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單元測評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1頁
2022-2023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單元測評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2頁
2022-2023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單元測評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3頁
2022-2023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單元測評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4頁
2022-2023學年新教材高中歷史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單元測評部編版選擇性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歡迎閱讀本文檔,希望本文檔能對您有所幫助!第一單元測評(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說文解字》關于家的解釋:從宀,豭省聲。周伯溫曰:“豕居之圈曰家,故從宀從豕。”材料反映出我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特點是()A.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 B.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C.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 D.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2.下表是漢代有關農業生產的文獻記述。據此可認定的歷史事實是()記述出處“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漢書》“因釋耕于壟上,而妻子耘于前”《后漢書》“立春東耕,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東漢)王充《論衡》A.家庭農業生產模式已形成 B.漢代鐵犁牛耕技術已推廣C.精耕細作農業得到發展 D.男耕女織生產形式開始確立3.右圖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區的木制畫“烏爾之旗”。據此可知()A.家畜在人們的生活中較重要 B.兩河流域先民馴化了駱馬C.農業與手工業勞動尚未分離 D.小農經濟下農民生活艱辛4.有學者認為《夏小正》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歷法記錄。又有學者認為,《夏小正》是成書于戰國的農業著作,篇中涉及蠶桑、畜牧、漁獵、采集活動。對《夏小正》的認識說明()A.學者爭論過大的史料沒有價值 B.研究角度影響歷史認識差異C.無考古資料佐證的認識不可信 D.年代久遠導致歷史認識錯誤5.據學者研究,在希臘的經濟結構中,以葡萄、橄欖的種植、加工和海外貿易為代表的商業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社會人口的大多數從事的都是與工商業有關的生產;農業在狹隘的公民集團內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農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當時希臘()A.注重物質生活 B.產業結構單一C.海外貿易發達 D.商業特征突出6.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設置在村鎮中心,因為家家戶戶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場所。有時村民大會也在這里舉行,從而又使磨坊與“權力”聯系在一起。這反映了()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 B.印第安人實行直接民主C.食物生產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D.印第安人注重集體活動7.有學者對原產于美洲的馬鈴薯進入世界其他地區后的影響展開研究,見下表,據此可知()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馬鈴薯而避免得壞血病明清時期,中國人口快速增長,人地矛盾突出,馬鈴薯等高產作物的耕種導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盡在英格蘭,許多制造商嘗試用馬鈴薯取代用面粉制成的面包,以降低生產成本,加快工業化進程法國大革命及其后的戰爭,大規模軍事動員使馬鈴薯的食用遍及歐洲廣大地區A.食物來源決定人口增長規模 B.戰爭促進區域文化交流C.物種交流影響人類歷史進程 D.人口遷徙推動文化認同8.新航路開辟后,玉米、橡膠等新物產出現于歐洲市場;原來在近東貿易中數量極少的商品,如香料、茶葉、蔗糖等成為大宗商品……許多昔日的奢侈品逐漸成為大眾日用品。這反映出當時歐洲()A.社會貧富差距減小 B.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C.抗擊饑荒能力增強 D.民眾的消費習慣正在改變9.甘蔗種植需要強烈的陽光和長時間的密集勞動,且甘蔗園往往瘧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紀的歐洲是難得的奢侈品。15世紀,英國人年均糖攝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紀初,這一數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長與醫療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開辟使東西方貿易更加便捷C.殖民擴張與奴隸貿易的興盛 D.工業革命大幅提升民眾的消費能力10.16世紀以后,歐洲市場上胡椒供應量比14世紀中葉充足很多,價格下降,走上更多尋常人家的餐桌。取而代之,受到貴族青睞的是蔗糖、巧克力、茶葉和煙草。這說明()A.價格革命催生了洲際物種的交流 B.新航路的開辟削弱了貴族的地位C.食物被賦予區分社會等級的功能 D.歐洲貴族全面接受美洲飲食文化11.到了18世紀,玉米和馬鈴薯在亞歐人飲食中的比重大大提高,支撐著眾多的人口。從西歐到中國的土地上,原產于美洲的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維生素,并使飲食更有滋有味。對這一現象解讀正確的是()A.歐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B.工業化帶來的糧食增長使世界人口激增C.物種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人民的飲食結構D.糧食作物是早期亞歐貿易的主要交易品種12.(2022·遼寧遼河油田第二高級中學模擬)在獼猴桃集中采摘時期,如何做好保鮮工作,讓桃農發愁。自建冷庫成本太高,隨意儲藏又影響口感,砸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招牌。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是()A.采摘的機械化 B.冷鏈物流的發展C.家用冷凍設備 D.