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費密詩歌風格論_第1頁
試談費密詩歌風格論_第2頁
試談費密詩歌風格論_第3頁
試談費密詩歌風格論_第4頁
試談費密詩歌風格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談費密詩歌風格論論文關鍵詞:費密詩風詩歌創作論文摘要:費密,明清之際重要的學者和詩人。他的學術思想以儒為宗,詩歌創作理論上也秉承儒家中正平和的詩教觀念,在博學眾家的同時,追求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費密強調詩歌創作的法度,以為詩歌應“以深沉為本,以和緩為調,以善寄托為妙〞。他的詩歌創作分別從詩歌的內容、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方面作出努力,形成獨特的美學風格。費密(1625-1701),字此度,號燕峰,明末清初新繁(今屬四川)人,曾組織武裝對抗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失敗后以遺民身份流寓于揚州、泰州一帶,布衣終身。費密在揚、泰期間交游廣闊,所交往者多為當時名士,如錢謙益、屈大均、冒辟疆、王士稷龔賢等,形式大多為以詩會友。所至之處,評價頗高,漸至于名動一方。其青年時期即被稱之為“西南三子〞之一,后清國史館儒林傳?評之日“至今談蜀詩者,推費氏為太宗〞。…費密著作頗豐,?燕峰集?有詩二十卷之多,但大多散佚,現存?燕峰詩鈔?有詩三百余首,藝術價值極高,在明清易代之際遺民詩人作品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費密成名于蜀中,大半生生活于揚、泰之間,詩歌創作以宗唐為主,也受到揚、泰地域群體性詩風的影響,但費密詩歌并未拘泥于前人詩作或受時人詩歌風氣左右,而是有著自己明確的詩歌認識與追求。費密的思想以儒學為宗,這一點也成為費密詩歌美學的根本出發點。費詩總體上秉承了中正平和的儒家詩教觀念,從此出發,費密在詩歌創作上極為看重詩歌的法度,費密子費錫璜在?中文先生家傳?中提到:“(費密)教諸門人及不肖詩文法最精嚴,不輕答應,故凡得聞考余風,詩文有法度〞“……于八家那么愛昌黎,故所為文浩然如水之無涯,而未嘗騁才矜氣也;為詩那么以深沉為本,以和緩為調,以善寄托為妙,常戒雕巧快新之語,故淺于詩者即不能知考之詩矣。〞此兩段評價皆是其子品評費密之言,從中可以間接判斷出費密對詩歌美學風貌的認識和追求:詩歌應遵循儒家詩教念,講求法度,分而言之,那么應以內容深沉為根本,沉著和緩為表征,在此根底上再追求善興寄之妙境。費密的詩歌創作佐證了這一點,從其詩歌作品角度來闡釋其詩學追求,所謂深沉,是指詩歌內容要深重厚實,關注現實,不為虛言;所謂和緩,是指詩歌的氣韻要舒展沉著,不能急迫局促,大氣而不促狹;所謂寄托,是指詩歌需要一定的藝術技巧,切忌淺白直露,而以比興寄托為佳。作為儒學思想家,費密“不為矯異,不為茍同,廣而不濫,博而有要,剿絕浮辭,引歸大道,議人從恕,遇事持平。〞其修身立命的思想在于保持中正平和的態度,戒絕驕躁之心,不以性情從事,仁和寬恕,不作妄言。這些思想外化到詩歌創作中,便使得費密詩歌有了謹嚴的法度和深沉、和緩、善興寄的風格。1深沉費密詩歌所追求的“深沉〞風格主要是指詩歌的內容而言。費密主張詩歌創作應該有充實的內容,杜絕虛假矯飾的情感與無病呻吟的內容。