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天津市工程建設標準天津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Tianjin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public buildingsDB 29-153-2014J 10633-2014主編單位:天津市建筑設計院推準部門: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實施日期:2015年4月1日市建委關于頒布天津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貫徹國家有關節能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改善天津市公共建筑的室內環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促進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應用,天津市建筑設計院等單位按照我委關于下達2013年天津市建設系統第一批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制計劃的通知(津建
2、科2013521號)文件要求,對天津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29-153-2010)進行了全面修訂。經我委組織專家審定,現批準天津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29-153-2014)為我市地方工程建設標準,自2015年4月1日起凡新立項的公共建筑項目應執行本標準。其中,第321、331、333、334、3311、411、422、423、426、429、4211、4215、4218、4219、472、474、476條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天津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29-153-2010)同時廢止。關于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29-1-2013)附錄B中,“表B03部分建
3、筑材料熱工計算參數”應以本標準“附錄F常用建筑材料熱工計算參數表”為準。天津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29-1-2013)中附錄B中“表B03部分建筑材料熱工計算參數”同時廢止。各相關單位要認真執行本標準,實施過程中如有不明之處及修改意見請及時反饋給天津市建筑設計院。本標準由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及對強制性條文的解釋。本標準由天津市建筑設計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本標準由天津市建設工程技術研究所負責征訂和發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翻印和復制。天津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14年12月31日前言根據市建委關于下達2013年天津市建設系統第一批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制計劃的通知(津建科2013521
4、號)的要求,結合我市經濟的發展和當前建筑節能要求,在總結天津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DB29-153-2010)實施情況的基礎上,廣泛征求意見,認真總結工程經驗,依據國家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參考了國內各地區的先進做法,通過反復論證,修訂本標準。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是:總則、術語、建筑與建筑熱工、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電氣、給水排水、可再生能源應用共七章。本標準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本標準確定了新一階段的節能目標,采用能耗計算的方法,給出了各類型建筑的設計總能耗指標,新增了給水排水、可再生能源應用和建筑設計能耗計算的有關規定。本標準中以黑體字標志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本標準由天津市城
5、鄉建設委員會負責強制性條文的管理,天津市建筑設計院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本標準在執行過程中,如發現需要修改和補充之處,請將意見和有關資料寄交天津市建筑設計院(地址:天津市河西區氣象臺路95號;郵編300074),以供今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天津市建筑設計院本標準參編單位:天津市墻體材料革新和建筑節能管理中心天津大學天津城建大學天津中怡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天津建科建筑節能環境檢測有限公司天津華匯工程建筑設計有限公司天津市房屋鑒定建筑設計院天津市建材業協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劉祖玲 劉瑞光 張津奕 劉向東 邵忠國 顧放 李寶瑜 伍小亭 劉建華 王東林 只云波 王蓬 侯建成 王殿池 劉用廣
6、 杜家林 王小莉 杜春禮 章寧 張方 王卉 李旭東 張永煒 劉剛 張志剛 由世俊 張小萍 董志欣 蘆巖 劉洪海 孫紹國 孫立艷 程丁 宋晗 李勝英 劉靜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曹治政 周輝 尹秀偉 王立雄 蔡節 周鵬 呂強1 總 則101 為貫徹國家有關節能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改善天津市公共建筑的室內環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促進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應用,根據天津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具體情況,修定本標準。102 本標準適用于天津市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公共建筑節能設計,與建筑節能設計有關的建筑裝修工程設計也應執行本標準。103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應根據天津地區的氣候條件,在保證室內環境參數條件下,
