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急救知識課件_第1頁
心理急救知識課件_第2頁
心理急救知識課件_第3頁
心理急救知識課件_第4頁
心理急救知識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心理急救

心理急救災難救治其他院前急救醫療急救種類引言

災難救治其他院前急救醫療急救種類引言第一部分:院前急救

不同疾病心理急救方法

心理急救策略

心理急救原則

心理急救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院前急救不同疾病心理急救方法一、院前急救心理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Firstaid):

指對遭受各種危及生命的急癥、創傷、中毒等進行的醫院前期急救,包括從第一救援者到達現場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開始直至救護車到達現場進行急救處置后將病員送達醫院急診室之間的階段。一、院前急救心理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Firstaid)

多為意外,患者和家屬心理處于高度應激狀態

在院前急救中,醫護人員往往關注的是患者軀體創傷和疾患的搶救,而易忽略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

導致機體調節功能減弱、抗病能力下降。多為意外,患者和家屬心理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在院前急救減少因過度持久的焦慮緊張造成的心理障礙避免因機體調節功能減退引發的應激反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早期實施心理急救,可:使患者在身心兩方面得到康復,對患者的預后和康復有重要意義減少因過度持久的焦慮緊張造成的心理障礙避免因機體調節功能減退二、院前急救心理急救原則

核心支持性心理治療方法解釋、保證、支持傾聽、共情二、院前急救心理急救原則核心支持性心理治療方法解釋、保證、三、院前急救心理急救策略到達現場后

轉運途中

搶救監護時

到達醫院后

立即安慰意識清醒患者,主動介紹參加院前急救人員。在患者及家屬面前表現出沉著、冷靜,技術操作嫻熟,搶救工作有條不紊,穩定病人情緒。三、院前急救心理急救策略到達現場后轉運途中搶救監護時到始終坐在患者身旁運用非語言交流手段(如觸摸患者頭發,握住患者手等)鼓勵安慰患者到達現場后

轉運途中

搶救監護時

到達醫院后

始終坐在患者身旁到達現場后轉運途中搶救監護時到達醫院后及時了解患者精神狀況(焦慮、抑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增強病人的信任和安全感到達現場后

轉運途中

搶救監護時

到達醫院后

及時了解患者精神狀況(焦慮、抑郁…)到達現場后轉運途中搶精神性焦慮:緊張、恐懼、擔心、害怕、提心吊膽、惶恐不安②運動性焦慮:頭頸僵痛、手指震顫、搓手頓足、坐臥不寧③軀體性焦慮:心悸、氣短、胸悶、出汗、口干舌燥、顏面潮紅

焦慮障礙:了解患者精神狀況精神性焦慮:緊張、恐懼、擔心、害怕、①無興趣(原有興趣減退或喪失)②無望感(對未來無希望,甚至絕望)③無助感(孤立無援,他人無法幫助)④無動機感(既無心、亦無力)⑤無能感(自卑、自我評價降低)⑥無意義(整個生活無意義,生不如死)

抑郁障礙:

①無興趣(原有興趣減退或喪失)抑郁障礙:陪護患者收入專科住院向負責護士交待患者的心理狀況使患者得到持續、動態的心理干預。到達現場后

轉運途中

搶救監護時

到達醫院后

陪護患者收入專科住院到達現場后轉運途中搶救監護時到達醫

心肌梗塞是指心肌持久嚴重的缺血性壞死,起病急驟,患者突然發生胸骨后或心前區劇烈疼痛,持續時間長,且大汗淋漓,有時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肢,亦可表現有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四、不同疾病院前急救心理急救方法1

急性心肌梗塞及其他身體疾病心肌梗塞是指心肌持久嚴重的缺血性壞死,起病急驟,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焦慮情緒主要是緊張、恐懼、抑郁和依賴等心理,表現為對突發病的緊張和害怕,對心前區疼痛及死亡的恐懼,對病情的嚴重程度、預后和康復的抑郁,以及對家人和醫護人員的依賴。心肌梗塞病人的焦慮情緒: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焦慮情緒主要是緊張、恐懼、抑郁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焦慮的情緒反應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釋放過多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導致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高、血管收縮,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嚴重可導致猝死。焦慮已被列為引起住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并發癥的常見危險因素之一。焦慮對急性心肌梗塞的危害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焦慮的情緒反應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心理急救要點:1、迅速而恰當的院前急救,使患者及其家屬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2、溝通要貫穿在救護過程中:讓安心、配合。3、適當觸摸,密切醫患關系。4、爭取家屬的配合,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心理急救要點:1、迅速而恰當的院前急救,使患者及其家屬產生自殺是指個人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原因復雜多樣。不但危及生命,造成機體痛苦,且給本人、親屬及同事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中國:28萬/年死亡,200萬未遂.63%為精神疾病作為病人的第一接診單元,及時的搶救和早期的心理干預,將對患者的全面康復產生積極的作用。2

自殺自殺是指個人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原因復1、消除患者特別是親屬的緊張恐懼情緒。2、尊重、保守患者的隱私。3、避免用加重心理負擔和求死愿望的語言。4、傾聽患者的訴說。5、尊重患者的人格。6、在進行急救操作時注意與患者配合。心理急救要點:1、消除患者特別是親屬的緊張恐懼情緒。心理急救要點:

驚恐發作即急性焦慮發作。發作不可預測、突然,反應程度劇烈,病人常體會到瀕臨災難性結局的害怕和恐懼。突然發生,可自然緩解。患者常被一次次送至急診,但各項檢查均未見異常。3

驚恐發作驚恐發作即急性焦慮發作。3驚恐發作

驚恐發作:三組癥狀

1、強烈恐懼感的突然發作(瀕死感;失控感)

