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審美化”:新型美學原則的興起_第1頁
“日常生活審美化”:新型美學原則的興起_第2頁
“日常生活審美化”:新型美學原則的興起_第3頁
“日常生活審美化”:新型美學原則的興起_第4頁
“日常生活審美化”:新型美學原則的興起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日常生活審美化:新型美學原那么的興起論文關鍵詞:現實的非現實化文化工業圖像化平面化功利性論文摘要:伴隨著消費力的高度開展、現代傳媒文化的日新月異,人們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相應變化,“日常生活審美化作為一件嶄新的美學事件在特殊的社會文化語境下被催生出來并日趨占據美學的陣營,它跨越了傳統藝術的范圍,把“審美引向日常生活領域。以圖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貼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顯示出其新質,從而徹底顛覆了傳統美學所建立起來的無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現實的批判性原那么,同時也彰顯了它無法回避的精神危機。日常生活審美化是當下文化論爭中出現的又一個新話題,同樣它也是一個西方理論的舶來品。對它的討論最初

2、是源起于西方。博德里亞、杰姆遜等人對這一現象曾有過相應的描繪。真正給予其命名的是英國學者費瑟斯通,他在?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中概括了西方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三個方面的表現:一是藝術亞文化的興起,在西方,這個潮流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達達主義、歷史先鋒派和超現實運動為代表,他們追求打破藝術和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消解藝術的“靈氣,認為一切都可以成為藝術或審美的對象。藝術無處不在:大街小巷、廢棄物、身體、偶發事件等,無一不可以進人審美的殿堂;二是將生活轉換為藝術的謀劃,詳細指追求生活方式的風格化、審美化。這種審美化的謀劃可以追溯到19世紀后期的唯美主義、象征主義者波德萊爾,一直延續到

3、福科等后現代主義者;三是日常生活符號和影像的泛濫。由于群眾電子傳媒的迅猛開展,今天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符號化、影像化,它越來越像一面“鏡子,構成現實幻覺化的空間習。考察費瑟斯通的三種含義,我們可以看出“日常生活審美化其實就是在圍繞藝術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而展開的。這三層含義其實隱含了審美化的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藝術領域內部自覺的沖破藝術與生活的傳統界限;第二個時期普通人按照藝術來規劃自身生活;第三個時期是物質生活世界的形象化、圖像化、幻象化趨向。可見“日常生活審美化意味著日常生活與藝術的溝通與交融,拆解生活與藝術之間那堵傳統高墻。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間隔 在當代社會中逐步的模糊和消失,審美因素向生

4、活領域浸透和擴展,它反過來又強烈地沖擊著傳統的美學觀念。“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出現絕非簡單孤立的美學事件,它的出現是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所導致的:其一,審美化過程是與當代都市商業文化同生共長的,與產業構造、經濟構造的調整有關。20世紀后半期,工業的急速開展使得物質產品極度充裕,人們消費的重點已經不再是商品的實用性,第三產業、文化產業的逐步興起,使得消費已轉向了非物質化、非實用性的商品消費。形式和包裝所引起的審美愉悅更能刺激群眾的消費,視覺圖像和符號系統的文化消費成為經濟潛力的宏大增長點;其次,消費力的開展帶來了人的需求構造的變化,人們不用像以前那樣為了起碼的衣食住行而拼命勞作,人們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

5、,審美的娛樂休閑因素被前所未有的凸現出來,對于符號、形象、美、興趣和生活方式的重視帶來了娛樂工業、美容產業、身體工業、文化工業等的勃興;再那么,群眾傳媒的迅猛開展和普及,導致圖像和符號的極度泛濫,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充滿著各種符號和影像:不管是觸目皆是的街頭廣告,還是熱浪疊起的居室裝修,不管是電視臺的“歡樂總發動,還是電影?大話西游?,不管是流行歌曲TV,還是電視報道美國轟炸阿富汗塔里班,不管是城市白領們翻閱的時尚雜志,還是打工仔喜歡的卡通讀物,我們都離不開圖像,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圖像的時代。這些影像并不簡單地依附或附屬于現實,相反的是它反過來主動地去影響現實,甚至去建構著現實,從而形成一

