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如流星首渴烏_第1頁
尾如流星首渴烏_第2頁
尾如流星首渴烏_第3頁
尾如流星首渴烏_第4頁
尾如流星首渴烏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尾如流星首渴烏一漫談渴烏的工作原理作者:麻庭光中國的歷史,主要是農業社會的發展歷史,其實也是提水技術發展的歷史。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取水工 具是渴烏,甚至出現在現在的小學課本中,可是由于歷史的久遠,文獻的缺乏,實物的不存,導致對渴烏的認 識也是相當模糊的,可以說是語焉不詳。歷代的文人不斷提及渴烏的使用,可是他們提到的渴烏是最早的渴烏 嗎?這里用物理學原理來重新認識渴烏的工作原理,發現我們的祖先還是蠻有智慧的,只是文獻的記載有缺失, 后人多誤解,導致了目前對渴烏的種種迷思。最早的渴烏結構簡單,利用重力差工作,沒有運動部件,卻包含 物理學三大原理(帕斯卡定律、虹吸原理和回燃現象,分別屬于靜力學、動力

2、學和熱力學),值得深入分析。渴烏的工作原理渴烏是什么?最簡單的解釋是古代吸水用的曲筒,就是應用虹吸原理制造的虹吸管,在中國古代又稱作 “過山龍”。渴烏的最早出處是后漢書宦者傳張讓:“(畢嵐)又作翻車渴烏,施於橋西,用灑南北 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在唐初為后漢書的這段文字作注解時認為:“翻車, 設機車以引水;渴烏,為曲筒,以氣引水上也。”也就是說,渴烏是一個彎曲的筒狀物。其形狀類似飲水的烏 鴉。它的工作原理是“以氣引水上也”,即利用大氣壓力的原理來引水。翻車是從低程向高程送水,而渴烏是 從高程向低程送水,需要有大氣壓的幫助。以竹子為材料的大管徑的渴烏,在唐代已經投入使用。

3、現存的最早記載竹制渴烏的制作和使用方法的 文獻是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杜佑的通典。其原文是:“渴烏,隔山取水。以大竹筒雌雄相接。勿 令漏泄。以麻漆封裹。推過山外。就水置筒。入水五尺。即于筒尾取松樺乾草當筒放火。火氣潛通水所。即應 而上。”北宋康定年間(1040)曾公亮在所著的武經總要前集對這種取水方法也有類似的記述。從這幾句話 中可以看出渴烏的工作原理,包括:帕斯卡定律、虹吸原理和回燃現象,這里分別細述。帕斯卡定津)和作原理:帕斯卡原理(靜力學)、虹吸原理(動力學圖1.渴烏的三大工燃現象(熱力學)。有平面上途,如液壓制動等。帕 相等。這一事實也稱作 回瀕!象法國數學家帕斯卡發現密閉液體上的

4、壓強.能夠大小不變地向各個方梅遞卻就是說.由于液體的 流動性,封閉容器中的靜止流體的某一部分發生的壓強變化,將大小不變地向各個方向傳遞。根據帕斯卡定律, 在水力系統中的一個活塞上施加一定的壓強,必將在另一個活塞上產生相同的壓強增量。這個定律在生產技術中有很重要的應用,剎車、傳動、液壓機等都是應用帕斯卡原理的實例。它具 斯卡還發現靜止流體中任一點的壓強各向相等,珅該點在通過它的所 帕斯卡原理。Jr 口_1=帕斯卡定律保證了壓強的傳遞不受液體流通面積的影響,因此,你腳踩剎車的壓力,對密封液體產生的 壓強,可以原封不動地傳遞到每一個輪胎,再通過轉換機構轉換出來,形成對輪軸的壓力,就是剎車的過程了。

