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土壤類型_第1頁
新疆土壤類型_第2頁
新疆土壤類型_第3頁
新疆土壤類型_第4頁
新疆土壤類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新疆土壤(5小時)

第一節形成土壤的主要自然條件第二節鈣積土

第三節漠土第四節草甸土與沼澤土第五節人為土第九章新疆土壤

第一節形成土壤的主要自然條件

新疆位于我國的最西北部,置于東經73o32′,北緯34o22′-49o11′。新疆四周大部分為山地環繞,北及東北為阿爾泰山,西北為準噶爾盆地以西山地,西南為帕米爾高原,南為昆侖山與阿爾金山,中部有天山橫貫東西,把新疆分隔成南、北兩部,天山以北為北疆,天山以南為南疆,因此,在地貌上,新疆的高山與盆地形成明顯的地貌單元。北疆為準噶爾盆地,面積為38萬km2南疆塔里木盆地,面積為53萬km2東西長2000km,南北寬600km,新疆土地面積為166萬km2,占全國領土1/6,現有耕地5000多萬畝,占總面積1.9%,可開墾地尚有3億畝左右,但土壤普遍存在鹽漬化和貧瘠化。圖9-2荒漠草原圖9-3火焰山圖9-4戈壁牧駝圖9-5葡萄溝一農業氣侯與水文條件

(一)農業氣侯

北疆屬溫帶干旱半荒漠-荒漠氣侯;

南疆屬暖溫帶極端干旱荒漠氣侯。年均溫(℃))

無霜期(d)日照

(h)

>10℃積溫

干燥度

北疆

2.5-8.0

140-180

27003100-3600

3-8

南疆

10-12

180-220

2700-3200>4000

8-40

1熱量條件第一節形成土壤的主要自然條件

2水分條件年降雨量(mm)年蒸發量(mm)蒸降比(倍)

相對濕度(%)積雪時間

北疆

150-200

1600-2200

6-1557-66

5個月

南疆

50-100

2000-3000

20-300

41-59

3-4個月(二)水文條件

全疆共有河道260(570)余條,較大的泉流也將近100條;地表徑流總量850億m3,是黃河的1.8倍,占全國總徑流量的3.1%。流量在10億m3的有18條占總徑流量的60.4%,1億流量的有487條,占總徑流量的9.4%。

較大的河流有伊犁河年徑流量為158億m3,額爾齊斯河年徑流量為126億m3,都是外流河。阿克蘇河為190.57(95)億m3,葉爾羌河60.2(1.31)億m3,和田河為52.1億m3。河水來源每年靠雪水融化補充,流量穩定。

河水的化學類型:高山區-洪積平原-盆地中心碳酸鹽-硫酸鹽-氯化物河水懸浮物質(泥沙):北疆0.1-0.5kg/m3,南疆為

1-5kg/m3。

河水礦化度:北疆為0.05-0.5g/L,南疆0.5-1.0g/L。

淡水湖泊礦化度<1g/L的有博斯騰湖、烏倫古湖。咸水湖礦化度>5g/L的有巴里坤湖、臺特馬湖、艾比湖、艾丁湖等。除此之外,還有豐富的地下水,貯量為185億m3,礦化度一般為0.3-1.0g/L.第一節形成土壤的主要自然條件

二農業地貌和水文條件

(一)山前傾斜平原沖積扇和干三角洲、沖積扇型的大河三角洲、洪積平原。

1、沖積扇和干三角洲北疆有瑪納斯河、奎屯河、呼圖壁河沖積扇;南疆有喀什平原的沖積扇群、和田河、于田河和葉爾羌河等。

特點:沖積扇上部以礫質為主,夾有粗砂,中部為砂壤和壤質,下部及邊緣則土質較細,多為輕壤、中壤質甚夾有重壤。從扇頂到扇緣地下水位由深變淺;整個地下水礦化度較低<1g/L或<0.5g/L;礦化度1-5g/L,個別地區高達10-30g/L。第一節形成土壤的主要自然條件

