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孫中山紀念館有感七篇_第1頁
參觀孫中山紀念館有感七篇_第2頁
參觀孫中山紀念館有感七篇_第3頁
參觀孫中山紀念館有感七篇_第4頁
參觀孫中山紀念館有感七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參觀孫中山紀念館有感七篇【篇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坐落于珠海市郊,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花團錦簇,綠草如茵。因為是愛國主義革命教育基地,又適逢先生誕辰150周年,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為肅穆莊嚴的紀念堂平添了一份熱鬧。來到這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保留著歷史痕跡的照片和實物,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那個民不聊生的社會,而對于先生來說,更多的則是一種堅持,一種突破。革命先驅們用生命捍衛著理想,用行動喚起沉睡的國民,這些有識之士開創了一個國家的進步與文明。參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給人以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凈化,這里不僅是我們學習歷史的課堂,更是磨礪堅定意志的教育基地,我們相信,作為青年的我們,一定會

2、在歷史燈塔的照耀下,在前輩的指引下,走出更加自信的腳步。【篇二】昨天上午,我第二次來到香山路7號,參觀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盡管天上下著瀝瀝小雨,但不能阻隔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走進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在鮮花叢中有一座孫中山先生的座像雕塑。他堅定的神情,心系國家、胸懷天下。緊挨著有二棟摟房,一棟是孫中山文物館,另一棟是孫中山故居原貌。按照次序首先參觀孫中山文物館。展館共設三層,展出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孫中山先生生平,以“少存志大,振興中華”;“推翻帝制,肇建民國”;“捍衛共和,愈挫愈奮”和“精誠無間,共赴艱難”四個專欄進行展示。展出了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時,各種有價值意義的文物、

3、手跡和資料。第二部分是孫中山和宋慶齡十年婚姻展,也以“相知相戀結連理”;“相攜相伴風雨路”;“篤愛彌堅共死生”和“生離死別兩相隔”四個欄目進行展示。這些珍貴的文物向人們展示了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所做出的不朽功績。宋慶齡曾這樣描述:他的名字和成就在我們的隊伍里得到尊敬,因為他把四十年的經歷全部付給了人民革命。他的名字和成就始終珍藏在我們的心里,因為他為了使中國解脫封建迷信蒙蔽,經濟落后和帝國主義束縛,獻出了自已的一切。由于他對人民革命事業的忘我的忠誠,他的名字和成就,在我們邁步前進去完成他生前未完成的事業的時候,成為鼓勵全國人民的力量。參觀孫中山文物館后,便來到孫中山故居。它是一幢磚木

4、結構的歐洲小洋房,外墻飾以灰色卵石,屋頂鋪蓋洋紅色雞心瓦。底層為客廳和餐廳,樓上是書房、臥室和小客廳,里面陳設的大都是真實的物件。由于居室內不準拍照,只能細細觀賞。樓前有正方形草坪,三面繞以冬青、香樟和玉蘭等。1922年4月,孫中山先生在這塊草坪上,召集在滬各省國民黨同志53人,舉行改進國民黨會議,參加會議者有共產黨人。離開孫中山故居,最后參觀了“心系家國、胸懷天下”上海孫中山故居珍藏照片展。上海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先生和他的夫人宋慶齡女士共同生活過的寓所,是他們倆人留在世上唯一的一個家。孫中山先生在這兒寫了很多書,他在這里接觸魏津斯基、李大釗,然后開始接觸共產黨,繼后開始國共合作,這些事情都發

5、生在這里,宋慶齡曾說:“這個地方就是一個歷史的豐碑。”這次參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給我以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凈化。這里不僅是我們學習歷史、了解中國實際的課堂,更是我們砥礪精神、堅定意志的教育基地。我為中華民族有這樣的偉人而感到驕傲,我們炎黃子孫應在孫中山先生的遺訓下,勵精圖治,為實現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篇三】15日支部組織我們參觀了孫中山故居和周公館,對此我的感受頗深。下午1點我們準時登上大巴,向目的地出發。第一站我們來到了位于香山路7號(原莫利愛路29號)的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偉大的愛國者。他第一個提出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全心全意地為改造

