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醉翁亭記》說課課件-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1頁
第12課《醉翁亭記》說課課件-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2頁
第12課《醉翁亭記》說課課件-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3頁
第12課《醉翁亭記》說課課件-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4頁
第12課《醉翁亭記》說課課件-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醉翁亭記說課稿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教材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醉翁亭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一、說教材 醉翁亭記是新教材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這是歐陽修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抒情散文。文章通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含蓄委婉地寫出了作者被貶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理,表達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二、說學情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文言文學習的經驗,初步掌握了一些

2、把握文言文文意的方法,能夠通過猜讀、組詞、結合上下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等方法大致疏通文意;但古代士大夫兼濟天下的情懷對他們來說尚難理解,需要教師的引導歸納。這個階段的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寫景抒情類散文的閱讀方法,能夠通過分析景物特點、抓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句子體會文章的情感。初三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期,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樣至關重要。三、說教學目標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2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及其積極意義。3指導學生朗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熟讀成誦。4品讀課文,鑒賞本文的意境美、結構美、語言美,逐步提高鑒賞能力。5理解文中所表現的作者

3、的曠達情懷和美好理想,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肩負民族、胸懷天下”的遠大理想。四、說教學重難點1.積累文言詞匯,誦讀全文。2.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1、認識歐陽修“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和局限性。2、 體會作者的曠達胸襟,學會正確看待挫折。 教學難點五、說教法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不是一種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的過程。本課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他們合作的精神,同時,注重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參與度,讓他們知道自己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討論探究法、讀寫結合法等教學方法,心理學理論告訴

4、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此外我還采用了通過以多媒體為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法,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課教學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本文篇幅較短又是淺顯的文言文的特點,課前預習和自學是必須的,自學指導的要求是利用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在課堂上,通過誦讀和討論去推動學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內容,讓學生自主進入文本,讀出感受,發現問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探討解決問題,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六、說教學過程 板塊一、導入新課 這個單元我們在岳陽樓記中感受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5、”的政治抱負。今天,我們將走進醉翁亭記,去欣賞醉翁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抱負胸懷。(揭示課題)【設計意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對本課論題的思考。】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所作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本文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慶歷5年(1045),歐陽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為其辯解而被貶為滁州太守。被貶后,他心情郁悶,經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瑯琊山游玩,并與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慶歷六年,智仙建亭于瑯琊山釀泉旁,以為游息之所。歐陽修登亭“飲少輒

6、醉”,故給它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歐陽修寫此文時不過39歲,文中所說“年又最高”“蒼顏白發”,都是夸張的寫法。3、寫作背景:本文寫于作者被貶為滁州太守第二年(1046年),他當時只有三十九歲,卻自稱為“蒼顏白發”的“醉翁”,這有點自嘲的意味。滁州地處江淮之間,交通不便,民風淳樸。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朝張說在閱兵臺舊址擴修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益大。板塊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1、學生誦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文中描繪的情境

7、,標注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讀完一遍之后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注、釋義。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標注出來小組交流解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交全班交流。(在教師的引導小組交流、班級交流,達到初通文意的效果。)2、詞語解釋 小組合作解疑:小組中每個學生提出不懂的字詞句,合作討論,相互解答,然后把小組都不懂的內容記下來。 集體合作解疑:每一小組把不懂的內容提出來,全班合作討論,解答,教師點撥。 自由逐句翻譯:每個學生在理解難懂的詞句后,逐句翻譯全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教師歸納質疑:課件展示幾個重點詞匯和句子,向學生質疑,看大家掌握情況。板塊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朗讀課文,嘗試劃分朗讀節奏。以第二段為

8、例,標示節奏: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概述文言文節奏劃分:句首發語詞、關聯詞語后面要有停頓。文言文中連在一起的兩個單音節詞,朗讀時須停頓分開。主語和謂語之間應停頓,動詞與所帶賓語、補語之間應停頓。朗讀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分。 總之,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就必須以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為前提,再根據朗讀停頓的規律綜合分析判斷。板塊四、再讀課時,理清脈絡1劃分文章層次并概括內容。明確:全文共5段,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寫重修

