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1253-2015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1頁
DB11-T1253-2015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2頁
DB11-T1253-2015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3頁
DB11-T1253-2015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4頁
DB11-T1253-2015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CS27.080J 75備案號:48660-2016DB11北京市地方標準DB11/T 12532015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system2015 - 12 - 30 發布2016 - 04 - 01 實施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 布DB11/T 12532015目次前言II范圍1規范性引用文件1術語和定義1基本要求3勘查與評估4系統設計5系統施工6系統監測8調試與驗收9附錄 A(規范性附錄)巖土熱響應試驗12附錄 B(資料性附錄)地埋管外徑及壁厚13附錄 C(資料性附錄)巖土體熱物性參數15IDB

2、11/T 12532015前言本標準根據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由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出并歸口。本標準由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實施。本標準起草單位: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北京節能環保中心、北京市地質勘察技術院、北京源深節能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華源熱力管網有限公司、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淺層地溫能研究與推廣中心。本標準主要起草人: 李寧波、閆立華、焦江波、楊俊偉、鄭佳、于湲、郭艷春、吳豐昌、周濤、李軍、冉偉彥、楊全合、衛萬順、李娟、張文秀、韓敏霞、李海東、杜紅兵、李萌文、金波、王偉。IIDB11/T 12532015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范

3、圍本標準規定了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的場地淺層地溫能資源勘查評估、換熱系統設計與施工、監測系統建設、調試和驗收等工作的內容、方法和要求。本標準適用于以地下巖土體為低溫熱源,以水為傳熱介質,采用熱泵技術進行供熱、供冷或加熱生活熱水的系統工程前期勘查與評估、設計、施工、驗收及系統監測。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 50015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202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43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74

4、制冷設備、空氣分離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366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 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GB/T 14848地下水質量標準DZ/T 0225淺層地熱能勘查評價規范CJJ 101埋地聚乙烯給水管道工程技術規程DB 11/ 687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地源熱泵系統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巖土體、地下水或地表水為低溫熱源,由水源熱泵機組、地溫能交換系統、建筑物內系統組成的供熱空調系統。根據地溫能交換系統形式的不同,地源熱泵系統分為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和地表水地

5、源熱泵系統。3.2地埋管換熱系統ground heat exchanger system傳熱介質通過豎直或水平地埋管換熱器與巖土體、地下水進行熱交換的地溫能交換系統,又稱土壤熱交換系統。3.31DB11/T 12532015淺層地溫能資源shallow geothermal energy resources蘊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圍內巖土體、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熱能資源。3.4傳熱介質heat-transfer fluid地源熱泵系統中,通過地埋管換熱器與巖土體、地下水進行熱交換的不低于GB/T 14848中規定的III類地下水質量標準的水。3.5豎直地埋管換熱器vertical

6、 ground heat exchanger換熱管路埋置在豎直鉆孔內的地埋管換熱器,又稱豎直土壤熱交換器。3.6水平地埋管換熱器horizontal ground heat exchanger換熱管路埋置在水平管溝內的地埋管換熱器,又稱水平土壤熱交換器。3.7環路集管circuit header連接各并聯環路的集合管,通常用來保證各并聯環路流量相等。3.8巖土體rock-soil body巖石和松散沉積物的集合體,如砂巖、砂礫石、土壤等。3.9勘查測試孔exploration and vertical testing hole按照測試要求和擬采用的成孔方案,將用于勘查和測試的豎直地埋管換熱器稱

7、為勘查測試孔。3.10巖土熱響應試驗rock-soil thermal response test通過測試儀器,對項目所在場區的勘查測試孔進行一定時間的連續換熱試驗,獲得項目場區巖土體的初始平均溫度、巖土體綜合熱物性及巖土體換熱能力等參數。3.11巖土體初始平均溫度initial temperature of the rock-soil從自然地表下10m20m至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埋設深度范圍內,巖土體常年恒定的平均溫度。3.12埋設溫度傳感器法embedding temperature sensor method在豎直地埋管換熱器不同深度埋設溫度傳感器,通過實時監測溫度傳感器的監測數值,確定不同