6、個如韋爾施所說的“現實的非現實化的世界zl,從而造成了現實與影像之間差異的消失,而日常生活也就與電子傳媒所造成的影像一樣,成了虛擬的審美化的。在這種“對現實的審美幻覺中,藝術與實在的位置顛倒了,日常生活以審美的方式呈現出來。正如費瑟斯通說的:“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已為現實的審美光環所覆蓋,“現實已經與它的影像混淆在一起U7。其四,消費社會的出現,極大豐富的物質及伴隨而來的驚人消費構成了人類生存環境的改變,“富裕的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人的包圍,而是受到物的包圍。n37人們開場越來越重視商品的符號/象征價值。人們有意識把它與身份區隔聯絡起來:每一件商品都不只是物質產品本身,而且還是社會身份地位

7、的象征。吃什么樣的食物、穿什么樣的衣服、住什么樣的房子、開什么樣的汽車等等,都是相應社會地位的標志。商品符號外觀方面的重要性似乎遠遠壓倒了實際功能性,符號的欣賞性壓倒乃至取代了實用性。人們將商品(尤其是商品的外觀)作為一種標簽來劃分社會關系。當人們消費商品的時候,社會關系也就顯露出來。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當中非常醒目,很多人買東西非名牌不買,對于“品牌的執著其實就隱含了人們對于自身身份的一種標識,尤其是城市里的中產階級、白領階層這樣相對富裕的群體。文學藝術與其他的消費理論一樣,已成為理論社會區隔的符號策略和工具,它本身的使用價值已經在這種消費和占有中淪落到了邊緣。韋爾施明確的指出日常生活審美化已

8、經成為當代社會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傳統美學已經不能涵蓋新的現象,因此美學也應當進展相應的調整,建立一種“超越美學的美學(s,打破了傳統藝術哲學的范圍,可以更為廣泛的適應當下的文化語境。18世紀出現的經典美學,到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已經確立了一種有影響的傳統。而日常生活審美化卻以一種迥異于傳統美學的特征構建了一種新的美學原那么。它從外延和內涵上都改變了人們對于美學的根本看法。從外延上而言,舊常生活審美化已經跨越了傳統藝術的范圍,把“審美,引向日常生活領域。從傳統藝術種類,諸如文學、音樂、美術、雕塑、戲劇等到當下的電影、電視、廣告、流行歌曲、雜志、時裝、行為藝術、環境設計、城市規劃、居室裝修等等

9、新興的泛審美/藝術門類或審美、藝術活動,藝術活動的場所也已經遠遠逸出與群眾的日常生活嚴重隔離的高雅藝術場館(如美術館、音樂廳、影劇院等),深人到群眾的日常生活空間。審美從最初狹隘的純粹藝術種類拓展到人類所有的精神領域和意識領域。任何日常生活都可以以一種審美的方式呈現出來。從內涵上看,“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圖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貼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顯示出審美的新質,從而徹底顛覆了古典主義美學所建立起來的無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現實的批判性原那么:轉貼于論文聯盟.ll.其一,舊常生活審美化與圖像文化的血肉聯絡導致了審美平面化、形式化的特征。當代電子傳媒在現實審美中改變了傳統美學的審美方式,人

10、們擺脫了對于文字的困難閱讀和理解而越來越傾向于對圖像的直觀,日用商品的漂亮包裝代替了人們對商品使用功能的關心,在可視的現實中實體形式的審美“物化了當代人的審美興趣。平面化、直觀化、瞬息萬變的圖像、實物充滿于現代人的眼球,使得人們醉心于高科技打造的美侖美矣的審美幻覺之中。艾爾雅維茨在?圖像時代?的第一章標題中這樣直言現代人審美習慣的改變:“我從不閱讀,只是看看圖畫而已(s7“讀圖時代的到來,文學以前所固守的“內視的心象性特性已經無法再讓人們魂牽夢繞,視覺圖象對感官的直接沖擊致使僅僅只從審美對象的形式層面就可以獲得了相當的現實滿足感和愉悅感,內容反而被群眾所遺忘,對象的形式、外觀、純粹的裝飾成為了