7、通過加強圍護結構保溫隔熱能力、提高建筑設備及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降低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給水排水及電氣系統的能耗,將建筑能耗控制在規定的范圍內。104 當公共建筑的建筑高度超過150m或單棟建筑面積大于20萬m2或具有特殊意義的標志性建筑不能滿足本標準規定時,應通過專家進行專題論證。105 公共建筑的節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和天津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2 術 語201 透光幕墻 transparent curtain wall可見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內的幕墻。202 建筑體形系數 shape factor建筑物與室外大氣接觸的外表面積與其所包圍
8、的體積的比值。203 單一立面窗墻面積比 single facade window to wall ratio建筑單一立面的窗洞口面積與該立面總面積的比值。204 透光圍護結構太陽得熱系數(SHGC)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of transparent envelope在照射時間內,通過透光圍護結構部件(整窗)的太陽輻射室內得熱量與透光圍護結構外表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的比值。室內得熱量包括通過太陽輻射透射的得熱量和太陽輻射被構件吸收再傳入室內的得熱量兩部分。205 綜合太陽得熱系數 SHGCz integrated solar heart gain co-ef
9、fcient考慮外窗(包括透光幕墻)及窗口外的建筑外遮陽裝置的綜合得熱效果的系數(SHGCzSHGCSD)。206 可見光透射比 visible transmittance透過透光材料的可見光光通量與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見光光通量之比。207 建筑設計總能耗指標kWh(m2a)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building design建筑物每年單位建筑面積的能耗指標,包括供暖、空氣調節和照明能耗指標,不包括電氣設備等所消耗的能量。 208 建筑模型 building model用于建筑設計能耗計算所建立的數字模型。209 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in
10、tegrated part load value(IPLV)用一個單一數值表示的空氣調節用冷水機組的部分負荷效率指標,它基于機組部分負荷時的性能系數值、按照機組在各種負荷條件下的累積負荷百分比進行加權計算獲得。2010 空調冷熱水系統耗電輸冷(熱)比(EC(H)R)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erred cooling(heating)quantity ratio設計工況下,空調冷熱水系統循環水泵總功耗(kW)與設計冷(熱)負荷(kW)的比值。2011 集中供暖系統耗電輸熱比(EHR-H)electricity con-sumption to transf
11、erred heat quantity ratio設計工況下,集中供暖系統循環水泵總功耗(kW)與設計熱負荷(kW)的比值。2012 額定工況冷源綜合制冷性能系數(SCOP)summated re-frigerating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在額定工況下,以電為能源的制冷系統(包括制冷機、冷卻水泵及冷卻塔或風冷式的風機)的制冷量與其凈輸入能量之比。2013 風道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Ws)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air volume ofair duct system設計工況下,空調、通風的風道系統輸送單位風量(m3h)所消耗的電功
12、率(W)。2014 照明功率密度(LPD)lighting power density單位面積上一般照明的安裝功率(Wm2)(包括光源、鎮流器或變壓器等附屬用電器件)。3 建筑與建筑熱工31 一般規定311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分類應符合下列規定:1 按建筑面積分為甲類建筑和乙類建筑:1)單棟建筑面積大于300m2的建筑;單棟建筑面積小于或等于300m2,但總建筑面積大于1000m2的建筑群,為甲類建筑;2)單棟建筑面積小于或等于300m2的建筑及總建筑面積小于或等于1000m2的建筑群,為乙類建筑。2 甲類建筑按使用功能分為教育建筑、辦公建筑、酒店建筑、商業建筑、醫療衛生建筑和其它建筑: 1)教
13、育建筑:托兒所、幼兒園、寄宿學校、中小學校、高等院校、專科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等;2)辦公建筑:辦公樓、商務寫字樓、科研樓、檔案樓、行政辦公樓、酒店式辦公樓、司法建筑、科學實驗建筑等;3)酒店建筑:酒店、快捷酒店、賓館、旅館、招待所、度假村等;4)商業建筑:超級市場(自選商場)、購物中心、步行商業街、綜合商廈、百貨商場、批發商店、農貿市場、菜市場、聯營商場、專賣店、便利店、飲食廣場、餐館、快餐店、銀行、金融建筑、典當行、儲蓄所等;5)醫療衛生建筑:包括綜合醫院、專科醫院、急救中心、救護站、康復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療養院、衛生所、防疫站等;6)其它建筑:除以上五種建筑類型之外的公