8、深度巖土體溫度的方法。3.132DB11/T 12532015無功循環法reactive circulation method不向地埋管換熱器內循環水加載冷、熱量,利用循環水與巖土體達到熱平衡時的溫度,分析巖土體初始平均溫度的方法。3.14水溫平衡法water temperature balance method地埋管換熱器安裝完成后在管內充滿水,靜置至少48h后管內的水與巖土體達到熱平衡,通過水泵循環將管內的水泵出,同時監測水溫的變化,通過管內水的溫度分析巖土體溫度的方法。3.15穩定熱流測試steady heat flow test向地埋管換熱器循環介質提供穩定的熱量或冷量,記錄地埋管換熱

9、器進、出水溫度的響應情況,計算巖土體綜合熱物性參數或換熱能力的測試方法。3.16穩定工況測試steady working condition test建立穩定的地埋管換熱器夏季或冬季運行工況,記錄地埋管換熱器進、出水溫度的響應情況,計算巖土體綜合熱物性參數或換熱能力的測試方法。3.17巖土體綜合熱物性參數parameter of the rock-soil thermal properties地埋管換熱器深度范圍內,巖土體的綜合導熱系數、綜合比熱容。3.18換熱孔heat exchange hole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運行期間,其中埋設的地埋管換熱器參與熱量交換的鉆孔。3.19換熱監測孔heat

10、 exchange monitoring hole通過在換熱孔內下入溫度傳感器,用于監測地埋管換熱器換熱過程中其周邊地層溫度變化的換熱孔。3.20換熱影響監測孔heat exchange effect monitoring hole通過在鉆孔內下入溫度傳感器,用于監測換熱孔溫度變化影響范圍的鉆孔,一般布設于換熱孔周邊5m距離內。3.21常溫監測孔initial temperature monitoring hole通過在鉆孔內下入溫度傳感器,用于監測不同季節地層原始溫度的鉆孔,一般布設在換熱孔布設區域邊緣10m距離外。3.223DB11/T 12532015插入式溫度傳感器insertion

11、temperature sensor測溫探頭插入到管道內部,直接測量管道內循環介質溫度的溫度傳感器。3.23貼片式溫度傳感器surface mounted devices temperature sensor測溫探頭貼合于管道外壁,通過測量管壁溫度計算循環介質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基本規定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方案確定前應對淺層地溫能地質條件進行勘查與評估。地埋管地源熱泵項目場地淺層地溫能勘查、系統設計與施工均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完成。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的實施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及北京市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勘查與評估一般規定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方案確定前,應進行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和

12、項目場地淺層地溫能勘查。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工程前期勘查與評估應由具有相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完成。勘查前應收集建設場地及其周邊一定范圍內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已建地源熱泵工程勘查和運行情況等資料,選擇適宜的淺層地溫能換熱方式,確定相應的勘查方法。項目場地淺層地溫能勘查后,勘查單位應編寫淺層地溫能地質條件評估報告并提出建議。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應進行工程場地狀況調查。調查內容應包括:場地規劃面積、形狀及地形地貌特征;場地內已有建筑物和規劃建筑物的占地面積及其分布、基礎型式及埋深;場地內已有樹木植被、池塘、排水溝及架空輸電線、市政管網、交通設施、歷史文化遺跡、電信電纜的分布及

13、規劃綜合管線分布;場地內已有的、計劃修建的地下管線和地下構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交通道路狀況及施工所需的電源、水源情況。地埋管換熱系統勘查勘查范圍為地埋管換熱系統建設場地范圍內。勘查要求:水平地埋管換熱系統工程,工程場地勘查采用槽探或釬探進行,槽探位置和長度應根據場地形狀確定,槽探的深度宜超過預計的埋管深度 1m,釬探技術標準參照 GB 50202 的相關規定執行。豎直地埋管換熱系統工程,工程場地勘查采用鉆探進行,勘查孔深度宜比預計的埋管深度深5m,勘查孔應進行地球物理測井;勘查工作量的布置,按表 1 確定。4DB11/T 12532015表1探槽和勘查測試孔工作量埋管方式工程設計冷/熱負荷 q

