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21 -將生態批評寫在廣闊大地上胡志紅何新編者按:胡志紅教授是國內生態批評的領跑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即“西方生態批評史”(2022年)、“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理論研究”(2022年)和“歐美生態批評文獻整理與研究”(2022年),已發表中、英文論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等以中、英文全文轉載,出版專著西方生態批評研究(2022年)、西方生態批評史(2022年)、生態文學講讀(2022年)及譯著實用生態批評(2022年),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理論研究擬于近期出版,參與編撰學術著作和研究生教材多部。他不僅在生態批評領域深耕細作,而且還具有強烈的生態現實關懷
2、,知行合一。2022年2月,受鄱陽湖學刊的委托,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歐美生態批評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組成員何新博士對胡志紅教授進行了采訪。在訪談中,胡教授回顧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歷程,闡釋了生態文學的概念及特征,深度解讀了經典生態文學文本,梳理了生態批評、生態文學、生態教育、生態實踐等概念之間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指出生態批評應走出象牙塔,寫在廣闊大地上。現將采訪內容分享如下。何新:胡老師,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接受采訪。您在生態批評研究領域筆耕不輟、成績斐然,新著生態文學講讀被列入“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專項規劃,于2022年10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22年1月,您受北京大學博
3、雅講壇之邀,對新書生態文學講讀進行推介,20余萬觀眾在云端觀摩互動。您能談一談生態文學講讀是在什么背景和機緣下撰寫的嗎?胡志紅:如果從1994年開始撰寫英文碩士論文瓦爾登湖的當代意義(“TheModernSignificanceofWalden”)算起,我從事生態批評研究已有20多年,其間我一直在與“生態”打交道。伴隨著經濟的超高速發展和日益惡化的環境,我與“生態”之間的糾葛越纏越緊,生態焦慮也如影隨形般糾纏著我、折磨著我,要從“生態”中抽身何其難哉,可謂“剪不斷,理還亂”。為此,我還常常以“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自嘲。我于2022年5月完成的30多萬字博士論文西方生態批評研究,2022年出
4、版的譯著實用生態批評,2022出版的40多萬字的國家社科基金結項成果西方生態批評史,以及2022年結項的40多萬字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理論研究,都將“生態”作為關注的焦點。2022年7月我有幸與北京丹曾文化有限公司代表劉健老師相遇、相識、相知,并受他委托撰寫一部生態文學教程。當時我既高興也猶豫:高興的是,撰寫生態文學教程是我多年的愿望;猶豫的是,在完成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理論研究后,我感覺身心疲憊,想停下來歇一歇,好好地“沉思”生態,冷靜地評估一下當下國內外生態批評的成敗得失。然而,我最終還是愉快地接受了丹曾文化有限公司的委托,并決心按約高質量完成寫作任務。經過一年半的努力,
5、生態文學講讀終于殺青,竟有40多萬字,比計劃的厚重了許多。何新:在生態文學講讀中,您研究了28位來自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生態文學作家作品,且尤其重視亨利梭羅(HenryDavidThoreau)、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Leopold)、蕾切爾卡森(RachelCarson)三位作家,并將他們的精彩話語印在該著的封底,請問這是出于怎樣的考量?胡志紅:梭羅的瓦爾登湖(Walden,1854)、利奧波德的沙鄉年鑒(ASandCountyAlmanacandSketchesHereandThere,1949)、卡森的寂靜的春天(TheSilentSpring,1963)被稱為“生態文學三部曲”,它們