14、共建筑。312 建筑的總體規劃和總平面設計應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和夏季自然通風。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選擇南向或接近南向。總體規劃還應考慮減輕熱島效應,宜通過模擬程序計算確定室外風環境的相關指標。313 建筑設計應遵循被動節能措施優先的原則,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風。314 建筑物體形應規整緊湊,且應合理控制體形系數及建筑層高。315 建筑圍護結構采用的防火構造和所選用的材料、產品應滿足被動節能構造措施要求,并應符合國家、天津市現行相關標準及規定。316 建筑總平面設計及平面布置應合理確定能源設備機房的位置,縮短能源供應輸送距離。能源站和設備機房應靠近負荷中心。317 本標準中未注明建筑分類的條款,甲
15、類和乙類建筑均應執行。32 建筑設計321 甲類建筑體形系數限值應符合表321的規定。表321 甲類建筑體形系數限值單棟建筑面積A0(m2)A02000010000A020000 800A010000 300A0800 體形系數0.20(不含教育建筑)0.300.400.50注:1 A0按本標準附錄D計算;2 教育建筑中的單棟建筑面積大于2萬m2時。體形系數不應大于030。322 甲類建筑屋頂透光部分面積不宜大于屋頂總面積的20;單一立面窗墻面積比(包括透光幕墻)不宜大于070,其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 凸凹立面朝向應按本標準附錄D的要求確定,凸窗朝向按所在立面朝向計算;2 樓梯間和電梯間的外
16、墻及外窗均應參與計算;3 外凸窗的頂部、底部和側面的面積不應計入外墻面積;4 外凸窗的頂部、底部和側面為不透光構造時,窗面積應按窗洞口面積計算;外凸窗的頂部、底部和側面為透光構造時,外凸窗面積應按透光部分實際面積計算。323 當建筑單一立面的窗墻面積比小于040時,透光材料的可見光透射比不應小于060;建筑單一立面的窗墻面積比大于等于040時,透光材料的可見光透射比不應小于040。324 建筑物除北向外,其它朝向外窗(包括透光幕墻)應采取遮陽措施,當設置外遮陽時,遮陽裝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 西向應設活動外遮陽,東向宜設活動外遮陽,南向宜設水平外遮陽;2 建筑物外遮陽裝置應兼顧通風及冬季日照;3
17、 建筑物外遮陽系數應按本標準附錄C計算確定。325 單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有效通風換氣面積應滿足下列規定:1 甲類建筑外窗(包括透光幕墻)應設可開啟窗扇,其有效通風換氣面積不應小于所在房間外立面面積的10;當透光幕墻的開啟面積不滿足要求時,應設置通風換氣裝置;2 乙類建筑外窗有效通風換氣面積不宜小于窗面積的30。注: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有效通風換氣面積應為窗開啟后的空氣流通界面面積。326 西、北向主要出入口應設置門斗或雙道門,其它外門宜設門斗或采取其它減少冷風滲透的措施。327 建筑中庭應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降溫,必要時應設置機械通風裝置。328 建筑設計應優先利用天然采光。天然采光不
18、能滿足照明要求的場所,宜采用導光、反光等裝置將自然光引入室內,作為人工照明的補充。329 人員長期停留房間的內表面可見光反射比宜滿足表329要求:表329 房間內表面可見光反射比要求房間內表面位置可見光反射比頂棚0.60.9墻面0.30.8地面0.10.53210 電梯應具備節能運行功能。兩臺及以上電梯集中排列時,應設置群控措施。電梯應具備無外部召喚且轎箱內一段時間無預置指令時,自動轉為節能運行模式的功能。3211 自動扶梯、自動人行步道應具備空載時暫停或低速運轉的功能。33 設計總能耗指標與圍護結構熱工設計331 甲類建筑年度單位建筑面積供暖、空調和照明設計總能耗指標必須符合表331的規定。
19、表331 各類建筑年度單位建筑面積供暖、空調和照明設計總能耗指標(kWhm2a)教育建筑辦公建筑酒店建筑商業建筑醫療衛生建筑其它類建筑393851687562注:1 其它類建筑為除上述五類建筑之外的建筑,例如文化、體育、交通、廣播電影電視建筑等;2 包含多種類型的綜合類建筑能耗指標按面積加權平均的方法計算;3 設計總能耗指標不包含建筑地下室的能耗;4 設計總能耗指標計算應由建筑、暖通、電氣專業分別提供計算參數,由工程設計主持人(項目負責人)統一協調。按照本標準附錄A進行計算,滿足指標要求。332 甲類建筑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應符合表332的規定。表332 甲類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333 乙類
20、建筑物的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應符合表333的規定。表333 乙類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334 建筑物的局部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應符合表334的規定。表334 建筑局部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指標注:1 周邊地面系指室外地坪以上距外墻內表面2m以內的地面;2 地面熱阻僅為保溫材料層的熱阻;3 地下室外墻和頂板熱阻系指土壤以內各層保溫材料的熱阻之和;4 變形縫內沿周邊應填低密度保溫材料,且填充深度不小于300mm。335 地下室、半地下室的圍護結構應符合下列規定:1 與土壤接觸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外墻保溫層應與室外地坪以上外墻保溫層銜接;2 與室外空氣接觸的供暖空調地下室、半地下室(包括下沉式廣場、有透光頂