14、/kW探槽、勘查測試孔數量/個水平q251(探槽)q252(探槽)豎直q5501(孔)550q10002(孔)1000q200023(孔)q20003(孔)注:工程設計冷/熱負荷取冷、熱負荷中較大者。勘查內容應包括:巖土體地層巖性結構、地下水位、凍土層厚度、地下水徑流方向、速度、地溫場分布特征;開展巖土熱響應試驗,獲得項目場區巖土體初始平均溫度、巖土體綜合熱物性及巖土體換熱能力等參數;巖土熱響應試驗應符合附錄 A 的規定。淺層地溫能地質條件評估報告的內容應包括:建設項目的規模、功能及冷熱需求;勘查區以往地質工作程度及淺層地溫能開發利用現狀;勘查工作的進程及完成的工作量。勘查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氣

15、象和水文特征、區域地質條件,地層分布特征;含水層(帶)的空間分布,地下水的水質、水位動態特征及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勘查工作的主要內容及其布置;工作的主要成果。巖土熱響應試驗結果;淺層地溫能利用量計算的依據,計算淺層地溫能;根據保護資源、合理開發的原則,提出相應的利用方式及其保證程度,預測其可能的變化趨勢。評價淺層地溫能的資源條件;提出擬建換熱系統的方式;建議換熱系統的初步方案。擬建工程的經濟性和風險性分析。施工中和運行后應注意的事項;地溫場監測點的設置及要求。系統設計一般規定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的設計應由具有相應設計資質的單位完成,應使建筑負荷需求與淺層地溫能資源量相匹配。換熱系統的設計應以淺

16、層地溫能地質條件評估報告為依據,在經濟技術合理時,宜采用輔助熱源或冷源的調峰方式。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應設監測系統,并應符合第 8 章的規定。地埋管管材與傳熱介質5DB11/T 12532015地埋管及管件應符合設計要求,且應具有質量檢驗報告和生產廠的合格證。埋管內外表面應清潔、光滑,不應有明顯的劃傷、凹陷、顏色不均等缺陷;管端頭應切割平整,并與管軸線垂直。地埋管管材及管件應符合下列規定:地埋管應采用化學穩定性好、耐腐蝕、導熱系數大、流動阻力小的塑料管材及管件,宜采用聚乙烯管(PE80 或PE100)或聚丁烯管(PB),不應使用再生塑料管材,管件與管材應為相同材料;地埋管質量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中

17、的各項規定。管材的公稱壓力及使用溫度應滿足設計要求。管材的公稱壓力不應小于 1.0MPa。地埋管外徑及壁厚可參照附錄 B 選用。為預防管道受熱發生熱變形,未安裝的管材應避光存放。豎直地埋管換熱器的 U 型彎管接頭,宜選用定型的 U 型彎頭成品件,不應采用揻制彎頭或焊接彎頭。地埋管換熱系統的傳熱介質應使用不低于 GB/T 14848 中規定的 III 類地下水質量標準的水,水中不應加注乙二醇等對環境產生危害的添加劑。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前應明確待埋管區域內各種地下管線的種類、位置及深度,預留未來地下管線所需的埋管空間及埋管區域進出重型設備的車道位置。當地埋管地源熱泵項目可利用埋設

18、換熱孔場地不足時,經技術、經濟、安全分析后可以采用建筑物下埋設換熱孔。地埋管換熱器進、出水溫度應符合下列規定:夏季工況,地埋管換熱器側出水溫度宜低于 30;冬季工況,地埋管換熱器側進水溫度宜高于 4。地埋管換熱器設計計算宜根據巖土熱響應試驗結果并參照附錄 C,采用專用軟件或按照 DZ/T 0225 進行計算,環路集管不應包括在地埋管換熱器換熱長度內。地埋管換熱系統宜進行分區設計,且采用條帶狀分散布設換熱孔,保證地埋管運行的間歇性和地溫的恢復。地埋管換熱器內傳熱介質流態應保持紊流,單 U 型流速不宜小于 0.4 m/s,雙 U 型流速不宜小于 0.2m/s,水平環路集管坡度宜為 0.002。豎直