伴嚴重自主神經癥狀(心慌心悸、胸悶氣短、發冷發熱、發抖出汗、頭暈發麻)

持續5-20分鐘,事后能回憶。可突然發生,也可自發緩解驚恐發作:三組癥狀1、強烈恐懼感的突然發作2、預期性焦慮:

“再發病怎么辦呀”3、回避行為:回避與發病有關場所,

回避得不到及時救治場所。(50%急診,90%內科。)

驚恐發作2、預期性焦慮:驚恐發作1、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2、針對患者認知偏差進行干預、適當保證3、為患者做相應的精神衛生知識宣教:(解釋疾病的性質,讓患者了解疾病產生的機理、臨床表現和預后,減輕其恐懼和痛苦)

心理急救要點:1、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心理急救要點:

意外傷害作為一種突發重大的生活事件,一種強烈的應激源,使患者產生復雜的應激性心理反應,這些應激性心理反應主要以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為主,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產生不良影響。

4

意外傷害

意外傷害作為一種突發重大的生活事件,一種強烈的應1、支持2、熱情關注3、提供疏泄機會4、解釋和指導5、提高信心6、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心理急救要點:1、支持心理急救要點:第二部分:災難救治傳染病!火災!地震!中毒!集會擠壓!戰爭!恐怖活動!第二部分:災難救治傳染病!火災!地震!中毒!集會擠壓!戰爭!救援人員的注意事項心理急救的重點概述

災難心理急救操作指南什么是心理急救

心理急救的基本目標心理急救實施指南接觸與投入安全與舒適

穩定情緒

收集信息應對信息

實際幫助

聯系社會支持系統

聯系協助性服務機構

救援人員的注意事項心理急救的重點概述災難心理急救操作一、概述

1、什么是心理急救

心理急救是設計用來減輕災難事件所帶來的痛苦,增強短期和長期功能性適應能力的方法。早期心理反應會導致功能性適應的障礙。有了心理急救人員的共情和關愛,這些早期心理反應可以有效地控制。一、概述1、什么是心理急救心理急救是設計用來減2、心理急救的基本目標*建立起人性的聯系。

*加強安全感,使其在身體上和情緒上處于舒適狀態*安撫和引導情緒激動的和心神錯亂的幸存者。

*幫助說出他們的需求和憂慮。*提供實用的援助和信息。

*盡快使幸存者與社會支持系統聯系。*提供適應性應對策略,鼓勵扮演積極的角色。*告知如何與自己聯系,并幫助與其他機構和組織等

建立聯系。2、心理急救的基本目標*建立起人性的聯系。

*加強安全感,使3、心理急救實施指南*通過觀察、詢問決定如何提供幫助。*開始接觸的最好方法是提供實用性的幫助。*做好思想準備回應各種情況、傾聽。*說話沉著鎮定,耐心、負責、慢速。*認可積極的一面。*針對最迫切的需求和目標提供直接相關的信息。*謹記心理急救的目標是減輕悲慟,提供幫助,促進適應性功能,而不是打聽創傷經歷的細節.3、心理急救實施指南*通過觀察、詢問決定如何提供幫助。X避免以下行為:

*不要妄自推測幸存者正在經歷和曾經經歷了什么。*不要假設每個身處災難的人都會受到心理創傷。

*不要做病理性歸因(疾病、障礙、診斷等)。

*不要用駁斥的態度,不要專注于他們的無助、軟弱、過錯或殘疾,而是應專注于他們的有效行動或助人行動。

*不要假設每一個人都愿意交談或者需要與你交談*不要盤問災難過程的過多細節。

*不要猜測或提供可能不準確的信息。X避免以下行為:*不要妄自推測幸存者正在經歷和曾經經歷了準備實施心理急救

災后通常會有一個事故指揮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人的角色和如何決策都是非常明確的。心理急救者與這個體系建立聯系并與之協調行動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應該盡可能地多了解這一體系的情況,如領導、組織、政策、工作程序、安全措施和可得到的支持性服務。加入救災組織體系!準備實施心理急救災后通常會有一個事故指揮系統,在這識別需要的救助者:*已表現出急性悲傷信號的人;*定向障礙者,迷惑不解者;*極度退縮、淡漠或緘口不言者;*瘋狂或激越狀態者,驚恐者;*極度易激惹或憤怒者;極端擔心者;

識別需要的救助者:*已表現出急性悲傷信號的人;保持鎮靜、給以希望保持鎮靜、給以希望二、心理急救的重點接觸與投入

1征詢他是否愿意與你談話,要專注、和藹、平靜地說話。詢問當前的需求,找出緊迫問題,及時的醫療關注。目標:回應發出的接觸信息,以富有同情心的態度主動接觸。保密介紹你自己詢問當前的需求二、心理急救的重點接觸與投入1征詢他是否愿意與你談話,要專安全與舒適

2目標:提高即時的和持續的安全感,使其得到身體上和情感上的舒適。

確保第一時間的人身安全:*使遠離各種危險。*維持生命基本需要*得到身體救治提供有關救災活動的準確信息、幫助了解情況*目前正在采取哪些行動、事件的真相。*可以獲得的服務;常見的應激反應。

