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選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導學案(一)完美版_第1頁
《論語選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導學案(一)完美版_第2頁
《論語選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導學案(一)完美版_第3頁
《論語選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導學案(一)完美版_第4頁
《論語選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導學案(一)完美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選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導學案(一)編寫:若飛審定:康源2010.04.20

【學習目標】

1、自主學習《概述》,了解先秦諸子的主要思想主張及諸子議論文的魅力。

2、自主學習《論語》選讀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論語》特點。

3、誦讀課文五則材料,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 理清各個章節的內容,把握人物的主要

思想。

4、體會運用動作、語言、行為描寫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寫作手法。

5、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領會孔子勇于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知識積累】

自主學習《概述》,梳理先秦諸子的主要思想主張及諸子議論文特色

諸子典籍

時代

作者

國別

思想主張

著作特色

經典名句摘抄

《論語》

《墨子》

《老子》

《孟子》

《莊子》

《荀子》

《韓非子》

二、關于孔子和《論語》的簡介:

1、儒家傳統經典即六經或六藝,即《》《》《》《》《樂》《》。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仁義,主張以德服人,反對殘暴統治,反對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開明態度。孔子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被尊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把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我國第一部歷史著作。

3、《論語》簡介《論語》,儒家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相互談論,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資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合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長短不一,前后兩章之間也不一定有什么關聯。關于書名的來源,班固《漢書·藝文志》中有這樣的解釋:“《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注音),(解義)。

其體式歸納起來有: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于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

【學習過程】

Ⅰ、基礎知識梳理

一、積累字音(給加點的字注音)

僭.越(

)巨擘.(

)整飭.(

)端倪.(

)木.鐸.(

)長.沮.(

)戛.然而止()

桀.溺.(

)執輿.(

)憮.然.(

)荷.蓧.(

)耦.耰.(

)輟.學(

)簞食.壺漿()

靡.費(

)蒞.臨(

)縝.密(

)繁文縟.

節()

五谷:稻黍.稷.

麥菽.()()

()

二、鞏固字形(改正有錯的字)

走頭無路()施展報復()訣擇()楷模()挺身而出()挺而走險()

三、名句積累(填寫名句空缺處)

⑴往者不可諫, 。⑵四體不勤, 。

⑶君子之仕也, 。⑷欲潔其身, 。

⑸長幼之節,;君臣之義,?Ⅱ、文本探究

一、自讀《儀封人請見孔子》,回答以下問題

1、解釋加點詞語

儀封.( )人請見.( )君子之.( )至.于.( )斯也 從者見之.( )

天下之.( )無道也久矣 天將以.( )夫子為木鐸

2、翻譯重點句子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3、文段探究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中的“木鐸”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有何作用?

二、自讀《長沮、桀溺耦而耕》,回答以下問題

1、解釋加點詞語

) 夫執輿者為.()誰?

)誰以.( )易.( )之

耰.()而不輟

丘不與.( )易.( )也

TOC\o"1-5"\h\z

孔子過.( )之 使子路問津.( )焉.(

是魯孔丘與.( )問于.( )桀溺 而.

且而.( )與其從.( )辟.( )人之士也

吾非斯人之.徒.( )與.( )而誰與.( )

2、翻譯重點句子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3、文段探究

長沮與桀溺性格上有什么異同?

通過長沮和桀溺這兩位避世之人的言行,表達的目的是什么

【拓展閱讀】[鮑鵬山]孔子——黑暗王國里的殘燭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漢書·藝文志》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曾參

孔子的長相頗怪。“生而圩頂”,就是說,他天生的腦袋畸型,頭頂上中間低,四周高,司馬貞說,其形狀恰像倒過來的屋頂。名之曰丘,固當。不知命相學家是如何解釋的。這種頭頂是否暗示著承受天地之甘露陽光?孔子自學而成大才,其天賦必然很高。而其身長亦不凡,“九尺有六寸”,這在那時可以說是“碩人”了,“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人人都說他是長人,感到驚異。真正的一個齊魯大漢。不過,這個“長人”的身影也確實夠長了——長到遮蔽了整個民族漫長的歷史,—個民族都—直順著他的倒影前行兩干多年了,我們何時才能走出這漫漫的陰影呢?