19、地埋管換熱器埋管深度和間距應根據淺層地溫能地質條件評估報告確定,深度宜為40m150m,且同一環路內鉆孔孔深應相同。孔徑不宜小于 0.11m,間距不應小于 4m。回填料應符合環保標準且具有密封特性。應根據地質特征確定地埋管換熱孔回填料配方,回填料的導熱系數不宜低于鉆孔外巖土體的導熱系數。當地埋管地源熱泵項目可利用地表面積較大,淺層巖土體的溫度及熱物性受氣候、雨水、埋設深度影響較小時,經技術、經濟分析后可以采用水平埋管,埋管形式應根據地質條件選擇。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宜進行分組連接,每組換熱器管長不大于 5000m,各組換熱器形成的地埋管環路兩端應分別與供、回水環路集管連接,應采取同程式布置,并應在

20、各環路的總接口處設置檢查井, 井內設置相應的閥門。水平埋管換熱器可不設坡度。最上層埋管頂部應在凍土層以下不小于 0.6m,且距地面不宜小于 1.5m,可分層埋設,分層間距不應小于 1m,也可水平管溝埋設,水平管溝間距不應小于 1.2m。環路集管和環路支管宜采用同程布置,每對供、回水環路支管連接的地埋管換熱器數量宜相等且宜少于 20 眼。環路集管和支管供、回水管的間距應不小于 0.6m,深度應在凍土層以下不小于 0.6m, 且距地面不宜小于 1.5m。6DB11/T 12532015地埋管換熱器安裝位置宜靠近機房或以機房為中心設置。地埋管換熱系統應設泄漏報警及自動充水系統。需要防凍的地區,應設防

21、凍保護裝置。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時應進行水力計算,并提出水力平衡措施的建議。地埋管換熱系統宜采用變流量設計,但地埋管內傳熱介質流速不應低于最低流速限值。地埋管換熱系統宜設置反沖洗系統,沖洗流量宜為工作流量的 2 倍。建筑物內系統設計建筑物內系統的設計應符合 GB 50366、GB 50736 及DB 11/ 687 的要求。涉及到生活熱水或其它熱水供應部分,應符合 GB 50015 的要求。系統施工一般規定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的施工應由具有相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完成。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時,不應損壞既有地下管線及構筑物。地埋管換熱器安裝完成后,應在埋管區域做出標志或標明管線的定位帶,并應采用 2 個

22、現場的永久目標進行定位。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應由具有相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完成,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監理單位進行全程的現場監理。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前應具備埋管區域的勘查資料、設計文件和施工圖紙,并完成施工組織設計。地埋管換熱系統施工前應了解埋管場地內已有地下管線、其它地下構筑物的功能及其準確位置, 并應進行地面清理,鏟除地面雜草、雜物和浮土,平整地面。換熱孔鉆孔方法應根據地質條件選擇:第四系細顆粒地層宜采用回轉鉆進;第四系粗顆粒地層宜采用回轉鉆進或沖擊鉆進;基巖地層宜采用潛孔錘鉆進;若基巖地層上覆第四系地層,則鉆進第四系地層時應采用跟管鉆進,但跟管深度不宜大于 40m。豎直地埋管

23、鉆孔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鉆進過程中,做好鉆孔記錄,包括地下巖層情況、地下水情況;鉆孔開孔及終孔宜采用同一設計口徑,如遇回填土、卵石層、流砂帶、破碎帶、孔洞、洞穴等復雜地層,應采取泥漿護壁或埋設套管護壁,護壁套管內徑應與設計鉆孔口徑一致;實際鉆孔孔深宜大于設計孔深 1m2m;鉆孔施工應及時清除孔口殘渣,設置排水溝和泥漿池等設施,以過濾、儲存鉆孔漿液;潛孔錘鉆進成孔后下管前,采用壓縮空氣或清水進行清孔,孔底沉碴不大于 0.5m;鉆孔孔位偏差不應大于 0.1m,鉆孔的垂直偏差不應大于 1.0,鉆孔終孔孔徑不應小于設計孔徑。豎直地埋管換熱器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定: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安裝應在鉆孔完成且孔壁固