2沖積扇型的大河三角洲

以阿克蘇河和孔雀河三角洲最為典型。

特點是整個三角洲平原都以細土物質為主,而且河流下游直接與其它大河相通,不在其末端形成干三角洲。它具有徑流較強大而下切性的河道,地表和地下水徑流有較好的排泄條件。一般整個三角洲地下水位都較高,但上部物質較粗,地下徑流條件好,礦化度低,無鹽漬化表現,因而多為連片的古老綠洲所在;中部以下,物質漸變細,水文地質條件漸差但仍為綠洲連片的地段;及至三角洲下部及邊緣,則條件更差,積鹽甚重。

3洪積平原在北疆,洪積錐多為礫質和薄層土壤,向下細土物質逐漸加厚,形成地帶性土壤;而在南疆,則洪積錐部分由礫質組成,以下為細土沉積物的范圍,為龜裂性土、殘余鹽土和砂土包的分布區。洪積錐以下的洪積細土平原,最典型的是天山南麓,地下水位較深(7-8米)、礦化度也高(10-30g/L)。第一節形成土壤的主要自然條件

(二)沖積平原

南疆的塔里木河平原、葉爾羌河平原以及北疆的伊犁河平原、瑪納斯河平原等,而以塔里木河平原、葉爾羌河的沖積平原最大。

1現代沖積平原有下切性的和泛濫性的沖積平原。

下切性的沖積平原:

(1)河灘地沉積的物質較粗,地下水位一般在1-2米,礦化度常<1g/L,或1-1.5g/L,土層積鹽輕,大多是含鹽量不高的草甸土。

(2)河階地地下水位在2-4米,礦化度為1-3g/L,土壤的積鹽加重,多為鹽化吐加依土,或鹽化草甸土和草甸鹽土的復區。

泛濫性的沖積平原:

(1)天然堤一般地形較高,沉積物質較粗,又處河流淡化帶,因而地下水位雖高而礦化度卻低,土壤積鹽都比較輕。以吐加依土和草甸土為主。

(2)河間低地處于天然堤之間,地勢低洼,土質較重,排水條件差,地下水位和礦化度都比較高,因而鹽漬化程度比較重,多為鹽土。第一節形成土壤的主要自然條件

2古老沖積平原土壤目前已大部分脫離地下水的影響,殘余鹽漬化和荒漠化是土壤的主要特征。

新疆最大面積是瑪納斯農場群所在的平原,地面殘留一些老河道,但已無河水補給,在平原中部地下水達8-12米或>12米,礦化度由南向北由1-3g/L至3-5g/L和15-30g/L,土質比較重,土壤有堿化層和殘余鹽化層的存在,主要是堿化和鹽化荒漠灰鈣土。

塔里木河上游南岸農場群所在的地方,也是古老沖積平原。地下水位較深5-9米,地下水礦化度不高,土質輕,有荒漠化吐加依土、荒漠化草甸土、龜裂土和殘余鹽土等。此外,南北疆還有大面積為砂丘所復蓋的古老沖積平原。

三成土母質

土壤及巖石礦物以物理風化為主,形成的母質較粗。山區中以殘積物或坡積物分布最廣。平原土壤的成土母質,主要為洪積物、沖積物、黃土和黃土狀母質、農業灌溉淤積物.其次砂質風積物、湖積物和冰磧物.

四植被新疆的植被特征是生長旱生的灌木、小半灌木和喬木等,稀疏,根系發達,較耐旱。第一節形成土壤的主要自然條件

1北疆荒漠植被:以小半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為主,有鹽生假木賊、鹽蒿、琵琶柴,梭梭、白剌、紅柳等。