據司馬遷和《孔子家語》的記載,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后代。那個有名的“仁義之師”的統帥宋襄公,便是他的十一世祖——難怪他也像宋襄公那樣泥古不化,自討苦吃。用古老的仁義道德去對付現世的流氓強盜,這也是他家族的祖傳秘訣吧,只可惜常常不靈。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不再屬王族,姓也成了“孔”。后來孔父嘉又為人所逼而奔魯。所以孔子確實是一位“沒落貴族”。到他父親叔梁紇,便是連人丁也很寥落了:正妻連生九女,—妾生子叫孟皮,卻又是個跛子。年近七十的叔梁紇大概非常絕望了。但他還要作最后的努力,于是便向顏氏求婚,顏氏少女顏征“從父命”而嫁給了古稀之年的叔梁紇。所以,司馬遷說這是“野合”,“野”與“禮”相對,夫妻雙方年齡差別太大,不合周禮,所以這婚姻不是“禮合”,而是“野合”。“野合而生孔子”——這實在太有意味了,為什么呢?孔子終其一生都在為“禮壞樂崩”而頭疼,而憤怒,而奔走呼號,要人們“克己復禮”孰料他本人即是個不合禮的產兒呢。如果他的那位老父親真的克制自己來恢復周禮,可就沒有孔子了。真玄哪。要知道,這不合“禮”的產兒,竟是他們這古老家族之鏈上最輝煌的一環,也是我們這古老民族歷史上最輝煌的人物啊!

宋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好抬杠的李贄就此諷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們都點著蠟燭走路。我想,話不能這么說,也不是這么說的。我覺得,孔子確實是懸掛在那個遙遠古世紀的一盞明燈,他使我們對那個遙遠的時代不再覺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時代的人與后代乃至于我們溝通了。我們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個洪荒時代,也是有陽光普照著而萬物不探手段地生機勃勃;那時代也發生著我們今天一樣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亂和寧靜的企望;束縛與掙扎;陰謀與流血;理想碰了釘子;天真遇見邪惡;友情溫暖,世態炎涼。在他手訂的《詩經》中,我們甚至可以體驗到最個性的感受——當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異的個人復活時,那個時代不也就復活了嗎?

孔子生活的時代也真像他所說的,確實是混亂無道。他為之傷心不已:輝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偉大的周公早已英魂遠逝,他制定的“禮”“樂”也土崩瓦解。“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到處都是亂臣賊子,且個個生龍活虎。西周古都廢墟上的青草與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根深而莖壯了,掩埋在草叢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盡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禮流失民間。東周呢?龜縮在洛邑彈九之地,可憐巴巴地看著那些縱橫天下的伯霸諸侯,把九州版圖鬧得瓜分而豆刮。

無可奈何花落去,還有誰來用紅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濁的老淚?連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這種時候,要“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真無異于癡人說夢。孔子正是這樣的一位癡人。癡人往往缺乏現實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脫逸出現實的背景,沉浸在過去的輝煌中,追尋著萬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尋,他周游列國,顛顛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個能實施他主張的人,更是在找過去的影子,找東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對這一偉大帝國的文化廢墟,孔子領悟到并承諾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瀾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為之,只不過是一種令人欽敬的悲劇精神罷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當他奔波倦極歸來,在一條小河邊飲他那匹汗馬時,他偶然從平靜的流水中驚見自己斑駁的兩鬢,“甚矣,吾衰矣”(太慘啦!我已經衰老了!)他頓時心涼如水。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敗了,多少理想都破滅了。壯志不酬,眺望茫茫無語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無情,青山依舊,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長的嘆息便如一絲涼風,吹徹古今:“逝者如斯夫!”

我在幾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寫這篇文章時,宛如見到他當初衰弱地站在蒼茫高天之下的無情逝水邊。那無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為感動。于是這篇文章的題目也就一閃而現了:這衰弱的,即將隨著時間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曠野上快要燃盡的一枝蠟燭嗎?四面飚風,寒意四逼,這支蠟燭艱難地閃耀??

孔子死后,魯哀公裝模作樣地悲痛一番,悼念一番,他寫了一篇誄文,似乎感傷得很:天太不公平啦。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讓我一人在魯國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孔子的弟子子貢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生不能用,死而誄之,非禮也!”