24、化后立即進行;鉆孔完成后下管前,應先將地埋管換熱器按設計要求組裝好,并對地埋管換熱器進行水壓試驗;7DB11/T 12532015水壓試驗合格后將地埋管換熱器帶壓下入孔內。下管應連續、緩慢,并應采取措施使地埋管換熱器各支管處于分開狀態。下管深度與設計深度誤差不超過 0.5m;下管完畢后地埋管換熱器上端應高出地面,管端應作好臨時封閉措施,防止進入雜物。豎直地埋管回填應符合下列規定: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安裝完畢后應立即回填封孔;回填料宜采用膨潤土和細砂(或水泥)的混合漿,不應使用原狀土回填。當地埋管換熱器設在密實或堅硬的巖土體中時,宜采用水泥基料回填;回填料應攪拌均勻后方可使用,回填應密實,無空腔。地

25、下水位較高時,可采用孔口灌漿或孔底注漿,地下水位較低時,應采用孔底注漿;采用孔口灌漿時,灌漿過程應緩慢,并注意觀察地埋管周圍回填料的沉降情況,必要時需采用多次灌漿回填,確認穩定后方可結束該工序;采用孔底注漿時,注漿管和 U 型管應一起下入孔中,注漿管內徑不宜小于 20mm,注漿管底端宜設防堵堵頭,且注漿時應能夠將其沖開,注漿管下入深度以距 U 型端頭 0.3m0.5m 為宜, 注漿設備應選用專用注漿泵。水平管網部分埋設應符合下列規定:水平管網施工在豎直埋管完成后進行,水平管溝開挖時應防止地埋管換熱器損壞或進入雜物;水平管道鋪設前,溝槽底部應先鋪設相當于管徑厚度的細沙。水平管道安裝時,應防止石塊

26、等重物撞擊管身。管道不應有折斷、扭結等問題,轉彎處應光滑,且應采取固定措施;埋地管道應采用熱熔或電熔連接。聚乙烯管道連接應符合 CJJ 101 的有關規定;地埋管系統水平集管與地埋管換熱器的連接:當管徑小于等于 D63 時,宜采用電熔套筒連接; 當管徑大于 D63 時,宜采用熱熔對接方式。如需采用金屬件絲扣連接時,必須在連接件外作防腐處理,并設置維護檢查井;水平管道在轉彎處須用圓角,避免 90直角轉彎,或安裝合適的彎管接頭;水平管溝的回填料應細小、松散、均勻,且不應含石塊及土塊。回填過程應采用人工逐層均勻壓實,回填料應與管道接觸緊密,且不得損傷管道。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埋設應符合下列規定:水平地埋

27、管換熱器鋪設前,溝槽底部應先鋪設相當于管徑厚度的細沙。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安裝時,應防止石塊等重物撞擊管身。管道不應有折斷、扭結等問題,轉彎處應光滑,且應采取固定措施;水平地埋管換熱器回填料應細小、松散、均勻,且不應含石塊及土塊。回填過程應采用人工逐層均勻壓實,回填料應與管道接觸緊密,且不得損傷管道。當室外環境溫度低于 0時,不宜進行地埋管換熱器的施工。建筑物內系統施工建筑物內系統施工應由具有相應安裝資質的單位完成。建筑物內系統安裝應符合 GB 50243、GB 50274 及 GB 50366 的規定。系統監測一般規定地埋管地源熱泵監測系統,應根據工程的規模設置地質環境影響監測孔并監測系統熱源側

