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詞的潛在及其運動_第1頁
語詞的潛在及其運動_第2頁
語詞的潛在及其運動_第3頁
語詞的潛在及其運動_第4頁
語詞的潛在及其運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語詞的潛在及其運動摘要“語詞是“詞的非專科局部的最鄰近的上一個層次的概念。語詞有潛在的情況,就是文獻中見不到反映,卻活潑地潛在于通用語或方言的口語中,這不同于承用。語詞潛在的運動就是這個語詞在口語中有意義或詞性或使用范圍上的引申或變化,或者展現(xiàn)其構(gòu)詞才能。由于文獻反映的缺失,潛在及其運動的過程我們往往難以描寫,常常只能見其首尾。認識這個命題對于語詞的歷史研究和訓詁研究都是有意義的,可以解決一些疑難。關(guān)鍵詞語詞;語詞的潛在;語詞的潛在運動;訓詁Abstrat:rdgrupisanadjaentsuperrdinateneptfardinitsatypialsense.Thehiddenexist

2、enefrdgrups,hihisdifferentfrinheritane,isshnbythEirnn-existeneinliteratureandthEIrvigrusexisteneinppularspeehrvernaular.Thehiddenveentfardgruprefersttheextensinrhangefitseaning,prpertyrspefuseinspeeh,rtitsapabilityffringardrphrase.Itisusuallyhardtdesribethiskindfhiddenexisteneandveent-eandnrethannti

3、ngtheiradventandleaving-frlakfrerdinliterature.Buttheregnitinfthisphenennissignifianttthestudyfthehistryfrdgrupandtthetraditinalhineselexinstudies,fritanhelpraksehardnuts.Keyrds:rdgrup;hiddenexistenefrdgrups;hiddenveentfrdgrups;traditinalhineselexinstudies一、問題的提出“語詞,是漢語研究和辭書編纂中常用的一個術(shù)語,是和專科詞相對而言的。它和語

4、言學中的“詞是什么關(guān)系,卻從來沒有認真界定過。如今既然要討論它的潛在及其運動,就必須先給它一個界定。首先,它的所指范圍要比“詞大。我們都知道,“詞這個概念是從西方來的,它是語言中最小的、有意義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我們漢語中的“字是一個書寫單位,和“詞不在同一個邏輯平面上(但由于“字都有音且大多數(shù)有獨立的意義,于是也就帶著字形進入語言層面,所以徐通鏘等名家就提出了“字本位的問題,這里暫不討論)。而我們所說的“語詞,卻和“詞在同一個邏輯平面上。“語詞和“詞有兩個方面的共同點:(1)都是有意義的;(2)都是可以獨立運用的。也就是說,它們都是在句子中充當一個句子成分,答復一個問題。它們的不同點在于

5、,“詞是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而“語詞不一定是最小的,它可以是最小的,也可以是組合的,可以繼續(xù)分析的。但是,這種組合不是無上限的。它的上限是,組合的結(jié)果只能做一個語法成分,答復一個問題。這里,有許多是我們稱之為“復詞的,還有成語等。總之,“語詞是“詞的非專科局部的最鄰近的上一個層次的概念。我在長期的漢語詞匯和訓詁研究中,覺得就漢語而言,給“語詞以確定的地位,對研究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guī)碓S多便利。這是因為,漢語中有些字與字的組合,到底是不是詞,有時是難以斷定的,而確定是不是語詞,卻是比擬清楚,易于操作的。如漢代文獻?說苑?中,“人民有用例4個(引用?詩經(jīng)?1例不計在內(nèi)),“民人用例2個,其指

6、稱義一樣,在句子中只充當一個成分,我們可以視為“語詞。由于其構(gòu)造的不穩(wěn)定性,二字可以前后互易,其義等于“人、“民兩個同義詞的綜合,不具備今天的和“敵人相對立的含義,所以,看作“詞就不一定妥當了。漢語中這類現(xiàn)象甚多,用“語詞來稱呼比擬科學些。漢語語詞的形成及其意義的演變,既是在歷史中進展的,也是在地域中進展的。而反映這些語詞的文獻材料,反映的情況并非是完全的,也不能說這種反映沒有一點誤差(我看過一個反映潮汕方言的材料,說那地方的人很奇怪,將“人稱為“狼。實際上,是這個作者n、l不分,潮汕是用n陽平調(diào)(注:本文為便于閱讀和排印,但凡能用漢語拼音表示的讀音,就直接用漢語拼音;不方便表示的,就用國際音

