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考研大綱_第1頁
中外教育史考研大綱_第2頁
中外教育史考研大綱_第3頁
中外教育史考研大綱_第4頁
中外教育史考研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外教育史考研大綱第二部分中外教育史第一章中國古代教育一、官學制度的建立與“六藝”教育的形成(一)教育起源于學校萌芽的傳說.教育起源問題是教育史與教育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探討教育在什么情況下產生。對此問題中外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看法:(1)教育的生物學起源論代表人物是法國的社會學家、哲學家利托爾諾,英國教育學者沛西能,美國教育家桑代克。他們都將教育視為一種生物現象,將教育過程歸結為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傳授活動。教育的生物學起源論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正式提出的有關教育起源的學說,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指導,它的提出有一定的經驗基礎,但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目的性和社會性,沒有認識到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僅

2、從外在的行為角度解釋教育的起源,從而將之生物學化,是當時流行的庸俗進化論在教育起源問題上的反映。(2)教育的心理起源論代表人物是美國史學家孟祿。他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論,認為它沒有解釋人的心理與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他認為,在原始社會中,不論是社會還是個體,教育的發生都是“單純的無意識的模仿”。原始社會教育形式和方法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他的這一結論從本質上講,認為教育起源是人類的類本能,而非文化和社會。至于人類的類本能與動物類本能的區別是什么,他未曾涉及。(3)教育的勞動起源論它在批判生物起源論與心理起源論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形成。源于恩格斯關于勞動創造人及人

3、類社會起源于勞動的理論,他們認為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延續生活必須由有經驗的長輩向年輕一代傳授勞動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經驗,教育就是在傳授勞動過程中產生的。這一觀點在我國學術界及前蘇聯影響深遠。(4)教育的需要起源論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最早提出,他在新教育大綱(1930)一書中指出“教育的發生只限于當時當地的民眾實際生活的需要,是幫助人營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之所以有這種想法,因為他認為人類社會生活豐富多樣,除勞動經驗外,還有一些如集體風俗、行為習慣等需要傳授給下一代,而這些至少不能納入勞動范疇,為準確期間提出這種看法。此外,還有許多不同提法,如“教育起源于人類自

4、身的發展”、教育的神話起源說等。從上面的各種起源說中,我們可以推斷出原始社會教育的幾個特點:第一,無私有財產,無階級;第二,教育目的是為了生產斗爭和社會生活服務,主要途徑是通過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進行,沒有專門人員與結構,教育手段是通過語言,口耳相傳,觀察模仿。教育是與人類社會同時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學校則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物,其產生的歷史條件是:社會生產日益發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脫離生產勞動專門辦教育和受教育:社會事務日益復雜,需要培養專門人員進行管理;文字產生,有了更便利的學習條件和豐富的學習內容,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組織、有計劃的專門教育機關。于是學校便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或

5、奴隸社會早期。.關于學校的傳說,首先,氏族部落聯盟時,凡宗教儀式和公眾集會,必有音樂。音樂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顯貴者重視音樂修養,他們的子弟均受樂教。樂師掌管音樂事務,日常演奏之地亦為實施樂教之地,這個場所稱之為成均,成均并非勞動場所,所進行的教育不以生產勞動為內容,教育和學者已脫離生產勞動,成為專門從事學習的人。其次,古史中還有虞氏之學為“癢”的傳說。孟軻說:“癢者,養也”,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輕一代任務,有豐富生活經驗的老人承擔,這種活動就要老人方便,一般在養老地方進行,所以癢也為教育場所。由此可見,成均或癢是原始社會末期開展的多種活動的機構,包括當時的教1育活動在內,雖然不是正是學校

6、,但它開始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活動,為以后專門教育機構產生莫定基礎。(二)西周的教育制度.“學在官府”西周教育制度的顯著特點,其表現有二:一是官師合一,有國家職官掌握學術,擔任各級學校的教師;二是政教合一,學校既是施教場所,有時進行政治活動的官廷,教育機構與行政機關不分,表明當時教育與政治緊密聯系。至春秋時,私學興起,學術下移,此種狀況被打破。.大學與小學西周小學見載于青銅銘文。貴族子弟幼時通常受家庭教育,教以基本常識和待人接物的禮數。8歲始離家人入小學,小學在王宮旁邊,王宮侍衛官師氏、保氏為小學師長。小學教育包括德、行、藝、儀,尤重孝親父母、友尊賢良、順事師長一類德行的修養,以為造就有德行、武

7、功的未來統治者打下基礎。大學教育更為貴族子弟所享有,極個別平民中的優秀者經嚴格的考核選拔方能進入。大學入學年齡通常始與15歲,九年完成學業。大學設在郊外,天子的大學四周環水叫辟雍,諸侯的大學半周環水叫泮宮,表現出等級性。大學的擇址和設施是出于射、御教學和演練的需要。大學的目標在于大藝、履大節,培養有德有儀、能征善戰的統治者。西周王朝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要學禮樂、軍事需練射御,大學實行分科教學,以禮樂為重,射御次之,書數又次之。大學的課程與教學已有明確的計劃性并有專門的場地與專門的官員施教。.國學與鄉學國學是專門為奴隸主貴族子弟設立的,西周都城稱為國,成外圍稱為郊,郊之外的廣大地區稱為