28、總進、出水溫度。8DB11/T 12532015冷/熱負荷在 550kW(含)以上的地埋管地源熱泵工程,監測系統應包含下列內容:用戶側典型房間的溫度;機房內監測內容:用戶側總進、出水溫度、流量,熱源側總進、出水溫度、流量,熱泵機組蒸發器、冷凝器的進、出水溫度、流量,熱泵機組、泵組實時電壓、電流和功率,循環系統壓力及壓差;地質環境影響監測內容:室外環境溫度監測,換熱監測孔地層溫度監測,換熱影響監測孔地層溫度監測,常溫監測孔地層溫度監測。對地質環境影響監測要求:地質環境影響監測孔數量不少于換熱孔數量的 1%;其中地下溫度監測時間間隔不大于 1h;監測方式應為長期、連續監測。系統負荷及電耗監測要求:

29、監測時間間隔不大于 1h;水溫監測點宜設在分集水器處,電耗監測點應設置在動力配電柜(箱)處;熱泵機組電耗與循環水泵電耗應分別監測,分開記錄;監測方式應為長期、連續監測。熱泵系統安全監測要求:當進、出口水壓差超限時應報警。地埋管地源熱泵監測系統應設置能源管理平臺,進行監測數據的顯示和存儲。機房內監測傳熱介質溫度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傳熱介質溫度監測宜采用插入式溫度傳感器,根據管徑大小選擇傳感器探頭長度,應使插深到達管路中心。測溫元件外露部分應保溫。當傳感器為后期安裝且管道不可開孔時,可采用貼片式溫度傳感器。安裝時應先將測溫點管道表面打磨干凈,涂抹導熱介質,再將貼片式溫度傳感器貼在管道表面,并用膠布

30、或扎帶等纏繞牢固,外部應做保溫。選擇測溫點位置時應盡量靠近目標監測點,同時選擇管道滿液的位置。循環流量監測應符合下列規定:循環流量監測宜采用通過式流量計。當流量計為后期安裝且不能破壞原管道時,可采用超聲波流量計。安裝時應將探頭安裝點管道外壁打磨干凈,涂抹傳導介質,再將監測探頭貼在管道安裝點上,用膠布或扎帶等纏繞固定。選擇流量測量點時,應選擇管道滿液的位置,宜為傳熱介質向上流動的豎直管道。壓力測點宜包括熱泵機組蒸發器、冷凝器的進、出水口壓力,熱交換器一、二次側進、出水口壓力,分、集水器壓力(或壓差),水泵進、出口壓力,水過濾器前后壓差。電力監測中,項目建設期應安裝環形電流互感器。當電流互感器為后

31、期安裝且不可破壞原線路時,可采用鉗形電流互感器。地質環境影響監測溫度傳感器應符合下列規定:傳感器探頭應加裝鋼制護套,護套內應充實導熱介質,護套直徑應與線徑匹配,接口處應做防水處理;9DB11/T 12532015電纜線宜采用鎧裝屏蔽電纜或高強度護套屏蔽電纜,護套層應具防腐性能。傳感器應不低于三線制,單芯線徑應不小于 0.5mm2。室外環境溫度監測,宜將傳感器探頭置于室外空氣中,僅與大氣接觸,注意防曬、防雨、防風,同時應距離地面或墻壁不小于 5m,避免熱輻射影響測量準確性。換熱監測孔的位置,應包含布孔區域的中心和邊緣。換熱影響監測孔的位置應包含布孔區域內部和外圍。監測孔的布置應考慮地下水流動方向

32、。在豎直方向上,不同監測孔內的溫度傳感器排布深度應相同。傳感器安裝時,宜將溫度傳感器按照設計埋深全部或分組固定,探頭和線纜均應固定牢固,接線端宜做深度標識,將溫度傳感器下入監測孔后回填。溫度傳感器附帶電纜線長度宜直接匯入機房并到達數據采集中心。當必須進行電纜線延長對接時,延長線應與附帶線使用相同型號,且應保留屏蔽網。電纜線延長對接后,接線處應具有不低于電纜線的機械強度及絕緣、防水性能。溫度傳感器電纜線沿水平管溝一同匯入機房。調試與驗收一般規定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交付使用前,應進行整體運轉、檢驗、調試與驗收。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整體運轉、調試與驗收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 GB 50243 和 G