21、的步行街等)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指標應符合本標準表332、表333、表334的規定。336 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 屋面、外墻、底面接觸室外空氣的架空或外挑樓板的傳熱系數為包括結構性熱橋在內的平均值,平均傳熱系數的計算應符合本標準附錄B的規定;2 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傳熱系數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門窗玻璃幕墻熱工計算規程JGJT 151的規定計算。337 外窗的太陽得熱系數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1 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太陽得熱系數即為窗本身的太陽光總透射比,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門窗玻璃幕墻熱工計算規程JGJT 151的規定計算;2 外窗(包括透光幕墻)的綜合太陽得熱系數應為
22、透光圍護結構太陽得熱系數與外遮陽的遮陽系數的乘積,外遮陽的遮陽系數應按本標準附錄C的規定計算。338 一般屋面、外墻和地下室的熱橋部位的內表面溫度不應低于10,特殊溫、濕度環境的房間不宜低于設計溫、濕度條件下的露點溫度。339 建筑外門窗氣密性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GBT 7106,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 10層及以上的建筑,其外窗氣密性不應低于7級;2 10層以下的建筑,其外窗氣密性不應低于6級;3 外門氣密性不應低于4級。3310 透光幕墻的氣密性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建筑幕墻GBT 21086中的有關規定且氣密性不應低于3級。3311 當建筑采用透光全
23、玻幕墻時,透光全玻幕墻中非中空玻璃的面積不應超過同一立面透光面積(含門窗和玻璃幕墻)的15,并應按同一立面圍護結構透光面積(含門窗和玻璃幕墻)加權計算平均傳熱系數。3312 外門窗保溫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1 外門窗框與墻之間的縫隙應采用發泡聚氨酯等高效保溫材料填實,其縫隙內外兩側應采用硅酮系列建筑膠密封,嚴禁采用普通水泥砂漿補縫;2 外門窗洞口室外部分的側墻面應作保溫處理,并應保證門窗洞口室內部分側墻面的內表面溫度不低于10。3 凸窗不透光部分的傳熱系數應小于等于外墻傳熱系數;凸窗透光部分的傳熱系數應小于等于同一朝向外窗的傳熱系數。4 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41 一般規定411 施工圖設計階段,必
24、須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412 供暖和空調的室內設計計算溫度取值,宜符合下列原則:1 集中供暖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不宜高于本標準表412-1的規定;2 空調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冬季不宜高于本標準表412-2的規定,夏季不宜低于本標準表412-2的規定。413 設有中央空調的公共建筑,應根據建筑等級、采暖期天數、能源消耗量和運行費用等因素,經技術經濟綜合分析比較后確定是否另設熱水(散熱器)集中供暖系統。414 系統冷熱媒溫度的選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的規定。冷熱源采用可再生能源形式時,經濟技術比較合理時,冷媒溫度宜高于常用設計溫度,
25、熱媒溫度宜低于常用設計溫度。415 當利用通風可以排除室內的余熱、余濕或其它污染物時,優先采用的通風方式順序為自然通風、機械通風或復合通風。416 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采用分散設置的空調裝置或系統:1 全年供冷、供暖運行時間較短或采用集中供冷、供暖系統不經濟的建筑;表412-1 集中供暖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表412-2 空調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設計計算溫度冬季夏季一般房間2026大堂、過廳18272 需設空氣調節的房間布置過于分散的建筑;3 設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統的建筑中,使用時間和要求不同的少數房間;4 需增設空調系統,但設置機房和管道存在較大困難的既有建筑。417 采用溫濕度獨立控制的空
26、調系統,應符合以下要求:1 應根據氣候特點,經技術經濟分析論證,合理采用高溫冷源的制備方式和新風除濕方式;2 宜考慮全年對天然冷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措施;3 不應采用再熱空氣處理方式。418 使用時間不同的空氣調節區不應劃分在同一個空氣調節風系統中。溫度、濕度等要求不同的空氣調節區不應劃分在同一個空氣調節風系統中。419 設計選用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備時,應優先選擇長期運行工況下效率高的產品。4110 設計空調與通風系統時,應充分考慮利用自然冷源(如冷卻塔、新風供冷)的可能性。4 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41 一般規定411 施工圖設計階段,必須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412 供暖和空調的
27、室內設計計算溫度取值,宜符合下列原則:1 集中供暖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不宜高于本標準表412-1的規定;2 空調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冬季不宜高于本標準表412-2的規定,夏季不宜低于本標準表412-2的規定。413 設有中央空調的公共建筑,應根據建筑等級、采暖期天數、能源消耗量和運行費用等因素,經技術經濟綜合分析比較后確定是否另設熱水(散熱器)集中供暖系統。414 系統冷熱媒溫度的選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的規定。冷熱源采用可再生能源形式時,經濟技術比較合理時,冷媒溫度宜高于常用設計溫度,熱媒溫度宜低于常用設計溫度。415 當利用通風可以排除室
