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_第1頁
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_第2頁
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_第3頁
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_第4頁
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 教案是針對社會需求、學科特點及教育對象具有明確目的性、適應性、實用性的教學討論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應是與時俱進的。下面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1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化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二、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歷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討論。他在討論工作中,善于懷疑與辨偽,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三、生詞識記 程頤(y)譬如(p)腐草為螢

2、(yng) 虛妄(wng)盲從(mng)停滯(zh) 腐草為螢:語出禮記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為螢火蟲。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指一些不著邊際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攻擊。 盡信書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書,倒不如沒有尚書,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書本。 辨偽去妄:要善于辨別,分清真假。 流俗: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含貶義)。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 墨守:固執拘泥,不會變通。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進展。 四、整體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

3、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討論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案示例: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己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化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化了。 鋪石墊基,使文章的

4、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答案示例: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皩τ趥髡f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

5、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相異? 答案示例: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經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構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

6、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再從正面闡明。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作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7.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答案示例: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 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2 一、簡介 魯迅(18

7、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許多本雜文集,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九一八事變以后,日寇加緊侵略我國,我國國土日益淪喪,悲觀失望的氣氛籠罩著上層社會。1934年8月27日,當時頗有影響的大公報發表了孔子誕辰紀念的社評,鼓吹:“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边@種散播悲觀失望情緒、混淆黑白的論調,是極其有害的。魯迅就在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寫作本文進行針鋒相對的批駁和揭

8、露。 三、理解詞義 1.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傷現在的事情。懷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關古跡的詩題)。傷今,對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傷。 2.慨嘆:有所感觸而嘆息。 3.玄虛:空而不切實;靠不住;不可信。 4.渺茫:因遙遠而模糊不清;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5.前仆后繼: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繼續跟上去,形容英勇奮斗,不怕犧牲。 6.誣蔑:捏造事實敗壞別人的名譽。 7.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話或手法來欺騙別人;既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 8.誆騙:說謊話騙人。 9.不足為據:不能夠當作證據。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擺出對方的論點和論據,樹立起批駁的靶子。 第二部分():駁斥對

9、方的論點和論據。 第三部分():號召廣大中國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學習,樂觀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問題解疑 1.本文以問句做題目有哪些好處? 這個問句聚焦了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愛好;它以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十分巧妙;它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自己觀點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詢問,這樣的標題內涵十分豐富。 2.“總”“只”“一味”三個副詞有得很好,好在哪里? 本題運用關鍵詞語表達效果法。“總”含有“一向”的意思,形象地寫出國民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揚揚得意的樣子;同時,“總”又寫出了夸耀者的底氣不足,因為夸來夸去只能夸這一樣?!爸弧焙小啊钡囊馑?/p>

10、,寫出國民黨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耙晃丁焙小八佬乃亍钡囊馑?,充分體現了國民黨政府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頑固不化的樣子。這些副詞尖銳潑辣,極富諷刺意味。 3.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失掉的是“他信力”,因此對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抓住對方論點和論據的脫節來直接反駁,揭示其論證的錯誤。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 4.文中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別指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他信力”:信地,信物,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對國聯失

11、望,失掉的就是“他信力”?!白云哿Α保呵笊癜莘?,麻醉自己。一味求神拜佛,進展的是“自欺力”。作用:運用了仿詞的修辭手法,增添了諷刺的效果,生動地刻畫了悲觀論者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丑惡形象。 5.“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狈治鲞@段話在文中的作用。 “籠罩”一詞在這里用得十分準確、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這種思潮像毒霧一樣禁錮著人們的頭腦,并蔓延到了各個領域?!叭欢币辉~表示轉折,滿腔熱情地歌頌了“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由直接反駁轉向正面立論,提出論點。 6.“埋頭苦干的人”發別列舉出幾