6、書寫了三種不同的自然狀況,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激變。瓦爾登湖描寫的是永遠年輕美麗的自然,這集中體現在瓦爾登湖的形象之中。盡管作為工業文明象征的鐵路已經延伸到瓦爾登湖附近,伐木工人也開始大肆砍伐湖畔周圍的樹木,但在梭羅的眼里,瓦爾登湖“本身沒有一點變化,還是我在青春時代所見的湖水;我反倒變了它永遠年輕”。1845年夏季,梭羅在瓦爾登湖畔修建小木屋并入住其中時已近而立之年,盡管算不上飽經風霜,但也見識了不少世間風雨。他常常被鄰居看成是“怪人”“失敗者”,因為他從不將主流社會所認可的功名和物質財富的積累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沒有被當時美國主流社會盛行的物質主義、享樂主義文化所玷污,而是安貧樂道,不
7、斷完善自己的品格,甚至認為良知是判斷事物正誤的最高道德標準。在美國發動墨西哥戰爭時,他寧愿坐牢也拒付人頭稅,因為他認為這是南方奴隸主為了擴大蓄奴州而攫取土地的政治陰謀。他始終是一位堅定的廢奴主義者。由此看來,梭羅恰如瓦爾登湖,即使飽經滄桑,卻依然永葆年輕、高潔、美麗之心,真可謂“歷經千帆,歸來仍少年”。沙鄉年鑒描寫的是已被榨干油水的破落衰敗的自然。面對這樣的自然,只有通過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使自然得到救贖,甚至重拾昔日的生機。1935年,利奧波德帶領家人、朋友和鄰居一起對沙鄉農場進行了13年的生態修復實踐,使之重獲生機;在重建健康自然的同時,也重構了人與人之間的恰適關系,實現了人文生態
8、與自然生態之間的融洽互動。通過沙鄉生態實踐,利奧波德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土地倫理觀。該倫理觀認為,人在生物共同體中絕不是征服者、掠奪者,而是其中積極的參與者、合作者,是一位普通公民;在此過程中,人的所有行為都應該有助于維護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美麗”,只有這樣,才能長期保持生物共同體的永續、和諧、共生。寂靜的春天作為生態災難啟示錄,描寫的是一幅病入膏肓、無可救藥、令人絕望的自然圖景。卡森創造環境災難的末日意象,以此震懾被統治欲驅使的人類,用驚世駭俗的語言再現了普遍聯系的生命之網如何變成死亡之網。在這張死亡之網中,一切生物包括還未出生的胎兒在內都無處可逃,無一幸免于難;肆意濫用的殺蟲劑覆蓋
9、在大地之上,如同裹尸布,包裹著鳥兒、昆蟲、植物等自然萬物的尸體,讓本應鳥語花香、生機盎然的春天如同嚴冬一般死寂。由此可見,在這個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中,牽一發而動全身,人類不僅迫害了其他生命,也殃及了自己。為此,我們必須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觀念,拒斥統治自然的狂想,擁抱與萬物生靈休戚與共的大地母親。09BB3B1F-522F-45D3-B5E3-ACA98283BE72何新:您的講解讓我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劇變,這種變化與科技的發展有著緊密的勾連。比如您提到的寂靜的春天,以及加拿大當代著名作家阿特伍德(MargaretAtwood)的科幻小說羚羊與秧雞(OryxandCra
10、ke,2022),都描寫了科學技術的誤用或者濫用給人類與自然環境帶來的巨大災難。請您談一談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胡志紅:寂靜的春天和羚羊與秧雞一方面凸顯了科學技術賦予人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揭示了在沒有倫理道德的規約之下,科學技術的誤用或濫用必然給人類帶來災難,甚至導致人類之死和自然之死。羚羊與秧雞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經濟空前壟斷的后人類、后自然時代,宛如現代科學奠基人、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在新大西島(NewAtlantis,1627)中構建的由科學技術主宰的烏托邦社會的再現。這種社會被以生物工程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操縱和重構,自然秩序完全被打亂,
11、生命倫理完全被漠視,自然和人類被徹底改造,瘋狂的科學怪人“秧雞”失去了男性的正常生育功能,這恰巧隱喻了原生態正常人之死。阿特伍德通過描寫科技失控所造成的災難恐怖圖景,呼吁人們關注科技失控的危險,震懾傲慢、偏見、短視的科學狂人,驚醒無動于衷、麻木不仁的普通大眾,探尋造成一切災難的元兇,回歸原生態的人與自然。寂靜的春天無情地揭露了濫用殺蟲劑的惡果。在20世紀初被看成現代科學奇跡的DDT,在二戰期間曾保護了數百萬人免遭蚊蟲攜帶的斑疹傷寒和瘧疾的感染,其發明人還榮獲了諾貝爾獎,但由于被肆意濫用于殺“害蟲”,最終殺害了人類自身,導致人類從胎兒開始就不得不與“毒品”打交道。寂靜的春天出版后在美國社會引起了