*自助、照顧家人以及應對方法。安全與舒適2目標:提高即時的和持續的安全感,使其確注意給幸存者提供舒適的身心環境尋找簡單的方法使身心所處環境更為舒適。鼓勵社交活動

鼓勵參加適當的小組或社交活動。鼓勵那些應對良好的人與感到痛苦的人聊天。鼓勵兒童參加社交活動、游戲活動。照顧與父母或照料者失散的兒童幫助與親人聯系。建立兒童場所(要有玩具)進行穩定兒童情緒的活動(游戲、談話)注意給幸存者提供舒適的身心環境避免更多的創傷體驗和提示創傷的因素保護幸存者免受不必要的額外精神傷害以及痛苦回憶也同樣重要,其中包括眼見、耳聽、鼻聞那些可能引起恐懼的事物。遠離現場,遠離記者、其他媒體,遠離各種報道,小心談論。避免更多的創傷體驗和提示創傷的因素救助家人下落不明的幸存者對兒童再次保證;幫助獲得最新消息花時間與擔心家人失蹤者待在一起尋找家人時盡量少問兒童,減少傷害。不要以為讓孩子認為失蹤者尚在對他們更好。救助家人下落不明的幸存者要讓他們感到有尊嚴,尊重他們。人和人的強烈悲傷情緒會有不同表現(發呆、大哭等)。

沒有唯一“正確的”悲傷表現方式。悲傷會導致濫用藥品、吸煙過量、酗酒,這會帶來危險。有些青少年和兒童無法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悲痛:一些人可能希望獨處:一些人可能希望談談:多聽、少問救助失去了親人的幸存者要讓他們感到有尊嚴,尊重他們。救助失去了親人的幸存者可以這樣做:保證他們正在體驗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正常的。使用遇難者的名字來稱呼,不要用“死者”。告他們,很可能會持續體驗到悲痛、孤獨和憤怒。與社會工作者或專長于處理悲傷情緒的治療師聯系

可以這樣做:保證他們正在體驗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正常的。我了解你的感受。這可能是出于好意的。他現在離開更好。這是他離開的時候了。起碼他走得很快。讓我們說說其他的事吧。你應該走出這個陰影。你足夠強大,能處理這些事。他走得很輕松,你應該感到高興。X不要說:我了解你的感受。X不要說:那些沒把我們打倒的災難,會讓我們更強大。你會很快好起來的。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了。你還活著,這很好。幸好沒有其他人死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還有你的兄弟/姐妹/母親,已經不算太壞了。如人們講到上述的話,你可以給予尊重并承認他們的感受或想法,但不要由你自己引起這些話題。不要說:那些沒把我們打倒的災難,會讓我們更強大。不要說:告訴葬禮情況,自己決定,適當鼓勵大孩子參加慎見遺體,照片代替。親人沒痛苦

慰藉幸存者的精神需求

提供殯葬信息宗教、各種儀式。幫助聯系、傾聽、陪伴。在遺體嚴重損壞變形的情況下,建議用照片憑吊.是否應該讓孩子參加葬禮或者告別儀式:告訴葬禮情況,自己決定,適當鼓勵大孩子參加慰藉幸存者的精神要讓他/她知道找心理健康的專家或工作人員交談也許很有幫助。

應對創傷性哀傷

協助父母/監護人告知兒童親人的死訊

當確認了遺體后,應該將這個消息告訴孩子父母/監護人應向孩子講明,死者不再受痛苦了,死者很愛孩子,并且孩子會繼續受到大人們的照顧。要讓他/她知道找心理健康的專家或工作人員應對創傷性哀傷協在獲悉家人或摯友的死訊后,幸存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從激動到昏厥等積極措施:自傷、傷人:爭取親朋好友陪同。不讓青少年看停尸房、認尸。陪伴兒童。

安撫接到家人死亡通知的幸存者在獲悉家人或摯友的死訊后,幸存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反

穩定情緒3目標:安撫和引導精神紊亂的幸存者

穩定情緒崩潰的幸存者:

表現:*目光呆滯、空洞且無方向感,無反應。

*定向障礙、抖、顫

*強烈的情緒反應、哭喊、換氣過度、*精神動搖或退縮行為。*感到焦慮無法承受。狂亂的搜尋,冒險行動穩定情緒3目標:安撫和引導精神紊亂的幸存者穩定情緒崩潰的尊重個人隱私,給他/她幾分鐘時間準備。保持鎮靜、從容、在場,而不要嘗試直接對話。提供支持,幫助關注于容易管理的感覺、目標。幫助理解自己的反應:情緒波浪狀出現消失:

警報反應:穩定大多數人情緒的方法:尊重個人隱私,給他/她幾分鐘時間準備。穩定大多數人情緒的方法進行日常活動(有效):散步、放松、深呼吸著陸(grounding)的方法(讓與現實接觸):原理:是把注意力從內心思考轉回到外部世界。說出五個你能看到的讓人不難過的物體,說出五個你能聽到的不讓人悲傷的聲音,說出五個你能感覺到的不讓人悲傷的事情。

藥物治療對穩定情緒的作用嚴重的反應、以往的疾病穩定大多數人情緒的方法:進行日常活動(有效):散步、放松、深呼吸穩定大多數人情緒的方

立刻轉診的需要。

·

提供另外服務的需要。·

提供隨后會談的需要。

·

使用有用的心理急救措施的需要。

收集信息4目標:識別即時需求與擔憂,收集相關信息,制訂個體化的心理急救干預措施。目前的需求與擔憂是什么:立刻轉診的需要。

·提供另外服務的需要。收集信息那些自己或親人經歷過直接的生命威脅,或者自己受傷,或者親眼看見事故或死亡發生的人,他們會比一般人經歷更嚴重或更長時間的痛苦。而那些感覺極其恐懼和無助的人可能更難恢復。在澄清災難性創傷經歷的時候,要避免詢問會引起更深傷痛的問題。要跟著幸存者的思路走,不要迫使他們回憶任何創傷細節。災難中創傷經歷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那些自己或親人經歷過直接的生命威脅,或者自己受傷,或者親眼看

親人的去世情況:

社會支持的可能性:

擔憂當前處境和持續存在的威脅情況:

與親人分離或擔心親人的安危:

身體疾病、心理狀況和求治需求:

喪失情況(家庭、學校、鄰居、事業、財產):

有無極度內疚和羞愧感,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念頭:

