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學年度教案-通感表現教案_第1頁
2023學年度教案-通感表現教案_第2頁
2023學年度教案-通感表現教案_第3頁
2023學年度教案-通感表現教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通感·表現教案(一)課堂教學要求:

【教材分析】

要使想象力豐富,就得經常不斷地進行訓練。這對于培養思維的創造性程度、靈感可誘發程度、邏輯嚴密程度以及廣度,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課旨在進一步了解寫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藝術表現中加以理解。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寫作中想象力的重要,延伸到“通感”和藝術表現中加以理解。

2.實踐通感、比喻等的運用,提高藝術表現力和鑒賞力。

3.品味運用語言形象創造的聽覺、音樂形象的美感。

【教學重點】

實踐通感、比喻等的運用,提高藝術表現力和鑒賞力。

【教學難點】

品味運用語言形象創造的聽覺、音樂形象的美感。

【教學建議】

教師對同學進行訓練想象有兩個重點,一是形象性,要能栩栩如生;二是奇特性,要出人意料。教師可以按照下面介紹的方法,從簡到繁,由易到難地進行。

1.化形訓練。

(1)理論闡釋。教師首先明確:化形就是把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情感、聲音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我們知道,任何抽象的認識總是從具體事物中“蒸發”出來的,所以,是完全可以還原到它個別的特殊形態上去的。在這種意義上說,這種想象訓練法,就是把抽象之物“翻譯”為它的具體狀態。

(2)比喻化形訓練。最簡單的化形法想象訓練是創造形象的比喻。教師引導學生做如下訓練:“像三點式游泳衣那樣膚淺”“鬧得如同倒了雞鴨籠子”“窮得像一根刺”。

(3)“形象的說法”練習。教師引導學生做如下練習:如:“窮得叮當響”;進一步,可將詞語化成一幅幅的畫面。如:“笑”:她對我一笑,我仿佛看見從她臉上飄落無數的小星星,還叮叮當當的響呢(通感)。

水鄉之春:近處,一樹淡雅嫵媚的春花,掩映著白墻青瓦人家,縱橫交錯的溝渠,流水潺潺,剪裁(比喻)綠色江南大地。

暴躁:她暴躁地脫下單旗袍,坐在窗口吹著,卻還是渾身熱辣辣的。她在房里團團地走了一圈子,眼光閃閃地看著房里的什物,覺得都是異樣地可厭,異樣地對她露出嘲笑的神氣。像一只正待攫噬的怪獸(比喻),她皺了眉頭站著,心里充滿了破壞的念頭。忽然她疾電(比喻)似的抓住一個茶杯,下死勁摔在樓板上;茶杯碎成三塊,她進而踹成了細片,又用皮鞋的后跟拼命地研壓著。

2.合成訓練。

(1)理論闡釋。教師明確:雜取種種人物、故事、環境,通過想象糅成一體,創造出新的人物、故事、環境。也可以用某一原型為骨干,集眾美(丑)于一身。

(2)訓練。教師引導學生做如下訓練:

例如,小房間里有三人在聊天。一人矮小穩重,一人高大開朗,一個苗條靈活。如果要求將這三人合成一個人,可以這樣描寫:他是一個矮小的人,但他常常思考很大的問題,他的眼神非常靈活,目光四射,說話時滿臉開朗、神采飛揚,因此跟他談話的人不但不覺得他身材矮小,連那小房間也顯得十分廣闊了。

3.推測訓練。

(1)理論闡釋。教師講解:

現代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說:“對我來說,往往一個想法、一個回憶、腦海里的一個畫面,就是一部小說的萌芽。寫小說就無非是圍繞這個特定場面設計情節,或解釋何故而致如此,或敘述其造成的后果如何。”而屠格涅夫談《阿霞》的構思經過:情況是這樣的。我路過萊茵河畔的某個小城市。晚上,因為無事可做,我想去劃船。……我們從一個不大的火礫場邊經過;火礫場的一旁有座兩層樓的小屋。一個老太婆從下層屋的窗子里朝外張望,上層樓的窗子里探出來一個標致的姑娘的頭顱。這時我忽然被某種特別的情緒控制住了。我開始思索,我想著:這個姑娘是誰,她是怎樣一個人,她為什么在這個小屋里,她跟老太婆是什么關系……就這樣,我在小船里就立即構思好了短篇小說的整個情節。