分而言之,也就是在詩歌創作所反映的思想內容與社會內容上要“深〞,不能只是流于外表形式,泛泛而談,而應該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在詩歌創作所反映的情感內容上要“厚〞,追求情真意切的效果,不能無病呻吟,故作矯情。詳細而言,費密詩歌對內容的深沉的追求,反映在以下兩點:首先,任何文章都應是作者所體驗的社會生活的反映。在政論和思想方面的著述中,費密感慨時人對明末蜀中張獻忠之亂的不理解而妄加揣測,遂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述?荒書?來為歷史正名;同樣,在文學創作上,費密也認為文學作品應該來源于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的真實相貌,表達發自內心的思想態度。費密“常謂錫琮、錫璜日:‘吾著書皆身經歷而后筆之,非敢妄言也〞’[218著述總是寫自己所歷、所見、所聞、所思,不作虛妄度測之言。詩歌作為文學藝術允許個人的想象、生發空間的存在,當然不必拘泥于“皆身經歷而后筆之〞,但也應該來自于自己真實的社會生活,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觸。費密在蜀亂期間,飽經滄桑,年少早熟,創作了大量詩歌,這些詩歌如?北征?、?易裙行?等均取材于詩人實際生活,以主觀視角去反映蜀亂慘況,現實主義風格強烈,可謂清初蜀亂史詩。費密出川后足跡所至一十四省,結交名士不可勝數,詩歌風格呈多樣化開展,代表其主流詩風的感懷詩、田園詩風格也前后不盡統一,但這些詩歌都源自于詩人真實生活體驗,毫無矯情之言。費錫璜在評價他父親的創作時說道:“考與論經術及古文詩詞,言必本之人情事實,不徒高談性命為無用之學也〞。這樣的評論正印證了費密詩歌的特點,唯有務實,不為虛言,詩歌的主旨方得以深沉。其次,費密詩歌的內容深沉,表現出費密有意識地追求豐富深沉的學識基矗費密認為,為詩應重學識:一方面應該博聞強記,遍習古書,打下深沉的學問根底;另一方面,要強調詩人豐富的識見,拋棄雜說,宗于儒術。有了深沉的學問與豐富的識見根底,詩歌方能免除輕浮溜滑之弊,自然表現出中正莊嚴、味旨深遠的特點。當然,深沉豐富的學問與個人識見并非旦夕之力所可以輕易到達,那需要詩人的循序漸進的勤苦學習,日積月累方能有所成就。費密在授徒詩法時形象地描繪了這一過程:“……(張子昭)甫事密焉,乃以文辭來請。數年子昭合戶墳冊,盡棄所為詩歌,依止于古,清婉秀潔篇章大殊矣。夫詩之為物,假設靈花異果,味甘芳遠,然時蓄之勤,非旦夕之力,晚節漸于詩律細往毓己。如此,子昭既決志古學,不為雜說所惑也。〞費密強調深沉的學識根底,并非是要求在詩歌創作中去刻意顯現自己學識的廣博,或去賣弄奇字僻典,或成心去翻新出奇,這樣只會導致詩歌佶屈聱牙的弊端,導致詩歌內容表達與情感抒發的結果大壞。反觀費密的詩歌,大多具有平白曉暢之美,在詩歌中應用典故較少,生僻字更可說全無。費密提倡深沉豐富識見主要是為了防止詩歌輕滑急躁之病,只要在為學時循序漸進,戒除急躁,真正的具有深沉的學問與豐富的識見根底,久而久之,詩味自然醇厚。2和緩費密詩歌追求的“和緩〞風貌主要是針對詩歌內涵的表現形式而言。費密主張詩歌氣韻舒展和緩,不急迫局促;詩歌氣格莊重典雅,大氣而不促狹;語言文字樸素凈雅,戒除雕巧快新的弊端。費密對詩歌風格的和緩追求仍是從中正平和的儒學詩教觀出發而產生的,從整體上創作風貌上來看,費密詩歌正表現出他所追求的“和緩〞藝術特色。