飲酒史或藥物濫用史,創傷史或喪失史:收集信息親人的去世情況:收集信息實際幫助5目標:提供直接與其即時需求和憂慮有關的實際幫助。

在整個心理急救過程中應該隨時討論最迫切的需求,要盡可能多地滿足幸存者所認定的需求。讓樹立可以實現的目標可能會扭轉無法應付的感覺.幫助實現多次重復的成功經歷,幫助增強把握局面的信心,從而成功地從災難的打擊中恢復實際幫助5目標:提供直接與其即時需求和憂慮在整個心理聯系社會支持系統6目標:幫助與支持資源建立起聯系,包括家人、朋友以及社區援助資源等。

加強與家庭成員和其他重要人物的聯系鼓勵利用即時可用的支持人員對兒童/青少年:與大人談談、愉快的活動

社會支持關系到人們在災難和恐怖事件發生之后的情緒安定和復原。

社會關系較好的人更傾向于參與到為災難后復原性的支持活動中來。聯系社會支持系統6目標:幫助與支持資源建立起聯系,加強與家庭目標:提供關于應激反應和用于減輕壓力、促進適應功能的方法。侵入性反應、回避和退縮反應、軀體喚起反應。抑郁同延遲性哀傷反應、身體反應:

7提供應對方法:提供關于應激反應的知識:討論創傷經歷常見的心理反應:

與孩子討論身體和情緒上的反應目標:提供關于應激反應和用于減輕壓力、促侵入性反應、回提供應對方法:適應性應對行為能幫助人們減輕焦慮、壓抑,改善狀況,渡過難關。有效的應對方式包括:*與他人交談,尋求幫助,獲知信息。*獲得充足的休息、營養和鍛煉。*吃健康食物,休假。正常的作息。

*投入分散精力的活動,如運動、愛好、閱讀。

提供應對方法:適應性應對行為能幫助人們減輕焦慮、壓抑,改善狀*告訴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不安情緒是正常的。*計劃令人愉悅的活動。*和他人共處,參加社會援助團體。*安撫寬慰自己的自我對話。各種放松方式。*適度運動,寫日記,尋求專業咨詢。*專注于某件能令你立即行動的實事。*采用任何一種以前的經驗中有效的急救方式。有效的應對方式包括:*告訴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不安情緒是正常的。有效的應對方式非適應性應對方式不能有效解決相應問題:

*酒精或藥物,暴怒。*超時工作。*回避公眾活動。回避家人、朋友。*過度自責或是責怪別人。危險的舉動。*暴飲暴食或者厭食。*長時間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放任自流,如睡覺、飲食、運動方面。非適應性應對方式不能有效解決相應問題:*酒精或藥物,暴怒。呼吸練習可以幫助減輕情緒的高喚起和身體上的緊張。經常練習,可以改善睡眠、飲食和身體功能。方法:”我的身體很平靜;我的壓力在釋放”。5次。講授簡單的放松技巧:適用于家庭的應對方法:

災后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重建家庭生活規律,對于家庭來說非常重要。鼓勵保持家庭生活規律。家庭成員可以用多種方法互相幫助。呼吸練習可以幫助減輕情緒的高喚起和身體上的緊張。經常練習,可對憤怒情緒的處理:

災難可使變得焦躁易怒、難于處理憤怒。憤怒管理技巧:*提示自己“冷靜”,離開現場;

*或找朋友談談。

*用一些體育運動來發泄情緒。

*堅持寫筆記,記錄感覺,能夠做的。*提醒自己,憤怒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做一些積極的活動:閱讀、音樂、宗教.對憤怒情緒的處理:災難可使變得焦躁易怒、難于處理憤怒應對睡眠困難:每天盡量定時睡覺,定時起床。減少飲酒,因為酒精會造成睡眠失調。下午和晚上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增加定時的身體鍛煉。睡覺前讓自己放松,聽舒緩的音樂,冥想限制白天小睡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討論憂慮的事情。讓孩子晚上挨父母近一些,可在父母的床上。應對睡眠困難:每天盡量定時睡覺,定時起床。聯系協助性服務機構

8目標:幫助幸存者與他們目前或以后需要或可以利用的相關服務機構建立聯系。

醫療服務:

心理健康機構:

社會支持機構:

宗教機構:

毒品和酒精戒斷機構:

兒童福利機構:

聯系協助性服務機構8目標:幫助幸存者與他們目前或以后需三、救援人員的自我保護

救援的同時也可能導致自我身心的耗竭,成為應激受害者。三、救援人員的自我保護救援的同時也可能導致自我身心的耗竭,Self-careSelf-care1、在救災工作期間:常見應激反應:*增加和減少活動,睡眠困難。*藥物使用,麻木,易激惹,憤怒和挫折感。*混亂、注意缺乏、決策困難。*恐懼、恐怖及無助。*身體反應,抑郁或焦慮癥狀,社交減少。1、在救災工作期間:常見應激反應:

*同情的壓力:無能為力、困惑、孤獨。

*同情疲勞:疲軟、疏遠、放棄。

*自主或不由自主地再次體驗創傷體驗。

*試圖在專業領域或個人生活中超越控制。

*退縮和隔離。

*依靠物質預防情緒,變得過分投入工作或睡眠。*人際關系的嚴重困難,包括家庭暴力。

*伴隨絕望的抑郁,冒不必要的風險。極端應激反應:*同情的壓力:無能為力、困惑、孤獨。

*同情疲勞:疲軟組織機構對救助者的照顧:*限制工作輪班不超過12個小時和鼓勵工作中的休息*從最高水平暴露的作業向較低水平暴露的作業循環*設置時間期限。*確定在管理、督導和支持等方面有足夠的救助者。*鼓勵同伴搭檔和同伴咨詢。*進行督導和案例討論。*進行壓力管理訓練。組織機構對救助者的照顧:*限制工作輪班不超過12個小時和鼓救助者應該盡可能地做:*保持邊界:輪休時期拒絕接受委派任務,避免與太多的幸存者一起工作。*定期和同事、家人、朋友聯系。*與搭檔或團隊一起工作。*放松/壓力管理/身體照顧/茶點休息。*利用定期的同伴咨詢和督導。*盡量靈活、耐心、寬容。*接受他們不能改變每件事情的事實。救助者應該盡可能地做:*保持邊界:輪休時期拒絕接受委派任務,救助者應當避免卷入:

*延長沒有同事的單獨工作。

*晝夜不停地工作,*過度使用食物/藥物

*消極的自我暗示,強化失敗或無能的情緒。

*過度使用食物/藥物作為支持。

救助者應當避免卷入:*延長沒有同事的單獨工作。

*晝自我照顧的常見誤區:

“花時間休息是自私的。”

“其他人晝夜不停地工作,我也應該如此。”

“幸存者的需要比救助者的需要更重要。”

“我可以通過一直工作最大限度地奉獻。”

自我照顧的常見誤區:“花時間休息是自私的。”

“其他人2、救助工作之后:準備回家調整,自身恢復。救助者自我照顧:盡一切努力做:

*尋求和提供社會支持。

*與其他救災同事聯系,討論救災工作。

*增加同事的支持。

*為假期或逐漸融入正常生活列出時間表。

*為世界觀的改變做好準備。

*如果壓力持續超過兩到三周,接受正式的幫助。2、救助工作之后:準備回家調整,自身恢復。救助者自我照顧:盡

*增加休閑活動、壓力管理、鍛煉。營養。

*特別注意重啟已經中斷的人際關系。

*養成好的睡眠習慣。花時間自我反省。*尋找你喜歡或讓你大笑的活動。

*嘗試不做負責人或“專家”。

*增加對你有精神或哲學意義的體驗。

*預期你將要經歷想法或夢的重現,將隨著時間而減少。

*堅持記日記以清除你內心的擔憂。

*在家中感覺煩躁,尋求父母的幫助。*增加休閑活動、壓力管理、鍛煉。營養。

*特別注意重盡一切努力避免:

*過度使用酒精、違禁藥物或過量的處方藥。

*在一個月內做出任何大的生活改變。

*消極地評估你對救災工作的貢獻。更好的自我照顧存在的誤區:

*持續不斷的繁忙。

*幫助他人重于自我照顧。

*回避與他人談論救災工作。盡一切努力避免:

*過度使用酒精、違禁藥物或過量的處方藥。

謝謝謝謝心理急救

心理急救災難救治其他院前急救醫療急救種類引言

災難救治其他院前急救醫療急救種類引言第一部分:院前急救

不同疾病心理急救方法

心理急救策略

心理急救原則

心理急救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院前急救不同疾病心理急救方法一、院前急救心理急救的重要性

院前急救(Firstaid):

指對遭受各種危及生命的急癥、創傷、中毒等進行的醫院前期急救,包括從第一救援者到達現場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開始直至救護車到達現場進行急救處置后將病員送達醫院急診室之間的階段。一、院前急救心理急救的重要性院前急救(Firstaid)

多為意外,患者和家屬心理處于高度應激狀態

在院前急救中,醫護人員往往關注的是患者軀體創傷和疾患的搶救,而易忽略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

導致機體調節功能減弱、抗病能力下降。多為意外,患者和家屬心理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在院前急救減少因過度持久的焦慮緊張造成的心理障礙避免因機體調節功能減退引發的應激反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早期實施心理急救,可:使患者在身心兩方面得到康復,對患者的預后和康復有重要意義減少因過度持久的焦慮緊張造成的心理障礙避免因機體調節功能減退二、院前急救心理急救原則

核心支持性心理治療方法解釋、保證、支持傾聽、共情二、院前急救心理急救原則核心支持性心理治療方法解釋、保證、三、院前急救心理急救策略到達現場后

轉運途中

搶救監護時

到達醫院后

立即安慰意識清醒患者,主動介紹參加院前急救人員。在患者及家屬面前表現出沉著、冷靜,技術操作嫻熟,搶救工作有條不紊,穩定病人情緒。三、院前急救心理急救策略到達現場后轉運途中搶救監護時到始終坐在患者身旁運用非語言交流手段(如觸摸患者頭發,握住患者手等)鼓勵安慰患者到達現場后

轉運途中

搶救監護時

到達醫院后

始終坐在患者身旁到達現場后轉運途中搶救監護時到達醫院后及時了解患者精神狀況(焦慮、抑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干預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增強病人的信任和安全感到達現場后

轉運途中

搶救監護時

到達醫院后

及時了解患者精神狀況(焦慮、抑郁…)到達現場后轉運途中搶精神性焦慮:緊張、恐懼、擔心、害怕、提心吊膽、惶恐不安②運動性焦慮:頭頸僵痛、手指震顫、搓手頓足、坐臥不寧③軀體性焦慮:心悸、氣短、胸悶、出汗、口干舌燥、顏面潮紅

焦慮障礙:了解患者精神狀況精神性焦慮:緊張、恐懼、擔心、害怕、①無興趣(原有興趣減退或喪失)②無望感(對未來無希望,甚至絕望)③無助感(孤立無援,他人無法幫助)④無動機感(既無心、亦無力)⑤無能感(自卑、自我評價降低)⑥無意義(整個生活無意義,生不如死)

抑郁障礙:

①無興趣(原有興趣減退或喪失)抑郁障礙:陪護患者收入專科住院向負責護士交待患者的心理狀況使患者得到持續、動態的心理干預。到達現場后

轉運途中

搶救監護時

到達醫院后

陪護患者收入專科住院到達現場后轉運途中搶救監護時到達醫

心肌梗塞是指心肌持久嚴重的缺血性壞死,起病急驟,患者突然發生胸骨后或心前區劇烈疼痛,持續時間長,且大汗淋漓,有時疼痛可放射到左肩和左上肢,亦可表現有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四、不同疾病院前急救心理急救方法1

急性心肌梗塞及其他身體疾病心肌梗塞是指心肌持久嚴重的缺血性壞死,起病急驟,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焦慮情緒主要是緊張、恐懼、抑郁和依賴等心理,表現為對突發病的緊張和害怕,對心前區疼痛及死亡的恐懼,對病情的嚴重程度、預后和康復的抑郁,以及對家人和醫護人員的依賴。心肌梗塞病人的焦慮情緒: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焦慮情緒主要是緊張、恐懼、抑郁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焦慮的情緒反應引起交感神經興奮,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釋放過多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導致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高、血管收縮,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嚴重可導致猝死。焦慮已被列為引起住院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并發癥的常見危險因素之一。焦慮對急性心肌梗塞的危害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焦慮的情緒反應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心理急救要點:1、迅速而恰當的院前急救,使患者及其家屬產生信任感和安全感。2、溝通要貫穿在救護過程中:讓安心、配合。3、適當觸摸,密切醫患關系。4、爭取家屬的配合,給予患者心理支持。心理急救要點:1、迅速而恰當的院前急救,使患者及其家屬產生自殺是指個人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原因復雜多樣。不但危及生命,造成機體痛苦,且給本人、親屬及同事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中國:28萬/年死亡,200萬未遂.63%為精神疾病作為病人的第一接診單元,及時的搶救和早期的心理干預,將對患者的全面康復產生積極的作用。2

自殺自殺是指個人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原因復1、消除患者特別是親屬的緊張恐懼情緒。2、尊重、保守患者的隱私。3、避免用加重心理負擔和求死愿望的語言。4、傾聽患者的訴說。5、尊重患者的人格。6、在進行急救操作時注意與患者配合。心理急救要點:1、消除患者特別是親屬的緊張恐懼情緒。心理急救要點:

驚恐發作即急性焦慮發作。發作不可預測、突然,反應程度劇烈,病人常體會到瀕臨災難性結局的害怕和恐懼。突然發生,可自然緩解。患者常被一次次送至急診,但各項檢查均未見異常。3

驚恐發作驚恐發作即急性焦慮發作。3驚恐發作

驚恐發作:三組癥狀

1、強烈恐懼感的突然發作(瀕死感;失控感)

伴嚴重自主神經癥狀(心慌心悸、胸悶氣短、發冷發熱、發抖出汗、頭暈發麻)

持續5-20分鐘,事后能回憶。可突然發生,也可自發緩解驚恐發作:三組癥狀1、強烈恐懼感的突然發作2、預期性焦慮:

“再發病怎么辦呀”3、回避行為:回避與發病有關場所,

回避得不到及時救治場所。(50%急診,90%內科。)

驚恐發作2、預期性焦慮:驚恐發作1、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2、針對患者認知偏差進行干預、適當保證3、為患者做相應的精神衛生知識宣教:(解釋疾病的性質,讓患者了解疾病產生的機理、臨床表現和預后,減輕其恐懼和痛苦)

心理急救要點:1、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心理急救要點:

意外傷害作為一種突發重大的生活事件,一種強烈的應激源,使患者產生復雜的應激性心理反應,這些應激性心理反應主要以焦慮、抑郁、恐懼等負性情緒為主,對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產生不良影響。

4

意外傷害

意外傷害作為一種突發重大的生活事件,一種強烈的應1、支持2、熱情關注3、提供疏泄機會4、解釋和指導5、提高信心6、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作用心理急救要點:1、支持心理急救要點:第二部分:災難救治傳染病!火災!地震!中毒!集會擠壓!戰爭!恐怖活動!第二部分:災難救治傳染病!火災!地震!中毒!集會擠壓!戰爭!救援人員的注意事項心理急救的重點概述

災難心理急救操作指南什么是心理急救

心理急救的基本目標心理急救實施指南接觸與投入安全與舒適

穩定情緒

收集信息應對信息

實際幫助

聯系社會支持系統

聯系協助性服務機構

救援人員的注意事項心理急救的重點概述災難心理急救操作一、概述

1、什么是心理急救

心理急救是設計用來減輕災難事件所帶來的痛苦,增強短期和長期功能性適應能力的方法。早期心理反應會導致功能性適應的障礙。有了心理急救人員的共情和關愛,這些早期心理反應可以有效地控制。一、概述1、什么是心理急救心理急救是設計用來減2、心理急救的基本目標*建立起人性的聯系。

*加強安全感,使其在身體上和情緒上處于舒適狀態*安撫和引導情緒激動的和心神錯亂的幸存者。

*幫助說出他們的需求和憂慮。*提供實用的援助和信息。

*盡快使幸存者與社會支持系統聯系。*提供適應性應對策略,鼓勵扮演積極的角色。*告知如何與自己聯系,并幫助與其他機構和組織等

建立聯系。2、心理急救的基本目標*建立起人性的聯系。

*加強安全感,使3、心理急救實施指南*通過觀察、詢問決定如何提供幫助。*開始接觸的最好方法是提供實用性的幫助。*做好思想準備回應各種情況、傾聽。*說話沉著鎮定,耐心、負責、慢速。*認可積極的一面。*針對最迫切的需求和目標提供直接相關的信息。*謹記心理急救的目標是減輕悲慟,提供幫助,促進適應性功能,而不是打聽創傷經歷的細節.3、心理急救實施指南*通過觀察、詢問決定如何提供幫助。X避免以下行為:

*不要妄自推測幸存者正在經歷和曾經經歷了什么。*不要假設每個身處災難的人都會受到心理創傷。

*不要做病理性歸因(疾病、障礙、診斷等)。

*不要用駁斥的態度,不要專注于他們的無助、軟弱、過錯或殘疾,而是應專注于他們的有效行動或助人行動。

*不要假設每一個人都愿意交談或者需要與你交談*不要盤問災難過程的過多細節。

*不要猜測或提供可能不準確的信息。X避免以下行為:*不要妄自推測幸存者正在經歷和曾經經歷了準備實施心理急救

災后通常會有一個事故指揮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各人的角色和如何決策都是非常明確的。心理急救者與這個體系建立聯系并與之協調行動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還應該盡可能地多了解這一體系的情況,如領導、組織、政策、工作程序、安全措施和可得到的支持性服務。加入救災組織體系!準備實施心理急救災后通常會有一個事故指揮系統,在這識別需要的救助者:*已表現出急性悲傷信號的人;*定向障礙者,迷惑不解者;*極度退縮、淡漠或緘口不言者;*瘋狂或激越狀態者,驚恐者;*極度易激惹或憤怒者;極端擔心者;

識別需要的救助者:*已表現出急性悲傷信號的人;保持鎮靜、給以希望保持鎮靜、給以希望二、心理急救的重點接觸與投入

1征詢他是否愿意與你談話,要專注、和藹、平靜地說話。詢問當前的需求,找出緊迫問題,及時的醫療關注。目標:回應發出的接觸信息,以富有同情心的態度主動接觸。保密介紹你自己詢問當前的需求二、心理急救的重點接觸與投入1征詢他是否愿意與你談話,要專安全與舒適

2目標:提高即時的和持續的安全感,使其得到身體上和情感上的舒適。

確保第一時間的人身安全:*使遠離各種危險。*維持生命基本需要*得到身體救治提供有關救災活動的準確信息、幫助了解情況*目前正在采取哪些行動、事件的真相。*可以獲得的服務;常見的應激反應。

*自助、照顧家人以及應對方法。安全與舒適2目標:提高即時的和持續的安全感,使其確注意給幸存者提供舒適的身心環境尋找簡單的方法使身心所處環境更為舒適。鼓勵社交活動

鼓勵參加適當的小組或社交活動。鼓勵那些應對良好的人與感到痛苦的人聊天。鼓勵兒童參加社交活動、游戲活動。照顧與父母或照料者失散的兒童幫助與親人聯系。建立兒童場所(要有玩具)進行穩定兒童情緒的活動(游戲、談話)注意給幸存者提供舒適的身心環境避免更多的創傷體驗和提示創傷的因素保護幸存者免受不必要的額外精神傷害以及痛苦回憶也同樣重要,其中包括眼見、耳聽、鼻聞那些可能引起恐懼的事物。遠離現場,遠離記者、其他媒體,遠離各種報道,小心談論。避免更多的創傷體驗和提示創傷的因素救助家人下落不明的幸存者對兒童再次保證;幫助獲得最新消息花時間與擔心家人失蹤者待在一起尋找家人時盡量少問兒童,減少傷害。不要以為讓孩子認為失蹤者尚在對他們更好。救助家人下落不明的幸存者要讓他們感到有尊嚴,尊重他們。人和人的強烈悲傷情緒會有不同表現(發呆、大哭等)。

沒有唯一“正確的”悲傷表現方式。悲傷會導致濫用藥品、吸煙過量、酗酒,這會帶來危險。有些青少年和兒童無法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悲痛:一些人可能希望獨處:一些人可能希望談談:多聽、少問救助失去了親人的幸存者要讓他們感到有尊嚴,尊重他們。救助失去了親人的幸存者可以這樣做:保證他們正在體驗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正常的。使用遇難者的名字來稱呼,不要用“死者”。告他們,很可能會持續體驗到悲痛、孤獨和憤怒。與社會工作者或專長于處理悲傷情緒的治療師聯系

可以這樣做:保證他們正在體驗的是可以被理解的,正常的。我了解你的感受。這可能是出于好意的。他現在離開更好。這是他離開的時候了。起碼他走得很快。讓我們說說其他的事吧。你應該走出這個陰影。你足夠強大,能處理這些事。他走得很輕松,你應該感到高興。X不要說:我了解你的感受。X不要說:那些沒把我們打倒的災難,會讓我們更強大。你會很快好起來的。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了。你還活著,這很好。幸好沒有其他人死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還有你的兄弟/姐妹/母親,已經不算太壞了。如人們講到上述的話,你可以給予尊重并承認他們的感受或想法,但不要由你自己引起這些話題。不要說:那些沒把我們打倒的災難,會讓我們更強大。不要說:告訴葬禮情況,自己決定,適當鼓勵大孩子參加慎見遺體,照片代替。親人沒痛苦

慰藉幸存者的精神需求

提供殯葬信息宗教、各種儀式。幫助聯系、傾聽、陪伴。在遺體嚴重損壞變形的情況下,建議用照片憑吊.是否應該讓孩子參加葬禮或者告別儀式:告訴葬禮情況,自己決定,適當鼓勵大孩子參加慰藉幸存者的精神要讓他/她知道找心理健康的專家或工作人員交談也許很有幫助。

應對創傷性哀傷

協助父母/監護人告知兒童親人的死訊

當確認了遺體后,應該將這個消息告訴孩子父母/監護人應向孩子講明,死者不再受痛苦了,死者很愛孩子,并且孩子會繼續受到大人們的照顧。要讓他/她知道找心理健康的專家或工作人員應對創傷性哀傷協在獲悉家人或摯友的死訊后,幸存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反應,從激動到昏厥等積極措施:自傷、傷人:爭取親朋好友陪同。不讓青少年看停尸房、認尸。陪伴兒童。