7、標,置于內(nèi)。)來稱人的,寫作“人是用了訓讀字,按其音義,應該寫作“儂,黃典誠先生已經(jīng)有文說清楚這個字了1。我的博士生楊思范說,他的家鄉(xiāng)浙南蠻話中,也是這樣的)。而漢語文獻,往往是用通用語而雜有某些方言且兩者又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的。因此,即使將研究者本人也免不了存在所見不廣的局限這一點放在考慮之外,這些情況的存在就給我們的語詞歷史研究帶來3個方面的困難:第一,對某個確定區(qū)域作某一語詞或某類語詞的歷史研究,似乎比擬容易梳理清楚,但也需要考慮文獻反映不全面或混雜其他方言的情況。做歷時研究而能遇上純粹的狀況,是很難的。專書的語詞研究固然比擬純粹,但是上述的復雜情況仍然存在。如表示“遲義,在先秦,用“晏、

8、“晚、“遲都見到,?論語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戰(zhàn)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但在今日口語中,普通話用“晚和“遲,吳語和閩南語中用“晏,天色晚也是用“晏了。然而?初刻拍案驚奇?中,卻“晚、“遲、“晏都用。“晏有3個用例:“晏起(卷2),“晏了些(卷4),“茶遲飯晏(卷22)。而用于天色的晚,卻一律用“晚字,例子甚多,“天色晚有3例(卷13、22、31),“天晚有8例(卷1、6、8、14各1例,卷31、34各2例)。書中“晚有140多處,都是用于表示天晚或夜晚的(表示何時或責其太遲的“早晚不計在內(nèi),少數(shù)幾例如“晚婆即晚娘、“前親晚后謂后娘欺負前妻之子,以

9、及“相見之晚這類習語不計在內(nèi)),“遲有70余例(除去“遲遲麗日、“說時遲,那時快這些習語,可注意的是有“來遲而無“遲來,也無“去遲和“遲去),所用范圍和“晏相近,但不用于天色。是馮夢龍的語言環(huán)境中“晏、“遲和“晚有這樣的分工呢,還是“遲和“晚的用法是受通用語的影響呢?也就是說,這3個詞,是明代吳語和今天的吳語表現(xiàn)不同呢,還是明代吳語實和今天一樣而只是由于文獻混雜通用語而引起我們的疑心呢?今天要說個清楚恐怕是不容易的了。專書的語詞研究尚且如此,關(guān)于先秦的“晏、“晚、“遲的同時出現(xiàn)是否有方言上的差異,就更難判斷了。何況專書的研究畢竟不是歷時的研究,而假如缺乏歷時材料的比擬,其結(jié)果就容易出些誤差。自

10、然,專書的語詞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材料也比擬容易窮荊多部專書的語詞研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歷史和地域上的語詞變化及其特點。第二,在同一個歷史階段,在不同的方言區(qū)域,某一語詞或某類語詞的表現(xiàn)是不大一樣的,也許在一些地區(qū)消失了,而在其他一些地區(qū)仍然存在。不同方言區(qū)域的語詞的變化,往往是不同步的,而文獻反映的缺失或誤差,同樣是不可防止的。這種情況,不是那么容易梳理清楚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走的奔跑義,在普通話地區(qū)已經(jīng)消失,在閩南話中卻仍保存,但是,在閩南人所寫的書面語中,卻也不容易見到“走的奔跑義的痕跡,這是由普通話對書面語言的宏大影響決定的。假設千年后,人們來研究漢語語詞的歷史,說到千

11、年前閩南話中“走有奔跑義,也會由于文獻難徵而存疑(假設現(xiàn)時的那些方言詞典已經(jīng)不存在的話)。又如“進用于進入義(不是進退義),汪維輝先生說是在東漢時出現(xiàn)的2。但這只能說是文獻中反映出來的通用語(或稱雅言,類似于民國時期的國語,今天的普通話)的情況,假如考慮到方言,那就復雜許多了。在潮汕口語中,迄今有“入無“進。然而潮汕人的書面語中,卻會有“進的。文獻對口語反映的缺失和誤差,是我們用文獻來說明問題時必須警覺的。第三,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在不同的方言區(qū)域,這種復雜性就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我們的漢語語詞歷史的研究,就往往處在這種狀況之中。這時必須同時考慮4個方面的情況:(1)歷史的變化;(2)地域的變化;(