2南疆荒漠植被麻黃、泡泡剌、紅柳、黑剌、鹽爪爪、無葉假木賊、胖姑娘等。

3森林植被以中生喬木為主,有雪嶺云杉、冷杉、落葉松、紅松等。

4河谷泛濫地森林植被胡楊、苦楊、黑楊。

5草原植被多年生草本密叢禾本科為主,如針茅、狐茅、繡線菊、錦雞兒。

6荒漠草原植被蒿屬、藜科、短命植物。

7草甸植被蘆葦、拂子茅芨芨草、濱草、馬鞭草等。

8沼澤植被蘆葦、香蒲、三棱草、苔草、羊須草、牛毛草等。山地沼澤為苔鮮等。琵琶柴+珊瑚補血草琵琶柴+梭梭+白刺豬毛菜+濱藜群落豬毛菜+花花柴群落西天山雪嶺云杉

第二節鈣層土鈣層土:是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至干旱地區的草原土壤系列。土類:溫帶的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和暖溫帶的栗褐土、黑壚土、灰鈣土等6個土類。分布:栗鈣土分布伊犁谷地、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等山地的垂直帶和山間盆地及準噶爾盆地西部山區谷地等;棕鈣土分布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兩河流域、塔城盆地、托里谷地、布克谷地,南北疆的山地垂直帶;灰鈣土分布在新疆伊犁山前平原和伊犁谷地兩側。一鈣層土鋼的成土過程及共同特點:(一)成土過程栗鈣土

腐殖質積累過程主要分布在30cm表層中鈣化過程:石灰質的淋溶與淀積棕鈣土(1)腐殖質積累過程,主要分布在15~30cm,(2)石灰質、石膏和易溶鹽類的淋溶與淀積,(3)弱度粘化與鐵質化。灰鈣土1弱腐殖質積累過程由于其具有季節淋溶及黃土母質特點,其腐殖質染色較深,腐殖質擴散而不集中,一般可達50~70cm。

2鈣化過程通體鈣化第二節鈣層土

(二)共同特點①氣候條件較干旱,土壤的淋溶作用較弱,富含鹽基物質,交換性鹽基呈飽和狀態,土體中有明顯的鈣積層發育。②草原植被主要以根系在土壤中積累有機質,腐殖質剖面較深,其含量自表層向下逐漸減少。③土壤剖面分化清楚,具有明顯的兩層性“即腐殖質層和鈣積層”。④土壤一般有石灰反應,土壤中易溶性鹽含量較少,土壤呈中性至堿性反應。

二鈣積土主要土壤的剖面形態、基本性狀(一)剖面特征栗鈣土Ah層:厚25~50cm

Bk:厚50~70cm,

C層:因母質類型而異棕鈣土

A層:厚度約20~30cm,

BK層:厚約20~40cm。

C層:因母質而異。灰鈣土特點為剖面發育微弱,腐殖質染色較深,通體鈣化。第二節鈣層土(二)基本性狀的差異性

1土壤腐殖質的含量自表層向下逐漸減小,顏色相應地變淡,栗鈣土有機質為2%-6%、棕鈣土和灰鈣土均為1%-2%。

2土壤陽離子代換量和鹽基飽和度高,并主要被鈣離子所飽和。栗鈣土CEC為15-30mg/100g土、棕鈣土為20-25mg/100g,灰鈣土為10-14mg/100g土。

3鈣積層出現部位由栗鈣土、棕鈣土到灰鈣土由深變淺,栗鈣土一般在50-70cm,棕鈣土在20~40㎝,灰鈣土表層就開始聚積。三鈣積土主要土壤類型自學

圖9-6黑鈣土景觀及剖面特點

圖9-7栗鈣土景觀及剖面特點

圖9-8棕鈣土景觀及剖面特點圖9-9灰鈣土景觀及剖面特點第三節

漠土漠土又稱荒漠土:是漠境地區的地帶性土壤。一漠土的概述

1范圍:我國漠境地區的面積很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包括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和寧夏等省區的一部分或大部分。

2氣候:極端干旱,年降水量一般在200mm以下,甚至不足100mm,從而形成植被十分稀疏的荒漠景觀。

(圖2)

(圖3)

3成土過程①微弱的生物積累過程②荒漠孔狀結皮和片狀層的形成過程③荒漠殘積粘化和鐵質化的過程④CaCO3與CaSO4、可溶性鹽分的積聚,在荒漠氣侯條件下,CaCO3與CaSO4一般都難以淋溶出土體.第三節漠土4剖面

面包狀結皮(其上有礫冪,礫冪上有漠境漆皮)——褐棕色或紅棕色的緊實層——石膏和易溶性鹽聚積層。5共同特征①地表多石礫,土體淺薄;具有多孔狀的漠境結皮和紅棕色緊實層.②有機質含量低,通常在5(或3)g/kg以下;③碳酸鈣含量高,而且表聚性強;普遍含有石膏和較多的易溶性鹽;④鹽化和堿化現象明顯,土壤pH大于8.5。6土類我國的漠土包括灰漠土、灰棕漠土和棕漠土3個土類,歸為漠土綱。