28、內的余熱、余濕或其它污染物時,優先采用的通風方式順序為自然通風、機械通風或復合通風。416 符合下列情況之一時,宜采用分散設置的空調裝置或系統:1 全年供冷、供暖運行時間較短或采用集中供冷、供暖系統不經濟的建筑;表412-1 集中供暖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表412-2 空調系統室內設計計算溫度設計計算溫度冬季夏季一般房間2026大堂、過廳18272 需設空氣調節的房間布置過于分散的建筑;3 設有集中供冷、供暖系統的建筑中,使用時間和要求不同的少數房間;4 需增設空調系統,但設置機房和管道存在較大困難的既有建筑。417 采用溫濕度獨立控制的空調系統,應符合以下要求:1 應根據氣候特點,經技術經濟分
29、析論證,合理采用高溫冷源的制備方式和新風除濕方式;2 宜考慮全年對天然冷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措施;3 不應采用再熱空氣處理方式。418 使用時間不同的空氣調節區不應劃分在同一個空氣調節風系統中。溫度、濕度等要求不同的空氣調節區不應劃分在同一個空氣調節風系統中。419 設計選用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備時,應優先選擇長期運行工況下效率高的產品。4110 設計空調與通風系統時,應充分考慮利用自然冷源(如冷卻塔、新風供冷)的可能性。42 冷源與熱源421 供暖空調冷源、熱源應根據建筑規模、使用特征、天津市能源結構、價格政策、環保規定等按下列原則通過綜合論證確定:1 有可供利用的廢熱或工業余熱的區域,熱源
30、宜采用廢熱或工業余熱。當廢熱或工業余熱的溫度較高、經技術經濟論證合理時,冷源宜采用吸收式冷水機組;2 在技術經濟合理的情況下,冷、熱源宜利用淺層地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當采用可再生能源受到氣候等原因的限制無法保證時,應設置輔助冷、熱源;3 不具備本條第1、2款的條件,但有城市或區域熱網的地區,集中式空調系統的供熱熱源宜優先采用城市或區域熱網;4 不具備本條第1、2款的條件,但城市電網夏季供電充足的地區,空調系統的冷源宜采用電動壓縮式機組;5 不具備本條第1款4款的條件,但城市燃氣供應充足的地區,宜采用燃氣鍋爐、燃氣熱水機供熱或燃氣吸收式冷(溫)水機組供冷、供熱;6 天然氣供應有保障的地
31、區,當建筑的電力負荷、熱負荷和冷負荷能較好匹配、能充分發揮冷、熱、電聯產系統的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且經濟技術比較合理時,宜采用分布式燃氣冷熱電三聯供系統;422 除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外,不得采用電熱鍋爐、電熱水器作為熱源:1 以供冷為主,供暖負荷較小且無法利用熱泵提供熱源的建筑;2 無城市或區域集中供熱與燃氣來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環保或消防嚴格限制,且無法利用熱泵提供供暖熱源的建筑;3 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且其發電量能夠滿足自身電加熱量需求的建筑;4 夜間供熱或空調系統不運行的建筑中需要維持值班溫度的個別房間。423 除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外,不得采用電直接加熱設備作為空氣加濕熱源:1 電力供應充足,
32、且電力需求側管理鼓勵用電時;2 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且其發電量能夠滿足自身電加熱量需求的建筑;3 冬季無加濕用蒸汽源。且冬季室內相對濕度控制精度要求高或對室內衛生要求高的建筑。424 實施峰谷電價的建筑,宜利用水蓄冷系統,并應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的規定及以下原則:1 采用電制冷冷水機組時,應根據蓄冷量,全天冷負荷,以及分時電價確定冷水機組的裝機容量;2 蓄冷放冷過程應采用閉式系統,蓄冷裝置溫度宜為512。對系統放冷水溫為914。3 蓄冷裝置應設有可靠的布水裝置,以降低斜溫層高度。4 蓄冷裝置本體結構的傳熱系數應003W(m2K)。425 鍋爐供暖設計應符合下列
33、規定:1 單臺鍋爐的設計容量應以保證其具有長時間較高運行效率為原則確定,實際運行負荷率不宜低于50;2 在保證鍋爐具有長時間較高運行效率的前提下,各臺鍋爐的容量宜相等;3 當供暖系統的設計回水溫度小于或等于50時,宜采用冷凝式鍋爐。426 名義工況下鍋爐的熱效率不應低于表426中的數值。表426 鍋爐名義工況下熱效率()427 除下列情況外,不應采用蒸汽鍋爐作為熱源:1 廚房、洗衣、高溫消毒以及工藝性濕度控制等必須采用蒸汽的熱負荷;2 蒸汽熱負荷在總熱負荷中的比例大于70且總熱負荷14MW。428 集中空調系統的冷水(熱泵)機組臺數及單機制冷量(制熱量)選擇,應能適應負荷全年變化規律,滿足季節
34、及部分負荷要求。機組不宜少于兩臺;且同類型機組不宜超過4臺;當小型工程僅設一臺時,應選調節性能優良的機型,并能滿足建筑最低負荷的要求。429 電動壓縮式冷水機組的總裝機容量。應按本標準411條的規定計算的空調系統冷負荷值直接選定,不另作附加;在設計條件下,當機組的規格不能符合計算冷負荷的要求時,所選擇機組的總裝機容量與計算冷負荷的比值不得超過11。4210 分布式能源站作為冷熱源時,宜采用由自身發電驅動、以熱電聯產產生的廢熱為低位熱源的熱泵系統。4211 電機驅動的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在名義制冷工況和規定條件下,性能系數(COP)不應低于表4211的規定。表4211 冷水(熱泵)機組
35、制冷性能系數注:1 水冷變頻冷水機組的COP不得低于表中限值的95;2 風冷機組計算制冷性能時,機組的消耗功率應包括機組風機的消耗功率。3 蒸發冷卻式機組計算冷卻性能時,機組消耗的功率應包括放熱側水泵和風機消耗的電功率。4212 電機驅動的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不應低于表4212的規定。表4212 冷水(熱泵)機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注:1 IPLV是基于單臺主機運行工況,其計算方法應符合本標準4213條的規定;2 水冷變頻離心式冷水機組的IPLV不應低于表中水冷離心式冷水機組限值的130倍; 3 水冷變頻螺桿式冷水機組的IPLV不應低于表中水冷螺桿式冷