12、3)文獻反映上的問題;(4)當今口語的情況。固然,地域的變化有時是因應于歷史的變化的,誠如趙元任先生在?語言問題?第七講?方言跟標準語?中所說:“原那么上大概地理上看得見的差異往往也代表歷史演進上的階段。所以橫里頭的差異往往就代表豎里頭的差異,一大局部的語言的歷史往往在地理上的分布看得見。但是,這僅僅是個原那么,我們迄今為止還無法斷定某種方言就代表歷史上的某個時代,我們不能像詩人所說的那樣,聽到廣州話就以為是聽到唐時的音。這是因為,不管哪種方言,它都經(jīng)過許多歷史時代的積淀。因此,它的某些局部,會反映歷史上的某個時代的語言現(xiàn)象(比方,親戚謂之“親情,唐代有此語詞,今潮汕話中還有),但要將整個方言

13、和歷史上的某個時代完全對應起來,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學的。因此,我們對語詞歷史的研究,還是得一個一個地進展,一類一類地進展。由于存在歷史的、地域的挪動和變化,由于文獻反映的缺失和誤差,由于地域活生生語言的存在,我們對某些語詞的解釋,對某些語詞意義演變的研究,對某些字是否可組成語詞的討論,等等問題,就必須考慮到這種情況。語詞是有時代特征的,語詞或某個語義的產(chǎn)生、開展、變化以致消亡,在通用話的系統(tǒng)中,總是在某個時代或假設干個時代中進展的。有的語詞或語義存在的時間很短,有些那么很長,一些根本詞匯那么古今沒有什么變化。這些,我們已經(jīng)注意到了。但是,語詞還有地域的特征,某個語詞或某個語義,在通用話中可

14、能已經(jīng)消亡,但在某個地域中,卻可能存在,甚至還在開展新的用法,開展引申義。而且說不定某一天,它會重新進入通用話系統(tǒng)。或者,在歷史上,這些乍看已經(jīng)消失的語詞或語義,也許僅僅是文獻反映的缺漏,而實際上通用話口語中仍然存在,等到某一天,它又突然在某個文獻中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我們過去注意得不夠,所以,我在這里提出了“語詞的潛在及其運動這個命題。二、語詞的潛在與承用我們所說的“語詞的潛在,就是指一些語詞,原來文獻中出現(xiàn)過,后來消失了,我們會以為這個語詞已經(jīng)消亡了,但是隔了一段時間,它又在文獻中出現(xiàn)了。這種出現(xiàn),是鮮活的出現(xiàn),也就是說,其背后是口語的存在。這種一段時間在文獻中見不到的情況,我們就稱之為“語詞

15、的潛在。它可能潛在于通用語中,只是由于文獻的局限而未能反映出來。它也可能潛在于某種漢語方言中,文獻中就更難得到反映了。后來它又浮現(xiàn)于文獻中,這種浮現(xiàn),是植根于口語的,也就是說,它是在通用語或方言的口語中鮮活存在的。這和后代的文獻中承用前代文獻中的一些語詞是不同的。承用是對已經(jīng)死去的語詞的文獻上的使用而已。承用往往用于典雅的文章中,只有具有相當文化素養(yǎng)的讀者才能理解。而潛在的復出往往出現(xiàn)于應用型的文章中,應用型的文章是需要讀者一看就懂的。看一個語詞是承用還是潛在的復出,文章的類型是個很重要的參照因素。自然,今日方言中的存在,其他文獻的用例也很能說明一些問題。舉例來說:?爾雅釋詁?:“閑、狎、串、

16、貫,習也。郭注“串,厭串;貫,貫忕也。今俗語皆然。郭氏用漢代的習語“厭串(音貫,今音un)、“貫忕(音時制切,今音sh)來解釋“串、“貫,可是,今日所見晉代文獻卻不見用例。宋邢昺疏:“注云串,厭串;貫,貫忕也。今俗語皆然者,當東晉時有此厭串貫忕之語,以為證也。看來邢昺的語言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不見這兩個詞語了。然而宋代實有用例,如下:文淵閣庫本?歷代名臣奏議?卷327?御邊?載宋仁宗慶歷三年樞密副使富弼?論削兵當澄其冗,弛邊當?shù)闷湟?:“至如今之邊候,多屯內(nèi)兵,土宜非所堪,技能非所習,而坐食儲峙,慣忲給賜,久恬安逸,靡知艱辛,有未嘗識陣伍而聞金鼓者。忽有一旦之用,擐三屬之甲,雪霜增其慘,瘃墯切其身,那么