灰棕漠土和棕漠土分別代表溫帶和暖溫帶典型漠境的土壤,灰漠土則為溫帶漠境邊緣的過渡性土壤。

土類有機質%HA/FA多孔結皮亞表層石灰聚石膏聚積鹽漬化

與表層鱗片鐵質染積特征特征及及含量狀結構發育色深度cm(%)

厚度cm灰漠土1.00.5-1.0發育良好淺棕-10-50cm40-110cm堿化與

<10cm褐棕色略有聚積,有聚積,殘余鹽化

1.56%〈15%0.36%

(深位)

灰棕漠土0.3-0.50.2-0.5發育較好紅棕色表聚性10-40cm局部鹽化

2-3cm,明顯含聚積、弱堿化量5.8%20-30%含鹽0.68%棕漠土〈0.3〈0.2發育微弱紅棕色表聚性表聚、明顯殘積或不發育或玖瑰色強、含含量>30%鹽化(淺量9.8%、14.85%位含量為

2.05%或有鹽盤,堿化少。

三類漠土發生特征的比較荒漠土壤的共性和差異性,概況起來主要有:(1)有機質含量與腐殖質特性由灰漠土、灰棕漠土到棕漠土呈有規律的漸減,H/F由大變小。(2)剖面的多孔狀結皮和鱗片狀層的厚度與發育程度由灰漠土、灰棕漠土到棕漠土而減弱,表層亞表層的鐵質染色色澤則依次增紅。(3)石灰與石膏、易溶性鹽累積強度均由灰漠土、灰棕漠土到棕漠土增高,而堿化則減弱。第三節漠土

灰漠土新疆石河子灰漠土景觀灰棕漠土景觀及剖面特點

棕漠土景觀及剖面特點棕漠土新疆

石膏鹽磐棕漠土石膏結晶堅硬鹽磐三荒漠土壤的改良與利用

1充分利用水源并建立完善的灌排系統這是開拓利用與改良荒漠土壤的其本保證。

2要建立防護林體系,這是防止風沙危害、減少田面蒸發、改善農田生態條件的重要措施,

3要加強現代化的土壤管理,因為荒漠區一般人均土地面積較寬,必須有一套節水農業的土壤管理措施。

4要進行荒漠與半荒漠區土地利用的總體開發規劃,因為這是生態最脆弱的地區,要保護高山冰川,山地林帶與山地牧場,要充分利用荒漠與半荒漠的光熱資源,發展其棉花、瓜果、葡萄與甜菜的優質產品基地。復習思考題:1栗鈣土與灰鈣土在形成條件、形成過程及土壤特性方面有何異同點?2灰漠土與棕漠土在形成條件、形成過程及土壤特性方面有何異同點?

第四節草甸土和沼澤土一草甸土

主要分布在我國的東北平原、內蒙古及西北地區的河谷平原,或湖盆地區。草甸土是直接受地下水浸潤,在草甸植被下發育,產生明顯腐殖質積累過程和季節性氧化還原過程,土體呈A-W-C基本構型的半水成土。

(一)形成條件

1水文條件分布地區地勢低平,地表水及地下水匯積,排水不暢,地下水位淺(1-3米),礦化度<0.5g/L,屬HCO3-Ca型水。鹽化及石灰性草甸土區,礦化度稍高,鹽分組成屬HCO3-Na及HCO3-Ca型水。土壤水分充足,時有短期積水。

2植被有濕生型的草甸植物,如小葉樟、沼柳、苔草等;草甸草原區的植物有羊草、狼尾草、狼尾拂子茅等;局部低洼處有野稗草、三棱草、蘆葦等濕生及沼澤植物。

3母質多為近低河湖相沖積、沉積物。

(二)草甸土的形成過程、剖面形態、基本性狀與診斷特征

1草甸土的形成過程

(1)腐殖質積累過程

(2)潴育化過程在南疆由于地下水礦化度高,因而草甸土就可能向鹽化的方向發展,其演化過程為:草甸土-鹽化草甸土-草甸鹽土。

(三)剖面形態

腐殖質層(Ah層):一般厚度20~50cm,少數可達100cm。

銹色斑紋層(BCg或Cg):有明顯的銹斑,灰斑及鐵錳結核,腐殖質含量少,顏色較淺,質地變化較大,與沉積物性質有關。新疆的草甸土,石膏累積明顯,CaCO3在土壤剖面中也有明顯而成的硬盤。高山草甸土(四)基本性狀與診斷特征