8、野。射在王都的小學、大學統稱為國學。郊外六鄉行政區中的地方學校統稱為鄉學。文獻記載西周在地方行政組織的基礎上相應設立鄉校、州序、黨癢、家塾,分別由各級地方官員負責,又由中央政府負責民政的司徒總領導。鄉學教育以德、行、藝為內容而與國家聯系,并實行定期選拔,將優秀這舉送之國學深造。.家庭教育西周對幼兒教育極為重視,甚至最早提出胎教主張,禮記內則中記載了貴族家庭教育的逐步要求:子能食之,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由此看出家庭中從小進行基本生活技能與習慣的教育,進而教以初步的禮儀規則。在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內事。7歲開始男女有別,男女教育開始分開,女子教育局限在家庭內,相對被輕視。(三

9、)“六藝”教育有禮、樂、射、御、書、數構成的“六藝”教育,中心是禮、樂。“六藝”源于原始社會的祭祀活動,其形成于西周時期。因為當時政局穩定,經濟文化空前發展,教育方面逐漸增加了政治倫理內容,形成了文武兼備的“六藝”教育。禮是政治倫理課,內容廣泛,包括了奴隸社會的宗法等級世襲制度、道德規范和儀藝。周禮大宗伯把禮分為五類: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禮既然包括整個宗法等級世襲制度和道德,所以被看作是立國傳統,國家命運之所系,具有國家根本大法的性質,包括了從政治、經濟、軍事到社會的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規范,反映了維護宗法等級世襲制度的需要。奴隸主貴族的禮、樂是相互配合的,凡通行禮之處,就需要有樂。

10、禮樂貫穿整個社會生活活動,體現宗法等級制度,對年輕一代思想政治道德品行培養有重大作用。樂是綜合藝術課,內容廣泛。所謂:“樂者,樂也”,凡是使人快樂,使人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樂。禮的作用在于約束人們的外部行為,具有強制性,而樂則重在陶冶人們內心情感,使本具有強制性的禮變為能獲得自我滿足的精神需要,使森嚴的等級關系華在和諧的情誼之中。這種禮樂教育在西周時期確實對于改變風俗習慣,安定社會秩序,加強各諸侯國之間的聯系起巨大作用。“射御”是軍事訓練,是基本的軍事技術訓練。“書數”是基礎文化課,書是文字,書是算法。書數是文化基礎知識技能,作為“小藝”,安排在小學學習,而大學2學的是詩、書。

11、六藝教育作為西周教育的特征與標志,內容包括多方面因素,既重思想道德,又重文化知識;既重傳統文化,又重實用技能;既重軍事,又重戒備;既重禮儀規范,又要重內心情感修養。它符合教育規律的歷史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后來的“蘇湖教法”、朱熹及顏元等人都十分重視。我們應注意分析六藝與西方七藝的聯系與區別。二、私人講學興起與傳統教育思想的奠基(一)私人講學興起春秋戰國時期,在經濟基礎上,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水利灌溉的發展,農業生產力極大提高,私田增加,出現“私肥于公”,結果法律上開始承認土地私有制,加速了封建制生產關系的形成。由于經濟基礎的變革,上層建筑開始發生變化。政治上,“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

12、;文化上隨之發生變化,標志就是官學衰敗,私學興起。“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孔子首創私學,隨后墨子、孟子、荀子等均創辦,一時間私學興起。私學興起的歷史特點:西周時期,官學建立在土地國有制基礎上,春秋私學則建立在個體私有經濟基礎匕官學的社會基礎是占統治地位的奴隸主階級,私學則是以新興地主階級為主的,包括農工商等自由民眾及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階級聯盟:官學是國家政權機關辦的,“學在官府”,私學則根據個人或社會需要建立,相對分散,促進了學術下移:官學是政教合一,教育是政治的一部分,無獨立的組織結構,私學是政教分設,教育從政治結構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活動;官學入學受少數貴族子弟壟斷,私學則以自由受教為原則

13、,擴大了教育對象范圍:官學是官師合一,私學是官師分離,教師成為一種獨立職業;此外,私學思想自由,教學內容上能夠貼近生活,教育場所不固定,具有很大靈活性。總之,自由是私學的最大特點。私學興起的原因主要是社會變動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學在官府”被沖破,文物典籍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人員流落到民間稱為私學教師,而社會又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識。私學對我國教育發展的貢獻在于:第一,沖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的舊傳統,使之從王宮官府中解放出來,教育過程與政治分離,教師不再是官吏,而成為比較獨立的社會職業,學生也可以自由擇師,教育內容也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改變了官學死板僵化的風氣,推動了古代學術

14、的發展。第二,擴大了教育對象,孔子首創有教無類。教育對象有少數貴族向平民擴大。第三,對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等方面有光輝成就,出現了像大學、學記等教育專著,確立了我國教育在世界教育史方面的地位。(-)諸子百家私學的發展隨著官學衰敗,私學興起,土作為一個階層,人數日眾,地位不斷提高。這些人掌握一定文化知識或有一技之長,四處游說,尋求進身之階,成為社會一股活躍勢力。在諸侯爭霸,七國稱雄時代,各諸侯為壯大自己勢力,擴大自己影響,爭相養土,養土之風日盛。養土之風盛行進一步促進了私學的發展。私學的興起和養土之風的盛行直接推動了各學派的發展,形成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局面。諸子百家習慣上稱“九流十家”,