首先,費詩和緩風貌表現為詩歌的氣韻舒展,氣脈貫穿,流暢而沉著不追。從費密的總體詩歌創作來看,他的詩歌風格乃是宗于唐詩的,尤其是初、盛唐詩歌。而盛唐詩歌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重“情〞,情感的充分使得盛唐詩歌往往氣韻飽滿,氣勢飛動,詩歌流暢而氣脈貫穿,從而在整體上顯現出氣韻飽滿、流暢的風貌。費密的詩歌并不追求宋詩的理趣,宋詩好議論的特點必然會影響到詩歌氣韻的流暢性,這也是費密詩歌宗唐的原因之一。當然,唐人詩歌情感上的抒發手段多種多樣,費密在對唐人詩歌進展批評時,鮮明的表現出自己的傾向性,他對中、晚唐詩人與詩歌大多予以貶低,而對初、盛唐詩人大加推崇。其中,他所推崇的沈宋、王孟、李杜等人的詩歌各有特色,但大多氣韻舒展,氣脈貫穿,氣勢流暢。他自己的詩歌創作那么理論了自己的詩歌主張,尤其是費密的感懷詩,非常重視詩歌的情感特征,絲毫不事議論和說教,情感濃郁強烈,氣韻自然流暢。其次,費詩氣格追求莊重典雅,在整體上現出大方之氣,免于流俗之弊。費密作為儒學思想家,處世莊重持平,在詩歌創作的整體風貌上那么追求“大氣〞,要求詩歌到達有氣有格的境界。他在與友論詩時說道:“自沈、宋定近體詩,聲韻鏗鏘,文采絢爛,有氣有格,亦古亦今,固詩中之杰作,可以垂法后世者也。然繁音促節,錯彩鏤金,質淡消散,古瑟漸希時移風轉,至于元白之輕俚、溫李之織艷,長吉、盧仝之怪癖,下逮晚唐諸公之小近卑寒,風雅之道于斯變極,愈變愈惡矣〞。從此可見,費密認為為詩歌應重氣格,元白詩歌過于輕俚導致滑俗,溫李的詩歌風過于格艷麗浮華陷于庸俗,李賀、盧仝的詩歌過于追求奇巧而導致怪癖,這些詩風都絕非正途,在氣格上陷愈流俗之弊,不夠莊重典雅,最終導致“小近卑寒〞,詩歌氣格卑小而毫無大方之氣。費密所認為的“大氣〞標準并不單純,在他看來,如“李嶠之和平。王勃之精麗,沈宋之典重,王維之舍雅,孟浩然之自然,岑嘉州之疏秀,李白之高華,杜甫之悲壯〞姍,這些詩歌氣格方是“洵文章之能事也〞。在費密詩歌中創作中,他對各種氣格可以說都進展了一些嘗試,但表現出的最強烈特征便是莊重典雅并時有悲壯。在諸種詩體中,律詩尤其是五言律詩最合適表現費密在詩歌氣格方面的追求,因此反映在費密的詩歌創作中,五言律詩的數量最多,成就也最高。再次,與費密對詩歌氣格的追求相適應,費密詩歌追求語言的凝練深沉、平白曉暢之美。一方面,費密飽經世亂,身兼愛國志士與儒者雙重身份,身世經歷與杜甫相類似,詩風受到杜甫影響很大。尤其表如今詩歌語言上,費詩非常重視遣詞造句與文字的錘煉,詩歌語言大多精干有力,安排意象時空間、時間感強烈,往往到達峰巒層障、波瀾迭起的藝術表現效果,氣勢雄健奇矯。以其代表作?過朝天峽?為例:過朝天峽,巴山斷入秦。大江流漢水,孤艇接殘春。暮色偏悲客,風光易感人,明年在何處,妻子共沾巾。詩歌并未采用新奇的語言,也沒有使用典故,但語言凝練、厚重,而且語意連接,中間沒有絲毫停頓,詩語汩汩滔滔而來,一氣呵成。詩歌中的“斷〞、“流〞、“接〞、“偏〞、“易〞等字的應用可謂千錘百煉,奪造化之功;另一方面,在對詩歌的功用上,費密遵循了“詩言志〞的傳統,只是將之作為抒發自己胸懷和情感的載體,而未將之作為載道的工具,詩歌里沒有絲毫枯燥的說教。他的詩歌既不追求使用尖新、生僻的詞語,也不輕易化用前人的舊作與使用典故,更沒有賣弄文采、夸耀學問,詩歌的整體語言風貌顯得平白曉暢,極為自然。總之,費密詩歌的語言既不過于淺白,也不過于華麗繁華,更不奇巧怪癖,而是注重語言的錘煉,,凝練而不事雕琢,流暢而不事尖新,不用生僻詞匯,不賣弄文采、夸耀才學,整體效果干凈利落,其語峰所指,表意盡興方止。