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地理課時講練通配套《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人教版)-完整版課件_第1頁
版高中地理課時講練通配套《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人教版)-完整版課件_第2頁
版高中地理課時講練通配套《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人教版)-完整版課件_第3頁
版高中地理課時講練通配套《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人教版)-完整版課件_第4頁
版高中地理課時講練通配套《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人教版)-完整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了解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2.運用圖示,結合實例分析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形成的不同地貌。3.建立內外力辯證統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的觀點。4.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1.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過程。1.讀教材P69案例1,探究下列問題:(1)基拉韋厄火山大爆發和喜馬拉雅山的形成分別屬于哪種內力作用?提示:前者是巖漿活動;后者是地殼運動。

(2)兩種內力作用在速度和形成的地表形態上有何區別?提示:巖漿活動:速度快,噴出地表可以形成火山。地殼運動:速度較慢,形成斷裂帶、褶皺山脈或造成海陸變遷。2.分析成語“滄海桑田”的地理成因。提示:“滄海桑田”體現的是海陸變遷,從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的角度分析,是內力作用中的地殼運動,屬于地殼的垂直運動。3.探討“穩如泰山”、“堅如磐石”是否符合科學道理?提示:不符合。地球表面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都會不斷發生變化,某些巖石被破壞,某些新的巖石會重新生成。在自然界中,比較常見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濕潤區的流水會切割地球表面,形成流水侵蝕地貌,如我國的長江三峽、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表面形態等;這些切割后的物質隨水搬運,又會在地勢低平處沉積下來,形成河流堆積地貌,如河口三角洲、河流出山口處的沖積扇等。干旱區的風力也會對地表進行侵蝕,形成風力侵蝕地貌,如風蝕洼地、風蝕蘑菇等;風力侵蝕產生的物質也會被風搬運,至風力減小處沉積下來,形成風力堆積地貌,如我國的黃土高原、沙丘等。

內力作用總是對地表形態起主導作用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內外力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斷推動地表形態發展變化的動力。在廣闊的地表形態的漫長發展過程中,在同一時期的不同地點或者同一地點的不同時期,往往表現為某一種地質作用占優勢。一般來說,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發展起主導作用。2010年國慶期間,一游客到大理-麗江旅游,據此回答(1)~(3)題。(1)到大理時,游客買到了大理石工藝品,大理石是由下列哪種巖石變質而來的()A.石灰巖B.砂巖C.玄武巖D.花崗巖(2)到麗江玉龍雪山時看到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的山頂(角峰),形成這一地貌景觀的主要地質作用是()A.板塊碰撞B.冰川侵蝕C.流水侵蝕D.斷裂上升(3)到虎跳峽時,導游介紹的金沙江峽谷成因中,正確的是()A.地殼斷裂,冰川侵蝕B.地殼斷裂,流水下切C.地殼張裂形成谷地D.地殼斷裂陷落,形成谷地【思路點撥】第(1)題,大理石是由石灰巖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第(2)題,角峰是冰川侵蝕而形成的地貌形態。第(3)題,金沙江峽谷是地殼斷裂上升,流水下切侵蝕而成的。【規范解答】(1)A(2)B(3)B【備選例題】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地貌,是巖石圈物質循環在地表留下的痕跡。據此分析回答(1)、(2)題。(1)下列幾種地質過程,主要屬于外力作用的是()A.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B.廣西桂林石灰巖溶洞的形成C.馬里亞納海溝的形成D.東非大裂谷的形成(2)內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則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這種過程屬于地質作用中()A.地殼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B.地殼物質的循環運動C.造山運動和變質作用D.板塊的相對移動【思路點撥】引起地表形態不斷變化的地質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以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科迪勒拉山系是由地殼水平運動形成的,廣西桂林石灰巖溶洞是由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馬里亞納海溝、東非大裂谷是由地殼的水平運動形成的,所以第(1)題B項符合題目的要求。“內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則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這體現了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所以第(2)題B項正確。【規范解答】(1)B(2)B1.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其本質就是巖漿及三大類巖石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讀課本P72圖4.8,結合相關知識,探究下列問題。(1)巖漿活動能形成的是什么巖石,它分為哪兩種類型?它們的形成過程有何不同?提示:巖漿活動形成的巖石稱為巖漿巖,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形成侵入型巖漿巖,噴出地表形成噴出型巖漿巖。(2)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包括哪些外力作用?哪些巖石可以形成沉積巖?提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裸露于地表的巖漿巖、變質巖、已生成的沉積巖都可以在外力作用下轉化為沉積巖。(3)三大類巖石能不能直接相互轉化?提示:沉積巖和變質巖可以直接相互轉化,巖漿巖可以直接轉化為沉積巖或變質巖,但巖漿巖只能由巖漿直接轉化而來。2.試從巖石圈物質循環的角度分析成語“海枯石爛”中“石爛”的道理?提示:巖石圈中已經形成的巖石,出露在地表的部分,長期經受風吹、日曬、雨淋、流水侵蝕等外力的作用會發生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過程,形成沉積巖;也可能在巖漿活動和地殼運動的溫度、壓力下通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有的甚至可能重新形成巖漿。由此可見,石頭是可以“爛”掉的。3.如何探究地層剖面圖中的巖層新老關系?提示:一般情況下,巖石(特別是沉積巖)是成層分布的,下面的巖層是先形成的,比上覆的巖層老;若巖石有切穿關系,則被切穿的巖石老,切入的巖石新。巖石圈物質的循環條件要使巖石圈物質實現循環,也就是使巖石實現轉化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的熱能和外部的太陽輻射能是巖石轉化的動力。二是物質運動,地質循環和外力的搬運是巖石轉化的鏈條。三是地質作用,外力作用、變質作用、巖漿上升冷凝、重熔再生是巖石轉化的基本條件。