15、即:陰陽、儒、墨、名、法、道六家,加上“縱橫、雜、農家”合稱“九流”,再加上“小說家”,統稱“十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法、道。(三)齊國的稷F學宮春秋時,齊國經濟繁榮,齊國統治者一方面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壯大自己勢力,一方面在文化上采取開放政策,廣攬天下之士,稷下學宮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產生的,并為齊統治服務,先后經桓公、威王、宣王、渭王、襄王、王健六代,時歷約150年左右,距今約2300左右,創建之早,持續時間之長,在當時世界首屈一指。性質:有別于用土養土,它是有教師、有學生、有教有學的育土的學校,為封建官僚制度服務的,其產生是適應戰國的歷史潮流的,把為奴隸主階級世卿世祿制度服務的官學質

16、變3為造就封建官吏的學校,是中國教育制度史上一大飛躍。稷下學宮是一個特殊形態的,雖為田齊創辦的國立大學,但其細胞為私學。它由私學所構成,因此,稷下學宮是一個官辦之下有私學,私學之上是官學的官私合營的自由聯合體。由此英國李約瑟教授稱之為“稷下書院,既有私學性質,又具有官學性質,二重性,一身而二用學官”,實是有私學向官學過渡的形態。特點:第一,教師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優厚。第二,繼承和發揚了私學的特點,打破門戶之見,來者不拒,去者不止,還可以自由選擇課程。第三,百家爭鳴,自由辯論。第四,相互吸收,趨向融合。稷下學宮不僅是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創辦的唯一官辦的高等學府,而且它創辦之早,歷時之長,堪稱歷

17、史之最。它是戰國時期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既是當時文化和教育的縮影,又集中了齊文化的特色,不僅培養了許多歷史名人,而且在那里產生了許多新學派,它為我國古代高等學府發展樹立了光輝典范,促進了戰國時期思想學術的發展。(四)孔丘的教育思想.創辦私學與編訂“六經”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講學和整理古代文化,對我國社會產生過重大影響,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貢獻:第一,整理和保存了我國古代文化典籍:第二,開創私人講學之風,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成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論語二十篇是孔門弟子輯錄的孔子言行錄,也輯錄一部分孔子門徒的言行,是我們研究孔子思想需要依據的主要材料。

18、.“庶、富、教”孔子重視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提出這一思想。認為在實現充分的勞動力、保障人民豐足生活的前提下,必須施行教育,使其知倫理、守本分,最先論述了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性相近,習相遠也”孔子從教育與人的發展關系論證教育的作用,他承認人的成長中,教育起決定作用。他說:“性相近,習相遠也”。(論語陽貨)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來之所以差別很大,是教育和學習的結果。人的聰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習行,無論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學,就一定能獲得成功。他的這一主張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長中的決定作用,順應并推動人們思想解放的歷史潮流,具有極大進步性,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思想理論依據,

19、它同時開啟了以后對人性與教育關系的討論,但他沒有拋棄“上智”“下愚”的老調。.“有教無類”孔子在春秋末期面對官學衰敗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變為“學在四夷”的社會現實,從“性相近,習相遠也”理論前提出發,極力主張擴大教育對象,明確提出這一主張。其基本含義有不同理解,梁朝皇侃稱:“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也。教之則善,本類也。”就是主張打破少數奴隸主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擴大受教育對象,使那些愿意學習而在經濟條件和時間上又允許的人,不論貧富貴賤以及“國別”都可有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這比較符合他的這一主張。他創辦私學,聚徒講學,廣收門徒,擴大了受教育對象的范圍,順應社會歷史進步潮

20、流,符合教育事業發展趨勢。.“學而優則仕”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比較準確的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主張,歷來對這句話的解釋存在分歧,但基本含義應該是把官職與學習緊密相連。有官職的人應該是受過教育并繼續學習的人:受過教育的人應該得到一定的官職,教育就是培養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這一主張提出主要是針對春秋末期奴隸主貴族統治腐朽,不學而仕,仕而無學的現象相當突出,私學興起,仕階層擴大,出現學而不能仕的矛盾這種狀況提出。提出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將激勵和競爭機制引入教育,對當時的宗法觀念以沖擊,具有進步性。.論教學內容他從培養治國安民的賢能之士這一教育目的出發,特別重視思想品質和

21、倫理道德教育,他繼承六藝教育傳統,親自整理古代文獻,形成“六經”:詩書禮4易樂春秋。尤重詩、禮、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他的教育內容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尤為可貴,對我國文化傳統影響深遠。但他的教育內容有嚴重缺陷,一是忽視自然知識的傳播,二是鄙視生產勞動知識和技能。.論教學方法孔子將教學過程看成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他把如何教的問題建立在研究學生如何學的基礎上。把學習過程歸結為三個緊密聯系的環節,掌握知識,進行思考,見諸行動,即學、思、行。在此基礎上提出幾種基本方法:(1)因材施教這項原則主要解決統一要求與個別差異的矛盾,其理論基礎

22、是“性相近,習相遠也”。他本人并未提出這一概念,朱熹根據他的教學經驗,提出“夫子教人各盡其材”,遂有“因材施教”。實現這一原則關鍵是對學生要有全面深刻理解,準確掌握學生特點。孔子本人十分注意觀察了解學生,非常強調學生特點,他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均能準確概括出個人特點。又要善于發現和注意培養學生某些專長,避免盲目,一刀切。(2)啟發誘導這項原則主要解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矛盾。他十分重視調動學生積極性,第一次十分精辟表達了啟發式原則“不憤不啟,不俳步伐,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根據朱熹注解:“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俳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