9、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第二部分(24):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產生的兩種不同感受。該部分可分為兩層:第一層(2):寫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遷客騷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第二層(34):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因景而異。第三部分(5):借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發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2思考:本文圍繞哪個字進行構思,并依據其對應的哪兩句話進行內容敘述?明確:“異”“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或異二者之為”板塊五、精讀課文1.思考:本文圍繞哪個字進行構思,并依據其對應的哪兩句話進行內容敘述?明確:“異”“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或異二者之為”第二層寫亭的

10、得名: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這段總寫醉翁亭秀麗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歐陽修在描寫滁州四周的山時起初用了40個字,把東南西北四方都寫了,但最后改成“環滁皆山也”5個字。這5個字高度凝練,高度簡潔,是錘煉字句的典范,鳥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1.精讀第2段,說說它的內容、層次和寫法。 這段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樂”的具體化。分三層。作者在寫朝暮圖及四時景時抓住各自特點來寫。寫朝暮圖就是一天時間的縱面展開,寫四季景則是橫向鋪排。寫早晚景色變化,抓住“明“晦”的特點,用“日出”“云歸”寫出“林開”“巖暝”的變化景象,成為對比鮮明的兩

11、畫面。寫四時景抓住了山間獨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寫出了迥然有異的四幅圖景。2.第3段寫什么?可分為哪幾層?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寫滁人、賓客、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可分為四小層。分別是“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四個場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襯,寫“醉”也是寫“樂”。 用“至于”一詞表示這一層的內容跟前一層是平列。3.精讀最后一段,說說哪句話體現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主旨句:醉能同其樂。“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感情,既包含娛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后的欣慰。4.結合全文內容回答

12、,太守是為什么而醉?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可歸納為:群山環繞圖瑯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第2段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系了起來。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太守醉,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為情而醉。“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

13、,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境界不高。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與民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卒章顯志”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3.作者自號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與“樂”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縱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與“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是為了寫“樂”。這“樂”也不是純粹的樂,而是樂中含悲。為何?因為作者當時政治上失意

14、,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所以,他樂中也含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在于“樂民之樂也”(與民同樂)。宋仁宗慶歷五年,范仲淹等推行“慶歷新政”失敗,相繼被貶職。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貶職為滁州知州。“慶歷新政”的失敗,使北宋喪失了一次變法圖強的機會。歐陽修以寬和仁愛之心“與民同樂”,體現了儒家的傳統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在乎“與民同樂”。板塊六、寫作特色1寫景層次分明,寫景和抒情自然結合。文章先寫亭的遠景,因為亭之所在是瑯琊山,就從這里落筆,用“蔚然深秀”表現它的外觀,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它的豐姿,使人產生賞心悅目之感。

15、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釋亭名由來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基調。以下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圖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據此可見,本文寫景層次分明,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上是相當出色的。2語言簡練,意蘊豐富。 全文不過四百多字,卻寫出了復雜多變的景物和情境。如第2自然段寫山間朝暮及四時景物變化,言簡意賅,片語傳神。語句凝練,精警含蓄

16、,是本文寫作成功的一個方面。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為后人沿用。蘇軾的后赤壁賦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是由此而來。板塊七、課堂總結 課文以“樂”字為線索,通過描寫瑯琊山的美景以及人們游山的歡樂,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同樣,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此時,我們應該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像作者一樣具有曠達的情懷。(設計意圖:新課標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并強調聯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所以設計這一環節不僅加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也培養了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七、說板書設計根據學生本階段的特點,本課板書內容簡單明了,重難點突出。 根據

17、課前確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板書圍繞文章的內容組織進行,分清層次,對各部分的內容進行概括、提取板書。最后總結結論,引起重視。整個板書內容緊緊圍繞中心,突出結構層次,逐層概括推進,明確主旨。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既重視內容的理解,也重視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同時,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讓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中,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以下幾個教學方法始終貫穿整個課堂: 以朗讀促閱讀。在反復朗讀中疏通文本字詞,感知文本內容,達到熟讀成誦;在思考讀中梳理文本思路,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作者的博大胸襟和偉大抱負;在理解讀中揣摩作者以“記”為由,略寫記事,緣情設景,精辟議論的獨特語言魅力;在拓展讀中進一步感受作者政治思想的大放光芒,熠熠生輝。整個課堂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讓學生緊扣教材,自主學習,同時發揮學習小組團隊作用,在互相合作中達成學習目標。 通過本文的教學,我認為“讀”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誦讀的方式很多,針對本課的特點,引導學生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