添加食品添加劑13.2019年,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商務部、農業農村部等有關部門發布《關于推動物流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意見》《關于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許多省市也出臺冷鏈物流政策和規劃,把發展冷鏈物流提升到同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產業升級等息息相關的層面。這反映出()A.冷鏈行業的監管力度明顯加強 B.現代農業主要生產經營方式變化C.冷鏈市場的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D.國家啟動冷鏈物流產業整體布局14.“四合一”儲糧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它是指綜合運用機械通風、環流熏蒸、電子測溫、谷物冷卻四項技術保管糧食的方法。這種儲糧技術()A.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糧食安全儲存和保鮮C.體現了中國科技獨立研發能力 D.說明糧食儲備完全實現智能化15.相對于常溫物流,農產品采用下圖所示物流方式()A.可以減少農產品的損失 B.對物流自動化要求更高C.對運輸距離限制較大 D.對信息的依賴度降低16.(2022·福建福清西山學校高二模擬)粽子、水餃、湯圓、八寶粥等食品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仍由祖輩、父輩鉆進廚房親手烹制。如今,它們大多也都穿上了“外衣”,有了法定技術標準并被擺上貨架,讓人們吃起來更簡單、放心。這表明()A.現代食物安全隱患較大 B.科技進步便利了民眾生活C.傳統食品銷路一向較好 D.現代農業發展使食物豐富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農業可以劃分為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等不同的歷史形態,它們是依次演進的。使用木石農具、砍伐農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種、撂荒耕作制,是原始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主要特點,它基本上處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傳統農業以使用畜力牽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屬工具為標志,生產技術建立在直觀經驗的基礎上,而以鐵犁牛耕為其典型形態。我國在夏朝進入階級社會,黃河流域也就逐步從原始農業過渡到傳統農業,從那時起,我國農業逐步形成精耕細作的傳統。——摘編自李根蟠《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的形成和發展》(1)在我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依次有哪幾個主要的發展階段?(4分)(2)在原始農業階段,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主要特點是什么?(4分)(3)傳統農業的標志和典型形態是什么?(2分)(4)我國農業有何傳統?這一傳統的主要內容是什么?(4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下面是“人類社會不同發展階段人口增長的示意圖”。根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人類社會四個發展階段中任選其一,提煉一個關于人口增長變化特點的主題并加以說明。(要求:主題明確,條理清晰,論據充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傳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除農作物外,歐洲移民還把牛、驢、馬、豬、羊、雞等畜禽傳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糧食,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農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亦是如此。兩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變為農田。……因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變,邊緣土地的植被改變,也嚴重地改變了地貌與生態。——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并說明16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傳入中國并得以廣泛種植的原因,簡析其對明清社會經濟的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荀子是先秦時期重視糧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他認為法律要規定好賦稅的繳納,“輕田野之稅,省刀布之斂,罕舉力役,無奪農時”,同時,“山林澤梁以時禁發而不稅……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荀子還將強國按一定的標準劃分為王、霸與強三種,“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只有“辟田野,實倉廩,便備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進而選賢任能才能真正成為霸者。——摘編自王高陽《先秦諸子糧食安全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材料二隋唐時期是中國糧食儲備輝煌發展的時期,糧食儲備倉庫有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等,其中太倉(含嘉倉)是專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糧倉,主要盛納全國州縣所交租米,并起著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的作用。右圖是唐代洛陽含嘉倉出土的四方銘文磚及銘文。部分銘磚文字如下:含嘉倉東門,從南第廿三行,從西第五窖。合納蘇州通天二年租糙米白多一萬三十五石,耗在內。右圣歷二年正月八日納了。□典劉長正綱錄事劉爽倉史王花監事楊智丞呂徹丞趙瓖令孫忠令思寺丞知倉事張琮左監門王宣(1)根據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張。(3分)(2)根據材料二,提取含嘉倉銘文信息,并據此說明對研究唐朝社會經濟的史料價值。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糧食倉儲制度,還可尋找哪些類型的史料?(6分)(3)綜上,談談你對古代糧食安全的認識。(3分)