1剖面構型:草甸土剖面一般為Ah-AB-Cg或Ah-BCg或Cg型等。

2有機質含量較高,在南疆為0.5~2.0%,北疆2~4%。

3具有鹽漬化特征,鹽分集中于表層常有0.5~1cm的鹽結皮層。在扇緣和河灘地還可以見到蘇打鹽漬化的特征。4土壤質地較輕,以砂土、砂壤、輕壤居多。第四節草甸土與沼澤土

(五)草甸土的亞類劃分及其特征草甸土可劃分為普通草甸土、暗色草甸土、鹽化草甸土、堿化草甸土、潛育草甸土、和林灌草甸土等6個亞類。現僅林灌草甸土的特征簡述如下:

林灌林甸土過去稱為胡楊林土,吐加依土或荒漠森林草甸土。這種土壤分布在新疆平原河流兩岸和扇緣地下水溢出帶,它是在林灌植被條件下發育的土壤。主要植被是胡楊及灰楊,紅柳和瑣瑣,在林下有時有草甸草本植被,如芨芨草、蘆葦等。地下水位不深(1-3m),礦化度低,土質輕,多以砂壤和輕壤為主,表層有機質含量10~30g/kg,可溶性鹽含量大部分在5-10g/kg之間。土體普遍含有蘇打,呈堿性至強堿性反應,pH值8.0-9.0。林灌草甸土的發育階段:(1)初期階段:土壤水分條件好,植被多由草甸、草本向木本灌木過渡,群落混生,生長繁茂,胡楊多為幼林,林間草甸植被占有較大比重,因而剖面有明顯的枯枝落葉層,有機質低,含鹽量也低.(2)中期階段:胡楊生長旺盛,林下草類減少,剖面有明顯的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及潛育層.表層有機質為1-3%,表層易溶性鹽0.5-1.0%,蘇打有明顯的積聚現象.(3)后期階段:在南疆,由于地下水位變深,胡楊逐漸衰老作稀疏分布,沒有灌木和草甸植物.土壤向荒漠過程發展,土體已脫離地下水的影響,地表微顯龜裂,并常與龜裂土、風沙土組成復區,土壤的特征是,腐殖質積累不明顯,土色淡含鹽量高,并有蘇打鹽漬化現象.(六)草甸土的改良與利用在新疆草甸土主要是向鹽化和堿化做斗爭,應控制地下水位于臨界深度以下,以防止鹽漬化過程的進行,促進脫鹽脫堿,同時推廣綠肥作物,提高土壤肥力。在蘇打含量高,尚需施用適量的石膏。二沼澤土沼澤土是指地表長期積水或季節性積水,地下水位高,具有明顯的生草層或泥炭層和潛育層,且全剖面均有潛育特征的土壤。(一)形成條件

它主要在扇間洼地、大河河漫灘一級階地上的洼地以及博斯騰湖的湖濱較多。地下水位淺,在0.5-1米以內,甚至土地表有季節性長期積水,水質一般為淡水或弱礦化水;植被主要是蘆葦和莎草,有的還有毛臘、三棱草等。常成為蘆葦灘或草湖,覆蓋度在90%以上。第四節草甸土與沼澤土

沼澤土景觀

(二)形成過程它包括了潛育化過程、腐泥化過程或泥炭化過程和脫沼澤化過程。

1潛育化過程:土壤長期漬水,Eh<250mv.土壤中的高價鐵錳被還原成亞鐵和亞錳,它們可使土壤呈青灰色或灰綠色的潛育層。

2泥炭化或腐泥化過程:由于低洼積水,有機質主要呈嫌氣分解,形成腐殖質或半分解的有機質,有的甚至不分解(泥炭)。但在季節性積水時,土壤有一定時期(如春夏之交)嫌氣條件減弱,有機殘體分解較強,不形成泥炭,而是形成腐殖質及細的半分解有機質,與水分散的淤泥一起成腐泥。