12、軒然大波,引發了激烈的環境論戰,使人們從此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傷害自然而不傷害我們自己”。人類以科技的名義毒害自然,最終殃及自身,這足以說明人類對濫用科學技術所導致的后果的認識仍然不夠全面,并未從生態學“相互聯系”的觀點對其進行考量。實際上,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萬物之間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存亡與共。科技賦予人類改變自然的極大力量,但如果濫用、誤用,最終就會把人類推向死亡的邊緣。人類越是想操縱自然,自然越是反抗,科學統治自然的夢想蛻變成了一種毛骨悚然甚至自殺性的行為。由此可見,人類要對自然抱有敬畏之心,對科學之力要保持謙卑的態度,絕不能迷信科學萬能的神話。何新
13、:除了寂靜的春天羚羊與秧雞這類生態災難啟示錄文本之外,您在生態文學講讀中還收錄了涉及環境公正這一議題的文本。如芭芭拉金索維爾(BarbaraKingsolver)的動物夢(AnimalDreams,1991)、奧克塔維亞巴特勒(OctaviaEstelleButler)的異種繁殖(Xenogenesis)三部曲等,這些作品都關注邊緣化少數族裔或者弱勢群體的生存。請您談談環境保護與環境公正怎樣才能達成一致?胡志紅:所謂環境公正,是指“所有人平等分享健康環境所提供的福祉的權利”。具而言之,環境公正既指一個國家內部不同族群、性別、階層及文化社群之間的平權,也指不同國家和地區在環境資源、環境負擔和環境
14、責任上的平權,它反對一切形式的環境不公和環境歧視,拒斥一切形式的環境剝削和環境壓迫。西方主流文化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故種族主義與自然歧視的合謀常常或隱或顯地體現在官方的環境制度和環境政策之中。有鑒于此,曾經僅作為公共環境政策核心議題之一的環境公正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被引入生態批評領域并作為基本的學術立場,旨在揭露和滌除形形色色的環境種族主義行徑。在一國之內,生態文學家,尤其是少數族裔生態文學家,總是站在環境公正的立場,揭露主流社會強加給少數族裔社群的環境種族主義歧視和壓迫,并探尋通達環境公正的多元文化路徑;在國際上,他們揭露全球北方大國針對南方弱勢國家所實施的環境殖民主義甚至環境帝國主義行
15、徑,呼吁國際環境公正。金索維爾與巴特勒的作品就深刻揭露了各式各樣的國內與國際環境種族主義、環境殖民主義行徑。動物夢講述了被污染的環境以及非常嚴重的環境種族主義行徑對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的迫害。小說中的墨西哥與西班牙的混血后裔是美國社會中長期被邊緣化的群體,他們生活的小鎮可謂美國“國內的第三世界”,他們不僅遭受嚴重的種族歧視,而且還遭受惡劣的環境種族主義壓迫。不僅如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把骯臟產業和化學污染物傾銷到以尼加拉瓜為代表的全球南方國家,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換言之,少數族裔人民的土地成了工業企業掠奪的自然資源,他們的生存家園成了被污染的“犧牲地帶”,他們的生存遭到前所未有的環境
16、種族主義與環境殖民主義的威脅。在異種繁殖三部曲中,巴特勒將種族、性別、自然、身體等范疇置于生態災難的語境中進行綜合考量,深刻揭示了環境問題的艱巨復雜性,揭露了第一世界國家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尤其是女性群體的操控和剝削,揭露了人類中心主義與種族中心主義沆瀣一氣給少數族裔人民的生存及其環境健康所造成的嚴重威脅。由此可見,只有同時考量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深層探究環境危機的歷史與現實根源,深刻認識環境退化與社會不公的內在邏輯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探尋人類解放與環境解放的共同路徑。何新:感謝胡老師對上述多個生態文學文本全面深刻的解讀!您認為生態文學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有哪
17、些?胡志紅:在環境危機時代,生態批評是解讀和研究生態文學的理論視野及方法論。生態批評是當代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思潮與文學研究相融合的產物,是文學研究的“綠色轉向”。跨學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是生態批評的重要特征,也是比較文學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見,生態批評與比較文學之間是高度契合的。有著比較文學學科背景的美國生態批評學者約瑟夫米克(JosephW.Meeker),在其生態批評的開山之作生存的喜劇(TheComedyofSurvival:StudiesinLiteraryEcology,1972)中,已經明確指出了跨學科研究方法對生態批評和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性。生態批評敦促我們必須將文學與其他學科相結