36、水機組限值的115倍; 4 風冷式機組計算IPLV時,應考慮放熱側散熱風機消耗的電功率。4213 空調系統冷源的綜合制冷性能系數(SCOP)不應低于表4213的規定。 表4213 冷源的綜合制冷性能系數(SCOP)限值4214 電機驅動的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的綜合部分負荷性能系數(IPLV)應按下式計算和檢測條件檢測:式中:A10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30冷凝器進氣干球溫度35;B7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水溫度26冷凝器進氣干球溫度315;C50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迸水溫度23冷凝器進氣干球溫度28;D25負荷時的性能系數(WW),冷卻水進
37、水溫度19冷凝器進氣干球溫度245。4215 名義制冷量大于71KW、采用電機驅動壓縮機的單元式空氣調節機、風管送風式和屋頂式空氣調節機組時,其在名義制冷工況和規定條件下的能效比(EER)不應低于表4215的規定。表4215 單元式空氣調節機、風管送風式和屋頂式空氣調節機組能效比(EER)4216 空氣源熱泵機組的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具有先進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時間總和不應超過運行周期時間的20;2 冬季設計工況時機組性能系數(COP),冷熱風機組不應小于180,冷熱水機組不應小于200;3 冬季室外設計溫度低于當地平衡點溫度,或對于室內溫度穩定性有較高要求的空調系統,應設置輔助熱源;4
38、 對于同時供冷、供暖的建筑,宜選用熱回收式熱泵機組。注:冬季設計工況下的機組性能系數是指冬季室外空調計算溫度條件下,達到設計需求參數時的機組供熱量(W)與機組輸入功率(W)的比值。4217 空氣源、風冷、蒸發冷卻式冷水(熱泵)式機組室外機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確保進風與排風通暢,在排出空氣與吸入空氣之間不發生明顯的氣流短路; 2 避免受污濁氣流影響;3 噪聲和排熱符合周圍環境要求;4 便于對室外機的換熱器進行清掃。4218 多聯式分體空調(熱泵)機組的制冷綜合性能系數IPLV(C)不應低于表4218的規定。表4218 多聯式分體空調(熱泵)機組的制冷綜合性能系數IPLV(C)名義制冷量
39、(CC)(KW)名義制冷綜合性能系數IPLV(C)CC283.9028CC843.85CC843.754219 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溫)水機組在名義工況下的性能參數應符合表4219的規定。表4219 溴化鋰吸收式機組性能參數機型名義工況 性能系數 冷(溫)水進出口溫度()冷卻水進出口溫度()性能系數(WW)制冷供熱直燃12/7(供冷)30/351.2060(供熱出口)0.904220 對于冬季或過渡季有供冷需求的建筑,應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如新風降溫方式,經技術經濟分析合理時,應利用冷卻塔提供空氣調節冷水或使用具有同時制冷和制熱功能的空調(熱泵)產品。4221 采用蒸汽為熱源,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
40、時,應回收用汽設備產生的凝結水。凝結水回收系統應采用閉式系統。4222 對常年存在一定生活熱水需求的建筑,當采用電動蒸汽壓縮循環冷水機組時,宜采用具有冷凝熱回收功能的冷水機組。43 集中熱水供暖系統431 供暖熱負荷計算時,應考慮供暖房間明裝管道、照明、辦公設備的得熱。432 集中供暖系統宜按南、北向分環供熱的原則設計。433 集中供暖系統應具有分室(區)控溫調節裝置,并應充分考慮能實行分區熱量計量的可能性。434 公共建筑內的高大空間,如大堂、候車(機)廳、展廳等宜采用輻射供暖方式,或采用輻射供暖作為補充。435 集中供暖水系統應按照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 50736的規定,
41、嚴格進行水力平衡計算,且應通過各種措施使各并聯環路之間(不包括共用段)的壓力損失相對差額不大于15。436 在選配集中供暖系統的循環水泵時,應計算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EHR),并應標注在施工圖的設計說明中。循環泵耗電輸熱比應符合下式要求:式中:EHR集中供暖系統的循環水泵的耗電輸熱比;G每臺運行水泵的設計流量(m3h);H每臺運行水泵對應的設計揚程(m);b每臺運行水泵對應的設計工作點效率;Q設計熱負荷(kW);T設計供回水溫差();A與水泵流量有關的計算系數,按本規范表445-2選取;B與機房及用戶的水阻力有關的計算系數,按本規范表445-3選取;L室外主干線(包括供回水管)總長度(m);
42、與L有關的計算系數,按表445-4和表445-5選取或計算;437 集中供暖系統采用變流量水系統時,循環水泵宜采用變速調節控制。44 集中空調冷熱水輸配系統441 集中空調冷熱水系統設計原則:1 當建筑物所有區域只要求按季節同時進行供冷和供熱轉換時,應采用兩管制空調水系統;2 當建筑物內一些區域的空調系統需全午供應空調冷水、其他區域僅要求按季節進行供冷和供熱轉換時,可采用分區兩管制空調水系統;3 當空調水系統的供冷和供熱工況轉換頻繁或需同時使用時,宜采用四管制空調水系統;4 對于冷水水溫和供回水溫差要求一致且各區域管路壓力損失相差不大的中小型工程,單臺水泵功率較大時,經技術和經濟比較,在確保設
43、備的適應性、控制方案和運行管理可靠的前提下,空調冷水可采用冷水機組和負荷側均變流量的一級泵系統,且一級泵應采用變速泵;5 系統作用半徑較大、設計水流阻力較高的大型工程,空調冷水宜采用變流量二級泵系統。當各環路的設計水溫一致且設計水流阻力接近時,二級泵宜集中設置;當各環路的設計水流阻力相差較大或各系統水溫或溫差要求不同時,宜按區域或系統分別設置二級泵。二級泵應采用變速泵;6 冷源設備集中設置且用戶分散的區域供冷等大規模空調冷水系統,當二級泵的輸送距離較遠且各用戶管路阻力相差較大,或者水溫(溫差)要求不同時,可采用多級泵系統,且各級泵應采用變速泵。442 集中空調冷、熱水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
44、1 空調冷水系統的供、回水設計溫差不應小于5,空調熱水系統的供、回水設計溫差不應小于10。在技術可靠、經濟合理的前提下宜盡量加大空調水系統的供、回水溫差;2 如空調冷水系統的供、回水設計溫差等于5時的冷水循環泵揚程大于30米水柱,則宜采用大于5的供、回水設計溫差。采用大于5的空調冷水系統的供、回水設計溫差時應論證設備的適應性;3 冰蓄冷空調及區域供冷水系統的供、回水設計溫差宜為810; 4 水系統規模較小、各環路水阻力相差不大且系統運行時段負荷變化較小時,宜采用一級泵系統,經過充分的技術經濟論證一級泵可采用變速變流量的運行調節方式; 5 水系統規模較大、各環路水阻力相差懸殊且系統運行時段負荷變