12、個人物。 本題運用補寫論據法?!奥耦^苦干的人”:指廣大勞動人民,也包括為人類作出貢獻的知識分子。如畢昇、張衡等?!捌疵哺傻娜恕保褐阜磳鴥葎兿麟A級和外來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陳涉、戚繼光等?!盀槊裾埫娜恕保褐竿槿嗣?、為人民鳴不平、伸張正義的人。如:杜甫、包拯等?!吧嵘砬蠓ǖ娜恕保褐赣⒂芦I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譚嗣同等。 7.“中國的脊梁”指什么人?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中國的脊梁”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斗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人們,他們代表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魯迅贊揚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8.“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

13、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污蔑。”分析句中的“簡直”的作用。 “簡直”標明對“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的觀點確信無疑。語言犀利,表達了的激憤之情。 9.“脂粉”各指什么?本段最后一句話有什么含義? “脂粉”喻美化、偽裝;“筋骨和脊梁”喻氣節、操守、品格;“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樂觀力量,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這句話含義豐富,說明_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謬的,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觀察,以辨是非。這樣的結尾,既總結了全文,又恰與文章開頭的“公開的文字”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3 一、簡介 曹文軒,江蘇鹽城人。北京大學

14、中文系教授,作家,現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有長篇小說草房子等。 二、故事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學為背景,描繪了桑桑、杜小康、禿鶴等幾個少男少女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既彌漫著艱辛與苦痛,又閃爍著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節選部分寫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時的悲愴。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種優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績的學生。一次意外變故,家中破產,他被迫輟學,跟隨父親背井離鄉去放鴨。 三、理解詞義 1.家底:家里長期積累起來的財產。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3.置之不理: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例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樂觀響應

15、“光盤行動”的倡議,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費。 4.嬉鬧:嬉笑打鬧。 5.撩逗:挑逗,招惹。 6.害怕:膽小,畏縮。 7.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風雨來勢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罵孩子,神經質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倉皇:匆忙而慌張。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開端:杜小康因家庭變故失學,跟父親放鴨 第二部分(2-35)進展:放鴨經過,描述孤獨之旅 第三部分(36-49)高 潮:暴風雨追鴨 第四部分(50-52)結局:杜小康覺得自己長大了,變得堅強了。鴨也長大了,下蛋了。 五、問題解疑 1.“前行是純粹的”,這句話獨立成段,有什么含義? “純粹”一詞表明前

16、行速度之快,強調父子倆離開油麻地是不可改變的,前行是絕對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難,也暗指前行是單調、寂寞。同時也含蓄地說明了父子倆對生活別無選擇。 2.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寫鴨群的叫聲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時??纯粗魅耸欠裨诖喜虐残乃X,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詞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撩逗”一詞準確地寫出了杜小康在一個陌生地開始將對家鄉的思念移情于一個全新的旅途境域對“前方”的祈盼。 4.把“蘆葦”“蘆蕩”分別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樣的

17、表達效果? 本題運用比方修辭表達效果分析法。運用明喻修辭,把“蘆葦”比作“浪潮”,把“蘆蕩”比作“大山”,寫出了蘆蕩的寬廣厚重,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越真切,生動地表現了陌生的環境使杜小康產生了壓抑沉重的心理。 5.閱讀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連用四個“黑”,有什么表達效果? 突出了暴風雨到來之前天氣陰沉的景象,它預示著杜小康將經受一次成長的洗禮,與后文戰勝風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 6.第36、37自然段中,是怎樣描寫暴風雨來臨時的情景的?為什么要這樣著力描寫? “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

18、來,過不一會兒,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鴨欄忽然被風吹開了,等父子倆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它時,一陣旋風,幾乎將鴨欄卷到了天上”。這樣寫是為了突出天氣的惡劣,渲染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預示著將要發生什么事情,而這場暴風雨也給了杜小康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7.“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边@里的“哭”有什么含義? 少年杜小康戰勝孤獨,適應了環境。并在維系著家庭生計于一身的鴨群面臨滅頂之災時,不顧