23、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才適合誘導、啟發,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門扉,端正思維的方向,即“開其意”、“達其辭”。能否調動學生積極性是教學成敗的關鍵,其核心是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精神。據此,首先要理解學生認識規律,掌握學生心理狀態,適時施教,“當其可”。這種教學方法包括三個基本特點:第一,教師教學要引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激發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去思考問題,并力求能明確表達。第二,教師的啟發工作以學生的積極思考為前提條件,重要作用體現在“開其意”、“達其辭”。第三,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認識范圍。(3)學思并重這項原則主要解決學習與思考,或掌握知識與發展思維的矛

24、盾。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亂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乏而不實。單純的學或思,都有片面性。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先掌握豐富的知識材料作依據,才可能提供這些材料進行有效思考,二者相關,學習居先,是基礎,是主要方面,在有知識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抓住事物本質,使認識深入和提高。(4)由博返約這項原則主要解決教學廣度與深度的矛盾,或者說解決知識的廣博與專一的矛盾。知識面應廣,但不能雜亂無章,必須有一個加以統帥。他強調“博學于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見識多,思路廣,對于事物的理解深刻全面,解決問題左右逢源,能夠“一以貫之”,就能以簡馭繁。.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孔子全部

25、教育活動和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道德教育以“禮、仁”為核心,以孝為基礎。禮是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規范和儀節,仁是基本準則、規范和儀節的基本精神,是“愛人”和忠恕。把禮仁推及到社會各個方面,使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人之間各有其禮,各尊其德。孔子在長期教育實踐中摸索出不少規律,提出許多道德原則,如立志樂道、自省自克、身體力行、改過遷善等,對今天仍有可借鑒意義。.論教師孔子作為我國古代教育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談了許多有關教師修養的問題,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熱愛學生,對學生無私無隱:以身作則,身教終于言教等,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他一生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尊

26、重。(五)孟軻的教育思想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魯國人(今山東鄒縣),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徒,子思孟子之學后世稱思孟學派,被認為是孔子思想的嫡傳,封建統治者尊他為“亞圣”。5“性善論與教育作用”人性問題是我國古代思想家普遍注意的。孔子只說“性相近”,沒有明確表示善與惡。戰國時期又幾種討論:性無善無不善;性可善可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孟子加以批判,肯定性善。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善的,又不學而能的“良能”和不慮而知的“良知”,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發源于人先天就有的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性善論是孟子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他論述教育問題的主要理論基礎。從這以哲學思想出發,加上他的“施仁政”

27、的政治主張,在兩方面論述了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強調教育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強調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孟子認為教育的社會作用是“保民心”,此為“仁政”的關鍵,而教育是“保民心”最有效的措施。教育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人雖先天具有善心,但只是一種端倪,人的賢與不肖、智與愚之分,決定于對這種善的存而養之,擴而充之。教育的作用就是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發揚天賦的善端。他說:“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其心而已”。(孟子告子上)在某種意義上說,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都可以成為圣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明人倫與教育目的”孟子根據他對教育作用的看法,確立教育的目的為“明人倫”。人倫的具體內容孟子認為是“

28、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以“明人倫”為中心的教育目的決定了教育內容是以孝悌為主體的道德教育。以倫理道德為基本教育內容,以孝悌為倫理道德基礎的教育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教育的重要特點,孔子開其端,孟子把它系統化理論化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孟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貢獻,在于他提出“大丈夫”的人格理想,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修養。“萬物皆備于我矣”(孟子盡心),認為人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境界是內在與每個人自身的,外在于人的物質財富和權力地位。依此,對“大丈夫”的人格理想作了描繪:“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大丈夫”有高尚的氣節,不

29、想任何權貴低頭,還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氣”,可以理解為受信念指導的情感與以意志相混合的一種心理狀態或精神培養,一股凜然正氣。孟子以為要實現這一人格理想,主要靠人的內心修養,大致有以下:持志養氣、“尚志”、“動心忍性”,即意志的鍛煉,尤其是在逆境中得到磨礪、反求諸己等。“深造自得”的教學思想他指出,深入的學習和鉆研,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如此才能形成穩固而深刻的智慧,于是才能左右逢源揮灑自如。據此主張學習獨立思考和獨立見解,“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對文獻典籍和已有之見,不輕信,不盲從,經過自己的思考而有所棄取。所以,學習中特別重要的是有感性學習到理性思維的轉化。(六)荀況

30、的教育思想.“六經”傳人荀子為適應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結合當時形勢,對孔子六經進行了繼承與改造,完成了孔子以后孟子所不及的傳經事業,是孔子以后的傳經大師。從歷史來看,由于荀子的傳經,使先秦儒家經典得以繼續保存,使后世中國封建社會有了經典教科書。.“性惡論”及教育作用荀子批判“性善論”“無辨和符驗”,未得到實際驗證,是種無實用價值的理論,認為“性惡論”更能說明問題。他認為,孟子根本錯誤在于不懂得“人之性偽之分”,把應當屬于后天的“偽”的范疇歸之于本然的人性了。而所謂人性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人性應當是指人的先天素質,人的自然狀態,他全排除人為的任何后天因素。“偽”是與“性”相對立的一個范疇。“