化石的形成及作用(1)概念: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時期的生物遺體、遺骸及其活動遺跡的總稱。(2)形成過程:生物的遺體、遺骸等在未腐爛時被沉積物掩埋。隔斷了與大氣的接觸,經過長時間鈣化或被其他物質置換、填充逐漸演變而成。(3)作用:判斷地層的年代。巖漿巖并非是地表的“原始”巖石由于巖石圈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轉化之中,事實上已經沒有已知的最先構成巖石圈的巖石的記錄,它們在地球歷史上早已被多次破壞或參與再循環了。

讀下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箭頭表示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變質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2)在a、b、c中,a表示的巖石名稱是_________,b表示的巖石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3)在a、b、c中,可能有生物遺體存在的是__________,由巖漿冷凝而形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4)簡要說明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思路點撥】這是一道考查學生對地殼物質循環與巖石形成關系理解的題目。首先應讀懂圖,由圖示可以看出c為巖漿,a為巖漿巖,b為沉積巖。箭頭1表示冷凝成巖,2表示外力作用,3表示變質作用,4表示重熔再生,其中b即沉積巖中可能有生物遺體的存在。從圖中可以讀出:地球內部的巖漿,經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巖漿巖受到流水、風、冰川、海浪等侵蝕、搬運、堆積作用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形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發生變質形成變質巖;各類巖石在地殼深處或地殼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形成新的巖漿,這就是地殼物質循環的過程。【規范解答】(1)23(2)巖漿巖沉積巖(3)ba1.下列現象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A.喀斯特地貌B.長江三角洲C.東非大裂谷D.科羅拉多大峽谷【解析】選C。喀斯特地貌是水的溶蝕作用形成的,長江三角洲是流水沖積作用形成的,科羅拉多大峽谷主要是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

錢幣被稱為“國家名片”,人民幣則是中國的名片。在已經發行的數套人民幣中,我國的一些著名的風景被相繼印在了它們的背面。讀圖回答2、3題。2.上圖中,與流水溶蝕作用密切相關的是()A.甲B.乙C.丙D.丁3.乙圖中雄偉壯麗景觀的成因是()A.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隆起而成B.內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地殼運動和風力侵蝕綜合作用而成D.冰川侵蝕作用形成【解析】2選C,3選B。丙圖景觀為廣西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甲圖景觀是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角峰與“U型谷”,乙圖景觀是流水侵蝕下切與地殼抬升共同作用形成的峽谷,丁圖景觀是黃河壺口瀑布,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