19、艱險疲憊,不惜受傷流血,找回了鴨群,顯示了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力量、毅力與責任感,他長大成熟、堅強了。他意識到了這一點,內心翻涌著波濤,這是喜悅的淚,欣慰的淚,領悟了成長真諦的淚。 8.“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請賞析這段話。 這是細節描寫。母親就代表著家,任何游子都會想念家,因為家是自己的根,心靈的港灣。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這次沒有哭,他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能夠面對現實勇敢、堅強、負責地對待,這就是心靈的成

20、熟。 9.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結尾句(段)作用分析法。文章結尾用鴨的下蛋來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經受孤獨的磨礪后終于長大了,充滿了驕傲和自豪。同時,父親的這一句話意蘊豐富,含有期盼與喜悅,還有回憶過去時的心悸。 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4 一、簡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許多作品流傳甚廣,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小說有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說有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二、故事背景 我的叔叔于

21、勒寫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當時的法國資產階級不僅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而且也和小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起來。小資產階級貧困破產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一部分不甘心破產的小資產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本篇小說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出來的。 三、理解詞義 1.拮據:手頭緊,經濟狀況不好。 2.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3.十拿九穩:形容很有把握。 4.襤褸:形容衣服破爛。 5.文雅:(言談、舉止)溫和有禮,不粗俗。 6.煞白:面色極白,沒有血色。 7.張皇:驚慌,慌張。

22、8.狼狽: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 9.驚詫:覺得十分奇怪、十分驚訝。 10.鄭重其事: 形容對待事情非常嚴肅仔細。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故事開端,寫菲利普盼望于勒歸來。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進展,插敘舊事,采納對比手法,概括介紹了于勒去美洲前后貧富不同的情況及菲利普夫婦相應的不同的態度和看法。 第三部分(20-48):故事的高 潮,巧遇于勒。面對已淪落為窮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婦的態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第四部分(49段):故事的結局,一家人躲避于勒。 五、句子解析 1.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父親這句永不變更的話有什么作用? 這個句子在小說中多處出現

23、,這是在極力渲染菲利普夫婦盼望于勒歸來的一個細節,真是望眼欲穿,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即相見。這永不變更的話一方面給讀者留下了懸念,一方面為情節的進展埋下了伏筆。 2.文章中關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況,是運用什么敘述順序交代的?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插敘作用分析法。插敘。介紹于勒的經歷,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歸來的急切心情,為情節的進展做了鋪墊。 3.“信”在小說起什么作用? 這兩封信,神奇地改變了于勒在菲利普夫婦心目中的印象。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書”,“有機會就要拿出來念”,還給別人看,這封信還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兒的婚事,使情節得以進一步進展。圍繞著這兩封信,更好地表

24、現了菲利普夫婦自私、虛榮、惟利是圖的性格特征,揭示了整個社會的風氣,二姐夫的求婚就是例子。所以,“信”是作品情節進展的催化劑,它對刻畫人物、表現主題都有重要的作用。 4.第20自然段中,“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边@里的自然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自然環境描寫作用分析法。這句話運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明了景色的明麗,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驕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給他們帶回來一大筆錢,他們可以很體面地生活了。為下文他們遇到于勒后情緒的變化作鋪墊。 5.文中描寫兩位裝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蠣這一細節有什么作用? 本題運用細節描寫作用分析法。這

25、處細節描寫極為形象地描寫了兩位太太吃法的文雅,也正是這種文雅的吃法打動了喜愛虛榮的菲利普,為下文他故作高雅,主動邀請妻子、女兒吃牡蠣,直至于勒的出場做了鋪墊。 6.“啊!啊!原來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來了!謝謝您,船長?!狈治龃颂幨÷蕴柕淖饔?。 此處菲利普神態異常,多處省略號可以看出他說話語無倫次,生動地體現了他內心的極度恐慌。虛榮、勢利、自私的個性躍然紙上。 7.“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這三種稱呼有什么深刻含義? “我”默念的話語中“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從人物關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親的弟弟”,意思沒有什么不同,這是有意安排的語意上的重復,但是,從排列的順

