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5篇_第1頁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5篇_第2頁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5篇_第3頁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5篇_第4頁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5篇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二、簡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爆發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引導初讀 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

2、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四、閱讀第一小節 1、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著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閱讀第一小節,你認為在這一節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結:這一小節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五、閱讀第二小節 第二小節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3、?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六、閱讀第三小節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4、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閱讀第四小節 1、閱讀第四小節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八、課堂總結 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的主旋

5、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九、作業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點評 這首詩較為抽象,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教師作較為認真的指導。而一般的參考書上對此詩又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在多次的閱讀中,對這首詩作了一點比較幼稚的解釋,在這里呈現給大家。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說的語言特色。 3.走進作者構筑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作者沈

6、從文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于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杰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征于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干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

7、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后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于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

8、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2.邊城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_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

9、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說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么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二、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凄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

10、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么會感到“薄薄的凄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閑坐下來。看著天上的紅云,嗅著空氣中殘留著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涌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么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么”。內心_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著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么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

11、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愿。)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并不當真地胡思亂想著自己出走以后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嘗嘗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著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仿佛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郁悶,這是一

12、種無法言說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說,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秘的內心情感托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邊,為什么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么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著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說。渡船上人們悠閑地過渡,又有誰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閑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

13、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么深刻含義?為什么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說明了什么?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里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14、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著蘆管,為什么“覺吹得不好”?老船夫長長的曲子,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溫柔起來。 8.最后,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么自言自語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確:翠翠最后聽祖父唱歌,就是儺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實了,她知道儺送也像自己愛他一樣,愛著自己。她說:“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這時她已經知道虎尾草要交給誰了。 9.關于翠翠這個人物形象: 明確:翠翠天真

15、善良,溫柔_。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后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三、分析討論作品人物間的親情關系和愛情關系,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著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

16、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于純樸民風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欲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里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里詠嘆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里的人把愛情視作圣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

17、,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說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于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占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里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于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作者

18、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復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銹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說可能反映著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愿望,他把這些美好的愿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四、開放討論題:小說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五、教師總結 六、課后訓練: 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并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本教案以介紹沈從文和邊城情節導入,抓住翠翠的心理活動,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感受邊城的人性美。教學中應以

19、學生品讀討論為主,教師適當點拔。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篇3 教學目的 體會詩歌創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 教學設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今年夏天有一個很明顯的天氣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陰雨的天氣,天是濕漉漉的,地是濕漉漉的,讓我們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幾分濕漉漉的。雨總是帶給我們一些莫名的憂郁、無可名狀的哀傷,但這種微妙的情緒又很難準確把握,用語言傳神地表達,“雨巷詩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雨巷。 二、作者簡介 “雨巷詩人”的大名我們早已聽過,有誰知道作者的基本情況? 根據學生回答總結: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

20、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三,詩歌賞析: 1、有這樣溫柔多情的筆名,又有這樣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筆下流淌出來的詩句也必然是細膩多情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雨巷。 師配樂朗誦。 2、欣賞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約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麼,你們覺得這首詩美在何處? 有好幾個男生脫口而出”丁香一樣的姑娘美!”(生笑) 這個姑娘美在何處?

21、她長什麼模樣,穿什麼衣服?(生安靜) 無從知道,那何以見得這姑娘的美? 3、從文本中,我們只知道她是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板書:丁香)丁香是什麼樣的呢,有同學見過嗎(展示丁香圖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開花,花紫色,密集成圓錐花序。有淡雅細沉的香氣。因為它的高潔與冷艷,文人墨客把它作為哀婉、愁怨、惆悵的象征反復吟詠,古來已久。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曰:“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詞曰:“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可見,丁香在古典文學當中是個“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麼,丁香一樣的姑娘會是個什麼樣子的姑娘呢? 生1:應該是一個纖弱的、優雅的、楚楚動人的、惹人

22、愛憐的小家碧玉。 生2:應該是憂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學的描述很形象生動,這樣一個動人的姑娘,我們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麗的臉龐,看一看她到底長什麼模樣呢? 我們看不到,就連詩中的我也看不到。因為,姑娘打著一把油紙傘。我想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板書:油紙傘)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里? 生齊答: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里,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現在,這把油紙傘出現在丁香姑娘的肩頭,我們單只看到傘,已經覺得它很美,那麼它點綴的姑娘呢?