三江平原3脫沼澤過程:沼澤土在自然條件和人為作用下,可發生脫沼澤化過程。如由于新構造運動,地殼上升;河谷下切,河流改道;沼澤土的自然淤積和排水開發利用等,使沼澤土變干而產生脫沼澤過程。沼澤土(三)沼澤土的剖面形態、基本性狀與診斷特征

1沼澤土的剖面形態(1)泥炭層(H(圖)):位于沼澤土上部,也有成厚度不等的埋藏層存。AH厚度小于50cm,有機質含量較泥炭土低,為50~400g/kg之間。

(2)腐泥層(Hh

(圖)

):一般厚度在20-50cm。即在低位泥就與地表帶來的細土粒進行充分混合,于每年的枯水期進行腐解,成為含胡敏酸物質的黑色腐泥。

(3)潛育層(G):位于沼澤下部,呈青灰色、灰綠色或灰白色,有時有灰黃色鐵銹斑塊。沼澤土

2特性①泥炭層或腐殖質層有機質含量高,為4-8%。②無鹽漬化或鹽漬化較輕,0-30cm土層平均含鹽量小0.5-1.0%,如焉耆盆地,伊犁谷地等地。③土壤質地粗細不等,河灘地部位的質地較粗,而湖濱的為壤質或重壤質。

(四)沼澤土的亞類劃分沼澤土可分為沼澤土、草甸沼澤土、腐泥沼澤土和泥炭沼澤土等五個亞類。第四節草甸土與沼澤土

(五)沼澤土的利用與改良

資源利用:

1用作肥料泥炭含大量有機質及氮素,可作肥料.但泥炭作肥料施用前要經過堆腐,以防止一些還原性物質有損作物生長。

2制作營養土泥炭含大量有機質,疏松多孔,通透性好,保水保肥力強,故可制作營養土。

3飼料添加劑粉碎的泥炭可用作豬、禽等飼料添加劑,有防病作用,如對防治豬痢疾及雞白痢有良好的療效。

4工業用分解很差的泥炭,也是能源,可用作燃料或發電,還可制作纖維板。農牧業生產利用:

1疏干排水這是利用沼澤土的先決條件,但是在大面積疏干之前一定要進行生態環境分析,防止不良的生態后果。

2小面積的治澇田工程如修筑條臺田,大壟栽培等,以局部抬高地勢,增加田塊土壤的排水性,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3有些排水稍差的沼澤土,由于有濕生植物,可以作為牧場或刈草場.如放牧,但要注意牲畜的飲水衛生及爛蹄等。沼澤土

第五節人為土

人為土綱:灌淤土、灌漠土和水稻土、3個土類。一灌淤土是具有一定厚度灌淤土層的土壤。這種灌淤土層是在引用含大量泥沙的水流進行灌溉,灌水落淤與耕作施肥等作用下形成的。土壤顏色、質地、結構、有機質含量等性狀比較均一致;有磚瓦、陶瓷、獸骨及煤屑碎片等人為侵入體散布。(一)灌淤土的形成條件灌淤土是在灌水落淤與人為耕作施肥交迭作用下形成的。

1灌溉歷史悠久南疆在公元前1.2世紀就開始筑渠引水,發展農業,北疆在16-17世紀開發時的迄今為止已有2、3百年歷史。以阿克蘇綠洲為例,每平方公里擁有4-5條長數百米渠道,每年引水300萬立方。

2河水和灌溉水含泥沙量較高如輪臺迪那河泥沙含量在2.8-14.88kg/m3之間,洪水期最高泥沙量達98.2kg/m3,每畝灌水量1000方,年平均灌淤厚度達0.61cm,新疆每年隨灌溉水進入農田的泥沙,平均每公頃達15000kg.