33、B 50274的相關規定。檢驗地埋管換熱系統安裝過程中,應進行現場檢驗,并提供檢驗報告。檢驗內容應符合下列規定:管材、管件等材料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的規定;鉆孔、水平埋管的位置和深度、地埋管的直徑、壁厚及長度均應符合設計要求;回填料及其配比應符合設計要求;水壓試驗應合格;各環路流量應平衡,且應滿足設計要求;循環水流量及進、出水溫差均應符合設計要求。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安裝過程中,應進行現場檢驗,并提供檢驗報告,檢驗內容應符合下列規定:管材、管件、設備等材料應具有產品合格證、性能檢驗報告和產品說明書等;鉆孔、水平埋管的位置和深度、地埋管的直徑、壁厚及長度均應符合設計要求;熱泵機組、附屬設備、管道、管

34、件及閥門的型號、規格、性能及技術參數等應符合設計要求;整體和各支路的水壓試驗均合格。整體和各支路的流量均達到設計要求。回填過程的檢驗應與安裝地埋管換熱器同步進行。水壓試驗應符合下列規定:當換熱孔中含有地下水時,水壓試驗過程如下:豎直地埋管換熱器插入鉆孔前,應做第一次水壓試驗,試驗壓力應不小于 1.2MPa,在試驗壓力下,穩壓應不少于 15min 且壓力降不應大于 3,無泄漏現象。試驗合格后將試驗壓力降至 0.6 MPa,在有壓狀態下插入鉆孔,回填完成后保壓 1h;水平地埋管換熱器放入10DB11/T 12532015溝槽前,應做第一次水壓試驗,試驗壓力應不小于 1.2MPa,在試驗壓力下,穩壓

35、應不少于 15min 且壓力降不應大于 3,無泄漏現象;豎直或水平地埋管換熱器與環路集管裝配完成后,回填前應進行第二次水壓試驗,試驗壓力應不小于 0.6MPa。在試驗壓力下,穩壓應不少于 30min 且壓力降不應大于 3,無泄漏現象;環路集管與機房分集水器連接完成后,回填前應進行第三次水壓試驗,試驗壓力應不小于0.6MPa。在試驗壓力下,穩壓應不少于 2h,且無泄漏現象;地埋管換熱系統全部安裝完畢,且沖洗、排氣及回填完成后,應進行第四次水壓試驗,試驗壓力應不小于 0.6MPa。在試驗壓力下,穩壓應不少于 12h 且壓力降不應大于 3。當換熱孔中無地下水時,水壓試驗中系統最低點的壓力不應大于管材

36、的公稱壓力。水壓試驗宜采用手動泵緩慢升壓,升壓過程中應隨時觀察與檢查,不應有滲漏;不應以氣壓試驗代替水壓試驗。調試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整體運轉與調試前應制定整體運轉與調試方案,并報送監理審核批準;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整體運轉與調試應符合下列規定:熱泵機組試運轉前應進行水系統平衡調試,確定系統循環總流量、各分支流量及各末端設備流量均達到設計要求;水力平衡調試完成后,應進行熱泵機組的試運轉,并填寫運轉記錄,運行數據應達到設備技術要求;熱泵機組試運轉正常后,應進行連續 24h 的系統試運轉,并填寫運轉記錄;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調試應分冬、夏兩季進行,且調試結果應達到設計要求,調試完成后應編寫調試報告及運行

37、操作規程,并提交甲方確認后存檔。驗收地埋管換熱系統的驗收由監理單位組織,驗收合格后應出具驗收報告。檢驗、調試合格后方可進行地埋管地源熱泵系統驗收。11DB11/T 12532015附錄A(規范性附錄)巖土熱響應試驗一般規定勘查測試孔數量要求見表1,對2個及以上勘查測試孔的試驗,其試驗結果應取算術平均值。勘查測試孔的地埋管換熱器設置方式、深度和回填方式應與擬建設的工程換熱孔保持一致。巖土熱響應試驗應在勘查測試孔施工完成后周圍巖土體溫度恢復后進行,對于灌注水泥砂漿的回填方式,宜放置不少于10d,對于其它的回填方式,宜放置不少于2d。試驗設備與勘查測試孔的連接應減少彎頭、變徑,連接管外露部分應保溫,

