主的非甲非乙型肝炎,而消化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又難以體外培養。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6頁!用輸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恢復期血清篩選。結果:最終從100萬個克隆子中篩選出一個陽性克隆,并以此部分為基礎,采用基因游走技術測定了丙型肝炎病毒的全基因系列。90年Retes等用同樣的方法克隆測定了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原的全基因序列,完成了對戊型肝炎病毒的發現和確定。HCV、HEV發現和鑒定的策略、方法,是傳染病病原學研究中的一個里程碑,為新傳染病病原體的發現和鑒定提供了新策略和途徑。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7頁!原理:用PCR技術從病人組織標本中提出基因片段(健康人體中不存在)提外擴增及減數雜交擴增出可能的病原因子的基因片段實驗鑒定以此基因再測得全基因序列。此法特點:要求條件高、困難多能從小量標本中高效富集目的基因,對未知病原體的研究是一種有效實用的方法。2.3.3.兼并引物PCR法(cosensussequencebasedPCR)與RDA技術不同,其原理: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8頁!病人血清抗體對隨機肽庫進行篩選研究抗原表位對原因不明的傳染病,借助于隨機肽庫技術用已知的病人血清抗體有可能篩選出未知病原體蛋白的抗原表位從而建立檢測這種未知病原體傳染病的診斷方法。待確定典型病例標本后,結合上述方法進行研究確定病原體。3.

幾種新傳染病在我國的發現與研究3.1.我國萊姆病的發現與研究萊姆病(Lymedisease)是1975年在美國康涅狄克州萊姆鎮地區首先被發現和認識的一種蜱傳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49頁!嚴重。3.1.1.萊姆病在我國的發現

1985年夏,艾承緒等在黑龍江林縣進行森林腦炎流行病學調查時,在林區居民中觀察到疑似早期萊姆病臨床表現—皮膚慢性游走性紅斑。為證實是否萊姆病,1986年夏,研究小組進行了如下調查:

①對某林場居民逐戶調查,發現有慢性游走性紅斑、面神經麻痹、腦膜炎等神經系統異常,急慢性關節炎等疑似萊姆病臨床表現的病人共計302例,罹患率19.2%,病人全部或大多有受蜱叮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50頁!

⑤以BSK培養基從21份神經系統異常病人的血清或腦脊液分離培養出3株螺旋體,經多克隆及單克隆伯氏螺旋體抗體鑒定,證實為萊姆病螺旋體。以上工作從臨床、流行病學及病原學等方面發現和證實了萊姆病在我國的存在,從而大大的推進了全國萊姆病的調查研究工作。3.1.2.對我國萊姆病的進一步研究

在國家的資助下開展了全國萊姆病的進一步調查研究工作: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51頁!方法的建立,實驗感染動物模型,結構蛋白及抗原蛋白分析等,明確了我國萊姆病類型及特征。3.2.我國戊型肝炎的較早證實發現與研究戊型肝炎又稱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或腸道傳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0年始認識該病。本病常因飲用被污染的水及食物而爆發流行,青壯年發病率及孕婦死亡率較高。

1990年該病病毒基因克隆成功,促使該新傳染病的發現與防治共61頁,您現在瀏覽的是第52頁!、乙型肝炎感染標記的檢測,從而證實了數起戊型肝炎或疑似戊型肝炎的疫情。如:①對新疆托克遜縣南胡村82年發生的一起以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