31、偽”是指人為,是泛指一切通過人為努力使人發生變化。“偽者,為也”。他認為,孟子所說的人性“善”,實際上是“偽”,而不是“性”。所以他認為應當區分人的先天努力與后天獲得的品質。盡管性與偽是區別乃至對立的,但二者也是聯系與統一的。“性偽之分”是為了論證“性偽之合”與“化性起偽”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性與偽就是素材與加工的關系,沒有素材,就無以加工文飾;而缺乏加工文飾,素材永遠是那么原始和不完善,只有二者統一,才能實現對人的改造,進而對社會的改造。他認6為“涂之人可以為禹”只是一種可能性,要從可能變為現實,需要發揮教育的作用。“化性起偽”,他對此很樂觀,認為只要學習和教育,沒有什么能夠阻止人改變自己。他

32、還論述了環境對人成長的作用,強調人的主觀努力,“積靡”。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認為它能夠統一思想,統一行動,使兵勁城固,國富民強。.培養大儒”的教育目的出于走向統一的時代需要,出于他禮法兼治的政治思想,要求教育培養推行禮法的“賢能之士”。他根據當時的儒者劃分為幾個層次,即俗儒、雅儒、大儒。認為俗儒“徒具儒者外表”,對“先王”之道,對禮儀僅會做教條誦讀而已,不知其用;雅儒不侈談“先王”,懂得取法“后王”,對自己未能解決問題承認無知,不自欺欺人,顯得坦蕩;而大儒是最理想的人才,知識淵博,能“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荀子儒效),能有效治理國家,顯然教育應當以培養大儒為理想目標。.以儒經為教育內

33、容他認為各經自有不同的教育作用:“故書者,政事之記也;詩者,中聲之所以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禮之教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畢也。”(荀子勸學)。傳六經以為后代之教育也,影響深遠。.“聞見知行”結合的教育方法荀子把教學或學習過程具體化為聞、見、知、行四個環節,并把行為看作是最終目標。他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圣人。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教必困。不穩步見,則雖黨,非仁也,其道白舉而百陷也。”(荀子儒效)這段話表達了學習中階段與過程的統一,以及學習的初級

34、階段必然向高級階段發展,而高級階段又依賴于低級階段,認為聞、見、知、行每個階段帶有充分的意義,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第一,聞見。學習的起點,基礎知識的來源,不同感官與不同事物相接觸形成不同感覺,又使進一步的學習成為可能。但聞見只能反映事物的“一隅”,無法把握整體,且又因主觀因素影響而易產生錯覺,因此必須在此基礎上向“盡其禮”階段發展,即“知之”。第二,知之。學習要運用思維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他重視思維,即知的作用。找出一些發揮這一功能的方法。(1)兼陳萬物而中懸衡他認為人常犯錯是由于“蔽于一曲而闿于大理”,易使人只見一隅而不見其它,又受自身知識經驗局限產生閉塞。那如何“解蔽”呢?

35、“兼陳萬物”是對于事物作全面廣泛的比較、分析、綜合,“中懸衡”是通過比較權衡而確定或選擇適當的、中正的,不偏執于某一事物和事物某方面,擇之所是,棄之所非,以求如實把握事物之間聯系。(2)虛壹而靜認為“心”是藏與虛,一與兩,動與靜的統一。“虛”是虛心,不要先入為主,不為已有的知識見解阻礙,認識新事物,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壹”是不以一種知識排除另一種知識,專一研究某一問題,就全力以赴,不一心二用,心猿意馬,轉而研究另一問題,又能迅速集中精力,二者不相干擾;“靜”,不動,不用毫無根據的夢想和感情去擾亂人的理智和正常思維活動。虛懷若谷,精神專注,頭腦清醒,學習才會更有效。第三,行。是學習必不可少的最

36、高階段,對于學、思而行的知識的驗證是否可靠,只有行,才能使“知”真正算明了。.論教師荀子說: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把教師提到與天地、祖宗并列地位,將教師視為治國之本,提高教師的地位,強調教師的作用,同時對教師有嚴格的要求和很高的條件,學生應無條件服從。(七)墨子的教育思想1.“農與工肆之人的代表”墨翟,世稱墨子,出身卑賤,自稱“鄙人”或“賤人”。他曾是個精于制造車、械的手工藝人。生活儉樸,為了老百姓利益可以不辭辛苦。“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從思想傾向看,代表著“農與工肆之人的”利益。72.“素絲說”與教育作用他以

37、素絲和染絲為喻,來說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變和形成。“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在他看來,人性不是先天形成的,生來的人性如同待染得素絲,下什么染缸,就成什么顏色的絲,有00什么樣的環境就造就什么樣的人。因此必須慎其染,他從人性平等立場出發去闡述教育作用,較之孔子的人性論在社會意義上更進一步。.培養“兼土”的教育目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理想決定了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實現這一理想的人,這就是“兼土”或“賢土”,又通過這些人去實現賢人政治,批判否定那種用人以親、以勢、以財的不合理現象,為培養“兼士”提出三個具體標準:“厚護德行”,“辯乎言詞”,“博乎道術”,即道德要求、思維辯解

38、和知識技能。.以科技和思維訓練為主要教育內容墨家在自然科學教育方面有很高造詣,涉及數學、光學、聲學、力學及心理學等許多方面。例如幾何學中對“圓”的定義,光學中的小孔成象,以及對力學中機械學規律探索在當時世界上居領先地位。思維能力上包括認識和思想方法,形式邏輯的教育目的是鍛煉和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善于與人詭辯,以雄辯的邏輯力量去說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提出衡量人的認識與言談是否準確的三條標準,即“三表”.第一表:“有本之者”,立論要“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歷史經驗和知識;第二表:“有本之者”,立論要“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依據民眾經歷,以廣見聞;第三表:“有用之者”,必須在社會實踐中檢驗思