45、化較大時,宜采用二級泵系統。二級泵應采用變速變流量的運行調節方式; 6 兩管制空調冷、熱水系統的冷水循環泵和熱水循環泵宜分別設置;7 空調水系統的定壓,宜優先采用高位水箱定壓方式。443 空調水系統布置和選擇管徑時,應減少并聯環路之間壓力損失的相對差額。當設計工況時并聯環路之間壓力損失的相對差額超過15時,應采取水力平衡措施。444 采用換熱器加熱或冷卻的二次水空調水系統的循環水泵宜采用變速調節。對供冷(熱)負荷和規模較大工程,當各區域管路阻力相差較大或需要對二次水水泵系統分別管理時,可按區域分別設置換熱器和二次水水泵。445 在選配空調冷熱水系統的循環水泵時,應計算循環水泵的耗電輸冷(熱)比
46、EC(H)R,并應標注在施工圖的設計說明中。空調冷熱水系統耗電輸冷(熱)比應符合下式要求:空調冷熱水系統耗電輸冷(熱)比應下式計算:式中:EC(H)R循環水泵的耗電輸冷(熱)比;G每臺運行水泵的設計流量(m3h);H每臺運行水泵對應的設計揚程(m水柱);b每臺運行水泵對應設計工作點的效率;Q設計冷(熱)負荷(kW);T規定的計算供回水溫差(),按表445-1選取;A與水泵流量有關的計算系數,按表445-2選取;B與機房及用戶的水阻力有關的計算系數,按表445-3選取;與L有關的計算系數,按表445-4或表445-5選取;L從冷熱機房至該系統最遠用戶的供回水管道的總輸送長度(m);當管道設于大面
47、積單層或多層建筑時,可按機房出口至最遠端空調末端的管道長度減去100m確定。表445-1 T值()冷水系統熱水系統寒冷515注:1 對空氣源熱泵、溴化鋰機組、水源熱泵等組的熱水供回水溫差按機組實際參數確定;2 對直接提供高溫冷水的機組,冷水供回水溫差按機組實際參數確定。表445-2 A值設計水泵流量GG60m3/h60m3/hG200m3/hG200m3/hA值0.0042250.0038580.003749注:多臺水泵并聯運行時,流量按較大流量選取。表445-3 B值 系統組成四管制單冷、單熱管道B值兩管制熱水管道B值一級泵冷水系統28熱水系統2221二級泵冷水系統33熱水系統2725注:1
48、 兩管制冷水管道的B值應按四管制單冷管道的B值選取;2 多級泵冷水系統,每增加一級泵,B值可增加5;3 多級泵熱水系統,每增加一級泵,B值可增加4。表445-4 四管制冷、熱水管道系統的值系統 管道長度L范圍(m) 400m400mL1000mL1000冷水0.020.0161.6/L0.0134.6/L熱水0.0140.01250.6/L0.0094.1/L表445-5 兩管制熱水管道系統的值 系統管道長度L范圍(m) 400m400mL1000mL1000熱水0.0090.00720.72/L0.00592.02/L注:兩管制冷水系統計算式與表445-4四管制冷水系統相同。446 空調冷熱
49、水系統的耗電輸熱比(EC(H)R)不應大于表446中的數值。表446 空調冷熱水系統的耗電輸冷(熱)比EC(H)R管道類型空調冷水兩管制熱水(Tg熱水供水溫度)四管制熱水EC(H)R0.0241Tg5550Tg55Tg500.006730.00430.00730.0259注:兩管制熱水管道系統中對應50Tg55的EC(H)R值,適用于采用直燃式冷熱水機組作為熱源的空調熱水系統。45 集中空調冷熱風系統451 當空氣調節區允許較大的送風溫差或室內散濕量較大時應采用具有一次回風的全空氣定風量空氣調節系統。452 下列全空氣調節系統宜采用變風量空氣調節系統:1 同一個空調風系統中,各空調區的冷、熱負
50、荷差異和變化大,低負荷運行時間較長,且需要分別控制各空調區溫度;2 建筑區全年需要送冷風。453 設計定風量全空氣空氣調節系統時,宜采取可實現全新風運行或可調新風比的措施,同時設計相應的排風系統。454 當一個空氣調節風系統負擔多個使用空間時,系統的新風量應按下式計算確定:式中:Y修正后的系統新風最在送風量中的比例;Vot修正后的總新風量(m3h):Vst總送風量,即系統中所有房間送風量之和(m3h);X未修正的系統新風量在送風量中的比例;Von系統中所有房間的新風量之和(m3h);Z新風比需求最大的房間的新風比;Voc新風比需求最大的房間的新風量(m3h);Vsc新風比需求最大的房間的送風量
51、(m3h)。455 在人員密度相對較大且變化較大的房間,宜根據室內CO2濃度檢測值進行新風需求控制,同時排風量也宜適應新風量的變化以保持房間的正壓。456 當采用人工冷、熱源對空氣調節系統進行預熱或預冷運行時,新風系統應能關閉;當采用室外空氣進行預冷時,應盡量利用新風系統。457 建筑物內存在需要常年供冷的內部區域時,空調系統的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應根據室內進深、分隔、朝向、樓層以及圍護結構特點等因素,劃分建筑物空氣調節內、外區;2 內、外區宜分別設置系統或末端裝置;并應避免冬季室內冷、熱風的混合損失;3 對有較大內區且常年有穩定的大量余熱的辦公、商業等建筑,有條件時宜采用水環熱泵等能夠回
52、收余熱的空氣調節系統;4 當建筑物內區采用全空氣系統時,冬季和過渡季應最大限度地采用新風作冷源,冬季不應使用制冷機供應冷水。458 采用風機盤管加集中新風系統,宜具備可在各季節采用不同新風量的條件。459 建筑的通風,應符合以下節能原則:1 應優先采用自然通風排除室內的余熱、余濕及其它污染物; 2 體育館比賽大廳等人員密集的高大空間,應具備全面使用自然通風的條件;3 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室內的通風換氣要求時,應設置機械進風系統、機械排風系統或機械進排風系統;4 建筑物內產生大量熱濕以及有害物質的部位,應優先采用局部排風,必要時輔以全面排風。4510 設計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時,新風宜直接送入各空氣
53、調節區,不宜經過風機盤管機組后再送出。4511 空氣過濾器的設計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1 空氣過濾器的性能參數應符合國家標準空氣過濾器GBT 14295的規定;2 宜設置過濾器阻力監測、報警裝置,并應具備更換條件;3 全空氣空氣調節系統的過濾器應能滿足全新風運行的需要。4512 空氣調節風系統不應采用土建風道作為空氣調節系統的送風道和輸送冷、熱處理后的新風送風道。不得已而使用土建風道時,必須采取可靠的防漏風和絕熱措施。4513 空氣調節系統送風溫差應根據焓濕圖(h-d)表示的空氣處理過程計算確定。空氣調節系統采用上送風氣流組織形式時,宜加大夏季設計送風溫差,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 送風高度小于或等