11、愉悅人們眼球的焦點。“圖像的美學價值直接依賴于某種形式存在的視覺魅力。舊常生活審美化那種直接、強烈的感受性,超負荷感、無方向性、符號與影像的混亂交融以及能指的游戲直接的帶來了后現代消費文化的“無深度。其二舊常生活審美化在商品消費欲望的驅使之下,表達出追求瞬時性的感官快感和愉悅的特點,而且這種享受本身就是一種直接的身體快感。以康德為代表的傳統美學關于美的講述都是建立在理性與感性統一的根底之上,如康德的“無目的之合目的性和黑格爾的“理念之感性顯現無不在強調美學作為一門感性學科不能完全停留于感性認識的層面,美決非純感性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存在,它必須在普遍共通性的理性之光的燭照之下,才能稱其為美。而眼下

12、這場消費市場搭臺群眾狂歡的美學盛宴卻僅僅停留于單純的欲望,它由斑斕的色彩、迷人的外觀、眩目的光影裝扮得分外撩人,精致煽情,最大限度上解放了人的感性,放縱了人身體層面的欲望和渴求。正如王德勝說的那樣:“在洋溢著感性解放的身體里,人們對于日常生活的欲望已自動脫離了精神的信仰緯度,指向了對于身體(包括眼睛對于色彩、形體等)滿足的關注和渴望ps)。審美已然詳細地從一種理性主義的超凡脫俗的精神理想,蛻變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生活享受,這種快感來自審美對象(以圖像/符號為主)對于人的身體的直接貼近,它與生活相連,又訴諸人的感官,又無須主體高度優越的心靈想象與精神期待。其三,舊常生活審美化以貼近世俗生活的

13、姿態,展示審美“功利性的一面。這場審美化運動是以中產階級為中心并進而吸引廣闊市民與中小知識分子的泛群眾文化,審美主體的群眾化把審美推向廣泛平庸的日常生活,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現代人追求自身內在需要和正當的享受生活及個人權利的意識的覺悟。所以今天,我們的生活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蔓延著審美化的傾向,如建筑的裝修,環境的綠化,家居的布置,顏色的搭配,以及城市廣嘗購物中心、超級市嘗街心花園的美化,乃至任何一個小的物件的包裝等等都顯示出一種藝術化審美化的趨向。韋爾施指出我們如今的生活“已經過度審美化了。在我們的公共空間中,沒有一塊街磚,沒有一柄門把手,確實沒有哪個公共場所逃過了這場審美化的蔓延。讓生活更美妙是

14、昨天的格言,今天它變成了讓生活、購物、交流與睡眠更美妙。;2而推動這場審美革命的真正動因是消費時代的市嘗資本、文化工業等的控制和操縱,食利性的本質激化了文化消費以最大的潛能釋放出商品的“眼球效應,一切文化商品極大的凸現了視覺上的美感。在市場消費的誘引下,群眾文化的打造者為了追逐經濟利潤,消費群眾為了追逐時尚和滿足世俗虛榮心的驅使之下共同塑造了審美趨時性、媚俗化的走向。審美因此缺乏了傳統美學對于事物的超越性維度和批判性的精英立場,從理想的此岸回到了庸常的、此岸的現實人生中。以泛化“美的消費文化取代了審美,藝術審美活動不再是人類精神解放的工具,而是變成人類邁向精神家園的沉重束縛。這樣新的美學原那么

15、的牽引之下,美學將會走向了哪個方向?美學作為一種現實的折影,現實的潮涌中審美泛化背后暗含美學構建的隱隱憂患: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致使美失落它更深邃的人文內涵,充其量游移在淺薄的直觀的感官層面,以一種粗濫的形式表現出來,成為群眾瞬時性滿足的一次性“文化快餐。亮麗的包裝掩飾著內容的空洞。當社會充滿著各方面的虛擬化的審美符號的消費時,影像代替了實際的生活,廣告代替了實在的事物,商標代替了真正的質量,包裝與衣飾代替了內在的品味,整容過的外貌代替了本真的內心,網絡自慰代替了真實男女的情感,游戲積分取代了真正的財產擁有等等。“過分審美化導致的不是真正“美的藝術過剩造成的審美疲勞,而是在審美文化垃圾和心靈鴉片包圍中失去對于真正美的理想和崇高事物的判斷力和追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