26、序分析,是很具匠心的,最后寫“我的親叔叔”,其中一個“親”字,反映了“我”對處于貧困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和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苦悶及不滿,飽含諷刺意味。 8.在小說結尾處,安排了一個“十個銅子”小費的細節,這是多余的嗎? 小說寫若瑟夫付完牡蠣錢,按情節的進展可以結束了,但安排了若瑟夫給十個銅子小費的細節,讓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來一次集中表演。于勒接過錢,趕緊道謝,并尊稱自己的侄兒為“年輕的先生”,表現了他的社會地位低下,生活艱辛。 9“在我們面前,天邊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那就是哲爾賽島了?!贝颂幍摹白仙年幱啊庇惺裁瓷羁毯x?這段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紫色的陰影”語意雙關,既

27、實指哲爾賽島,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婦心頭的陰影。此處的自然環境描寫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與剛上船時的心情形成鮮明的對比。 初三的語文教案模板5 一、簡介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許多本雜文集,都收在魯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 故鄉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國農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剜l期間,耳聞目睹了農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實,加之在這個社會中求索了

28、幾十年,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這篇小說。 三、理解詞義 1.陰晦:陰沉昏暗。 2.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 3.伶仃: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瘦弱。 4.愕然:吃驚的樣子。 5.鄙夷:看不起。 6.嗤笑:譏笑。 7.大抵:大概。 8.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樣子。 9.恣?。悍趴v,放任。 10.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四、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1-5):描寫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時的復雜心理,并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一部分(6-77):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著重刻畫了閏土與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 第三部分(78-88):我”懷著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

29、并不因此而消沉、悲觀,而是把希望寄托于未來寄托于下一代。 五、問題歸納 1.簡析課文第二段故鄉給人的印象是怎樣的。 “陰晦”“冷風”“蒼黃”“橫”等字詞形象地渲染出故鄉沉寂、荒涼、死氣沉沉的景象。“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仿佛使我們置身于深冬季節的原野,“蒼黃的天”已使人感到壓抑,遠近村落又那么荒涼,更令人產生憂慮不安的感覺,而一個“橫”字則更把一片荒涼的景象盡現,它們個個如同僵臥在嚴寒中一樣,突出了故鄉的“沒有一些活氣”。只寥寥幾筆就寫出了舊中國農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薄坝薄帮w”兩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30、? “迎”“飛”用詞準確,符合人物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寫出了兩種不同年齡層次人物生命的活力的差異?!坝弊謱懗隽四赣H盼望“我”歸來的急切心情,“飛”運用擬物修辭,既寫出了孩子的活潑可愛,又寫出了侄兒見到親人的喜悅心情。 3.“我的母親很興奮,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蹦赣H又興奮又凄涼的心情是否矛盾?為什么? 不矛盾,“興奮”與“凄涼”這兩個詞寫出了母親內心復雜的情感,“興奮”是因為見到了久別的兒子,“凄涼”是因為要離開故鄉遠行了。 4.第1528段塑造了少年閏土怎樣的形象? 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閏土活潑健康、聰慧能干、口齒伶俐、見多識廣、熱情純真的小英雄形象。 5.課文12-30自然段運用了什么

31、敘述方式?有什么作用? 插敘。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閏土活潑健康、動作干煉、能言善說、見多識廣、有勇有謀、熱情純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閏土和“我”友誼片斷,表現了“我”和閏土純真親密的朋友關系,與下文兩人的隔膜關系形成鮮明的對比。 6.課文第12段寫“我”記憶中的故鄉的圖畫,這幅圖畫有什么特點?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第12段描繪了一幅“月夜刺猹圖”,記憶中的故鄉美麗動人,色彩明快;用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形象的烘托,同時它也是理想中故鄉的象征,與現實中蕭條冷落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7.閏土臉上“高興”和“凄涼”兩種不同的神情同時出現是否矛盾?這里對閏土的描寫刻畫出閏土怎樣的形象? 不矛盾。閏土見到闊別多年的兒時好友,自然興奮,所以“高興”;但二十多年的世態炎涼,以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