5、帕斯卡定律,保證了連通管的工作,不受管徑和路徑的影響,因此人們可以隨意取材,就地制造渴烏,歷史文 獻中,制造材料至少有竹子和銅材兩種,直徑不限,這就是帕斯卡定律的功勞。其次是虹吸原理,有時廣義的虹吸原理包括連通器原理(或帕斯卡定律)、大氣壓原理和靜力學壓頭原 理,這里僅指最后一項的水柱產生(負)壓力,導致液體源源不斷供應的液面位置差帶來的壓差。壓差是如何 產生運動的?這是動力學的伯努利原理,即動力學的能量守恒原理。在能量守恒的前提下,由于大氣壓恒定, 位置壓頭可以自由轉化成運動壓頭,也就是說,壓差帶來運動。我國最早在明清之際的方以智、徐光啟、鄭復光等都對虹吸原理有所解釋。其中徐光啟認為:“今之

6、過 山龍,必上水高于下水則可為之,至平則止”點明了上游水位必須高于下游水位,地球對液體的引力差(重 力),是導致液體源源不斷供應的源頭,這是虹吸原理的“吸”之動力來源。“虹”是指連通器之常見形狀, 未必像虹。根據帕斯卡原理,連通管的作用與形狀無關。其三是最關鍵的一條,也是讓渴烏區別于普通虹吸管和連通器的關鍵,即如何產生最初的升力,導致液 體可以跨越高坡進行遠距離傳輸?在抽取油箱汽油之時,人們通常都是用嘴直接吸取,用肺活量產生最初的壓 差。而農業灌溉用的管路較大,人體的肺活量就顯得不足了。古人巧妙地采用燃燒的辦法制造這種較大型的虹 吸管中的真空,將水“吸”入筒內,繼而在重力作用下從出口端流出。具

7、體做法是在竹筒出口端塞上細松枝、 干草等易燃物,點燃柴草,筒中氧氣迅速燃盡。從而短時間內使筒內空氣壓力低于筒外大氣壓力,于是水得以 “自中逆上”。“于筒尾取松樺乾草當筒放火”之法,就是使用熱薄型材料(Thermally-thin),采用快速燃 燒的方法,產生一個正壓脈沖,排除一部分氣體。可是管壁仍然是冷的,在燃料釋熱完畢之后,空氣中的熱量 快速消散,氣體降溫冷卻收縮,形成一個負壓脈沖。這時候如果密封條件滿足,就可以產生足夠的負壓,引導 水源邁過一定的坡度。以下的工作就相當簡單了,由于重力差的作用,水源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直到兩處水 面的高度差消失為止。上述“于筒尾取松樺乾草當筒放火”的過程,在

8、火災動力學原理中稱為回燃現象(Backdraft),是指 那些不能獲得氧氣的燃料氣體在室內分布,突然由于外部條件的改變,比如接受了相當的氧氣,產生劇烈的燃 燒過程,首先產生一個正壓脈沖,產生外沖的火球,然后燃料燒盡,不能自持(對抗外部的大氣壓),于是內 吸空氣,產生巨大的負壓。所以,爆發性的燃燒,有短時提升負壓的效果,而一旦負壓產生的壓頭超過障礙物 的高程,虹吸作用(壓頭差或重力差)開始發生,渴烏就可以持續工作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礦業工程師,費盡努力,也不能把利用大氣壓力工作的抽水機提高到10米以上,后來 發現這是大氣壓力的問題。大氣壓可以產生的負壓極限是10米,也就是說,最理想情況下,使用絕對

9、的真空, 可以抽取10米的高程。爆發性燃燒有可能會帶來一點額外的壓頭,但由于能量密度不足、燃燒不充分、密封不 完全等原因,最初的負壓能夠提水12米就很不錯了。渴烏的出現,最早是公元2世紀作為一種城市灑水工具, 如果能克服數米的高程,足矣。另外,古羅馬的引水渠(Aqueduct,主要在公元一世紀建設)在引導水面渡過路面時,采用鋪設地下管 路的部分,仍然使用了維持路面兩端的高度差來保持水流動的重力差。由于羅馬帝國的引水渠不需要跨越坡度, 也就沒有第三項回燃負壓的需要了。其中的帕斯卡定律和虹吸原理,與中國的渴烏沒有什么本質性的差別,有 時這種重力差導致流動稱為反虹吸現象(因為虹吸管呈n形狀,而反虹吸