3大量施用有機肥料、精耕細作、熟化程度高。年復一年的增厚土層,達50cm以上。新疆每年施有機肥平均19500kg/hm2。

灌淤土(二)成土過程

1灌溉淤積過程如喀什地區,從蓋孜等5條河流中引水約100億m3灌溉農業。其中克孜河每年平均含沙量5.93kg-4.03kg/m3,洪水期17.3kg-60.4kg/m3。按平均含沙量計算,使土壤中的泥沙厚度分別為0.45cm-0.6cm和0.4-0.5cm。在河流和灌溉水的泥沙中,還含有一定的養分。如于田綠洲中的灌溉定額為800方/畝時,則約含0.8kg氮,2.6kg磷,2.15kg鉀,13kg腐殖質。2灌溉淋溶由于大量引水灌溉的結果,就產生了水分下移的淋溶過程,易溶性鹽和石膏遭到淋溶,3灌耕熟化灌溉后,由于水熱狀況的改變綠洲土的生物累積作用就較大地加強.綠洲土獲得了大量有機質,與此同時微生物的數量及群體組合也比母土豐富。如固氮菌、氨化細菌、硝化細菌、磷細菌和纖維分解細菌等,尤其是固氮菌的大量存在,更是綠洲土的顯著特點。

綠洲土

(三)剖面形態

1灌淤耕層(Pip)一般厚度為15-20cm多屬壤質土,灰棕或暗灰棕色,疏松,塊狀或屑粒狀結構。

2灌淤心土層(Pi(B))

厚度50cm左右,質地多屬壤質土。較緊實,塊狀結構,有的呈鱗片狀結構,結構面上有膠膜。常見人為侵入體。

3下伏母土層(Db(C))

即被灌淤土層所覆蓋的原來的土壤層。因灌淤土多分布于洪積沖積平原,故下伏母土層多為不同的洪積沖積土層。

灌淤土新疆

(四)基本性狀

1土壤質地一般為壤質土,疏松多孔,容重灌淤耕層為1.2~1.4g/cm3,孔隙度為50%。

2土壤有機質及N、P、K養分含量以灌淤耕層較高,有機質平均分別在1-2%、N、P、K養分含量分別為0.08%,0.07%及1.8%左右;

3石膏、石灰無淀積現象灌溉淋溶使CaSO4、CaCO3受到淋洗,在土壤剖面各層分布相當均勻,CaSO40.1-0.3%,高的4-5%。CaCO310-20%,高的達到5-29%,pH8-8.5.

灌淤土

4有明顯的脫鹽現象耕作層含鹽量在0.2%左右,中層為0.5%,下層最高到1%。含鹽成分以硫酸鹽為主,其次是氯化鈉,還有重碳酸鹽和碳酸鹽。

5灌淤土風化作用微弱。土壤的硅鐵鋁率為6-8,粘粒的硅鐵鋁率為3.5左右,同一剖面的垂直變化很小。粘土礦物水云母為主,其次為綠泥石及高嶺石。(五)灌淤土的亞類劃分劃分出普通灌淤土、潮灌淤土、表銹灌淤土及鹽化灌淤土四個亞類。灌淤土

(六)灌淤土的改良與利用

1加強農田基本建設,防止土壤鹽化

加強農田建設,建立排水系統進行排水,實行合理灌溉,節約用水防止深層滲漏,以降低地下水位;還必須配合其它有效的農業耕作措施;

2提高土壤肥力宜進行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料,發展綠肥,合理施用氮磷化肥,注意補充磷肥,以調整氮磷比。

3其它措施進行深耕,加厚耕作層。河流沿岸,筑壩并種植護岸林,防止灌淤土農田的沖塌。

二水稻土是指在植稻或以植稻為主的耕作制下,經長期水耕熟化而成的特殊耕種土壤,它既不同干旱耕土壤,也不同于自然積水條件下的沼澤土等。

(一)分布:水稻土的分布遍及全國,南起熱帶的海南崖縣(北緯18ο20′),北抵寒溫帶的黑龍江省漠河(北緯53ο20′);90%以上的水稻土集中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和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平原、丘陵和山區。尤以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和臺灣省西部平原最為集中。我國北方地區,降雨量小,都利用河水或井水灌溉種稻,因而水稻土都是在草甸化、沼澤化或鹽堿化土壤上發育而成的。在西北漠境地區,多利用高山上的融化雪水灌溉種植水稻,因而在綠洲土壤上也能發育成水稻土。水稻土景觀江南水鄉(二)形成條件地形:有水源保證或易于積存雨水的各種地形條件。母質:多為草甸土和沼澤土為起源的土壤母質水文:地下水位埋藏較淺。(三)形成特點