38、保溫層厚度不應小于20mm。同一管路內,勘查測試孔孔口水溫與試驗設備進、出水口水溫溫差不宜大于0.2。巖土熱響應試驗的內容巖土體初始平均溫度測試,可采用埋設溫度傳感器法、無功循環法或水溫平衡法。巖土體換熱測試,可采用穩定熱流測試或穩定工況測試。測試儀表加熱功率的測量誤差不應大于1%,流量的測量誤差不應大于1%,溫度的測量誤差不應大于0.2。巖土熱響應試驗設備的溫度、流量測量儀表每年應進行不少于一次標定。巖土熱響應試驗技術要求巖土熱響應試驗應連續不間斷,測試持續時間應符合下列規定:采用“無功循環法”測試巖土體初始平均溫度時,溫度穩定(地埋管出水溫度連續 12h 變化不大于 0.5)后,持續時間不

39、宜小于 12h;巖土體換熱測試持續時間不宜小于 48h,采用穩定熱流測試時,溫度穩定(地埋管出水溫度連續 12h 變化不大于 1)后,持續時間不宜小于 12h;采用穩定工況測試時,溫度穩定(地埋管出水溫度連續 12h 變化不大于 0.5)后,持續時間不宜小于 24h。采用穩定熱流測試方法,宜進行兩次不同負荷的試驗,當勘查測試孔深度在80m100m時,大負荷宜采用5kW7kW,小負荷宜采用3kW4kW;采用穩定工況測試的,設定工況應為系統的設計運行工況;地埋管換熱器內傳熱介質流速應符合6.3.6的規定;穩定熱流測試中,實際加熱功率的平均值與加熱功率設定值的偏差不應大于0.2kW。穩定工況測試中,

40、實際供水溫度平均值與供水溫度設定值的偏差不應大于0.2;實驗數據讀取和記錄的時間間隔不應大于10min;應對現場測試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剔除因試驗條件如氣溫變化等造成的異常數據。12DB11/T 12532015附錄B(資料性附錄)地埋管外徑及壁厚聚乙烯(PE)管外徑及公稱壁厚聚乙烯(PE)管外徑及公稱壁厚見表B.1。表 B.1聚乙烯(PE)管外徑及公稱壁厚(mm)公稱外徑dn平均外徑公稱壁厚/材料等級最小最大公稱壓力1.0MPa1.25 MPa1.6 MPa2020.020.32525.025.32.3+0.5/ PE803232.032.33.0+0.5/ PE803.0+0.5/ PE10

41、04040.040.43.7+0.6/ PE803.7+0.6/ PE1005050.050.54.6+0.7/ PE804.6+0.7/ PE1006363.063.64.7+0.8/PE804.7+0.8/ PE1005.8+0.9/ PE1007575.075.74.5+0.7/PE1005.6+0.9/ PE1006.8+1.1/ PE1009090.090.95.4+0.9/ PE1006.7+1.1/ PE1008.2+1.3/ PE100110110.0111.06.6+1.1/ PE1008.1+1.3/ PE10010.0+1.5/ PE100125125.0126.27.4

42、+1.2/ PE1009.2+1.4/ PE10011.4+1.8/ PE100140140.0141.38.3+1.3/ PE10010.3+1.6/ PE10012.7+2.0/ PE100160160.0161.59.5+1.5/ PE10011.8+1.8/ PE10014.6+2.2/ PE100180180.0181.710.7+1.7/ PE10013.3+2.0/ PE10016.4+3.2/ PE100200200.0201.811.9+1.8/ PE10014.7+2.3/ PE10018.2+3.6/ PE100225225.0227.113.4+2.1/ PE10016.6+3.3/ PE10020.5+4.0/ PE100250250.0252.314.8+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