6、中國,耗費了畢生的精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上海孫中山故居是孫中山的重要紀念地。在孫中山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上海始終是他革命事業的主要基地。1918年6月,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入住這里,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宋慶齡繼續在此居住到1937年。這里是孫中山思想發展和飛躍發展的歷史見證地。孫中山在這里,潛心研究革命理論,總結了他幾十年的革命經驗,完成了孫文學說、實業計劃等重要著作。孫中山在這里,會見中國共產黨人李大釗、林伯渠和蘇俄駐華全權代表越飛,發表了著名的孫文越飛聯合宣言,為改組國民黨和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奠定了基礎。1924年11月,孫中山應邀北上共商國是前,他在這里舉行記者招待會,重申北上宣言和

7、召開國民會議,廢除不平等條約等主張,再次向國人發出和平統一祖國的號召。參觀完孫中山先生故居,回頭望著這歷史的見證者,思緒萬千。孫中山先生一生為國為民,探索救國的真諦,為了革命籌集經費數以萬計,而自己的故居卻是如此簡樸。孫中山先生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為建立一個正真的明主、自由、富強的共和國,真正使國家實現明治、民有、民享,孫中山先生的偉大正在于他始終代表了中國普通民眾的意愿。先生不愧為二十世紀中國民族革命的偉大先行者。隨后我們移步到了思南路73號的一棟三層花園別墅,這就是當年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亦稱“周公館”。1946年4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代表團致函國民黨政府,要求“在上海撥予房屋一幢

8、”建立辦事處,但蔣介石卻批示有關當局“希予婉卻”。中共代表團只好通過各種關系,以6根金條的代價租下了這幢房屋,并以新華日報職工宿舍的名義申報了戶口。但國民黨當局仍不同意將此地作為中共辦事處。1946年6月18日,從南京來滬的董必武果斷地說:“不讓設辦事處,就稱周公館。”周公館因此而得名。看著館內樸素的陳列,我們都陷入了沉默,這其中包含著對無產階級額革命家無盡的崇敬和緬懷,他們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周公館外樹立著周總理栩栩如生的雕像,我們似乎仍能感受到偉人的音容笑貌和不朽風范。通過兩個愛國主義基地的參觀,黨員同志們有幸看到當年的家

9、居陳設、手跡、照片、資料等,仿佛親眼看到兩個時代的愛國人士不約而同為了美好的新中國無所畏懼、不懈努力的場景。通過本次參觀,每位黨員都感觸頗深,在活動結束后分享了自己的深刻感想。作為和平年代的共產黨員,也應該繼續秉承先人的大無畏精神,努力提升自我的同時,更要團結一致,為中國夢做出更大的貢獻!【篇四】首先,我們來到的是孫中山文物館。由于館內不允許拍照,所以覺得很遺憾。但是,通過講解員的細心講解之下,這些知識也是深刻印在了我的腦子里。孫中山先生是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廣東省香山市的。他的原名叫孫文,號逸仙。他是近代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行者,是中華民國和中國*創始人,是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首舉

10、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883年11月,孫中山告別家鄉、告別父母,到香港求學。他學習努力、成績優秀。他從中央書院畢業后,改學醫學,他想“由醫人而醫國,借醫術為入世之媒”。在西醫書院念書期間,他幾乎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在宣傳革命、策劃革命上了,滿腦子都是革命思想,見人就談革命。1905年8月20日,他成立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發動武昌起義,推翻清*,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9年6月1日,根據他生前的遺愿,將陵墓永久遷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講完了孫中山先生的主要成就后,再來稍微“八卦”一下人家的私人生活。他的夫人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