(2)訓練。教師引導學生做如下訓練:

例如:在幽靜的湖邊,雜石里有幾片紅色的紙片。拼起來一看,是一張電視歌手大獎賽的參賽證。從姓名看,似是女性;組別:通俗唱法組。這時,大賽并未進行。那么,參賽證的主人是個什么人,為什么報了名又不去參賽了呢?又為什么把參賽證撕碎在這湖邊?這里曾發生過什么事?構思一個故事。(參見潘新和主編《高等師范寫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第94~97頁)

(二)教學課件(積件)要求:

1.播放有關訓練片段的音頻、視頻。

課件使用目的:讓學生進入預設情景,從中生發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2.展示本節課應完成的探究及訓練任務。

課件使用目的:讓學生明確本課所要達到的訓練目標。

(三)教學資料要求:

1.相關理論

“感覺”“知覺”與“通感”

列寧說:“不通過感覺,我們就不能知道實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運動的任何形式。”如果封閉我們的五官,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黑箱,無聲無息,混混沌沌。人類運用感覺,使世界逐步顯現出來,并進而可供把握。

人如何運用感覺呈現世界?其最基本的方式即為借助五官接受外部信息。洛爾伽說:“詩人是他五官感覺的指導者。這五官,就是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在討論感知的功能與作用之前,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五官在感知世界時的基本關系。

五官在感知外部世界時,第一個特點是五官各司其職。誰都知道,眼睛用于觀看事物形體、色彩、狀態,耳朵用于聆聽音響,鼻子用于辨析氣味,舌頭用于品嘗百味,身體用于感受冷暖軟硬。五官不同的職能構成了其不同的感知內容;第二,五官有主次之分,其中視聽覺最為主要,外部世界的信息90%以上是通過視聽覺感受并傳遞的;第三,在特定情況下,主次可以互換。例如在黑暗之中,視覺不起作用,聽覺可能起主要作用;在黑暗而無聲世界中,視覺、聽覺都失去意義,這時觸覺、嗅覺則升為主要地位。第四,五官是同時起作用的。這一點在此特別提出,是因為人們在生活中雖是這樣做的,但在寫作中常常只取一個感官的感知而放棄了其他,從而使文章內容受到削弱;第五,五官是一個整體,在感知外界事物時,即各司其職,又可打通,這就是“通感”。通感在感知外部世界過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這點將在下文中詳述。五官是人的特殊工具,在感知外部世界時,我們應該充分把握以上特點,調動感覺,訓練感官,使我們的感知更有成效。

感覺既是對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其對于事物的呈現必定是解析性的;而知覺是對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其對于事物的呈現必定是綜合性的。所以,感覺對于事物具有分解功能,而知覺則具有組織功能。唯其分解,才使事物具體、清晰;唯其綜合,才能對事物有全面、整體的把握。感覺與知覺的協調配合,乃使事物在我們面前得以逐步顯現。

。。。。。。

(參見潘新和主編《寫作:指向自我實現的人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1~61頁)

想象與情感

想象的優劣,與人的原有的經驗學識閱歷有關,與人的未達成的愿望有關,也與具體的時空有關。如果缺乏其中的某些條件,想象就難以生成。在語文教育實踐中涉及到的一些學生寫作中想象力貧弱的例子,有能力方面的因素,也有缺乏想象產生的條件的問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了解一下想象的心理機制,弗洛伊德對此作這樣的描述:“幻想同時間的關系,一般說來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說,它仿佛在三種時間——和我們想象有關的三個時間點——之間徘徊。精神活動是與當時的印象與當時的某種足以產生一種重大愿望的誘發性的場合相關聯的。從那里回溯到早年經歷的事情(通常是兒時的事情),從中實現這一愿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