1氧化還原與Eh的變化

灌水前,Eh一般為450-650mV以上。灌水后,Eh可降至200mV以下.水稻成熟后落干,Eh有可達400mV以上。

2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與母土(不包括有機土)相比,水稻土的利于有機質積累,故有機質增加。但富里酸比重大。

3鹽基淋溶與復鹽基作用一般飽和性土壤鹽基將淋溶,而非飽和土壤則發生復鹽基作用,特別是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以后。

4鐵、錳的淋溶與淀積在還原條件下,低價的鐵、錳開始大量增加,特別與有機質產生絡合而下移,于淀積層開始淀積,而且錳的淀積深度低于鐵。一般鐵、錳在耕作層較低,淀積層較高,潛育層最低。

5粘土礦物的分解作用弱

水稻土的粘土礦物一般同于母土,但含鉀礦物較高的母土發育的水稻土,則水云母含量降低,而蛭石增加。水稻土(四)、水稻土剖面的層次發育(1)淹育層(Aa):厚度12-18cm左右,是剖面中受人為活動影響最深刻、物質和能量交換最活躍的土層。(2)犁底層(Ap):厚度10cm左右,由農機具擠壓和粘粒等淀積而成,較上緊實,容重增大,多為片狀或扁平塊狀結構,結構面有鐵、錳斑紋。(3)滲育層(P):位于犁底層之下,由季節性淹灌水的滲淋作用發育而成,此層多為大棱柱狀結構,結構面上有腐殖質和粘粒淀積形成的灰色膠膜和少量的鐵、錳斑紋。滲透量在10-15mm/d較好。(4)潴育層(W):地下水升降作用而形成的土層,多呈小棱塊狀或小棱柱狀結構,結構面上有暗灰色膠膜和多量的鐵、錳斑紋,以及鐵、錳結核。(5)潛育層(G):是長期漬水形成的還原層,一般呈青灰色或藍灰色,游離鐵的活化度高,無結構,狀如泥漿。水稻土鱔血黃泥田江蘇太湖地區(五)水稻土的基本特性1.水稻土的物理特性(1)水稻土的空氣組成(2)耕層分化水泥面層(氧化層)耕作層(還原層)犁底層(還原層)滲育層(氧化層)耕淀層(氧化層)潛育層(還原層)

高水位水泥面層(氧化層)耕作層(還原層)犁底層(還原層)滲育層(氧化層)耕淀層(氧化層)母質層(氧化層)低水位2、水稻土的化學特性(1)土壤氧化還原狀況水稻土的Eh特點:一是變化范圍廣,可從-200~-300毫伏變化至500~700毫伏;二是Eh值主要取決于水溶性氧化物質與還原物質的相對活度和溶夜的pH。

水稻土的氧化還原狀況分級氧化還原狀況

Eh范圍

氧化

400mV以上

O2占優勢,各物質

對旱作有利,水稻不太適宜以氧化態存在

弱度還原

400-200mVO2、NO3、-Mn4+還原

水稻生長正常,旱作受影響

中度還原

200--100mVFe3+還原,出現有機

旱作發生濕害還原物及SO42-還原

強度還原

-100mV以下

CO2、H+還原

多量還原性物質可使水稻受害

(2)水稻土的pH變化及其機制(一般土壤)

淹水后土壤pH變化,pH均向中性點趨近

酸性土中性點堿性土降低升高酸性土:淹水后形成Fe2+

、Mn

2+

,在水中形成

Fe(OH)2和Mn(OH)2,使水稻土pH升高。堿性土、石灰性土:由于灌溉使土壤中的堿性物質遭到淋失,從而使pH降低(3)

有機酸及其毒害首先揮發性有機酸,既甲、乙、丙、丁酸,它們可以進一步轉化成CH4和CO2,所以,其存在是短暫的,是有機質分解的中間產物。其次淹水后,土壤有機質分解不徹底,容易產生有機還原物質和有機酸,這些物質,又容易使無機物發生還原,形成有機酸酸害和有毒的無機還原物質(Fe2+、H2S等)。水稻土3、水稻土的有機質及養分轉化(1)水稻土的有機質轉化

1)淹水土壤有機質分解特點淹水期間,主要是兼性和專性厭氣微生物參與,其呼吸消耗的能量遠較好氣性微生物少,同化和細胞合成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