17、恐疲瘁顛仆之不暇,非全勝之師也。“慣忲之“忲,正當作“忕。此二字各有其義,音也不同,本來是兩個毫不相干的語詞,但由于字形近似,常常混用。“忕,時制切,今音sh,習慣義。“忲,他蓋切,今音ti,驕奢義。“慣忲即“貫忕。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的?宋朝諸臣奏議?即校定為“貫忕3。宋梅堯臣?宛陵集?卷45?胡公疎示祖擇之盧氏石詩和之盧肇家?:“太守自憐堅直心,愛少憎多屢遭謫。南至蒼梧及桂林,名山徧訪無窮僻。所宜猒慣不入眼,向此歌吟尤愛惜。“猒同“厭,“猒慣即“厭串。串,今音un,即毌之隸變,是貫的初文,慣、摜皆其孳乳字。這兩個用例,雖然字形上和郭注所使用的字形有不同,但實際上是一樣的語詞(

18、編?漢語大詞典?時未發(fā)現(xiàn)這兩個語詞的用例,所以無法立目)。今天來看,這兩個詞是宋代的實際口語的反映呢,還是僅僅是承用?從邢昺的疏來看,似乎承用的可能性較大,因為他已經(jīng)沒有見到這兩個語詞了。但是,“慣忲(忕)是出現(xiàn)于奏折中的,奏折是典型的應用型文獻,總不見得富弼要在這種場合顯示博學吧。要是宋仁宗看不懂怪罪下來,不是沒事找事嗎?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是邢昺為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所囿而不知,不見得口語中一定沒有。不管如何,從晉代到宋代,中間經(jīng)過千百年,不見文獻中有用例,而到宋代反而見到文獻中有用例。這種現(xiàn)象,是研究古代漢語語詞時要注意的。“厭慣兩個字都習見,組成語詞也是其義的綜合,甚至到清代乾隆的?登四面云

19、山亭子待月即景?四首之二中還將“厭慣倒為“慣厭來用:“慣厭中涓早備釭,千巒夕景正無雙。(文淵閣庫本乾露御制詩?第三集卷三二)宋代梅堯臣的用例,是文語的承繼呢,還是口語的反映,我們實在是不好斷定的。但“慣忕這個語詞,我們卻可以斷定為口語的反映。因為除了文體這一因素之外,今日方言中還存在這個語詞。據(jù)許寶華、日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的記載,我們稍事整理,可見到今日方言中這個語詞的寫法多達20個:“慣失、“慣氣、“慣世、“慣司、“慣時、“慣狀(當為忕之誤)(注:此據(jù)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6條“貫,“是“忕的訛字。)、“慣識、“慣事、“慣勢、“慣侍、“慣使、“

20、慣飼、“慣實、“慣視、“慣是、“慣適、“慣食、“慣肆、“慣嗜、“慣死噠(噠是語氣詞),使用范圍涉及下面諸多方言區(qū):西南官話:四川成都、仁壽、南充、達縣、自貢、漢源、重慶,云南昆明、澄江、玉溪、新平、蒙自、大理、永勝、思茅、臨滄、保山、騰沖、昭通、曲靖、文山,貴州貴陽、清鎮(zhèn)、遵義、沿河、興義,廣西柳州,湖北武漢、天門。江淮官話:湖北紅安、廣濟。中原官話:陜西白河。客話:四川西昌、儀隴。粵語:廣東增城、陽江。閩語:福建福州、廈門、漳平,廣東潮州、潮陽,臺灣。湘語:湖南長沙、衡陽、吉首。吳語:上海奉賢、松江。贛語:江西高安老屋周家、湖南平江。而文獻中的用例,除了方言詞研究之作外,真正在敘事文獻中出現(xiàn)

21、的,卻只是集中在西南方言中:“二女兒底脾氣,都是你慣侍了的。(巴金?春?)“三妹,這幾天我太慣失你,你也學會斗嘴了。(巴金?秋?)“(鐘小娃)自小就被父母慣失的頑劣異常。(李劼人?大波?第二部第四章)“(你們)到這渣滓洞集中營里頭,開初幾天,怕不大慣適。(羅廣斌、楊益言?紅巖?)“我平日慣適了你,你倒反而對我賊腔賊調(diào)起來。(艾蕪?富饒的原野?)其他方言就沒見到,缺位了4。這20種寫法,第二個字,除了“忕之外,都是用的表音方法,隨著方言讀音的差異,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不同的字。巴金既用“慣侍又用“慣失,正反映了第二字找不到符合本義的寫法只能寫個表音字的情況。這里用來表音的字,西南官話中用的“失、“識、