安撫接到家人死亡通知的幸存者在獲悉家人或摯友的死訊后,幸存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反

穩定情緒3目標:安撫和引導精神紊亂的幸存者

穩定情緒崩潰的幸存者:

表現:*目光呆滯、空洞且無方向感,無反應。

*定向障礙、抖、顫

*強烈的情緒反應、哭喊、換氣過度、*精神動搖或退縮行為。*感到焦慮無法承受。狂亂的搜尋,冒險行動穩定情緒3目標:安撫和引導精神紊亂的幸存者穩定情緒崩潰的尊重個人隱私,給他/她幾分鐘時間準備。保持鎮靜、從容、在場,而不要嘗試直接對話。提供支持,幫助關注于容易管理的感覺、目標。幫助理解自己的反應:情緒波浪狀出現消失:

警報反應:穩定大多數人情緒的方法:尊重個人隱私,給他/她幾分鐘時間準備。穩定大多數人情緒的方法進行日常活動(有效):散步、放松、深呼吸著陸(grounding)的方法(讓與現實接觸):原理:是把注意力從內心思考轉回到外部世界。說出五個你能看到的讓人不難過的物體,說出五個你能聽到的不讓人悲傷的聲音,說出五個你能感覺到的不讓人悲傷的事情。

藥物治療對穩定情緒的作用嚴重的反應、以往的疾病穩定大多數人情緒的方法:進行日常活動(有效):散步、放松、深呼吸穩定大多數人情緒的方

立刻轉診的需要。

·

提供另外服務的需要。·

提供隨后會談的需要。

·

使用有用的心理急救措施的需要。

收集信息4目標:識別即時需求與擔憂,收集相關信息,制訂個體化的心理急救干預措施。目前的需求與擔憂是什么:立刻轉診的需要。

·提供另外服務的需要。收集信息那些自己或親人經歷過直接的生命威脅,或者自己受傷,或者親眼看見事故或死亡發生的人,他們會比一般人經歷更嚴重或更長時間的痛苦。而那些感覺極其恐懼和無助的人可能更難恢復。在澄清災難性創傷經歷的時候,要避免詢問會引起更深傷痛的問題。要跟著幸存者的思路走,不要迫使他們回憶任何創傷細節。災難中創傷經歷的性質和嚴重程度:那些自己或親人經歷過直接的生命威脅,或者自己受傷,或者親眼看

親人的去世情況:

社會支持的可能性:

擔憂當前處境和持續存在的威脅情況:

與親人分離或擔心親人的安危:

身體疾病、心理狀況和求治需求:

喪失情況(家庭、學校、鄰居、事業、財產):

有無極度內疚和羞愧感,傷害自己或他人的念頭:

飲酒史或藥物濫用史,創傷史或喪失史:收集信息親人的去世情況:收集信息實際幫助5目標:提供直接與其即時需求和憂慮有關的實際幫助。

在整個心理急救過程中應該隨時討論最迫切的需求,要盡可能多地滿足幸存者所認定的需求。讓樹立可以實現的目標可能會扭轉無法應付的感覺.幫助實現多次重復的成功經歷,幫助增強把握局面的信心,從而成功地從災難的打擊中恢復實際幫助5目標:提供直接與其即時需求和憂慮在整個心理聯系社會支持系統6目標:幫助與支持資源建立起聯系,包括家人、朋友以及社區援助資源等。

加強與家庭成員和其他重要人物的聯系鼓勵利用即時可用的支持人員對兒童/青少年:與大人談談、愉快的活動

社會支持關系到人們在災難和恐怖事件發生之后的情緒安定和復原。

社會關系較好的人更傾向于參與到為災難后復原性的支持活動中來。聯系社會支持系統6目標:幫助與支持資源建立起聯系,加強與家庭目標:提供關于應激反應和用于減輕壓力、促進適應功能的方法。侵入性反應、回避和退縮反應、軀體喚起反應。抑郁同延遲性哀傷反應、身體反應:

7提供應對方法:提供關于應激反應的知識:討論創傷經歷常見的心理反應:

與孩子討論身體和情緒上的反應目標:提供關于應激反應和用于減輕壓力、促侵入性反應、回提供應對方法:適應性應對行為能幫助人們減輕焦慮、壓抑,改善狀況,渡過難關。有效的應對方式包括:*與他人交談,尋求幫助,獲知信息。*獲得充足的休息、營養和鍛煉。*吃健康食物,休假。正常的作息。

*投入分散精力的活動,如運動、愛好、閱讀。

提供應對方法:適應性應對行為能幫助人們減輕焦慮、壓抑,改善狀*告訴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不安情緒是正常的。*計劃令人愉悅的活動。*和他人共處,參加社會援助團體。*安撫寬慰自己的自我對話。各種放松方式。*適度運動,寫日記,尋求專業咨詢。*專注于某件能令你立即行動的實事。*采用任何一種以前的經驗中有效的急救方式。有效的應對方式包括:*告訴自己在一段時間內的不安情緒是正常的。有效的應對方式非適應性應對方式不能有效解決相應問題:

*酒精或藥物,暴怒。*超時工作。*回避公眾活動。回避家人、朋友。*過度自責或是責怪別人。危險的舉動。*暴飲暴食或者厭食。*長時間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放任自流,如睡覺、飲食、運動方面。非適應性應對方式不能有效解決相應問題:*酒精或藥物,暴怒。呼吸練習可以幫助減輕情緒的高喚起和身體上的緊張。經常練習,可以改善睡眠、飲食和身體功能。方法:”我的身體很平靜;我的壓力在釋放”。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