其實,對孔子“生不能用”的,豈止—位魯哀公呢?孔子一生見過不少諸侯,像楚昭王,齊景公,衛靈公??等等,有誰用他呢?天下人事紛紛揚揚,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人人都在玩新花樣,搞新名堂,他老先生拿著一把過時的且是萬古不變的尺子,東量量,西測測,這也不合“禮”,那也不合“樂”,到處招人惹人,別人對他敬而遠之也是很自然的。同時他又像一個蹩腳的推銷員,推銷過時的、早已更新換代的產品。這產品不是按顧客的需求而設計,而是要以這產品的規格來設計顧客,正如韓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據腳的大小來選鞋,而是根據鞋的大小來“削足”。他這么不合時宜,被人拒絕不是很正常的么?子貢以他的經濟實力和外交天才,到處為老師打點鼓吹,也沒有什么效果。子貢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責備魯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

《<論語>選讀——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導學案(二)

編寫:若飛審定:康源2010.04.21

【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五則材料,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用法, 理清各個章節的內容,把握人物的主要

思想。

2、體會運用動作、語言、行為描寫來表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寫作手法。

3、通過分析人物的語言,領會孔子勇于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

【學習過程】一、自讀《楚狂接輿》,回答以下問題

1、解釋加點詞語

楚狂接輿歌.( )而過.( )孔子 何.( )德之衰?往者不可諫.( )

來者猶可追.( ) 今之從政者殆.( )而 趨.( )而避之

2、翻譯重點.句子 ..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3、文段探究

接輿歌曰把孔子喻為“鳳凰”是贊賞還是嘲諷?接輿歌曰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觀點?

二、自讀《荷蓧丈人》《子路宿于石門》,回答以下問題

1、解釋加點詞語

子路從.而.()后.()植.()其杖而蕓.()明.日(),子路行,以.(

遇丈.人.()

殺雞為.(..)黍而食.(

)告 使子路反.

四體不勤.( )

)之見..( )其二子焉

)見之,至則.()行

)廢之 欲潔.( )其身,而亂.(

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

)不可而.( )為.( )之者與.

)大倫

)矣

君臣之義,如.之.何.( )其.(

君子之.(.).仕.也,行.(.)晨門曰.奚.()自.是知其.

2、翻譯重點句子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3、文段探究

①“荷蓧丈人”對待子路為何先前語含譏諷,后來則熱情款待了呢?請簡要分析?

②孔子對荷蓧丈人處世態度持什么態度?

選文5中,借守門人之口意在說明什么

三、探究品評

①本文的幾個小段是如何塑造孔子這一人物形象的?

②運用本課文材料,請你為“孔子”寫一段頒獎詞。

【拓展閱讀】現代詩寒風夾帶著馬蹄車輪刺耳的嘈雜士大夫的夢想從瑟瑟發抖的衣袖里揮發戰國的塵土覆沒了萬里無云的春秋千年一嘆從時空的那頭蔓延仿佛在期待未知的答案你悲傷地注視著一堆一堆的竹簡而我悲傷地注視著你的容顏離開魯國真的是因為沒分到臘肉的不悅把一個國家命運和人民的疾苦拋卻僅僅是因為個人的感覺抑或是面對困難的戲謔此刻的仁義道德何以體現一旦接近生死就失去了絕學你悲傷地注視著你的前程而我悲傷地注視著你的輕蔑周游的路上舊旗惶惶你的心里只有大臣和君王在一生的追求中絲毫不關心民間的饑腸似乎沒有產生民不聊生的迷惘也沒有做過一件善事可以頌揚唯念君君臣臣的理想在戰國之間不停地彷徨你悲傷地注視著天下的地圖而我悲傷地注視著你的眼光你到每個國度都用名聲得到俸祿和住所每個地方你都用周朝的禮儀贏得允諾在風雨如晦中展示三年有成的氣魄你所提倡無功不受祿的中庸時時又被打破