18、合,從生態學、生物學、地理學、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美學、倫理學、史學等多種學科中借鑒闡釋模型,形成諸多嶄新視野的融匯,以豐富其批評實踐。生態批評跨越學科界限,一方面深入挖掘文化的生態內涵,凸顯人與自然之間不可割裂的親緣關系,另一方面從多個視角透視生態危機產生的復雜原因并進行綜合的文化診斷、文化治療,目的在于建構生態詩學體系,使之滲透到人文社會科學、技術領域,以便從根本上變革人類文化。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生態批評的“跨學科性”基本特征得到進一步拓展,更加強調“跨文化、跨文明”。生態批評不僅跨越西方各國的民族文化,而且還走出西方文明圈,走向曾經受壓制的、被邊緣化的中國文化、日本文化、伊斯
19、蘭文化、印度文化、美洲土著文化、非洲土著文化,以探尋別樣的生態智慧、傾聽“邊緣的聲音”。隨著生態批評的進一步發展,其跨學科性更加豐富,其跨文化、跨文明視野日益寬廣,介入的程度也更加深入,既重視在跨文化、跨文明語境下探討自然、環境、荒野、環境主義、地方及全球化等一系列概念、范疇的差異性,更重視這些范疇與全球南方人民,尤其是窮人、婦女、少數族裔或土著族群的生存、生計之間的緊密關聯,具有明確的生態行動主義、生態政治甚至生態實用主義色彩。由此可見,“跨越性”生態批評對多元生態文學的研究更具生態學術意義、生態審美價值及生態文化價值。09BB3B1F-522F-45D3-B5E3-ACA98283BE72
20、何新:您把西方生態文學的源頭追溯到18世紀吉爾伯特懷特(GilbertWhite)的塞爾伯恩博物志(ANaturalHistoryofSelbourne,1789),您認為中國生態文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哪部作品或者哪個時代呢?胡志紅:在我看來,生態文學“通過描寫人與非人類自然世界之間的復雜糾葛而揭示生態危機產生的深層思想根源,以探尋走出生態困局的文化和現實路徑的文學。其宗旨是實現具有普遍公平正義的人文世界與非人類自然世界之間的永續和諧共生,非人類中心主義取向的生態倫理的建構、對主流科學預設和物質主義文明的批判、生態烏托邦的構建及生態災難啟示錄書寫是其顯著特征”。在生態文學講讀中,我把生態文學的源
21、頭追溯到18世紀吉爾伯特懷特的塞爾伯恩博物志,認為生態文學產生的根源是人與自然曾經相對和諧穩定的關系遭到嚴重威脅,人類產生了生態焦慮、生態憂思,具有緊迫感,力圖阻止人對自然破壞的勢頭,扭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探尋走出生態危機的文化路徑,以重拾人與自然曾經和諧、穩定、永續的關系。生態文學常常蘊含一種或隱或顯的生態焦慮感與生態危機意識,因而時常表現出生態救贖的沖動。塞爾伯恩博物志具有明確的生態指向,充滿了生態焦慮,有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緊迫感。由此看來,中國有的學者把陶淵明看成生態文學家,甚至把老子也看成生態哲學家,這是不太妥當的,因為在陶淵明和老子那個時代,人與自然的關系沒有緊張到危機的程度
22、,更沒有生態危機問題。陶淵明回到鄉村、隱逸于田園,其根本目的是抨擊昏庸腐敗、壓制人性、等級森嚴的封建官僚體制,絲毫沒有涉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緊張。他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歸田園居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五)等詩句,描寫的是“淳樸自然、歡樂和諧、美麗祥和的鄉村田園生活”,并將此看成是批判社會、恢復個性自由的路徑”。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自覺的生態意識才慢慢興起。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愈發凸顯。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具有憂患意識的學者們開始明確地呼吁保護自然、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的生存家園。到2000年,學界的生態先驅們大聲疾呼,應該該重視人與自然
23、關系的問題,并認為應該從文學、文化甚至藝術的角度重新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自此生態美學、生態文藝學、生態哲學及生態批評等著述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如魯樞元的生態文藝學(2000年)、曾永成的文藝的綠色之思(2000年)、曾繁仁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2022年)、王諾的歐美生態文學(2022年)、我的西方生態批評研究(2022年)等。此外還有許多生態批評學者,如程虹、王曉華、楊金才等,都對生態問題表現出極大的關注。除了學術著作之外,文學作品對生態問題也頗多關注,其中姜戎的狼圖騰(2022年)極具代表性。該作自問世以來,已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在國內外學界和文學界產生了