10、管呈u形)。2.渴烏的流傳變異由于古人并不很清楚渴烏的工作原理,因此人們在解釋渴烏時,往往用部分指代整體,把渴烏的龍頭, 當作是渴烏本身,于是導致了渴烏曾被當作銅壺滴漏上的注水部件而流傳。明確記載渴烏這一用途的,最早見 于唐代徐堅所撰的初學記。徐堅在該書里引證北魏道士李蘭所著漏刻法說:“以器貯水,以銅為渴烏。 關如鉤曲,以引器中水,于銀龍口中吐入權器。”李蘭著書時間大約在公元5世紀。到了北宋天圣八年(1030) 在燕肅改進的蓮花漏上,也“置銅渴烏引水”。南宋初年楊甲在六經圖中繪制了燕肅蓮花漏的形狀,由圖 中明顯可見渴烏的虹吸形狀和工作狀態,見圖2。當然,由于在計時器中使用的虹吸管管徑較小,銅管

11、密閉性 能可靠,因而易于制造和使用。圖2.燕肅蓮花漏(最早出現在1030年的北宋)。在這里渴烏僅僅是一段虹吸管,而沒有導致翻坡功 能的回燃現象了。李白的天馬歌中對渴烏的描述相當神妙“天馬呼,飛龍趨,目明長庚臆雙鳧,尾如流星首渴烏,口 噴紅光汗勾朱。”(天馬鳴叫著,像飛龍一般奔跑,它的眼睛像金星一樣明亮,胸脯兩邊的肉像野鴨、厚實突 出,長長的尾巴像流星,它的頭像渴烏一樣高昂而矯健,嘴里吐著紅光,汗溝里流下血色的汗水。)。在這里, 馬頭像渴烏,渴烏像龍頭,龍頭似馬頭(中國古代的龍形象,本來就是鹿角馬首,蛇身鳥爪的混合體),這是 一個循環論證的過程,等于自我論證,什么也沒有說。就是現在,我們說水龍頭

12、像馬頭,馬頭像龍頭,也沒有 什么錯,至少不會讓人誤解。接下來,人們對渴烏的認識就比較離譜了。由于把渴烏的出口龍頭當作了渴烏本身,那么凡是有水龍頭 的取水裝置,都可以看作是渴烏,這要導致了人們把轆轤當作渴烏的認識,如中國佛教涅盤門經典著作(宋)慧 嚴的大般涅盤經疏卷二十五(師子吼品之二)中就有這樣的記述:“今之渴烏取水者是,亦名轆轤,井 上施之更互上下,即是互為因果之義。”這里轆轤使用了龍頭作出水口,被老和尚誤認了,并把上下運動的木 桶作了因果輪回的解釋。這種渴烏,僅僅是一種龍頭和管路,其后部的水源供給,卻需要其他手段來供給(如 轆轤),此時的渴烏,僅為原始渴烏的一部分。這也意味著,古代的渴烏技

13、術失傳了,雖然文獻中仍然可以找 到,但生活中已經表示一種不同的東西了。1130年被龍圖閣直學士燕素發明的燕肅蓮花漏(見圖2),利用了 一段虹吸管,誤稱作渴烏。渴烏與龍頭的混淆,是造成這種部分代整體的訛傳得以流行的重要原因。再如陸游在七月十七日大雨極涼(陸游全詩)一詩中提到渴烏時說:“吳中七月熱未已,渴烏呀 呀井無水。炎官護前不少斂,樹頭敢望秋風起”。這里渴烏發出呀呀的聲音,顯然是轆轤,而不是按照重力原 理無需外來能量工作的渴烏了。轆轤是一種利用轉軸原理的起重工具,多用來汲取井水。其構造是,在井岸上 安置帶有水平轉軸的支撐架。轉軸一端裝有曲柄,轉軸上纏著汲水索。繩索下端系水桶。用人力或畜力搖動曲

