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克己復禮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背誦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內容;重點掌握“敏”等詞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歸”等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過程與方法:深刻的領會孔子所提出的禮與仁、禮與孝的含義.情感態度價值觀:正確理解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說說孔子提出禮和仁的關系是什么.教學重點、難點1、背誦12.1、3.1、16.2章和13.3章部分內容;重點掌握“敏”等詞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歸”等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2、正確理解孔子克己復禮的思想,較深刻的領會孔子所提出的禮與仁、禮與孝的含義.教學設想在誦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本,并積累重點字詞,同時對每一章的內容進行評析和歸納要義,并用練習加以鞏固和強化,最終明白孔子提出克己復禮的基本素質是什么.教學方法以串講為主,輔以討論和爭辯.教學課時3課時第一課時一、提問:“克己復禮”的含義?克,約束,克制。復,回歸。禮,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及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主要指周禮)補充: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矩、儀節。其特征是將以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化、擴展化,成為一整套習慣統治法規(“儀制”)。因之這套“禮儀”對每個氏族成員便具有極大的強制性和約束力,它相當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這套作為習慣法的“禮儀”就逐漸變為替氏族統治服務的專利品了。政統與血統的密切結合的等級制度,是周代統治制度的突出特點。問題:孔子提倡“克己復禮”的原因?孔子認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會,而現實又“禮崩樂壞”。(禮崩樂壞:古代的規則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諸侯間的兼并戰爭,是諸侯有私欲所造成大國、強國,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于是便有了不顧禮義的侵吞兼并。在此基礎上,便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或拒絕向周王室依禮進貢。有一位周天子,就是因為討伐拒不進貢的楚國,才失足落水溺死于長江之中。諸侯國內部,權臣勢大,便要犯上作亂,趕走甚至殺掉君主,篡權奪位。家庭內部,同樣因為個人私念的緣故,父子成仇、夫妻反目、兄弟相殘。所以,只有克制住私欲,才能回歸周禮。“克己”是“復禮”的必要條件。)二、結合注解,讀課文,可采取齊讀,自讀,小組讀,男女聲分開讀等方式,通過讀初步了解孔子的克己復禮思想。探究:克已復禮就是“存天理,滅人欲”嗎?三、解析1-5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1)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12?1)【注釋】克己復禮:克己,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事:從事,照著去做。【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評析】“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于《論語》一書的始終。【原文】子曰:“周監(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從周。”(3?14)【注釋】監:音jidn,同鑒,借鑒的意思。二代:這里指夏代和周代。郁郁:文采盛貌。豐富、濃郁之意。【譯文】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評析】孔了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認為,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后一個王朝對前一個王朝必然有承繼,有沿襲。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度,但這不是絕對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對夏、商、周的禮儀制度都應有所損益。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1)。”(7?,5)【注釋】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魯國國君的始祖,傳說是西周典章制度的制定者,他是孔子所崇拜的所謂“圣人”之一。【譯文】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評析】周公是中國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稱他繼承了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的道統,肩負著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這句話,表明了孔子對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對周禮的崇拜和擁護。【原文】孔子謂季氏(1),“八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3?1)【注釋】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八佾:佾音yl,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一說可以容忍。【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評析】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原文】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6?25)【注釋】(1)觚:音gu,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后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譯文】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評析】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這里,孔子概嘆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第二課時一、背誦前面要求背誦的12.1和3.1章二、解析6——10章【原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16?2)【譯文】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制作禮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制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由諸侯作主決定。由諸侯作主決定,大概經過十代很少有不垮臺的;由大夫決定,經過五代很少有不垮臺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國家政治了。”【評析】“天下無道”指什么?孔子這里講,一是周天子的大權落入諸侯手中,二是諸侯國家的大權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議論政事。對于這種情況,孔子極感不滿,認為這種政權很快就會垮臺。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種時代去,政權就會穩定,百姓也相安無事。【原文】子路曰:“衛君⑴待子為政,子將奚⑵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5)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6),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7)而已矣。”(13?3)【注釋】衛君:衛出公,名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后,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這里,孔子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⑵奚:音I,什么。正名:即正名分。迂:迂腐。闕:同“缺”,存疑的意思。中:音zhong,得當。茍:茍且,馬馬虎虎。【譯文】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么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評析】以上三章所講的中心問題都是如何從政。前兩章講當政者應當以身作則。要求百姓做的事情,當政者首先要告訴百姓,使百姓能夠搞清楚國家的政策,即孔子所講的引導百姓。但在這三章中講得最重要的問題是“正名”。“正名”是孔子“禮”的思想的組成部分。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原文】齊景公(1)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12?11)【注釋】(1)齊景公:名杵臼,音chujiu,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公元前490年在位。【譯文】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評析】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原文】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1?2)【注釋】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后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1)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范。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鮮:音xia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務本:務,專心、致力于。本,根本。