24、重要的影響,并于2022年被搬上熒幕,引發了長時間的轟動和熱議,國內不少中小學還將該電影作為生態教育素材。其他作家如遲子建、徐剛、阿來等,也都相繼出版了生態文學作品并產生了很大的反響。何新:如您所述,近年來中國生態批評發展勢頭迅猛,那么在此發展過程中,西方生態批評對中國生態批評有什么借鑒意義或參考價值?胡志紅:西方生態批評可以追溯到1972年約瑟夫米克出版的生存的喜劇,生態批評界多數學者贊同將該年看作西方生態批評學術實踐的開局之年。若以此時間計算,西方生態批評發展至今大約有50年的歷史,大致經歷了“三波”:第一波為生態中心主義型生態批評,認為人類中心主義是導致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從形而上層面探
25、討文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第二波為環境公正生態批評,它不是對前一波生態批評理論的簡單拋棄,而是推陳出新,也即在不排斥生態中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與其開展對話,并對其或修正或拓展或與其他批評手法交叉整合,旨在透過種族/族裔、性別甚至階級的視野,研究文學、文化甚至藝術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第三波為跨越性生態批評,指的是生態批評朝著跨學科、跨文化、跨文明的方向發展,其研究范式進一步拓展、思想基礎進一步擴大。生態批評是在對英美主流生態批評的回應、矯正、修正甚至部分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與英美生態批評開展多層面、多角度的對話,對其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基本范疇進行拓展、顛覆或重構,重視跨文化、跨文明生態對話性
26、,突出跨文化、跨文明環境經驗的異質性。與英美生態批評相比,其他歐洲國家的生態批評表現出自己的獨特性。例如,崇高、壯觀的“荒野”在美國生態批評中是一種完美的象征,甚至與美利堅的民族身份認同相關聯;德國、法國生態批評不像美國生態批評那樣過多強調“荒野”的重要性,因為歐洲國家的自然條件與美國的自然條件迥然有異,沒有大量廣袤無垠的荒野存在,所以他們的研究對象常常是人工環境或人與自然共生的環境;加拿大生態批評則更加強調人在諸如“荒野”這樣的惡劣環境中的生存問題。在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發展中國家和非洲地區,其生態批評是在與英美生態批評的對話、交流、矯正中開展自己的學術活動,并融入本土的文化視野和傳統生態
27、思想。由此可見,作為中國生態批評學者,我們必須要立足中國文化立場,充分利用本土生態文化資源,彰顯自身文化所蘊含的獨特生態智慧,在與西方生態批評理論對話、交流與互動的過程中推動中國生態批評的發展,致力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批評理論,使其成為推動中西生態對話的重要文化實力,進而為建設永續和諧的全球生態文化發揮應有的作用。何新:您的專著西方生態批評研究西方生態批評史重在探討生態批評理論,探尋應對生態危機的文化策略,探討生態環境公正等議題,而生態文學講讀作為大學生通識教材,選取了不同文化背景中多文類的經典生態文學文本,試圖從生態教育的維度探討生態文學在應對當下生態危機中的作用與價值。在您看來,生態文
28、學、生態批評與生態教育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09BB3B1F-522F-45D3-B5E3-ACA98283BE72胡志紅:生態問題既是個人層面的問題,也是集體與社會層面的問題,既需要科學、法律、政治、技術等“硬策略”的積極參與,也需要文化、思想等“軟實力”的通力配合。其中,“軟實力”是指借助綜合的文化策略,喚醒人們沉睡的生態良知,培育人們自覺的生態意識,塑造人們崇高的生態品格,從而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生態實踐之中。生態文學創作和生態批評研究歸根結底是要深挖生態危機的歷史文化根源,開展對啟蒙現代性和工業技術文明全面深刻的批判、反思及糾偏,探尋走出生態危機的文化路徑,以重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永續的關系,
29、因此正是培育“軟實力”的重要方法和策略。在西方不少國家,例如美國和英國,生態文學早已成為一門正式的文學課程,進入大學課堂,名目繁多的生態文學教材也不斷出現。在中國,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縱深發展和生態學術研究的蓬勃發展,生態文學也逐漸進入大學課堂。比如北京林業大學將“生態文學”作為英語專業學生的選修課,我本人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學開設了通識課程“生態文學經典欣賞”,以生態文學講讀作為教材,供全校各專業學生選用。如果學生們受到了良好的生態教育,具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崇高的生態品格,就有可能向更多人普及生態理念。如此一來,生態教育將會從個體的微觀層面到社會的宏觀層面引起廣泛的“生態漣漪效應”,進而重塑更多人