39、想與言論正確與否,即“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人民百姓之利”。三表法表現了尊重實踐、尊重民眾意愿的進步性。在形式邏輯上,在中國古代史上首先提出“類、故”的概念,提出“察類明故”。.主動、創造的教育方法墨子不同意儒家“叩則鳴,不叩則不鳴”的消極等待態度,主張積極主動的“強說人”,叩則鳴,不叩亦鳴,問則答,不問則講。認為“不強說人,人莫知”,對不來者也主動去教,送教上門,這種教人為己任的精神很可貴。他也不同意儒家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態度,主張“述而又作”,認為應繼承古代文化中善的東西,又要創造出新的東西,使善的東西更多。墨子學于儒而又自成一家,他的科學和邏輯學,是創造精神的結果。(八)道家

40、的教育思想.老莊對社會文明的批判道家認為人的理想狀態既非有知識,也非有道德,而是如同嬰兒般無知無欲、無爭無斗的質樸狀態。社會文明的發展使人異化,文化教育對人的影響一方面如同給馬套絡、給牛穿鼻,是摧殘天性;另一方面使人智慧而變得奸偽,也是背棄自然。并通過比喻,指出“善治馬”的伯樂實為摧殘馬的罪魁;大森林中的良木往往更易被砍伐而中途夭折,是因為人為干預。因此教育應視個將種種人為影響逐漸消減的過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扳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提醒人需注意教育的負面作用和教育中減少人為干預,遵循自然發展,富于啟發。.“人法自然”與教育作用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對社會文明的批判并

41、不簡單的全盤否定教育的作用,而從反禮教的虛偽性出發,反對儒家以仁義道德為核心的教育,提出“絕圣棄知”。認為在“禮崩樂壞”的環境中,要保全人自然本性的話,必須以道為教,以道為師。絕學:不易學習表面繁雜事務知識為目的,而在于對一切自然、社會現象的本質與規律的直接把握。注重返歸與保全人的自然本性,回避教育對社會現實問題的實踐性,則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消極成分。.逍遙的人格理想對儒、墨學者以仁義為追求的圣賢人格,道家提出懷疑,認為為仁義獻身是以犧牲人的自然發展為代價,于是提出一種“無功”“無名”、物我兩忘的逍遙人格。并以為現實中最當稱道的不是圣賢,而是捕蟬者、屠夫、匠人、殘疾人甚至盜賊等“小人”,因為他

42、們的自然天性喪失的最少。道家雖然抵制人的社會化和社會責任,但也指出了社會原則與個性發展存在矛盾沖突的事實。8.提出懷疑的學習方法道家對學術求知問題也有獨特見解:提倡懷疑,不僅懷疑自然、懷疑社會、更懷疑圣人教條。莊周指出“六經”是前人社會活動的結果,二者如同足跡與步履,時代不可阻擋,為何要用過去的足跡限制今天的腳步;主張求知當“虛而待物”,“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自知有所不知是好的;不知而自以為知,是錯的。還要辯證的學會學習,要注意思考知識與認識能力的關系:“吾生有崖,而知也無涯,以有崖隨無涯,殆矣。”人生有限,宇宙無窮,如何解決有限的知識能力與無限的知識世界的矛盾?(九

43、)法家的教育思想.提倡耕戰的學派戰國時期趨向統一,統一要靠實力。韓非說:“力舉則人潮,力寡則朝人。”(韓非子顯學)力就是軍事與經濟實力,又最終落實在人民是否積極參加耕戰上。從商秧到韓非,始終如一倡導耕戰。.人性利己說與教育作用管子一書中就認為,趨利避害是人性之常,以后商秧堅持這一看法,并將其余耕戰結合在一起應用到實際。韓非不僅以為“不免于欲利之心”,還認為人心總是利己害人的,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利害關系,離不開“計算之心”。(韓非子解老)源于此立論,他在教育上提出許多嚴厲的論斷。認為不能指望人們自覺為善,只能設法令人們不得為非。只看到刑法的統制作用,不講教育感化。認為無需尊重人格、人的尊嚴。法家

44、只講法治而棄置人治,實際否定教育的存在價值。.禁詩書與“以法為教”這是對商秧“燔詩書而明法令”的發展。法是一種依據或準則,有了法,就是人的行為有規矩可循,百姓、總法、社會就安定。官吏知法、守法百姓就不會受殘害。因此,實施“以法為教”,采取“信賞必罰”、“鼓勵耕戰”等形式。.禁私學與“以吏為師”若“以法為教”主要表達了法家推行法治的內容,則“以吏為師”表達了法制教育的實現手段。“以吏為師”重在吏,不在師或在法不在教,師并非教師意義上的師。法家認為私家學派存在意味著擾亂法治,立法就是為了廢除私學,必須毫不妥協地推行法令,對易于導致“二心”的學派應“禁其行”、“破其群”、“散其黨”。“以吏為師”就是

45、在于減少從事文化知識工作的人,這樣的人少了就不會破壞社會秩序。“以法為教”和“以吏為師”最多只能作為一種社會教育,法制教育要推行但不能走向極端。文化知識教育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結果,而且是人類進步的條件,法家如此的主張和實踐不能不說是一種教育的倒退。(十)戰國后期的教育論著.大學原是禮記的一篇,朱熹據二程所定,另行編訂次序,作大學章句。自程朱后,大學便從禮記中分離出來,成為“四書”之一。宋元以后封建教育都以“四書”為基本教材。大學提出了儒家對于大學教育目的、任務和途徑的總結性論斷,提出一個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綱領和程序。大學教育三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目的