11、,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宋慶齡。講到這里,我覺得太羞愧了。想問為什么對吧!孤陋寡聞的我先前一直認為宋慶齡是和*的。后來講解員對我說:“沒有、沒有,她一直是和孫中山的,根本扯不上*。宋藹齡、宋美齡、宋慶齡是中國著名的宋氏三姐妹,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最耀眼的姐妹組合。”直到現在我才恍然大悟,這更促使我要好好了解歷史了。回到家后,我從網上了解到,宋慶齡成為國母,愛國愛民,萬民景仰;宋美齡嫁給蔣介石,權勢顯赫,呼風喚雨;宋藹齡聯姻孔祥熙,善于積財,富甲天下。好了,通過這次的活動,我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也希望大家也多了解我們偉大的中國*,知道“沒有*就沒有新中國”。【篇五】13日下午,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

12、院暑期廣東文化教育實踐隊為進一步學習孫中山精神,體驗中山文化底蘊,參觀了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在途中,沿路兩邊的風景著實讓人賞心悅目:純藍的天印染著形態各異的云,蒼翠的山體間繚繞著彩帶一般的云霧,好一幅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水墨畫景。王老師告訴我們孫中山故居是在南朗鎮翠亨村。我們即將前往的紀念館就是孫中山長兄孫眉于1892年從檀香山匯款回來由孫中山主持建成的。不僅如此,南朗鎮的伶仃河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當初就義之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由此成為千百年來競相傳頌的佳句。經介紹,孫中山故居是一幢磚木結構、中西結合的兩層樓房,并設有一道圍墻環繞著庭院。剛步入大門,一幅對聯“一椽得所,五桂安居”

13、赫然在目,這是樓宇落成后孫中山親筆撰寫的;在正門南側有一塊由宋慶齡手寫的“孫中山故居”牌匾。深入大廳,從家居擺設中我們不難發現孫中山先生生活的簡樸;庭院內樹木繁茂,雅致清靜。參觀了故居,我們隨后來到博物館,進門即可見“后來居上”的橫幅,這是孫中山1921年題贈翠亨學校手跡的原件,反映了他對家鄉教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也是孫中山唯一一幅為故鄉的題字。博物館中井然有序地陳列著孫中山不同時期的事跡的文字、圖像、音像、手稿等資料,讓我們大開眼見,真實地感受到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思想的偉大,感受到他那顆救國救民的赤誠之心。這次參觀,我們深深感受到中國之所以可以擺脫封建殖民統治,擺脫愚昧落后的局面,正是因為有

14、了像孫中山先生這樣有學識、有責任、敢擔當的開創者。今天的我們要珍惜先人用熱血給我們創造的一切,要努力學習知識,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我們的未來,推動國家和社會的進步。【篇六】孫中山紀念館位于中山陵園藏經樓,抗日戰爭時期,藏經樓遭到侵華日軍的嚴重破壞,1982年,國家撥款重修藏經樓,后改名為孫中山紀念館。來到孫中山紀念館,首先投入眼簾的就是石階上的一尊孫中山先生全身姿銅像,銅像高達2.9米,重1噸多,以孫中山先生向民眾發表演講的姿勢為造型,氣勢磅礴,栩栩如生,看到這尊銅像我仿佛真的看到了孫中山先生在發表演講的情景。踏過幾級石階,來到主樓前,抬頭仰望,主樓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筑,外觀為三層,中間還有

15、一層夾層。進入底層大廳,底層大廳軒敞明亮,大廳頂部飾有鎏金的蓮花形藻井,流光溢彩,富麗堂皇。藻井正中高懸火炬形大吊燈。大廳中央矗立著一座孫中山先生半身銅像。正面壁上是陰刻的胡漢民手書總理遺囑,兩側是孫中山先生手書的“人類進化”、“世界大同”楹聯,藍底金子,隸書陰刻。大廳四壁嵌有四幅反映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大型木刻浮雕,十分美麗、精致。二樓是一座走馬樓,穿過回廊,沿著樓梯可以上到三樓、四樓。三樓和四樓是孫中山紀念館的主體陳列,共有五個展廳,分為七個部分。展線長180米,展出歷史圖片315幅,還有各種文物、模型近百件,展示了孫中山先生偉大而光輝的一生。出了主樓來到一座長達125米的大型碑廊。碑