青島的嶗山山脈形成于燕山造山運動時期,山海相連,雄偉壯觀。嶗山山脈主要以花崗巖為主,花崗巖地貌景觀獨具特色,山體呈垂直節理發育,球狀風化明顯。結合地殼物質循環簡略圖,回答4、5題。4.圖中各數字和字母代表的地質作用及巖石,屬于嶗山花崗巖和變質作用的編號分別是()A.B和⑥⑧B.A和⑤⑧C.B和①②D.A和⑥⑦5.關于花崗巖球狀風化的說法正確的是()A.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B.屬于圖中④環節表示的地質作用C.屬于內力作用D.屬于外力作用【解析】4選D,5選D。第4題,嶗山花崗巖屬于巖漿巖,由巖漿冷卻凝結形成;變質作用的結果形成變質巖,所以屬于嶗山花崗巖和變質作用的編號分別是A和⑥⑦。第5題,花崗巖球狀風化屬于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6.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1)A處為________巖。(2)B處為________巖,它是由_________活動經過________形成的。此類巖石常見的有兩種類型,其中C處的巖石為_________型巖石,D處為_________型巖石。(3)E處可能會形成_________巖,它是已生成的巖石在__________________條件下形成的。【解析】此題是考查各類巖石的成因。巖石按成因可分為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三類。而巖漿巖又可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兩種,噴出巖是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的巖石;侵入巖是巖漿沒有噴出地表,侵入到巖石中而形成的巖石;在巖漿侵入地表的過程中,產生高溫高壓的環境,在這種環境條件下,巖漿周圍的巖石便會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答案:(1)沉積(2)巖漿巖漿冷卻凝固侵入噴出(3)變質高溫高壓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30分)1.下列地質作用中屬于內力作用表現形式的是()①2010年5月冰島火山噴發②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③黃果樹瀑布的形成④黃土高原的形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解析】選A。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和變質作用。2010年8月1日傍晚,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了將中國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等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目錄”。地質時期廣東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沉積了巨厚的紅色巖層。后來由于地殼運動和外力作用形成了一片紅色山群(丹霞地貌)。結合右圖完成2、3題。2.該地區的紅色巖層屬于()A.砂巖B.花崗巖C.板巖D.玄武巖3.形成紅色山群陡峭特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殼上升運動B.流水侵蝕作用C.流水沉積作用D.風力侵蝕作用【解析】2選A,3選B。第2題,由材料可知廣東丹霞山區原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沉積了巨厚的紅色巖層。所以該地區的紅色巖層屬于沉積砂巖。第3題,紅色山群陡峭特征是因為地殼抬升,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4.(2011·大慶高一檢測)下圖是三大巖石關系示意圖,圖中數碼①~⑥所代表的內容依次是()A.①噴出巖②巖漿③侵入巖④變質巖⑤巖漿巖⑥沉積巖B.①巖漿②侵入巖③變質巖④沉積巖⑤沉積物⑥噴出巖C.①噴出巖②沉積物③變質巖④沉積巖⑤巖漿巖⑥侵入巖D.①噴出巖②侵入巖③變質巖④巖漿巖⑤沉積巖⑥巖漿【解析】選B。從關聯圖可以看出,①是直接來自于地幔,因此①為巖漿,所以②和⑥為巖漿巖;而只有出露地表的巖石才能接受外力作用,由此可判斷②為侵入巖,⑥是噴出巖;受外力作用首先形成的是沉積物(如圖中⑤),然后經固結成巖才成沉積巖(如圖中④),已形成的巖石經變質作用都可形成變質巖。

讀巖石圈物質循環簡圖、地貌景觀圖,回答5、6題。5.在甲、乙、丙、丁四幅圖中,與流水溶蝕作用密切相關的是()A.甲圖B.乙圖C.丙圖D.丁圖6.在巖石圈物質循環簡圖中,能反映丙圖巖石和地貌形成過程的是()A.③④B.①③C.①②D.②④【解析】5選A,6選C。第5題,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巖被水溶解侵蝕形成的地貌,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第6題,根據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圖中巖漿可確定c為巖漿巖,a、b分別為變質巖和沉積巖。①表示巖漿的冷卻凝固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②③分別表示外力作用和變質作用。丙圖是由花崗巖風化作用形成的地貌。花崗巖是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而風化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故本題的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