46、在于“明明德”,就是使人們的先天善性得到明復和發揚,善德既明就要做“新民”,并且要達到“至善”的境界。這是對封建社會君臣、父子的倫理綱常最為準確的概括和表述。大學把大學的教育程序概括為八個條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根據綱領,完成“修己治人”的教育目的的一套完整程序或步驟。按儒家的觀點,“修己”是“治人”的前提,“治人”是“修己”的目的,這是封建教育的實質。在八條目中,“修身”為中心環節,只有“修己”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時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是八條目的基礎,但對于如何做未加以說明,后人根據自己理解加以發揮,產生了宋明理學程朱學派的

47、格物、知天理與陸王學派的格吾心、知心性的分歧,一派強調讀經書、道問學;一派強調靜省思、尊德性,影響極大。.中庸和大學一樣,從禮記中分離出來,成為“四書”之一,是我國第9一本教育哲學著作。基本思想是發揮儒家折衷調和的思想,即中庸之道。提出“君子素其位而行”,要求在社會矛盾面前“素位而行”,為此,要摒棄外物影響,潛心修養,作向內的慎獨功夫,去把握先驗的“理”,達到“誠”和“至誠”的境界。這是教育的首要任務。中庸開宗明義:“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修道之為教。”即道是從性來的,而性又是天之所命,教育就是遵循天命之性加以修養,使之和于道的過程。中庸把這個過程具體化為五個步驟:“博學,審問,慎思,明辯,

48、篤行。”包括了學、思、行的完整過程,使儒家重視學習、思考和實行精神更加系統化條理化。這一過程值得借鑒,被朱熹稱為“為學之序”。此外,中庸還強調個人主觀努力,不僅要讀經書,還要尊德性,二者相互并進,有一定積極意義。.學記禮記中的一篇,使中國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戰國末期思孟學派所著,全文1229字,對先秦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作了相當全面的總結和概括,論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務以及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原則、方法,教師及師生關系,總之,對教育學基本問題都有論述,被認為是“教育學的雛形”。(1)教育作用“建國君民”,“化民成俗”,簡明扼要說明了教育的

49、社會作用和對人的發展作用,既論述了教育的必要性,又闡明了教育的可能性。”發慮憲,求善良,足以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不足以化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2)從地方到中央的理想學制系統“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癢,術有序,國有學”。關于學年,把大學教育年限分成2段、5級、9年,第1、3、5、7學年畢,共四級,為一段,七年完成,謂之“小成”,第九學年畢,為第二段,共一級,考試合格,謂之“大成”。(3)學校管理,視學和考試。十分重視大學和小學的入學教育,把它作為教育管理學校的重要環節來抓。開學這天,天子率百官親

50、臨學宮參加開學典禮,祭祀“至圣先師”。還定期視察,重視學業訓誡儀式。學習過程中,每隔一年考察一次,第一年,“視其離經辯志”,考察閱讀方面能否分析章句,思想道德方面能否確立高尚的志向;第三年,”視其敬業樂群”考察對學業態度是否專心致志,同學相處是否團結友愛;第五年,”視其博習親師”,學識是否廣泛及與教師是否親密無間;第七年,”視其論學取友”,學術見解與交往朋友,合格謂之小成:第九年,“視其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學術上融會貫通和志向上堅定不移,合格謂之大成。(4)教育、教學原則與方法第一,教學相長教與學是教學過程的兩方面,教與學緊密相聯,互相促進。“雖有佳肴,不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不學不知其善

51、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兌命日:教學半,其此之謂乎”。對于這段話,有人認為是專指教師而言,教中遇到困惑之處,深感學識不足,更加努力進修。有人認為指教師與學生兩方面說,教師教學生,學生也可以促進教師的提高。我們認為前者較和原意,后者為引申之意。第二,尊師重道尊師才能重道,重道必須尊師。明確提出“師嚴而道尊”。一方面高度評價的作用,抬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對教師有嚴格要求,既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崇高的道德修養,又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技能技巧。尊師嚴師,并不否認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認為學習好壞與善不善學關系極大。第三,藏息相輔認為正

52、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課外練習是正課學習的繼續和補充,可以深化課內學習內容和提高對課內學習的興趣,但二者需有結合。第四,豫、時、孫、摩總結長期教育教學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教之所由10興”和“教之所由廢”的規律。包括四項具體原則,從正反兩面進行分析,指出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和教訓。豫“禁于未發之為豫”,就是預防。在不良行為和習慣發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走在前頭,以便禁于未發,消滅在萌芽狀態。如果積習已深再去禁止極難矯正。時“當其可之謂時”,就是及時,善于捉住適當時機,即時施教,否則時過境遷,毫無成效。孫“不陵節而施之為孫”,

53、順序,循序漸進。知識有內在系統,掌握知識必須遵循客觀規律。要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不能顛倒跳過,否則會使學生厭惡學業,即使勉強畢了業,也很快就忘了所學的東西。摩“相觀而善之為摩”,相互觀摩,同學間取長補短。切磋琢磨,相互啟發,補偏救弊,揚長避短,開闊眼界,增廣見聞。第五,啟發誘導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不牽,強而不抑,開而不達。道而不牽則和,強而不抑則易,開而不達則思。和、易、思,可謂善矣”。啟發式教學強調要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性。這需教師正確指導思想、豐富的教學經驗、高超的教學藝術。導而不牽,積極引導而不牽著學生走。強而不抑,教師要積極督促,但不要強制壓抑