22、“適、“食本來都是入聲,但西南官話中入聲已經(jīng)消失。中原官話中用“實字也是同樣的情況。至于聲母,或為平舌,或為翹舌,也是和該地的方言大體相應的,因為那些方言區(qū)不少是平舌翹舌不分的。至于高安老屋周家寫作“慣氣,其第二字的音實是i33,其聲母應該是由時制切的“時顎化而來的,用本為牙音的“氣來表示是不太妥當?shù)摹9P者是潮汕人,這個語詞在潮汕話中使用頻率相當高。而在漳州,甚至出現(xiàn)了“慣勢蟲(指養(yǎng)成壞習慣)這樣的語詞,這就說明“慣忕不僅是潛在,而且還在運動5261。我的博士生張徽是四川廣元人,她的方言中同樣有這個語詞,把“習慣了說為“搞慣勢噠。她打破字形的約束,因聲以求證文獻中的用例,又找到了一些,其字形有

23、作“慣實、“慣事者:“伏以自武俊父子相承,至今四十馀年,軍鎮(zhèn)人情,慣實巳久,兼聞士真有子,久領(lǐng)兵權(quán),今別除人,深恐未可。(唐蔣偕編?李相國論事集?卷3?論鎮(zhèn)州事宜?)“城門晝閉眠百賈,饑孫得糟夜哺翁,老人慣事少所怪,看屋箕倨歌南風。(宋王安石?臨川文集?卷7?久雨?)“翁叟慣事罵婦姑,只今長男戍葭蘆,秋寒無衣霜冽膚,鳴機織素將何須?(元馬祖常?石田文集?卷5?繅絲行?)上例中需要說明的,是“慣實的“實字。“實是入聲字,在質(zhì)韻。“忕有又音時設切(注:?左傳桓公十三年?:“莫敖狃於蒲騷之役,將自用也。杜預注:“狃,忕也。陸德明音義:“狃,女久反。忕,時世反,又時設反。),那么為入聲,設在薛韻。實、

24、設都是三等開口,其收音都是t,雖然分屬山、臻二攝,但讀音相差不會太遠,因此“實字仍然看作“忕的表音。既然“慣忕在今日方言中還大面積存在,且唐宋間也還見到文獻的用例,盡管字形不同,但作為語詞應該是同一個,因此,我們認為“慣忕這個語詞在宋代富弼文章中的再度浮現(xiàn),只是潛在語詞的顯示而已,并不是已經(jīng)消亡的語詞的承用。鑒定一個語詞是否是潛在的浮現(xiàn),目前看來有3個途徑:(1)看其使用的文體是否是應用型的;(2)看是否有其他的文獻在使用,要注意打破字形造成的隔膜;(3)看今天的方言中是否還存在,同樣要注意打破字形造成的隔膜。一些本字冷僻而在語詞中常用的字,常常有各種純粹表音的寫法,我們對此要給予充分的認識。

25、語詞的承用,其前提是這個語詞實際上在口語中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僅僅是在前代的文獻中有過。舉例來說:蔣禮鴻先生在?訓詁學略說?中提到“烘簾、“簾烘難解,他是從周邦彥的?早梅芳?“微呈纖履,故隱烘簾自嬉笑,?玉樓春?的“簾烘樓迥月宜人,酒暖香融春有味,?滿路花?的“簾烘淚雨干,酒壓愁城破,以及李商隱?無題?詩的“含情春晼晚,暫見夜闌干。樓響將登怯,簾烘欲度難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他設想:“如將烘解釋作密,于周詞的前二例可通,后一例仍不解。我用探究來源和排比用例的方法,研究出這個“烘有光線透出之義。例子都出自唐代,典型的如:“玳瑁釘簾薄,琉璃迭扇烘。(李賀?惱公?)“酒愛油衣淺,杯夸瑪瑙烘。挑鬟玉釵髻,刺繡寶裝

26、攏。(元鴝春六十韻?)“素液傳烘盞,鳴琴薦碧徽。椒房深肅肅,蘭路靄霏霏。(元鴝月三十韻?)“寶界留遺事,金棺滅去蹤。缽傳烘瑪瑙,石長翠芙蓉。(元鴝度門寺?)“紅絲穿露珠簾冷,百尺啞啞下纖綆。遠翠愁山入臥屏,兩重云母空烘影。(溫庭筠?春愁曲?)“注矢寂不動,澄潭晴轉(zhuǎn)烘。下窺見魚樂,怳假設翔在空。(皮日休?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射魚?)明白了“烘字有透光之義,那么唐詩中的一些校勘問題也就得到答案了。如:“千竿竹翠數(shù)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琖紅(一作烘)疑漏(一作瀉)酒,水晶簾瑩(一作密)更通風。(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顯然,詩作“琥珀琖烘疑漏酒是對的,意謂琥珀琖透光竟至于疑其漏酒。作“琥珀琖紅那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