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評析】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是以孝弟為前提,孝弟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弟,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對于讀者理解孔子以仁為核心的哲學、倫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孔子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張都是由此出發的,他從為人孝悌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之事這點上,說明孝悌即為仁的根本這個道理。自春秋戰國以后的歷代封建統治者和文人,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悌說,主張“以孝治天下”,漢代即是一個顯例。他們把道德教化作為實行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錮在綱常名教、倫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對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產生了極大影響,也對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孝悌說是為封建統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務的,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分析判別,拋棄封建毒素,繼承其合理的內容,充分發揮道德在社會安定方面所應有的作用。【原文】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2?8)【注釋】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饌:音zhuan,意為飲食、吃喝。【譯文】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評析】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三、歸納總結—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請問其目請事斯語矣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甚矣吾衰也;;;;觚不觚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綜合思考-如果讓孔子治理國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
正名,因為在他看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不;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安民刑罰正興禮樂事成言順一名正因果關系嚴密的邏輯性綜合思考-孔子認為他生活的時代是一個'人不人,鬼不鬼’(孔子的原話是I觥不角成”)的時代,這'人不人,鬼不鬼”的時代不是體現在戰爭不斷、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上,而是體現在天下無道,例如佾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因此孔子渴望夢見周公,這種渴望體現了孔子對恢復周木「的渴望。孔子熱衷于恢復周禮,在他看來,周朝言監成、有—、文”,而要想恢復周禮,每個人都應該”復禮―”,具體地說就是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興非禮勿動勿‘。第三課時一、背誦16.2和13.3章二、解析11——13章【原文】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4)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17?21)【注釋】鉆燧改火:古人鉆木取火,四季所用木頭不同,每年輪一遍,叫改火。期:音ji,一年。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種稻米,故大米很珍貴。這里是說吃好的。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譯文】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鉆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里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評析】這一段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間,圍繞喪禮應服幾年的問題展開的爭論。孔子的意見是孩子生下來以后,要經過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應該為父母守三年喪。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評宰我“不仁”。其實在孔子之前,華夏族就已經有為父母守喪三年的習慣,經過儒家在這個問題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襲到今天。這是以“孝”的道德為思想基礎的。【原文】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17?11)【譯文】孔子說:“禮呀禮呀,只是說的玉帛之類的禮器嗎?樂呀樂呀,只是說的鐘鼓之類的樂器嗎?”【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3?3)【譯文】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評析】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三、歸納總結
綜合思考-孔子認為“孝”是“仁義”的根本,忠君必先孝父,治國必先齊家,因為“為人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提倡的“孝”不只是替父母做事,讓父母先吃,最主要的是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在父母死后要“守滿喪期”。綜合思考鮮-一,巧-孔子認君“為為是“仁父”,的根子,忠君必先孝父,?信國君不先齊家’因J其為人也孝—弟一,而好犯上者,一—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孔子提倡的T孝不只是替父母做事,讓父母先吃槽最主為孝的乎是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悅色。在父母死之喪要“巔鮮-一,巧?鉆燧取火,期可已矣??于女安乎?食旨不甘四、探究: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系?仁是禮的內核(3.3);禮是仁的目的與外在表現(12.1)。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仁是禮指導下的仁,是以等級制度為前提和目的的愛,不是無差別的兼愛、博愛。(1.2)(2.8)(17.21)補充:仁是儒家學說中含義非常廣泛的一種道德觀念。包括了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而核心是指人與人的相親相愛。“仁”僅在《論語》中就出現了109次,可見其重要地位。“禮”,人類社會行為的法則、標準、儀式的總稱。包括了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長期形成、又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禮節儀式;人們相互之間表示尊敬謙讓的言語或動作;也包括社會上通行的法紀、道德和禮貌。五、總結:克已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嗎?克已復禮是約束自己的欲望和行為而回歸于禮,其目的和基礎是“仁”;“明天理,滅人欲”則是將克已復禮趕向了極端,無視人的存在,是無“仁”可言的。六、課外擴展關于“禮”1、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家族,祭祀祖先完畢之后,用天子的禮節唱著《雍》詩撤去祭品。孔子評論道:“‘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意思說,唱著“助祭的諸侯,莊嚴肅穆的天子”的詩句撤去祭品,這樣的儀式,怎么可以用在三位大夫的家廟里呢?符合等級制度2、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都有禮的規定。伯牛是孔子的得意弟子,病危之際,孔子前往看視。按周禮,病人之床置北窗下,若有君王來看視,當移至南窗下,使君王得以南面視己。伯牛家人禮尊孔子,也將伯牛移居南窗下。孔子以自己不當受此重禮,所以未進入伯牛之室,而是站在南窗外,伸臂入內,與愛徒握手永訣。孔子此舉,不僅是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蘇州市梁豐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開學)考試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山東省煙臺芝罘區六校聯考2024-2025學年初三5月份考前模擬適應性聯合考試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沈陽工業大學《云計算與虛擬化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省遼河油田第二中學2025屆高三高考信息卷(一)物理試題含解析
- 長沙市重點中學2025年高三4月聯考歷史試題試卷含解析
- 寧夏中衛市名校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班3月復習教學質量檢測試題(二)英語試題含答案
- 山西省右玉縣重點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5月三校聯考化學試題試卷含解析
- 上海市徐匯區2025年數學四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解析
-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北城英才學校2025年三下數學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短期護士雇傭合同2025年
- 2025年共青團團課考試題庫及答案
- 2025年中國腰果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 工業機器人集成應用(ABB) 高級 課件 1.2.3 PLC設備選型方法與工作站PLC選型
- 《危險作業審批制度》知識培訓
- 新國際物流知識培訓課件
- 關節置換感染預防與控制
- 《中藥鑒定學總論》課件
- 落實工業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質量管理人員培訓考核題:生產領域題庫含答案
- 室內空間的類型及特54課件講解
- CDN加速服務合同(2024年版)
- 海上光伏專項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