54、。開而不達,教師為學生打開知識大門,但不要把知識通達不遺的塞給學生,要留有余地,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這項原則中心要求教師積極發揮主導作用,而不能代替學生思考。第六,長善救失“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其多,或失其寡,或失其易,或失其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救失也。”多,過多龐雜,貪多勿得;寡,知識面狹窄,貧乏淺薄;易,看的過分容易,自滿自足;止,夸大困難,畏難而止。都是缺點但因人而異。教師必須具體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育得法缺點也會轉化為優點。多則知識面廣博,寡則精深專一,易則充滿信心,止則認真對待。王夫之日:“多、寡、易、止,雖各有其失,而

55、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專,易者易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則善長也。”要求教師掌握教育辯證法,堅持正面教育,重視因材施教,善于因勢利導,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將缺點轉化為優點。(5)教學方法有問答法、講解法、練習法、類比法等。同時對當時教學中存在的照本宣科、呆讀死記、滿堂灌、趕進度、不考慮學生接受能力、消化程度、興趣愛好等現象進行尖銳批評。.樂記禮記中一篇,是先秦儒家專門記述樂教的論著,論述了官樂起源和作用問題,表明儒家學者對于樂教的重視。儒家樂教主要是教授音樂,教授詩、曲、歌舞、演奏,樂理和如何評價認識樂的作用,尤其懂得把樂作為行教化、理邦的手段。因此,儒家樂教主要是藝術教育,

56、更是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三、儒學獨尊與讀書做官模式的形成(一)“儒學獨尊”董仲舒依據儒家“大一統”思想論證了漢代統一集權政治的天經地義和皇權至上,首先抑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各種“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都予以禁絕,以保障思想統一;其次是興太學以養士。通過立五經博士,將詩書禮易春秋定為官方學說,并興太學,專為設置博士弟子,即可培養行教化的賢才,也可保證儒術娉遞;其三是通過建立察舉制度以儒家德才賢能標準選才任官,擴大統治基礎。以儒經求官取土的教育與政治模式由此形成。(二)興辦太學太學設立是落實獨尊儒術政策的重要步驟。公元124年漢武帝下令為五經博士設弟子,標志著太學正式設立和以經學教育為基本內容

57、的中國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確立。初建太學時有太學生50人,而漢末達到3000人,成為全國的最高學府。太學的正式教師是博士,五經博上共設14名,挑選很嚴格,要有德望、精通經學并嚴守師法與家法。太學生即博土弟子,學習單一的儒家經典。太學初創時學生少,采用個別或小組教學,隨著人數增加,出現集體11教學,也采用高業學生教授低業學生的方式。太學之外,還首設了傳授文學藝術的鴻都門學、地方官學,以及傳授經學的經館、識字啟蒙的書館等私學。中國封建社會學校體制在漢代初步形成。(三)建立察舉制度察舉制始于漢文帝,確立于漢武帝,是先經考察舉薦、再經考試、據考試成績優劣任人選官的制度,是對太學養士選材的補充。其程序為:

58、有郡守以上的政府官員以德才兩方面標準考察士人并以推薦,中央政府設置秀才、孝廉等常科和賢良文學、賢良方正等特科,根據各科具體要求,經書面考試選拔后予以任用。察舉制度的實行,保障了讀書做官、以儒術取士的落實,成為科舉制度的先導。漢代后期察舉選人的權力漸為豪門大族所把持,成為少數人的特權,選人已名不副實。(四)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對賢良策與三大文教政策董仲舒為適應漢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賢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想以政治手段,借國家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張。第一,興設學校“養士”,改革選士制度。第二,興教化,正萬民。第三,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以統治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于鞏固統一的局面,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59、,培養與選拔國家所需人才有一定進步意義,不僅影響漢武帝的文教政策,而且影響了漢以后及后來封建社會的文教政策。.論人性與教育作用在人性論上,他調和孟、荀的性善論與性惡論,認為人性是“天”創造人類時所賦予人類的一種先驗素質,這種先驗素質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惡的可能性。人性兼有善惡因素,提出“性三品說”。把人性分為“圣人”、“中民”、“斗筲”三性。所謂上品的圣人之性”,是先天的過善之性,其他人不可能具有的,只有封建帝王及孔子一類人物具有;所謂“斗筲之性”,是生來就是惡的,沒有什么善質,近于禽獸,教化無用,只能采用刑法對付他們,指貧賤的奴婢、農奴及反封建的人;“中民之性”是代表萬民之性,”有善質而未

60、能善”,只有通過王者教化才能成善,但不可教化為圣人,這部分人是當時政治經濟制度賴以存在的支柱,也是主要教育對象。董吸取秦亡的教訓,把一個國家的治亂興廢歸結為禮樂教化,政治上首要的是“德教”,王者更重要的任務是教化。所以特別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論道德教育道德的根源天賦認為道德源于上天,人性與生俱來;道德教育的內容“三綱五常”、“正誼明道”“仁、義、禮、智、信”為五常,是調整和補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道德規范,代表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特別強調“義”,“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對于統治秩序的維護具有積極作用,對于我們今天要求開拓創新與提高物質生活,不要見利忘義有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