23、生:肯定更美! 油紙傘的出現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樣描繪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細細的、密密的。 宋人秦觀又在詞中這樣描繪春雨:“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春雨也是一個惹人閑愁幾許的經典意象。(板書:春雨)而雨巷則把文人對雨的喜愛推向了極至:象一幅微微泛黃的舊水墨畫,自在飛花、無邊絲雨之中,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子,從雨巷中裊裊走來,攜著一縷花的幽香,載著一懷嫣然極致的心事,有嘆息,但不哀傷,有顧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經成為抒情主人公和我們讀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個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詩人愛情向往

24、的象征?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詩人渴望而終未能得的愛情,可能是青年時未酬的壯志,可能是年少時青澀的一個愿望,也可能只是對曾經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懷戀,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轉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憶的寄托。 詩人只是通過她來表達這種對于美好事物的飄忽短暫、轉瞬即逝的痛惜和追憶,念念不忘卻又無從把握,只剩下淅瀝春雨中的深深追憶,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無可奈何。盡管全詩沒有一句直白的情語,但情語卻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語之中了。同學們總結一下,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生回答,師歸納總結:對丁香姑娘的期盼,對眼前現狀的迷茫和對往昔之美的深深追憶。 四、延伸拓展: 其實,對美的

25、追憶和留戀是人類共同的情結,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學們能否聯系一下自己的閱讀和欣賞的經驗,談談自己的理解? 學生踴躍發言: 生1:李商隱的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教師點撥)這段感情早已經逝去了,只剩下當事人面對著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來深深的懷戀,然而無論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卻也無可挽回了。當初怎麼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滄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動人,“給我一剎那,對你寵愛;給我一輩子,送你離開。”(教師點撥)兩個人的交會只有一剎那,于是兩個人的相互溫暖也只在一剎那。短暫的寵愛過后,用漫長漫長的一生來回味這一剎那,珍藏這一剎那,于是,剎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業

26、: 1、熟讀成誦,在反復誦讀中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 2、聯系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一篇隨筆,寫下自己對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憶。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體會“說”這種體裁筆鋒犀利的特點,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第一層(開頭兩句)提出師道長期失傳的問題。 第二層(“古之圣人”到“官盛則近諛”)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存

27、在。 可分三小層:總提:今之眾人“恥學于師”分提一:“小學而大遺”分提二:士大夫之族譏笑從師而學者) 第三層(“嗚呼”到結尾)歸納本段主旨。 2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三、教學難點 1積累掌握“傳”“師”“道”“受”“固”“從”“也”“則”“于”“乎”“所以”等詞的用法。 2本文第2段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

28、點。從全篇布局來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這一段筆鋒犀利,汪洋恣肆,充分體現了“說”這種體裁“煒曄而譎誑”(陸機文賦)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提問法。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講授重難點,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2.誦讀法。用來熟悉課文語句,領悟作者的思路。 3.討論法。學生課前、課上自由討論,回答問題。 4.學習拓展。提供有關的圖片、文字拓寬學生視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黑板 六、課時安排3課時七、預習提綱 目的:讓學生熟悉課文,作好積累。 具體步驟: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_注釋, 2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3初步揣摩關鍵

29、詞語,嘗試完成課后練習,列出預習中發現的問題。 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體會詩歌主旨的多樣性。 重點難點 本詩的畫面感和抒情性的結合是教學中的重點。 教學過程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紀的匈牙利愛國詩人。他當過兵,作過流浪藝人。1849年7月在職和沙皇軍隊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年僅26歲。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愛情詩。尤其是在1846年愛上森德萊尤麗亞以后,寫了不少優美的愛情詩。1847年裴多裴與心愛的人結成伉儷。這首詩的創作可以看出愛情的表達。 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二、內容大意 全詩共五節,采用的都是“我愿意”開頭的格式。詩

30、人把自己說成是“激流”“荒林”“廢墟”“云朵”“破旗”。把愛人比作小魚小鳥長春藤火焰夕陽構成五個有層次的充滿活力的藝術畫面,蘊含了深刻的思想內容。 三、鑒賞要點 1、多樣解讀 首先將其看作一首愛情詩,它抒發了對愛人深摯的戀情,歌頌了純潔而高尚的愛情;其次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詩,它委婉地表現出19世紀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爭事業。歌頌了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的精神和執著追求理想的精神。詩中的“我”可能指詩人自己,也可能指革命戰士們;“愛人”可以是詩人的愛侶,也可以是詩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 2、意象的獨特性排列: 本詩沒有空泛的說教,而是通過一系列鮮活意象的排列,遞進,營造了一個情感流動的回旋天地,層層遞進,使詩人情感富于變化,呈現出多側面多層次,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 我愿是我的愛人是 急流(崎嶇)小魚(魚水之情,是你的生命之源) 荒林(狂風)小鳥(是你的可愛家園) 廢墟(荒涼)常春藤(是你的一生依靠) 草屋(打擊)火焰(是你的抒情小屋) 云朵(破旗)夕陽(是你的,相依伙伴) 在我的懷抱中接受我的關愛與呵護,我們相依相伴,我愿為你奉獻一切。 注意修飾詞語的暗色調,可體現: 1、生活的艱難 2、男人的勇敢 3、也可能是革命斗爭的艱難 籬笆那邊 自讀導言 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