54、于5m時,送風溫差不宜小于5;2 送風高度大于5m時,送風溫差不宜小于10。4514 除特殊情況外,在同一個空氣處理系統中,不應同時有加熱和冷卻過程。4515 當通風系統使用時間較長且運行工況(風量、風壓)有較大變化時,通風機宜采用雙速或變速風機。4516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通風設備和風管應采取保溫或防凍等措施:1 所輸送空氣的溫度相對環境溫度較高或較低,且不允許所輸送空氣的溫度顯著升高或降低時;2 需防止空氣熱回收裝置結露(凍結)和熱量損失時; 3 排出的氣體在進入大氣前,可能被冷卻而形成凝結物堵塞或腐蝕風管時。4517 空調風系統和通風系統的作用半徑不宜過大。風道系統風量大于10,000
55、m3h時,單位風量耗功率(Ws)應按照下式計算,并不應大于表4517的規定:式中:P空調機組的余壓或通風系統風機的風壓(Pa);CD電機及傳動效率(),CD取0855;F風機效率(),按照設計圖中標注的效率選擇。表4517 風道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限值W(m3h)4518 設有集中排風的空調系統經技術經濟比較合理時,宜設置空氣-空氣能量回收裝置。采用空氣熱回收裝置時,應對熱回收裝置的排風側是否出現結霜或結露現象進行核算,當出現結霜或結露現象時,應采取預熱等保溫防凍措施。4519 有人員長期停留且不設置集中新風、排風系統的空氣調節區(房間),宜在各空氣調節區(房間)分別安裝帶熱回收功能的雙向換氣裝
56、置。4520 空調冷熱水管的絕熱厚度,應按設備及管道保冷設計導則GBT 15586中的經濟厚度和防表面結露厚度的方法計算,建筑物內空調水管的絕熱厚度亦可參照本標準附錄G選用。4521 空調風管絕熱材料的最小熱阻應大于或等于表4521的規定。表4521 空調風管絕熱材料的最小熱阻風管類型最小熱阻(m2K/W)一般空調風管0.74低溫空調風管1.084522 風管道絕熱層最小厚度應按表4522選用。表4522 空調風管的絕熱層最小厚度注:1 設備絕熱層厚度,可參照本表進行選用。46 末端系統461 散熱器宜明裝,散熱器的外表面應刷非金屬性涂料;地面輻射供暖面層宜采用熱阻小于005m2KW的材料。4
57、62 設計變風量全空氣空氣調節系統時,應采用變頻自動調節風機轉速的方式,并應在設計文件中標明每個變風量末端裝置的最小送風量。463有條件時,空氣調節送風宜采用通風效率高、空氣齡短的置換通風型送風模式。464建筑空間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體積大于10,000m3時,宜采用分層空氣調節系統。465 機電設備用房、廚房熱加工間等發熱量較大的房間的通風設計應滿足下列要求:1 在保證設備正常工作前提下,宜盡量采用通風消除室內余熱,機電設備用房夏季室內計算溫度取值不宜低于室外通風計算溫度; 2 廚房熱加工間采用補風式油煙排氣罩;采用直流式空調送風的區域,夏季室內計算溫度取值不宜低于室外通風計算溫度。 4
58、7 監測、控制與計重 471 集中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系統,應進行監測與控制。20,000m2以上的公共建筑使用全空氣調節系統時,宜采用直接數字控制系統。其內容可包括參數檢測、參數與設備狀態顯示、自動調節與控制、工況自動轉換、能量計量以及中央監控與管理等,具體內容應根據建筑功能、相關標準、系統類型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472 熱源、換熱機房和制冷機房的能耗計量應包括下列內容:1 生產燃料的消耗量; 2 制冷機的耗電量和供冷量;3 集中供熱系統的供熱量;4 水泵的耗電量; 5 補水量。473 采用區域性冷源和熱源時,在每棟公共建筑的冷源和熱源入口處,應設置冷量和熱量計量裝置。公共建筑內部歸屬不
59、同使用單位的各部分,宜分別設置冷量和熱量計量裝置。474 鍋爐房和換熱機房應設置供熱量控制裝置。475 鍋爐房和熱交換站供熱量控制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 應能進行水泵與閥門等設備連鎖控制;2 供水溫度應能根據室外溫度進行調節:3 供水流量應能根據末端需求進行調節;4 宜能根據末端需求進行水泵臺數和轉速的控制;5 應能根據需求供熱量調節鍋爐的投運臺數和投入燃料量。476 供暖空調系統應設置室溫調控裝置;散熱器及輻射供暖系統應安裝自動溫度控制閥。477 冷熱源機房的控制功能應符合下列要求:1 應能進行冷水熱泵機組、水泵、閥門、冷卻塔等設備的順序啟停和連鎖控制;2 應能進行冷水機組的臺數控制,宜采用
60、冷量優化控制方式;3 應能進行水泵的臺數控制,宜采用流量優化控制方式;4 二級泵應能進行自動變速控制,宜根據供回水壓差控制轉速,且供回水壓差宜能優化調節;5 應能進行冷卻塔風機的臺數控制,宜根據室外氣象參數進行變速控制;6 應能進行冷卻塔的自動排污控制;7 宜能根據室外氣象參數和末端需求進行供水溫度的優化調節;8 宜能按照累計運行時間進行設備的輪換使用;9 對于裝機容量較大、設備臺數較多的冷熱源機房,宜采用機組群控方式。478 全空氣空調系統的控制功能應滿足下列要求:1 應能進行風機、風閥和水閥的啟停連鎖控制;2 應能按照使用時間進行定時啟停控制,宜對啟停時間進行優化調整;3 采用變風量系統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租賃公寓轉租合同協議書
- 2025合同解除補償協議書
- 2024-2025學年度湖南省株洲世紀星高級中學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
- 景德鎮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三下學期期中數學試題理試題
- 25年一月份全屋隔音棉驗收補充協議
- 第5課 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課件(統編版2024)
- 助殘委托服務協議
- 幼兒園常見事故預防和處理
- 李努生:對加強廉政建設的思考
- 2025安全巡查員技能提升合同模板
- 金屬監督監理實施細則
- 不銹鋼304焊接工藝評定報告PQR(全氬弧)
- 正確認識汽車太陽膜課件
- 工程建筑給排水外文文獻翻譯1
- 曲線上梁的平分中矢坐標計算方法解讀
- DB4201∕T 646-2021 軌道交通工程運營期結構監測技術規程
- 200句話搞定上海中考單詞(精華版)
- 船舶輔鍋爐的自動控制系統分析
- 49000DWT江海直達成品油船設計
- 第三章第四節2--厚壁圓筒-應力
- 建設工程監理費計算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