16、廊左右對稱,兩翼有回廊及碑亭二座相連,廊壁嵌有馮玉祥將軍贈送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塊。碑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所著的三民主義全文。都是由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書寫,風格各異,是書法藝術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穿過碑廊就走出了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紀念館不愧是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翔實的資料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我們對孫中山先生措施深深的敬仰之情。【篇七】讀史,如同讀過去,亦是讀未來。中國近現代以來,也許再也沒有1911年至1912年初的辛亥革命,更動人心魄,更讓人歡欣鼓舞的了。由孫中山領導的這次革命,徹底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中華民國,偉大的中華民族,又翻開了新的一頁,又進入了一

17、個嶄新的歷史時期,跟上了世界的潮流,時代的步伐。我曾到南京中山陵,去拜謁這位讓人高山仰止的偉人,這次,又到孫先生的故里廣東省中山市(以前叫香山縣)翠亨村,來領略孫中山先生當年救國救民的革命生涯,感受那個波瀾壯闊的宏偉時代。出生于農民家庭的孫中山,青少年時期,就受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尤其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在其心里扎下了根,加上目睹滿清的腐朽、賣國、專制與無能,于是,清醒的他,決定聯合志同道合之士,掀起反清的大旗,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早在1894年,孫中山就曾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卻未被采納,同年

18、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即振興中華之意,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鑒察”為誓詞。1896年,孫中山在考察了歐美的政治、經濟,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并與歐美進步人士接觸之后,三民主義思想初步形成。孫先生意識到,以梁啟超為首的“保皇派”試圖通過改良方式來推動革命是沒有出路的,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為基礎,組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為同盟會綱領,并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上,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與美國前總統林肯描繪的理想政府應“民有、民治、民享

19、”有異曲同工之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2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退位,267年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被推翻,成立了共和國,并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但由于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以及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影響,孫中山在清帝退位后,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后又將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并討伐意欲恢復帝制的袁世凱。失敗后,由于段祺瑞為首的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廢棄臨時約法,遂舉行護法戰爭,但由于受到排擠,并最終認識到南北軍閥是一丘之貉。于是,孫先生開始對中國革命進行了經驗總結和教訓反思,并完成了建國方略。1917年俄國革命勝利后,1919年中國爆發五四愛

20、國運動,孫先生高度評價和贊揚學生義舉。隨后,將中華革命黨改組成中國國民黨。在幻想向帝國主義國家尋求援助破滅后,孫先生提出了“聯俄、聯共、輔助農工”三大政策,并于1924年創辦黃埔軍校,為建立革命軍隊奠定堅實基礎。1925年,孫中山患肝癌去世,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1929年,遺體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看完史料的介紹,恍若經歷孫先生當年驚心動魄之革命過程,在他的故居紀念館,我細細端詳這片生他、養他甚至斗爭過的沃土,眼前浮現出孫先生幼時、青少年、成年不同時期的景象。孫先生的一生,是無悔的,他順應了時代的召喚,一步步踐行著自己的理想與意志,鑄就了他一生的豐功偉績。孫先生的一生,是全身心投入革命的一生。從幼小時聽太平軍遺老講革命故事,崇拜洪秀全開始,到身體力行踐行他終生追求的革命行動,直到因病去世,一直都在為中國革命與民眾幸福奔走呼號。時勢造英雄。孫中山先生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救中國和三民主義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他倡導“權能區分”“人民有權,政府有能”;認為“人民之權”政權應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項;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