30、的生態意識,切實改善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永續和諧。何新:您如此重視生態教育的普及、生態理念的傳播,相信這種“生態漣漪效應”將會更加廣泛深刻。在課堂上,您還常提到女性的身體健康是衡量環境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或者從某種程度而言,女性身體與環境之間具有更緊密的關聯性。請您具體闡述一下這種關聯性。胡志紅:女性與自然的關系這一議題屬于生態女性主義研究范疇,也是生態批評研究的一個維度,旨在揭示環境危機、環境退化與性別歧視之間的緊密關聯。換言之,自然被人類掠奪和奴役與父權制下女性受到男性的剝削和壓迫存在內在一致的邏輯關聯,性別歧視和生態危機具有同構性,自然和女性實際上都是父權制中心
31、文化的犧牲品。美國生態女性主義學者卡倫沃倫(KarenJ.Warren)總結了女性與自然之間存在的十個方面的緊密聯系:“歷史的、經驗的、概念的、宗教的、文學的、政治的、倫理的、認識論的、方法論的以及理論的。”在探討人類統治自然和男性統治女人之間存在相同的“統治邏輯”時,沃倫認為,因自然和女性同樣都具有孕育和承載生命的能力等方面的相似性,女性等同于自然,屬于物質世界,而男性等同于“人”(Man),屬于精神世界。在西方主流意識中,等同于自然、屬于物質世界的都比等同于“人”、屬于精神世界的要低等,那么后者統治前者就是合理的,由此得出男性統治女性與人類統治自然在邏輯上的一致性和倫理上的合理性。生態女性
32、主義對女性和自然統治的分析也涵蓋對少數族裔、窮人等弱勢群體的統治的關注。從這個層面來說,環境公正運動與生態問題、女性問題必然緊密關聯。認清這些聯系,能夠有效根除統治女性和自然的各種可能性,將女性解放與自然解放聯系起來。可以這樣說,女性是生態運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大地的關懷者,是生命共同體的守護者,是環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動員者、宣傳者,常常還是領導者。例如肯尼亞社會活動家旺加里馬塔伊(WangariMutaMaathai)是肯尼亞婦女運動和環境運動結合的“綠帶運動”(TheGreenBeltMovement)的發起人,她帶領“綠帶運動”組織了各種各樣的項目,如植樹、保護生物多樣性、普
33、及環保知識、倡導食品安全和提高婦女素質等等。由于馬塔伊在婦女解放事業和自然保護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她于2022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也是自1901年以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非洲女性。何新:正是因為有眾多像馬塔伊這樣的生態實踐主義者,我們的環境保護事業得以更好地推進。聯系您個人的經歷,請您談一談學術研究與生態實踐之間的關系。胡志紅:生態批評絕不僅僅是局限于凌空蹈虛、孤芳自賞、自娛自樂的象牙塔里的思維活動,它的產生是基于現實的使然,是對現實生態問題的文化回應,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強烈的生態政治屬性及巨大的變革社會的潛力。這就意味著,生態批評學者不能只待在書齋里做研究,雙腳還應踏在土地上。從我個人的學術經歷來看,我從1994年讀碩士期間開始與“生態”打交道,我的碩士論文探討了瓦爾登湖倡導的素樸生活方式的生態人文價值,探討了靈魂與肉體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的恰適關系,以及對工業文明的批判等議題,提出了“生活簡樸,精神崇高”這種生活方式是實現人與自然永續和諧的重要前提。梭羅敦促我們簡化物質生活,活出真正的自我,盡可能把物質生活“簡化,簡化,再簡化”,簡化到“除了十個手指外,便用不上更大的數字了,在特殊情況下也頂多加上十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標準物流運輸合同樣本
- 2025長沙辦公樓租賃合同范本
- 2025【企業短期融資借款合同】公司短期融資合同
- 2025年GPS接收設備及其綜合應用系統合作協議書
- 2025幕墻設計與施工合同范本
- 2025實習生聘用合同模板與協議范本
- 2025年聚陰離子纖維素合作協議書
- 2025如何規避裝修合同風險:專家提供的策略與指南
- 2025合同范本在應用軟件代理中的運用研究
- 2025網絡旅行社合作合同協議書
- ISOTS 22163專題培訓考試
- 六年級下冊數學課件-第4單元 比例 整理和復習 人教版(共21張PPT)
- JJF(魯) 142-2022 稱重式雨量計校準規范
- Adobe-Illustrator-(Ai)基礎教程
- 程序的運行結果PPT學習教案
- 圓柱鋼模計算書
- 合成寶石特征x
- 查擺問題及整改措施
- 年度研發費用專項審計報告模板(共22頁)
- 隧道工程隧道支護結構設計實用教案
- 得力打卡機破解Excel工作表保護密碼4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