你所經歷的困窘和挨餓你所感覺的貧窮和辛澀對黎民百姓簡直就是傳說你悲傷地注視著茍有用我者的志向而我悲傷地注視著你的落寞

致孔子(轉自:漢草的博客)你把不成功的人生歸結到無為而無不為你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無怨無悔克己復禮君子無所爭無所謂這讓許多后來的人步入了不歸讓老子蒙受消積遁世的是非實際上前一個無為是指層次境界和心扉后一個無不為是指行動實踐和結尾你悲傷地看著五千言的道德經而我悲傷地看著你緊鎖的雙眉我不知道師道尊嚴的你的老師我不知道你所學知識的前輩的名字夏商周的歷史和上古文明為什么在你的繼承中消失你這受人膜拜的大師你學過讀過文獻在哪里考正和修訂出處來自哪里唯有你成為論語中那個精通六藝的圣人矣你悲傷地看著逝者如斯夫的江水我悲傷地看著你的足跡我不承認你是圣人那些被認可的傳統文化的精髓只不過是夏商周的遺產我不承認你是圣人那些遠古文明的燦爛怎能從你高傲的不惑中隔斷你為何不從三千弟子中找幾個抄書的工匠把好的壞的完整的歷史保全而是任由你的好惡弄個女子與小人難養的論斷你悲傷地注視著你的名聲而我悲傷地注視著你的身影時光黑暗的輪盤在認識和懷疑中把你的牙齒磨成耀眼的鉆石留下了讓世人驚奇的文筆

就會有你高大偉岸的存在

你悲傷地注視著你的天空而我悲傷地注視著你的大地

歷代君王不停地追封和推崇把你當作他們的魔戒我明白了你的委屈只要有統治階層的存在

注1.詩畢稍寢,夢見孔子,子曰:只可照圣人說的去做,不可照圣人做的去做,同理,只可照政客說的去做,不可照政客做的去做。醒,遂信孔子是教育家和圣人??

注2:友出影院曰,不吃喝嫖賭乃圣人也。

注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女子是指男尊女卑時代的廣大婦女,小人是指沒錢沒時間受教化,只為生存掙扎的老百姓。二者皆是社會最底層。

注4:孔子周游列國,幾乎皆得六萬俸祿及其它,還不包括三千弟子的貢獻,不知何故,如此提倡節儉的他竟然貧困交加。》

[鮑鵬山]孔子——黑暗王國里的殘燭

癡人有多種,或因情深而癡,或因智淺而癡,孔子屬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孫,如宋明之際的理學家們,就屬于后者了,新儒家們當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癡的孔子常常沉湎在過去的懷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逝者如斯夫!”這時,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動情,很感人。在一個抽象的、冷酷的、沉悶的老子之后,出現一個一往情深、感懷萬端的孔子,使我們再次感受到—種溫軟,一種熨帖,這實在是讓我們大大舒了—口氣,歷史終于在絕望中咧口而哭出了聲,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釋放了。

孔子使一些無序的暴力變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與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帶著這些社會精英致力于建構新的理想。當混亂的歷史有了理想與方向時,混亂就不再是一無是處,相反,倒往往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生機無窮的魅力。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刀光劍影的時代,一個流血漂櫓的時代,一個殺人盈城、殺人盈野的時代,但它不也是一個充滿理想,充滿激情,充滿公理仁德的時代嗎?誰開辟了這樣的時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義的是,當孔子和弟子們周游列國的時候,他往往自己駕車——他確實是在駕著這個時代的馬車。弟子們在車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連天,一臉凄迷與懷疑,只有他永遠目光炯炯,自信目標就在前方。

有一次,在一條湯湯而流的小河邊他們又找不到渡口了。遠處的水田中有兩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問。

其中的一個細長個子卻不回答子路的詢問,而是反問子路:“那個執韁繩的人是誰?”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可見孔子的知名度頗高。

子路答:“是”。這個細高個冷冷的就來了一句:“既然是魯國的那個孔丘,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里嘛”。沒奈何,已經由綠林好漢改邪歸正到孔子門下的子路,只能按捺住火氣,轉過身去問另一位。這一位魁梧雄桀,是個大塊頭。大塊頭也反問子路:“你是誰?”

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你是孔丘的門徒嗎?”“是。”

現在又輪到大塊頭來教訓子路了:“天下混亂,舉世皆然。誰能改變這種局面?我看你身體強壯,是個好莊稼漢。與其跟隨孔子這樣的避人之士東奔西走,鼓唇搖舌,倒不如跟隨我們這些避世之士,躬耕壟畝的好!”