14、 柄,即可由井水提水。和此種轆轤類似的機械絞車(又稱絞關),古代也稱轆轤,相當于用人力或畜力作動力 的現代卷揚機。絞車的轉軸常豎立安放。古代船只翻越堰常用此設備牽引。記載轆轤的可靠文字在戰國初期出 現。我國文獻在解釋渴烏時,指出其別稱為“注子”、“偏提”,這又是一個大誤解。注子和偏提,是一種 利用大氣壓的水壺,其中卻沒有渴烏的工作原理。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學卷中指出,早在南北 朝的關尹子一書提到:“瓶有二竅,水實之則倒瀉,開一則水不下,蓋不升則水不降。”意思是:在密封 的瓶上開兩個小孔,瓶中灌滿水,水就會從瓶中倒出。若只在瓶中開一個小孔,水是倒不出來的。因為此時瓶 內的空氣不能在瓶中與

15、外部聯通,因此大氣壓保持水不能流出。陳顯微在19世紀評論此書時說:氣必須先上升, 水才能下降,又說若無壓力(“迫”),物體就不會動。唐代,灑吸移管體型似球并有各種不同的把手,一般 被稱為“注子”,后來又稱為“旁側提升器”(“偏提”)。自9世紀初起,這種器物似乎特別普遍。現代茶 壺把手附近通常有一個小孔,如果用拇指密封小孔,可以保持茶水不撒出,就是巧妙利用大氣壓的例子,卻不 是虹吸原理了(因為沒有水柱的存在)。原來“偏提”是利用大氣壓(靜力學)工作的水壺或者酒壺,與利用重力差(動力學)工作的渴烏是相 差很遠的。缺乏物理學常識,我們的國文水平還不如一位外國人,慚愧。那么,是否畢嵐之后的古人都認錯呢

16、?也有正確描述渴烏功能的詩句。南宋劉儀風在描述一個引水設施 時說:“籜龍亦解作水供,細繹尋丈如渴烏。”這一句因為突出了水源供應的穩定性,符合重力流動原理,因 此是渴烏的本意。如果是轆轤供水,水流脈動性大,就不會產生“細繹尋丈”的局面。元朝貢師泰也有詩說: “四分井字旁通渠,瀏瀏野水翻渴烏。”這一句,因為一個“翻(越高坡)”字而毫無疑問地歸入渴烏的原始 定義范圍。3.渴烏的現代應用現代社會講求效率,已經不再把按照重力工作的被動取水工具當作主要工具,但是在某些需要取巧方便 的工作場合,如油箱取油,人們還是可以利用虹吸原理工作。當然可以用橡膠球抽氣,而不必仰賴個人的肺活 量,更不敢放火來抽氣了。消防

17、隊員的噩夢,就是在火場突然得到氧氣供給,產生爆發性燃燒的局面(火災動力學中稱為回燃,即 Backdraft),先是火焰突發,然后負壓吸氣收縮,一來一往(見圖3),給消防隊員造成很大的傷害。克拉瑪 依大火中,最著名的受害者楊柳,其受傷的關鍵是被舞臺幕布快速燃燒(因為突然供氧增加),發生回燃產生 的正壓膨脹沖擊波所擊倒,并被氣流攜帶的大火燒傷的(見圖4的模擬回燃現象)。這種局面對火場人員非常 危險,是需要入室滅火的職業消防隊員的火場最大噩夢。多少火場豪杰,生死系于一瞬間,就是回燃現象的結 果了。火場不能隨便開門,開門供風,有可能造成本來供氧不足的火勢暴漲,發生回燃的局面,這是需要經驗 和知識才能作出的正確判斷。圖3.室內空間能量集中釋放時的壓力變化圖4.消防隊員的火場噩夢:回燃現象。這是正壓脈沖控制的階段,其后將吸氣,帶來更多的氧氣和能 量釋放。爐膛爆燃、爐膛爆炸、爐膛內爆,都是鍋爐燃燒事故,有時可能由此造成設備損壞及人身傷亡。爐膛內 可燃混合物發生局部性的小爆炸,使爐內氣體壓力瞬時以較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