這種凝練曉暢的語言與費密抑郁不平的感情配合起來,形成了費詩雄深雅健的特色。3善寄托費密雖然強調詩人學問的深沉,追求詩歌內容思想的真實與表現形式的和緩、莊重。但費密并不排擠詩歌中藝術性的表情達意的技巧和方法。缺少比興寄托等手法,詩歌直白式的表達方式只會導致詩歌情感、內容的粗淺乏味,在詩歌中表情達意應該“以善寄托為妙〞——將詩人自己的情感融于景物、意象、人、事當中去,充分發揮比、興的創作手法,來增強詩歌藝術效果。費密詩歌追求“善寄托〞的藝術效果在詩作中表現極為明顯。費密的感懷詩大都是關于自己身世際遇的情感抒發,這樣的情感由于費密的不幸人生際遇而起,自然屬于本自于費密內心的真情實感。費密在抒發這樣的情感時,并不直白,或移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如“大將流漢水,孤艇接殘春。暮色偏悲客,風光易感人〞中的景物利用:大江孤艇、殘春暮色,這樣的景物描繪出的闊大境界與作者的感傷情緒結合在一起,使得人生悲情顯得更加遼闊長遠,可謂是景情相生,水乳交融。費密詩歌主體情感基調是清冷哀傷,但詩人漂泊多年,歷盡滄桑,晚年安居田園生活自然會生出欣喜之情。作者在田園詩中抒發這樣的感情時,也并不直白,如“日暮掩書徐出戶,水邊閑立看鴨飛〞(?村中晚吟?),詩句中無片言只字提到詩人的情感,但擇取的一個生活典型細節就足以說明作者對閑適鄉居生活的愜意之情。費密追求詩歌的“善寄托〞也典型地反映在費詩對意象的運用上。費密作為遺民詩人,入清以后,國破家亡,為生計四處奔波,身世凄涼,多有亡國之恨與身世之悲,內心情感消沉悲愴。他的詩歌在表達這些情感內容時,擅長使用興寄手法,利用一系列的特定意象來表達情思。在費密詩歌意象體系中。“江〞、“山〞出現頻率最高,成為費密詩歌中的核心意象。一方面,費密大半生浪蕩江湖之中,無論是四川,還是揚州、泰州地區都緊臨大江,所做詩歌與江水相關本是自然不過,但其中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江水作為意象與費密的心境有著契合之處:江水本身漂浮不定的特征與費密在江湖中亂世漂泊、沉浮不定的身世際遇可以相通;江水綿延不斷,與費密王國離家的滿腹愁情可以相通;江流浩蕩,一望無涯,對應個人之渺小,易使人產生江湖之大,此身何寄之感,也與費密的心境契合。因此費密常借與江水相關的事物比興,抒發自己亡國之恨與羈旅愁情,這樣便以江水意象為核心,將舟船、蘆葦、江月、山川、孤客、霧、霜等意象結合于一處形成一個小規模的抒情意象體系。另一方面,費密在出川時飽覽蜀中山川,在流寓東南的過程中也遍訪名山。山具有艱險的特征,尤其是蜀山,難于上青天。費密在客旅中常借山川之艱險寄托人生旅途困難之意,長詩?北征?便是代表。但在費密詩歌中,“山〞意象的比興意義不止于此。中國文人很早就有隱遁山林的傳統,亂世隱遁尤其是文人普遍愿意承受的一種生活方式。費密作為儒學思想者,修身齊家的思想讓他抵觸隱居修道之念,社會現實和繁重的家庭生計也不容許他這樣做,但費密的內心世界卻隱藏著渴望一份幽清安靜的情懷,這種情懷正好和“山〞意象富含的象征含義相通。配合大半生不幸的悲涼情緒,費密在詩歌中以“山〞意象為根底,兼采云氣、山鳥、山月、老樹、苔蘚、山霧、松風、雪、霜等意象,形成又一個意象體系,來寄托自己心灰意冷,渴望隱逸之意。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