這里我先解釋兩個詞。什么叫“避人”呢?避人就是擇人,就是避開那些昏庸無道的諸侯,而去尋找志同道合的有為之君,一同來重整乾坤。良禽擇木而棲,賢才擇主而事嘛,不擇主,只要給富貴就幫他賣力,那是蘇秦張儀的作為。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個人富貴,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馬車在縱橫阡陌間奔走揚塵,就是要避開身后的昏君而去尋找前面的明君。什么是“避世”?在“避人”的基礎上再跨一步,徹底冷了心,閉了眼,認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諸侯還能與他一起改變這世界,于是徹底絕望;從而徹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園中去,回到自己的內心中去,告別都市、政治與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就叫避世。

再回頭說子路被這兩人教訓得一愣一愣的,又要注意自己此時的身份,不能發作,只好垂頭喪氣地回來向孔子匯報。孔子聽完,不盡的迷惘。誰說這兩位隱士說得不對呢?這不也是孔子自己內心中常有的感觸嗎?但他歷盡艱辛,學而不厭,“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難道就此卷而懷之嗎?他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門徒三千,賢者七十二,就是為了培養一批隱士,或者懂文化的農夫嗎?于是他感慨萬端:“人總不能與鳥獸一起生活在山林之中啊,我不和蕓

蕓眾生生活在一起,與他們共享歡樂共擔不幸,我又能和誰生活在一起呢?他們說天下無道,但不正因為天下混亂無道,才需要我們去承擔責任嗎?假如天下有道,還需要我們嗎 ?”

《論語》中的這一段,很傳神,兩千多年了,那條湯湯小河邊發生的這場爭論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似的。這幾個人好像還在我們身邊。我尤其為孔子感動。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執拗。“志于道”的人越來越少了,不少人順應潮流,從而成了新貴,或成為新貴的紅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門徒,比如那個頂善于察言觀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斷寶劍為鋤犁,平戎策換得種樹書,如長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遲。樊遲向他問稼,問為圃,大概也是準備避世了吧。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遠兮,看看身后,追隨者漸漸寥落。“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道行不通了,我只能乘小船漂蕩到大海中去了。到那時還能跟隨我的,可能只有一個仲由了吧!)

這位可敬可嘆的老人,想憑自己個人的德行與魅力來聚集一批年輕人,讓他們傳道義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顛,但年輕人不容易經受得了各種誘惑,“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我從未見過一個喜愛德行比得上喜愛美色的人。)“吾未見剛者”(我未見過剛強的人)“吾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我未見過喜好仁厭惡不仁的人)“末聞好學者”(沒聽說過好學的人)。這些話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賢者都包括在內了嗎?要讓這些弟子們“無欲則剛”、“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況別人?韓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說憑著孔子那么巨大的個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隨他么?而下等君主魯哀公卻能讓一國人都服從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魯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權勢屈服,而向慕仁義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時的處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讓我們尊敬。這就是他的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殉道精神。“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三軍可以更改主帥,匹夫卻不能逼他改變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奪志,更何況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氣,至大至剛,豈容玷污?天下一團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練就了貓頭鷹的眼睛,從適應黑暗而進于喜歡黑暗,為黑暗辯護,他們把這稱為提高了覺悟和認識,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據了一棵枝丫,又轉過頭來嘲笑別人不知變通。而孔子,這位衰弱的老人卻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歡“一意孤行”這個詞,很喜歡這個詞所指稱的那種性情與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經警告過孔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你過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現在追隨政治危險得很啦!)但不能因為政治危險,就置天下蒼生于不顧,聽任他們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倫理責任于不顧!“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對暴政的矯正!就是正義!所以,孔子莊嚴宣告:“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雖然他也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之類的話;雖然他也稱贊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并慨嘆“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聰明別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別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鄭板橋“由糊涂入聰明難,由聰明入糊涂尤難”的意味,但他對自己,卻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魚一樣,“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永遠是如射出的箭一樣,正道直行,永不回頭。

自魏晉以后,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就有了一種極古怪的現象,那就是人格理想與倫理責任的分離。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難面前卷而懷之、閉目養神的隱君子!他們的倫理關懷哪里去了?他們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為知識分子,他們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難道我們不應該要求知識分子有起碼的價值關懷嗎?但我們卻偏偏認為他們是涵養最高、道德最純潔的人!魯迅禁不住對這些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黃河溢,隱士目無見,耳無聞!這種目不關注人間苦難,耳不聽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飯桶酒囊茶壺甚至權勢的尿壺么!現在不少人飄飄然地要“告別魯迅”,卻又膩歪歪地對“茶壺”周作人大為鐘情。這種人是難以讓人生出敬意的。一個人讓人尊敬是有條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學說之中,那種古典的崇高確實讓我們這些聰明機靈的后來人愈顯扁平而單薄。

自我。耐心能帶來無可估量的內心平靜;而內心平靜是世間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還能忍受他自己的話,就應當獨處。

《<論語>選讀——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