第一單元測評1.A題目中的“豭”“豕”皆為“豬”的意思,由“豕居之圈曰家”可知是家畜飼養,故A項正確。2.A兩漢時期的文獻中“身率妻子”“釋耕于壟上,而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等,體現了當時農民個體家庭農業生產模式已形成,A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漢代鐵犁牛耕技術“已推廣”,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精耕細作農業的“發展”,C項錯誤;男耕女織的生產形式在春秋戰國已確立,排除D項。3.A畫中描繪了有許多馬和羊等家畜伴隨人們左右,這說明家畜在人們的生活中較重要,故選A項;美洲印第安人馴化了駱馬,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農業與手工業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小農經濟及農民生活情況,排除D項。4.B根據材料“《夏小正》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歷法記錄”“《夏小正》是成書于戰國的農業著作,篇中涉及蠶桑、畜牧、漁獵、采集活動”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對《夏小正》的認識也存在差異,故B項正確;學者爭論過大的史料并非沒有價值,故A項錯誤;C項表述過于絕對,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對《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產生認識差異,D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5.D地理環境對古希臘經濟的影響非常突出,平原少、土地貧瘠,只利于種植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使得希臘人只有通過商業貿易才能維持生存和發展,這反映了希臘商業特征突出,故選D項;古希臘人相較于物質生活,更注重精神生活,故排除A項;當時希臘產業結構并不單一,故排除B項;海外貿易僅是商業中的一部分,根據材料無法得出海外貿易發達與否,排除C項。6.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場所,與“權力”有關,這反映了玉米生產對印第安人的社會生活有重要影響,C項正確;A項說法正確,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實行直接民主”“注重集體活動”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B、D兩項。7.C題干顯示馬鈴薯對西班牙、中國、英格蘭、法國分別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對上述幾個國家歷史進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故C項符合題意;食物來源增加會一定程度上促進人口增長規模擴大,但是食物來源不能起決定作用,A項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與材料中對中國、英格蘭和西班牙的研究無關,排除;題干提到的是馬鈴薯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作用,與人口遷徙和文化認同無關,排除D項。8.D新航路開辟后,新物種、原本數量極少的商品、昔日的奢侈品逐漸成為大眾日用品,說明民眾的消費習慣正在改變,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歐洲人民消費習慣的改變,與貧富差距無關,排除A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排除B項;材料的重點是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物品豐富從而引發消費習慣的轉變,與抗饑荒能力無關,排除C項。9.C歐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種植園,為降低勞動力成本,適應惡劣條件下的勞動強度,歐洲人大量使用從非洲販來的奴隸進行甘蔗種植,使得甘蔗的生產成本下降,產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并且逐漸普及,故這一變化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擴張和奴隸貿易的興盛,故C項正確。10.C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胡椒因供應量大增,不再是貴族身份的象征,貴族開始青睞其他食物,如蔗糖、巧克力等,反映了食物被賦予區分不同社會等級的功能,故選C項;商業革命促進了物種交流,且在新航路開辟前洲際物種交流就已存在,排除A項;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貴族通過食物標榜自己的身份,無法得出新航路開辟削弱了貴族的地位,排除B項;歐洲貴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飲食文化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11.C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物種傳到亞洲、歐洲等地,從而改善當地人民的飲食結構,故選C項;玉米、馬鈴薯等原產于美洲,不是歐洲,A項錯誤;材料沒有提到工業化問題,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亞歐貿易問題,排除D項。12.B冷鏈物流的發展促進了生鮮農產品的保存、輸送和銷售,故選B項;A、C、D三項均與解決題干現象關系不大,排除。13.C根據材料可知,各部門、地方政府支持冷鏈物流發展,體現了冷鏈市場的發展環境不斷改善,故C項正確;從材料無法得出冷鏈行業的監管力度,故A項錯誤;現代農業主要生產經營方式是大型農場、養殖場,故B項錯誤;D項無法體現,排除。14.B“四合一”儲糧技術有利于提升我國糧食的安全儲存和長期保鮮,故B項正確。15.A冷鏈物流使產品從生產、運輸到銷售各個環節受到低溫保護,有利于減少農產品變質現象,從而減少損失,故A項正確;冷鏈物流強調的是使產品在各個環節都處于低溫環境,并沒有規定物流過程必須采用自動化方式,故B項錯誤;低溫環境使產品保質期更長,有利于擴大產品運輸距離,故C項錯誤;冷鏈物流較常溫物流對信息依賴程度更高,對產品信息掌握越充分越有利于產品的保護,故D項錯誤。16.B粽子、水餃等傳統食品由家庭手工制作走向標準化生產且被擺上貨架,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進步,B項正確;材料現象與食品安全隱患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傳統食品的銷路狀況,排除C項;材料中食物種類并未豐富,排除D項。17.參考答案(1)發展階段: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2)使用木石農具、砍伐農具,刀耕火種、撂荒耕作制。(3)標志:使用畜力牽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屬工具。典型形態:鐵犁牛耕。(4)精耕細作的傳統。主要內容:鐵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產技術和耕作制度;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農田水利和灌溉。18.參考答案示例主題:農業文明時代人口數量呈現出迅速增長的特點。說明:在農業文明時代,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人類對自然的利用能力增強,農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抵御自然災害和預防疾病的能力提高,人口死亡率明顯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