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愚公移山_第1頁
初三愚公移山_第2頁
初三愚公移山_第3頁
初三愚公移山_第4頁
初三愚公移山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3PAGE519.魚我所欲也一、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①不可得兼②不為茍得③能勿喪耳④蹴爾而與之⑤乞人不屑⑥于我何加二、一詞多義1、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呼爾而予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向為身死而不受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3、二者不可得兼故不為茍得也所識窮乏者得我與4.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入則無法家拂士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則凡可以得生者5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6所欲有甚于生者萬鐘于我何加焉

7非獨賢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一)閱讀第一段,探究下列問題。1、這段文字用“魚”比喻,用“熊掌”比喻,用“舍魚而取熊掌”比喻。2、文中把與和與進行對比,指出人世間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就是,也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就是。3、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4、“我”“不為茍得”和“患有所不辟”的原因分別是和。5、文中的“是心”指。7、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答:8、古往今來,有許多“舍生取義”的志士仁人,請你舉出一例,并簡要說說他(她)的事跡。(不超過20字)答:9、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義”曾經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則強調我們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就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于這些,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三)閱讀第二段,探究下列問題。1、作者用“一簞食,一豆羹”來進行論證,這屬于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文段中著重論述了“__________”比“_________”更重要,人應該保有本心的道理。2、這段舉行人不吃“呼爾”之食,乞人不吃“蹴爾”之食這一事例的用意是什么?答:3、“不辯禮義而受之”是一種什么行為,產生這一行為的目的是什么,其結果如何?(后兩問用原文作答)答:4、“是亦不可以已乎?”句中的“是”的意思是,它指代的內容是。句中的“已”的意思是5、“此之謂失其本心”一句中的“此”指;“本心”指;“失其本心”的原因是。

7、結合現實生活,給本文補充兩個論據。

四、課文內容理解1、選出品讀有誤的一項()

A、本文以“魚”比喻為正義,以“熊掌”比喻為生命;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這種本性”,即“羞惡之心”;用原文句子說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C、“此之謂失其本心。”該句中的“此”是指“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

D、“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惡”。

2、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A、這段文字運用了正反論證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B、第一段文字主要側重于講道理,第二段文字則側重于列舉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起到了突出中心論點的作用。

3、對于文章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A、本文說理充分,富于雄辯。開篇,便以人們要舍魚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為喻,將人們引到自己的論題上并順勢提出中心論點:要舍生取義。B、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層分析。首先闡明義重于生。在闡述這一層道理時,孟子從反面說明義重于生。既而從正面假設,提出質問。C、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D、最后孟子以行道之人、乞討之人弗受嗟來之食為例,說明生活中人們是常常能做到舍生取義的,說明義是存在于人們的心中的。參考答案:一。1。得到2。茍且取得3。不丟掉罷了4。有腳踢給5。因輕視而不肯接受6.對好處二、1(而:連詞,轉折關系)(而:連詞,轉折關系)而:連詞,表修飾關系而:連詞,表修飾關系而:連詞,遞進關系,尚且2為了,做,接受3、得到取得“德”感激。4、就,如果,如果,那么,那么5、“歟”,語氣詞給6。比,對7。這種這種做法三、問題探究(一)1、本文如果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有“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虧心或有損于人格的事來。(一)1、生義舍生取義2、生義死不義義不義3、舍生而取義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5、舍生取義或在生和義不能兼得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

6.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7.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8.朱自清寧可餓死也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9.我的觀點:(只要言之成理,觀點鮮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當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們不見義勇為,不伸張正義,只是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還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的損害,對生命的威脅。(三)1.舉例義生2、進一步論證舍生取義是人所共有的本心。3、是一種見利忘義的行為。目的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結果是“失其本心”4、這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停止C5、“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受“萬鐘”。“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或人的天性,天良。“不辯禮義”而受“萬鐘”7.論據一:文天祥寧死也不降元,慷慨就義;

論據二: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四、課文內容理解:1.

A

2.

D3.B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層分析。首先闡明義重于生。在闡述這一層道理時,孟子從正面說明義重于生。既而從反面假設,提出質問。五、拓展遷移(一)不食嗟來之食齊大饑,黔敖①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②,貿貿然③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④!”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⑤聞之,曰:“微與⑥!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注】①黔敖:齊國的一個富人。②蒙袂輯屨:用衣袖遮著臉,拖著鞋子。③貿貿然:昏昏沉沉的樣子。④“嗟,來食:喂!吃吧!來,語氣詞。⑤曾子:名參,孔子弟子。⑥微與:不應當這樣啊!微:無(勿)。與,同“歟”,語氣詞。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①為食于路②食之③蒙袂輯屨④左奉食,⑤右執飲⑥從而謝焉2、下列加點詞中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貿貿然來B.從而謝焉C.其謝也D.終不食而死3、這個故事與課文中哪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相同?答:4、你認為文中的餓者是個怎樣的人?答:5、出自這個故事的成語是現在常用來泛指。(二)君不侮臣劉向趙簡子上羊腸之坂①,群臣皆偏袒推車,而虎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簡子曰:“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車,會獨擔戟行歌不推車,是會為人臣侮其主;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會對曰:“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簡子曰:“何謂死而又死?”虎會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為死而又死。君既聞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聞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簡子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會對曰:“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為謀,辯者不為使,勇者不為斗。智者不為謀。則社稷危;辯者不為使②,則使③不通;勇者不為斗,則邊境侵。”簡子曰:“善。”乃罷群臣推車。為士大夫置酒與群臣飲,以虎會為上客。(選自《新序·雜事》【注釋】①坂:bǎn,山坡,斜坡。②使:動詞,充當使節。③使:名詞,使者。這里指外交關系。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身死,妻子又死()(2)智者不為謀,則社稷危()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1)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2)簡子曰:“善。”乃罷群臣推車。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運用了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